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童話故事 » 雲岡石窟哪個洞窟有釋迦摩尼從出生到成佛的佛傳故事

雲岡石窟哪個洞窟有釋迦摩尼從出生到成佛的佛傳故事

發布時間: 2020-11-22 14:21:09

『壹』 雲岡石窟內有什麼內容

北魏和平元年(公元460年),文成帝下詔,以當時的佛教領袖「沙門統」曇曜為主管,在首都平城(今大同市)西的武周山上開鑿洞窟,鐫亥4佛像。根據曇曜的建議,當時開鑿了五個洞窟,共雕刻出釋迦像五尊,象徵著北魏太祖、太宗、世祖、高宗和高祖五位皇帝,體現了「皇帝即佛」的宗教主題。這五個石窟現在分別被命名為第十六、十七、十八、十九、二十窟,也稱「曇曜五窟」。

文成帝去世後,獻文帝和孝文帝繼續在武周山麓鑿洞塑像,形成了雲岡石窟建造的第二個時期,也是最繁盛的時期。這時期開鑿的石窟共分五組,即現在的第七、八雙窟,第九、十雙窟,第一、二雙窟,第五、六雙窟和第十一、十二、十三窟。此外,這期間還修建了雲岡石窟中最大但中途停工的第三窟的基礎工程,第十六、十七窟中未完成的部分以及第二十窟以西的個別小窟。

從孝文帝太和十八年(公元494年)遷都洛陽至農民起義軍攻陷平城(公元526年)期間,雲岡石窟的工程繼續進行,但大都是一些小型窟龕。

位於山西大同的雲岡石窟以完整而精妙的佛像造型於2001年12月被列入《世界文化遺產名錄》。據世界遺產委員會評價:「雲岡石窟有窟龕252個,造像51000餘尊,代表了公元5世紀至6世紀時中國傑出的佛教石窟藝術。其中的曇曜五窟,布局設計嚴謹統一,是中國佛教藝術第一個巔峰時期的經典傑作。」

雲岡石窟依山而鑿,東西綿亘約一公里,氣勢恢弘,內容豐富。最小的佛像2厘米,最大的高達17米,多為神態各異的宗教人物形象。石窟有形制多樣的仿木構建築物,有主題突出的佛傳浮雕,有精雕細刻的裝飾紋樣,還有栩栩如生的樂舞雕刻,生動活潑,琳琅滿目。窟中菩薩、力士、飛天形象生動活潑,塔柱上的雕刻精緻細膩,上承秦漢現實主義藝術的精華,下開隋唐浪漫主義色彩之先河,與甘肅敦煌莫高窟、河南龍門石窟並稱「中國三大石窟群」,也是世界聞名的石雕藝術寶庫之一。

按照開鑿的時間可分為早、中、晚三期,不同時期的石窟造像風格也各有特色。早期的「曇曜五窟」氣勢磅礴,具有渾厚、純朴的西域情調。中期石窟則以精雕細琢,裝飾華麗著稱於世,顯示出復雜多變、富麗堂皇的北魏時期藝術風格。晚期窟室規模雖小,但人物形象清瘦俊美,比例適中,是中國北方石窟藝術的榜樣和「瘦骨清像」的源起。

雲岡第五、六窟在雲岡石窟群中部,為孝文帝遷都洛陽前約公元465~494年開鑿的一組雙窟。廟前有清順治八年(公元1651年)建造的五間四層木樓閣,朱紅柱欄,琉璃瓦頂,頗為壯觀。第五窟開作橢圓形草廬形式,分前後室。後室北壁本尊為釋迦牟尼坐像,高17米,為雲岡最大的佛像,外部經唐代泥塑重裝。窟內滿雕佛龕造像。窟西側刻有兩佛對坐在菩提樹下,頂部浮雕飛天,線條優美。第六窟平面近方形,中央是一個連接窟頂的二層方形塔柱,高約14米,塔柱上雕有四方佛,上面四角各有一座九層出檐小塔,馱於象背上。窟四壁滿雕佛、菩薩、羅漢、飛天等造像。環繞塔柱四面和東南西三壁的中下部,刻有33幅描寫釋迦牟尼從誕生到成道的佛傳故事浮雕,內容連貫,構圖精巧。此窟規模宏偉,雕飾富麗,內容豐富,技法精煉,是雲岡石窟中有代表性的一窟,也是中期造像藝術匯集的大檢閱。

雲岡第七、八窟位於雲岡石窟的中部,為一組雙窟,是雲岡石窟第二期開鑿較早的石窟。第七、八窟平面均為長方形,窟內布局上下分層,左右分段。第七窟後室北壁上層天幕龕的中央,雕一交腳彌勒菩薩像,坐於獅子座上,左右備一倚坐佛像,邊為二脅侍菩薩。下龕為釋迦、多寶二佛並坐像。壁與窟頂相接處雕一排伎樂人像,各執樂器演奏。東西兩壁對稱開鑿,壁與頂部相接處雕一排千佛。下分四層,雕有八個不同的佛龕。南壁鑿有一門一窗,左右兩側各雕四個佛龕。門窗間有六個供養人和伎樂天人像。明窗內雕菩薩和禪定比丘。內拱內雕力士、護法天王和飛天。頂部分格雕平棋,中為團蓮,周雕飛天,把整個窟頂裝飾得花團錦簇。第七、八窟與前期窟群比,在形制、內容、造像構成、題材等方面出現了諸多變化,從中折射出北魏社會變革的洪流。

曇曜五窟是由曇曜和尚主持開鑿的第一期窟洞,也是雲岡石窟最引人注目的部分之一。據《魏書·釋老志》載:「和平初,……曇曜白帝,於京城西武州塞,鑿山石壁,開窟五所,鐫建佛各一,高者七十尺,次六十尺,雕飾奇偉,冠於一世。」以道武、明元、太武、景穆、文成五帝為楷模,雕刻五尊大像。這五窟規模宏大,氣魄雄偉。形制上共同特點是外壁滿雕千佛,大體上都模擬橢圓形的草廬形式,無後室。造像主要是三世佛(過去、未來、現在),主佛形體高大,占窟內主要位置。第十六窟本尊釋迦立像高13.5米,面相清秀,英俊瀟灑。第十七窟正中為菩薩裝的交腳彌勒坐像,高15.6米,窟小像大,咄咄逼人。第十八窟本尊為身披各佛袈裟的釋迦立像,高15.5米,氣勢磅礴;東壁上層的眾弟子造像造型奇特,技法嫻熟。第十九窟本尊為釋迦坐像,高16.8米,為雲岡第二大造像。第二十窟為露天造像,正中為釋迦坐像,高13.75米,為雲岡石窟的代表作,面部半圓,深目高鼻,眼大唇薄,大耳垂肩,兩肩齊挺,造型雄偉,氣勢渾厚。

雲岡五華洞位於雲岡石窟中部的第九至十三窟。這五窟因清代施泥彩繪而得名。第九、十窟為一組前後室結構的雙窟,建於北魏孝文帝太和八年(公元484年),太和十三年竣工,遼代曾在此興建崇福寺。兩窟平面近方形。前定南壁鑿成八角列柱,東西壁上部雕出三間仿木構建築的佛龕,余壁滿雕佛像、飛天。後室窟門上雕有明窗,北壁主佛是釋迦佛。第十窟主像是彌勒。後室門拱內外兩面有精雕圖案花紋,結構嚴謹,富於變化。第十至十三窟是一組,具有前後窟的第十二窟為中心窟。第十一窟中立方塔柱,塔柱四面上下開龕造像,除南面上龕為彌勒外,均為釋迦立像。第十二窟前正室和東西壁上部均雕出三間仿木構建築屋形佛龕,前列兩柱,洞開三門,窟頂雕有伎樂天,手持排簫、琵琶、橫笛、束腰鼓等樂器,是研究音樂史的重要資料。第十三窟本尊是交腳彌勒菩薩,高約13米,右臂下雕一力士托扛,既產生了力學作用,又兼具裝飾效果。南壁上層的七佛立像和東壁下層的供養天人,皆為窟中精品。五華洞雕飾綺麗,豐富多彩,是研究北魏歷史、藝術、音樂、舞蹈、書法和建築的珍貴資料。

雲岡東部窟群,指雲岡石窟東端第一至第四窟,均為塔洞。第一、二窟為同期開的一組,鑿於孝文帝遷洛前,窟內中央雕造方形塔柱,四面開龕造像。第一窟主像是彌勒,塔南面下層雕釋迦多寶像,上層雕釋迦像,浮雕五層小塔,是研究北魏建築的形象資料。第二窟是釋迦像,塔南面下層雕釋迦多寶像,上層雕三世佛。兩窟南壁窟門兩側都雕有維摩、文殊。第三窟為雲岡石窟中規模最大的洞窟,前立壁高約25米,傳為曇曜譯經樓。窟分前後兩室,前室上部左右各雕一塔,中雕方形窟室,主像為彌勒,壁面滿雕千佛。後室南面兩側雕刻有面貌圓潤、肌肉豐滿、衣紋流暢的一佛二菩薩。坐像高約10米,二菩薩立像高6.2米。從風格和雕刻手法上看,很可能是初唐時的作品。第四窟風化水蝕嚴重,南壁窟門上方有北魏正光年間銘記,是雲岡石窟現存最晚的銘記。

雲岡西部窟群包括雲岡石窟西部第二十一至四十五窟,以及一些未編號的小窟小龕,大多屬於北魏太和十八年(公元494年)以後的作品。其特點是不成組的窟多,中小窟多,作為補刻的小龕多。造像多為瘦骨清相,衣紋下部褶皺重疊,神態文雅秀麗,藻井中飛天飄逸灑脫,具有濃厚的漢化風格,與「龍門期」雕刻十分接近。第三十九窟中心五層塔柱,塔身每面作五間,六柱,柱頭上斗拱承托出檐,每層間闊高度皆小於下層,穩重雋秀,是研究早期造塔的重要資料。第四十窟整體布局巧妙地運用裝飾藝術,使洞窟格式、構圖既有規律,又有變化,提高了石窟藝術的格調。

