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童話故事 » 木蘭代父從軍這個故事最早來源於一首南宋時期的樂府民歌木蘭詩

木蘭代父從軍這個故事最早來源於一首南宋時期的樂府民歌木蘭詩

發布時間: 2020-11-22 13:40:51

『壹』 中國歷史上花木蘭是真實存在的嗎

我認為花木蘭在歷史當中極大可能性是不存在的,更適合當做一個故事去聽一聽,當一個傳奇故事去看,可能會更好一些。理由有如下幾點:

第一是因為花木蘭最早出自明朝才子徐文長的劇本里,劇本里寫的木蘭姓花,然後這個劇本被戲班子所用,改編成戲劇四處演出,然後一傳再傳,廣為人知影響遠大,所以有了現在的花木蘭這個名字。

第四就是古代參軍是要查軍籍的,如果查戶口對不上,年紀相差太大,就算化妝去遮蓋那差別也不是一星半點兒,很難去湊合頂替的。古代人不會連男女都不分吧,未出閣的姑娘和壯年老頭,還是差別有點大的。

以上就是我的看法,望採納,謝謝。

『貳』 關於木蘭詩

開頭兩段,寫木蘭決定代父從軍。詩以「唧唧復唧唧」的織機聲開篇,展現「木蘭當戶織」的情景。然後寫木蘭停機嘆息,無心織布,不禁令人奇怪,引出一問一答,道出木蘭的心事。木蘭之所以「嘆息」,是因為天子徵兵,父親在被征之列,父親既已年老,家中又無長男,於是決定代父從軍。
第三段,寫木蘭准備出征和奔赴戰場。「東市買駿馬……」四句排比,寫木蘭緊張地購買戰馬和乘馬用具;「旦辭爺娘去……」八句以重復的句式,寫木蘭踏上征途,馬不停蹄,日行夜宿,離家越遠思親越切。這里寫木蘭從家中出發經黃河到達戰地,只用了兩天就走完了,誇張地表現了木蘭行進的神速、軍情的緊迫、心情的急切,使人感到緊張的戰爭氛圍。其中寫「黃河流水鳴濺濺」「燕山胡騎鳴啾啾」之聲,還襯託了木蘭的思親之情。
第四段,概寫木蘭十來年的征戰生活。「萬里赴戎機,關山度若飛」,概括上文「旦辭……」八句的內容,誇張地描寫了木蘭身跨戰馬,萬里迢迢,奔往戰場,飛越一道道關口,一座座高山。「朔氣傳金柝,寒光照鐵衣」,描寫木蘭在邊塞軍營的艱苦戰斗生活的一個畫面:在夜晚,凜冽的朔風傳送著刁斗的打更聲,寒光映照著身上冰冷的鎧甲。「將軍百戰死,壯士十年歸」,概述戰爭曠日持久,戰斗激烈悲壯。將士們十年征戰,歷經一次次殘酷的戰斗,有的戰死,有的歸來。而英勇善戰的木蘭,則是有幸生存、勝利歸來的將士中的一個。
第五段,寫木蘭還朝辭官。先寫木蘭朝見天子,然後寫木蘭功勞之大,天子賞賜之多,再說到木蘭辭官不就,願意回到自己的故鄉。「木蘭不用尚書郎」而願「還故鄉」,固然是她對家園生活的眷念,但也自有秘密在,即她是女兒身。天子不知底里,木蘭不便明言,頗有戲劇意味。
第六段,寫木蘭還鄉與親人團聚。先以父母姊弟各自符合身份、性別、年齡的舉動,描寫家中的歡樂氣氛;再以木蘭一連串的行動,寫她對故居的親切感受和對女兒妝的喜愛,一副天然的女兒情態,表現她歸來後情不自禁的喜悅;最後作為故事的結局和全詩的高潮,是恢復女兒裝束的木蘭與夥伴相見的喜劇場面。
第七段,用比喻作結。以雙兔在一起奔跑,難辨雌雄的隱喻,對木蘭女扮男裝、代父從軍十二年未被發現的奧秘加以巧妙的解答,妙趣橫生而又令人回味。
這首詩塑造了木蘭這一不朽的人物形象,既富有傳奇色彩,而又真切動人。木蘭既是奇女子又是普通人,既是巾幗英雄又是平民少女,既是矯健的勇士又是嬌美的女兒。她勤勞善良又堅毅勇敢,淳厚質朴又機敏活潑,熱愛親人又報效國家,不慕高官厚祿而熱愛和平生活。一千多年來,木蘭代父從軍的故事在我國家喻戶曉,木蘭的形象一直深受人們喜愛。

『叄』 求花木蘭代父從軍的故事

花木蘭是商丘人,從小跟著父親讀書寫字,平日料理家務。她還喜歡騎馬射箭,練得一身好武藝。有一天,衙門里的差役送來了徵兵的通知,要征木蘭的父親去當兵。但父親年紀老邁,無法參軍,木蘭沒有哥哥,弟弟又太小,她不忍心讓年老的父親去受苦,於是決定女扮男裝,代父從軍。木蘭父母雖不捨得女兒出征,但又無他法,只好同意她去了。

木蘭隨著隊伍,到了北方邊境。她擔心自己女扮男裝的秘密被人發現,故此處處加倍小心。白天行軍,木蘭緊緊地跟上隊伍,從不敢掉隊。夜晚宿營,她從來不敢脫衣服。作戰的時候,她憑著一身好武藝,總是沖殺在前。從軍十二年,木蘭屢建奇功,同伴們對她十分敬佩,贊揚她是個勇敢的好男兒。

戰爭結束了,皇帝召見有功的將士,論功行賞。但木蘭既不想做官,也不想要財物,她只希望得到一匹快馬,好讓她立刻回家。皇帝欣然答應,並派使者護送木蘭回去。木蘭的父母聽說木蘭回來,非常歡喜,立刻趕到城外去迎接。弟弟在家裡也殺豬宰羊,以慰勞為國立功的姐姐。

木蘭回家後,脫下戰袍,換上女裝,梳好頭發,出來向護送她回家的同伴們道謝。同伴們見木蘭原是女兒身,都萬分驚奇,沒想到共同戰斗十二年的戰友竟是一位漂亮的女子。

(3)木蘭代父從軍這個故事最早來源於一首南宋時期的樂府民歌木蘭詩擴展閱讀:

花木蘭替父從軍的歷史背景:

北魏時期,北方游牧民族柔然族不斷南下騷擾,北魏政權規定每家出一名男子上前線。但是木蘭的父親年事已高又體弱多病,無法上戰場,家中弟弟年齡尚幼,所以,木蘭決定替父從軍,從此開始了她長達十幾年的軍旅生活。去邊關打仗,對於很多男子來說都是艱苦的事情,而木蘭既要隱瞞身份,又要與夥伴們一起殺敵,這就比一般從軍的人更加艱難。

花木蘭最早出現於南北朝一首敘事詩《木蘭辭》中,該詩約作於南北朝的北魏,最初收錄於南朝陳的《古今樂錄》。僧人智匠在《古今樂錄》稱:「木蘭不知名。」長300餘字,後經隋唐文人潤色。

木蘭祠始建於唐代,金代泰和年間,敦武校尉歸德府營郭鎮酒都監烏林答撒忽剌又重修大殿、獻殿各三間,並創塑了花木蘭像。至元代元統二年,睢陽府尹梁思溫倡議,募捐二千五百貫,重修擴建。清嘉慶十一年,由該祠僧人堅讓、堅科和其徒田何、田楨、田松等,又募資修祠立碑。

