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童話故事 » 將訪戴天山道士不遇改編成一個故事十個字左右

將訪戴天山道士不遇改編成一個故事十個字左右

發布時間: 2020-11-22 13:15:54

⑴ 李白之訪戴天山道士不遇小故事

個綠意盎然的初春早晨, 李白正走在戴天山的林蔭小道上, 他上戴天山是為了尋訪一內位道士。但是找了半天也沒有找容著。因為無人知道他要找的人在哪裡,所以他也只好惆悵地倚靠在一棵松樹下,希望能等候道士的出現。

李白突然注意到了那些晨霧中的美景:遠眺那湖光山色, 一片片青翠繁茂、婀娜多姿的樹木, 就像一個個昂首挺胸的戰士, 又像翩翩起舞的少女。 霧氣散了, 小鳥唧唧地叫個不停;小草伸了伸懶腰從夢中醒來; 花兒個個爭奇斗艷,一陣微風吹過,鮮花散發出令人陶醉的香味。這時花香引來了一群花蝴蝶和一隻只小蜜蜂……而在李白的身後, 是直泄而下的瀑布。 那瀑布落到山澗時,隨著「嘩啦啦……」一陣聲響,變成了清澈的丁冬泉水。 山澗前的岸上不時會看見有鹿出沒。看到這番美好的景緻, 李白不禁吟頌起來:
犬吠水聲中,桃花帶露濃。樹深時見鹿,溪午不間鍾。野竹分青靄,飛泉掛碧峰。無人知所去,愁倚兩三松。

⑵ 《訪戴天山道士不遇》這首詩為我們描寫了一個「幽靜」的山林環境,你能說說是人是怎麼描寫「靜」的嗎

犬吠水聲中,桃花帶露濃。
樹深時見鹿,溪午不聞鍾。
野竹分青靄,飛泉掛碧峰。
無人知所去,愁倚兩三松。
第三四句,寫詩人在林間小道上行進,常常見到出沒的麋鹿;林深路長,來到溪邊時,已是正午,是道院該打鍾的時候了,卻聽不到鍾聲。這兩句極寫山中之幽靜,暗示道士已經外出。鹿性喜靜,常在林木深處活動。既然「時見鹿」,可見其幽靜。正午時分,鍾聲杳然,唯有溪聲清晰可聞,這就更顯出周圍的寧靜。環境清幽,原是方外本色,與首聯所寫的桃源景象正好銜接。這兩句景語又含蓄地敘事:以「時見鹿」反襯不見人;以「不聞鍾」暗示道院無人。

⑶ 訪戴天山道士不遇(譯文)

狗叫聲和著水流淌的聲音(一起響起來),

桃花上掛滿大滴的雨露。

樹木茂盛叢生,有時能從中望見鹿,

已經到了午時,溪谷里卻聽不見鍾聲。

野生的竹子長得(高到)能將青色的雲靄分開,

飛流而下的泉水掛在碧綠的山峰間。

沒人知道(他)去了哪裡,

(我)倚在兩三棵松樹旁發愁。

⑷ 訪戴天山道士不遇的意思

山泉流水聲透過陣陣犬吠,桃花圍著流水盛開。幽深的樹叢里時而有野鹿跑過,靜靜的溪邊午間沒有鍾聲傳來。飛泉掛在遠處的碧綠山峰,野竹浮現於山間的青靄。沒有人知道道士的去向,我只好失意地在兩三株松間徘徊。

⑸ 訪戴天山道士不遇第三聯中那兩個字用得好 為什麼

「野竹」句用一個「分」字,描畫野竹青靄兩種近似的色調匯成一片綠色;「飛泉」 句用一個「掛」字,顯示白色飛泉與青碧山峰相映成趣。

⑹ 訪戴天山道士不遇和尋隱者不遇兩首詩歌文學短評

《訪戴天山道士不遇》
這是一首五言律詩,據研究李白的專家們考定,寫於唐代開元初年,當時詩人還不到二十歲。這首詩,在按年代順序編輯的李白詩集中,常被放在第一篇,似乎是詩人留傳下來的最早的一首。在這首五律中,詩人通過描述訪友未遇的一天中的所見所聞所感,抒發了對祖國山水的熱愛和對友人的真摯感情。

