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認為誇父逐日這個故事表現了誇父無比的英雄氣概
① 誇父是怎樣一個人物《誇父逐日》這個神話故事具有怎樣的意義
一、誇父是怎樣一個人物
誇父是一個古代神話英雄,他不向自然屈服,敢於和自然斗爭,甚至為此獻身,更令人感動的是,死後,他的手杖,還要化成一片桃林,將頑強的生命延續下去。
二、《誇父逐日》這個神話故事具有怎樣的意義
《誇父逐日》的故事,其主題思想即古代先民企圖超越有限生命的束縛以及對生命永恆的渴求。陶淵明有雲:「誇父誕宏志,乃與日競走;俱至虞淵下,似若無勝負。神力既殊妙,傾河焉足有。余跡寄鄧林,功竟在身後。」陶淵明不認為誇父逐日是「不量力」,而視之為與時間抗爭的宏志,並且認為誇父逐日雖告失敗,但由於「杖化鄧林」即為後人提供物質資料而可以相對延長生命長度, 達到了與有限生命的抗爭目的,因而是「功竟在身後」。
誇父逐日,表現了誇父無比的英雄氣概和為後人造福的精神,反映了古代人民探索、征服大自然的強烈願望和頑強意志,它通過一種神話的形式給人精神鼓舞,為人們樹立了英雄無畏的形象,具有很好的教育意義。
三、故事原文及翻譯
1.原文:誇父與日逐走,入日;渴,欲得飲,飲於河、渭;河、渭不足,北飲大澤。未至,道渴而死。棄其杖,化為鄧林。
2.譯文:誇父和太陽賽跑,一直追趕到太陽落下的地方;他感到口渴,想要喝水,就到黃河、渭水喝水。黃河、渭水的水不夠,往北去大湖喝水。還沒到大湖,在半路因口渴而死。丟棄他的手杖,(手杖)化成桃林。
四、專家點評
楊公驥在《中國文學》中認為,誇父逐日的故事有其極為深刻的寓意。它說明「只有重視時間和太陽競走的人,才能走得快;越是走得快的人,才越感到腹中空虛,這樣才能需要並接收更多的水(不妨將水當作知識的象徵);也只有獲得更多的水,才能和時間競走,才能不致落後於時間」。
② 誇父逐日精衛填海這兩個神話故事有何寓意
《誇父逐日》是神話故事,表現了誇父無比的英雄氣概和為後人造福的精神,反映了古代人民探索、征服大自然的強烈願望和頑強意志。 據說「誇父」本是一個巨人族的名稱,從世繫上看,誇父族人原本是大神後土傳下的子孫,住在遙遠北方一座名叫「成都載天」的大山上。[4]他們個個都是身材高大、力大無比的巨人,耳朵上掛著兩條黃蛇,手中握著兩條黃蛇。看樣子很可怕,其實他們性情溫順善良,都為創造美好的生活而勤奮努力。 北方天氣寒冷,冬季漫長,夏季雖暖但卻很短,每天太陽從東方升起,山頭的積雪還沒有溶化,又匆匆從西邊落下去了。誇父族的人想,要是能把太陽追回來,讓它永久高懸在成都載天的上空,不斷地給大地光和熱,那該多好啊!於是他們從本族中推選出一名英雄,去追趕太陽,他的名字就叫「誇父」。 誇父被推選出來,心中十分高興,他決心不辜負全族父老的希望,跟太陽賽跑,把它追回來,讓寒冷的北方和江南一樣溫暖。於是他跨出大步,風馳電掣般朝西方追去,轉眼就是幾千幾萬里。他一直追到禺谷,也就是太陽落山的地方,那一輪又紅又大的火球就展現在誇父的眼前,他是多麼地激動、多麼地興奮,他想立刻伸出自己的一雙巨臂,把太陽捉住帶回去。可是他已經奔跑了一天了,火辣辣的太陽曬得他口渴難忍,他便俯下身去喝那黃河、渭河裡的水。兩條河的水頃刻間就喝乾了,還是沒有解渴,他就又向北方跑去,去喝北方大澤里的水,但他還沒到達目的地,就在中途渴死了。
③ 誇父逐日誰知道啊 告訴我
誇父逐日的故事
誇父逐日是一個神話故事。它講得是上古時期,神人誇父追趕太陽,最後被太陽烤死的事情。古籍《山海經》對此有詳盡描述:「誇父與日逐走,入日,渴欲得飲。飲於河、渭,河、渭不足;北飲大澤,未至,道渴而死。棄其杖,化為鄧(桃)林。」
這段記述是說:誇父追趕太陽,追至太陽身邊,因炎熱而口渴,喝乾了江河仍嫌不足,於是,欲飲沼澤之水,未等喝到,不幸渴死。手杖棄於路邊,競長成一片桃林。
誇父為何要去追趕太陽?
