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述家中的一個故事情節以體現覺新性格的兩重性
① 簡述《家》中覺新和梅的愛情悲劇
覺新和表妹錢梅芬青梅竹馬,但梅的母親和覺新的繼母周氏在牌桌子上有了意見,就拿拒婚來報復。覺新屈從於父親的意志與瑞珏結婚。不久,梅出嫁。不到一年便守了寡回到了娘家。軍閥開戰,梅跟著張太太和琴來高公館避難,與覺新重逢,兩人都不能忘情。在矛盾痛苦中,錢梅芬抑鬱成疾,吐血而死。
② 分別復述《家》中五個主要人物的主要情節及其反映的性格
高老太爺是巴金《家》中藝術形象。高老太爺這個藝術形象最完備地體現了高家專制者的全部德性與特徵。 高老太爺一生經歷了宦海沉浮,終於廣置田產,修建房屋,造就成這份大家業,並且實現了中國封建社會最圓滿的家庭形式——四世同堂。 他是封建制度的人格化,當他統治這個黑暗王國的時候,他是靠專制建立起自己在這個王國中的絕對權威,人們也樂意利用這個專制的偶像本身的腐朽與罪惡打掩護。「這是高老太爺的意志」成了一句口頭禪在高家主人們的嘴裡,任何傷天害理的事情只要推出這塊招牌就可以通行無阻。高老太爺以為他真的能夠按著自己的意志來統治和主宰這個王國。正如他所說的:「我說是對的,哪個敢說不對?我說要怎樣,就要怎樣做。」 高老太爺是封建制度的人格化,他的繁榮與衰敗都取決於制度本身的盛衰。當封建制度行將滅亡時,他的專制、權威、招牌都不足以挽救這個制度內部的腐爛與日趨衰敗的前途。他能在表面上打兒子、斥媳婦,靠發脾氣來震懾家奴,但他無法驅除心靈上的末世感。紈絝子弟的荒淫無恥從內部蛀空了封建大家庭,新一代叛逆者又從外面動搖了這個制度的根基。 他表面上道貌岸然,處處講道德說仁義,其實是個放盪不羈,生活腐化的封建頑固派。為挽救封建大家庭沒落崩潰的命運,他竭盡全力彈壓以覺慧為代表的反封建的民主力量。雖然拚命掙扎,但也力不從心,他的死,敲響了封建制度的喪鍾。 詞條圖冊更多圖冊 覺新《家》的藝術成就,在很大程度上得益於高覺新形象的塑造,覺新是這部小說中最見藝術功力的人物形象,其原型是巴金的大哥李堯枚、一個活得很苦的"多餘人",《家》的出版代序中說這部書就是呈現給他的。但是在他還沒有讀到這部小說之前就服毒自盡了。 雙重性格覺新是封建家庭中的軟弱者,是一個能清醒認識到自己的悲劇命運又怯於行動的知識分子形象和"多餘人",是在封建家庭和舊禮教的毒害下人格分裂的悲劇典型,具有雙重性格,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1、首先,具有美好的素質,才資優異,聰明好學,有著美好的理想和追求。 高覺新自小就是個聽話、孝順的好孩子,這是一種合於傳統禮教的孝子賢孫的理想性格,是父母心目中的"寧馨兒",卻也是導致他悲劇命運的致命弱點。他性格中與善良本性分不開的是怯懦,這個性格不僅註定了他人生的被動,也註定了他終究"躲"不過各種災難和厄運。他曾經有過夢想,想做化學家,讀書也很用功,在中學四年畢業期滿的時候,是成績名列全校第一的優秀生,曾想畢業後繼續上大學,甚至去德國留學深造。 編輯本段思想性格雙重性 2、其次,思想性格被封建宗法觀念和封建禮教嚴重地扭曲,具有雙重性:一方面,他受到了五四新思想的熏陶,同情弟弟們的斗爭,另一方面,長房長孫的地位和封建家庭的教養又使他逆來順受,客觀上扮演了一個舊禮教舊制度的維護者的形象。 中學剛畢業,覺新就被召回家中結婚,但對象卻並不是他喜歡的瑞珏,覺新雖然內心非常痛苦,卻沒有說一句不願意的話。父親死後,長房的責任又落到覺新的肩上,並很快就攪進了大家庭中各房之間的你傾我軋之中,一開始他還試圖反抗,但他的反抗除了給他帶來更大的麻煩之外一點用都沒有,於是他又發明了新的處世方法:敷衍,極力避免和長輩人沖突,在可能的范圍內極力敷衍她們。