數學文化故事一個自然duan數學家的故事
『壹』 把有關數學文化,數學家的故事,數字、符號、公式的由來或發展歷程編一個故事。故事要有標題
纏在一起的電話線、下不完的棋、這樣綁那樣弄的鞋帶、怎麼切都大大小小的蛋糕,20個生活里的科學,數學天地神奇又迷人的謎題!
為什麼電話線總是打結?
一個木箱最多可以放進多少瓶牛奶?
怎麼綁鞋帶用到的鞋帶最短?
為什麼科學家說復活節是一個准晶體?
君士坦丁大帝如果懂得0與1程式設計,就可以挽救羅馬帝國的命運?!
還有,更重要的,怎樣切蛋糕才不會讓你的那一半比我的這一半大?
洗牌,洗牌,洗牌,洗牌……喔,又回到了起點,數學怎麼解釋這個撲克牌玩家的夢魘?為什麼只有極少數聰明的數學家,才能證明兩個肥皂泡泡連在一起應該變成什麼形狀?月球帝國與電子電路有什麼關系?最少需要幾種顏色才能為地圖著色?
在本書中,史都華帶領我們穿越腦力激盪的數學世界,經歷一場不凡的旅程。我們將邂逅二十個神奇的謎題--一些是嚴肅的實際應用,其他是即使最好的數學家也感到困惑的問題--全都十分迷人又詭詐多變。
史都華是廣受歡迎的數學科普作家,他揭露了沒完沒了的棋局的奇特奧秘、瘋狂閃爍的螢火蟲,當然還有如何切蛋糕最好的爭議。從鞋帶、肥皂泡到西爾賓斯基墊片三角形,他告訴我們數學的多樣性和力量,主題從圖形、機率和邏輯、拓撲學到准晶體,無所不包。
本書二十個章節,幾乎每一章均可獨立閱讀,揭示一個你從不知其存在的數學天地。
『貳』 麻煩大家給我舉一個例子展現數學文化的例子!
一名數學家=十個師 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盟軍為了和德國法本斯作戰,大量軍需物品要穿過大西洋運送到各個戰場。可是在1934年以前,負責運送物資的英美船隊常常受到德國潛艇的襲擊,損失慘重。當時英美兩國限於實力,無力增派更多的護航艦,一時間德軍的「潛艇戰」搞得盟軍焦頭爛額,海上運輸成了令人頭疼的問題。
在這進退兩難之際,有位美國海軍將領專門去請教了幾位數學家。
數學家運用概率論分析後發現,運輸艦隊與敵軍潛艇相遇是一個隨機事件,即船隊是否被襲擊,取決於航行過程中是否與敵潛艇相遇,而與敵潛艇是有可能發生,又有可能不發生的。從數學角度來看這一問題,它具有一定的規律。
1.一定數量的船隻,編隊規模越小,批次就越多;批次越多,與敵潛艇相遇的概率就越大。
比如,5位同學放學後各自回到自己的家裡,老師要找一位同學,隨便去哪 一位同學家都行。但若這5位同學都集中在其中某一位同學家裡,老師可能要找幾家才能找到他們,一次找到的可能性只有五分之一,即20%。
2.一旦與敵潛艇相遇,船隊的規模越小,每艘船被擊中的可能性就越大。
這是因為德軍潛艇的數量與船隊的數量相比總是少的,潛艇所載彈葯有限,每次襲擊,不論船隊規模多大,被擊沉的數目基本相等。
假如運輸船的總量為100艘,按每隊20艘船編隊,就要編成5隊;而按每隊10艘船編隊,就要編成10隊。兩種編隊方式與敵潛艇相遇的可能性之比為5:10,即1:2。
假設每次遭到敵潛艇襲擊損失5艘運輸船,那麼,上述兩種編隊方式中每艘船被擊中的可能性之比為5/20 : 5/10=1:2。
兩者結合起來看,兩種編隊方式中每艘運輸船與敵潛艇相遇並被擊沉的可能性之比為1:4。這說明,100艘運輸船,編成5隊比編成10隊的危險性小。
美國海軍接受了數學家的建議,改進了運輸船由各個港口分散啟航的做法,命令船隊在指定海域集合,再集體通過危險海區,然後各自駛向預定港口。
奇跡出現了,盟軍船隊遭襲擊被擊沉的概率由原來的25%降低為1%,大大減少了損失,保證了戰略物資的供應。
於是,美國軍方宣稱:一名優秀數學家的作用,超過十個師的兵力!