楊公驥先生認為,誇父逐日的故事有其極為深記得的寓意。
它說明「只有重視時間和太陽競走的人,才能走得快;越是走得快的人,才越感到腹中空虛,這樣才能需要並接收更多的水(不妨將水當作知識的象徵);也只有獲得更多的水,才能和時間競走,才能不致落後於時間」。楊先生這一觀點被編入《中國文學》一書,受到許多同志的贊同。
另外,文學家蕭兵先生在其《盜火英雄:誇父與普羅米修斯》一書中稱:誇你逐日是為了給人類采擷火種,使大地獲得光明與溫暖。誇父是「盜火英雄」,是中國的普羅米修斯。
蕭先生的看法,頗有幾分浪漫色彩。
還有人把誇父逐日看成是自然界的一種爭斗,誇父代表「水」,而太陽代表「火」。水神、火神相爭,水火不容。
誇父逐日的故事,給人以豐富的想像,也給人以深刻的啟迪。如何理解這個故事,已不僅僅是學術界關注的問題,而它積極的意義在於,人們以各自不同的理解,去認識這個世界,去實現自已美好的追求。
④ 誇父逐日表現了誇父的什麼精神,寄託了古人的怎樣的願望
《誇父逐日》是神話故事,表現了誇父無比的英雄氣概,反映了古代人民探索、征服大自然的強烈願望和頑強意志。通過神話,表現誇父無比的英雄氣概,反映了古代人民與大自然競爭不斷奮斗的精神,探索自然、征服大自然的強烈願望和頑強意志表現出一種勇敢追求,為人類造福、死而不已的精神,使整個神話更具有浪漫主義魅力。
他不向自然屈服,敢於和自然斗爭,甚至為此獻身,更令人感動的是,死後,他的手杖,還要化成一片桃林,將頑強的生命延續下去。勇於探索、不怕犧牲、造福人類的可貴精神.
⑤ ⑴誇父身上表現了哪些精神品質
表達人類戰勝自然的決心和雄心壯志。勇於探索。他不向自然屈服,他的手杖,更令人感動的是,敢於和自然斗爭、造福人類的可貴精神這篇神話對後世影響很大,還要化成一片桃林表現了誇父為追求光明頑強不息 堅持不懈 勇於獻身的精神,死後、不怕犧牲,將頑強的生命延續下去,甚至為此獻身
誇父追日的神話傳說,出自中國上古奇書《山海經》,在中國神話傳說及東方神話之父袁珂所著《中國神話傳說》中非常精彩。相傳在北方大荒中,有座名叫成都載天的大山,居住著大神後土的子孫,稱誇父族。
因為他們長的個個身材高,力氣大,所以又稱巨人族。他們仰仗這些條件,專喜替人打抱不平。 誇父族的人幫助蚩尤部落對抗黃帝部落,後來被黃帝打敗。之後有一年天下大旱,巨人誇父族人個個都是熱心公益,善於奔跑的人。
誇父族首領想要把太陽摘下,於是開始逐日,和太陽賽跑,在口渴喝乾了黃河、渭水之後,在奔於大澤路途中渴死,手杖化作桃林,身軀化作誇父山。這種公益精神是為其後的誇父族人逐日不至渴死。 誇父逐日的故事表現,比喻明知不可能,卻還要去做的一種大無畏精神。
誇父為何要去追趕太陽?楊公驥先生認為,誇父逐日的故事有其極為深記得的寓意。它說明「只有重視時間和太陽競走的人,才能走得快;越是走得快的人,才越感到腹中空虛,這樣才能需要並接收更多的水(不妨將水當作知識的象徵);也只有獲得更多的水,才能和時間競走,才能不致落後於時間」。
楊先生這一觀點被編入《中國文學》一書,受到許多同志的贊同。
另外,文學家蕭兵先生在其《盜火英雄:誇父與普羅米修斯》一書中稱:誇父逐日是為了給人類采擷火種,使大地獲得光明與溫暖。
誇父是「盜火英雄」,是中國的普羅米修斯。蕭先生的看法,頗有幾分浪漫色彩。還有人把誇父逐日看成是自然界的一種爭斗,誇父代表「水」,而太陽代表「火」。 水神、火神相爭,水火不容。
誇父逐日的故事,給人以豐富的想像,也給人以深刻的啟迪。如何理解這個故事,已不僅僅是學術界關注的問題,而它積極的意義在於,人們以各自不同的理解,去認識這個世界,去實現自美好的追求。
望採納,謝謝!