覺新的青春朝氣和青年的夢想在沉悶的實際生活中漸漸消失,生活磨鈍了他的感覺,但自身又無力擺脫困境,經常陷於極度的痛苦之中。 在五四新思潮的影響下,覺新也閱讀了一些新書報,吸取了一些新的養料,同情弟弟一代和他們的奮斗,但自身的力量的薄弱又使其不能改變舊的一切,反倒常常以舊禮教舊制度的維護者的形象出現在弟弟們面前,勸弟弟們屈服,他總是以犧牲自我的方式以換取家庭的和諧,結果卻總是失敗,處在守舊的長輩與激進的弟弟之間的夾縫中,不被雙方所理解,他 "讀新書,過舊式生活",和舊派人物在一起時,是一個暮氣十足的高家大少爺,和新派人物在一起,又是一個新青年,在理論上接受了一些新思潮,而感情上、行動上卻仍然留戀舊家庭,思想和行動的矛盾使他經常陷於極度的痛苦之中,清醒而又懦弱使他不能擺脫嚴酷的自我譴責,這些都大大加強了人物的悲劇性。 最具有悲劇內涵從《家》的構思來看,作者是有意將覺慧與覺新兩種不同的思想性格和人生道路做鮮明對照,以更完滿地表達《家》的思想主題的。在他們的身上體現著現代知識分子不同的人生追求。如果說覺慧是引導青年應當這樣走的形象,覺新就是不該那麼做的典型。 與《家》中其他承擔著悲劇表現職能的女性犧牲者相比,覺新的形象是最具有悲劇內涵的。錢梅芬、瑞珏、鳴鳳等人物形象,大都有些類型化;她們的悲劇更多來自命運,而作品對她們命運的表現也略嫌戲劇化。但是,覺新的悲劇性,不僅在於命運的播弄,更在於他怯懦優柔、充滿矛盾的性格;這種性格與他位居的家庭地位以及新舊交替的時代環境,決定了他的不可逃脫的犧牲者的命運,造就了負罪而苟且、追求與幻滅的二重人格,成了中國新文學中極有文化內涵和心理深度的人物形象。這也是巴金貢獻給現代文學的一個不朽形象。 覺民 身體矯健,目光深邃,正直、聰明、冷靜、外表顯出一些內斂的氣質。他不像覺新那麼軟弱、中庸,也沒有覺慧那麼好鬥、沖動。他是個懷疑主義者。 覺民身上有著強烈的叛逆因子,但在行動上,他講究策略,更重行為結果。覺民與覺慧的憤怒不同,覺民更多的是輕蔑。沒有效果的反抗和斗爭,他是不會輕易乾的。覺民決不作無謂的犧牲,更不會作祭品。 覺民的愛情缺乏情趣,共同的境遇促使他與琴走到了一起,為共同志向奮斗取代了談情說愛。 覺民有理性、有勇氣和頑強的生命力,覺新在"家"中漸漸"死"去,他卻在"家"中成活,並走向成熟。 覺慧 覺慧是一個具有初步民主主義和人道主義思想的反抗者,封建家庭中"大膽而幼稚的叛徒",一個充滿朝氣的典型。覺慧從樸素的對勞動者的愛和對封建制度的恨出發,走到資產階級改良主義和民主主義,最後又走向社會斗爭。作者通過他的思想發展過程,展示了近百年來中國先進知識分子所共同經歷的思想歷程。 覺慧的思想性格主要包括兩方面: 1、 反抗叛逆是其性格的核心。 覺慧的反抗叛逆思想是在時代思潮的影響下形成的,又在社會斗爭和家庭斗爭中得到了強化。具體包括三方面: 首先,接受了新思想和新教育的影響。在洋學堂中,在西式教育和進步報刊、五四思潮的影響下,覺慧在高家最早覺醒過來,思想有了很大的發展變化,在社會上以反抗舊制度為主要任務,寫批判文章,在家庭中,自覺反抗以高老太爺為主的頑固派。他憎恨一切違背人道、戕害人性的道德、禮教和習俗,痛苦地感到家是一個狹小的籠,是埋葬青年理想和幸福的墳墓,下決心不去做高老太爺們所期望的紳士,也不願像大哥覺新那樣忍受下去,而自己把幸福拿過來。他以極大的熱情投入社會革命活動中,編進步刊物,撰寫討伐封建主義的檄文,參加學生的反軍閥請願,反抗高老太爺的旨意,支持和幫助覺民逃婚,反對請神驅鬼的行為,勸說覺新為嫂嫂的生命安全而斗爭,最後又毅然從家中出走。 