『叄』 數學家的故事(越少越好)、數學文化(不要太多)、數學趣題妙解(不要太多)
德國著名大科學家高斯(1777~1855)出生在一個貧窮的家庭。高斯在還不會講話就自己學計算,在三歲時有一天晚上他看著父親在算工錢時,還糾正父親計算的錯誤。這一天正是數學教師情緒低落的一天。同學們看到老師那抑鬱的臉孔,心裡畏縮起來,知道老師又會在今天捉這些學生處罰了。
「你們今天替我算從1加2加3一直到100的和。誰算不出來就罰他不能回家吃午飯。」老師講了這句話後就一言不發的拿起一本小說坐在椅子上看去了。
教室里的小朋友們拿起石板開始計算:「1加2等於3,3加3等於6,6加4等於10……」一些小朋友加到一個數後就擦掉石板上的結果,再加下去,數越來越大,很不好算。有些孩子的小臉孔漲紅了,有些手心、額上滲出了汗來。
還不到半個小時,小高斯拿起了他的石板走上前去。「老師,答案是不是這樣?」
老師頭也不抬,揮著那肥厚的手,說:「去,回去再算!錯了。」他想不可能這么快就會有答案了。
可是高斯卻站著不動,把石板伸向老師面前:「老師!我想這個答案是對的。」
數學老師本來想怒吼起來,可是一看石板上整整齊齊寫了這樣的數:5050,他驚奇起來,因為他自己曾經算過,得到的數也是5050,這個8歲的小鬼怎麼這樣快就得到了這個數值呢?
『肆』 講一個你聽過或者讀過的數學家小故事,並闡述數學家和數學文化的關系
數學魔術家
1981年的一個夏日,在印度舉行了一場心算比賽。表演者是印回度的一位37歲的婦女,答她的名字叫沙貢塔娜。當天,她要以驚人的心算能力,與一台先進的電子計算機展開競賽。
工作人員寫出一個201位的大數,讓求這個數的23次方根。運算結果,沙貢塔娜只用了50秒鍾就向觀眾報出了正確的答案。而計算機為了得出同樣的答數,必須輸入兩萬條指令,再進行計算,花費的時間比沙貢塔娜要多得多。
這一奇聞,在國際上引起了轟動,沙貢塔娜被稱為「數學魔術家」。
數學文化包括數學家,數學家促進數學文化的發展壯大
『伍』 數學家的小故事要100字左右不要太多~~!!