⑥ 誇父逐日原文及翻譯
誇父逐日——《山海經·海外北經》
誇父與日逐走,入日,渴欲得飲,飲於河、渭,河、渭不足,北飲大澤,未至,道渴而死。棄其杖,化為鄧林。
【譯文】
誇父(神話中的巨人,善奔跑,傳說是大地之神後土的孫子。父:古代用在男子名後的美稱,又寫作「甫」)與太陽賽跑。趕上(接近)了太陽,口渴,想要得到喝的水。到黃河、渭水中去喝水,黃河和渭水的水不夠喝。到北邊去喝大湖裡的水(大澤:神話中的大湖),還沒趕到,就在半路上渴死了。丟下他的手杖,(手杖)化成了鄧林(即桃林)。
⑦ 我覺得挺矛盾的一個問題,請問;「誇父追日」這個故事告訴我們了一個什麼道理
人教版課本
誇父與太陽競跑,(一直)追趕到太陽落下的地方;他感到口渴,想要水,就喝黃河、渭水的水。黃河、渭水的水不夠,他又去北方的大湖喝水。還沒趕到大湖,就在半路上因口渴而死。遺棄他的手杖,變成一片桃林。
非人教版課本
誇父不考慮(估計)自己的能力,想要追上太陽,追趕到谷口;口渴了,想要喝水,到黃河、渭水去喝水。黃河、渭河的水不夠了,誇父又向北去喝大湖裡的水。他還沒趕到大湖,就半路渴死了。他死後遺棄的手杖,因為屍體所浸,頓時化為一片桃林。桃林有千餘里長。
(1)如何理解這則神話的主題?
通過神話,表現誇父無比的英雄氣概,反映了古代人民與大自然競爭不斷奮斗的精神,探索自然、征服大自然的強烈願望和頑強意志。
(2)如何理解」棄其杖,化為鄧林「的結尾?
豐富了誇父的形象,表現出一種勇敢追求,為人類造福、死而後已的精神,使整個神話更具有浪漫主義魅力。
(3)我們應該怎樣看待誇父?
誇父是一個有膽量、有決心,目標遠大,氣魄非凡,意志堅強的英雄人物。 (答案不一,可存有歧義)
(4)本文表現了誇父什麼樣的精神呢?
表現了誇父為追求光明頑強不息 堅持不懈,勇於獻身,舍己為人的精神。(答案不一,可存有歧義)
(5)如何理解"誇父與日逐走"這一壯舉的?
誇父是一個古代神話英雄,他不向自然屈服,敢於和自然斗爭,甚至為此獻身,更令人感動的是,死後,他的手杖,還要化成一片桃林,將頑強的生命延續下去。勇於探索、不怕犧牲、造福人類的可貴精神這篇神話對後世影響很大。
(6)現在的誇父逐日的意思是?
