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尾聯「老臣」有何妙處,請聯系杜甫《蜀相》詩句「兩朝開濟老臣心」作簡要分析
杜甫《蜀相》抄這首詩,頸聯兩句「顧襲頻煩天下計,兩朝開濟老臣心」。寫得格外厚重,含義十分豐富,既生動地表達出諸葛武侯的雄才大略、報國苦衷和生平業績,也生動地表現出他忠貞不渝、堅毅不拔的精神品格。同時還鄭重地道出詩人所以景仰諸葛武侯的緣由。因為這一聯是全首詩的重點和核心,所以詩人從開篇起便暗運斧斤,不斷蓄勢,一路盤旋,到此才著力點明,並用了濃重的筆墨。這也正合乎律詩中間二聯「宜乎一濃一淡」的寫作法則。這一聯同時還是杜甫以議論入詩的範例。本來,以抒情為主是詩歌的顯著特徵,一般並不夾有議論。但是杜甫在這方面卻打破了常規,而常以議論入詩,這不僅使他的詩歌內容有了特色,還體現了杜詩的一種技巧。
尾聯「出師未捷身先死,長使英雄淚滿襟」,「出師」句指的是諸葛亮為了伐魏,曾經六齣祁山的事。蜀漢後主建興十二年(234年),他統率大軍,後出斜谷,占據了五丈原,與司馬懿隔著渭水相持了一百多天。八月,病死在軍中。「英雄」,這里泛指,包括詩人自己在內的追懷諸葛亮的有志之士。這尾聯兩句承接著五、六句,表現出詩人對諸葛亮獻身精神的崇高景仰和對他事業未竟的痛惜心情。
⑵ 杜甫詩《蜀相》中「三顧頻煩天下計,兩朝開濟老臣心,引用的是《三國演義》中的哪個典故,請簡述
詩句概括了諸葛亮一抄生的輔國功業,大筆如椽。三顧,三次拜訪,指諸葛亮隱居隆中(今湖北省襄陽縣西20里)時,劉備三顧茅廬請諸葛亮出山輔佐自已打天下。諸葛亮《出師表》:「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顧臣於草廬之中。」頻煩,屢屢,多次,指劉備屢屢跟諸葛亮商討。天下計,統一天下的策略。兩朝,指劉備、劉禪兩朝。開濟,指輔劉備開創基業,佐劉禪匡濟危難。《三國志·蜀書·諸葛亮傳》:」先主病篤,謂亮曰:『嗣子可輔,輔之;如其不才,君可自取。』亮涕泣曰:『臣敢效忠貞之節,繼之以死。』初,亮自表後主曰:『臣死之日,不使內有餘帛,外有贏財,以負陛下。』及卒,如其所言。」這就是「老臣心」。「一方面是知人善任,終始不渝;一方面是鞠躬盡瘁,死而後已。一方面付託之重,一方面圖報之誠。」(周汝昌語,見《唐詩鑒賞辭典》)天下計,可見諸葛亮的匡時雄略;老臣心,可見諸葛亮的報國苦衷。詩句屬對工緻,沉鬱頓挫,反映了詩人對這位蜀漢丞相的無比崇敬而又無限惋惜的感情。「有此二句之沉摯悲壯,結作痛心酸鼻語,方有精神。宋宗簡公歸歿時誦此二語,千載英雄有同感也。」
⑶ 杜甫的《蜀相》中「三顧頻頻天下計,兩朝開濟老臣心。 」是什麼意思
三顧頻煩天下計,兩朝開濟老臣心。
三顧,三次拜訪。頻煩,屢屢,多次,指劉備三顧茅廬,跟諸葛亮商討統一天下的策略。
兩朝,指劉備、劉禪兩朝。開濟,指輔佐劉備開創基業,幫助劉禪匡濟危難。老臣心,諸葛亮的報國之誠。
上句是劉備三顧茅廬請諸葛亮,諸葛亮定三分天下之大計的故事;下句是諸葛亮幫助劉備開創基業輔佐劉禪。
⑷ 古代詩文中有許多有關三國的名句,如杜甫《蜀相》「三顧頻煩天下計,兩朝開濟老臣心。 ...