題目"訪戴天山道士不遇"中的"戴天山",因山勢高峻直插雲天而得名,位於今天四川省江油縣,是李白青少年時生活的地方;"不遇",就是沒有見到的意思。

"犬吠水聲中,桃花帶露濃。"打開詩章,我們立即被那優美的音響和絢麗的色彩吸引住了,一下子就被帶進了詩的意境之中。這是一幅山鄉早行圖。原來,青年詩人李白很早就啟程趕路了,這時,大地還在黎明的晨曦中酣睡,四無人語,一片寂靜,只有潺潺流淌的溪水在不停地歌唱和偶爾從遠處傳來的幾聲汪汪的犬吠;在依稀可辨的山路上,詩人邁著輕捷的步子,走著,走著,不覺天已漸漸大亮了,只見路邊桃花那紅撲撲的臉上,掛著一顆顆明凈清亮的露珠,在燦爛的朝陽映照下,顯得格外鮮嫩濃艷,逗人喜愛。一個多麼美妙的山鄉之晨啊--清新恬靜,生機盎然!

這里,"犬吠水聲中"是寫天亮之前的耳中所聞。這時,除了朦朧的路影而外,什麼也看不見,所以,對環境的感受只能依靠聽覺了。

"桃花帶露濃"是寫天亮之後的目中所見。這時,人們對周圍環境的感受當然是以視覺為先。詩人左右一瞧,原來,一路走來,有桃花夾道相送。這里,詩人在明寫悅目賞心的視覺所見的同時,應該說,還暗寫了馨入肺腑的嗅覺所聞;因為既然路旁桃花盛開,想必沿途一定芳香撲鼻、花氣襲人了。

這一聯不僅交代了詩人出發的時間是能見度極低的黎明辰光,訪友的季節是桃花開放的陽春三月;而且初步地透露了詩人與道士之間友情的深厚,自然地表明了此刻趲程趕路心情的愉快。如此早行,固然可能與路程較遠有關,但更主要的恐怕還是訪友情切的原因吧。

詩人懷著高興而急切的心情,時而奮力攀登、翻山越嶺,時而腳底生風、大步流星。然而當他走進山裡、快到道士住處的時候,面前卻呈現了出乎意料的景象:"樹深時見鹿,溪午不聞鍾。"遠遠望去,林莽深處,麋鹿時時出現,歡蹦亂跳,追逐嬉戲;來到道士宅前溪邊,雖然日影水中倒映,時間已經中午,可是既不見道士出來迎接,也聽不到道士慣常的鍾聲。

這兩句就其相互關系看,屬因果句。"時見鹿"是果,"不聞鍾"是因;正因為"不聞鍾",所以才"時見鹿"。詩人先用視覺交代結果,後以聽覺追述原因,把這兩句先後倒置,不僅是為了照顧韻律,而且也是為了符合人們白天察知環境一般都是目在耳前的規律。

雖然這兩句所寫的景物不同--一句是說樹林深處時有麋鹿出現,一句是說中午時分不聞鍾聲傳來--但是都表達了同樣的意思,暗示道士不在家,盡管"樹深時見鹿"尚屬猜測,"溪午不聞鍾"已經坐實。我們知道,鹿是膽小怕人的動物,因此遠處"時見鹿",就意味著周圍不見人了。這就讓人不能不產生道士可能不在家的疑慮了,然而這畢竟是估計。詩人心裡嘀咕著繼續前行,隨著道士住處的越來越近,疑慮終於被證實了。他來到門前院外,側耳細聽,毫無動靜,悄然無聲--道士確實外出了。

需要指出的是,"樹深時見鹿"一句,除了暗示道士可能不在家而外,還從側面寫出了道士為人的高雅--因為,傳說鹿是仙人的坐騎,漢樂府《長歌行》中就有"仙人騎白鹿"的句子,詩人後來的遊仙詩中也有這種說法;所以,鹿經常出沒的地方,自然就不是一般俗人居住的場所了--從而反映了詩人對道友的敬重。