報效祖國宏願------ 華羅庚的故事 [第一篇]
同學們都知道,華羅庚是一位靠自學成才的世界一流的數學家。他僅有初中文憑,因一篇論文在《科學》雜志上發表,得到數學家熊慶來的賞識,從此華羅庚北上清華園,開始了他的數學生涯。
1936年,經熊慶來教授推薦,華羅庚前往英國,留學劍橋。20世紀聲名顯赫的數學家哈代,早就聽說華羅庚很有才氣,他說:「你可以在兩年之內獲得博士學位。」可是華羅庚卻說:「我不想獲得博士學位,我只要求做一個訪問者。」「我來劍橋是求學問的,不是為了學位。」兩年中,他集中精力研究堆壘素數論,並就華林問題、他利問題、奇數哥德巴赫問題發表18篇論文,得出了著名的「華氏定理」,向全世界顯示了中國數學家出眾的智慧與能力。
1946年,華羅庚應邀去美國講學,並被伊利諾大學高薪聘為終身教授,他的家屬也隨同到美國定居,有洋房和汽車,生活十分優裕。當時,不少人認為華羅庚是不會回來了。
新中國的誕生,牽動著熱愛祖國的華羅庚的心。1950年,他毅然放棄在美國的優裕生活,回到了祖國,而且還給留美的中國學生寫了一封公開信,動員大家回國參加社會主義建設。他在信中坦露出了一顆愛中華的赤子之心:「朋友們!梁園雖好,非久居之鄉。歸去來兮……為了國家民族,我們應當回去……」雖然數學沒有國界,但數學家卻有自己的祖國。
華羅庚從海外歸來,受到黨和人民的熱烈歡迎,他回到清華園,被委任為數學系主任,不久又被任命為中國科學院數學研究所所長。從此,開始了他數學研究真正的黃金時期。他不但連續做出了令世界矚目的突出成績,同時滿腔熱情地關心、培養了一大批數學人才。為摘取數學王冠上的明珠,為應用數學研究、試驗和推廣,他傾注了大量心血。
據不完全統計,數十年間,華羅庚共發表了152篇重要的數學論文,出版了9部數學著作、11本數學科普著作。他還被選為科學院的國外院士和第三世界科學家的院士。
從初中畢業到人民數學家,華羅庚走過了一條曲折而輝煌的人生道路,為祖國爭得了極大的榮譽。
小歐拉智改羊圈 [第二篇]
歐拉是數學史上著名的數學家,他在數論、幾何學、天文數學、微積分等好幾個數學的分支領域中都取得了出色的成就。不過,這個大數學家在孩提時代卻一點也不討老師的喜歡,他是一個被學校除了名的小學生。
事情是因為星星而引起的。 當時,小歐拉在一個教會學校里讀書。有一次,他向老師提問,天上有多少顆星星。老師是個神學的信徒,他不知道天上究竟有多少顆星,聖經上也沒有回答過。其實,天上的星星數不清,是無限的。我們的肉眼可見的星星也有幾千顆。這個老師不懂裝懂,回答歐拉說:"天有有多少顆星星,這無關緊要,只要知道天上的星星是上帝鑲嵌上去的就夠了。"
歐拉感到很奇怪:"天那麼大,那麼高,地上沒有扶梯,上帝是怎麼把星星一顆一顆鑲嵌到一在幕上的呢?上帝親自把它們一顆一顆地放在天幕,他為什麼忘記了星星的數目呢?上帝會不會太粗心了呢?
他向老師提出了心中的疑問,老師又一次被問住了,漲紅了臉,不知如何回答才好。老師的心中頓時升起一股怒氣,這不僅是因為一個才上學的孩子向老師問出了這樣的問題,使老師下不了台,更主要的是,老師把上帝看得高於一切。小歐拉居然責怪上帝為什麼沒有記住星星的數目,言外之意是對萬能的上帝提出了懷疑。在老師的心目中,這可是個嚴重的問題。
在歐拉的年代,對上帝是絕對不能懷疑的,人們只能做思想的奴隸,絕對不允許自由思考。小歐拉沒有與教會、與上帝"保持一致",老師就讓他離開學校回家。但是,在小歐拉心中,上帝神聖的光環消失了。他想,上帝是個窩囊廢,他怎麼連天上的星星也記不住?他又想,上帝是個獨裁者,連提出問題都成了罪。他又想,上帝也許是個別人編造出來的傢伙,根本就不存在。
回家後無事,他就幫助爸爸放羊,成了一個牧童。他一面放羊,一面讀書。他讀的書中,有不少數學書。
