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童話故事 » 推敲的故事閱讀答案大街上的行人看到他那樣子都感到很可笑有的

推敲的故事閱讀答案大街上的行人看到他那樣子都感到很可笑有的

發布時間: 2020-11-22 14:17:21

Ⅰ 像「推敲」之類的典故還有什麼

一天,賈島去長安城郊外,拜訪一個叫李凝的朋友。他沿著山路找了好久,才摸到李凝的家。這時,夜深人靜,月光皎潔,他的敲門聲驚醒了樹上的小鳥。不巧,這天李凝不在家,賈島就把一首詩留了下來:

《題李凝幽居》

閑居少鄰並, 草徑入荒園。

鳥宿池邊樹, 僧敲月下門。

過橋分野色, 移石動雲根。

暫去還來此,幽期不負言。

譯文:幽居之處少有鄰居,一條草徑伸進荒園。夜晚池塘邊上,小鳥棲樹;月光之下,老僧敲門。歸途中走過小橋,田野色彩斑斕。白雲飄飛,山石如在移動。暫時離開此地,不久就將歸來,相約共同歸隱,到期絕不失約。

第二天,賈島騎著毛驢返回長安。半路上,他想起昨夜即興寫成的那首小詩,覺得「鳥宿池邊樹, 僧推月下門」中的「推」字用得不夠妥帖,或許改用"敲」更恰當些。賈島騎著毛驢,一邊吟哦,一邊做著敲門、推門的動作,不知不覺進了長安城。

大街上的人看到他這個樣子,都感到十分好笑。這時,正在京城做官的韓愈,在儀仗隊的簇擁下迎面而來。行人、車輛都紛紛避讓,賈島騎在毛驢上,比比劃劃,竟然闖進了儀仗隊中。差人把他帶到韓愈面前。

韓愈問賈島為什麼亂闖。賈島就把自己做的那首詩念給韓愈聽,但是其中一句拿不定主意是用「推」好,還是用「敲」好。韓愈聽了,很有興致地思索起來。

過了一會兒,他對賈島說:「還是敲字好些。月夜訪友,即使友人家沒有閂,也不能魯莽撞門,敲門代表你是一個有禮貌的人!而且一個『敲』字,使夜靜更深之時,多了幾分聲響。靜中有動,豈不活潑?」賈島聽了連連點頭。他這回不但沒受處罰,還和韓愈交上了朋友。

推敲從此也就成為膾炙人口的常用詞,用來比喻做文章寫詩或做事時,反復琢磨,反復斟酌,才能得到最佳。

(1)推敲的故事閱讀答案大街上的行人看到他那樣子都感到很可笑有的擴展閱讀

《題李凝幽居》賞析

此詩雖只是寫了作者走訪友人未遇這樣一件尋常小事,卻因詩人出神入化的語言,而變得別具韻致。詩人以草徑、荒園、宿鳥、池樹、野色、雲根等尋常景物,以及閑居、敲門、過橋、暫去等尋常行事,道出了人所未道之境界,表達了作者對隱逸生活的嚮往之情。

全詩語言質朴簡練,而又韻味醇厚,充分體現了賈島「清真僻苦」的詩風。其中「鳥宿池邊樹,僧敲月下門」兩句歷來膾炙人口。

Ⅱ 推敲的故事閱讀答案

×√×√,反復琢磨,過分地修飾文辭

Ⅲ 文言文推敲的翻譯,及答案

《推敲》譯文:

賈島初次在京城裡參加科舉考試。一天他在驢背上想到了一句詩:「鳥宿池邊樹,僧敲月下門。」想用「推」字,又想用「敲」字,反復思考沒有定下來,便在驢背上(繼續)吟誦,不停做著推和敲的動作,圍觀的人對此感到驚訝。當時韓愈臨時代理京城的地方長官,他正帶車馬出巡,賈島不知不覺,直走到(韓愈儀仗隊的)第三節,還在不停地做(推敲)的手勢。於是一下子就被(韓愈)左右的侍從擁到韓愈的面前。賈島詳細地回答了他在醞釀的詩句,用「推」字還是用「敲」字沒有確定,精神離開了眼前的事物,不知道要迴避。韓愈停下車馬思考了好一會,對賈島說:「用『敲』字好。」兩人於是並排騎著驢馬回家,一同談論作詩的方法,好幾天不捨得離開。(韓愈)因此跟賈島結下了深厚的友誼。