縱觀群佛,他們的形態神采各異,或居中正坐,或擊鼓敲鍾,或手捧短笛,或載歌載舞,或懷抱琵琶,形象地記錄了印度及中亞佛教藝術向中國佛教藝術發展的歷史軌跡,多種佛教藝術造像風格在雲岡石窟實現了前所未有的融會貫通,由此而形成的「雲岡模式」成為中國佛教藝術發展的轉折點。敦煌莫高窟、龍門石窟中的北魏時期造像均不同程度地受到雲岡石窟的影響。

雲岡石窟也是石窟藝術「中國化」的開始。雲岡中期石窟出現的中國宮殿建築式樣雕刻,以及在此基礎上發展出的中國式佛像龕,在後世的石窟寺建造中得到廣泛應用。雲岡晚期石窟的窟室布局和裝飾,更加突出地展現了濃郁的中國式建築、裝飾風格,反映出佛教藝術「中國化」的不斷深入。

『貳』 雲岡石窟有哪些傳說

山西大同雲岡石窟位於大同市西16公里處的武周山崖,東西長一公里,主窟53個,大小雕刻造像5萬余尊,十分壯觀。雲岡石窟實際雕鑿於1500多年前的北魏時期,動用數萬人歷時50年才完成。但在民間另有一個「石窟來歷的傳說」。
那是2800年以前,黃土高原北部有個大沙丘,常從下面傳來迷人的音樂。怎麼回事?有人想挖開看個究竟,挖了個大坑什麼也沒發現,音樂也消失了。泄了氣的人們紛紛離去,只有一個名叫武周的十來歲小羊倌,每天趁羊吃草時,不停地挖呀挖。他挖累了,就吹笛子,一吹就聽見沙坑深處有聲音在應和。如此不聽地挖,不停地吹。一天,武周突然聽見說話聲:「我們要出去了,你快躲一躲。」 武周高興地喊了聲:「快出來吧,我等你們十年了。」一口氣跑出十幾里。後面「轟隆」一聲,沙坑填平了,平地上出現了一座壯麗宏偉的廟宇。廟里廟外有雲霧繚繞,飛天起舞,樂手演奏,鍾鼓聲、琴瑟聲、歌唱聲連成一片。武周看得入迷,不由得向前靠近。一瞬間,音樂戛然而止。他仔細一看,歌舞者與觀賞者都變成了石人,個個保留著剛才的姿態,廟宇變成了石窟。這時,聞聲趕來看熱鬧的人黑壓壓一片,站在了雲飄雲散的雲岡前。不知誰叫了聲「武周」,羊倌也變成了一個石人,他的手裡還拿著笛子。人們為了紀念他,就叫那座山為武周山。

『叄』 雲崗石窟的景點有什麼關於雲崗石窟的傳說和小故事有哪些

雲岡石窟位於中國北部山西省大同市西郊17公里處的武周山南麓,石窟依山開鑿,東西綿延1公里。現存主要洞窟45個,大小窟龕252個,石雕造像51000餘軀,為我國規模最大的古代石窟群之一,與敦煌莫高窟、洛陽龍門石窟和天水麥積山石窟並稱為中國四大石窟藝術寶庫。1961年被國務院公布為全國首批重點文物保護單位,2001年12月14日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入世界遺產名錄,2007年5月8日被國家旅遊局評為首批國家5A級旅遊景區。
石窟始鑿於北魏興安二年(公元453年),大部分完成於北魏遷都洛陽之前(公元494年),造像工程則一直延續到正光年間(公元520~525年)。窟中菩薩、力士、飛天形象生動活潑,塔柱上的雕刻精緻細膩,上承秦漢(公元前221年~公元220年)現實主義藝術的精華,下開隋唐(公元581~907年)浪漫主義色彩之先河,與甘肅敦煌莫高窟、河南龍門石窟並稱「中國三大石窟群」。
雲岡石窟形象地記錄了來自歐洲東南部巴爾干半島的馬其頓——希臘的古典石刻藝術、印度及中亞佛教藝術向中國佛教藝術發展的歷史軌跡,反映出佛教造像在中國逐漸世俗化、民族化的過程。多種佛教藝術造像風格在雲岡石窟實現了前所未有的融會貫通,由此而形成的「雲岡模式」成為中國佛教藝術發展的轉折點。敦煌莫高窟、龍門石窟中的北魏時期造像均不同程度地受到雲岡石窟的影響。
雲岡石窟是石窟藝術「中國化」(漢化)的開始。據文獻記載,北魏和平年間(公元460年至471年)由著名和尚曇曜主持,在京城西郊武州塞,開鑿石窟五所,現編號第十六窟至第二十窟,就是當時開鑿最早的所謂「曇曜五窟」。其他主要洞窟,也大多完成於北魏太和十八年(公元494年)孝文帝遷都洛陽之前,距今已有一千五百年的歷史。
雲岡石窟歷史久遠,規模宏大,內容豐富,雕刻精細,被譽為中國美術史上的奇跡。石窟群中,有神態各異、栩栩如生的各種人物形象,如佛、菩薩、弟子和護法諸天等;有風格古樸,形制多樣的仿木構建築物;有主題突出,刀法嫻熟的佛傳浮雕;有構圖繁富,優美精緻的裝飾紋樣;還有我國古代樂器雕刻如箜篌、排簫、篳篥和琵琶等,豐富多彩,琳琅滿目。
在雕造技藝上,繼承和發展了我國秦漢時代雕刻藝術的優秀傳統,又吸取和融合了印度犍陀羅藝術的有益成份,創造出具有獨特風格的藝術品,在我國雕塑史上留下了重要的一頁。雲岡石窟不但是今天了解和研究我國古代歷史、雕刻、建築、音樂以及宗教信仰等方面的重要形象資料,也是追溯古代中西文化交流和人民友好往來的實物佐證。
一千五百年來,雲岡石窟由於受到風化、水蝕和地震的影響,毀損較為嚴重,解放前還遭到人為破壞,據不完全統計,被盜往海外的佛頭、佛像竟達一千四百多個,斧鑿遺痕,至今猶在。
建國以來,在黨和政府的關懷下對雲岡石窟進行了多次大規模的維修工程,使古老的藝術寶庫得到了妥善的保護並出現更美的光彩。

早期石窟:即今第16~20窟,亦稱為曇曜五窟。根據《魏書·釋老志》(卷114)記載:「和平初,師賢卒。曇曜代之,更名沙門統。初,曇曜於復法之明年,自中山被命赴京,值帝出,見於路,御馬前銜曜衣,時人以為馬識善人,帝後奉以師禮。曇曜白帝,於京城西武州塞,鑿山石壁,開窟五所,鐫建佛像各一,高者七十尺,次六十尺,雕飾奇偉,冠於一世。」文中記述的開窟五所,就是當時著名的高僧曇曜就選擇了鍾靈毓秀的武州山,開鑿了雄偉壯觀的曇曜五窟,揭開了雲岡石窟開鑿的序幕。第16~20窟即帝王象徵的曇曜五窟。平面為馬蹄形,穹隆頂,外壁滿雕千佛。主要造像為三世佛(過去、現在、未來),佛像高大,面相豐圓,高鼻深目,雙肩齊挺,顯示出一種勁健、渾厚、質朴的造像作風。其雕刻技藝繼承並發展了漢代的優秀傳統,吸收並融合了古印度犍陀羅、秣菟羅藝術的精華,創造出具有獨特的藝術風格。雲岡石窟佛教藝術按石窟形制、造像內容和樣式的發展,可分為早期、中期、晚期三個階段。
中期石窟:是雲岡石窟雕鑿的鼎盛階段,主要有第1、2窟,第5、6窟,第7、8窟,第9、10窟,第11、12、13窟以及未完工的第3窟。這一時期(471-494年),是北魏遷洛以前的孝文時期,是北魏最穩定、最興盛的時期,雲岡石窟是集中了全國的優秀人才,以其國力為保證,進而雕鑿出更為繁華精美的雲岡石窟大窟大像。到孝文帝遷都前,皇家經營的所有大窟大像均已完成,歷時40餘年。中期洞窟平面多呈方形或長方形,有的洞窟雕中心塔柱,或具前後室,壁面布局上下重層,左右分段,窟頂多有平棊藻井。造像題材內容多樣化,突出了釋迦、彌勒佛的地位,流行釋迦、多寶二佛並坐像,出現了護法天神、伎樂天、供養人行列以及佛本行、本生、因緣和維摩詰故事等。佛像面相豐圓適中,特別是褒衣博帶式的佛像盛行,出現了許多新的題材和造像組合,側重於護法形象和各種裝飾。中期石窟也是積極於改革創新的時期,掀起了佛教石窟藝術中國化的過程。這多種因素的綜合,也就產生了所謂富麗堂皇的太和風格,主要特點是漢化趨勢發展迅速,石窟藝術中國化在這一時期起步並完成,這個時期即雲岡中期石窟,它所呈現的內容繁復、雕飾精美的雕刻藝術特點大異於早期石窟,雕刻造型追求工整華麗,從洞窟形制到雕刻內容和風格均有明顯的漢化特徵
雲岡石窟景觀
晚期石窟:北魏遷都洛陽後(494年),雲岡石窟大規模的開鑿活動雖然停止了,但鑿窟造像之風在中下層階層蔓延起來,親貴、中下層官吏以及邑人信眾充分利用平城舊有的技藝在雲岡開鑿了大量的中小型洞窟,這種小窟小龕的鐫建一直延續到孝明帝正光五年(524年),平城作為北都仍是北魏佛教要地。這時大窟減少,中、小型窟龕從東往西布滿崖面。主要分布在第20窟以西,還包括第4窟、14窟、15窟和11窟以西崖面上的小龕,約有200餘座中小型洞窟。洞窟大多以單窟形式出現,不再成組。造像題材多為釋迦多寶或上為彌勒,下為釋迦。佛像和菩薩面形消瘦、長頸、肩窄且下削,這種造像為北魏晚期推行「漢化」改革,出現的一種清新典雅「秀骨清像」的藝術形象,成為北魏後期佛教造像顯著特點。這一特徵和風格在龍門石窟北魏窟亦有表現,對中國石窟寺藝術的發展產生了深刻的影響。[1]