其次,摒棄了傳統的世俗偏見和等級觀念,和家裡的婢女鳴鳳相愛,向婢女鳴鳳表示純潔的愛情,體現了民主、平等、自由的思想觀念和五四時期的徹底的反封建的精神面貌。 2、 在覺慧身上還存在著他所出身的那個家庭和階級的思想印記。 覺慧的思想和行為,很多是從資產階級思潮中來汲取力量的,個人反抗、人權平等、人道主義是他的基本思想,但同時他身上又難免有五四青年的歷史局限和弱點。在接受新思想影響的過程中,他還沒有來得及完全消除自身所受的封建意識的影響,在思想行為上,有時呈現出相互矛盾的狀態,如簡單、幼稚、不成熟、容易氣餒,自我懷疑,在愛情上有不自覺的封建等級觀念等。在潛意識中,覺慧並沒有打開一個少爺與一個丫頭之間天然存在的藩籬,他一方面愛著鳴鳳,一方面也愛著琴,遺憾鳴鳳為什麼不處在琴的地位。 他對鳴鳳的愛情遠不及鳴鳳對他的愛那麼堅定和忠貞,在這個問題上,他一直是猶豫不決的,直到最後在關鍵時刻忘記了自己先前的承諾,在痛苦之餘放棄了鳴鳳,支持這種行為的理由,也就是他所找到的借口是:"有進步思想的年輕人的獻身熱誠和小資產階級的自尊心",是愛情與事業不能兩全,實際上,卻是他個人的得失觀在起作用,是在困難面前放棄了鳴鳳,從這一點就可以看出覺慧思想和行為的矛盾性和軟弱性。這樣的描寫是完全符合當時的歷史條件的,當時,覺慧所處的環境僅僅是能夠形成具有民主思想的愛情觀念的環境,但還不是能夠實踐這種愛情觀念的環境。盡管覺慧的愛情觀念已經擺脫了封建階級的情趣,開始把鳴鳳的價值即人的價值放到了中心位置,但他實際上卻不可能逾越那一道階級的鴻溝。 覺慧是封建家庭的叛逆者,是高家的第一個掘墓人,是高公館內部洶涌激流的原動力,在《春》、《秋》中仍然不斷地給這個家庭以巨大的影響。小說突出了覺慧熱情、叛逆和追求的精神,這是典型的五四時期受新思潮沖擊的激進青年的特徵,也是這一形象給人以巨大鼓舞的主要原因。作家對其形象的塑造是活生生的,富有真實感的,他身上的那些長處和短處都是那個時代的先進青年所特有的,他這個形象表明,只有革命才是唯一的出路,逃離家庭、個性解放,僅僅是第一步。在這方面,巴金的思想顯然超過了同時期一般作家的水平。覺慧對舊家庭的反抗,以至最終出走,典型表現了"五四"新思潮的威力和新一代民主青年的成長 梅 梅是一個「林黛玉式」的人物,她多愁善感,使得額上形成一道皺紋。她與覺新相愛過,甚至到死她們依然彼此深愛著。但由於迷信和兩家母親的交惡,讓一對令人艷羨的情人天各一方。命運的安排讓她痛苦不堪,她對自己的命運看得十分透徹,從開始她就預測到自己的結局。但她卻從不反抗,只是默默承受命運帶給她的一切不幸,一天天等待死亡的來臨。她羨慕琴和覺慧的勇氣,卻不肯與他們共同開始新的生活,只是一味地把自己封閉在一個壓抑的圈子裡,不肯跳出;她日夜思念覺新,但相遇時卻又不願相見。她時常說自己的日子已經過去了,接下來是別人的。
③ 簡述家中的一個故事情節,以體現覺新性格的兩重性
媽媽買衣服
媽媽給自己買的衣服--樸素簡單樣式大方
媽媽給女兒買的衣服--華麗精緻樣式新潮
但,媽媽明明知道女兒的穿衣風格是--簡單休閑
好彩,兩個體形相似,衣服可以共穿。
④ 巴金的《家》中覺新的人物形象分析
1、覺新的思想是進步的,他讀書很好,曾想過留學,但是他不敢面對威嚴的爺爺,不忍看繼母的境況,所以他只能接受包辦婚姻。不幸卻又接二連三地到來,奪走了他的妻子和的孩子,他深愛的女人也因為他離世。但覺新也在不斷地改變,他既聽從家中的長輩的話,也同時為三弟和二妹的出走籌集款項。
2、覺新有一種超乎尋常的忍耐力,能夠忍受命運的一切不公。他壓抑著自己的痛苦,強顏歡 笑,從不在行動上有反抗,一切悲苦一個人默默忍受。他一切聽從別人的指手畫腳,丟掉了自己做人的基本權利,似乎他的存在只是為著證明著封建勢力的強大。