Ⅳ 文學史上還有什麼關於推敲的故事

文學史上關於推敲的故事:

1、「春風又綠江南岸」(北宋王安石《泊船瓜洲》)傳說,王安石在寫這句詩句時,在原稿上以前換過許多字,先用「到」,又改作「過」,後改作「入」,再改作「滿」,都不合意,修改了好多次,最後才選定了這個「綠」字。

這個「綠」字用得很好,一個「綠」字把春風給江南披上了綠裝這一變化,生動而又形象地寫出來了,給人以動的感覺。這句詩是寫景,觸景生情,為下句的抒情做了很好的鋪墊。

2、雲破月來花弄影」(宋張先《天仙子》)。這句詞詞少意豐,一語三折。「雲、月、花、影」四字寫了三物四景,中間又用「破、來、弄」三字寫出三種連續的動態:雲「破」而有月「來」,月「來」而有花「影」,花「影」引出「弄」字,有「弄」字而有花枝隨風搖動、撫弄花影的幽雅姿態。

僅僅七個字,從天上寫到地下,雲橫皓月、風弄花影,構成了一幅幽美朦朧的畫面,把雲、月、花都擬人化了,賦予了它們豐富的情感和生命,同時使寧靜的畫面有了飛動之勢。

3、有個叫齊已的和尚,對詩文很有興趣。他早就仰慕鄭谷的才名,就帶著自己寫的詩稿,前來拜會。齊已把詩稿一首一首地請鄭谷看。鄭谷讀到《早梅》這首詩時,不由得沉思起來。

鄭谷吟道:「前村深雪裡,昨夜數枝開……」鄭谷應對齊已說:「梅開數枝,就不算早了。」鄭谷又沉吟了一會,說:「不如把『數』字改為『一』字貼要。」齊已聽了,驚喜地叫道:「改得太好了!」恭恭敬敬地向鄭谷拜了一拜。文人們明白了,就把鄭谷稱為齊已的「一字之師」。

4、「風老鶯雛,雨肥梅子」(宋周邦彥《滿庭芳》)。我們的古人慣於活用詞語,形容詞、名詞都能夠作動詞,且一作就作得鮮活生動,呼之欲出。

想那黃口雛鳥從昂首待哺的嬌憨,慢慢豐了一身羽毛,再到展翅離巢,不是一天一日的時光,更待其中親鳥的辛勞,形態種種,時日漫漫,到之後只得了一個「老」字,當真濃釅醉人。我們的思想就在「老」字中徜徉,不留神便過足了幾個月的時光。

又一個雨「肥」梅子,又經了幾場雨呢?那該是從「小雨纖纖風細細」,到「拂堤楊柳醉春煙」,到「一枝紅杏出牆來」,再到「花褪殘紅青杏小」,最後還是在雨里豐肥。寫出了動態,寫出了形態,想那梅子從輕輕小小的羞澀,到黃黃肥肥的圓潤,那黃中暈紅的豐潤,怎不叫人垂涎!

5、相傳,蘇東坡,一次與他的妹妹蘇小妹及詩友黃山谷一齊論詩,互相題試。小妹說出「輕風細柳」和「淡月梅花」後,要哥哥從中各加一字,說出詩眼。蘇東坡當即道:前者加「搖」,後句加「映」,即成為「輕風搖細柳,淡月映梅花」。

不料蘇小妹卻評之為「下品」。蘇東坡認真的思索後,得意的說:「有了,『輕風舞細柳,淡月隱梅花。』」小妹微笑道:「好是好了,但仍不屬上品。」一旁的黃山谷忍不住了,問道:「依小妹的高見呢?」蘇小妹便念了起來:「輕風扶細柳,淡月失梅花。」蘇東坡、黃山谷吟誦著,玩味著,不禁托掌稱妙。

Ⅳ 文學史上"推敲"的故事(短些)

