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想再搜集一些有關長城的故事傳說和圖片資料字少的
① 關於長城的故事和傳說
冰道運石
當初,修建嘉峪關城時,需要成千上萬塊長2米、寬0.5米、厚0.3米的石條,工匠們在黑山將石條鑿好後,卻人抬不起,車拉不動,且山高路遠,無法運輸。
大夥兒邊鑿石條邊發愁,眼看隆冬季節就要到了,石條還沒有從山裡運出一塊,若要耽誤工期,沒有工錢是小,這腦袋可就難保了。
大家正在長噓短嘆,這時,忽然山頂一聲悶雷,從白雲中飄下一幅錦綢,眾工匠趕緊接住,只見上面若隱若現有幾行字,大家看後恍然大悟,按其行事。
等到冬季到來後,眾人從山上往關城修一條路,在路面上潑水,讓其結成一條冰道,然後把石條放在冰道上滑行運輸,結果非常順利的把石條運到了嘉峪關城下,不但沒有延誤工期,反而節省了不少工期。
眾工匠為了感謝上蒼的護佑,在關城附近修建廟宇,供奉神位,並成為工匠出師後必須參拜的地方。
2.擊石燕鳴
相傳,古時有一對燕子築巢於嘉峪關柔遠門內。一日清早,兩燕飛出關,日暮時,雌燕先飛回來,等到雄燕飛回,關門已閉,不能入關,遂悲鳴觸牆而死,為此雌燕悲痛欲絕,不時發出"啾啾"燕鳴聲,一直悲鳴到死。死後其靈不散,每到有人以石擊牆,就發出"啾啾"燕鳴聲,向人傾訴。
古時,人們把在嘉峪關內能聽到燕鳴聲視為吉祥之聲,將軍出關征戰時,夫人就擊牆祈祝,後來發展到將士出關前,帶著眷屬子女,一起到牆角擊牆祈祝,以至於形成一種風俗。
3.玉門關
古時候,在甘肅小方城西面,有個驛站叫"馬迷兔",又叫"馬迷途"。商隊從邊陲於闐運玉到中原都要經過此地。
這里的地形十分復雜:沼澤遍布、溝壑縱橫、森林蔽日、雜草叢生。每當運玉石的商隊趕上酷熱天氣上路時,為避免白天人、畜中暑,總是喜歡晚上涼涼快趕路。因此,每當馬隊走到這里,總是一片黑暗,辨不清方向,就連經常往返於此路的老馬也會暈頭轉向,難以識途,"馬迷途"的名字就是這樣叫起來的。
有一支專販玉石和絲綢的商隊,常年奔波於這條路上,也常常在"馬迷途"迷失方向。有一次商隊剛進入"馬迷途"就迷路了。人們正在焦急萬分之際,忽然不遠處落下一隻孤雁。
商隊中一個小夥子悄悄地把大雁抓住,心地善良的他,把它抱在懷里,准備帶出"馬迷途"後再放掉。不一會兒,只見大雁流著眼淚對小夥子咕嚕咕嚕地叫著說:"咕嚕咕嚕,給我食咕嚕咕嚕,能台迷途。"小夥子聽後恍然大悟,便立即拿台自己的干糧和水讓大雁吃個飽。
大雁吃飽以後,呼的飛上天空,不斷盤旋,領著商隊走出了"馬迷途",順利地到達了目的地小方盤城。
過了一段時間,這支商隊又在"馬迷途"迷失了方向,那隻大雁又飛來在空中叫著:"咕嚕咕嚕,商隊迷路。咕嚕咕嚕,方盤鑲玉。"邊叫邊飛,又引著商隊走出了迷途。
只有那隻救大雁的小夥子聽懂了大雁的話語,並轉告領隊的老闆說:"大雁叫我們在小方盤城上鑲上一塊夜光墨綠玉的玉石,以後商隊有了目標,就再也不會迷路了。"老闆聽後,心裡一盤算,一塊夜光墨綠玉要值幾千兩銀子,實在捨不得,就沒有答應。
沒想到下一次商隊又在"馬迷途"迷了路,數天找不到水源,駱駝乾渴得喘著粗氣,人人嘴干舌燥,口渴得寸步難行,生命危在旦夕,正在此時,那隻大雁又飛來了,並在上空叫道:"商隊迷路,方盤鑲玉,不舍墨玉絕不引路。"小夥子聽罷急忙轉告給老闆,老闆慌了手腳,忙問小夥子到底應該怎麼辦才好,小夥子說:"你趕快跪下向大雁起誓:'一定鑲玉,絕不食言。'。"
老闆馬上照小夥子說的,跪著向大雁起誓,大雁聽後,在空中旋轉片刻,把商隊又一次引出了"馬迷途",商隊得救了。到達小方盤城後,老闆再也不敢愛財了,立刻挑了一塊最大最好的夜光墨綠玉,鑲在關樓的頂端,每當夜幕降臨之際,這塊玉便發出耀眼的光芒,方圓數十里之外看得清清楚楚,過往商隊有了目標,再也不迷路了。
4.山羊馱磚
嘉峪關城,城牆高9米,還要在城牆之上修建數十座大小不同的樓閣和眾多的垛牆,用磚數量之大是非常驚人的,當時,施工條件很差,沒有吊運設備,全靠人工搬運。
而當時修關城所用的磚,都是在40里以外的地方燒制而成。磚燒好後,用牛車拉到關城之下,再用人工往上背。由於城高,唯一能上下的馬道坡度大,上下很困難,盡管派了許多人往城牆上背磚,個個累得要死,但背上去的磚卻仍然供不應求,工程進展受到了嚴重影響。
一天,一個放羊的孩子來到這里放羊玩耍,看到這個情景,靈機一動,解下腰帶,兩頭各捆上一塊磚,搭在山羊身上,然後,用手拍一下羊背,身子輕巧的山羊,馱著磚一溜小跑就爬上了城牆。人們看了又驚又喜,紛紛仿效,大量的磚頭很快就運上了城牆。
5.嘉峪山的傳說
在很久以前,從祁連山流下來的雪水,不斷匯合成北大河,它穿過河西走廊中段的荒原,澆灌著那一帶的良田,養育著那裡的各族人民。
有一天,一個牧童正在荒原上放羊,迎頭碰上一個古怪老頭兒,身上背一袋子石沙,問他去北大河如何走,並說:"這北大河原是我的家,後來被一群百姓搶去,我這次來要用石沙堵住北大河。"
牧童聽後非常氣憤,立刻頂撞道:"別說你用一袋石沙,就是把北邊大山搬來,也妄想使北大河改道。"那老頭兒一聽氣炸了,立刻將這袋石沙向左右撤開,驟然間,荒原上突起許多丘陵和一座大山,這座大山就是現在的嘉峪山。
原來這個怪老頭兒是龜精變的,只見他口念咒語,企圖推倒嘉峪山來封堵北大河,正在此時,突然狂風大作,電閃雷鳴,玉皇大帝派雷神把老頭兒擊死了。在他死的地方,立即隆起了個山包,形狀如龜,這就是現在的"龜蓋山"。
拓展資料:
長城,又稱萬里長城,是中國古代的軍事防禦工程,是一道高大、堅固而連綿不斷的長垣,用以限隔敵騎的行動。長城不是一道單純孤立的城牆,而是以城牆為主體,同大量的城、障、亭、標相結合的防禦體系。
長城修築的歷史可上溯到西周時期,發生在首都鎬京(今陝西西安)的著名的典故「烽火戲諸侯」就源於此。春秋戰國時期列國爭霸,互相防守,長城修築進入第一個高潮,但此時修築的長度都比較短。秦滅六國統一天下後,秦始皇連接和修繕戰國長城,始有萬里長城之稱。
長城資源主要分布在河北、北京、天津、山西、陝西、甘肅、內蒙古、黑龍江、吉林、遼寧、山東、河南、青海、寧夏、新疆等15個省區市。期中陝西省是中國長城資源最為豐富的省份,境內長城長度達1838千米。根據文物和測繪部門的全國性長城資源調查結果,明長城總長度為8851.8千米,秦漢及早期長城超過1萬千米,總長超過2.1萬千米。
1961年3月4日,長城被國務院公布為第一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1987年12月,長城被列入世界文化遺產。
② 關於長城的故事和傳說
(一)晾經石
在甘肅嘉峪關附近,有一塊潔白的晾經石,傳說是玄奘晾經的地方。 據說唐朝玄奘與悟空、八戒、沙僧師徒四人,歷盡千辛萬苦,長途跋涉,從印度取經回來,闖過火焰山,涉過疏勒河,來到河西走廊。
這天,天氣特別炎熱,烈日當頭,如焚 似火,一望無際的戈壁灘更是熱得無處藏身,石塊被烤得滾燙滾燙,好像天上下火一般,玄奘騎馬在前,三個徒弟背著經卷緊跟後面,沒走幾步就個個被烈日烤得汗流 浹背,唇乾舌燥,面紅耳赤。
豬八戒實在忍受不了,便苦苦哀求師父道:"這天要熱死人,還是找個樹蔭歇息一下再趕路不遲。"玄奘聽後立即呵斥道:"這一片戈壁荒原千里,連棵草都不長,哪裡來的樹,還是趕快趕路要緊!"