『肆』 木蘭詩通過木蘭女扮男裝代父從軍的故事,表現了什麼主題

1、通過對木蘭女扮男裝、代父從軍多年征戰歸來,不慕榮利,自願過勞動生活的故事,表現了古代勞動人民樂觀,勇敢的愛國精神以及對和平生活的嚮往。
2、原文簡介
《木蘭詩》是一首北朝民歌,宋郭茂倩《樂府詩集》歸入《橫吹曲辭·梁鼓角橫吹曲》中。這是一首長篇敘事詩,講述了一個叫木蘭的女孩,女扮男裝,替父從軍,在戰場上建立功勛,回朝後不願作官,只求回家團聚的故事,熱情贊揚了這位女子勇敢善良的品質、保家衛國的熱情和英勇無畏的精神。
3、簡析
全詩以「木蘭是女郎」來構思木蘭的傳奇故事,富有浪漫色彩;詳略安排極具匠心,雖然寫的是戰爭題材,但著墨較多的卻是生活場景和兒女情態,富有生活氣息;以人物問答及鋪陳、排比、對偶、互文等手法描述人物情態,刻畫人物心理,生動細致,神氣躍然,使作品具有強烈的藝術感染力。

『伍』 描寫花木蘭的詩的研究

木蘭者,古時一民間女子也.少習騎,長而益精,值可汗點兵,其父名在軍書,與同里青少年皆次當行.(因)其父以老病不能行,木蘭乃易男裝,市鞍馬,代父從軍。溯黃河,度黑山,轉戰驅馳凡十年有二,數建奇功。嘻!男子可為之事女子未必不可為,余觀夫木蘭從軍之事(因)益信。

『陸』 「花木蘭替父從軍」是哪個朝代的故事

北魏時期的故事。

故事背景:

北魏時期,北方游牧民族柔然族不斷南下騷擾,北魏政權規定每家出一名男子上前線。但是木蘭的父親年事已高又體弱多病,無法上戰場,家中弟弟年齡尚幼,所以,木蘭決定替父從軍,從此開始了她長達十幾年的軍旅生活。

去邊關打仗,對於很多男子來說都是艱苦的事情,而木蘭既要隱瞞身份,又要與夥伴們一起殺敵,這就比一般從軍的人更加艱難!可喜的是花木蘭最終還是完成了自己的使命,在數十年後凱旋迴家。

皇帝因為她的功勞之大,赦免其欺君之罪,同時認為她有能力在朝廷效力,任得一官半職.然而,花木蘭因家有老父需要照顧拒絕了,請求皇帝能讓自己返鄉,去補償和孝敬父母。

千百年來,花木蘭一直是受中國人尊敬的一位女性,因為她又勇敢又純朴。1998年,美國迪斯尼公司將花木蘭的故事改編成了動畫片,受到了全世界的歡迎。

《木蘭詩》被列入中學課本,被千千萬萬的人世代誦頌。木蘭的事跡和形象被搬上舞台,長演不衰。她的精神激勵著成千上萬的中華兒女保衛國家,可歌可泣。

(6)木蘭代父從軍這個故事最早來源於一首南宋時期的樂府民歌木蘭詩擴展閱讀:

花木蘭(412年-502年),花木蘭的事跡流傳至今,中國古代巾幗英雄,忠孝節義,代父從軍擊敗入侵民族而流傳千古,唐代皇帝追封為「孝烈將軍」

花木蘭故事的流傳,應歸功於《木蘭辭》這一方民歌,但花木蘭的姓氏、籍貫等,史書並無確載。

花木蘭事跡被多種文藝作品所表現,電影、電視劇、歌舞豫劇等。

人物出處:

花木蘭是中國古代傳說的四大巾幗英雄之一,是中國南北朝時期一個傳說色彩極濃的巾幗英雄,她的故事也是一支悲壯的英雄史詩。

花木蘭最早出現於南北朝一首敘事詩《木蘭辭》中,該詩約作於南北朝的北魏,最初收錄於南朝陳的《古今樂錄》。僧人智匠在《古今樂錄》稱:「木蘭不知名。」長300餘字,後經隋唐文人潤色。

明代文學家徐渭將《木蘭詩》改編為《雌木蘭替父從軍》,劇中自稱「妾身姓花名木蘭,祖上在西漢時,以六郡良家子,世住河北魏郡。

俺父親名弧字桑之,平生好武能文,舊時也做一個有名的千夫長。」自此,木蘭的父親叫花弧,姐姐叫花木蓮,弟弟叫花雄,母親是花袁氏。

『柒』 你知道關於花木蘭代父從軍的故事都有哪些么

北魏末年,柔然、契丹等少數民族日漸強大,他們經常派兵侵擾中原地區,搶劫財物。北魏朝廷為了對付他們,常常大量徵兵,加強北部邊境的駐防。

木蘭從軍講的是當時一位巾幗英雄的故事。木蘭據說姓花,商丘(今河南商丘縣南)人,從小跟著父親讀書寫字,平日料理家務。她還喜歡騎馬射箭,練得一身好武藝。有一天,衙門里的差役送來了徵兵的通知,要征木蘭的父親去當兵。但父親年紀老邁,又怎能參軍打仗呢?木蘭沒有哥哥,弟弟又太小,她不忍心讓年老的父親去受苦,於是決定女扮男裝,代父從軍。木蘭父母雖不捨得女兒出征,但又無他法,只好同意她去了。

木蘭隨著隊伍,到了北方邊境。她擔心自己女扮男裝的秘密被人發現,故此處處加倍小心。白天行軍,木蘭緊緊地跟上隊伍,從不敢掉隊。夜晚宿營,她從來不敢脫衣服。作戰的時候,她憑著一身好武藝,總是沖殺在前。從軍十二年,木蘭屢建奇功,同伴們對她十分敬佩,贊揚她是個勇敢的好男兒。

戰爭結束了,皇帝召見有功的將士,論功行賞。但木蘭既不想做官,也不想要財物,她只希望得到一匹快馬,好讓她立刻回家。皇帝欣然答應,並派使者護送木蘭回去。

木蘭的父母聽說木蘭回來,非常歡喜,立刻趕到城外去迎接。弟弟在家裡也殺豬宰羊,以慰勞為國立功的姐姐。木蘭回家後,脫下戰袍,換上女裝,梳好頭發,出來向護送她回家的同伴們道謝。同伴們見木蘭原是女兒身,都萬分驚奇,沒想到共同戰斗十二年的戰友竟是一位漂亮的女子。

木蘭代父從軍的故事很快就傳開了。後人更將此編成歌謠廣泛流傳。這些歌謠最後更成為一部長篇敘事詩〈木蘭詩〉,並流傳至今。 花木蘭的故事流傳廣遠,一千多年以來有口皆碑,但對於她的姓氏、里居、出生年代,仍然傳說紛壇,莫衷一是。
關於她的姓氏,有人說是姓朱,有人說是復姓木蘭,有人說是姓魏,明代徐渭在《四聲猿傳奇》中說她是姓花,名木蘭,父親花弧是一個後備役軍官,大姐花木蓮,幼弟花雄,母親姓袁,一家五口,這是至今仍為大家所接受的一種說法。
至於出生年代,姚瑩在《康輶紀行》中說她是北魏孝文帝至宣武帝時人;宋翔鳳的《過庭祿》中則說她是隋恭帝時人,程大冒的《演繁露》中則說她是唐初人,比較起來北魏時人的說法比較可靠。
說到籍貫里居,姚瑩以為她是涼州人,河北省《完縣志》說她是完縣人,《大清一統志》說她是穎州譙郡東魏村人,還有人說她是宋州人或黃州人,河南省《商丘縣志》則說她是丘花宋村人,似以《商丘縣志》的說法比較合理。
然而不管怎麼說,正如《中國文學發展史》所言:「考證這些無稽之談,實在沒有一顧的價值,我們只要知道花木蘭是一個北方英勇女性的代表就夠了。」
確實,花木蘭的事跡傳至今,主要應歸功於《木蘭辭》這一方民歌的絕唱,是這篇長篇敘事詩歌頌了花木蘭女扮男裝替父從軍的傳奇故事。詩是這樣寫的:

唧唧復唧唧,木蘭當戶織,不聞機杼聲,惟聞女嘆息。問女何所思,問女何所憶,女亦無所思,女亦無所憶。昨夜見軍帖,可汗大點兵。軍書十二卷,卷卷有爺名,阿爺無大兒,木蘭無長兄,願為市鞍馬,從此替爺征。
東市買駿馬,西市買鞍貉,南市買轡頭,北市買長鞭。旦辭爺娘去,暮至黃河邊。不聞爺娘喚女聲,但聞黃河流水鳴濺濺。但辭黃河去,暮宿黑山頭。不聞爺娘喚女聲,但聞燕山胡騎鳴啾啾。
萬里赴戎機,關山度若飛。朔氣傳金析,寒光照鐵衣。將軍百戰死,壯士十年歸。
歸來見天子,天子坐明堂。策勛十二轉,賞賜百千強。可汗問所欲,木蘭不用尚書郎。願馳千里足,送兒還故鄉。
爺娘聞女來,出郭相扶將。阿姊聞妹來,當戶理紅妝。小弟聞姊來,磨刀霍霍向豬羊。開我東閣門,坐我西閣床。脫我戰時袍,著我舊時裳。當窗理雲鬢,對鏡貼花黃。出門看夥伴,夥伴皆驚惶。同行十二年,不知木蘭是女郎!
雄兔腳撲朔,雌兔眼迷離。雙兔傍地走,安能辨我是雄雌。

詩中稱天子為「可汗」,征戰地點都在北方。黃河姑且不說,黑山即殺虎山,在今內蒙古呼和浩特市東南。燕山指燕然山,即今蒙古人民共和國杭愛山。花木蘭參加的戰事,當發生在北魏與柔然之間。
北魏是鮮卑族拓跋部建立的,西晉未年曾被封為代王,後為苻堅所滅。符堅在淝水之戰中失敗,拓跋氏復國,改國號為「魏」,經過五、六十年的征戰,結束「五胡亂華」的十國時代,統一黃河流域。傳到北魏孝文帝時已八十六年,經過了五位皇帝,孝文帝崇尚中原漢族文化,遷都洛陽,實行漢化政策,今天的「元」姓即多為北魏皇室後代。當時承平日久,在孝文帝均田令政策下,社會經濟發展,花木蘭就生活在這樣一種社會中。
這時立國已一百五十八年的北方游牧大國蠕蠕,也就是柔然不斷南侵,北魏政權便多次「車駕出東道,向黑山」,「北度燕然山,甫北三千里。」與柔然大戰。
戰爭產生英雌,在世無男英雄的情況下,便會有女英雄,北魏與柔然戰爭沒有突出的男人,就有了突出的女英雄花木蘭。
在《木蘭詩》中開頭就說明了當時的軍情緊急:「可汗大點兵,」「軍書十二卷」,而花木蘭家中除了年邁的父母,就是年幼的弟弟,衰老的父親怎能去遠征殺敵,可是祖國的召喚又義不容辭,面對這雙重的考驗,木蘭挺身而出:「願為市鞍馬,從此替爺征。」木蘭好女兒,替父從軍的意志,實為對父親的愛心與對祖國的忠心的凝聚,是巾幗英雄本色的表現。
花木蘭就要出征了,她「東市買駿馬,西市買鞍疇,南市買轡頭,北市買長鞭。」是多麼的急促緊張,是多麼的昂揚士氣,她早晨告別爺娘,晚上就宿在了黃河岸邊,行軍多急,軍情多緊張,軍令如山倒,作為一個少女離開閨閣,投入戰場,何異投入另一個世界。暮色蒼茫中,一個女戰士枕戈待旦,這是何等荒涼而又悲壯的境界。「黃河流水鳴濺濺。」「燕山胡騎鳴啾啾。」
「將軍百戰死,壯士十年歸。」可見戰事是十分的頻繁,歲月是十分的漫長,那麼多的將軍蝶血疆場,花木蘭能活著回來是十分的不容易。那可是:

北風振漠,胡兵伺便;主將驕敵,期門受戰;
野樹旌旗;川回組練;法重心駭,威尊命賤;
利杴穿骨,驚沙入面,主客相博,山川震眩;
聲析山河,勢崩雷電。至若窮陰凝閉,凜冽海隅;
積雪沒脛,堅冰在須。當此苦寒,天假強胡,
憑陵殺氣,以相剪屠。徑截輜重,橫攻士卒;都尉新降,將
軍覆沒;屍填巨港之岸,血滿長城之窟。
……鳥無聲兮山寂寂,夜正長兮風漸浙,魂魄結兮天沉沉,
鬼神聚兮雲冪冪,日光寒兮草短,月色苦兮霜白。

花木蘭回來了,這很不容易。她重視生命的可貴,更加懂得家庭的溫暖。她拒絕了天子的賞賜,也不願在朝為官,將榮華富貴輕輕地拋下,她願馳千里足,早日還故鄉。
她回來了,年邁的父母攙扶著出來迎她,姐姐理妝相迎,弟弟磨刀霍霍向豬羊,以實際行動迎接姊姊的回來。看到這一切,花木蘭由衷地高興,十二年的沙場出生入死,多難。十二年的喬裝而不露痕跡,多難,然而這一切都過去,花木蘭內心的精神力量,該是何等地偉大。
日子安定下來,過去的夥伴又來看她,她每次都總是以女兒裝見他們,對驚怕的過去的夥伴,花木蘭在內心說:知道了么?過去與你一道血戰沙場,立下大功;回朝後不願為尚書郎的我是個女孩子。
還我女兒本色,花木蘭多麼自豪。