雲岡石窟景觀(二)(20張)

第三窟,是雲岡最大的石窟,前面斷壁高約25米,傳為曇曜譯經樓,窟分前後室,前室上部中間鑿出一個彌第一窟、第二窟兩窟為雙窟,位於雲岡石窟東端。一窟中央雕出兩層方形塔柱,後壁立像為彌勒,四壁佛像大多風化剝蝕,南壁窟門兩側雕維摩、文殊,東壁後下部的佛本生故事浮雕保存較完整;二窟中央為一方形三層塔柱,每層四面刻出三間樓閣式佛龕,窟內壁面還雕出五層小塔,是研究北魏建築的形象資料。

第3窟
勒窟室,左右鑿出一對三層方塔。後室南面西側雕刻有面貌圓潤、肌肉豐滿、花冠精細、衣紋流暢的三尊造像,本尊坐佛高約10米,兩菩薩立像各高6.2米。從這三像的風格和雕刻手法看,可能是初唐(公元七世紀)時雕刻的。
第四窟,窟的中央雕一長方形立柱,南北兩面各雕六佛像,東西各雕三佛像。南壁窟門上方有北魏正光紀年(公元520~525年)銘記,這是雲岡石窟現存最晚的銘記。
第五窟,位於雲岡石窟中部,與六窟為一組雙窟。窟分前後室,後室北壁主像為三世佛,中央坐像高17米,是雲岡石窟最大的佛像。窟的四壁滿雕佛龕、佛像。拱門兩側,刻有二佛對坐在菩提樹已頂部浮雕飛天,線條優美。兩窟窟前有五間四層樓閣,現存建築為清初順治八年(公元1651年)重建。

曇曜五窟
第六窟,窟平面近方形,中央是一個連接窟頂的兩層方形塔柱,高約15米。塔柱下面叫層大龕,南面雕坐佛像,西面雕倚坐佛像,北面雕釋迎多寶對坐像,東面雕交腳彌勒像。塔柱四面大龕兩側和窟東、南、西三壁以及明窗兩側,雕出33幅描寫釋迦牟尼從誕生到成道的佛傳故事浮雕。此窟規模宏偉,雕飾富麗,技法精煉,是雲岡石窟中最有代表性的一個。
第七窟,窟前建有三層木構窟檐,窟內分前後兩室。後室正壁上層刻有菩薩坐於獅子座上。東、西、南三面壁上,布滿雕刻的佛龕造像,南壁門拱上的六個供養菩薩,形象優美逼真。窟頂浮雕飛天,生動活潑,各以蓮花為中心, 盤旋飛舞,舞姿動人。
第八窟,窟內兩側有五頭六臂乘孔雀的鳩摩羅天,東側刻有三頭八臂騎牛的摩醯首羅天,這種雕像在雲岡極為罕見。
第九窟,分前後兩室,前室門拱兩柱為八角形,室壁上刻有佛龕、樂伎、舞伎,造像生動,動感強。
第十窟,與九窟同期開鑿,分前後兩室。前室有飛天,體態優美,比例協調。明窗上部,石雕群佛構圖繁雜,玲瓏精巧,引人注目。

第9窟和第10窟
第十一窟,窟中共有直達窟頂的方形塔柱,四面雕有佛像。正面,菩薩像保存完好。窟周壁上佛龕上滿刻造像和小佛。
第十二窟,正壁上端刻有伎樂天人,手執弦管、打擊樂器,神情迥異,形象生動。他們手中的排簫,箜篌等古典樂器十分珍貴,是研究我國音樂的重要資料。
第十三窟,正中端座一尊交腳彌勒佛像,高12米多,左臂與腿之間雕有一托臂力士像,這是雲岡石窟僅有的一例。南壁門拱上部的七佛雕像,雕飾精美,姿態飄逸。
第十四窟,雕像多分化,西壁上部,尚存部分造像東側存有方形佛柱。
第十五窟,雕有一萬余尊小佛坐像,人稱萬佛洞。
第十六窟,第十六至二十窟,是雲岡石窟最早開業鑿的五個洞窟,通稱「曇曜五窟。」十六窟為平面呈橢圓形。正中主像釋迦像,高13.5米,立於蓮花座上,周壁雕有千佛和佛龕。

第11窟
第十七窟,主像是三世佛,正中為交彌勒坐像,高15.6米。東、西兩壁各雕龕,東為坐像,西為立像。明窗東側的北魏太和十三年(公元489年)佛龕,是以後補刻的。
第十八窟,正中立像高達15米多,右臂袒露,身披千佛袈裟,刻畫細膩,生動感人。
第十九窟,主像是三世像,窟中的釋迦坐像,高16.8米,是雲岡石窟中的第二大像。窟外東西鑿出兩個耳洞,各雕一身8米的坐像。
第二十窟,窟前帶大約在遼代以前已崩塌,造像完全露天。立像是三大佛,

曇曜五窟(5張)
正中的釋迦坐像,高13.7米,這尊佛像面部豐滿,兩肩寬厚,造型雄偉,氣魄渾厚,為雲岡石窟雕刻藝術的代表作。[2]

雲岡石窟的造像氣勢宏偉,內容豐富多彩,堪稱公元5世紀中國石刻藝術之冠,被譽為中國古代雕刻藝術的寶庫。按照開鑿的時間可分為早、中、晚三期,不同時期的石窟造像風格也各有特色。早期的「曇曜五窟」氣勢磅礴,具有渾厚、純朴的西域情調。中期石窟則以精雕細琢,裝飾華麗著稱於世,顯示出復雜多變、富麗堂皇的北魏時期藝術風格。晚期窟室規模雖小,但人物形象清瘦俊美,比例適中,是中國北方石窟藝術的榜樣和「瘦骨清像」的源起。此外,石窟中留下的樂舞和百戲雜技雕刻,也是當時佛教思想流行的體現和北魏社會生活的反映。雲岡石窟位於中國北部山西省大同市以西16公里處的武周山南麓。石窟始鑿於北魏興安二年(公元453年),大部分完成於北魏遷都洛陽之前(公元494年),造像工程則一直延續到正光年間(公元520~525年)。石窟依山而鑿,東西綿亘約1公里,氣勢恢弘,內容豐富。現存主要洞窟45個,大小窟龕252個,石雕造像51000餘軀,最大者達17米,最小者僅幾厘米。窟中菩薩、力士、飛天形象生動活潑,塔柱上的雕刻精緻細膩,上承秦漢(公元前221年~公元220年)現實主義藝術的精華,下開隋唐(公元581~907年)浪漫主義色彩之先河,與甘肅敦煌莫高窟、河南龍門石窟並稱「中國三大石窟群」,也是世界聞名的石雕藝術寶庫之一。
雲岡石窟形象地記錄了印度及中亞佛教藝術向中國佛教藝術發展的歷史軌跡,反映出佛教造像在中國逐漸世俗化、民族化的過程。多種佛教藝術造像風格在雲岡石窟實現了前所未有的融匯貫通。
雲岡石窟是石窟藝術「中國化」的開始。雲岡中期石窟出現的中國宮殿建築式樣雕刻,以及在此基礎上發展出的中國式佛像龕,在後世的石窟寺建造中得到廣泛應用。雲岡晚期石窟的窟室布局和裝飾,更加突出地展現了濃郁的中國式建築、裝飾風格,反映出佛教藝術「中國化」的不斷深入。

唐,宋昱題石窟
梵宇開金地,香龕鑿鐵圍。影中群象動,空里眾靈飛。
檐牖籠朱旭,房廊挹翠微。瑞蓮生佛步,瑤樹掛天衣。
邀福功雖在,興王代久非。誰知雲朔外,更睹化胡歸。
游石窟寺
清,胡文燁
香花金粟現,鍾磬白雲悠。俯此眾生劫,何緣彼岸舟?
冰心
萬億化身,羅刻滿山,鬼斧神工,駭人心目。一如來,一世界,一翼,一花,一葉,各具精嚴,寫不勝寫,畫不勝畫。後顧方作無限之留戀,前瞻又引起無量之企求。目不能注,足不能停,如偷兒驟入寶庫,神魂喪失,莫知所攜,事後追憶,亦如夢入天宮,醒後心自知而口不能道,此時方知文字之無用了!

『肆』 雲岡石窟位於哪個城市最大的佛像在第幾窟

雲岡石窟位於山西省大同市西16公里的武周山麓,武州川的北岸。石窟依山開鑿,東西綿延一公里。現存主要洞窟45個,計1100多個小龕,大小造像 51000餘尊,它是我國規模最大的石窟群之一,也是世界聞名的藝術寶庫。1961年國務院公布為第一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雲岡石窟是在北魏中期齊鑿的。北魏經歷了「太武滅佛」、「文成復法」。文成帝和平年間(460——465)雲岡石窟開始大規模營造,到孝明帝正光五年( 524)建成,前後計60多年。初由著名的高僧曇曜主持,「於京城西武州塞,鑿山石壁,開窟五所」。現第16至20窟就是「曇曜五窟」。現存洞窟大部分鑿於太和十八年( 494)遷洛前。據《水經注》記載,當時「鑿石開山,因岩結構,真容巨壯,世法所希。山堂水殿,煙寺相望,林淵錦鏡,綴日新眺」。

雲岡石窟雕刻在我國三大石窟中以造像氣魄雄偉、內容豐富多彩見稱。最小的佛像 2公分。最大的高達17米,多為神態各異的宗教人物形象。石窟有形制多樣的仿木構建築物,有主題突出的佛傳浮雕,有精雕細刻的裝飾紋樣,還有栩栩如生的樂舞雕刻,生動活潑,琳琅滿目。其雕刻藝術繼承並發展了秦漢雕刻藝術傳統,吸收和融合了佛教藝術的精華,具有獨特的藝術風格。對後來隋唐藝術的發展產生了深遠的影響,在我國藝術史上佔有重要地位,也是中國與亞洲國家友好往來、文化交流的歷史見證。