3、釀成覺新悲劇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既有主觀的因素,也有客觀的因素。他出生在高家這個大戶人家,是家族裡長房的長孫,長子在中國傳統文化中是一個特殊的身份,他能獲得家族繼承權,又有確保家族平安發展的責任。
所以作者說,在他出世的時候,他的命運便決定了。他的成長歷程中無形地伴隨著這一種使命感,整個家族的擔子都落在他一個人的身上,同時也開始了他艱辛苦楚的人生。也是這個大家庭的成長環境中不斷地忍辱負重,造成了他的軟弱。
同時,他的骨子裡深受封建家族思想的影響。必須順從長輩的觀念已經深深刻在他的心中,所以他對每一個長輩的話都言聽計從,他都從來不曾想過反抗。
4、覺新與梅表姐青梅竹馬,可是,這最終只是一場夢。當他被告知婚事早已被安排好,讓他絕望地將自己關在房間痛哭,但是,他卻只是默默地忍受,絕不對長輩提出異議。在長輩們的安排下,他接受了,也獲得了短暫的安寧。
然而,在梅表姐又一次闖進他的生活時,他才發現,他還是始終忘不了她。然而,這時他們已經不可能了,他只能在假山面前獃獃地說:「梅,我對不起你。」而這也是她最後一次見到梅表姐。在梅去世後,他無比心痛,含淚向她問候。他們的愛情悲劇,落幕在他的低聲哭泣中。
5、覺新是封建思想的受害者、犧牲品。封建專制和封建禮教奪去了他的青春;奪去了他的幸福;奪去了他的前程;奪去了他愛的兩個女人。覺新的悲劇是社會的悲劇,是封建專制和封建禮教對人性摧殘的結果。
覺新順從、軟弱等性格的形成,可以追溯到中國漫長的封建專制統治和壓抑個性的封建文化。他受過「五四」新思潮的影響,清醒地認識到是舊家庭和舊禮教奪去了他的青春和幸福。
但封建主義倫理道德,長房長孫特殊地位的約束,家業興衰的重託,舊意識將他生命的活力和稜角消磨殆盡,造成了他委屈求全、逆來順受的性格。使他成為 「讀 過新書,過舊式生活 」的人,成為奉行「不抵抗主義 」、「作揖主義」的人。
(4)簡述家中的一個故事情節以體現覺新性格的兩重性擴展閱讀:
覺新性格的形成原因:
1、長子玄孫的地位。
覺新是高家的長房長孫,在封建大家庭中,長房長孫也叫 "承重孫",也就是說,大家庭的未來責任應該由他來負,是大家庭的繼承人,這種家庭結構就要求覺新必須維護這個制度,並處處對這種家庭制度起保證作用,所以覺新的命運在他剛出生的時候就已經決定了。
在過早地成親,父親又過早地死去之後,他秉承父親的遺願,為了保護自己這一房的利益,小心翼翼地在各種各樣的人事關系和卑瑣的事務中到處周旋,接受來自物質和精神的壓力,扮演著人生悲劇的角色,由此,現實和理想就出現了尖銳的沖突,並造成了覺新性格的兩重性。
2、 封建等級制度和封建倫理道德長期的毒害,這兩者結合起來就成為了強大的政治力量和思想統治的力量。
封建主義倫理道德特別是所謂"孝"的毒害,長房長孫特殊地位的約束,已經將覺新的生命活力和稜角消磨殆盡,造成了他委曲求全、懦弱順從的性格。
他害怕別人說閑話,時時考慮光宗耀祖,擔心高家從他手中敗落,害怕承擔不肖的罪名等,因此盡管他能夠清楚地意識到自身命運的悲劇性,每次還總是自告奮勇地把頭往絞索中伸,造成一個又一個的悲劇,這是在封建專制主義重壓下我們民族普遍具有的國民性。
3、從五四文化思潮中汲取了托爾斯泰的不抵抗主義和劉半農的作揖主義。
覺新受到了五四新思潮的影響,清晰地認識到是舊家庭和舊禮教奪去了他的青春,但是與覺慧等人從五四文化思潮中汲取了人權、平等的觀念不同,他從中吸取的則是托爾斯泰的不抵抗主義和劉半農的作揖主義。
他之所以信奉這樣的主義,是因為這樣的主義能夠把《新青年》的理論和他們這個大家庭的現實毫不沖突地結合起來,使他一方面信服新的理論,另一方面又能順應著舊的環境生活下去,而自己並不覺得矛盾。