爸爸的羊群漸漸增多了,達到了100隻。原來的羊圈有點小了,爸爸決定建造一個新的羊圈。他用尺量出了一塊長方形的土地,長40米,寬15米,他一算,面積正好是600平方米,平均每一頭羊佔地6平方米。正打算動工的時候,他發現他的材料只夠圍100米的籬笆,不夠用。若要圍成長40米,寬15米的羊圈,其周長將是110米(15+15+40+40=110)父親感到很為難,若要按原計劃建造,就要再添10米長的材料;要是縮小面積,每頭羊的面積就會小於6平方米。
小歐拉卻向父親說,不用縮小羊圈,也不用擔心每頭羊的領地會小於原來的計劃。他有辦法。父親不相信小歐拉會有辦法,聽了沒有理他。小歐拉急了,大聲說,只有稍稍移動一下羊圈的樁子就行了。
父親聽了直搖頭,心想:"世界上哪有這樣便宜的事情?"但是,小歐拉卻堅持說,他一定能兩全齊美。父親終於同意讓兒子試試看。
小歐拉見父親同意了,站起身來,跑到准備動工的羊圈旁。他以一個木樁為中心,將原來的40米邊長截短,縮短到25米。父親著急了,說:"那怎麼成呢?那怎麼成呢?這個羊圈太小了,太小了。"小歐拉也不回答,跑到另一條邊上,將原來15米的邊長延長,又增加了10米,變成了25米。經這樣一改,原來計劃中的羊圈變成了一個25米邊長的正方形。然後,小歐拉很自信地對爸爸說:"現在,籬笆也夠了,面積也夠了。"
父親照著小歐拉設計的羊圈紮上了籬笆,100米長的籬笆真的夠了,不多不少,全部用光。面積也足夠了,而且還稍稍大了一些。父親心裡感到非常高興。孩子比自己聰明,真會動腦筋,將來一定大有出息。
父親感到,讓這么聰明的孩子放羊實在是及可惜了。後來,他想辦法讓小歐拉認識了一個大數學家伯努利。通過這位數學家的推薦,1720年,小歐拉成了巴塞爾大學的大學生。這一年,小歐拉13歲,是這所大學最年輕的大學生。
八歲的高斯發現了數學定理 [第三篇]
德國著名大科學家高斯(1777~1855)出生在一個貧窮的家庭。高斯在還不會講話就自己學計算,在三歲時有一天晚上他看著父親在算工錢時,還糾正父親計算的錯誤。
長大後他成為當代最傑出的天文學家、數學家。他在物理的電磁學方面有一些貢獻,現在電磁學的一個單位就是用他的名字命名。數學家們則稱呼他為「數學王子」。
他八歲時進入鄉村小學讀書。教數學的老師是一個從城裡來的人,覺得在一個窮鄉僻壤教幾個小猢猻讀書,真是大材小用。而他又有些偏見:窮人的孩子天生都是笨蛋,教這些蠢笨的孩子念書不必認真,如果有機會還應該處罰他們,使自己在這枯燥的生活里添一些樂趣。
這一天正是數學教師情緒低落的一天。同學們看到老師那抑鬱的臉孔,心裡畏縮起來,知道老師又會在今天捉這些學生處罰了。
「你們今天替我算從1加2加3一直到100的和。誰算不出來就罰他不能回家吃午飯。」老師講了這句話後就一言不發的拿起一本小說坐在椅子上看去了。
教室里的小朋友們拿起石板開始計算:「1加2等於3,3加3等於6,6加4等於10……」一些小朋友加到一個數後就擦掉石板上的結果,再加下去,數越來越大,很不好算。有些孩子的小臉孔漲紅了,有些手心、額上滲出了汗來。
還不到半個小時,小高斯拿起了他的石板走上前去。「老師,答案是不是這樣?」
老師頭也不抬,揮著那肥厚的手,說:「去,回去再算!錯了。」他想不可能這么快就會有答案了。
可是高斯卻站著不動,把石板伸向老師面前:「老師!我想這個答案是對的。」
數學老師本來想怒吼起來,可是一看石板上整整齊齊寫了這樣的數:5050,他驚奇起來,因為他自己曾經算過,得到的數也是5050,這個8歲的小鬼怎麼這樣快就得到了這個數值呢?
高斯解釋他發現的一個方法,這個方法就是古時希臘人和中國人用來計算級數1+2+3+…+n的方法。高斯的發現使老師覺得羞愧,覺得自己以前目空一切和輕視窮人家的孩子的觀點是不對的。他以後也認真教起書來,並且還常從城裡買些數學書自己進修並借給高斯看。在他的鼓勵下,高斯以後便在數學上作了一些重要的研究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