八戒無奈,只得撅著大嘴,氣喘噓噓地向前趕路,一邊走一邊向天上看去,只見天上藍藍的,一絲雲彩也沒有,順便說了一句:"這會兒要是下一場雨該多痛快呀。"
不料。話音剛落,立即烏雲密布,電閃雷鳴,瓢潑大雨傾盆而下,師徒四人被淋成了落湯雞,經卷也全被淋濕透了。天晴後,玄奘急忙命悟空前去探路,找個好地方好把經卷攤開晾曬一下。
悟空一個跟頭翻上雲端,發現不遠處有一座黑油油的黑石山,一打聽得知此山叫洞庭山。悟空趕緊帶師傅來到山上,玄奘一看十分滿意,並指著一塊黑油油的大石頭說:"這塊石頭正是晾經的好地方,你們趕快打開經卷攤開晾曬,並令八戒看守經卷,不得有誤。"
很快,經卷晾曬幹了,師徒四人急忙收拾經卷,准備趕路。不料有幾張緊緊粘在石頭之上,怎麼揭也揭不下來。沒辦法,只好抄錄在別的紙上。
不久,這塊晾曬過經卷的黑石突然變成白色。以後,人們便把這塊潔白如玉的石頭稱為"晾經石"從此,這個民間傳說就流傳開了。
(二)嘉峪關城
明初,朱元璋為鞏固西北一帶防線,派征虜大將軍馮勝到河西走廊一帶駐防,並准備在那裡選址建關,以防止塞外蒙古瓦刺族的入侵。馮勝到處視察,尋找關址,最後決定在龜蓋山上修造一座雄關。
他很快請來了能工巧匠,在山上放了線、釘了木樁,准備第二天破土動工。誰知第二天一早,馮勝來到工地一看,發現地上的線和樁均已不見,他一邊派人四處尋找,一邊叫來昨夜值班兵士詢問。
值班兵士稟報說:"昨夜我值班時,不曾合過一眼,到四更時分,驟然狂風四起,颳得天昏地暗,風停後,再看地面上的線和樁均已不見了。"正在此時,到別處尋找線、樁,士兵氣喘噓噓的跑來報告:"丟失的線、樁已在狹谷北面的嘉峪山坡上找到了。"
馮勝將信將疑地跑到那裡一看,樁和線整整齊齊地釘在山坡上,真是驚訝不已,靜下心來再仔細觀看這里的地形:只見南面祁連山白雪皚皚,北面馬鬃山連綿不斷,西面是廣闊戈壁灘,東面綠洲片片,還有淙淙流淌的股股泉水。腳下,山勢平坦,方圓還有五十畝地大。
若在這里建關,依山傍水,居高臨下,進可攻,退可守,固若金湯。進而細想,當初選址在龜蓋山,那裡是討賴河下游,夏季由於祁連山積雪的大量融化,洪水沖關而過,會致使全軍覆沒。
越想越感到慶幸,"真是天助於我而改關址也"。馮勝立即上奏皇帝,隨後,大興土木,修築了一座長220丈的嘉峪關城。
(三)孟姜女哭長城
秦朝時候,有個善良美麗的女子,名叫孟姜女。一天,她正在自家的院子里做家務,突然發現葡萄架下藏了一個人,嚇了她一大跳,正要叫喊孟姜女廟,只見那個人連連擺手,懇求道:「別喊別喊,救救我吧!我叫范喜良,是來逃難的。」
原來這時秦始皇為了造長城,正到處抓人做勞工,已經餓死、累死了不知多少人!孟姜女把范喜良救了下來,見他知書達理,眉清目秀,對他產生了愛慕之情,而范喜良也喜歡上了孟姜女。他們倆兒心心相印,徵得了父母的同意後,就准備結為夫妻。
成親那天,孟家張燈結綵,賓客滿堂,一派喜氣洋洋的情景。眼看天快黑了,喝喜酒的人也都漸漸散了,新郎新娘正要入洞房,忽然只聽見雞飛狗叫,隨後闖進來一隊惡狠狠的官兵,不容分說,用鐵鏈一鎖,硬把范喜良抓到長城去做工了。
好端端的喜事變成了一場空,孟姜女悲憤交加,日夜思念著丈夫。她想:我與其坐在家裡干著急,還不如自己到長城去找他。對!就這么辦!孟姜女立刻收拾收拾行裝,上路了。
一路上,也不知經歷了多少風霜雨雪,跋涉過多少險山惡水,孟姜女沒有喊過一聲苦,沒有掉過一滴淚,終於,憑著頑強的毅力,憑著對丈夫深深的愛,她到達了長城。這時的長城已經是由一個個工地組成的一道很長很長的城牆了,孟姜女一個工地一個工地地找過來,卻始終不見丈夫的蹤影。
最後,她鼓起勇氣,向一隊正要上工的民工詢問:「你們這兒有個范喜良嗎?」民工說:「有這么個人,新來的。」孟姜女一聽,甭提多開心了!她連忙再問:「他在哪兒呢?」民工說:「已經死了,屍首都已經填了城腳了!」
猛地聽到這個噩耗,真好似晴天霹靂一般,孟姜女只覺眼前一黑,一陣心酸,大哭起來。整整哭了三天三夜,哭得天昏地暗,連天地都感動了。
天越來越陰沉,風越來越猛烈,只聽「嘩啦」一聲,一段長城被哭倒了,露出來的正是范喜良的屍首,孟姜女的眼淚滴在了他血肉模糊的臉上。她終於見到了自己心愛的丈夫,但他卻再也看不到她了,因為他已經被殘暴的秦始皇害死了。
(四)定城磚的傳說
定城磚指放置在嘉峪關西瓮城門樓後檐台上的一塊磚。 相傳明正德年間,有一位名叫易開占的修關工匠,精通九九演算法,所有建築,只要經他計算,用工用料十分准確和節省。監督修關的監事管不信,要他計算嘉峪關用磚數量,易開占經過詳細計算後說:"需要九萬九千九百九十九塊磚。"
監事管依言發磚,並說:"如果多出一塊或少一塊,都要砍掉你的頭,罰眾工匠勞役三年。"竣工後,只剩下一塊磚,放置在西瓮城門樓後檐台上。
監事管發覺後大喜,正想藉此剋扣易開占和眾工匠的工錢,哪知易開占不慌不忙的說:"那塊磚是神仙所放,是定城磚,如果搬動,城樓便會塌掉。"監事管一聽,不敢再追究。從此,這塊磚就一直放在原地,誰也不敢搬動。現在,此磚仍保留在嘉峪關城樓之上。
(五)山羊馱磚
嘉峪關城,城牆高9米,還要在城牆之上修建數十座大小不同的樓閣和眾多的垛牆,用磚數量之大是非常驚人的,當時,施工條件很差,沒有吊運設備,全靠人工搬運。而當時修關城所用的磚,都是在40里以外的地方燒制而成。
磚燒好後,用牛車拉到關城之下,再用人工往上背。由於城高,唯一能上下的馬道坡度大,上下很困難,盡管派了許多人往城牆上背磚,個個累得要死,但背上去的磚卻仍然供不應求,工程進展受到了嚴重影響。
一天,一個放羊的孩子來到這里放羊玩耍,看到這個情景,靈機一動,解下腰帶,兩頭各捆上一塊磚,搭在山羊身上,然後,用手拍一下羊背,身子輕巧的山羊,馱著磚一溜小跑就爬上了城牆。人們看了又驚又喜,紛紛仿效,大量的磚頭很快就運上了城牆。
③ 長城的故事、傳說、圖片資料
孟姜女哭長城
秦朝時候,有個善良美麗的女子,名叫孟姜女。一天,她正在自家的院子里做家務,突然發現葡萄架下藏了一個人,嚇了她一大跳,正要叫喊,只見那個人連連擺手,懇求道:「別喊別喊,救救我吧!我叫范喜良,是來逃難的。」原來這時秦始皇為了造長城,正到處抓人做勞工,已經餓死、累死了不知多少人!孟姜女把范喜良救了下來,見他知書達理,眉清目秀,對他產生了愛慕之情,而范喜良也喜歡上了孟姜女。他倆兒心心相印,徵得了父母的同意後,就准備結為夫妻。