看來,這一趟白跑了!不過,可能道士只是暫時外出,不久就回,也未可知。因此,何不一旁等待片刻,且作休息。單人獨處舍外,酷愛自然的詩人,這時似乎忘卻了急欲見友的心情,興味濃烈地察看起道士住處的環境來了:"野竹分青靄,飛泉掛碧峰。"只見宅前院後,野竹遍生,蔥蘢茂密,蓬勃上長,竟沖破了繚繞山腰的青色的雲氣;遠處,山色蒼碧,一縷清泉像白練似地從峰頂倒掛下來--這是一個多麼令人嚮往的地方啊!

這里,詩人寫"野竹"竟能"分青靄",不是說竹子長得其高無比,而是說它生長的地方很高;由此可見道士居處地勢的聳拔,因而視野開闊,連遠處飛瀉而下的山泉也歷歷在目。茂密修長的野竹與雲霧相接,本來是一幅靜景;然而"野竹分青靄",由於詩人用了這一個"分"字,就有了動的意味了,它使人聯想到山風徐來,移動的雲霧不斷地從野竹梢頭飄過的情景。青翠的山峰之上,一線泉水,凌空飛注,本來是一幅動景;然而"飛泉掛碧峰",由於詩人用了這一個"掛"字,就又由動化靜了,它使人想見山峰的陡峭峻拔和山泉的垂直落下的情狀。道士選擇這樣的地方居住,自然說明他很喜歡這里的景色;詩人這樣譜寫入詩,也正說明他很欣賞這里的風光:兩人情趣如此相投,可見他們審美觀的一致。

這里有一個問題:詩人拜訪道士,就這首詩來看,已經不是初次登門;既然以前來過,為什麼對道士住宅周圍的景色還像初來乍到一樣覺得新鮮有趣而大書特書呢?這是因為,以前來訪,有主人熱情迎接,隨時陪伴左右,坐而論道,暢敘情懷,可能沒有對環境風光細致地觀看,只有一個粗略的印象;這次不巧撞鎖,踟躇門外,細加體察,才彷彿有了新的發現,好像對朋友又有了新的了解。因此,記述這次訪問,這一點又怎能不寫入詩篇呢?

盡管這里的優美景色使詩人忘情和陶醉,然而欣賞風光畢竟不是此行的目的,所以,當他一想到友人不在,久候未歸,心情便又黯然了:"無人知所去,愁倚兩三松。"山野地方,人跡稀少,向誰去打聽道士的去向呢?詩人萬般無奈,悵然若失,只能倚松長嘆,心中的愁苦是不難想像的。

專程訪友,不期未遇,誰人不愁?然而,這里又有一個問題:這個"不遇"之愁,為什麼詩人沒有寫在來到之初,而要寫在飽覽了環境美景之後呢?這是因為:第一,初到伊始,發現訪友撲空固然也不免掃興,但這還不是當時最主要的精神活動,那時最主要的精神活動是感到驚詫和覺得意外;而且,在詩人的心目中,當時還存在道士可能馬上回來的一線希望。第二,如果說詩人訪友是為了向對方訴說衷腸,與對方交流思想,那麼,通過觀察環境有了新的發現,對朋友更加了解了,就一定有更多的話急欲一吐了,而這時道友偏偏遲遲不歸,這怎能不叫人愈加焦急煩惱呢?第三,詩人剛剛來的時候,已經中午時分,後來又觀賞了一番風光,自然就是下午了;從黎明到現在,已經好幾個時辰了,加之又走了大半天山路,身體疲勞,飢腸轆轆,此時愁情當然就非初到之時可比了。第四,由於"無人知所去",既不知道士前往何處,更不知他何時歸來,那麼,詩人是應該繼續倚松等待,還是即早返回、改日再訪,就更是舉棋難定了;而這,又怎能不讓人犯愁呢?可見,最後把"愁"點出,不單單是尾聯破題、卒章顯志的結構所要求的;更主要的,這是詩人感情發展的必然結果,因而筆飽墨濃,酣暢淋漓,極其自然。