4、覺新的悲劇既是性格的悲劇,更是社會的悲劇,概括了封建末世整整一代知識分子的生活命運,具有悲劇的深刻性和典型性。
⑤ 簡述巴金的《家》中覺新和梅的愛情悲劇
故事梗概
故事發生在辛亥革命以後。長江上游某大城市有個官僚地主家庭高公館。一家之主的高老太爺,封建專制,頑固不化。長房長孫覺新,為人厚道,卻很軟弱,原與梅表姐相愛,後屈從於老太爺之命而與李瑞珏結婚。覺新的胞弟覺民、覺慧積極參加愛國運動,從而和馮公館的馮樂山成了死對頭。覺慧愛上聰明伶俐的婢女鳴鳳,但馮樂山卻指名要娶鳴鳳為妾,鳴鳳堅決不從,投湖自經…至此,覺新有所覺醒,而覺慧則毅然脫離家庭,投身革命。
簡述《家》中覺新和梅的愛情悲劇。
覺新和表妹錢梅芬青梅竹馬,但梅的母親和覺新的繼母周氏在牌桌子上有了意見,就拿拒婚來報復。覺新屈從於父親的意志與瑞珏結婚。不久,梅出嫁。不到一年便守了寡回到了娘家。軍閥開戰,梅跟著張太太和琴來高公館避難,與覺新重逢,兩人都不能忘情。在矛盾痛苦中,錢梅芬抑鬱成疾,吐血而死。
請對《家》中鳴鳳之死的情節作簡要介紹
鳴鳳被逼嫁給馮樂山,出嫁前的一個晚上她去找覺慧。覺慧趕著寫稿,沒有聽完鳴鳳的衷訴就把她遣走了。鳴鳳含淚離開了覺慧的住處。鳴鳳剛離開,覺民來告訴了事情的真相,覺慧急得幾乎發瘋,四處尋找鳴鳳,但太遲了。鳴鳳絕望中,懷著對覺慧深深的愛,投進了晶瑩的湖水中。
簡述《家》中體現高老太爺專橫的一件事
馮樂山在生日宴席上向高家提起了親事——要把自己的侄孫女許配給覺民,高老太爺一口應允。正在與琴處於熱戀中的覺民當即表示反對。覺新把覺民的意見向祖父解釋了一下,祖父立刻生氣地駁斥道:「我說是對的,那個敢說不對?我要怎樣做,就要怎樣做!」。
簡述《家》中體現覺慧叛逆性的一件事。
高老太爺因克安、叔克定瞞著他偷偷在外面過著荒淫無恥的生活氣得一病不起。陳姨先請道士到作法,又叫端公捉鬼,鬧得家宅不寧。留過學的克明、讀過進步書報的覺新都不敢出來反對,只有覺慧挺身而出痛罵陳姨太和眾人。
簡述《家》中的一個故事情節,以體現覺新性格的兩重性。
覺新深深地愛著錢家的梅表妹,但他屈從於父命,和自己不認識的少女瑞珏結婚。他的前途因此而被斷送,他美麗的幻想也因此而破滅。不久,梅出嫁了,覺新也深深的沉溺於端莊美麗的妻子瑞珏的溫存與撫愛之中。
⑥ 《家》覺新是個什麼樣的人請簡述一個他的故事。
覺新是一個新舊摻半有著「雙重性格」的悲劇人物:一方面,他受到了五四新思想的熏陶,同情弟弟們的斗爭,另一方面,他委曲求全、逆來順受,長房長孫的地位和封建家庭的教養又使他怯弱忍讓、逆來順受,客觀上扮演了一個舊禮教舊制度的維護者的形象。
覺新和表妹錢梅芬青梅竹馬,但梅的母親和覺新的繼母周氏在牌桌子上有了意見,就拿拒婚來報復。覺新屈從於父親的意志與瑞珏結婚。不久,梅出嫁。不到一年便守了寡回到了娘家。軍閥開戰,梅跟著張太太和琴來高公館避難,與覺新重逢,兩人都不能忘情。在矛盾痛苦中,錢梅芬抑鬱成疾,吐血而死。
⑦ 簡述《家》中的一個故事情節,以體現覺新性格的兩重性。
覺新深深地愛著錢家的梅表妹,但他屈從於父命,和自己不認識的少女瑞珏結婚。他的前途因此而被斷送,他美麗的幻想也因此而破滅。不久,梅出嫁了,覺新也深深的沉溺於端莊美麗的妻子瑞珏的溫存與撫愛之中。
⑧ 有關《家》的問題
家》專題
故事梗概
故事發生在辛亥革命以後。長江上游某大城市有個官僚地主家庭高公館。一家之主的高老太爺,封建專制,頑固不化。長房長孫覺新,為人厚道,卻很軟弱,原與梅表姐相愛,後屈從於老太爺之命而與李瑞珏結婚。覺新的胞弟覺民、覺慧積極參加愛國運動,從而和馮公館的馮樂山成了死對頭。覺慧愛上聰明伶俐的婢女鳴鳳,但馮樂山卻指名要娶鳴鳳為妾,鳴鳳堅決不從,投湖自經…至此,覺新有所覺醒,而覺慧則毅然脫離家庭,投身革命。