成親那天,孟家張燈結綵,賓客滿堂,一派喜氣洋洋的情景。眼看天快黑了,喝喜酒的人也都漸漸散了,新郎新娘正要入洞房,忽然只聽見雞飛狗叫,隨後闖進來一隊惡狠狠的官兵,不容分說,用鐵鏈一鎖,硬把范喜良抓到長城去做工了。好端端的喜事變成了一場空,孟姜女悲憤交加,日夜思念著丈夫。她想:我與其坐在家裡干著急,還不如自己到長城去找他。對!就這么辦!孟姜女立刻收拾收拾行裝,上路了。
一路上,也不知經歷了多少風霜雨雪,跋涉過多少險山惡水,孟姜女沒有喊過一聲苦,沒有掉過一滴淚,終於,憑著頑強的毅力,憑著對丈夫深深的愛,她到達了長城。這時的長城已經是由一個個工地組成的一道很長很長的城牆了,孟姜女一個工地一個工地地找過來,卻始終不見丈夫的蹤影。最後,她鼓起勇氣,向一隊正要上工的民工詢問:「你們這兒有個范喜良嗎?」民工說:「有這么個人,新來的。」孟姜女一聽,甭提多開心了!她連忙再問:「他在哪兒呢?」民工說:「已經死了,屍首都已經填了城腳了
猛地聽到這個噩耗,真好似晴天霹靂一般,孟姜女只覺眼前一黑,一陣心酸,大哭起來。整整哭了三天三夜,哭得天昏地暗,連天地都感動了。天越來越陰沉,風越來越猛烈,只聽「嘩啦」一聲,一段長城被哭倒了,露出來的正是范喜良的屍首,孟姜女的眼淚滴在了他血肉模糊的臉上。她終於見到了自己心愛的丈夫,但他卻再也看不到她了,因為他已經被殘暴的秦始皇害死了
定城磚的傳說
定城磚指放置在嘉峪關西瓮城門樓後檐台上的一塊磚。
相傳明正德年間,有一位名叫易開占的修關工匠,精通九九演算法,所有建築,只要經他計算,用工用料十分准確和節省。監督修關的監事管不信,要他計算嘉峪關用磚數量,易開占經過詳細計算後說:"需要九萬九千九百九十九塊磚。"監事管依言發磚,並說:"如果多出一塊或少一塊,都要砍掉你的頭,罰眾工匠勞役三年。"竣工後,只剩下一塊磚,放置在西瓮城門樓後檐台上。監事管發覺後大喜,正想藉此剋扣易開占和眾工匠的工錢,哪知易開占不慌不忙的說:"那塊磚是神仙所放,是定城磚,如果搬動,城樓便會塌掉。"監事管一聽,不敢再追究。從此,這塊磚就一直放在原地,誰也不敢搬動。現在,此磚仍保留在嘉峪關城樓之上。
冰道運石
當初,修建嘉峪關城時,需要成千上萬塊長2米、寬0.5米、厚0.3米的石條,工匠們在黑山將石條鑿好後,卻人抬不起,車拉不動,且山高路遠,無法運輸。大夥兒邊鑿石條邊發愁,眼看隆冬季節就要到了,石條還沒有從山裡運出一塊,若要耽誤工期,沒有工錢是小,這腦袋可就難保了。大家正在長噓短嘆,這時,忽然山頂一聲悶雷,從白雲中飄下一幅錦綢,眾工匠趕緊接住,只見上面若隱若現有幾行字,大家看後恍然大悟,按其行事。等到冬季到來後,眾人從山上往關城修一條路,在路面上潑水,讓其結成一條冰道,然後把石條放在冰道上滑行運輸,結果非常順利的把石條運到了嘉峪關城下,不但沒有延誤工期,反而節省了不少工期。眾工匠為了感謝上蒼的護佑,在關城附近修建廟宇,供奉神位,並成為工匠出師後必須參拜的地方。
山羊馱磚
嘉峪關城,城牆高9米,還要在城牆之上修建數十座大小不同的樓閣和眾多的垛牆,用磚數量之大是非常驚人的,當時,施工條件很差,沒有吊運設備,全靠人工搬運。而當時修關城所用的磚,都是在40里以外的地方燒制而成。磚燒好後,用牛車拉到關城之下,再用人工往上背。由於城高,唯一能上下的馬道坡度大,上下很困難,盡管派了許多人往城牆上背磚,個個累得要死,但背上去的磚卻仍然供不應求,工程進展受到了嚴重影響。一天,一個放羊的孩子來到這里放羊玩耍,看到這個情景,靈機一動,解下腰帶,兩頭各捆上一塊磚,搭在山羊身上,然後,用手拍一下羊背,身子輕巧的山羊,馱著磚一溜小跑就爬上了城牆。人們看了又驚又喜,紛紛仿效,大量的磚頭很快就運上了城牆。
擊石燕鳴
相傳,古時有一對燕子築巢於嘉峪關柔遠門內。一日清早,兩燕飛出關,日暮時,雌燕先飛回來,等到雄燕飛回,關門已閉,不能入關,遂悲鳴觸牆而死,為此雌燕悲痛欲絕,不時發出"啾啾"燕鳴聲,一直悲鳴到死。死後其靈不散,每到有人以石擊牆,就發出"啾啾"燕鳴聲,向人傾訴。古時,人們把在嘉峪關內能聽到燕鳴聲視為吉祥之聲,將軍出關征戰時,夫人就擊牆祈祝,後來發展到將士出關前,帶著眷屬子女,一起到牆角擊牆祈祝,以至於形成一種風俗。
萬年灰與燕京城
人們都說,是秦始皇最早修的萬里長城。其實開始的長城並不是他修的。早在秦始皇之前的春秋戰國時,有個燕王,他的國土小、兵馬少、力量弱,隨時都有被鄰國吃掉的危險。為了保住國土,燕王就徵用了民夫,在他的國土邊界山頂上築起高高的城牆,以防外敵入侵。
因為那時還沒有石灰,他築的城牆,石、磚都是用泥抹的。為了搶時間,早日修好城牆,他下令冬天也不停工。天冷,和泥得用熱水,因此,民夫們就把大鐵鍋抬到工地上,用三塊石頭支起來,添柴燒開水。天長日久,鐵鍋被燒了個大窟窿,滿鍋的水全漏光了;把鍋下的火澆滅了。可民夫們也意外地發現,水灑在支鍋的石頭上,熱石頭遇到水就炸開了,炸出許多白面面,民夫們瞅著、想著,好生奇怪。有個人把這白面面用水和和,覺得比泥還滋潤,還有粘性,就把它抹在石條和磚縫里。
第二天,民夫們發現,用這白面面抹的石條和磚縫,要比用泥抹的結實的多。燕國人得到了啟發,從此,就燒石灰,來抹城牆縫。
後來,秦始皇統一了中國,為了保住他的皇上寶座,也仿照燕王的辦法興工修起了萬里長城。動工時,他下了一道旨令,讓原來的燕國人包攬燒石灰的活兒。因此,那時修長城所用的百灰,全是燕國人燒的。長城修到哪兒,就在哪裡山坡上燒灰,而且燒的灰質量非常好,被後人稱為萬年灰,意思是萬年不變質。
長城修完後,別的民夫各回各地。因燕國人燒灰有功,秦始皇又拔下金銀,建了個城鎮,專為燕園人居住,這城鎮就是現在的北京。因此,那時北京叫燕京,燕國人燒灰用過石頭的山統稱為燕山山脈。
④ 關於長城的故事或傳說50字
孟姜女哭長城
秦朝的時候,孟家和姜家是鄰居。孟家種了一個瓜,結果這個瓜在自己家院子里不結果,順著藤爬到了姜家才結的果。這個瓜長的很大, 有一天,孟家人去姜家取瓜,姜家人說,這瓜是長在我們家院子里的,必須分我們一半,孟家人說不過姜家人,就同意了。結果他們准備切瓜的時候,突然從瓜里出來一個女孩。孟家和姜家都想要這個女孩。最後兩家決定,一起養這個女孩,所以給這個女孩起名為孟姜女。
孟姜女長大後十分漂亮,他救了范喜良,和范喜良結婚當天,闖入了官兵抓范喜良去建長城,後來把范喜良累死了,之後孟姜女去長城那裡哭,哭了三天三夜,把長城哭塌了。
(4)我想再搜集一些有關長城的故事傳說和圖片資料字少的擴展閱讀:
故事演變
孟姜女哭長城的故事是我國流布最廣的民間傳說之一,兩千多年來,它口耳相授、著之典籍、被之管弦、演於戲劇,直至今天搬上屏幕,以多種樣式的媒體傳布,幾乎是家喻戶曉,婦孺皆知。那孟姜女的故事是怎樣產生、流傳與演變的呢?