比喻人有宏大的志向或巨大的的力量和氣魄。
《誇父逐日》是神話故事,表現了誇父無比的英雄氣概和為後人造福的精神,反映了古代人民探索、征服大自然的強烈願望和頑強意志。
⑧ 你知道誇父逐日的故事嗎這個故事體現了什麼精神
《誇父逐日》
在遠古時代,有一個名叫誇父的人。他力氣非常大,一隻手就能拔起一棵大樹;抬腳走一步,就能跨過一條大河。
那個時候,人們住在樹林里,穿樹皮,吃野果,生活非常艱難。每到冬天的夜晚,人們又冷又餓,因此大家都害怕黑夜,希望太陽在白天能停留得長一些。
善良的誇父決定追上太陽,請它在白天多停留一會兒。
誇父站在山頂上,當太陽出現的時候,就大聲喊道:「太陽,你能不能慢點兒走,讓白天更長一些呢?」太陽沒有回答,,息急忙忙地走了。
第二天,誇父又來到山頂上,對著剛升起的太陽喊:「太陽,你能不能慢點兒走,給人們多一些陽光和溫暖呢?」太陽仍然沒有理睬他。
誇父急忙拿起手杖,追了上去。他發誓要捉住太陽,不讓它落山。
誇父跨過了一座座高山,穿過了一條條大河,終於在禺谷就要追上太陽了。這時,誇父心裡興奮極了。可就在他伸手要捉住太陽的時候,由於過度激動,身心憔悴,突然,誇父感到頭昏眼花,竟暈過去了。他醒來時,太陽早已不見了。
誇父依然不氣餒,他鼓足全身的力氣,又准備出發了。可是離太陽越近,太陽光就越強烈,誇父越來越感到焦躁難耐,他覺得他渾身的水分都被蒸幹了,當務之急,他需要喝大量的水。於是,誇父站起來走到東南方的黃河邊,伏下身子,猛喝黃河裡的水,黃河水被他喝乾了,他又去喝渭河裡的水。誰知道,他喝乾了渭河水,還是不解渴。於是,他打算向北走,去喝一個大澤的水。可是,誇父實在太累太渴了,當他走到中途時,身體就再也支持不住了,慢慢地倒下去,死了。
誇父死後,他的身體變成了一座大山。這就是「誇父山」,據說,位於現在河南省靈寶縣西三十五里靈湖峪和池峪中間。誇父死時扔下的手杖,也變成了一片五彩雲霞一樣的桃林,後人把這里叫做「桃林寨」。
*******************************************
寓意:《誇父逐日》的故事體現了遠古先民為追求光明,不畏艱難,不懼險阻,勇往直前的精神。
⑨ 誇父追日的傳說故事
遠古時候,在北方荒野中,有座巍峨雄偉、高聳入雲的高山,叫做成都載天。在山林深處,生活著一群力大無窮的巨人。
他們的首領,是幽冥之神「後土」的孫兒,「信」的兒子,名字叫做誇父。因此這群人就叫誇父族。他們身強力壯,高大魁梧,意志力堅強,氣概非凡。而且還心地善良,勤勞勇敢,過著與世無爭,逍遙自在的日子。
那時候大地荒涼,毒物猛獸橫行,人們生活凄苦。誇父為讓本部落的人們能夠活下去,每天都率領眾人跟洪水猛獸搏鬥。
誇父常常將捉到的凶惡的黃蛇,掛在自己的兩只耳朵上作為裝飾,抓在手上揮舞,引以為榮。
有一年的天氣非常熱,火辣辣的太陽直射在大地上,烤死莊稼,曬焦樹木,河流乾枯。人們熱得難以忍受,誇父族的人紛紛死去。
誇父看到這種情景很難過,他仰頭望著太陽,告訴族人:「太陽實在是可惡,我要追上太陽,捉住它,讓它聽人的指揮。」族人聽後紛紛勸阻。
有的人說:「你千萬別去呀,太陽離我們那麼遠,你會累死的。」
有的人說:「太陽那麼熱,你會被烤死的。」
誇父心意已決,發誓要捉住太陽,讓它聽從人們的吩咐,為大家服務。他看著愁苦不堪的族人,說:「為大家的幸福生活,我一定要去!」
太陽剛剛從海上升起,誇父告別族人,懷著雄心壯志,從東海邊上向著太陽升起的方向,邁開大步追去,開始他逐日的征程。
太陽在空中飛快地移動,誇父在地上如疾風似的,拚命地追呀追。他穿過一座座大山,跨過一條條河流,大地被他的腳步,震得「轟轟」作響,來回搖擺。