『捌』 為什麼木蘭要代父從軍

《木蘭詩》中寫道:「昨夜見軍帖,可汗大點兵,軍書十二卷,卷卷有爺名。阿爺無大兒,木蘭無長兄,願為市鞍馬,從此替爺征。」意思是昨夜看見徵兵的文書,知道君王在大規模徵募兵士,那麼多卷徵兵文書,每卷上都有父親的名字。父親沒有長大成人的兒子,木蘭沒有兄長,木蘭願意去買來馬鞍和馬匹,從此替父親去出征。
木蘭詩 / 木蘭辭
朝代:南北朝
作者:佚名
原文:
唧唧復唧唧,木蘭當戶織。不聞機杼聲,惟聞女嘆息。(惟聞 通:唯)
問女何所思,問女何所憶。女亦無所思,女亦無所憶。昨夜見軍帖,可汗大點兵,軍書十二卷,卷卷有爺名。阿爺無大兒,木蘭無長兄,願為市鞍馬,從此替爺征。
東市買駿馬,西市買鞍韉,南市買轡頭,北市買長鞭。旦辭爺娘去,暮宿黃河邊,不聞爺娘喚女聲,但聞黃河流水鳴濺濺。旦辭黃河去,暮至黑山頭,不聞爺娘喚女聲,但聞燕山胡騎鳴啾啾。
萬里赴戎機,關山度若飛。朔氣傳金柝,寒光照鐵衣。將軍百戰死,壯士十年歸。
歸來見天子,天子坐明堂。策勛十二轉,賞賜百千強。可汗問所欲,木蘭不用尚書郎,願馳千里足,送兒還故鄉。(一作:願借明駝千里足)
爺娘聞女來,出郭相扶將;阿姊聞妹來,當戶理紅妝;小弟聞姊來,磨刀霍霍向豬羊。開我東閣門,坐我西閣床,脫我戰時袍,著我舊時裳。當窗理雲鬢,對鏡貼花黃。出門看火伴,火伴皆驚忙:同行十二年,不知木蘭是女郎。(貼 通:帖;驚忙 一作:惶)
雄兔腳撲朔,雌兔眼迷離;雙兔傍地走,安能辨我是雄雌?
譯文
織布機聲一聲接著一聲,木蘭姑娘當門在織布。織機停下來不再作響,只聽見姑娘在嘆息。
問姑娘在思念什麼,問姑娘在惦記什麼。姑娘並沒有思念什麼,姑娘並沒有回憶什麼。昨夜看見徵兵的文書,知道君王在大規模徵募兵士,那麼多卷徵兵文書,每卷上都有父親的名字。父親沒有長大成人的兒子,木蘭沒有兄長,木蘭願意去買來馬鞍和馬匹,從此替父親去出征。
到東邊的集市上買來駿馬,西邊的集市買來馬鞍和鞍下的墊子,南邊的集市買來嚼子和韁繩,北邊的集市買來長鞭(馬鞭)。早上辭別父母上路,晚上宿營在黃河邊,聽不見父母呼喚女兒的聲音,但能聽到黃河洶涌奔流的聲音。早上辭別黃河上路,晚上到達黑山(燕山)腳下,聽不見父母呼喚女兒的聲音,但能聽到燕山胡兵戰馬啾啾的鳴叫聲。
行軍萬里奔赴戰場作戰,翻越關隘和山嶺就像飛過去一樣快。北方的寒風中傳來打更聲,清冷的月光映照著戰士們的鎧甲。將士們經過無數次出生入死的戰斗,有些犧牲了,有的十年之後得勝而歸。
歸來朝見天子,天子坐上殿堂(論功行賞)。記功木蘭最高一等,得到的賞賜千百金以上。天子問木蘭有什麼要求,木蘭不願做尚書省的官,希望騎上一匹千里馬,送我回故鄉。
父母聽說女兒回來了,互相攙扶著出城(迎接木蘭)。姐姐聽說妹妹回來了,對門梳妝打扮起來。小弟弟聽說姐姐回來了,霍霍地磨刀殺豬宰羊。打開我閨房東面的門,坐在我閨房西面的床上,脫去我打仗時穿的戰袍,穿上我姑娘的衣裳,當著窗子整理象雲一樣柔美的鬢發,對著鏡子在額上貼好花黃。出門去見同營的夥伴,夥伴們都非常驚訝:我們同行十二年之久,竟然不知道木蘭是女孩子。
提著兔子的耳朵懸在半空時,雄兔兩只腳時常動彈,雌兔兩隻眼時常眯著(所以容易辨別)。雄雌兩只兔子一起並排著跑時,怎能辨別出哪只是雄兔,哪只是雌兔。
賞析:
《木蘭詩》是中國南北朝時期北方的一首長篇敘事民歌,也是一篇樂府詩。記述了木蘭女扮男裝,代父從軍,征戰沙場,凱旋迴朝,建功受封,辭官還家的故事,充滿傳奇色彩。
第一段,寫木蘭決定代父從軍。詩以「唧唧復唧唧」的織機聲開篇,展現「木蘭當戶織」的情景。然後寫木蘭停機嘆息,無心織布,不禁令人奇怪,引出一問一答,道出木蘭的心事。木蘭之所以「嘆息」,不是因為兒女的心事,而是因為天子徵兵,父親在被征之列,父親既已年老,家中又無長男,於是決定代父從軍。
第二段,寫木蘭准備出征和奔赴戰場。「東市買駿馬……」四句排比,寫木蘭緊張地購買戰馬和乘馬用具,表示對此事的極度重視,只用了兩天就走完了,誇張地表現了木蘭行進的神速、軍情的緊迫、心情的急切,使人感到緊張的戰爭氛圍。其中寫「黃河流水鳴濺濺」「燕山胡騎鳴啾啾」之聲,還襯託了木蘭的思親之情。
第三段,概寫木蘭十來年的征戰生活。「萬里赴戎機,關山度若飛」,概括上文「旦辭……」八句的內容,誇張地描寫了木蘭身跨戰馬,萬里迢迢,奔往戰場,飛越一道道關口,一座座高山。寒光映照著身上冰冷的鎧甲。「將軍百戰死,壯士十年歸」,概述戰爭曠日持久,戰斗激烈悲壯。將士們十年征戰,歷經一次次殘酷的戰斗,有的戰死,有的歸來。而英勇善戰的木蘭,則是有幸生存、勝利歸來的將士中的一個。
第四段,寫木蘭還朝辭官。先寫木蘭朝見天子,然後寫木蘭功勞之大,天子賞賜之多,再說到木蘭辭官不就,願意回到自己的故鄉。「木蘭不用尚書郎」而願「還故鄉」,固然是她對家園生活的眷念,但也自有秘密在,即她是女兒身。天子不知底里,木蘭不便明言,頗有戲劇意味。
第五段,寫木蘭還鄉與親人團聚。先以父母姊弟各自符合身份、性別、年齡的舉動,描寫家中的歡樂氣氛,展現濃郁的親情;再以木蘭一連串的行動,寫她對故居的親切感受和對女兒妝的喜愛,一副天然的女兒情態,表現她歸來後情不自禁的喜悅;最後作為故事的結局和全詩的高潮,是恢復女兒裝束的木蘭與夥伴相見的喜劇場面。
第六段,用比喻作結。以雙兔在一起奔跑,難辨雌雄的隱喻,對木蘭女扮男裝、代父從軍多年未被發現的奧秘加以巧妙的解答,妙趣橫生而又令人回味。
其詩中幾件事的描繪詳略得當,一,二,三,六,七段詳寫木蘭女兒情懷,四,五段略寫戰場上的英雄氣概。從內容上突出兒女情懷,豐富英雄性格,是人物形象更真實感人。結構上使全詩顯得簡潔,緊湊。
這首詩塑造了木蘭這一不朽的人物形象,既富有傳奇色彩,而又真切動人。木蘭既是奇女子又是普通人,既是巾幗英雄又是平民少女,既是矯健的勇士又是嬌美的女兒。她勤勞善良又堅毅勇敢,淳厚質朴又機敏活潑,熱愛親人又報效國家,不慕高官厚祿而熱愛和平生活。
這首詩具有濃郁的民歌特色。全詩以「木蘭是女郎」來構思木蘭的傳奇故事,富有浪漫色彩。繁簡安排極具匠心,雖然寫的是戰爭題材,但著墨較多的卻是生活場景和兒女情態,富有生活氣息。詩中以人物問答來刻畫人物心理,生動細致;以眾多的鋪陳排比來描述行為情態,神氣躍然;以風趣的比喻來收束全詩,令人回味。這就使作品具有強烈的藝術感染力。
木蘭形象:
木蘭的形象,是人民理想的化身,她集中了中華民族勤勞、善良、機智、勇敢、剛毅和淳樸的優秀品質,是一個深深紮根在中國北方廣大土地上的有血有肉、有人情味的英雄形象,在男尊女卑的封建社會里尤為可貴。
詳略得當:忠孝兩全,深明大義。
勤勞善良又堅毅勇敢,淳厚質朴又機敏活潑,熱愛家人又報效國家,不慕高官厚祿而熱愛和平生活,表現出淳樸和高潔的情操。