孟姜女的故事發生在齊國。齊為姜太公的封國,讀過《東周列國志》的人都會知道,書中出現的「×姜」,總是齊國人。孟姜者,姜氏之長女也。她的故事最早見之於《左傳》。孟姜為齊將杞梁之妻,梁於公元前549年在莒戰死,齊庄公在效外見到孟姜,對她表示弔慰。孟姜認為郊野不是吊喪之處,拒絕接受,於是庄公接受她的意見專門到她家裡進行了弔唁。孟姜除了知禮外還有善哭的記載,淳於髡曰:「杞梁之妻善哭其夫而變國俗。」在齊地產生了孟姜哭調。
⑤ 請問長城有關的資料、故事、傳說、圖片
約公元前220年,一統天下的秦始皇,將修建於早些時候的一些斷續的防禦工事連接成一個完整的防禦系統,用以抵抗來自北方的侵略。在明代(公元1368~1644年),又繼續加以修築,使長城成為世界上最長的軍事設施。它在文化藝術上的價值,足以與其在歷史和戰略上的重要性相媲美。
長城是中國也是世界上修建時間最長、工程量最大的一項古代防禦工程。自公元前七八世紀開始,延續不斷修築了2000多年,分布於中國北部和中部的廣大土地上,總計 長度達50000多千米,被稱之為「上下兩千多年,縱橫十萬余里」。
如此浩大的工程不僅 在中國就是在世界上,也是絕無僅有的,因而在幾百年前就與羅馬斗獸場、比薩斜塔等列 為中古世界七大奇跡之一。
(5)我想再搜集一些有關長城的故事傳說和圖片資料字少的擴展閱讀:
萬里長城從春秋戰國開始,伴隨著中國長達2000多年的封建社會行進。眾所周知,一部悠久的古代中國文明史,封建社會是最豐富最輝焊的篇章,舉凡封建社會重大的政治、經濟、文化方面的歷史事件,在長城身上都打下了烙印。
金戈鐵馬、逐鹿強場、改朝換代、民族爭和等在長城身上都有所反映。長城作為一座歷史的實物豐碑,將水文在中華大地。
在萬里長城身上所蘊藏的中華民族2000多年光輝燦爛的文化藝術的內涵十分豐富,除了城牆、關城、鎮城、烽火台等本身的建築布局、造型、雕飾、繪畫等建築藝術之外,還有詩詞歌賦、民間文學、戲曲說唱等。
古往今來不知有多少帝王將相、戍邊士卒、騷人墨客、詩詞名家為長城留下了不朽的篇章。邊塞詩詞已成了古典文學中的重要流派。
如李白的「長風幾萬里,吹度玉門關」,王昌齡的「秦時明月漢時關,萬里長徵人未還」,王維的「勸君更進一杯酒,西出陽關無故人」,岑參的「忽如一夜春風來,干樹萬樹梨花開」等名句,千載傳誦不絕。
孟姜女送寒衣的歌詞至今還廣泛傳唱著。古塞雄關存舊跡,九州形勝壯山河,巍巍萬里長城將與神州大地長存,將與世界文明永在。
⑥ 誰有有關長城的故事 、傳說和圖片
民間流傳的故事孟姜女哭長城,是我國古代著名的民間傳說,它以戲劇、歌謠、詩文、說唱等形式,廣泛流傳,可謂家喻戶曉。相傳秦始皇時,勞役繁重,青年男女范喜良、孟姜女新婚三天,新郎就被迫出發修築長城,不久因飢寒勞累而死,屍骨被埋在長城牆下。孟姜女身背寒衣,歷盡艱辛,萬里尋夫來到長城邊,得到的卻是丈夫的噩耗。她痛哭城下,三日三夜不止,城為之崩裂,露出范喜良屍骸,孟姜女於絕望之中投海而死。
說很久以前江蘇松江府有個孟家莊,孟家莊有一老漢善種葫蘆。這一年他種的葫蘆長得非常繁盛,其中一棵竟伸到了鄰居姜家院里。孟、姜兩家非常交好,於是便相約秋後結了葫蘆一家一半。到了秋天,果然結了一個大葫蘆,孟、姜兩家非常高興,把葫蘆摘下來准備分享。忽聽葫蘆里傳出一陣陣小孩的哭聲,孟老漢非常奇怪,便用刀把葫蘆切開一看,呀!有個小女孩端坐在葫蘆中,紅紅的臉蛋,圓嘟嘟的小嘴,很是惹人喜愛。姜家老婆婆一看,喜歡的不得了,一把抱起來說:「這孩子就給我吧!」可是孟老漢也無兒無女,非要不可,兩家爭執起來,一時間不可開交。到後來,只好請村裡的長者來斷。長者說:「你們兩家已約定葫蘆一家一半,那麼這葫蘆里的孩子就算你們兩家合養吧。」於是小姑娘便成了姜孟兩家的掌上明珠,因孟老漢無兒無女,便住在了孟家,取名孟姜女。 斗轉星移,日月如梭,孟姜女一天天地長大了,她心靈手巧,聰明伶俐,美麗異常,織起布來比織女,唱起歌來賽黃鶯,孟老漢愛如珍寶。 這一天,孟姜女做完針線,到後花園去散心。園中荷花盛開,池水如碧,忽然一對大蝴蝶落在池邊的荷葉上,吸引了她的視線,她便輕手輕腳地走過去,用扇一撲,不想用力過猛,扇子一下掉在水中。孟姜女很是氣惱,便挽起衣袖,探手去撈,忽聽背後有動靜,急忙回頭一看,原來是一個年輕公子立在樹下,滿面風塵,精神疲憊。孟姜女急忙找來父母。 孟老漢對年輕人私進後花園,非常生氣,問道:「你是什麼人,怎麼敢私進我的後花園?」年輕人急忙連連請罪,訴說了原委。 原來這個年輕人名叫范喜良,本姑蘇人氏,自幼讀書,滿腹文章。不想秦始皇修築長城,到處抓丁,三丁抽一,五丁抽二,黎民百姓怨聲載道。范喜良急忙喬裝改扮逃了出來。剛才是因飢渴難耐,故到園中歇息,不想驚動了孟姜女,邊說邊連連告罪。 孟姜女見范喜良知書秉禮,忠厚老實,便芳心暗許。孟老漢對范喜良也很同情,便留他住了下來,孟姜女向爹爹言明心意,孟老漢非常贊成,便急忙來到前廳,對范喜良道:「你現在到處流落,也無定處,我想招你為婿,你意如何呀?」范喜良急忙離座辭道:「我乃逃亡之人,只怕日後連累小姐,婚姻之事萬不敢想。」無奈孟姜女心意已決,非喜良不嫁,最後范喜良終於答應。孟老漢樂得嘴都合不上了,急忙和姜家商議挑選吉日,給他們完婚。 偏巧孟家莊有一無賴,平時垂姜女美色,多次上門求親,孟老漢堅辭不允,他便懷恨在心, 孟姜女哭長城
伺機報復。如今聽說了范喜良之事,便偷偷地到官府去告了密,帶著官兵來抓人。 這時孟家還蒙在鼓裡呢,他們剛剛新婚三天,都仍沉浸在喜悅之中,忽然嘩啦啦一聲,大門被撞開了,一群官兵沖進來,不由分說,把范喜良繩捆索綁就要帶走,孟姜女急忙撲上去,被官兵一把推開,眼睜睜看著自己的夫君被帶走了。 自此孟姜女日夜思君,茶不思,飯不想,憂傷不已。轉眼冬天來了,大雪紛紛,姜女想丈夫修長城,天寒地凍,無衣禦寒,便日夜趕著縫制棉衣,邊做邊唱起了自編的小曲:「月兒彎彎分外明,孟姜女丈夫築長城,哪怕萬里迢迢路,送禦寒衣是儂情。」 一夜之間,做好棉衣,孟姜女千里迢迢,踏上路程。一路上跋山涉水,風餐露宿,不知飢渴,不知勞累,晝夜不停地往前趕,這一日終於來到了長城腳下。 可長城下民夫數以萬計,到哪裡去找呢?她逢人便打聽,好心的民夫告訴她,范喜良早就勞累致死,被埋在長城裡築牆了。孟姜女一聽,心如刀絞,便求好心的民工引路來到了范喜良被埋葬的長城下。坐在城下,孟姜女悲憤交加:想自己千里尋夫送寒衣,盡歷千難萬險,到頭來連丈夫的屍骨都找不到,怎不令人痛斷柔腸。愈想愈悲,便向著長城晝夜痛哭,不飲不食,如啼血杜鵑,望月子規。這一哭感天動地,白雲為之停步,百鳥為之噤聲。直哭了三天三夜,忽聽轟隆隆一陣山響,一時間地動山搖,飛沙走石,長城崩倒了八百里,露出范喜良的屍骨。 長城傾倒八百里,早驚動了官兵,官兵上報秦始皇。秦始皇悖然大怒,下令把孟姜女抓來。等孟姜女被抓,秦始皇一見她貌美非凡,便欲納她為妃。孟姜女說:「要我作你的妃子,得先依我三件事:一要造長橋一座,十里長,十里闊;二要十里方山造墳墩;三要萬歲身穿麻衣到墳前祭奠。」秦始皇想了想便答應了。 不幾日,長橋墳墩已全都造好,秦始皇身穿麻衣,排駕起行,過長城上長橋,過了長橋來到墳前祭祀。祭畢,秦始皇便要孟姜女隨他回宮。孟姜女冷笑一聲道:「你昏庸殘暴,塗炭天下黎民,如今又害死我夫,我豈能作你的妃子,休妄想!」說完便懷抱丈夫遺骨,跳入了波濤洶涌的大海。一時間,浪潮滾滾,排空擊岸,好似在為孟姜女悲嘆。