誇父跑累的時候,就微微打個盹,將鞋裡的土抖落在地上,於是形成大土山。餓的時候,他就摘野果充飢,有時候誇父也煮飯。他用五塊石頭架鍋,這五塊石頭,就成了五座鼎足而立的高山,有幾千米高,這就是五嶽。
誇父追著太陽跑,眼看離太陽越來越近,他的信心越來越強。但是越接近太陽,就渴得越厲害,已經不是捧河水就可以止渴的了。
但是,他沒有害怕,並且一直鼓勵著自己,「快了,就要追上太陽了,人們的生活就會幸福了。」
經過九天九夜,在太陽落山的地方,誇父終於追上了它。
紅彤彤、熱辣辣的火球,就在誇父眼前,他的頭上,萬道金光,沐浴在他身上。
誇父無比歡欣地張開雙臂,想把太陽抱住。可是太陽熾熱異常,誇父感到又渴又累。他就跑到黃河邊,一口氣把黃河水之水喝乾,可是還是不解渴;於是他又跑到渭河邊,把渭河水也喝光,仍不解渴;誇父又向北跑去,那裡有縱橫千里的大澤,大澤里的水足夠誇父解渴。
但是,大澤太遠,誇父還沒有跑到大澤,就在半路上被渴死了。
誇父臨死的時候,心裡充滿遺憾,他還牽掛著自己的族人,於是將自己手中的木杖扔出去。木杖落地的地方,頓時生出大片鬱郁蔥蔥的桃林。
這片桃林終年茂盛,為往來的過客遮蔭,結出的鮮桃,為勤勞的人們解渴,讓人們能夠消除疲勞,精力充沛地踏上旅程。 楊公驥先生認為,誇父逐日的故事有其極為深刻的寓意。它說明「只有重視時間和太陽競走的人,才能走得快;越是走得快的人,才越感到腹中空虛,這樣才能需要並接收更多的水(不妨將水當作知識的象徵);也只有獲得更多的水,才能和時間競走,才能不致落後於時間」。楊先生這一觀點被編入《中國文學》一書,受到許多同志的贊同。
另外,文學家蕭兵先生在其《盜火英雄:誇父與普羅米修斯》一書中稱:誇父逐日是為了給人類采擷火種,使大地獲得光明與溫暖。誇父是「盜火英雄」,是中國的普羅米修斯。蕭先生的看法,頗有幾分浪漫色彩。還有人把誇父逐日看成是自然界的一種爭斗,誇父代表「水」,而太陽代表「火」。水神、火神相爭,水火不容。誇父逐日的故事,給人以豐富的想像,也給人以深刻的啟迪。如何理解這個故事,已不僅僅是學術界關注的問題,而它積極的意義在於,人們以各自不同的理解,去認識這個世界,去實現自己美好的追求。 誇父逐日實際上是中華民族歷史上的一次長距離的部族遷徙,是一次很有膽略的探險。但是,由於他們對太陽的運行和我國西北部地理狀況的認識是完全錯誤的,最終悲壯地失敗。
在遠古時期,任何一個部族在一個地方定居了相當長時間,其原始的,破壞性的勞動,必定會使那裡的資源受到破壞並趨於枯竭。土地肥力下降或鹽鹼化,狩獵和捕魚范圍增大而獲得的數量卻減少,諸如此類都是不可避免的,能獲得的食物和其它物資只會越來越少。在這種情況下,只有一種選擇,部族必須遷徙,移居到新的,更好的地方。
誇父遇到這個問題時的決定是:向西,去太陽落下的地方——禺谷。
這個決定,在現代人看來是不可思議的,因為我們知道:大地是球形的,圍繞著太陽運轉,太陽根本不會落入地球,更何況向西遷移,不是被高山擋住,就是進入沙漠,適於人類居住的地方不多。21世紀科技發達,人們尚且難於很好地生活在綠洲中,至於遠古時代的闖入者,生活下去幾乎是不可能的。
但對誇父族這樣的一個內陸部族來說,作出這個決定卻是正常的。大地是球形的,地球繞太陽運轉以及我國西北部的地理狀況,他們一無所知。他們最多可能從靠近黃海、渤海的部族那裡知道:東面,就是大海,太陽從海中升起。至於西面,盡頭是禺谷——太陽落下的地方。
《淮南子》中的天文篇,即為例證: 日出於易谷,浴於咸池,……至於昆吾,是謂正中,……至於虞淵,是謂黃昏,…… 再者,現代漢語的最常用詞語中仍舊遺留著遠古時對太陽運動認識的痕跡。如「太陽東升西落」,「日出」,「日落」等等。這些詞語都隱含著古代的觀念:太陽從大地上升起,落下。