『玖』 一首詩贊美:木蘭代父從軍

木蘭詩

木蘭詩》原文 :

唧唧復唧唧,木蘭當戶織,不聞機杼(zhù)聲,惟聞女嘆息。問女何所思,問女何所憶,女亦無所思,女亦無所憶。昨夜見軍帖(tiē),可汗大點兵。軍書十二卷,卷卷有爺名,阿爺無大兒,木蘭無長兄,願為市鞍(ān)馬,從此替爺征。

東市買駿馬,西市(shì)買(mǎi)鞍(ān)貉(mò),南市買轡(pèi)頭,北市買長鞭。旦辭爺娘去,暮至黃河邊。不聞爺娘喚女聲,但聞黃河流水鳴濺濺。但辭黃河去,暮宿黑山頭。不聞爺娘喚女聲,但聞燕山胡騎(jì)鳴啾啾。

萬里赴戎機,關山度若飛。朔氣傳金析,寒光照鐵衣。將軍百戰死,壯士十年歸。

歸來見天子,天子坐明堂。策(cè)勛(xūn)十二轉,賞賜百千強。可汗問所欲,木蘭不用尚書郎。願馳千里足,送兒還故鄉。

爺娘聞女來,出郭相扶將。阿姊(zǐ)聞妹來,當戶理紅妝。小弟聞姊(zǐ)來,磨刀霍霍向豬羊。開我東閣門,坐我西閣床。脫我戰時袍,著我舊時裳。當窗理雲鬢,對鏡貼花黃。出門看夥伴,夥伴皆驚惶(huáng)。同行十二年,不知木蘭是女郎!

雄兔腳撲朔,雌兔眼迷離。雙兔傍地走,安能辨我是雄雌。

譯文:
嘆息聲一聲連著一聲,木蘭姑娘當門在織布。織機停下來機杼不再作響,只聽見姑娘在嘆息。問問姑娘你這樣嘆息是在思念什麼呢?(木蘭回答道)姑娘我並沒有思念什麼。昨夜我看見徵兵文書,知道君王在大量徵募兵士,那麼多卷徵兵文書,每一卷上都有父親的名字。父親沒有長大成人的兒子,我木蘭沒有兄長,我願意去買來馬鞍和馬匹,從現在起替代父親去應征。

在東市上買來駿馬,西市上買來馬鞍和鞍下的墊子,南市上買來馬嚼子和韁繩,北市上買來長馬鞭。早上辭別父母上路,晚上宿營在黃河邊,聽不見父母呼喚女兒的聲音,只能聽到黃河洶涌奔流的嘩嘩聲。早上辭別黃河上路,晚上到達黑山頭,聽不見父母呼喚女兒的聲音,只能聽到燕山胡兵戰馬啾啾的鳴叫聲。

行軍萬里奔赴戰場作戰,翻越關隘和山嶺就象飛過去那樣迅速。北方的寒風中傳來刁斗聲,清冷的月光映照著戰士們的鐵甲戰袍。將士們經過無數次出生入死的戰斗,十年之後才得勝而歸。

勝利歸來朝見天子,天子坐上殿堂(論功行賞)。記功授爵木蘭是最高一等,得到的賞賜千百金以上。天子問木蘭有什麼要求,木蘭不願做尚書郎這樣的官,希望騎上一匹好駱駝,藉助它的腳力送我回故鄉。

父母聽說女兒回來了,互相攙扶著到城外迎接她;姐姐聽說妹妹回來了,對著門戶梳妝打扮起來;弟弟聽說姐姐回來了,忙著霍霍地磨刀殺豬宰羊。打開我閨房東面的門,坐在我閨房西面的床上,脫去我打仗時穿的戰袍,穿上我以前女孩子的衣裳,當著窗子整理象烏雲一樣柔美的鬢發,對著鏡子在額上貼好花黃。出門去見同去出征的夥伴,夥伴們都很吃驚都說我們同行十二年之久,竟然不知道木蘭是女孩子。

雄兔的腳喜歡亂搔亂撲騰,雌兔的兩眼老是眯縫著,當它們挨著一起在地上跑的時候,又怎能分辨得出誰雄誰雌呢?

中國北朝長篇敘事樂府民歌。又稱《木蘭辭》。最早著錄於陳釋智匠《古今樂錄》。後收入宋代郭茂倩《樂府詩集》。一般認為是北魏與柔然戰爭中民間創作的作品。關於木蘭其人其事,文獻雖有種種記載,但均屬民間傳說。這首詩敘述了木蘭女扮男裝,代父從軍,榮立赫赫戰功後重返故鄉的故事。塑造了木蘭樸素善良、驍勇剛強的巾幗英雄的形象,歌頌了她深明大義、勇於獻身的崇高精神和不慕榮利的崇高品德,充滿了濃烈的浪漫主義氣息。全詩緊緊圍繞「木蘭是女郎」這一特點來精心選材,中心突出,繁簡得當,語言剛健質朴,風格粗獷豪放,代表了北朝樂府民歌的傑出成就,也是中國文學史上極為罕見的作品之一。直到今天,舞台銀幕上的木蘭形象仍然激勵人們的愛國情操。

《木蘭詩》寫了一個光輝的藝術形象。我們不必把這個故事當成真人真事來考證。但有些研究者對這篇作品產生的時代和地點的考證,我們大體是同意的:它即使經過唐人的修改,但應該是產生於北朝的西魏或較前些的北魏。這一時代的清況,有幾點是可以確定的:

(一)當時的中國是封建社會,無論南朝或北朝,都有整套的束縛勞動人民——尤其是勞動婦女的封建社教;

(二)當時戰爭頻仍,在沙場戰死的,兵慌馬亂時被屠殺、被折磨死的,當然都是人民;

(三)當時的賦稅、徭役,特別是軍事徭役,極為苛重,民不聊生。

總之,這是魯迅所說的「想做奴隸而不得的時代」。①在這樣的時代中,有《《木蘭詩》所描寫的木蘭的形象,應該說是一個女英雄的形象。為什麼呢?

第一,木蘭是一個經常「當戶織」的勞動婦女。在父親年老,小弟年幼,也就是都不能去服兵役,而又被迫不得不去服兵役的情況下,她毅然決定冒著雙重的危險——兵凶戰危和喬裝可能被識破的危險,女扮男裝去代父從軍,這當然是英雄行為。徵兵徵到了老年人,木蘭對這樣的情況是沒有辦法去改變的,於是以自己的充滿著人道主義精神和自我犧牲精神的英雄行為來保全年老的父親和年幼的弟弟。從這一行為可以看到木蘭的舍己為人和勇敢、堅毅的優秀品質。

第二,「萬里赴戎機,關山度若飛。朔氣傅金柝,寒光照鐵衣。將軍百戰死,壯士十年歸」。木蘭就在那麼緊張的情勢下,萬里行軍,到了苦寒的邊塞,參加了長期的酷烈的戰斗。她終於堅持過來,而且勝利歸來了。這更是木蘭的非常勇敢、非常堅毅的優秀品質的突出表現。

第三,木蘭在勝利之後,「不願尚書郎」,只願「還故鄉」,這同樣是英雄行為。她充滿著勞動人民的驕傲,完全輕視封建時代很多人所寤寐以求而惟恐不得的東西——做官。作為勞動人民的木蘭的這一見解,是大大高過於很多滿腹詩書的人們的。