雲岡第五、六窟在雲岡石窟群中部,為孝文帝遷洛前約465——494年開鑿的一組雙窟。廟前有清順治八年(1651)建造的五間四層木樓閣,朱紅柱欄,琉璃瓦頂,頗為壯觀。第五窟開作橢圓形草廬形式,分前後室。後室北壁本尊為釋迦牟尼坐像,高17米,為雲岡最大的佛像,外部經唐代泥塑重裝。窟內滿雕佛龕造像。窟西側刻有兩佛對坐在菩提樹下,頂部浮雕飛天,線條優美。第 6窟平面近方形,中央是一個連接窟頂的二層方形塔往,高約14米,塔柱上雕有四方佛,上面四角各有一座九層出檐小塔,馱於象背上。窟四壁滿雕佛、菩薩、羅漢、飛天等造像。窟頂有三十三諸天及各種騎乘,令人目不暇接。環繞塔柱四面和東南西三壁的中下部,刻有33幅描寫釋迦牟尼從誕生到成道的佛傳故事浮雕,內容連貫,構圖精巧。此窟規模宏偉,雕飾富麗,內容豐富,技法精煉,是雲岡石窟中有代表性的一窟,也是中期造像藝術匯集的大檢閱。

雲岡第七、八窟位於雲岡石窟的中部,為一組雙窟,是雲岡石窟第二期開鑿較早的石窟。七窟前現存的木構建築,是清順治八年(1651)修建。七、八窟平面均為長方形,窟內布局上下分層,左右分段。七窟後室北壁上層天幕龕的中央,雕一交腳彌勒菩薩像,坐於獅子座上,左右備一倚坐佛像,邊為二脅侍菩薩。內容仍為三世佛,且出現了造像組合。下龕為釋迦、多寶二佛並坐像。壁與窟頂相接處雕一排伎樂人像,各執樂器演奏。東西兩壁對稱開鑿,壁與頂部相接處雕一排千佛。下分四層雕有八個不同的佛龕。南壁鑿有一門一窗,左右兩側各雕四個佛龕。門窗間有六個供養人和伎樂天人像。明窗內雕菩薩和禪定比丘。內拱內雕力上、護法天王和飛天。頂部分格雕平棋,中為團蓮,周雕飛天,把整個窟頂裝飾得花團錦簇。第七、八窟與前期窟群比,在形制、內容、造像構成、題材等方面出現了諸多變化,從中折射出北魏社會變革的洪流。

曇曜五窟現編號第16——20窟,是由曇曜和尚主持開鑿的第一期窟洞,也是雲岡石窟最引人注目的部分之一。據《魏書·釋老志》載:「和平初,……曇曜白帝,於京城西武州塞,鑿山石壁,開窟五所,鐫建佛各一,高者七十尺,次六十尺,雕飾奇偉,冠於一世。」以道武、明元、太武、景穆、文成五帝為楷模,雕刻五尊大像。這五窟規模宏大,氣魄雄偉。形制上共同特點是外壁滿雕千佛,大體上都摹擬橢圓形的草廬形式,無後室。造像主要是三世佛(過去、未來、現在),主佛形體高大,占窟內主要位置。

第16窟本尊釋迦立像高13.5米,而相清秀,英俊瀟灑。第17窟正中為菩薩裝的交腳彌勒坐像,高15.6米,窟小像大,咄咄逼人。

第18窟本尊為身披千佛袈裟的釋迦立像,高15.5米,氣勢磅礴;東壁上層的眾弟子造像造型奇特,技法嫻熟。第19窟本尊為釋迦坐像,高16.8米,為雲岡第二大造像。第20窟為露天造像,正中為釋迦坐像,高13.75米,為雲岡石窟的代表作,面都半圓,深目高鼻,眼大唇薄。大耳垂肩,兩肩齊挺,造型雄偉,氣勢渾厚。

雲岡五華洞位於雲岡石窟中部的第 9——13窟。這五窟因請代施泥彩繪而得名。第 9、10窟為一組前後室結構的雙窟,建於北魏孝文帝太和八年(484),太和十三年竣工,遼代曾在此興建崇福寺。兩窟平面近方形。前定南壁鑿成八角列柱,東西壁上部雕出三間訪木構建築的佛龕,余壁滿雕佛像、飛天。後室窟門上雕有明窗,北壁主佛是釋迦佛。第10窟主像是彌勒。後室門拱內外兩面有精雕圖案花紋,結構嚴謹,富於變化。第11——13窟是一組,具有前後窟的第12窟為中心窟。11窟中立方塔柱,塔柱四面上下開龕造像,除南面上龕為彌勒外,均為釋迦立像。東壁上部有北魏太和七年( 483)造像題記,是研究雲岡開鑿史的重要資料。窟東北有太和二十年( 496)銘龕和七佛立像。第12窟前正室和東西壁上部均雕出三間仿木構建築屋形佛龕,前列兩柱,洞開三門,窟頂雕有伎樂天,手持排簫、琵琶、橫笛、束腰鼓等樂器,是研究音樂史的重要資料。第13窟本尊是交腳彌勒菩薩,高約13米,右臂下雕一力士托扛,既產生了力學作用,又兼具裝飾效果。南壁上層的七佛立像和東壁下層的供養天人,皆為窟中精品。東壁佛龕形制各異。五華洞雕飾綺麗,豐富多彩,是研究北魏歷史、藝術、音樂、舞蹈、書法和建築的珍貴資料,為雲岡石窟群的重要組成部分。

雲岡東部窟群,指雲岡石窟東端1——4,均為塔洞。第1、2窟為同期開的一組,鑿於孝文帝遷洛前,窟內中央雕造方形塔柱,四面開龕造像。第一窟主像是彌勒,塔南面下層雕釋迦多寶像,上層雕釋迦像。浮雕五層小塔,是研究北魏建築的形象資料。第二窟是釋迦像,塔南面下層雕釋迦多寶像,上層雕三世佛。兩窟南壁窟門兩側都雕有維摩、文殊。第三窟為雲岡石窟中規模最大的洞窟,前立壁高約25米,傳為曇曜譯經樓。窟分前後兩室。前室上部左右各雕一塔,中雕方形窟室,主像為彌勒,壁面滿雕千佛。後室南面兩側雕刻有面貌圓潤、肌肉豐滿、農紋流暢的一佛三菩薩。坐像高約10米,二菩薩立像高6.2米。從風格和雕刻手法上看,很可能是初唐時的作品。第四窟風化水蝕嚴重,南壁窟門上方有北魏正光年間銘記,是雲岡石窟現存最晚的銘記。

雲岡西部窟群包括雲岡石窟西部第21至45窟,以及一些未編號的小窟小龕。大多屬於北魏太和十八年( 494)以後的作品。其特點是不成組的窟多,中小窟多,作為補刻的小龕多。造像多為瘦骨清相,衣紋下部褶紋重疊,神態文雅秀麗,藻井中飛天飄逸灑脫,具有濃厚的漢化風格,與「龍門期」雕刻十分接近。其中第38窟北壁「幢倒樂神」浮雕,是研究北魏雜伎的形象資料。

第39窟中心五層塔柱,塔身每面作五間,六柱,柱頭上斗拱承托出檐,天平座,每層間闊高度皆小於下層,穩重雋秀,是研究早期造塔的重要資料。第40窟整體布局巧妙地運用裝飾藝術,使洞窟格式、構圖既有規律,又有變化,提高了石窟藝術的格調。

『伍』 雲岡石窟第五六窟之所以稱為「雙窟」的原因

實話說我也是大同人,但不知道這個原因。你看看下邊的吧:第5窟和第6窟是工程浩大、雕飾華麗的典型洞窟。第5窟主像是雲岡石窟第一大佛,坐佛高17米,盤腿寬15米,四壁2300餘尊造像無一雷同。第6窟最為華麗壯觀,15米高的方形塔柱直接窟頂,塔的四面和周圍四壁沒有一塊不曾雕刻的地方。下層還有保存完整的反映釋迦牟尼從誕生到成佛的30多幅佛傳故事浮雕。整個石窟既烘托出佛國世界的神聖與庄嚴,也反映出人們對美好生活的嚮往和追求。

『陸』 有關釋迦摩尼佛的故事誰知道

釋迦牟尼故事一

2500多年前的一個凌晨,明星現於天上,在一棵菩提樹下,有人忽然發出了一聲贊嘆:「奇哉!奇哉!大地眾生皆有如來智慧德相!」這個人就是佛教的創始人釋迦牟尼,自這天以後,釋迦牟尼就四處傳播他在菩提樹下靜悟出的關於宇宙人生的緣起本心等道理。

不盡的歷史長河流到今天,佛教已成為世界三大宗教之一,在世界東方的一大片遼闊土地上,釋迦牟尼的香火綿綿不絕,一部中國文化史,乃至東方文明史,大多數重要的篇章里,都能辯析出佛教的因子,在他的名義下所形成的卷帙浩繁的大藏經,是蘊藏豐富的文化藝術的珍品。

今天,我們正肩負著弘揚民族文化的艱巨任務,這首先要求我們繼承傳統文化中的優秀部分,對於曾經對中華民族文化影響巨大,甚至構成我們傳統文化一部分,並對我們民族心理意識發生過重大影響的佛教文化,我們當然應該有所了解和掌握。

奉獻在讀者面前的這本《釋迦牟尼故事》畫冊,是迄今為止世界上保存最完美、最完整的佛祖故事資料,數十幅形象親切,色彩絢麗的故事畫面,概括了釋迦牟尼的生平事跡及他的一些基本思想。為了幫助讀者理解,編者還根據佛經給每幅彩畫配上了生動的文字說明,另外,對於佛教有關的小常識也作了一些介紹,展現於讀者面前的,將是一個源遠流長,其妙無窮的世界。

這類題材的畫冊,在我國屬首次出版,我們希望讀者在欣賞具有濃郁異國情調和宗教氣氛的優美畫面時,除增長一些有關佛教文化的知識外,對其中的玄妙因素應有所理解。

本畫冊資料極珍貴,不僅可供從事宗教、文化、文學、藝術、美術等工作的同志參閱,也是中外旅遊愛好者必備的參考書,是廣大青年研究中國歷史、哲學、宗教和傳統文化的重要參考資料。

佛教文化浩瀚深奧,編者學力不逮,謬誤之處,恭請指正。

佛祖釋迦牟尼,世界聞名

在中國各地任何一處佛教名勝之地,一年四季,千百萬海內外遊客絡繹不絕,在這里,人們仰面對著他的像,誰能輕易地拒絕它那震憾心靈的無窮魅力呢?它滿面的攝人心魄的微笑――那太難淡忘了,那是何等的愉悅、寧靜、庄嚴,何等的親切、灑脫、超然!在這微笑背後蘊含著什麼樣的內心世界?是慈祥、仁愛,對人世苦難的深深的同情,抑或是解脫、輕松,早就看破滾滾紅塵,洞查人間一切煩惱?隨你怎樣猜想,你始終不容易忘記:這就是「佛」,這就是佛祖釋迦牟尼――中國幾千年來家喻戶曉,婦孺皆知的「如來」!