推敲是指作家在文字操作過程中反復選擇、調動詞句,以求准確、妥帖地把形象物化為定型產品的操作情況。
[編輯本段]【來 歷】
唐朝的賈島是著名的苦吟派詩人。什麼叫苦吟派呢?就是為了一句詩或是詩中的一個詞,不惜耗費心血,花費工夫。賈島曾用幾年時間做了一首詩。詩成之後,他熱淚橫流,不僅僅是高興,也是心疼自己。當然他並不是每做一首都這么費勁兒,如果那樣,他就成不了詩人了。
有一次,賈島騎驢闖了官道。他正琢磨著一句詩,名叫《題李凝幽居》全詩如下:
閑居少鄰並,
草徑入荒園。
鳥宿池邊樹,
僧敲月下門。
過橋分野色,
移石動雲根。
暫去還來此,
幽期不負言。
但他又有一處拿不定主意,那就是覺得第二句中的「僧敲月下門」的「敲」應換成「推」。可他又覺著「推」不太合適,不如「敲」好。不知是「敲」還是「推」好。嘴裡就推敲推敲地念叨著。不知不覺地,就騎著驢闖進了大官韓愈(唐宋八大家之一)的儀仗隊里。
韓愈問賈島為什麼亂闖。賈島就把自己做的那首詩念給韓愈聽,但是其中一句拿不定主意是用「推」好,還是用「"敲」好的事說了一遍。韓愈聽了,對賈島說:「我看還是用『敲』好,去別人家,又是晚上,還是敲門有禮貌呀!而且一個『敲』字,使夜靜更深之時,多了幾分聲響。再說,讀起來也響亮些」賈島聽了連連點頭。他這回不但沒受處罰,還和韓愈交上了朋友。
推敲從此也就成了為了膾炙人口的常用詞,用來比喻做文章或做事時,反復琢磨,反復斟酌。
[編輯本段]原文
賈島初赴舉,在京師。一日於驢上得句雲:「鳥宿池邊樹,僧敲月下門。」又欲「推」字,煉之未定,於驢上吟哦,引手作推敲之勢,觀者訝之。時韓退之權京兆尹,車騎方出,島不覺得止第三節,尚為手勢未已。俄為左右擁止尹前。島具對所得詩句,「推」字與「敲」字未定,神遊象外,不知迴避。退之立馬久之,謂島曰:「『敲』字佳。」遂並轡而歸,共論詩道,留連累日,因與島為布衣之交。 (選自《詩話總龜》)
[編輯本段]譯文
賈島初次在京城裡參加科舉考試。一天他在驢背上想到了兩句詩:「鳥宿池邊樹,僧敲月下門。」又想用「推」字,又想用「敲」字,反復思考沒有定下來,便在驢背上(繼續)吟誦,不停做著推和敲的動作。看到的人感到很驚訝。當時韓愈臨時代理京城的地方長官,他正帶車馬出巡,賈島不知不覺,直走到(韓愈儀仗隊的)第三節,還在不停地做(推敲)的手勢。於是一下子就被(韓愈)左右的侍從推搡到韓愈的面前。賈島詳細地回答了他在醞釀的詩句,用「推」字還是用「敲」字沒有確定,感覺中好像親自去某地游覽,不知道要迴避。韓愈停下車馬思考了好一會,對賈島說:「用『敲』字好。」兩人於是並排騎著驢馬回家,一同談論作詩的方法,互相捨不得離開,共有好幾天。(韓愈)因此跟賈島成為了普通人之間的交往。
[編輯本段]關鍵詞
訝: 驚訝
具: 詳細
煉: 鍛煉,這里指反復思考
俄: 不久
立馬: 讓馬站住
留連: 捨不得離開
權:臨時代理
煉:錘煉,反復思考。
已:停止。
俄:不久,指時間短。
神遊象外:精神離開了眼前的事物。游,離開。象,眼前事物。
轡:馭馬的韁繩,這里指馬。
布衣:平民,百姓
[編輯本段]近義詞
斟酌 琢磨 揣摩
關於賈島韓愈的資料