誇父部族應當是以農業生產為主,他們肯定已經認識到了陽光決定了季節,決定了農業以及其它的生產活動,那麼,在太陽落下的禺谷里,陽光是最充足的,對於因資源不足而面臨困境的誇父族人,遷移到那裡去是一個最好的選擇。不幸的是,他們卻走進了沙漠。沙漠之中,到處是黃色的沙丘,白天一片酷熱,又十分缺水,乾渴令人難於忍受。從記載上看,他們在沙漠中找到了河流,並把這條河的主幹叫河(黃河),源頭的分支叫渭(渭河)。這種河是在夏季由遠處高上的冰雪融化匯集形成的,是季節河。隨著時間推移,由夏入秋,氣溫下降,冰雪融化減少,就會變淺,乾涸。
當誇父族人發現河水突然迅速變淺,水面變窄,水量不斷減少時,他們明白賴以生存的水源就要消失。是堅持前進,還是退回去?誇父決定:留一部分人在綠洲,其他的人在誇父率領下,向北,去尋找大澤。很有可能,他們看到了海市蜃樓,但不管是什麼原因,結果是一樣的:向北走,還是沙漠。沙漠是嚴酷的,又是漫無邊際的。在跋涉中,體力迅速下降,又沒有足夠的水。最後,誇父和他所率領的族人都倒在沙漠之中。
這就是誇父逐日傳說中的實際情況。人類在遠古時代是以破壞自然環境為代價,才能夠生存下來,居住一處,就會破壞一處。所以,遷移,拓荒是較為頻繁的。而誇父逐日,由於其非凡的膽略,成為中華民族歷史上第一次被記住的因水源不足而造成的拓荒失敗。
誇父逐日,是一個部族的活動而非神之間的爭斗。證據很明顯:前一篇記載是貶義性的,「誇父不量力」,這是其他部族對他們的計劃和結果的評論。而後一篇豪氣干雲的記敘則是由誇父族人留傳下來的。另外,如果把這兩篇記載中提到的河、渭理解為沙漠中的季節河,而不是理解為黃河、渭河,則兩篇記載都是寫誇父族在沙漠中生活的情景。
誇父的失敗,使遠古的人們認識到征服西北的無比艱難。從此,水,而不是戰亂,決定了中華民族只能向南發展。幾千年來,南方一直在移民開發,原始森林、荒蕪之地不斷變為繁華的城鎮,而西北部至今還是地廣人稀。
誇父遺址能夠被發掘出來嗎?也許,只有中國的施利曼才能做到。當年,德國的施利曼僅僅憑著他對荷馬史詩的熱愛,憑著他的財力和毅力,終於將幾乎所有人都認為僅僅是神話的東西變成了考古發掘史上最激動人心的發現。 《誇父逐日》是神話故事,表現了誇父無比的英雄氣概和為後人造福的精神,反映了古代人民探索、征服大自然的強烈願望和頑強意志
⑩ 中國古代神話中的誇父追日的一個短文
相傳在黃帝王朝的時代,誇父族其中一個首領想要把太陽摘下,放到人們的心裏面,於是就開始追逐太陽。他口渴的時候喝乾了黃河、渭水,但根本不夠喝,只好准備往北邊的大湖或大澤去喝水,在奔於大澤路途中被渴死。
他的手杖化作桃林,成為桃花園,而他的身軀化作了誇父山。誇父逐日實際上是中華民族歷史上的一次長距離的部族遷徙,是一次很有膽略的探險。但是,由於當時人們對太陽的運行和中國西北部地理狀況的認識是完全錯誤的,最終悲壯地失敗。
(10)有人認為誇父逐日這個故事表現了誇父無比的英雄氣概擴展閱讀:
楊公驥先生認為,誇父逐日的故事有其極為深刻的寓意。它說明「只有重視時間和太陽競走的人,才能走得快;
越是走得快的人,才越感到腹中空虛,這樣才能需要並接收更多的水(不妨將水當作知識的象徵);也只有獲得更多的水,才能和時間競走,才能不致落後於時間」。
楊先生這一觀點被編入《中國文學》一書,受到許多同志的贊同。《誇父逐日》是神話故事,表現了誇父無比的英雄氣概和為後人造福的精神,反映了古代人民探索、征服大自然的強烈願望和頑強意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