當前位置:首頁 » 童話故事 » 晏殊初仕講述了哪三個故事請選用文中的詞語對這三件事的內容加以概括

晏殊初仕講述了哪三個故事請選用文中的詞語對這三件事的內容加以概括

發布時間: 2020-11-22 12:43:20

❶ 晏殊初仕中寫了晏殊哪兩個故事

1、參加考試時坦言自己已做過試題,並要求重出試題
2、得到皇上的賞識和提拔後,誠實地說出實際情況
表現了晏殊誠實、質朴(節儉、以書為友等)的品質.

❷ 《祖逖》文中講述了祖逖的三個事跡,請用三個四字詞語概括

聞雞起舞 中流擊楫 請纓北伐
聞雞起舞:聽到雞叫就起來舞劍,後比喻有志之士及時奮發努力。
自相魚肉:當作魚肉一般任意宰割,比喻內部自相殘殺。
望風相應:聽到了消息,就積極響應。
中流擊楫:比喻立志奮發圖強。

❸ 文言文晏殊初仕講了哪兩個故事

晏殊初仕講了兩個故事:
1、參加考試時坦言自己已做過試題,並要求重出試題
2、得到皇上的賞識和提拔後,誠實地說出實際情況
表現了晏殊誠實、質朴(節儉、以書為友等)的品質。

❹ 閱讀《晏殊初仕》 一文,完成文後題目。(14 分)晏元獻公為童子時,張文節薦之於朝廷,召之闕下 ① ,適


小題1:①正值、恰好②明白③更加④最終(4分,1分1個)(2)B(2分)
小題1:惟/殊/杜門與兄弟讀書
小題1:①我並非不喜歡宴遊玩樂,只是因為家裡貧窮,沒有錢可以做這些事。
②田間小路交錯相通,村落間能相互聽到雞鳴與狗叫的聲音。
小題1:文段中晏殊不隱瞞自己曾經做過試題,請求另出題;受命後老實說出不能去宴遊的原因。可看出晏殊是一個質朴、誠實、謹慎、忠厚的人。

❺ 晏元獻公的課後練習及答案

本文記敘了有關宴殊的三件事,請選用文中的詞語對這三件事的內容加以概括。(每件事的概括不得超過6個字)
答案:①就試殿試進士 ②杜門讀書 ③受命為東宮官

❻ 晏殊的故事

北宋詞人晏殊,素以誠實著稱。在他十四歲時,有人把他作為神童舉薦給皇帝。皇帝召見了他,並要他與一千多名進士同時參加考試。結果晏殊發現考試是自己十天前剛練習過的,就如實向真宗報告,並請求改換其他題目。宋真宗非常贊賞晏殊的誠實品質,便賜給他「同進士出身」。晏殊當職時,正值天下太平。於是,京城的大小官員便經常到郊外遊玩或在城內的酒樓茶館舉行各種宴會。晏殊家貧,無錢出去吃喝玩樂,只好在家裡和兄弟們讀寫文章。有一天,真宗提升晏殊為輔佐太子讀書的東宮官。大臣們驚訝異常,不明白真宗為何做出這樣的決定。真宗說:「近來群臣經常遊玩飲宴,只有晏殊閉門讀書,如此自重謹慎,正是東宮官合適的人選。」晏殊謝恩後說:「我其實也是個喜歡遊玩飲宴的人,只是家貧而已。若我有錢,也早就參與宴遊了。」這兩件事,使晏殊在群臣面前樹立起了信譽,而宋真宗也更加信任他了。

❼ 晏殊初仕中寫了晏殊的那兩件事表現了晏殊怎樣的性格

1、參加考試時坦言自己已做過試題,並要求重出試題
2、得到皇上的賞識和提拔後,誠實地說出實際情況
表現了晏殊誠實、質朴(節儉、以書為友等)的品質。

❽ 《將相和》裡面的三個故事之間的聯系是什麼

3個故事的聯系:「澠池之會」是「完璧歸趙」的發展,「完璧歸趙」和「澠池之會」又是「負荊請罪」的起因,「完璧歸趙」、「澠池之會」和「負荊請罪」和起來又組成了「將相和」這一完整曲折的故事。

《將相和》這出故事宣揚的是:海納百川,有容乃大;將相和,平天下。

戰國時趙國舍人藺相如奉命出使秦國,不辱使命,完璧歸趙,所以被封了上大夫;又陪同趙王赴秦王設下的澠池會,使趙王免受秦王侮辱。趙王為表彰藺相如的功勞,封藺相如為上卿。

老將廉頗認為自己戰無不勝,攻無不克,藺相如只不過是一介文弱書生,只有口舌之功卻比他官大,對此心中很是不服,所以屢次對人說:「以後讓我見了他,必定會羞辱他。」

藺相如知道此事後以國家大事為重,請病假不上朝,盡量不與他相見。後來廉頗得知藺相如此舉完全是以國家大事為重,向藺相如負荊請罪。之後兩人合好開始盡心盡力的輔佐趙王治理國家。