賈島(779~843),唐代詩人。字浪仙。范陽(今北京附近)人。早年出家為僧,號無本。元和五年(810)冬,至長安,見張籍。次年春,至洛陽,始謁韓愈,以詩深得賞識。後還俗,屢舉進士不第。文宗時,因誹謗,貶長江(今四川蓬溪)主簿。曾作《病蟬》詩「以刺公卿」(《唐詩紀事》)。開成五年(840),遷普州司倉參軍。武宗會昌三年(843),在普州去世。賈島詩在晚唐形成流派,影響頗大。唐代張為《詩人主客圖》列為「清奇雅正」升堂七人之一。清代李懷民《中晚唐詩人主客圖》則稱之為「清奇僻苦主」,並列其「入室」、「及門」弟子多人。晚唐李洞、五代孫晟等人十分尊崇賈島,甚至對他的畫像及詩集焚香禮拜,事之如神(《唐才子傳》、《郡齋讀書志》)。賈島著有《長江集》10卷,通行有《四部叢刊》影印明翻宋本。李嘉言《長江集新校》,用《全唐詩》所收賈詩為底本,參校別本及有關總集、選集,附錄所撰《賈島年譜》、《賈島交友考》以及所輯賈島詩評等,較為完備。
韓愈(768—824),字退之,河陽(今河南孟縣)人,郡望昌黎(今屬遼寧)。故他又自稱昌黎人,世稱韓昌黎。
韓愈的高祖、曾祖、祖、父都做過朝官或地方官。但其「三歲而孤」,由其兄韓會撫養。韓愈在《與鳳翔邢尚書書》中自言「生七歲而讀書,十三而能文」,可能與韓會的撫育有關。父輩能文者有韓雲卿,李白稱他「文章蓋世」。韓愈也說:「愈叔父當大歷世,文辭獨行中朝。」由此看來,韓愈既出生於官宦之家,叔父與兄又都以文章名世,這樣的門第對於他後來的趨向有一定的影響。韓愈時,家道已中落,而且韓會早死,韓愈隨寡嫂顛沛流離,《祭鄭夫人文》雲:「就食江南,零丁孤苦。」韓愈二十歲時,赴京師求官,又曾「窮不自存」。
韓愈初到長安謀考進士,在《答崔立之書》中說:「仆始年十六時,未知人事,讀聖人之書,以為人之仕者,皆為人耳,非有利乎己也。及年二十時,苦家貧,衣食不足,謀於所親,然後知仕之不唯為人耳。乃來京師,見有舉進士者,人多貴之。仆誠樂之,就求其術。」但此後舉進士,三次落第,終於寄食於人。
直到貞元八年(792),韓愈二十五歲,始中進士。這次考試,由陸贄主考,梁肅、王礎為佐,號稱得人。「所與及第者,皆赫然有聲」。除韓愈外,還有李觀、李絳、崔群、歐陽詹、王涯、馮宿等,「皆天下之選」。韓愈此後又應吏部博學鴻詞科考試,但前後三年,終於落選。此後,韓愈便上書宰輔,以求聞達。貞元十一年(795)三月之內三次上書,竟無消息。於是離開京師,到地方為佐吏,先佐汴州,又佐徐州。直到貞元十八年(802),韓愈才得國子監四門博士。貞元十九(803)年十月,又與柳宗元、劉禹錫等同為監察御史。
韓愈以書生而得官,立即上書言事,卻不料《御史台上論天旱人飢狀》一奏,即得罪「專政者」,貶為連州陽山令。十年謀官,兩月即貶。當「永貞革新」的期間,韓愈正在貶所。永貞元年(805)八月,憲宗即位,韓愈遇赦,移官江陵,為法曹參軍。元和元年(806),奉詔回長安,充國子博士。因避謗毀,求為分司東都,移官洛陽。又因「日與宦者為敵」,降職河南縣令。
韓愈這幾年的貶官生涯,對於思想文章都有裨益。可惜貶官不久,又回長安。元和六年(811),遷為尚書職方員外郎,坐論柳澗,調為國子博士。元和八年,遷比部郎中,史館修撰。元和十二年,因附議裴度用兵淮西,被任為行軍司馬,功成之後,遷刑部侍郎。元和十四年(819),正當憲宗妄圖福田,迎接佛骨之時,他又上書直諫。《論佛骨表》一疏,引起憲宗震怒。一封朝奏,夕貶潮陽。一到貶所,他立即上表請罪,長慶元年(821)又返長安做官。由兵部侍郎轉吏部侍郎、京兆尹。
韓愈二十年間,兩次貶官,都由極諫,說明其人確有正直的品質。但貶官不久而又陞官,則是他的不幸。如果長期被貶,成就可能更高。晚歲定居長安,沒有寫出更好的文章。
韓愈卒於長慶四年(824),終年五十七。韓愈的生平事跡,見《舊唐書》卷一六○、《新唐書》卷一七六及皇甫湜所撰《神道碑》、李翱所撰《行狀》。著作有《昌黎先生集》。
這則故事啟示我們:做什麽事都要反復琢磨,斟酌。要精益求精!