第四,木蘭回家以後,也就是說,她已實現了自己的保全老父幼弟的志願以後,就像過去勇敢地換上男裝一樣,她也爽快地仍舊換上女裝。她絲毫沒有矯揉造作,也絲毫不覺得自己是了不起的英雄,只認為自己還是一個和過去一樣的普通婦女。「開我東閣門,坐我西閣床; 脫我戰時袍,著我舊時裳;當窗理雲鬢,對鏡帖花黃。」這一切,她覺得多麼熟悉,又多麼平常!這都表現了一個勞動人民的英雄人物的表裡如一、質朴謙遜的本色。

魯迅說:「戰士的日常生活,並不全部可歌可泣的,然而又無不和可歌可泣之部相關聯,這才是實際上的戰士。」②這句話,對於理解木蘭這一英雄形象,也是有啟發作用的。

我們從上面的分析中可以看到,木蘭身上有中國古代千千萬萬勞動人民的高尚精神品質的集中表現。她是英雄人物,是人民理想中的女性的化身。木蘭的形象是中國古代傑出的文學作品中出色的藝術形象之一。

我們必須明白,《木蘭詩》的出現,木蘭形象的出現,有巨大的歷史社會意義。像木蘭這樣的勞動人民的女英雄形象的出現是史無前例的。在《木蘭詩》以前的中國古代文學作品中,不是沒有用肯定的、贊美的態度創造出來的正面的女性形象,但創造出這樣出色的勞動人民的女英雄形象,並當成和男人相同甚至超過男人的英雄人物來歌頌,就我們接觸到的資料,還不曾有過。因此,木蘭形象的出現,在中國封建社會的文學作品中是第一次顯示了勞動人民樸素的男女平等的觀念。這在客觀上是對男性中心的封建社會的一個抗議。這抗議,即還比較微弱,但它是最先出現的,因而仍然是十分重要,十分可貴的。

在當時,這已經是萌芽狀態的新事物了:木蘭的形象的描寫令人信服地揭示了這樣的生活真理:木蘭是女人,是一個具有崇高的精神品質的女人,她沒有任何屬於脆弱者一類的因素;她能夠完成最艱巨的工作——包括百戰沙場那樣的當時人們一向認為女人不能夠做的工作;她還是在缺乏一般條件(還得扮男裝)的情況下擔任這項工作的,而且完成得比男人更好。這不是向封建社會的男性中心的思想投出了結實的一樣嗎?

人民創造了木蘭的形象,也是把她當作勞動人民的代表的。那時的勞動人民(包括男人和女人)都是被壓迫被剝削的。木蘭的形象顯示了勞動人民對社會,對時代的願望和要求,也表示了他們對社會、對時代的抗議。木蘭形象的創造帶有浪漫主義的傅奇色彩,但思想情感是健康的,這樣的創作方法基本上是現實主義的。從木蘭形象中顯示出來的勞動人民的願望、要求和抗議,是深深地生根於現實的。木蘭,她要求勞動,她回到家裡,即刻恢復了原來的面目,這表明她對原來的勞動生活的熱愛;完全可以想到,她又將不倦地「當戶織」了。木蘭,她要求過和平生活,她希望父母兄弟姐妹團聚;在戰爭結束後,她什麼都不要,只求有「千里足」很快地送她「還故鄉」;她愛家鄉,她愛家鄉的親人,她愛家鄉的和平生活。木蘭,她從軍是為了代替年老的父親,為了爭取和平勞動的生活。在詩的開頭,從她對戰爭所帶給人民、帶給她一家的災害的憂慮中,也表現了勞動人民對戰爭的抗議。可以說,人民的作者創造了木蘭,正寄託了在當時可能有的合理的生活理想。高爾基說:「雖然民謠底作者們生活得很艱苦,他們的苦痛的奴隸勞動曾經被剝削者奪去了意義,以及他們個人的生活是無權利和無保障的。但是不管這一切,這個集團可以說是特別意識到自己的不朽並且深信他們能戰勝一切仇視他們的力量的。」④這也符合中國民歌——特別是像《木蘭詩》這樣的民歌的情況。

《木蘭詩》也像一切民歌一樣,充滿著樂觀主義精神。它是明朗的、愉快的、健康的。民歌的優良傳統在《木蘭詩》中得到很集中的體現。可以說,《木蘭詩》是勞動人民生活理想勝利的喜劇。《木蘭詩》的開頭幾句確是寫木蘭的憂慮,但這是真實地揭示了木蘭那種「腸一日而九回」的精神狀態,使人更深刻地體會到她的代父從軍行為的難能可貴的正義性。「旦辭爺娘去,暮宿黃河邊;不聞爺娘喚女聲,但聞黃河流水鳴濺濺。旦辭黃河去,暮宿黑水頭;不聞爺娘喚女聲,但聞燕山胡騎鳴啾啾。」從這里,我們體會到的是那種類似「風蕭蕭兮易水寒」的慷慨悲壯的意境和氛圍;而這些,顯然地正和那些「朔氣傅金柝,寒光照鐵衣」的描寫一樣,都是為了襯托木蘭的慨然離家、戰勝酷寒、「萬里赴戎機,關山度若飛」那樣的英雄氣概的。正是這些描寫使我們特別鮮明地感受到木蘭那種慷慨、悲壯、勇敢、堅毅的精神狀態。至於描寫木蘭回家時的快樂、熱鬧的場面,更不用說了。高爾基說:「民謠是與悲觀主義完全絕緣的。」②魯迅也說,民間文學是「剛健清新③」的。這些意見,對於《木蘭詩》來說,也是恰當的。

①《燈下漫筆》,見《墳》。

②《(這也是生活)……》,見《且介亭雜文末編》。

①、②《蘇聯的文學》曹葆華澤。

③《門外文談》,見《且介亭雜文》。

一、唧唧復唧唧

1.嘆息聲

「唧唧」是可以作為蟲聲的,然而這一句除非依照《古文苑》作「促織何唧唧」才行。現在通行各本卻都作「唧唧復唧唧」,因此蟲聲的說法在本詩里就無根。

以「唧唧」為機杼聲,前人從來沒有這種說法。機杼聲該作「軋軋」或「札札」。《五燈會元》「婦搖機軋軋」和《古詩十九首》的「札札弄機杼」是其證。

以「唧唧」為嘆聲,在古人作品裡是可以找到不少例證的,如白居易《琵琶行》:「我聞琵琶已嘆息,又聞此語重唧唧。」張祜《捉搦歌》:「窗中女子聲唧唧。」孫樵《興元新路記》:「朝廷有竊竊之議,道路有唧唧之嘆。」但有人覺得,「唧唧」不象嘆息聲。這是一種不必要的懷疑。古漢語的嘆詞在聲理上大致分為兩類:一類是「噫」、「猗」、「嘻」、「嘻」、「嗚呼」、「於乎」、「吁」、「唉」、「嚇」諸詞,聲音都比較高;另一類是「咨」、「嗞」、「齎咨」、「嗟」、「嗟嗟」、「嘖嘖」、「唧唧」諸詞,聲音都比較低。後一類的字都是一聲之轉,而「唧」和「咨」古音尤其相近。我們對於「咨」「嗟」是嘆息聲從無疑問,那末對於「唧唧」作嘆息聲也就用不著懷疑了。