⑦ 我想再搜集一些有關長城的故事、傳說和圖片資料。
孟姜女哭長城
秦朝時候,有個善良美麗的女子,名叫孟姜女。一天,她正在自家的院子里做家務,突然發現葡萄架下藏了一個人,嚇了她一大跳,正要叫喊,只見那個人連連擺手,懇求道:「別喊別喊,救救我吧!我叫范喜良,是來逃難的。」原來這時秦始皇為了造長城,正到處抓人做勞工,已經餓死、累死了不知多少人!孟姜女把范喜良救了下來,見他知書達理,眉清目秀,對他產生了愛慕之情,而范喜良也喜歡上了孟姜女。他倆兒心心相印,徵得了父母的同意後,就准備結為夫妻。
成親那天,孟家張燈結綵,賓客滿堂,一派喜氣洋洋的情景。眼看天快黑了,喝喜酒的人也都漸漸散了,新郎新娘正要入洞房,忽然只聽見雞飛狗叫,隨後闖進來一隊惡狠狠的官兵,不容分說,用鐵鏈一鎖,硬把范喜良抓到長城去做工了。好端端的喜事變成了一場空,孟姜女悲憤交加,日夜思念著丈夫。她想:我與其坐在家裡干著急,還不如自己到長城去找他。對!就這么辦!孟姜女立刻收拾收拾行裝,上路了。
一路上,也不知經歷了多少風霜雨雪,跋涉過多少險山惡水,孟姜女沒有喊過一聲苦,沒有掉過一滴淚,終於,憑著頑強的毅力,憑著對丈夫深深的愛,她到達了長城。這時的長城已經是由一個個工地組成的一道很長很長的城牆了,孟姜女一個工地一個工地地找過來,卻始終不見丈夫的蹤影。最後,她鼓起勇氣,向一隊正要上工的民工詢問:「你們這兒有個范喜良嗎?」民工說:「有這么個人,新來的。」孟姜女一聽,甭提多開心了!她連忙再問:「他在哪兒呢?」民工說:「已經死了,屍首都已經填了城腳了
猛地聽到這個噩耗,真好似晴天霹靂一般,孟姜女只覺眼前一黑,一陣心酸,大哭起來。整整哭了三天三夜,哭得天昏地暗,連天地都感動了。天越來越陰沉,風越來越猛烈,只聽「嘩啦」一聲,一段長城被哭倒了,露出來的正是范喜良的屍首,孟姜女的眼淚滴在了他血肉模糊的臉上。她終於見到了自己心愛的丈夫,但他卻再也看不到她了,因為他已經被殘暴的秦始皇害死了
定城磚的傳說
定城磚指放置在嘉峪關西瓮城門樓後檐台上的一塊磚。
相傳明正德年間,有一位名叫易開占的修關工匠,精通九九演算法,所有建築,只要經他計算,用工用料十分准確和節省。監督修關的監事管不信,要他計算嘉峪關用磚數量,易開占經過詳細計算後說:"需要九萬九千九百九十九塊磚。"監事管依言發磚,並說:"如果多出一塊或少一塊,都要砍掉你的頭,罰眾工匠勞役三年。"竣工後,只剩下一塊磚,放置在西瓮城門樓後檐台上。監事管發覺後大喜,正想藉此剋扣易開占和眾工匠的工錢,哪知易開占不慌不忙的說:"那塊磚是神仙所放,是定城磚,如果搬動,城樓便會塌掉。"監事管一聽,不敢再追究。從此,這塊磚就一直放在原地,誰也不敢搬動。現在,此磚仍保留在嘉峪關城樓之上。
冰道運石
當初,修建嘉峪關城時,需要成千上萬塊長2米、寬0.5米、厚0.3米的石條,工匠們在黑山將石條鑿好後,卻人抬不起,車拉不動,且山高路遠,無法運輸。大夥兒邊鑿石條邊發愁,眼看隆冬季節就要到了,石條還沒有從山裡運出一塊,若要耽誤工期,沒有工錢是小,這腦袋可就難保了。大家正在長噓短嘆,這時,忽然山頂一聲悶雷,從白雲中飄下一幅錦綢,眾工匠趕緊接住,只見上面若隱若現有幾行字,大家看後恍然大悟,按其行事。等到冬季到來後,眾人從山上往關城修一條路,在路面上潑水,讓其結成一條冰道,然後把石條放在冰道上滑行運輸,結果非常順利的把石條運到了嘉峪關城下,不但沒有延誤工期,反而節省了不少工期。眾工匠為了感謝上蒼的護佑,在關城附近修建廟宇,供奉神位,並成為工匠出師後必須參拜的地方。
山羊馱磚
嘉峪關城,城牆高9米,還要在城牆之上修建數十座大小不同的樓閣和眾多的垛牆,用磚數量之大是非常驚人的,當時,施工條件很差,沒有吊運設備,全靠人工搬運。而當時修關城所用的磚,都是在40里以外的地方燒制而成。磚燒好後,用牛車拉到關城之下,再用人工往上背。由於城高,唯一能上下的馬道坡度大,上下很困難,盡管派了許多人往城牆上背磚,個個累得要死,但背上去的磚卻仍然供不應求,工程進展受到了嚴重影響。一天,一個放羊的孩子來到這里放羊玩耍,看到這個情景,靈機一動,解下腰帶,兩頭各捆上一塊磚,搭在山羊身上,然後,用手拍一下羊背,身子輕巧的山羊,馱著磚一溜小跑就爬上了城牆。人們看了又驚又喜,紛紛仿效,大量的磚頭很快就運上了城牆。
擊石燕鳴
相傳,古時有一對燕子築巢於嘉峪關柔遠門內。一日清早,兩燕飛出關,日暮時,雌燕先飛回來,等到雄燕飛回,關門已閉,不能入關,遂悲鳴觸牆而死,為此雌燕悲痛欲絕,不時發出"啾啾"燕鳴聲,一直悲鳴到死。死後其靈不散,每到有人以石擊牆,就發出"啾啾"燕鳴聲,向人傾訴。古時,人們把在嘉峪關內能聽到燕鳴聲視為吉祥之聲,將軍出關征戰時,夫人就擊牆祈祝,後來發展到將士出關前,帶著眷屬子女,一起到牆角擊牆祈祝,以至於形成一種風俗。
萬年灰與燕京城
人們都說,是秦始皇最早修的萬里長城。其實開始的長城並不是他修的。早在秦始皇之前的春秋戰國時,有個燕王,他的國土小、兵馬少、力量弱,隨時都有被鄰國吃掉的危險。為了保住國土,燕王就徵用了民夫,在他的國土邊界山頂上築起高高的城牆,以防外敵入侵。
因為那時還沒有石灰,他築的城牆,石、磚都是用泥抹的。為了搶時間,早日修好城牆,他下令冬天也不停工。天冷,和泥得用熱水,因此,民夫們就把大鐵鍋抬到工地上,用三塊石頭支起來,添柴燒開水。天長日久,鐵鍋被燒了個大窟窿,滿鍋的水全漏光了;把鍋下的火澆滅了。可民夫們也意外地發現,水灑在支鍋的石頭上,熱石頭遇到水就炸開了,炸出許多白面面,民夫們瞅著、想著,好生奇怪。有個人把這白面面用水和和,覺得比泥還滋潤,還有粘性,就把它抹在石條和磚縫里。
第二天,民夫們發現,用這白面面抹的石條和磚縫,要比用泥抹的結實的多。燕國人得到了啟發,從此,就燒石灰,來抹城牆縫。
後來,秦始皇統一了中國,為了保住他的皇上寶座,也仿照燕王的辦法興工修起了萬里長城。動工時,他下了一道旨令,讓原來的燕國人包攬燒石灰的活兒。因此,那時修長城所用的百灰,全是燕國人燒的。長城修到哪兒,就在哪裡山坡上燒灰,而且燒的灰質量非常好,被後人稱為萬年灰,意思是萬年不變質。
長城修完後,別的民夫各回各地。因燕國人燒灰有功,秦始皇又拔下金銀,建了個城鎮,專為燕園人居住,這城鎮就是現在的北京。因此,那時北京叫燕京,燕國人燒灰用過石頭的山統稱為燕山山脈。
⑧ 搜集關於長城的歷史知識、故事傳說或圖片資料,做一個小資料袋。(可
1、秦長城(秦始皇所築長城)
秦始皇三十三年(公元前214年)遣大將蒙恬北逐匈奴,又西起甘肅臨洮(今臨洮新添鎮三十墩村望兒)、東至遼東築長城萬余里,以防匈奴南進,史稱秦長城。在固原地區境內,實際是在原先戰國時期秦,趙,燕三國長城的基礎上修建。東西橫貫西吉、固原、彭陽三縣。在固陽縣城北7公里處的色爾騰山上,一條蜿蜒的巨龍盤亘靜卧於崇山峻嶺之間。遠遠望去,雄偉壯觀,氣勢非凡。這就是世界八大奇跡之一,是世界中古七大奇跡之一,被列為國家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的秦長城。