Ⅵ 推敲是什麼意思

tuī qiāo

釋義:

傳說唐代詩人賈島騎著驢做詩,得到「鳥宿池邊樹,僧敲月下門」兩句。第二句的「敲」字又想改用「推」字,猶豫不決,就用手做推、敲的樣子,無意中碰上了韓愈,向韓愈說明原委。

韓愈想了一會兒說,用「敲」字好(見於《苕溪漁隱叢話》卷十九引《劉賓客嘉話錄》)。後人就用「推敲」來比喻斟酌字句,反復琢磨:反復~。~詞句。

引證:吳組緗 《山洪》二:「 三官 認真的沉著臉,覺得這話值得推敲。」

推敲的近義詞:研究、考慮

(6)推敲的故事閱讀答案大街上的行人看到他那樣子都感到很可笑有的擴展閱讀:

近義詞釋義:

一、研究[ yán jiū ]

釋義:

1、探求事物的真相、性質、規律等:~語言。學術~。調查~。

2、考慮或商討(意見、問題):今天的會議,准備~三個重要問題。這個方案領導上正在~。

引證:曹禺 <<北京人>>即北京是中國的首都,第一幕:「 袁先生並不是個可怕的怪物!他是研究人類學的學者。」

二、考慮[ kǎo lǜ ]

釋義:思索問題,以便做出決定:這個問題讓我~一下再答復你。你這么做,有點兒欠~。

引證:徐鑄成《報海舊聞》二五:「他說我所提出的意見很重要,關繫到《國聞社》的前途,他也早考慮到了。」

Ⅶ 文學史上推敲的故事

1.「身輕一鳥過」
北宋汴京有個陳舍人,偶然得到一部舊本的《杜甫詩集》,他如獲至寶。但由於這本書保管不善,致使有不少詩句中的字都脫落了。有一次,陳舍人讀到《送蔡都尉詩》時,發現「身輕一鳥□,槍急萬人呼」一句的「鳥」字後面少了一個字,他反復斟酌,始終不能斷定那是什麼字。
有一天,他和幾位詩友談論詩文時,提出了這個問題,希望大家能補上一個最恰當的字。有人寫出一個「疾」字,認為「疾」字最能表現蔡都尉輕快迅速的縱跳功夫。有人認為不好,因為「身輕一鳥疾,槍急萬人呼」上句的「疾」字與下句的「急」字,無論在讀音或意思上都太接近,顯得有點重復。又有人寫出「度」字,但陳舍人認為「度」字用在此處顯得太生硬,也顯不出身輕如鳥的特點。有人更提出用「落」、「起」、「下」等字,但大家都不滿意。
後來,陳舍人在別處找到了一本比較完整的《杜甫詩集》,翻到《送蔡都尉詩》一看,原來那句是「身輕一鳥過」。用「過」字來形容蔡都尉跳得又高又快,像一隻鳥在眼前飛過一樣,確實恰當不過。

2.紅杏枝頭春意鬧
宋代宋祁《玉樓春·東城漸覺春光好》一詞中有一句曰:「紅杏枝頭春意鬧」。後代評論者極為推崇其中的「鬧」字,劉體仁《七頌堂詞繹》認為:「『紅杏枝頭春意鬧』,一鬧字卓絕千古。」因為這個「鬧」字生動的表達了春天的生動景色,並喚起了讀者無限的遐想,也就是紅杏枝頭有何許春意,並最終以小見大的讓人聯想整個春意。從而突出了整首詞的境界。所以近代王國維在《人間詞話》中評價這首詞時說:「著一『鬧』字,而境界全出也。」

