雞肋之食之無味棄之可惜是曹操和郭嘉的故事
1. 請問楊修的那句描寫「雞肋」的那句食之無味,棄之可惜怎麼來的
食之無味,棄之可惜
解釋: 吃它的話沒有什麼味道,扔掉它卻又未免可惜。(這是字典上的答案 ,偶認為那是本意,其引申意應為某種利益太小,爭取的話沒有多大意思,放棄掉又覺得可惜。
出處: 《三國志·魏志·武帝紀》裴松之注引《九州春秋》:「夫雞肋,棄之如可惜,食之無所得,以比漢中,知王欲還也。」
故事: 曹操與劉備對壘於漢中, 兩軍相持不下。曹操見連日陣雨,糧草將盡,又無法取勝,心正煩惱。這時士兵來問晚間的口令,曹操正獃獃看著碗內雞肋思想進退之計,便隨口答道:雞肋!當「雞肋」這個口令傳到主簿楊修那裡,這傢伙自作聰明,慫恿兵士們收拾行裝准備撤兵。兵問其故。楊修說:雞肋雞肋,棄之可惜,食之無味。今丞相進不能勝,恐人恥笑,明日必令退兵。於是大家都相信了。這件事被曹操知道了,曹操便以鼓惑軍心之名砍了楊修的頭。這便是關於雞肋的典故。
ps:之所以引用樓上(御風人 - 魔法師 五級)的回答是因為他的故事比我的字典上講得更精練(而且我的那本不全)。而之所以作答,是因為樓上的回答不完整。道歉加感謝!
2. 曹操吃雞肋 食之無味 棄之可惜的故事
曹操吃雞肋 食之無味 棄之可惜的故事:
公元219年,曹操率軍攻打蜀軍。部隊駐扎在斜谷界上,因為前面有馬超的人馬擋住,前進不得,想要收兵,又怕被蜀兵恥笑。曹操正在進退兩難之時,部將夏侯惇進來請示:「今晚的口令是什麼?」曹操看見剛才廚師送來的雞湯里有雞肋,便隨口回答:「雞肋!」
行軍主薄楊修,聽到「雞肋」的口令,就叫士兵趕快收拾行裝,准備回去。夏侯惇問他:「為何要收拾行裝?」楊修答:「聽到今晚的口令,便知道快要退兵回去。
雞肋,食之無味,棄之可惜。現在我們進不能勝,退又怕人譏笑,在此無益,不如早歸。所以,我先把行裝收拾好,免得臨時慌亂。」這便是曹操吃雞肋的歷史典故。
果然不多久,曹操下令退兵回雲。當他知道楊修能准確地猜測出他的用意,便以「製造謠言,擾亂軍心」的罪名,將楊修殺死了。這便是曹操吃雞肋的故事。
(2)雞肋之食之無味棄之可惜是曹操和郭嘉的故事擴展閱讀:
曹操吃雞肋的故事發生在《三國演義》第七十二回諸葛亮智取漢中曹阿瞞兵退斜谷中,曹操正在進退兩難之際,適庖官進雞湯。操見碗中有雞肋,因而有感於懷。正沉吟間,夏侯敦入帳,稟請夜間口號。
操隨口曰:「雞肋!雞肋!」敦傳令眾官,都稱「雞肋」。行軍主簿楊修,見傳「雞肋」二字,便教隨行軍士,各收拾行裝,准備歸程。有人報知夏侯敦。
敦大驚,遂請楊修至帳中問曰:「公何收拾行裝?」修曰:「以今夜號令,便知魏王不日將退兵歸也:雞肋者,食之無肉,棄之有味。今進不能勝,退恐人笑,在此無益,不如早歸:來日魏王必班師矣。故先收拾行裝,免得臨行慌亂。」
由於曹操吃雞肋這個典故,「雞肋」多被用於形容「食之無味,棄之可惜」的進退兩難境地。
3. 「食之無味,棄之可惜」這句話有什麼典故
這個典故出自於《三國演義》。原話為:"食之無肉,棄之有味"。今人所版說 "食之無味,權棄之可惜"。
4. 誰吃雞食之無味棄之可惜
楊修
曹操與劉來備對壘於漢中, 兩軍相源持不下。曹操見連日陣雨,糧草將盡,又無法取勝,心正煩惱。這時士兵來問晚間的口令,曹操正獃獃看著碗內雞肋思想進退之計,便隨口答道:雞肋!當「雞肋」這個口令傳到主簿楊修那