1、佛祖釋迦牟尼

佛教創始人釋迦牟尼,本姓喬達摩,名悉達多。釋迦是其種族名,意思是能;牟尼意思是「仁」、「儒」、「忍」、「寂」。釋迦牟尼合起來就是「能仁」、「能儒」、「能忍」、「能寂」等,也即是「釋迦族的聖人」的意思。

釋迦牟尼生於公元前565年,卒於公元前486年,大約與我國孔子同時代。他是古印度北部迦毗羅衛國(今尼泊爾境內)的王子,屬剎帝利種姓。

據佛經記載,釋迦牟尼在29歲時,有感於人世生、老、病、死等諸多苦惱,舍棄王族生活,出家修行。35歲時,他在菩提樹下大徹大悟,逐創立佛教,隨即在印度北部,中部恆河流域一帶傳教。年80在拘屍那迦城逝世。

他弟子很多,據傳有五百人,其中著名者有十人。

2、夢象受孕

2500多年前,古印度境內諸國林立,其東北部恆河邊有個迦毗羅衛國,國王叫凈飯, 王後叫摩耶。

一日,摩耶夫人在睡眠之際,夢見一頭白象騰空而來,從右肋進入自己身體,她頓時覺得體安快樂如服甘露,反視自身如日月光照,醒來後她就去見凈飯王,告訴他夢中之事。

凈飯王立即召集大臣們詢問王後之夢是何預兆,一名婆羅門占卜者回答說:「此夢甚佳!王後已懷孕,必生王子,這王子是個千古聖人,定能光顯釋迦族」凈飯王聽後,不勝歡喜。

摩耶夫人自夢白象受孕後,百病不染,身體十分健康〔《雜寶藏經·卷第二》、《大壯嚴論經·卷第十四》載,釋迦牟尼前生曾為六牙白象。〕

3、七步蓮花

摩耶王後懷孕已滿10月,一日率眾宮女漫遊蘭毗尼花園。那時正是四月初旬,風和日麗,生機暢達。花園里芳草萋萋,百花爭妍,行樹聳翠,蓮蕖送香,充滿吉祥喜慶的氣氛。

游歷花園一周後,摩耶王後在一棵無尤樹的綠蔭下休息。她見這無尤樹枝葉茂盛,柔軟低垂,樹上花果鮮麗,芬芳可愛,便舉手攀摘花果,於是,王子就生了下來。

佛經上說,王子剛生下來就能說話,無人扶持即能行走。他身上發出光明,目光注射四方,舉足行了七步,每步地上都出現一朵蓮花。一時間,香風四散,花雨繽紛,仙樂和奏,諸天神人齊聲贊頌。地上也自然湧出二泉,一冷一暖香冽清凈。

凈飯王得子後,喜悅非常,替他取名悉達多,就是說他生時即有許多奇異祥瑞的意思。

4、姨母撫育

釋迦牟尼誕生剛七天,他母親摩
耶王後就因病去世了。凈飯王悲從中來,悼痛不已,回顧年幼的王子,更是愴惻。於是他把摩耶王後的妹妹摩訶波闍波提接進宮中,託付她撫養王子。

摩訶波闍波提賢淑仁慈,視王子悉達多為己出,十分鍾愛。凈飯王又令三十二名宮女協助撫育,八女抱持,八女洗浴,八女餵乳,八女帶領玩耍。後來摩訶波闍波提與凈飯王結婚,撫養王子更為盡心。

童年時代的悉達多王子,聰明伶俐,無出其右。他得到了姨母的小心將護,寒暖得時,飲食得時,飲食有節,身體異常健康,發育也非常迅速,就如同尼拘陀樹,得種肥沃之土,正與日俱長。

5、出遊感苦

青年時期的悉達多王子,性喜清凈。他對於宮庭中的聲色喧囂生活,甚感厭煩,常思出門游賞大自然景物。

一日,他乘坐七寶輪車,從東門出遊,看見一老人,傴僂曲背,手扶竹杖,舉步艱難,有如蟻行。悉達多王子頓時有感於人生老苦,心生尤郁。

又一日,他從南門出遊,見一病人,面色痿黃,形容枯槁,氣喘呻吟,痛苦萬狀。悉達多王子憐憫病人,心自尤怖。

又一日從西門出遊,見一死者,直挺僵卧,淤血流溢,臭積難聞,一家老小,號哭送之。悉達多王子又有感於心,惶恐苦悶。

又一日,悉達多王子出北門遊玩,看見一出家之人,圓頂緇袍,相貌不俗,精神朗澈,威儀有度。那出家人告訴他修行解脫之道,王子聽後,決計棄絕富貴享樂,刻意修行,以求解脫「老」、「病」、「死」苦。

6、夜別妻兒

悉達多王子請求父母允許出家修行,凈飯王和摩訶波闍波提夫人涕泣不許。他又向父母請求四願:一不老,二不病,三不死,四不別。說若能滿四願,便不出家。凈飯王一聽,知其意仍要出家,重增尤戚。

無奈之下,凈飯王苦心孤詣,令人建造春夏秋三時都百花盛開的宮殿,增設諸般妙樂歌舞,以悅王子耳目,又令人警戒守護,不許稍離,想使王子去掉出家之念。

釋迦牟尼絲毫不為五欲的享樂所打動。二月八日的半夜,月色明朗。他消消起身,凝望著熟睡的妻子耶輪陀羅和兒了羅睺羅,默默地向他們告別,然後便出了房間。他看見宮女們和守衛之人都呼呼熟睡,猶如木石,又生感慨。

7、夜渡凡塵

悉達多王子別了妻兒,喚起馬夫車匿備馬。車匿高聲泣諫,想驚醒宮中之人,不料卻都鼾睡不醒,他只得替王子備馬。

王子跨上白馬,取道北門逾牆而出,車匿也緊隨其後。佛經上說,馬初舉步,大地震動,四大天王捧承馬足,梵天帝釋執幡引路。

王子出城之際,發下誓願:「我若不了生死,終不還宮;我若不成佛道,終不還見父王;我若不盡恩愛之情,終不還見姨母妻兒。」

於是,悉達多王子與馬夫車匿,一騎一步,乘著茫茫夜色,橫渡清溪。到天明的時候,已達百里之外,走到了阿拔彌河邊的深林,就是古跋伽仙人修苦行的地方。

8、削發更衣

悉達多王子見這里山林繁茂,寂靜無嘩,心中歡喜,便命車匿牽馬回宮,車匿不肯,涕泣相勸道:「王子生長宮中,安享尊榮,今到山林,伴隨荊棘蟲獸,怎經得住這諸多苦患險難呢?」王子回答說:「你不必多言,須知我在宮中,雖能免有形的荊棘蟲獸,卻不能免無形的荊棘蟲獸,我現在正欲解除老病死苦,而得永久真實的安樂。」

說罷,悉達多王子心中思忖;若不剃除須發乃非出家,即拔金刀,手自削發,且發誓言:「我今剃除須發,願與一切眾生斷除煩惱習障。」這時來了一個獵人,身著袈裟,王子就以身上的華麗服飾相換,完全成了僧人形象。

馬夫車匿見此情形,知不能挽回,只好牽馬拜辭,尋路回宮。

9、面壁靜心

釋迦牟尼出家後,曾多方尋訪明師,以求大道。他見眾多修行之人,或以草為衣,或不食自餓,或翹一足,或卧塵土荊棘之中,或拜日月,或事奉水火,心中大不以為然,知其皆為外道。

後來,釋迦牟尼從師隱居山洞的阿羅邏迦羅摩和烏陀迦羅摩學習禪定。前者教他「追隨沉思默想步驟」,就能得到「空寂王國」;後者對他宣讀「既非心理作用也非心理作用的狀態」。

於是釋迦牟尼獨處一山洞之中,盤膝趺坐,面壁靜心,以求覺悟。春去秋來,終無所得,他明白了這不可能得到啟迪,於是改變主意,決定去體驗禁慾苦行,以求解脫。

10、六年苦行

釋迦牟尼來到尼連禪河邊伽闍山苦行林中,獨自在樹下結跏趺坐。他身無覆蓋,不避風雨,目不瞬動,心不恐怖,摒除一切,全體放下,或限制呼吸,頭腦發怵,如針刺骨;或牙舌頂顎,強壓內心,汗如泉涌,據說,由於他凈心守戒,不卧不起,乃至一隻大雕在他頭一結巢哺雛,糞污其身也聽之由之。

釋迦牟尼獨修苦行轉眼已六年之久,他由最初每日食一麻一麥,漸漸至七日食一麻一麥以至於不飲不食起來。終於,他身體變得極度消瘦,有若枯木,手摩胸腹,能觸背脊。

有一日,他忽然覺悟到:過度享受固然不易達到解脫大道,但是一味苦行,也是沒有辦法進趨大徹大悟的法門於是他決定重新進食,再參玄道。

11、牧女獻糜

尼連河邊有兩名牧牛女子,一名難陀,一名波羅,常趕牛在苦行林邊放青。素日里看母牛,入河洗浴干凈,擠取乳汁,蒸成乳糜,盛了滿碗,捧到他面前,禮拜奉獻。

釋迦牟尼接受了供養,發願說:「今食飲食,得充氣力,以保留智慧年壽,為度眾生。」遂即服食。

自此,釋迦牟尼每日皆受牧女供獻乳糜。一月之後,體力強健,已回復了昔日的壯實。他又去尼連河中沐浴洗衣,更覺得遍體清涼,光彩煥發。

12、樹下靜悟

釋迦牟尼放棄苦行生活後,來到了今名菩提伽耶的地方,在一株高大茂密的畢波羅樹(又譯菩提樹,即無花果樹)下坐了下來。他發下誓願:「我如果不圓成正等正覺的佛果,寧可碎此身,終不起此座!」