29、簡述《家》中覺新和梅的愛情悲劇。
覺新和表妹錢梅芬青梅竹馬,但梅的母親和覺新的繼母周氏在牌桌子上有了意見,就拿拒婚來報復。覺新屈從於父親的意志與瑞珏結婚。不久,梅出嫁。不到一年便守了寡回到了娘家。軍閥開戰,梅跟著張太太和琴來高公館避難,與覺新重逢,兩人都不能忘情。在矛盾痛苦中,錢梅芬抑鬱成疾,吐血而死。
請對《家》中鳴鳳之死的情節作簡要介紹
鳴鳳被逼嫁給馮樂山,出嫁前的一個晚上她去找覺慧。覺慧趕著寫稿,沒有聽完鳴鳳的衷訴就把她遣走了。鳴鳳含淚離開了覺慧的住處。鳴鳳剛離開,覺民來告訴了事情的真相,覺慧急得幾乎發瘋,四處尋找鳴鳳,但太遲了。鳴鳳絕望中,懷著對覺慧深深的愛,投進了晶瑩的湖水中。
簡述《家》中體現高老太爺專橫的一件事
馮樂山在生日宴席上向高家提起了親事——要把自己的侄孫女許配給覺民,高老太爺一口應允。正在與琴處於熱戀中的覺民當即表示反對。覺新把覺民的意見向祖父解釋了一下,祖父立刻生氣地駁斥道:「我說是對的,那個敢說不對?我要怎樣做,就要怎樣做!」。
簡述《家》中體現覺慧叛逆性的一件事。
高老太爺因克安、叔克定瞞著他偷偷在外面過著荒淫無恥的生活氣得一病不起。陳姨先請道士到作法,又叫端公捉鬼,鬧得家宅不寧。留過學的克明、讀過進步書報的覺新都不敢出來反對,只有覺慧挺身而出痛罵陳姨太和眾人。
簡述《家》中的一個故事情節,以體現覺新性格的兩重性。
覺新深深地愛著錢家的梅表妹,但他屈從於父命,和自己不認識的少女瑞珏結婚。他的前途因此而被斷送,他美麗的幻想也因此而破滅。不久,梅出嫁了,覺新也深深的沉溺於端莊美麗的妻子瑞珏的溫存與撫愛之中。
福建高考文學名著專題六十題(五)
⑨ 巴金<家>的閱讀題目
關於禁錮青年思想的兩個方面:
1、封建舊家庭和專制制度,以高老太爺和克明為代表的衛道者,竭力奉持著禮教和家訓,壓制一切新的事物,甚至不惜以犧牲青年為代價。
2、封建禮教及迷信對生命的迫害,在《家》中,有梅的悒鬱致死,瑞珏的慘痛命運,鳴鳳的投湖悲劇,婉兒的被逼出嫁,這些青年女性的不幸遭遇,無不是封建制度以及禮教、迷信迫害的結果。
家中一個故事情節:
覺新深深地愛著錢家的梅表妹,但他屈從於父命,和自己不認識的少女瑞珏結婚。他的前途因此而被斷送,他美麗的幻想也因此而破滅。不久,梅出嫁了,覺新也深深的沉溺於端莊美麗的妻子瑞珏的溫存與撫愛之中。
⑩ 關於《家》的幾個問題
5、覺慧是一個具有初步民主主義和人道主義思想的反抗者,封建家庭中"大膽而幼稚的叛徒",一個充滿朝氣的典型。覺慧從樸素的對勞動者的愛和對封建制度的恨出發,走到資產階級改良主義和民主主義,最後又走向社會斗爭。作者通過他的思想發展過程,展示了近百年來中國先進知識分子所共同經歷的思想歷程。
覺慧的思想性格主要包括兩方面:
1、 反抗叛逆是其性格的核心。
覺慧的反抗叛逆思想是在時代思潮的影響下形成的,又在社會斗爭和家庭斗爭中得到了強化。具體包括三方面:
首先,接受了新思想和新教育的影響。在洋學堂中,在西式教育和進步報刊、五四思潮的影響下,覺慧在高家最早覺醒過來,思想有了很大的發展變化,在社會上以反抗舊制度為主要任務,寫批判文章,在家庭中,自覺反抗以高老太爺為主的頑固派。他憎恨一切違背人道、戕害人性的道德、禮教和習俗,痛苦地感到家是一個狹小的籠,是埋葬青年理想和幸福的墳墓,下決心不去做高老太爺們所期望的紳士,也不願像大哥覺新那樣忍受下去,而自己把幸福拿過來。他以極大的熱情投入社會革命活動中,編進步刊物,撰寫討伐封建主義的檄文,參加學生的反軍閥請願,反抗高老太爺的旨意,支持和幫助覺民逃婚,反對請神驅鬼的行為,勸說覺新為嫂嫂的生命安全而斗爭,最後又毅然從家中出走。