里,這傢伙自作聰明,慫恿兵士們收拾行裝准備撤兵。兵問其故。楊修說:雞肋雞肋,棄之可惜,食之無味。今丞相進不能勝,恐人恥笑,明日必令退兵。於是大家
都相信了。這件事被曹操知道了,曹操便以鼓惑軍心之名砍了楊修的頭。這便是關於雞肋的典故。 此為出自於《三國演義》。原話應為:「食之無肉,棄之有味」
5. 食之無味,棄之可惜是什麼故事裡的寓意是什麼
食之無味,棄之可惜:
吃起來沒有什麼味道,扔掉又有點可惜。
典 故:
曹操與劉備對壘於漢回中, 兩軍相答持不下。曹操見連日陣雨,糧草將盡,又無法取勝,心正煩惱。這時士兵來問晚間的口令,曹操正獃獃看著碗內雞肋思想進退之計,便隨口答道:雞肋!當「雞肋」這個口令傳到主簿楊修那裡,這傢伙自作聰明,慫恿兵士們收拾行裝准備撤兵。兵問其故。楊修說:雞肋雞肋,棄之可惜,食之無味。今丞相進不能勝,恐人恥笑,明日必令退兵。於是大家都相信了。這件事被曹操知道了,曹操便以鼓惑軍心之名砍了楊修的頭。這便是關於雞肋的典故。
寓意:
比喻事情進行下去沒多大必要,就此放手又捨不得。也形容進退兩難,猶豫不決,無可奈何。
6. 關於曹操的雞肋,食之無味,棄之可惜,具體的典故究竟是怎麼回事
楊修可謂聰明之人,然而太聰明終究還是死在曹操手裡。也可能是曹操妒忌其才華吧,話說某夜行軍打仗,楊修在曹營帳中,恰遇將領請示曹操行軍令,曹操此時正食一雞肋,煩躁的他揚了下手重的雞肋說,「就拿這個做行軍令吧」。楊修聞言,回帳中,打點行頭准備撤退,帳中餘人納悶問之,楊修曰「所謂雞肋,食之而無味,棄之尚可惜。今主公以此為令,不喻此行?!退之為上策,故如是。」曹操得知後大怒,以擾亂軍心之罪將楊修斬首示眾。
《三國志·魏志·武帝紀》裴松之注引《九州春秋》曰:「夫雞肋,棄之如可惜,食之無所得,以比漢中,知王欲還也。」
7. 三國演義中曹操說的「食之無味棄之可惜」到底什麼意思我怎麼聽不懂呢
雞的肋排,吃的話沒有味,扔的話還有點肉,有些可惜。曹操當時正在和劉備爭奪漢中,而且戰局對曹操不利。而此時的漢中在曹操眼裡就像一塊雞肋,想放棄又有些不舍。所以有感而發把雞肋定為口令。
8. 《三國演義》裡面哪一回出現「**如雞肋,食之無味,棄之可惜」的話具體內容是怎樣的
第七十二回:諸葛亮智取漢中 曹阿瞞退兵斜谷
楊修可謂聰明之人,然而太聰明終究還是死在曹操手裡。也可能是曹操妒忌其才華吧,話說某夜行軍打仗,楊修在曹營帳中,恰遇將領請示曹操行軍令,曹操此時正食一雞肋,煩躁的他揚了下手重的雞肋說,「就拿這個做行軍令吧」。楊修聞言,回帳中,打點行頭准備撤退,帳中餘人納悶問之,楊修曰「所謂雞肋,食之而無味,棄之尚可惜。今主公以此為令,不喻此行?!退之為上策,故如是。」曹操得知後大怒,以擾亂軍心之罪將楊修斬首示眾。
《三國志·魏志·武帝紀》裴松之注引《九州春秋》曰:「夫雞肋,棄之如可惜,食之無所得,以比漢中,知王欲還也。」
9. 曹操吃雞肋--食之無味,棄之可惜,是什麼意思
吃起來沒有什麼味道,扔掉又有點可惜。比喻事情進行下去沒多大必要,就此放手又捨不得。也形容進退兩難,猶豫不決,無可奈何
10. 曹操吃雞肋 食之無味 棄之可惜,具體是個怎樣的歷史典故
漢中之戰中,曹操數敗於劉備,本想撤軍,又恐軍心大亂。大將夏侯惇問於曹操當夜暗號,曹操脫口而出雞助兩字。主簿楊修認為雞肋食之無味,棄之可惜,命手下收拾行李准備撤退。曹操恨其知其心機,怒斬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