"愁倚兩三松",這一句除了其中的"兩三松"對道士的住處環境又順便補寫了一筆而外,再一次以象徵的手法暗寫道士品格的堅毅,更主要的,使詩人訪友不遇之愁形象化了,讓我們從他一會兒憑著這一棵樹翹首尋望,一會兒又靠著另一棵樹唉聲埋怨的焦躁不安和急切難耐的形狀中,想見其內心活動的劇烈和胸中愁情的濃重。如果說,詩人單用"愁"來描寫自己的心情還嫌概括而抽象的話,那麼用"愁倚兩三松"來描寫就顯得生動而具體了。因為前者只能讓人在心裡體會,後者還可讓人於目中看見。

到這里,主題已經揭示無遺,詩篇也就自然結束。

人們常說:"文如看山不喜平。"詩也一樣。這首五律,雖然只有短短八句四十個字,卻寫得時起時伏,饒有情趣。"犬吠水聲中,桃花帶露濃",喜悅之情,溢於言表;"樹深時見鹿,溪午不聞鍾",歡愉之情,又風吹雲散;"野竹分青靄,飛泉掛碧峰",不覺又意外地得到了慰藉;"無人知所去,愁倚兩三松",終於又陷入無限惆悵之中。詩情的發展,既出乎讀者意料之外,但又在詩歌情理之中。滿懷熱望進山訪友,誰知道士外出不在;轉而一想,詩題明明寫著"不遇",相左本是意料中事。既然不遇,接下來就該寫如何失望和掃興了,可是詩人又興味盎然地欣賞起環境美景來了;然而如上所析,確又不無道理。正當讀者十分愜意地流連風光的時候,不料"愁"字又猝然亮出……詩人運用的是欲抑先揚的手法,為了襯托訪友不遇情緒的惆悵,首先盡情渲染出發訪友興致的高昂;正因為有早行歡暢情緒的遙相對照,所以格外顯出候友不歸的感情沮喪。然而由揚而抑,感情又不是直線下降,這中間不僅有轉折和過渡,而且還有暫時的回升。因此,詩篇波瀾曲折,十分引人入勝。

《尋隱者不遇》
《尋隱者不遇》是唐代詩人賈島創作的一首小詩。這是一首問答詩,但詩人採用了寓問於答的手法,把尋訪不遇的焦急心情,描摹得淋漓盡致。以白雲比隱者的高潔,以蒼松喻隱者的風骨。寫尋訪不遇,愈襯出欽慕高仰。遣詞通俗清麗,言繁筆簡,情深意切,白描無華,是一篇難得的簡練詩作。
中國傳統文化中,松、竹、梅為歲寒三友,士大夫們往往以此表明其安貧樂道,不與世俗、清潔孤傲之志。首句「松下問童子」,從表層上說交待了作者尋訪隱者未得,於是向隱者的徒弟問訊這一連串的過程;而深層上則暗示隱者傍松結茅,以松為友,渲染出隱者高逸的生活情致。下面三句都是童子的回答,包含著詩人的層層追問,意思層層遞進,言約意贍,令人回味無窮。 第一答:「言師采葯去」,從全詩的結構看,從環境氛圍的渲染,進入到行動的白描,從抽象進入到具體。我國古代有追求長生不老的思想,秦皇漢武,就是一種典型,乃至秦漢方士盛行,欺詐成風。與此不同,高蹈世外的隱者注重的是自身修煉。在隱逸生活中,悟道、養生與服葯(保健養生之葯)構成主要的內容。魏晉以還尤其如此。因之,對隱者說來,采葯是一項有重要的活動,其效用或還不僅在於服葯能養生,更在於為采葯而攀峰登嶺,就是極好的體育鍛煉。於是,對於真正的隱者,善悟道,擅養生,能采葯也就是三位一體的事了。道行高深就表現在鶴發童顏,往來如天馬行空。童子言師采葯去,正是把隱者這一典型特徵揭示出來,同時添了詩人傷其不遇的惆悵。 第二答,是針對詩人何處采葯的問話而來。 這一答很明確肯定,似乎給了詩人若干追尋的期待,不過緊接著第三答一轉,好像是猜到了詩人的這種期待,最後給了一個沒有結果的回答:「雲深不知處。」 這時,山巒之高峻,雲霞之深杳,隱者之神逸,驀然躍進讀者的想像中。 圍繞這幾句答話,實際有兩種表現結構在交織演進。一是隱者的行為表現結構,它由虛而實(不在此地而在此山),由實而虛(雲深不知處),虛虛實實,宛若雲中游龍,若隱若現,給人一種撲朔迷離,恍惚迷離之感,充分呈現了隱者的風神。一是詩人自己的感情表現結構,它由惆悵而期冀(不遇到知在此山中),由期冀轉而更深一層的惆悵,流露出終不可及的慨喟。詩人本來是僧,後還俗,但仕途並不得意,因此始終傾羨高潔超俗的世外生活。「但在此山中,雲深不知處」,實際不獨是詩人對隱者的描繪,也正是詩人自己所追求嚮往的人生境界。 世謂賈島的詩過分陷於字句的「推敲」,只是在用字方面下功夫,往往有佳句而無佳篇;此詩卻剛好相反,在謀篇構思方面煞費苦心,無佳句而有佳篇。