(8)晏殊初仕講述了哪三個故事請選用文中的詞語對這三件事的內容加以概括擴展閱讀:

藺相如,戰國時趙國大臣,趙惠文王時,秦向趙強要「和氏璧」,他奉命攜璧入秦,當廷力爭,最後終於原璧歸趙。趙惠文王20年,藺相如隨趙王到澠池使趙王不受屈辱。因功任為上卿。對趙國大將廉頗容忍謙讓,使廉頗慚愧醒悟,彼此成為刎頸之交。

秦昭襄王因完璧歸趙一事惱羞成怒,於秦昭王二十五年,借口趙國不與它一起進攻齊國,向趙進攻。取得趙茲氏(今山西汾陽)等兩城。次年,攻取趙的離石(今山西離石縣)。再次年,白起取趙代(今河北蔚縣)、光狼城(今山西高平縣西)。

這時秦國大軍正欲南攻楚,為安定東方的局勢,在秦昭王二十八年,與趙惠王相約在澠池(今河南澠池縣西)相會修好。史稱「澠池之會」。澠池之會後,相如以功授官為上卿,位在廉頗之上,廉頗不服氣,以致於有後來的負荊請罪。澠池之會後,秦國、趙國間暫時停止了戰爭。趙軍立即出兵齊國,攻下高唐等地。

負荊請罪出自《史記·廉頗藺相如列傳》,講述了發生在趙國首都邯鄲廉頗和藺相如的故事,故事又被稱為將相和。 在邯鄲市串城街(邯鄲道)有一處巷子回車巷,這里就是藺相如迴避廉頗的窄巷。還在巷口立了一通石碑回車巷碑記,記述負荊請罪的故事。

❾ 完璧歸趙的故事的主要內容是什麼

1、故事梗概
楚國有一件叫做和氏璧的寶玉,為趙惠文王所得,秦昭王聽說後,表示願意用15城換取和氏璧。趙惠文王召見藺相如,藺相如表示願帶和氏璧去秦國,如果趙國得到秦國的城邑,就將和氏璧留在秦國,反之,一定完壁歸趙。藺相如到秦國後,將和氏璧獻上,秦昭王大喜,卻全無將城邑給趙之意。藺相如誆說玉上有一小疵點,要指給秦昭王看,拿回了寶玉。他在庭柱旁站定,說:趙王擔心秦國自恃強大,得和氏璧而不給城邑,經過我勸說方才答應。趙王齋戒5天,然後才讓我捧璧前來,以示對秦國威嚴的尊重和敬意。不料大王禮儀簡慢,毫無交割城邑的誠意,現在若大王一定要搶走寶玉,我寧可將腦袋與寶玉一起在柱子上撞碎。秦昭王無奈,只得劃出15個城邑給趙。藺相如估計秦昭王不過是假意應付,便提出要秦昭王也應齋戒5日,再鄭重其事地交換。秦昭王只好應允。藺相如便派隨從懷藏和氏璧,偷偷從小道返回趙國。秦昭王齋戒完畢,舉行交換儀式時,藺相如才把送和氏璧回趙之事告訴秦昭王,從而保全了和氏璧。
2、釋義
本指藺相如將和氏璧完好地自秦國送回趙國邯鄲。後來比喻把原物完好無損地歸還本人。
3、相關人物
藺相如,戰國時趙國大臣,趙惠文王時,秦向趙強要「和氏璧」,他奉命攜璧入秦,當廷力爭,最後終於原璧歸趙。趙惠文王20年,藺相如隨趙王到澠池使趙王不受屈辱。因功任為上卿。對趙國大將廉頗容忍謙讓,使廉頗慚愧醒悟,彼此成為刎頸之交。

熱點內容
幼師專業怎麼樣 發布:2021-03-16 21:42:13 瀏覽:24
音樂小毛驢故事 發布:2021-03-16 21:40:57 瀏覽:196
昂立中學生教育閘北 發布:2021-03-16 21:40:47 瀏覽:568
建築業一建報考條件 發布:2021-03-16 21:39:53 瀏覽:666
2017年教師資格注冊結果 發布:2021-03-16 21:39:49 瀏覽:642
中國教師資格證查分 發布:2021-03-16 21:39:41 瀏覽:133
踵什麼成語有哪些 發布:2021-03-16 21:38:20 瀏覽:962
東營幼師專業學校 發布:2021-03-16 21:35:26 瀏覽:467
機械電子研究生課程 發布:2021-03-16 21:33:36 瀏覽:875
杭州朝日教育培訓中心怎麼樣 發布:2021-03-16 21:33:28 瀏覽:2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