2、明長城
明長城是明朝在北部地區修築的軍事防禦工程,亦稱邊牆,區別於由秦始皇所修的萬里長城。國家文物局和國家測繪局采經近兩年的調查與測量,於2009年4月18日首次公布明長城數據:其東起鴨綠江畔遼寧虎山,西至祁連山東麓甘肅嘉峪關,從東向西行經遼寧、河北、天津、北京、山西、內蒙、陝西、寧夏、甘肅、青海十個省(自治區、直轄市)的一百五十六個縣域,總長度8851.8公里。其中,人工牆體的長度為六千二百五十九點六公里;壕塹長度為三百五十九點七公里;天然險長度為二千二百三十二點四公里。東部險要地段的城牆,用條石和青磚砌成那十分堅固。東起鴨綠江,西至嘉峪關,蜿蜒六千餘公里,氣勢宏偉,是世界上的一個奇跡。
3.孟姜女
孟姜女哭長城的傳說在民間廣為流傳,其夫萬喜良被魏王徵召修築長城勞累飢餓而死,埋於長城之下。孟姜女尋夫哭至衛輝池山段長城,感動天地,哭塌長城,露出丈夫屍骨。
⑨ 關於長城的歷史故事;圖片;傳說,謝謝!至少4編
這個故事發生在很久很久以前,那時候秦始皇正徵發八十萬民工修築萬里長城。官府到處抓人去當民工,被抓去的人不分白天黑夜地修築長城,不知累死了多少。
蘇州有個書生叫范喜良,為了逃避官府的追捕,他不得不四處躲藏。有一天,他逃到了孟家花園,無意中遇到了孟姜女。孟姜女是一個冰雪聰明的姑娘,她和父母一起把范喜良藏了起來。兩位老人很喜歡范喜良,就把孟姜女許配給他作了妻子。
新婚不到三天,范喜良就被公差抓去修長城了。孟姜女哭得像淚人似的,苦苦地等待丈夫歸來。半年過去了,關於范喜良一點消息也沒有。此時已是深秋季節,北風四起,蘆花泛白,天氣一天比一天冷了。孟姜女想起丈夫遠在北方修長城,一定十分寒冷,就親手縫制了寒衣,啟程上路,下定決心要到萬里長城去尋找范喜良。
一路上,孟姜女不知經歷了多少艱難,吃了多少苦,才來到了長城腳下。誰知修長城的民工告訴她,范喜良已經死了,屍骨被填進了城牆里。聽到這個令人心碎的消息,孟姜女只覺得天昏地暗,一下子昏倒在地,醒來後,她傷心地痛哭起來,只哭得天愁地慘,日月無光。不知哭了多久,忽聽得天搖地動般地一聲巨響,長城崩塌了幾十里,露出了數不清的屍骨。孟姜女咬破手指,把血滴在一具具的屍骨上,她心裡暗暗禱告:如果是丈夫的屍骨,血就滲進骨頭,如果不是,血就會流向四方。終於,孟姜女用這種方法找到了范喜良的屍骨。她抱著這堆白骨,又傷心地痛哭起來。
秦始皇看到孟姜女很美麗,想逼她做妃子。孟姜女假意答應了他,但要求秦始皇先辦三件事:請和尚給范喜良念四十九天經,然後把他好好地埋葬;秦始皇要親自率文武大臣哭祭范喜良;埋葬范喜良後,孟姜女要去遊山玩水,三天以後才能成親。秦始皇只得答應了孟姜女的要求。三件事辦完以後,孟姜女把秦始皇痛罵了一頓,然後縱身跳進了波濤滾滾的大海
齊長城
修建於春秋戰國時期的齊長城,西半部基本處在齊魯邊界上,東半部則穿莒國而過。齊國、魯國和莒國,歷史上都是文化比較發達的國家,因此從齊長城修建的時代起,這里的勞動人民便圍繞這一宏偉工程,創造了許許多多絢麗多彩的傳說故事。
兩千多年來,有關齊長城的民間傳說故事,包羅萬象,內容十分豐富。既有富於神話色彩的「十個太陽輪流轉」、「老子采葯摘葯山」的傳說,又有具有歷史真實性的「楊廷將軍修雙道長城」、「黃巢義軍駐扎黃巢寨」、「萬曆妹妹長城鋪出家」等傳說;既有關於齊長城修建起因的「南修長城擋大水,北修長城擋大兵」的傳說,又有關於齊長城修建之艱難的「釘頭崖」的傳說;既有戰爭攻伐類的「穆陵關趙匡胤大戰韓通」、「青石關曾國藩抗擊捻軍」的傳說,又有人物傳記性的「常將軍被殺」和「孟姜女哭長城」的傳說等等。
這些傳說構思精巧、情節引人、感情豐富、語言朴實,並以其濃厚的浪漫主義色彩,世世代代在人民群眾中廣為流傳,成為中華民族文學寶庫中的瑰寶。這些傳說故事不僅具有一定的文學性、知識性、趣味性,而且也為我們研究齊長城的歷史、文化、建築、民俗等方面,提供了重要資料。
孟姜哭城
河北秦皇島望夫石村孟姜女廟內的孟姜女像
龕上橫匾書,「萬古流芳」,兩旁楹聯上款:「秦皇安在哉萬里長城築怨」,下款:「姜女未亡也千秋片石銘貞」。像後有「姜墳雁陣」彩繪壁畫。
圖片來源:中國文化研究院
提起長城,就會使人想起孟姜女哭長城的故事,關於孟姜女的傳說,在民間幾乎家喻戶曉,婦孺皆知,是我國流傳最廣泛的民間故事之一,在世界民間故事傳說史上也佔有很重要的地位。這個傳說故事,是以「杞梁妻哭夫崩城」的故事作毛坯,經過兩千五百多年的藝術加工,成為受人喜愛的文學作品。由於這個故事具有高度的人民性、民主性,所以歷代文人墨客,總是用偷梁換柱的手法,進行嫁接與克隆,把這個故事裝上自己的意志和幻想,表白自己的好惡,抒發個人的感情。
孟姜出世
從前有兩戶人家,住在壽山的長城嶺下,一家姓孟,一家姓姜,他們是一牆之隔的好鄰居,但兩家都無子女。
有一年,孟家栽了一棵葫蘆,葫蘆長得很旺盛,葫蘆秧都爬到了姜家的屋頂上去了。奇怪的是這棵葫蘆只結了一個葫蘆,葫蘆又正長在兩家共有的牆上。秋天葫蘆成熟了,孟、姜兩家都希望葫蘆歸自家,兩家各不相讓,爭吵不休。最後,在村人的調和下決定每家各分一半。
兩家把葫蘆摘下來,當場就要鋸為兩半,但孟家找到鋸後怎麼也鋸不開,後經木匠師傅指點才總算鋸開。當鋸開後,眾人十分驚訝!裡面竟然端坐著一位俊俏的小姑娘,長得似仙女下凡。兩家一見這小姑娘都不爭著要那葫蘆了,卻搶著要抱那小姑娘。兩家誰也不能說服誰,最後還是由眾人調解,兩家輪流撫養這個小姑娘。
從此之後,這個小姑娘就被孟、姜兩家養活著。一天,孟家對姜家說:「我們給她取個名吧。」經雙方商量便起名孟姜女。從此,孟姜女這個名字就被人們叫開了。等她長大後就出嫁了,沒到兩個月的時間,丈夫便被齊威王徵召為民夫,到壽山後修築長城去了。後來丈夫累死在長城下,又被埋進了長城內,她便哭塌了長城。她的美名就在民間流傳下來了。
故事新說
孟姜女哭倒長城的故事最早出現於春秋時期(約前549年),而當時的齊國正處在泰山之北。也就是說,孟姜女哭的應該是齊長城,而不是秦始皇(前221年——前206年)築的長城。事實上故事出現時,秦長城尚未修築,而齊長城西段已在公元前557年以前完成。《史記·楚世家》正義引《齊記》載:「齊宣王乘山嶺之上,築長城,東至海,西至濟州,千有餘里。」可見孟姜女哭的是齊長城,而不是秦長城。至於山海關附近的孟姜女墓,這已有史可查,是清朝把一座貞女墳改成的孟姜女墓,這就更誤會歷史了。齊長城考察隊對齊長城進行了全面考察後,對孟姜女哭長城的故事提出了新說。從歷史演變的過程看,孟姜女的原型就是杞梁妻,故居是長清縣長城鋪(村),其夫杞梁故宅在青州市,杞梁墓在臨淄區,都在山東境內,而且都在齊長城一線。齊長城建築年代,據《管子·輕重篇》:「管子曰:長城之陽,魯也。長城之陰,齊也。」管仲為齊桓公時(前685年——前642年)相,據此,齊桓公時已有了長城。根據我國歷史學家的考證,認為齊長城西段早在周靈王十五年(前557年)就已完成。杞梁妻哭夫的故事最早的記載是公元前549年,這時齊長城西段已建成。孟姜女的故宅就在西段齊長城的長城鋪。據長城村流傳的孟姜女故事,是孟姜女送走丈夫,回到長城鋪,痛哭一場,投紅石江(現有殉情遺址),被王母娘娘救去,後人立廟祀為神靈。通過這個傳說,可以看出孟姜女在長城鋪哭夫,而演化為孟姜女哭長城。