3.魯迅詩原句:眼看朋輩成新鬼,怒向刀邊覓小詩。

改句:忍看朋輩成新鬼,怒向刀叢覓小詩。

這是魯迅先生為悼念青年革命家寫的小詩,作者改「眼」為「忍」,寫出了被壓抑的滿腔憤恨;改「邊」為「叢」使嚴酷的白色恐怖和斗爭環境在程度上和氣氛上得到了強化。

4.張先《天仙子》有句雲:「雲破月來花弄影。」
一「弄」字而境界全出,作者張先抓住「弄」字來強調其在創造意境中的作用,從而使全句生動、活潑、新鮮,使感情融化於其中,使景物擬人化,從而創造出意境渾一,情景交融的審美境界。達到了「一字之警,能使全句皆奇」、「著一字,而境界全出」的煉字最高境界。

5.唐朝任蕃夜宿台州巾子峰禪寺,在寺牆上題詩「絕頂新秋生夜涼,鶴翻鬆露滴衣裳。前峰月映一江水,僧在翠微開竹房」。他走出幾十里路後,覺得「半江水」要比「一江水」,更貼切,更符合現實。忙返回寺院修改,誰知到了寺院,他發現早有人把「一」字改為「半」字了。

6.京口瓜洲一水間,

鍾山只隔數重山。

春風又到江南岸,

明月何時照我還?

寫完後,王安石覺得「春風又綠江南岸」的「到」字太死,看不出春風一到江南是什麼景象,缺乏詩意,想了一會,就提筆把「到」字圈去,改為「過」字。後來細想一下,又覺得「過」字不妥。「過」字雖比「到」字生動一些,寫出了春風的一掠而過的動態,但要用來表達自己想回金陵的急切之情,仍嫌不足。於是又圈去「過」字,改為「入』字、「滿」字。這樣改了十多次,王安石仍未找到自己最滿意的字。他覺得有些頭疼,就走出船艙,觀賞風景,讓腦子休息一下。

王安石走到船頭上,眺望江南,春風拂過,青草搖舞,麥浪起伏,更顯得生機勃勃,景色如畫。他覺得精神一爽,忽見春草碧綠,這個「綠」字,不正是我要找的那個字嗎?一個「綠」字把整個江南生機勃勃、春意盎然的動人景象表達出來了。想到這里,王安石好不高興,連忙奔進船艙,另外取出一張紙,把原詩中「春風又到江南岸」一句,改為「春風又綠江南岸」。

7.唐朝的賈島是著名的苦吟派詩人。什麼叫苦吟派呢?就是為了一句詩或是詩中的一個詞,不惜耗費心血,花費工夫。賈島曾用幾年時間做了一首詩。詩成之後,他熱淚橫流,不僅僅是高興,也是心疼自己。當然他並不是每做一首都這么費勁兒,如果那樣,他就成不了詩人了。
有一次,賈島騎驢闖了官道。他正琢磨著一句詩,名叫《題李凝幽居》全詩如下:
閑居少鄰並,
草徑入荒園。
鳥宿池邊樹,
僧敲月下門。
過橋分野色,
移石動雲根。
暫去還來此,
幽期不負言。
但他又有一處拿不定主意,那就是覺得第二句中的「僧敲月下門」的「敲」應換成「推」。可他又覺著「推」不太合適,不如「敲」好。不知是「敲」還是「推」好。嘴裡就推敲推敲地念叨著。不知不覺地,就騎著驢闖進了大官韓愈(唐宋八大家之一)的儀仗隊里。
韓愈問賈島為什麼亂闖。賈島就把自己做的那首詩念給韓愈聽,但是其中一句拿不定主意是用「推」好,還是用「"敲」好的事說了一遍。韓愈聽了,對賈島說:「我看還是用『敲』好,去別人家,又是晚上,還是敲門有禮貌呀!而且一個『敲』字,使夜靜更深之時,多了幾分聲響。再說,讀起來也響亮些」賈島聽了連連點頭。他這回不但沒受處罰,還和韓愈交上了朋友。
推敲從此也就成了為了膾炙人口的常用詞,用來比喻做文章或做事時,反復琢磨,反復斟酌。