也有人認為第四句才說到嘆息,而第一句就先說嘆息的象聲詞「唧唧」,似乎文理不大順。實際上,先寫「唧唧」的聲音,而後敘述事實,加以說明,不但沒有文理不順之嫌,而且委婉曲折,意境極佳;也只有這樣,才能把嘆息聲突出,才能創造高度的憂愁沉悶的氣氛。這就比解作機杼聲的先說木蘭織布很響,後來才停下機聲,發出嘆息,這樣平鋪直敘的寫法高明得多。以「不聞」與「惟聞」對照,「不聞」是根本聽不到,不是忽然停了;「惟聞」底下才是所聽到的唯一的聲音。所以「唧唧」不但不應解作明說了「不聞」的機杼聲,就是解作蟲聲,也是跟「惟」字抵觸的。

「不聞機杼聲,惟聞女嘆息」跟下面的「不聞爹娘喚女聲,但聞黃河流水聲濺濺」、「不聞爹娘喚女聲,但聞燕山胡騎聲啾啾」句法大致相同。「不聞」底下是意念中的聲音,「惟聞」「但聞」底下才是實際上的聲音。實際上的聲音才用「唧唧」、「濺濺」、「啾啾」去形容它。意念中的聲音,是實際所「不聞」,就沒有加以形容的必要了。至於「濺濺」、「啾啾」,放在「黃河流水聲」、「燕山胡騎聲」下面,「唧唧」卻放在「女嘆息」前頭,而且是隔了兩句的前頭,這就是前面說過的是有意把它突出,來創造氣氛的。

--鮑幼文《談<木蘭詩>的「唧唧復唧唧」》,載《語文教學》1957年2月號

宋李昉等編的《文苑英華》中的《木蘭詩》,這一句寫作「唧唧何力力」。按「力力」二字,歷來作「嘆息」解,例如晉明帝太寧年間童謠:「惻惻力力,放馬南山。」北朝樂府民歌《地驅樂歌辭》:「惻惻力力,念君無極。」以後《古文苑》中的《木蘭詩》這一句,編者將「唧唧」誤以為促織叫聲,改為「促織何唧唧」,是無根據的。

--竇忠文《<木蘭詩>教學中的若干問題》,載山西師院《語文教學通訊》1978年第4、5期

2.是起興手法

北朝民歌《折楊柳》中有一首,前面六句是「敕敕何力力,女子當窗織。不聞機杼聲,唯聞女嘆息。問女『何所思?』問女『何所憶?』」《木蘭詩》開頭六句用的就是《折楊柳》這六句。古代民歌往往用同樣的起興、比喻,有的詞句相近甚至相同(《詩經》中民歌就不乏其例),因為口耳相傳,詞句相同,容易記憶。這不是抄襲,因為題材、內容可以完全不同。《木蘭詩》的開頭,很可能也是「敕敕何力力」,經後人改為「唧唧復唧唧」的。「敕敕何力力」沒有什麼具體意義,象「呀呵嗨」、「呀唯子喲」一樣,是表聲的字。

--石聲淮《關於<木蘭詩>》,載華中師院《語文教學與研究》1979年第1期

編者按:我們傾向第二說。「唧唧復唧唧」同「敕敕何力力」一樣,是民歌中常用的一種起興手法,有時除為了押韻之類原因外,同下文並沒有什麼意思上的關聯。如《詩經·唐風·山有樞》:「山有樞,隰有榆,子有衣裳,弗曳弗婁;子有車馬,弗馳弗驅。宛其死矣,他人是愉。」《詩經·小雅·鴛鴦》:「鴛鴦於飛,戢其左翼;君子萬年,宜其遐福。」皆是。現代民歌仍有類似情況,如陝北《信天游》:「打碗碗花開就地紅,為啥他富咱們窮?」李季《王貴與李香香》:「百靈子雀雀百靈子蛋,崔二爺家住死羊灣。」等等。但解為嘆息聲或蟲聲也能言之成理,很難斷言孰是孰非。

二、「可汗」與「天子」

「可汗」是古代西北民族對君主的稱呼,「天子」是封建社會漢族對君主的稱呼。可是在這首詩中「可汗」卻成了「天子」的同義詞,不能再按照《廣韻》中所謂「蕃王稱」的本義了。這只能看作在《木蘭詩》時代漢語里已有了外來語的成分。否則木蘭去時是應「可汗」之徵,而歸來卻受「天子」之賞,那不 是前後矛盾了嗎?

--康蘇《從教學角度談<木蘭詩>的一些問題》,載《山東師院學報》1978年第6期

三、「十二」是虛數

「軍書十二卷」、「策勛十二轉」、「同行十二年」與「壯士十年歸」--這四句中的三個「十二」與一個「十」字都是虛數。習慣上這類數字都表示多的意思。「同行十二年」與「壯士十年歸」兩句中的「十二年」與「十年」都是說十多年的意思,如作實數理解,前後便矛盾不可解了。「軍書十二卷,卷卷有爺名」旨在強調木蘭的父親這次非出征不可;「策勛十二轉」只是言木蘭記功次數之多,也不能理解為木蘭被提升了十二次。清人汪中作了一篇《釋三九》,提出了三、九等虛數的用法法則,把前人有關數字問題的考證與爭論都搞清楚了。

--同上

四、阿爺無大兒

「阿爺」一作「阿耶」,「耶」即「爺」字的省略,從「耶」聲。「阿」,今天解釋為親熱的稱呼,唐以前則多為對長者的尊稱,例如南齊鬱林王蕭昭業稱他的叔祖母庚氏為「阿婆」(《南齊書·鬱林王紀》)。

--竇蟲文《<木蘭詩>教學中的若干問題》,載山西師院《語文教學通訊》1978年第4、5期

五、願為市鞍馬

有些詞語系受習慣支配,在有的地方就不能照其本義來解釋。「願為市鞍馬」中的「願為」只是「願」的意思,「為」只不過是一個習慣上的襯字。如強把「願為」解釋作「願意這樣做」反而顯得累贅。如杜甫《和裴迪登蜀州東亭送客逢早梅憶見寄》詩中「若為看去亂鄉愁」的「若為」,就只是「若」的意思。

--康蘇《從教學角度談<木蘭詩>的一些問題》,載《山東師院學報》1978年第6期

編者按:所引杜詩中的「若為」應作「怎堪」解。「為市」二字聯讀,作「市」解,似更佳。

六、東市買駿馬,西市買鞍韉,南市買轡頭,北市買長鞭

古漢語中不但有「虛數」,還有「虛位」。「東市買駿馬」等句中的「東、南、西、北」便都是虛位而非實指。這里只是誇張地來形容木蘭出發前做准備的緊迫情況,照實來講反而不合情理。下文的「開我東閣門,坐我西閣床」的「東」和「西」也是虛位,照實來講就不通了。古漢語中這種用法是常見的,如《捕蛇者說》中的「叫囂乎東西,隳突乎南北」的「東、西、南、北」,《孔雀東南飛》中的「左手持刀尺,右手執綾羅」的「左、右」等,這些方位詞便都是「虛位」。這些方位詞的連用,很多是為了造成某種氣氛,而非實指。這種「虛位」也和上面所談的「虛數」一樣,是古漢語中的一項習慣上的法則。

--同上

七、「旦辭爺娘去,暮宿黃河邊」,「旦辭黃河去,暮宿黑水頭」(也有的本子作「黑山頭」)與「萬里赴戎機,關山度若飛」

這里的兩個「旦辭」和「暮宿」,若照實算來,木蘭辭鄉別親到達前線只不過兩天的時間,這就與後文中「萬里赴戎機」的「萬里」矛盾了,兩天怎麼能行萬里遠呢?其實這些都是誇張。前者是形容從征之緊迫,後者是形容征途之遙遠,均不得落實了去算帳。