歷史故事產生在山東,齊長城的建築年代又早於杞梁戰死的年代,這時秦長城和其他國家的長城都未建,所以孟姜女哭的長城,只能是齊長城,而不會是其他長城。
齊國孟姜
在泰山西邊崇山峻嶺的峽谷中,自古就有一條由齊國通往魯國的交通要道,在這條大道的咽喉處,南北排列著幾個村莊,最南邊的叫界首,中間的叫皮家店,最再往北的村莊叫鋪子。當時這里正是齊魯兩國的交界點,國力較弱的魯國為了防禦強大的齊國,就在邊界一帶由西向東用又高又粗的木樁修建了一道邊防寨牆,只在路口處留有寨門,並屯兵把守。不久,這里就形成了一個村莊,取名就叫界首。以後為了經商的方便,齊國商人便把貨物運到兩國邊界附近的地方安頓下來,並在這里建商鋪,建客店,很快便形成了村落,村名也就被稱為「鋪子」和「店子」了。
這一年鋪子村中,一戶由齊國都城臨淄遷來的姜姓人家,生了個女孩,取名叫孟姜。小孟姜從小就長得聰明伶俐,十分招人喜愛。隨年年齡的增長,小孟姜不僅長得越來越漂亮,而且手也越來越靈巧,紡線織布,剪裁縫衣,樣樣都會,爹娘一直都把她當成掌上明珠。當孟姜女長到十七八歲的時候,上門求親的人家絡繹不絕,最後爹娘為她選中了一戶也由都城臨淄遷來的萬姓人家的男青年作丈夫,青年的名字叫萬杞梁。
小夫妻結婚後,二人恩恩愛愛,甜甜蜜蜜,真是天生的一對,地造的一雙。但他們結婚不久,齊國為了加強防禦,就在國內大力征調民兵,首先在泰山以西至濟水東崖的邊防線上,開始修築長城。
當時國內的青壯年基本都被征調走了。萬杞梁當然也未能倖免,起先他是在家鄉一帶修長城,雖然又苦又累,但終究因為離家較近,所以孟姜女能隨時到山上探望丈夫,送衣送飯。經過幾年的艱苦修築,在鋪子村的東西山上都建起了十分高大的長城,在鋪子村中間的交通要道上,還修建了一座非常雄偉的關門。
泰山以西的長城修築完以後,萬杞梁又被征調到沂山以東去修築長城,一去好幾年,音信皆無。家中父母掛念兒子,孟姜女對丈夫更是牽腸掛肚,日益思念,這一年冬季天氣特別寒冷,孟姜女心疼在外的丈夫,便連夜趕制棉衣,哭著辭別了公婆和爹娘,沿著長城向東尋去,要為丈夫千里送寒衣。她一路走一路問,不知經過了多少艱難險阻,最後終於在莒國的且於城一帶打聽到了丈夫的消息,待她急急忙忙趕到丈夫修城的地方,才知道丈夫早已勞累而死,並被埋在了長城之內。
孟姜女千里迢迢找到這里,不僅沒有見到丈夫的面,而且連屍體也沒有見著,不禁如萬箭穿心,再也忍受不住心頭的悲痛,一頭撲向埋葬丈夫的城牆邊上,嚎啕大哭起來,直哭得群山為之落淚,日月為之掩面。就這樣,孟姜女撕心裂肺地哭了十天十夜,終於感動了上天,長城崩塌了一大片,自己丈夫萬杞梁的屍體也完好地顯露了出來,她撲上去抱著丈夫的屍體又大哭起來,最後在眾多的民夫和百姓幫助下,她為丈夫穿上了新做的棉衣,並選了背風向陽的地方,重新埋葬。她本想隨夫而去,但念及父母公婆,只得強忍悲痛,告別丈夫墳墓,返回家鄉,但爹娘已先後去世。
為了侍奉公婆,更為了替丈夫盡上孝心,便深深地埋藏了內心的痛苦,盡心盡力地照顧好公婆的一切。但不久公婆從別人嘴裡得知兒子已死的消息,肝膽欲裂,相繼而亡。
孟姜女在萬念俱滅的情況下,投進村東的紅石江而死。
鋪子村的村民,因為這里修建了長城,並出了個哭長城的孟姜女,所以便把村子改名為「長城鋪」。大家為了紀念烈女孟姜女,便在城門閣樓東邊修建了孟姜女廟,廟內正殿坐北朝南三大間,並建有東西配殿,正殿內塑有孟姜女的神像,牆壁上繪有孟姜女和萬杞梁傳說故事的壁畫,廟前還建有三步兩孔橋。以後雖然經過了無數朝代,但長城鋪村孟姜女廟的香火一直不斷,孟姜女哭長城的故事,也就世世代代流傳了下來。
1、孟姜女哭長城,把長城哭倒了。
2,傳說,長城有許多匈奴,為了打統制者,但打不近給活活死在外面.
3、傳說,長城下有許多人的骨頭,說明當時統制者的黑暗統制.
4、嘉峪山的傳說
在很久以前,從祁連山流下來的雪水,不斷匯合成北大河,它穿過河西走廊中段的荒原,澆灌著那一帶的良田,養育著那裡的各族人民。有一天,一個牧童正在荒原上放羊,迎頭碰上一個古怪老頭兒,身上背一袋子石沙,問他去北大河如何走,並說:"這北大河原是我的家,後來被一群百姓搶去,我這次來要用石沙堵住北大河。"牧童聽後非常氣憤,立刻頂撞道:"別說你用一袋石沙,就是把北邊大山搬來,也妄想使北大河改道。"那老頭兒一聽氣炸了,立刻將這袋石沙向左右撤開,驟然間,荒原上突起許多丘陵和一座大山,這座大山就是現在的嘉峪山。原來這個怪老頭兒是龜精變的,只見他口念咒語,企圖推倒嘉峪山來封堵北大河,正在此時,突然狂風大作,電閃雷鳴,玉皇大帝派雷神把老頭兒擊死了。在他死的地方,立即隆起了個山包,形狀如龜,這就是現在的"龜蓋山"。
回答者:濟公活佛1 - 秀才 二級 10-10 17:34
還有更多:
1、明代開國功臣徐達與山海關的故事
2、山海關積極辦學的李英
3、大規模修築邊城的洪鍾
4、愛國名將戚繼光
5、繕邊破敵的詹榮
6、「天下第一關」書寫者明代山海關進士蕭顯
7、疾惡如仇的鄭己
8、被冤殺的守衛山海關名將熊廷弼
9、袁崇煥單騎出關
10、兩次督師榆關的孫承宗
11、被處以斬刑的范志完
12、引清兵入關的吳三桂
13、愛國學者顧炎武與山海關
14、勸農課士蕭德宣等等都與山海關一帶的長城有關。
⑩ 有關長城的傳說故事
1、孟姜女哭長城
秦朝,有個善良美麗的女子,名叫孟姜女。一天,她正在自家的院子里做家務,突然發現葡萄架下藏了一個人,嚇了她一大跳,正要叫喊,只見那個人連連擺手,懇求道:「別喊別喊,救救我吧!我叫范喜良,是來逃難的。」
原來這時秦始皇為了造長城,正到處抓人做勞工,已經餓死、累死了不知多少人!孟姜女把范喜良救了下來,見他知書達理,眉清目秀,對他產生了愛慕之情,而范喜良也喜歡上了孟姜女。他倆兒心心相印,徵得了父母的同意後,就准備結為夫妻。
成親那天,孟家張燈結綵,賓客滿堂,一派喜氣洋洋的情景。眼看天快黑了,喝喜酒的人也都漸漸散了,新郎新娘正要入洞房,忽然只聽見雞飛狗叫,隨後闖進來一隊惡狠狠的官兵,不容分說,用鐵鏈一鎖,硬把范喜良抓到長城去做工了。
好端端的喜事變成了一場空,孟姜女悲憤交加,日夜思念著丈夫。她想:我與其坐在家裡干著急,還不如自己到長城去找他。對!就這么辦!孟姜女立刻收拾收拾行裝,上路了。一路上,也不知經歷了多少風霜雨雪,跋涉過多少險山惡水,孟姜女沒有喊過一聲苦,沒有掉過一滴淚,終於,憑著頑強的毅力,憑著對丈夫深深的愛,她到達了長城。
這時的長城已經是由一個個工地組成的一道很長很長的城牆了,孟姜女一個工地一個工地地找過來,卻始終不見丈夫的蹤影。最後,她鼓起勇氣,向一隊正要上工的民工詢問:「你們這兒有個范喜良嗎?」民工說:「有這么個人,新來的。」孟姜女一聽,甭提多開心了!