參考資料:http://ke..com/view/24925.html?wtp=tt#2

Ⅷ 「推敲」的典故

「推敲」的典故源自於唐代詩人賈島。現在比喻寫作時逐字逐句思考的過程,用來比喻做文章或做事時,反復琢磨,反復斟酌。

唐朝的賈島是著名的苦吟派詩人。苦吟派就是為了一句詩或是詩中的一個詞,不惜耗費心血,花費工夫。賈島曾用幾年時間做了一首詩。詩成之後,他熱淚橫流,不僅僅是高興,也是心疼自己。當然他並不是每做一首都這么費勁兒,如果那樣,他就成不了詩人了。

有一次,詩人賈島有一次騎著跛驢去拜訪朋友李凝,一路上搜索詩句,名叫《題李凝幽居》的詩,其中有一句「鳥宿池邊樹,僧敲(推)月下門。」

反復吟誦了幾遍,又想將「推」改為「敲」,他猶豫不決,於是在驢背上做推敲的姿勢,惹得路上的人又好笑又驚訝。正在他想得入神的時候,跛驢沖撞了時任長安最高長官的韓愈(唐宋八大家之一)的車騎。

韓愈問賈島為什麼闖進自己的儀仗隊。賈島就把自己做的那首詩念給韓愈聽,但是其中一句拿不定主意是用「推」好,還是用「"敲」好的事說了一遍。

韓愈聽了,也加入了思索,良久之後,對賈島說:「我看還是用『敲』好,即使是在夜深人靜,拜訪友人,還敲門代表你是一個有禮貌的人!而且一個『敲』字,使夜靜更深之時,多了幾分聲響。再說,讀起來也響亮些」賈島聽了連連點頭稱贊。他這回不但沒受處罰,還和韓愈交上了朋友。

(8)推敲的故事閱讀答案大街上的行人看到他那樣子都感到很可笑有的擴展閱讀

王安石「推敲」煉字的典故

王安石作《泊船瓜洲》,第三句最初寫作「春風又到江南岸」,覺得不好,後來改為「過」字,讀了幾遍,又嫌不好;又改為「入」字,然後又改為「滿」字。

這樣改了十多次,王安石仍未找到自己最滿意的字。他覺得有些頭疼,就走出船艙,觀賞風景,讓腦子休息一下。王安石走到船頭上,眺望江南,春風拂過,青草搖舞,麥浪起伏,更顯得生機勃勃,景色如畫。

他覺得精神一爽,忽見春草碧綠,這個「綠」字,不正是我要找的那個字嗎?一個「綠」字把整個江南生機勃勃、春意盎然的動人景象表達出來了。想到這里,王安石好不高興,連忙奔進船艙,另外取出一張紙,把原詩中「春風又到江南岸」一句,改為「春風又綠江南岸」。

為了突出他反復推敲來之不易的那個「綠」字,王安石特地把「綠」寫得稍大一些,顯得十分醒目。一個「綠」字使全詩大為生色,全詩都活了。

Ⅸ 有關於詩人推敲煉字的故事

向古人學煉字

古人寫詩作詞非常注重煉字。「為人性僻耽佳句,語不驚人死不休」、「吟按一個字,捻斷數莖須」、「詩賦以一字見工拙」等,都道出了古人對煉字的重視。古人寫詩作詞,講究錘煉字面,凡在節骨眼處煉得好字,使全句游龍飛動、另人刮目相看的,便是所謂「詩眼」、「詞眼」。

下面我們僅舉幾個宋代的例子來看一下古人煉字的工夫。

「春風又綠江南岸」(北宋•王安石•《泊船瓜洲》)。傳說,王安石在寫這句詩句時,在原稿上曾經換過許多字,先用「到」,又改作「過」,後改作「入」,再改作「滿」,都不合意,修改了好多次,最後才選定了這個「綠」字。這個「綠」字用得很好,一個「綠」字把春風給江南披上了綠裝這一變化,生動而又形象地寫出來了,給人以動的感覺。這句詩是寫景,觸景生情,為下句的抒情做了很好的鋪墊。

「雲破月來花弄影」(宋•張先•《天仙子》)。這句詞詞少意豐,一語三折。「雲、月、花、影」四字寫了三物四景,中間又用「破、來、弄」三字寫出三種連續的動態:雲「破」而有月「來」,月「來」而有花「影」,花「影」引出「弄」字,有「弄」字而有花枝隨風搖動、撫弄花影的幽雅姿態。僅僅七個字,從天上寫到地下,雲橫皓月、風弄花影,構成了一幅幽美朦朧的畫面,把雲、月、花都擬人化了,賦予了它們豐富的情感和生命,同時使寧靜的畫面有了飛動之勢。