他重新調整修行的方法,端身正意在菩提樹下結跏趺坐,靜思默想。他的思維追憶著過去的經歷,用大智慧觀照宇宙人生的緣起本心,經過長時間的思索,進入一種「明白」或「醒悟」狀態,達到「既不知道滿意又不知道失望」的情況,似乎錯誤消失,智慧涌現,黑暗過去,光明到來。

佛經上說,釋迦牟尼在菩提樹下升座之後即圓成菩提道果祥光照躍天地,菩提道果是大乘佛教的出世聖果,凡一面自度以求成佛,一面普度眾生脫離苦海的就稱為菩薩。

13、魔女炫媚

釋迦牟尼即將成佛,祥光上沖死亡與慾念之魔的魔宮,魔王波旬想阻撓他圓成佛果,便命令三個魔女前去蠱惑他。

三魔女一名特利悉那(愛欲),一名羅蒂(樂欲),一名羅伽(貪欲)她們盛裝嚴飾,羅殺臨風,蘭麝馥郁,凌波微步來到釋迦牟尼身前,殷勤獻媚,桃面嫣然。但釋迦牟尼深心寂定,視而不見,猶如蓮花出污泥而不染。

三個魔女不肯死心,竭盡種種妖嬈之態,淫蝶之狀,釋迦牟尼訓誡她們道:「你們形體雖好,心不端正,好比精美的琉璃瓶貯糞機,不自知恥,還敢來誑惑人嗎?」又使法力,使魔女得見自身惡態,只見骷髏骨節,皮包筋纏,膿囊涕唾,丑狀鄙穢,魔女看後,意念一轉,羞恥慚愧,匍匐而遁。

14、眾魔敗陣

魔王波旬見魔女無功,十分震怒。他自恃神通,召集所屬全部魔將魔兵毒蟲怪獸,帶上毒雷毒箭,如蜂如蟻殺向釋迦牟尼。

釋迦牟尼端坐金剛寶座之上,毫不恐懼驚動。魔王的毒雷毒箭,射到近處皆紛紛散落。他告訴魔王道:「我所以得成菩薩道是因為從三僧祗無央數劫以來,積集了無量福德智慧,圓滿了六度萬行。你來攻我,不是以卵擊石,自取破滅嗎?」

魔王不聽勸告,一味蠻橫,率眾向前,釋迦牟尼身放凈光,魔眾盡皆跌撲。天帝又請菩薩相助,菩薩使法,洪水滔滔洶涌而出,惡魔怪獸盡淹其中,狼狽敗退。〔佛教認為,世界自成至壞叫一劫。〕

15、大悟成佛

釋迦牟尼在菩提樹下趺坐四十八天,已是十二月初七日,這天晚上,天朗氣清,惠風和暢。他默坐金剛座上,示現種種禪定境界,遍觀十方無量世界和過去世現在世未來世一切事情,洞見三界因果,十二月八日凌晨,明星出現天上,他豁然大悟,得無上大道,成為圓滿正等正覺的佛陀。

佛經上說,釋迦牟尼成佛之時,大地震動諸天神人齊贊,地獄餓鬼畜生三道的許多苦厄,一時體息,天鼓齊鳴,發出妙音,天雨曼陀羅花,曼殊沙花,金花、銀花、琉璃花、寶花、七寶蓮花等。

至此,釋迦牟尼已成就菩提道果,遂開始教收徒,傳授他所證悟的宇宙真諦。

16、鹿苑傳教

釋迦牟尼成佛後,即從事說法傳教。他知道曾追隨伺侯過他的五名侍從,其時正在貝拿勒斯鹿野苑中力修苦行,正待化度,便前往鹿野苑。

在鹿野苑中,釋迦牟尼向憍陳如等五人說法道;欲求大道應防止兩個極端,一分享樂縱欲的生活,這是墮落,一為禁慾的苦行生活,這是痛苦。避開這兩個極端,行於中道,能導致智慧覺悟,即可修「八正道」,脫出生死的苦海。五人聽後,頂禮拜服。他又向五人說了生滅四諦之法,憍陳如等五人便皈依了釋迦牟尼,同時被度為比丘,成為最早的信徒。

他們遵循釋迦牟尼倡導的正道修行,不久就修成阿羅漢果。〔阿羅漢是小乘佛教的出世聖果,已了脫生死,不再來三界受生,故亦無滅。〕

17、佛陀收徒

此後,釋迦牟尼一直在印度北部,中部恆河流域一帶傳教,廣收弟子,建立僧團,奠定了原始佛教的教義。

幾年之間,釋迦牟尼先後度化了波羅奈斯國的王子耶舍,專修事火外道並甚有名聲的摩訶迦葉等多人,在摩揭陀國王舍城,國王頻婆娑羅及其子阿闍世也先後皈依了佛陀,在舍衛城,拘薩羅國王也皈依了佛陀。釋迦牟尼弟子甚多,相傳有五百人,其中著名者有十人,即摩訶迦葉、舍利弗、目犍連、須菩提等十大弟子。

眾弟子乞受戒法後,皆獨行用心,勇猛精進,正心誠信,不曾放逸。並常去游四方,慈悲教化,普渡眾生。

18、佛陀說法

釋迦牟尼組建僧團後,常端坐千葉蓮花台上,向僧眾弟子講經說法。

他所說之法,有佛教的「三皈五戒」。所謂三皈,即皈依佛、皈依法、皈依僧,佛、法、僧為佛門三寶。所謂五戒,即戒殺生,戒偷盜,戒淫邪,戒妄言,戒飲酒食肉。

釋迦牟尼宣講之法,主要有「四諦」,「八正道」,「十二因緣」其大略意思是說,世間存在的一切,都是種種痛苦的現象,即所謂「苦海無邊」;造成痛苦的原因是愛欲和貪欲,國想脫離痛苦,必須根除慾望,遵循佛門的正確途徑,證入常樂我凈的涅槃境界。

另外,釋迦牟尼還主張種姓平等,他說:「不應問生處,宜問其所行,微木能生火,卑賤生賢達。」〔釋迦牟尼的思想,主要見於《阿含經》〕

19、佛陀省父

釋迦牟尼成道後不久,曾在摩揭陀國王舍城東面的靈鷲山結茅小住,其時摩訶迦葉,舍利佛、目犍連三人正跟隨身邊,聽他說法。這時,他聽說父親凈飯王已有病在身,渴念情殷。自思:如今佛道已成,回國省父不會再惹塵障,遂帶摩訶迦葉等三人回迦毗羅衛國。

凈飯王一聽得悉達多王子已成佛歸來,不覺大喜,便扶病偕同王後率領群臣出城迎接。親族百姓,也都焚香獻花相迎。

釋迦牟尼返回故國後,廣宣佛法,許多親族和百姓,也爭相求度。迦毗羅衛國佛教大行,得道者如林。

三個月後,凈飯王病逝。釋迦牟尼為他舉行了火葬之禮,超度他升天,並收拾遺骨,造塔供養。喪事完畢,仍率弟子離開故國。

『柒』 建築雲岡石窟的故事

石窟藝術是佛教藝術,是將博大精深的佛法教理形象化、立體化了的一種藝術表現形式,是為當時信奉佛教的各階層人們服務的。

雕刻在石窟寺中的佛經故事畫,是早期造像的主要內容之一。它是通過生動的形象,展示佛教的深奧哲理,以達到弘揚佛教基本教義為目的,使佛教得以迅速發展和傳播。它比佛像雕刻更具有吸引力。

佛經故事畫,經過藝術家們的創造,具有獨特的藝術感染力。其形式多樣,不拘一格,是其它宣傳形式無法比擬的,因而它的社會效應也十分明顯。

由此可見,無論是廟宇中的壁畫,還是石窟中的雕刻,佛經故事畫的出現,對闡明佛教義理,弘揚佛法有著積極的作用和廣泛的意義。本文試圖通過對雲岡石窟中的佛經故事畫雕刻做一淺析,以讀者。

一、雲岡石窟佛經故事畫的內容

雲岡石窟雕刻中的佛經故事畫大體上可歸納為三種類型,即本生故事;本行故事和圖解經文、經義故事畫。這些故事畫的雕刻,其思想多與禪修有關,既增加了石窟中的佛教內容,又使當時流行的「六度」修行的佛教思想得以完善,為雲岡石窟增添了異彩。

1、本生故事

「本生故事」即佛本生經的故事。佛教的輪回說,使信徒們認為像釋迦牟尼這樣的聖者,其來歷必定不凡,在降生之前一定經過了許多世積善果,於是把古印度的許多民間寓言和傳說故事中的主角,附會在釋迦牟尼身上,而說成是佛的前生。「本生」也叫「本緣」就是指釋迦牟尼的前身善行。

《阿毗達磨大毗婆沙論》卷一、二、六則解釋為:

「本生雲何?謂諸經中,宣說過去所經生事。如熊、鹿等諸本生經。如佛因提婆達多,說五百本生事等」。可見佛本生故事至少有五百之多。

佛本生故事在漢譯佛經中,主要有《六度集經》、《賢愚經》、《雜寶藏經》、《撰集百緣經》、《菩薩本緣經》等。這些經書內皆記述了關於菩薩為求佛道而修行的各種故事。

在雲岡石窟中,本生故事的雕刻數量不多,再加上風化的原因,所存內容更是有限。現存較為完整的是雕刻在第9窟前室的六幅和第1窟的兩幅「子行孝」故事。它是以連環畫形式出現,擇其經典的主要部分,簡潔而凝煉地利用小幅畫面,突出故事的主題。據佛經記載:迦夷國中有盲父母,生一子名子,「至孝仁慈,奉行十善」。成年後隨父母入山修行,結草廬自居,采野果汲流泉以供飲食。一天,迦夷國王入山狩獵,沿溪追趕群鹿。時逢 子披鹿皮衣在溪邊汲水,國王撥箭射鹿,誤中 子。 子大呼:「一箭殺三道人!」國王聞聲來看 子,傾訴山中修行二十年經過。國王悔恨自責。隨即入山至盲父母處,告知 子被射經過,並引盲父母至 子處。盲父見子已死,伏屍慟哭,痛不欲生。由於 子孝順父母,感動天地,天神以葯灌 子口中,毒箭自撥,生命復活。從此,國王視子如兄弟,敬盲夫婦如父母。由於故事內容較長,況且雕刻又不同於繪畫,古代藝術家們在雕刻中充分利用雕塑語言,選擇了佛經中最具故事性的片斷,生動地反映出了故事的主題,點明了封建社會「忠君孝親」的思想。雲岡石窟中現存該浮雕畫八幅,(1)子孝敬父母之敘錄。(第9窟前室西壁下層南側);(2)隨父母入山修道(第9窟前室西壁下層);(3)山中與獸為群(第9窟前室西壁);(4)迦夷國王離宮入山田獵(第1窟東壁);(5)子被國王拉弓誤射(第1窟前室北壁);(6)盲父母聞子死呼天愴地(第9窟前室北壁);(7)國王在子父母前懺悔(第9窟前室北壁);(8)國王帶子父母去兒子身邊(第9窟前室北壁東側)。這些畫面通過人物、動物、樹木、山巒等景物的刻劃,表現出了每一情節的特定環境,使故事內容依序發展,雖沒有全部描述,但也沒有脫離主題。

除此之外,一些學者考證,在雲岡石窟還雕有定光佛本生、慕魄太子本生,因年代久遠石窟漫漶不清,現難以辨識。

2、本行故事

佛「本行故事」,又稱佛傳故事。講的是釋迦牟尼從誕生、出家修行、歷經千辛萬苦終於菩提樹下成正覺,繼而進行傳教活動,直至八十歲時在拘屍那城附近的雙婆羅樹下涅 。為釋迦牟尼一生的經歷。佛本行故事的表現形式,與佛教重視修行有關。在佛教中,無論是大乘還是小乘,都重視「累世修行」,尤其是在「一闡提人皆得成佛」的誘導下,深受愚弄的人們力求在精神上得到解脫以達到「成一切種智」的佛。而佛本行故事的雕刻正好起到了形象教育的作用。
在雲岡石窟中,佛本行故事的雕刻不少,但大都是以單幅畫面出現,只有第6窟的故事較為完整。

雲岡第6窟,平面呈方形,中心為一塔柱,在洞窟的四壁和塔柱上以浮雕方形連環畫形式,集中雕刻了大量的佛傳故事。現存較完整的仍有33幅之多。由於西壁風化嚴重,內容難以辨識。東、南兩壁現保存的畫面有,太子較藝,宮中嬉戲,請求出遊,出遊四門,耶輸陀羅入夢,逾城出家,入山求道等。在中心塔柱大龕的左、右又浮雕出樹下誕生,九龍灌頂等場面。實為雲岡石窟中內容較豐富的一套佛傳故事。

3、反映佛經內容的故事畫

雲岡石窟中的佛經故事雕刻主要取材於《雜寶藏經》《六度集經》《賢愚經》。但表現最多的是《妙法蓮花經》和《維摩詰所說經》的內容。

這兩部經的特點是由故事作比喻,易於用形象來表達。所反映出佛教中的「空」「無」道理,又是其它「般若」各經中所表達不到的。佛教中「一切眾生,皆有佛性」,一闡提人皆得成佛的學說正是出自於《法華經》,所以雲岡石窟造像中多採用這兩部經的內容。以形象化了的形式進行表現,對於宣傳佛教教義來說,其作用比文字宣傳更為普遍和廣泛。

《妙法連花經》在雲岡石窟中,表現最多的造像是《見寶塔品》的釋迦、多寶像(在石窟中一龕內並坐二佛皆為此類造像),至今仍保存有近385幅較為完整的畫面。《序品》中妙光菩薩和日、月燈明佛像(第7窟後室北壁上層大龕內即為此題材);《從地湧出品》中的釋迦牟尼和彌勒菩薩像(龕內佛向一般均為釋迦像,而呈交腳狀的菩薩裝像均被認為是彌勒菩薩),還有八部護法等。

《維摩詰所說經》表現最多的是《問疾品》中的文殊師利菩薩與維摩詰說法像(第7窟南壁拱門兩側),至今仍保存有25幅故事畫面;《菩薩行品》中維摩詰與文殊師利共見釋迦像(第6窟南壁拱門上部);《觀眾生品》中天女與舍利弗幻化像(第6窟上層);《香積佛品》中維摩詰,文殊師利和正中幻化菩薩像(第14窟西壁)等。

此外,還有部分因緣故事畫的雕刻,如「二比丘出家緣」「鬼子母失子因緣」等,其數量有限,在石窟中一般不太明顯,且為數極少,只有在第11窟、第35窟,第38窟見到幾例,實為石窟雕刻中的箍品。

雲岡石窟佛經故事畫的雕刻內容較為豐富,由於篇幅有限,在此不能一一列舉,故簡列下表示意。

A、本行故事
序號題 材數量位 置
1 六牙象投胎 第31窟南壁、第35窟北壁、第37窟東壁、第38窟北壁、
2凈飯王夫婦 第6窟中心塔柱
3樹下神像 第6窟中心塔柱
4祝賀王後 第6窟中心塔柱
5國王與王妃 第6窟中心塔柱
6樹下誕生 第6窟中心塔柱、第37窟東壁、第41窟北壁、
7七步蓮花 第6窟中心塔柱、第41窟北壁、
8九龍灌頂 第6窟中心塔柱、第37窟東壁
9騎象入城 第6窟中心塔柱
10阿私陀占相 第6窟中心塔柱
11凈飯王與王後 第6窟中心塔柱
12建三時殿 第6窟中心塔柱
13太子乘象 第6窟中心塔柱
14凈飯王夫婦教子 第6窟中心塔柱
15商主奉食 第8窟後室東壁下層、第12窟後室南壁、第37窟東壁、西壁、
16太子較藝 第2窟東壁北部、第6窟東壁、第37窟西南角
17宮中嬉戲 第6窟東壁、
18喬成如聽法 第7窟後室西壁下層
19父子對話 第6窟東壁、第30窟南壁
20出遊四門 第6窟東壁(四幅)、第10窟後室南壁、
21驚見三夢 第6窟南壁、第37窟北壁
22逾城出家 第28窟西壁、第31窟南壁、第35窟西壁、第38窟北壁、第41窟北壁
23白馬吻足 第6窟明窗西壁、第28窟西壁、第30窟南壁、第41窟北壁、
24山中訪道 第6窟南壁(二幅)
25鹿野苑說法
第6窟東壁中層、第12窟前室北壁、第29窟明窗東側、第37窟東壁、第38窟西壁、第39窟塔柱西側
26降伏火龍 第7窟後室西壁下層、第12窟前室西壁、第31窟南壁、第35窟南壁、第38窟南壁、
27降魔成道
第6窟西壁、第8窟後室東壁下層、第10窟後室明窗西側、第12窟前室東壁、第30窟面壁(殘)、第31窟南壁、第35窟南壁、第38窟西壁
28擲象成坑 第37窟西壁
29三道寶階 第38窟南壁
30雕鷲怖阿難 第38窟南壁
31四天王捧缽 第8窟後室東壁下層、第12窟前室北壁
32涅 像 第11窟西壁上層、第35窟東壁、第38窟北壁、

B、本生故事
序號題 材數量位 置
1 子本生 第1窟東壁(兩幅)、第9窟前室西壁及北壁(6幅)
2慕魄太子本生 第7窟前室東壁
3儒童本生 第10窟前室東壁、第12窟前室東壁、第34窟西壁、第35窟西壁、第38窟東壁、
4兔王本生 第7窟前室東壁

C、因緣故事、佛經故事
序號題 材數量位 置
1維摩詰所說經·文殊師利問疾品
第1窟門拱兩側、第2窟門拱兩側(殘)、第5窟南壁西側、南壁東側、第7窟後室南壁門拱兩側、第24窟東壁、第29窟南壁東側、第37窟南壁明窗兩側、
2維摩詰經·香積品 第14窟西壁
3維摩詰經·菩薩行品 第6窟南壁
4忉利天宮 第9窟前室列柱頂部、第10窟前室頂部
5羅 羅父子相認 第9窟前室西壁、第19窟西南角、第34窟西壁、第38窟北壁、東壁、
6鬼子母失子因緣 第9窟後室南壁西側、
7尼乾子投火因緣 第9窟後室南壁西側
8八天次第問法因緣(十六大菩薩) 第9窟後室南壁西側
9二兄弟出家因緣 第9窟後室南壁東側
10天女華蓋供養因 第9窟後室南壁東側
11父聞子得道歡喜得生天緣 第9窟後室南壁東側
12燃燈供養 第10窟前室東壁
13婦女厭欲出家因緣 第10窟後室東壁
14大光明王發道心因緣 第10窟後室南壁
15吉利鳥因緣 第10窟後室南壁
16悉達多乘象勸化緣 第10窟門拱西側
17難陀出家因緣 第10窟前室北壁、第25窟南壁西側、
18阿輸迦施土緣
第12窟前室西壁、第18窟南壁西側、第29窟南壁東側、第33窟西壁、第34窟東壁、第38窟東壁、
19婆藪仙因緣 第9窟前室明窗、第12窟前室西壁
20護明菩薩跨象 第31窟南壁
21彌勒兜率天宮說法 第38窟西壁
22梵天請法六事品 第7窟前室東壁(殘)