她連忙再問:「他在哪兒呢?」民工說:「已經死了,屍首都已經填了城腳了猛地聽到這個噩耗,真好似晴天霹靂一般,孟姜女只覺眼前一黑,一陣心酸,大哭起來。整整哭了三天三夜,哭得天昏地暗,連天地都感動了。
天越來越陰沉,風越來越猛烈,只聽「嘩啦」一聲,一段長城被哭倒了,露出來的正是范喜良的屍首,孟姜女的眼淚滴在了他血肉模糊的臉上。她終於見到了自己心愛的丈夫,但他卻再也看不到她了,因為他已經被殘暴的秦始皇害死了。
2、定城磚的傳說
定城磚指放置在嘉峪關西瓮城門樓後檐台上的一塊磚。相傳明正德年間,有一位名叫易開占的修關工匠,精通九九演算法,所有建築,只要經他計算,用工用料十分准確和節省。監督修關的監事管不信,要他計算嘉峪關用磚數量,易開占經過詳細計算後說:"需要九萬九千九百九十九塊磚。」
監事管依言發磚,並說:"如果多出一塊或少一塊,都要砍掉你的頭,罰眾工匠勞役三年。"竣工後,只剩下一塊磚,放置在西瓮城門樓後檐台上。監事管發覺後大喜,正想藉此剋扣易開占和眾工匠的工錢,哪知易開占不慌不忙的說:"那塊磚是神仙所放,是定城磚,如果搬動,城樓便會塌掉。"
監事管一聽,不敢再追究。從此,這塊磚就一直放在原地,誰也不敢搬動。現在,此磚仍保留在嘉峪關城樓之上。
3、冰道運石
當初,修建嘉峪關城時,需要成千上萬塊長2米、寬0.5米、厚0.3米的石條,工匠們在黑山將石條鑿好後,卻人抬不起,車拉不動,且山高路遠,無法運輸。大夥兒邊鑿石條邊發愁,眼看隆冬季節就要到了,石條還沒有從山裡運出一塊,若要耽誤工期,沒有工錢是小,這腦袋可就難保了。
大家正在長噓短嘆,這時,忽然山頂一聲悶雷,從白雲中飄下一幅錦綢,眾工匠趕緊接住,只見上面若隱若現有幾行字,大家看後恍然大悟,按其行事。等到冬季到來後,眾人從山上往關城修一條路,在路面上潑水,讓其結成一條冰道,然後把石條放在冰道上滑行運輸。
結果非常順利的把石條運到了嘉峪關城下,不但沒有延誤工期,反而節省了不少工期。眾工匠為了感謝上蒼的護佑,在關城附近修建廟宇,供奉神位,並成為工匠出師後必須參拜的地方。
4、山羊馱磚
嘉峪關城,城牆高9米,還要在城牆之上修建數十座大小不同的樓閣和眾多的垛牆,用磚數量之大是非常驚人的,當時,施工條件很差,沒有吊運設備,全靠人工搬運。而當時修關城所用的磚,都是在40里以外的地方燒制而成。磚燒好後,用牛車拉到關城之下,再用人工往上背。
由於城高,唯一能上下的馬道坡度大,上下很困難,盡管派了許多人往城牆上背磚,個個累得要死,但背上去的磚卻仍然供不應求,工程進展受到了嚴重影響。
一天,一個放羊的孩子來到這里放羊玩耍,看到這個情景,靈機一動,解下腰帶,兩頭各捆上一塊磚,搭在山羊身上,然後,用手拍一下羊背,身子輕巧的山羊,馱著磚一溜小跑就爬上了城牆。人們看了又驚又喜,紛紛仿效,大量的磚頭很快就運上了城牆。
5、跑馬長城界
秦始皇把胡人打跑以後,為了阻擋胡人興兵復仇,提出在與胡人交界的地方,修一座堅固的長城。他的建議,博得了許多大臣的贊賞。並一致認為,應先從東北的遼中開始,因為那裡一面臨海,還是一個戰略要地。
從那兒開始,在胡人恢復往日的氣勢以前,完全可以把長城修完。那麼,到底修到哪呢?秦始皇主張將統一的六國全部用長城圍上。
許多大臣表示:如果把六國全部圍上,長城總長可達幾萬里,需要幾十年的時間才能修完。這樣一來,人力物力消耗太大,有可能造成人亡國空。所以,大臣們建議,還是短一點好。但是,不管大臣怎樣反對,秦始皇還是極力主張用長城圍住六國。
他越是極力主張,大臣們就越是極力反對。秦始皇揚頭想了一會兒,臉上露出不易察覺的冷笑。他提議,跑馬劃長城界。讓一個將官,騎一匹快馬,人馬飽食之後,人不下馬,馬不停蹄,由山海關起跑,經由六國邊界,能跑幾天算幾天,跑出多遠修多遠。
眾大臣一想,這還可以。縱然是追風趕月的千里馬,跑上兩三天,也就是兩三千里。所以,他們點頭答應誰想到,秦始皇又提出一個條件:沿全國邊界,不論山峰還是平地,每三百里修一行營,跑馬者從行營中跑過,以壯人馬之威。眾大臣不知其中用意,也都同意了。
文武百官退下以後,秦始皇把心腹之人找來,如此這般地吩咐幾句,他們便分頭行事去了。跑馬這天,只見一員將官,頂白盔,騎白馬,穿白袍,掛白甲。他從第一座行營中飛出,走平地,越高山,半天多時間,沖到第二座行營。沖出二座行營,直奔三座行營。
四座、五座……六天多時間,沖過十座行營。秦始皇接到探馬的傳報:跑馬者已沖過十座行營。這些大臣很納悶,這馬怎麼這樣能跑啊,六天多了,還跑啊。又有五六天功夫,探馬又報,跑馬者已沖過二十座行營。
大臣更奇怪了,怎麼,這馬還跑哪?這是什麼人?騎的是什麼馬?十多天了,俄不死也該累死了。想必是仙人騎神馬又過六天多,探馬又報,跑馬者再次沖過十座行營。這回大臣都明白了,就是神仙也不行嗎。你瞅我,我瞅你,是不是秦始皇從中搞鬼了?
探馬接連傳報,跑馬者沖過四十座行營。秦始皇這個高興呀,就甭說了,可是,有的大臣鼻子都氣歪了。白袍將還在騎馬飛跑著。戰馬跑到嘉峪關的時候,只見白袍將猛抽白馬幾鞭,白馬口鼻流水,一個大翻個倒在地上。白袍將也從馬上掉了下來。
這是怎麼回事?一匹馬怎麼一氣跑了一萬多里?原來,這是秦始皇用的計。為了達到長城圍六國的目的,他提出每三百里設一行營,他派心腹之八,每座行營都備一匹白馬,一員白袍將。第一座行營的白袍將到第二座,第二座的預備人馬接著跑出,看上去如同一個人一樣。
就這樣,一共傳了四十多座行營。那為什麼到嘉峪關人落馬倒呢?原來,駐嘉峪關行營有個姓趙的將官,對秦始皇這種做法極為不滿。他認為,長城修到嘉峪關,就可以阻擋胡人的進犯,何必要修那麼長呢?太勞民傷財了。所以,他見前營快馬一到,讓餓了幾天的戰馬一個勁的喝水。
他上馬以後,猛打戰馬兩鞭,戰馬一機靈,緊跑幾步,嗆水倒在地上。秦始皇聽說馬倒嘉峪關,很不高興。但是,按照他事先的話,長城只得修到嘉峪關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