「風老鶯雛,雨肥梅子」(宋•周邦彥•《滿庭芳》)。我們的古人慣於活用詞語,形容詞、名詞都可以作動詞,且一作就作得鮮活生動,呼之欲出。想那黃口雛鳥從昂首待哺的嬌憨,慢慢豐了一身羽毛,再到展翅離巢,不是一天一日的時光,更待其中親鳥的辛勞,形態種種,時日漫漫,到後來只得了一個「老」字,當真濃釅醉人。我們的思想就在「老」字中徜徉,不留神便過足了幾個月的時光。又一個雨「肥」梅子,又經了幾場雨呢?那該是從「小雨纖纖風細細」,到「拂堤楊柳醉春煙」,到「一枝紅杏出牆來」,再到「花褪殘紅青杏小」,最後還是在雨里豐肥。寫出了動態,寫出了形態,想那梅子從輕輕小小的羞澀,到黃黃肥肥的圓潤,那黃中暈紅的豐潤,怎不叫人垂涎!

最後,我們再來講一個宋人煉字的故事。

相傳,蘇東坡,一次與他的妹妹蘇小妹及詩友黃山谷一起論詩,互相題試。小妹說出「輕風細柳」和「淡月梅花」後,要哥哥從中各加一字,說出詩眼。蘇東坡當即道:前者加「搖」,後句加「映」,即成為「輕風搖細柳,淡月映梅花」。不料蘇小妹卻評之為「下品」。蘇東坡認真的思索後,得意的說:「有了,『輕風舞細柳,淡月隱梅花。』」小妹微笑道:「好是好了,但仍不屬上品。」一旁的黃山谷忍不住了,問道:「依小妹的高見呢?」蘇小妹便念了起來:「輕風扶細柳,淡月失梅花。」蘇東坡、黃山谷吟誦著,玩味著,不禁托掌稱妙。

這樣一改究竟妙在何處?我們不妨也來玩味一番。「輕風」徐來,「細柳」動態不顯,怎能配得上「搖」、「舞」這類較露的動詞呢?惟有「扶」字才恰到好處,與「輕」 、「細」相宜,顯得和諧,並且又把風人格化了,形象地描繪出了輕風徐來,柳枝拂然的柔態,給人以一種柔美之感。下句中添「映」、「隱」也欠貼切。試想,恬靜的月亮已經輝滿大地,梅花自然沒有白天那麼顯眼。在月光照映下,也就黯然失色了。這樣,好一個「失」字,就勾畫了月色和梅花相互交融的情景,增強了這一首詩的感染力,真是一字生輝。

詩人為了一個字而反復推敲,千錘百煉,這種一絲不苟的寫作精神,對我們的啟示應該是不言而明了吧。煉字,在今天看來,我們不妨把它看作寫作後的修改。我們同學寫作文時不注意修改,總是喜歡「一氣呵成」,然後萬事大吉。這不是一種好的作文習慣。俗話說:「文章不厭百回改。」我們真的應該向古人學學這方面的工夫。當然,我們大可不必「捻斷數莖須」,但是文章寫成後必要的修改還是很有必要的。

熱點內容
幼師專業怎麼樣 發布:2021-03-16 21:42:13 瀏覽:24
音樂小毛驢故事 發布:2021-03-16 21:40:57 瀏覽:196
昂立中學生教育閘北 發布:2021-03-16 21:40:47 瀏覽:568
建築業一建報考條件 發布:2021-03-16 21:39:53 瀏覽:666
2017年教師資格注冊結果 發布:2021-03-16 21:39:49 瀏覽:642
中國教師資格證查分 發布:2021-03-16 21:39:41 瀏覽:133
踵什麼成語有哪些 發布:2021-03-16 21:38:20 瀏覽:962
東營幼師專業學校 發布:2021-03-16 21:35:26 瀏覽:467
機械電子研究生課程 發布:2021-03-16 21:33:36 瀏覽:875
杭州朝日教育培訓中心怎麼樣 發布:2021-03-16 21:33:28 瀏覽:2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