其次,摒棄了傳統的世俗偏見和等級觀念,和家裡的婢女鳴鳳相愛,向婢女鳴鳳表示純潔的愛情,體現了民主、平等、自由的思想觀念和五四時期的徹底的反封建的精神面貌。
2、 在覺慧身上還存在著他所出身的那個家庭和階級的思想印記。
覺慧的思想和行為,很多是從資產階級思潮中來汲取力量的,個人反抗、人權平等、人道主義是他的基本思想,但同時他身上又難免有五四青年的歷史局限和弱點。在接受新思想影響的過程中,他還沒有來得及完全消除自身所受的封建意識的影響,在思想行為上,有時呈現出相互矛盾的狀態,如簡單、幼稚、不成熟、容易氣餒,自我懷疑,在愛情上有不自覺的封建等級觀念等。在潛意識中,覺慧並沒有打開一個少爺與一個丫頭之間天然存在的藩籬,他一方面愛著鳴鳳,一方面也愛著琴,遺憾鳴鳳為什麼不處在琴的地位。
他對鳴鳳的愛情遠不及鳴鳳對他的愛那麼堅定和忠貞,在這個問題上,他一直是猶豫不決的,直到最後在關鍵時刻忘記了自己先前的承諾,在痛苦之餘放棄了鳴鳳,支持這種行為的理由,也就是他所找到的借口是:"有進步思想的年輕人的獻身熱誠和小資產階級的自尊心",是愛情與事業不能兩全,實際上,卻是他個人的得失觀在起作用,是在困難面前放棄了鳴鳳,從這一點就可以看出覺慧思想和行為的矛盾性和軟弱性。這樣的描寫是完全符合當時的歷史條件的,當時,覺慧所處的環境僅僅是能夠形成具有民主思想的愛情觀念的環境,但還不是能夠實踐這種愛情觀念的環境。盡管覺慧的愛情觀念已經擺脫了封建階級的情趣,開始把鳴鳳的價值即人的價值放到了中心位置,但他實際上卻不可能逾越那一道階級的鴻溝。
覺慧是封建家庭的叛逆者,是高家的第一個掘墓人,是高公館內部洶涌激流的原動力,在《春》、《秋》中仍然不斷地給這個家庭以巨大的影響。小說突出了覺慧熱情、叛逆和追求的精神,這是典型的五四時期受新思潮沖擊的激進青年的特徵,也是這一形象給人以巨大鼓舞的主要原因。作家對其形象的塑造是活生生的,富有真實感的,他身上的那些長處和短處都是那個時代的先進青年所特有的,他這個形象表明,只有革命才是唯一的出路,逃離家庭、個性解放,僅僅是第一步。在這方面,巴金的思想顯然超過了同時期一般作家的水平。覺慧對舊家庭的反抗,以至最終出走,典型表現了"五四"新思潮的威力和新一代民主青年的成長。
6、覺新
《家》的藝術成就,在很大程度上得益於高覺新形象的塑造,覺新是這部小說中最見藝術功力的人物形象,其原型是巴金的大哥李堯枚、一個活得很苦的"多餘人",《家》的出版代序中說這部書就是呈現給他的。但是在他還沒有讀到這部小說之前就服毒自盡了。
覺新是封建家庭中的軟弱者,是一個能清醒認識到自己的悲劇命運又怯於行動的知識分子形象和"多餘人",是在封建家庭和舊禮教的毒害下人格分裂的悲劇典型,具有雙重性格,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1、首先,具有美好的素質,才資優異,聰明好學,有著美好的理想和追求。
高覺新自小就是個聽話、孝順的好孩子,這是一種合於傳統禮教的孝子賢孫的理想性格,是父母心目中的"寧馨兒",卻也是導致他悲劇命運的致命弱點。他性格中與善良本性分不開的是怯懦,這個性格不僅註定了他人生的被動,也註定了他終究"躲"不過各種災難和厄運。他曾經有過夢想,想做化學家,讀書也很用功,在中學四年畢業期滿的時候,是成績名列全校第一的優秀生,曾想畢業後繼續上大學,甚至去德國留學深造。
2、其次,思想性格被封建宗法觀念和封建禮教嚴重地扭曲,具有雙重性:一方面,他受到了五四新思想的熏陶,同情弟弟們的斗爭,另一方面,長房長孫的地位和封建家庭的教養又使他逆來順受,客觀上扮演了一個舊禮教舊制度的維護者的形象。