『捌』 雲崗石窟的歷史故事

雲崗石窟位於大同市西16公里處的武周山麓,依山開鑿,東西綿延1公里。國家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是中國三大石窟群之一,也是世界聞明的藝術寶庫。因石窟建在武周山麓,而其最高處名雲崗,故取名為雲崗石窟。現存洞窟53個,石雕造像5萬1千餘尊。大佛最高者17米,最小者僅幾厘米。武周山南崖,東西伸展一公里,雲崗石窟的佛龕,象蜂窩密布,大、中、小窟疏密有致地嵌貼在雲崗半腰。這里石佛聚會,石人、石馬、石刻,浮雕群集,是我國規模最大的石雕群之一。

雲崗石窟距今已有1,500多年的歷史,始建於公元453年(北魏興安二年),由當時的佛教高僧曇曜奉旨開鑿。大部分完成於公元495年,歷時40餘年,加上其餘小窟,先後近50年時間。參加開鑿人數,多達四萬餘人,連當時的獅子國(斯里蘭卡)的佛教徒,也參與了這一舉世聞名的藝術創作。

雲崗石窟雕刻在吸收和借鑒印度犍陀羅佛教藝術的同時,有機地融合了中國傳統藝術風格,在世界雕塑藝術史上有十分重要的地位。今天,它已成為中外遊人傾慕和嚮往的旅遊勝地。雲崗石窟是中國三大石窟群之一,也是世界聞名的藝術寶庫。

雲崗幾十個洞窟中以曇曜五窟開鑿最早,氣魄最為宏偉。第五、六窟和五華洞內容豐富多采,富麗瑰奇,是雲崗藝術的精華。

位置:位於大同市西16公里處的武周山麓

面積:佔地面積40餘萬平方米

概貌:雲崗石窟位於山西省大同市西郊武周山北崖,石窟依山開鑿,東西綿延1000米,現存主要洞窟45個,大小窟龕252個,石雕造像51000餘軀,是我國規模最大的古代石窟群之一。

雲崗石窟分為東區、中區和西區。一窟、二窟,位於石窟群的東端,這里風化比較嚴重,只有第一窟東壁後下部故事浮雕仍保存較完整。第三窟,是雲崗最大的石窟,前面斷崖高25米,中上部鑿12個長方形石孔。這里分為前後兩室,後室內有一佛二菩薩雕像。這些雕像體態自然,衣飾流暢,面容豐滿,是隋唐時期的衣冠服飾和造像風格,為北魏以後加刻的作品。第四窟,窟前有四層木構清代建造的樓閣,頂飾琉璃,頗為華麗。窟內,中央端坐佛像一座,高達17米,是雲崗石窟最大的雕像。這尊佛像,膝上可站立120人,一隻腳上站立12人。大佛周圍,小佛圍繞,互相映襯,甚為壯觀。雲崗幾十個洞窟中以曇曜五窟開鑿最早,氣魄最為宏偉。

五窟六窟毗連成一組雙窟,窟前有清順治八年(1651年)所建五間四層木構樓閣,琉璃瓦頂,頗為壯觀。此窟規模宏偉,雕飾瑰麗,技法熟練,為雲崗藝術之精華。第五窟內中央坐佛高17米,為從佛之最,外貌經唐代泥塑重裝。四壁滿雕佛龕造像。拱門兩側,二佛對坐在菩提樹下,頂部浮雕飛天,線條優美。第六窟中央是連接窟頂的兩層高達15米的塔柱。每層四面雕有塑像,周壁雕滿佛、菩薩、羅漢、飛天的造像。窟頂刻有33天神像和各種騎乘。壁上和塔柱四面,雕刻有釋迦牟尼從誕生到成佛的故事。第七窟,窟前建有三層木構窟檐。窟內分為前後兩室。後室正壁上層中刻有菩薩坐於獅子座上的雕像。東、西、南三面壁上,布滿雕刻的佛龕造像,形象優美逼真。窟頂,浮雕飛天,生動活潑,各以蓮花為中心,盤旋飛舞,舞姿輕爽動人,感染力很強。

第八窟,與第七窟相似,窟內西側刻有五頭六臂乘孔雀的鳩摩羅天,東側刻有三頭八臂騎牛的摩首羅天,這在雲崗洞窟中,是極為罕見的。第九窟,有前後兩室,前室門拱兩柱為八角形,室壁上刻有佛龕、樂伎、舞伎,造像生動,飛天、樂舞伎動作優美,造型別致,衣飾流暢,動感強。第十窟,前室有飛天,體態優美,比例協調。十窟明窗上部,石雕群佛精巧,是遊人比較注目的地方。

十一窟,窟中央雕有直達窟頂的方形塔柱,柱四面有佛像。正面菩薩像保存完好,其它壁上,滿刻佛龕造像。十二窟,正壁上端刻有伎樂天人,手執弦、管、打擊樂器,神情迥異,形象生動。他們手中的排蕭、箜篌等古典樂器十分珍貴,是研究我國音樂史的重要史料。十三窟,正中端坐交腳彌勒佛,像高12米,右壁與腿之間雕有一托壁力士像,這是雲崗石窟中僅有的一例。南壁門拱上部有七佛雕像,姿態飄逸,雕飾俊美,甚為引人。十四窟風化嚴重,西壁上部,尚存有部分造像及東側方形佛柱。十五窟,有一萬余尊小佛座像,人們稱之為萬佛洞。

十六窟,這是和三窟同時開鑿的、和以下各窟合稱「曇曜五窟」。窟形橢圓,中間巨佛立於蓮柱上,周壁雕有千佛、佛龕。十七窟,正中之交腳彌勒佛倚於須彌座上,東西兩壁有佛龕,東西是坐像。十八窟,正中為釋迦立像,高15米,右壁袒露,身披袈裟,刻畫細膩,衣紋線條逼真,生動感人。十九窟,正中是釋迦坐像,高16.7米,是雲崗石窟第二大佛雕。

二十窟,在雲崗石窟中部西隅。窟前立壁在遼代前塌毀,造像露天。主像為釋迦坐像,高13.7米,胸以上因石質堅硬,保存完好,兩肩寬厚,袈裟右袒,面形豐圓,薄唇高鼻,神情肅穆。背光的大焰紋和坐佛、飛天等浮雕十分華美,把主佛襯托得更加剛健雄渾,為雲崗石窟中的代表作品。

雲崗石窟,氣魄宏大,外觀庄嚴,雕工細膩,主題突出。整個石窟雕塑的各種宗教人物形象神態各異。在雕造技法上,繼承和發展了我國秦漢時期藝術的優良傳統,又吸收了犍陀羅藝術的有益成分,創建出雲崗獨特的藝術風格,對研究雕刻、建築、音樂及宗教都是極為珍貴的寶貴資料。

『玖』 大同雲岡傳奇故事的作文

來到目的地,首先被一塊巨石吸引。上面雕刻著:20XX年12月14日雲岡石窟被世界教科文組織定為世界文化遺產,心情為之一躍,自豪之情油然而生!

雲岡石窟從北魏文成帝和平初(公元460年)開始開鑿,一直延續至孝明帝正光五年(公元524年),前後歷經60多年,距今以有1500多年的歷史。現存大小佛像51000餘尊,最大的高17米,最小的僅有0.02米,其工藝之精湛,造型之逼真美觀,令人嘆為觀止!

隨同導游從最著名的第五窟開始參觀。迎面就是中心塔柱,17米高打坐的釋迦牟尼佛像矗立面前。舉頭觀望慈眉善目的佛祖一雙富富態態的大耳自然優雅地下垂,耳長竟然達3.4米。一雙為天下蒼生祈禱的大佛手在膝上祈福,手指的長度就有2.7米。盤坐的兩腿間距離為14.1米,不愧為最大的佛像。大佛左右兩旁各有兩尊較大的佛像,是未來佛和過去佛。整座石窟呈對稱構圖,大小石佛共2300尊之多。

隨後來到與5窟連體的第6窟。整座石窟以釋迦牟尼為中軸佛像,以釋迦牟尼誕生與成佛的經歷為主線,以傳神的手法雕刻了3200多尊大小佛像。圖中詳細地雕刻了傳說中釋迦牟尼的母親摩耶夫人在娘家從腋下誕生釋迦牟尼,摩耶國王騎著大白象恭迎王後回宮,以及釋迦牟尼比武招親一箭射穿7個銅鼓奪得心儀美人歸的熱烈場面。婚後釋迦牟尼離宮出遊,出東門遇見一個乞丐;出北門遇見一個病人;出南門遇見一個死人,出西門遇到一位憎人。在憎人的點化下釋迦牟尼信奉了只有成佛才能避免生老病死的理念。從此走上了尋佛之路。整座石窟大氣恢弘,具有 第一偉窟 之稱!

一路觀賞,導游小姐栩栩如生的故事講解使我們更加痴迷。來到12窟,又名音樂窟。12窟前室西壁和東壁雕有三開間仿木結構殿宇和屋型龕,雖為石雕,但典雅的中國檐廊斗供式建築風格,卻使人情趣盎然。尤為世人稱道的北壁門楣舞、樂伎雕刻群,同中有異,扭腰聳胯,凌空飛動,宛如天宮歌舞樂團,別有韻味,所雕樂器達14種47件之多。稱之音樂窟當之無愧!

不知不覺我們以參觀完了整座石窟,但是余興未消的我還是喜歡纏著導游小姐不斷地發問,兼職司機朋友看見我如此痴迷,還豪爽地許願送我光碟材料!

熱點內容
幼師專業怎麼樣 發布:2021-03-16 21:42:13 瀏覽:24
音樂小毛驢故事 發布:2021-03-16 21:40:57 瀏覽:196
昂立中學生教育閘北 發布:2021-03-16 21:40:47 瀏覽:568
建築業一建報考條件 發布:2021-03-16 21:39:53 瀏覽:666
2017年教師資格注冊結果 發布:2021-03-16 21:39:49 瀏覽:642
中國教師資格證查分 發布:2021-03-16 21:39:41 瀏覽:133
踵什麼成語有哪些 發布:2021-03-16 21:38:20 瀏覽:962
東營幼師專業學校 發布:2021-03-16 21:35:26 瀏覽:467
機械電子研究生課程 發布:2021-03-16 21:33:36 瀏覽:875
杭州朝日教育培訓中心怎麼樣 發布:2021-03-16 21:33:28 瀏覽:2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