--同上

八、策勛十二轉

課本的注釋是:「記功很多次。策勛,記 功。轉,次的意思。」這里把「勛」解釋為「功」,「轉」解釋為「次」,是不對的。

那麼,「勛」和「轉」在產生《木蘭辭》的那個時代是指的什麼呢?《舊唐書·職官志》指出:「勛官者,出於周、齊交戰之際。本以酬戰士,其後漸及朝流。」十分清楚,「勛」在北朝末期是表示戰功等級的專用術語,在北朝末期和隋朝都是只具有戰功才能獲得勛級的賞賜,這就是所謂「本以酬戰士」的意思。「其後漸及朝流」則是指到了唐以後才以勛級賞賜文官。隋在吏部分別設有「司勛侍郎」和「考功侍郎」,唐在吏部亦分別設有「司勛郎中」和「考功郎中」。所謂「考功侍郎」的職守不是考核戰功,而是對平時工作的審定。據《通典》載,隋朝「考功侍郎」「考課之法有四:一曰德義有聞;二曰清慎明著;三曰公平可稱;四曰恪勤匪懈」,另外還有「二十七最……」所有這些都不涉及戰爭。而《新唐書·百官志》里對獲得某一勛級需要在戰爭中作出何種努力都規定得十分詳細。可見,「勛」和「功」在當時都是各自有它特殊含義的。

據此可知,「勛」只有解釋為「戰功」或者「軍功」才是准確的。

課本把「轉」解釋為「次」那就錯得更遠了。我們先比較一下和產生《木蘭辭》時代相同的人的一段話。北周宇文邕在滅北齊以後,俘獲了曾使他在河陰受挫的傅伏時有一段對話:周主「又問曰:『前救河陰得何賞?』對曰:『蒙一轉,授特進、永昌郡公。』」(《資治通鑒》卷173)宋末元初的胡三省對「轉」加的注是:「勛級曰轉」。所以,所謂「蒙一轉」就是受到提高一級勛級的獎勵。非常清楚,「轉」就是戰功的等級。當時每一勛級都有它的名稱,比如北周就有「上開府儀同三司」等十一種勛級名稱。所以根據戰功大小,一次不僅可以加一「轉」(勛級一級),也可以加若干「轉」,也就是一次提升若干級。《北史·李穆傳》就有「以穆勞同破鄴城第一勛,加三轉」的記載。因此,「策勛十二轉」並不是一次就對木蘭記很多次功,而是確定木蘭戰功的勛級時,一下就提升很多級。象這樣講,就和下一句「賞賜百千強「貫通一氣了。因為北朝確定戰功時,往往伴隨著實物和貨幣獎勵,所以,提升了木蘭的勛級,接著就給她物質獎勵,然後才又升遷她的職務。在南北朝那種踵得踵失時期,戰爭、武力是獲取權力和財富的重要手段,所以戰功成為物質利益和政治地位的重要條件,那就成了理所當然的事情了。詩中「策勛」以下四句可以說如實地反映了當時賞賜的實際程序。

到了宋、元以後,「轉」字的含義逐漸發生了變化,從專指戰功勛級的遷升引申為一般官職的提升和調動。「遷轉」之說,宋以後就大量出現了。這種 詞義的轉移和北朝時期作為專門術語的含義之間是有著清晰可尋的演變痕跡的。

北大編寫的《魏晉南北朝文學史參考資料》對「策勛」句的解釋雖然比較正確,但它認為「軍功加一等官爵也隨升一等,謂之一轉」的說法也是過於籠統和不夠准確的。據《新唐書·百官志序》載:唐的官制「大體皆沿隋故……其辨貴賤、敘勞能,則有品、有爵、有勛、有階……」。而隋又從周制,根據《通典》的敘述來看,從北周到隋、唐是因襲一貫的。因而唐代的「品」、「爵」、「勛」、「階」顯然是分屬不同的范疇,它們之間當然存在著一定聯系。《唐六典》載:「凡勛十有二等,十二轉為上柱國,比正二品;十一轉為柱國,比從二品……」。這里「上柱國」是勛級,「正二品」是「品」的級。「品」是隨著「勛」的升降而浮動的,但是,爵位卻不是每個獲得勛級的人都具有的。因此,「勛」和「官(職守)爵(爵位)」之間存在著比較復雜的關系。如果象《參考資料》的注釋說得那樣絕對,就不太妥當了。假使不給該句附加「官爵」這一層意思,而只是簡明扼要地指出:「勛」就是戰功,「轉」就是戰功的等級,這樣反倒更加一目瞭然、明白易懂些。

--陳宜民《關於<木蘭辭>的「勛」「轉」辨疑》,載《山西師范學院學報》1979年第3期

九、明駝

前人解釋「明駝」為駱駝(《酉陽雜俎》),此說不妥。

按《說文》段註:「按馹為尊者之傳,用車;則遽為卑者之傳,用騎。」「單騎」為「驛」、「驛」謂「馬」,所謂「置驛」,「俗用駱驛」。

由「駱驛」之俗稱,相傳至唐,「驛置有明駝使」,專作軍機傳遞之用,所使牲口,並非駱駝,而是快馬。

木蘭不受官職,自謂卑者,所以只求天子之「驛置」,以單騎送她回故鄉。在這里,「明駝」即指「俗用駱驛」,或經唐人潤色而據「明駝使」所改易。總之,木蘭所要借的,是驛站的快馬,而不是駱駝。

如果以「明駝」為一種千里馬的名稱,那就可能是「明題」(白額)的音轉,因而謂之「旳顙」亦可。

--張忠松《中學古文疑義試析》,載武漢師院《中學語文》1978年第3期

對「明駝」二字,舊注多沿用唐段成式《酉陽雜俎》的解釋:「駝卧腹不貼地,屈足漏明,則行千里。」這說法不能解決問題。另有兩說可以參考:一說「明駝」是唐驛使名。「唐制,驛置有明駝使,非邊塞軍機,不得擅發。」(明楊慎《丹鉛總錄》卷三十)傳唐楊貴妃為安祿山送荔枝,曾違制擅發明駝。另一說據內蒙人民傳稱,古有專用於喜慶佳節的駱駝,軀體精壯,平時善為飼養,用時盛飾珠彩,稱之為「明駝」(參見《魏晉南北朝文學史參考資料》)。

回答者:slch - 舉人 五級 5-23 12:56

『拾』 木蘭詩寫木蘭代父從軍,征戰多年,只用了短短的六句話。作者這樣謀篇有什麼目的

因為此文不是為了表達木蘭的英勇,而是為了表達木蘭的對家人的愛護,關心,塑造了一個愛家鄉,愛親人的孝順的女兒,以及作者對和平的嚮往

熱點內容
幼師專業怎麼樣 發布:2021-03-16 21:42:13 瀏覽:24
音樂小毛驢故事 發布:2021-03-16 21:40:57 瀏覽:196
昂立中學生教育閘北 發布:2021-03-16 21:40:47 瀏覽:568
建築業一建報考條件 發布:2021-03-16 21:39:53 瀏覽:666
2017年教師資格注冊結果 發布:2021-03-16 21:39:49 瀏覽:642
中國教師資格證查分 發布:2021-03-16 21:39:41 瀏覽:133
踵什麼成語有哪些 發布:2021-03-16 21:38:20 瀏覽:962
東營幼師專業學校 發布:2021-03-16 21:35:26 瀏覽:467
機械電子研究生課程 發布:2021-03-16 21:33:36 瀏覽:875
杭州朝日教育培訓中心怎麼樣 發布:2021-03-16 21:33:28 瀏覽:2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