中學剛畢業,覺新就被召回家中結婚,但對象卻並不是他喜歡的梅表妹,覺新雖然內心非常痛苦,卻沒有說一句不願意的話。父親死後,長房的責任又落到覺新的肩上,並很快就攪進了大家庭中各房之間的你傾我軋之中,一開始他還試圖反抗,但他的反抗除了給他帶來更大的麻煩之外一點用都沒有,於是他又發明了新的處世方法:敷衍,極力避免和長輩人沖突,在可能的范圍內極力敷衍她們。覺新的青春朝氣和青年的夢想在沉悶的實際生活中漸漸消失,生活磨鈍了他的感覺,但自身又無力擺脫困境,經常陷於極度的痛苦之中。在五四新思潮的影響下,覺新也閱讀了一些新書報,吸取了一些新的養料,同情弟弟一代和他們的奮斗,但自身的力量的薄弱又使其不能改變舊的一切,反倒常常以舊禮教舊制度的維護者的形象出現在弟弟們面前,勸弟弟們屈服,他總是以犧牲自我的方式以換取家庭的和諧,結果卻總是失敗,處在守舊的長輩與激進的弟弟之間的夾縫中,不被雙方所理解,他 "讀新書,過舊式生活",和舊派人物在一起時,是一個暮氣十足的高家大少爺,和新派人物在一起,又是一個新青年,在理論上接受了一些新思潮,而感情上、行動上卻仍然留戀舊家庭,思想和行動的矛盾使他經常陷於極度的痛苦之中,清醒而又懦弱使他不能擺脫嚴酷的自我譴責,這些都大大加強了人物的悲劇性。
覺新身上那種懦弱苟且性格的形成是有其思想根源的。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① 長子玄孫的地位。
覺新是高家的長房長孫,在封建大家庭中,長房長孫也叫 "承重孫",也就是說,大家庭的未來責任應該由他來負,是大家庭的繼承人,這種家庭結構就要求覺新必須維護這個制度,並處處對這種家庭制度起保證作用,所以覺新的命運在他剛出生的時候就已經決定了。在過早地成親,父親又過早地死去之後,他秉承父親的遺願,為了保護自己這一房的利益,小心翼翼地在各種各樣的人事關系和卑瑣的事務中到處周旋,接受來自物質和精神的壓力,扮演著人生悲劇的角色,由此,現實和理想就出現了尖銳的沖突,並造成了覺新性格的兩重性。
② 封建等級制度和封建倫理道德長期的毒害,這兩者結合起來就成為了強大的政治力量和思想統治的力量。
封建主義倫理道德特別是所謂"孝"的毒害,長房長孫特殊地位的約束,已經將覺新的生命活力和稜角消磨殆盡,造成了他委屈求全、懦弱順從的性格。他害怕別人說閑話,時時考慮光宗耀祖,擔心高家從他手中敗落,害怕承擔不肖的罪名等,因此盡管他能夠清楚地意識到自身命運的悲劇性,每次還總是自告奮勇地把頭往絞索中伸,造成一個又一個的悲劇,這是在封建專制主義重壓下我們民族普遍具有的國民性。
③ 從五四文化思潮中汲取了托爾斯泰的不抵抗主義和劉半農的作揖主義。
覺新受到了五四新思潮的影響,清晰地認識到是舊家庭和舊禮教奪去了他的青春,但是與覺慧等人從五四文化思潮中汲取了人權、平等的觀念不同,他從中吸取的則是托爾斯泰的不抵抗主義和劉半農的作揖主義,他之所以信奉這樣的主義,是因為這樣的主義能夠把《新青年》的理論和他們這個大家庭的現實毫不沖突地結合起來,使他一方面信服新的理論,另一方面又能順應著舊的環境生活下去,而自己並不覺得矛盾。
④ 覺新的悲劇既是性格的悲劇,更是社會的悲劇,概括了封建末世整整一代知識分子的生活命運,具有悲劇的深刻性和典型性。
盡管覺新總是以犧牲自我的方式以換取家庭的和諧,然而殘酷命運卻專門作弄覺新這樣的老實人,他接連失去生命中兩個最親愛的女人:先是梅表妹因長期精神抑鬱,害肺病死去;既而妻子瑞珏在分娩之際被講迷信的長輩合力逐出家門,因難產死於郊外冰冷的土屋中。覺新內心的無比凄涼和孤獨,只有他的弟弟覺民、覺慧稍稍理解,但他們無法幫助已經無力奮飛的哥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