⑺ 訪戴天山道士不遇這首詩寫的景物有什麼特點

訪戴天山道士不遇
李 白
犬吠水聲中,桃花帶露濃。
樹深時見鹿,溪午不聞回鍾。
野竹分青靄答,飛泉掛碧峰。
無人知所去,愁倚兩三松。
(1)你認為第三聯中哪兩個字用得好,請作簡要分析。
(2)這首詩描寫的景物有什麼特點?蘊含了詩人怎樣的思想感情?

答案

(1)「分」字寫出了野竹在青靄中時隱時現的動態美;「掛」字寫出遙望泉水飛流直下的形態,在青碧山峰的映襯下富有生機。
(2)描寫的景物的特點是清新幽靜、超凡脫俗。蘊含了詩人造訪道士不遇的惆悵和對隱逸生活的嚮往。

作品鑒賞
戴天山,又名大康山或大匡山,在今四川省江油縣。 李白《訪戴天山道士不遇》鑒賞閱讀試題答案及賞析。李白早年曾在山中大明寺讀書,這首詩大約是這一時期的作品。
全詩八句,前六句寫往「訪」,重在寫景,景色優美;末兩句寫「不遇」,重在抒情,情致婉轉。

⑻ 訪戴天山道士不遇擴寫

幽徑野竹分青靄,九天飛泉掛碧峰!這樣算擴寫不

⑼ 將《訪戴天山道士不遇》改編成一個100字左右的故事

一天早晨,我要去拜訪戴天山上的道士,聽見了狗叫,在路中看見了帶著露水的桃花,在深樹叢中不時的就會有一隻柴鹿。到了小溪邊上已經中午了卻沒有聽見屋內有人敲鍾,在等待時我還看見了融進青滄山色和掛在碧峰上的瀑布。誰也不知道道士去哪裡了,我非常愁悶、焦躁的倚在門前的松樹上。

熱點內容
幼師專業怎麼樣 發布:2021-03-16 21:42:13 瀏覽:24
音樂小毛驢故事 發布:2021-03-16 21:40:57 瀏覽:196
昂立中學生教育閘北 發布:2021-03-16 21:40:47 瀏覽:568
建築業一建報考條件 發布:2021-03-16 21:39:53 瀏覽:666
2017年教師資格注冊結果 發布:2021-03-16 21:39:49 瀏覽:642
中國教師資格證查分 發布:2021-03-16 21:39:41 瀏覽:133
踵什麼成語有哪些 發布:2021-03-16 21:38:20 瀏覽:962
東營幼師專業學校 發布:2021-03-16 21:35:26 瀏覽:467
機械電子研究生課程 發布:2021-03-16 21:33:36 瀏覽:875
杭州朝日教育培訓中心怎麼樣 發布:2021-03-16 21:33:28 瀏覽:2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