出師未捷身先死 長使英雄淚滿襟 出師一表真名世 千載誰堪伯仲間故壘西邊
⑸ 簡答題 :杜甫《蜀相》詩句「三顧頻煩天下計,兩朝開濟老臣心」,說的是《三國演義》中哪個典故請簡述
三顧茅廬(1分);劉備聽說諸葛亮很有才能,就到隆中卧龍岡去請(1分);前兩次不在,無功而返(1分);第3次劉備精心准備而去,沒想到諸葛亮正在睡覺(1分);劉備不敢驚動他,直到他醒來,才與之促膝長談(1分);諸葛亮最終答應協助劉備(1分)
⑹ 杜甫《蜀相》中「三顧頻煩天下計,兩朝開濟老臣心」引用的是《三國演義》中哪個典故請簡述
詩句概括了諸葛亮一生的輔國功業,大筆如椽。三顧,三次拜訪,指諸葛亮隱居隆中(今湖北省襄陽縣西20里)時,劉備三顧茅廬請諸葛亮出山輔佐自已打天下。諸葛亮《出師表》:「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顧臣於草廬之中。」頻煩,屢屢,多次,指劉備屢屢跟諸葛亮商討。天下計,統一天下的策略。兩朝,指劉備、劉禪兩朝。開濟,指輔劉備開創基業,佐劉禪匡濟危難。《三國志·蜀書·諸葛亮傳》:」先主病篤,謂亮曰:『嗣子可輔,輔之;如其不才,君可自取。』亮涕泣曰:『臣敢效忠貞之節,繼之以死。』初,亮自表後主曰:『臣死之日,不使內有餘帛,外有贏財,以負陛下。』及卒,如其所言。」這就是「老臣心」。「一方面是知人善任,終始不渝;一方面是鞠躬盡瘁,死而後已。一方面付託之重,一方面圖報之誠。」(周汝昌語,見《唐詩鑒賞辭典》)天下計,可見諸葛亮的匡時雄略;老臣心,可見諸葛亮的報國苦衷。詩句屬對工緻,沉鬱頓挫,反映了詩人對這位蜀漢丞相的無比崇敬而又無限惋惜的感情。「有此二句之沉摯悲壯,結作痛心酸鼻語,方有精神。宋宗簡公歸歿時誦此二語,千載英雄有同感也。」
⑺ 杜甫的《蜀相》最後一句是究竟是什麼
應該是「長使英雄淚滿襟 」,100%正確。
⑻ 以杜甫《蜀相》為例,說明七言律詩的形式特點
【原文】 《蜀相》 作者:杜甫 丞相祠堂何處尋,錦官城外柏森森。 映階碧草自春色,隔葉黃鸝空好音。 三顧頻煩天下計,兩朝開濟老臣心。 出師未捷身先死,長使英雄淚滿襟。
律詩由「起」、「頷」、「頸」、「結」四聯組成。這首詩的「起聯」兩句一問一答,貌似平常,實則不然。這里,詩人以近乎口語化的詩句點出了武侯祠堂的地理位置和古柏森森的自然環境,其間一個「尋」字妙筆天成,使得一問一答兩相連屬,恰如其分地道出了詩人急欲瞻仰武侯祠堂的情不可耐的心緒,這一方面暗示出杜甫與諸葛亮雖不同世卻思想相通,另一方面也替後面的贊頌、痛惜之辭預為伏筆,使得全詩和諧統一,首尾相銜。李重華《貞一齋詩話》說:「作詩善用賦筆,惟杜老為然。其間微婉頓挫,總非平直。」杜甫的這首《蜀相》的開頭,可以說是比較典型地體現了詩人善用賦筆而又切忌平直的特點。更多唐詩欣賞敬請關注「習古堂國學網」的唐詩三百首欄目。 如果說,「起聯」兩句還是從總領通篇的角度由全貌著筆作概括敘寫的話,那麼,「頷聯」兩句則進而把「鏡頭」轉向武侯祠廟周圍景物的細部。「映階碧草」、「隔葉黃鵬」彷彿是兩個特寫鏡頭,一在渲染「春色」之怡目,一在強調「好音」之悅耳。然而,詩人用了一個「自」字,一個「空」字,含蓄地表達了他對這些景物的與眾不同的特殊感受——盎然春意固然是美好誘人的,可是,丞相祠廟卻是如此寂寥冷清,悄然而無人跡,只有詩人形隻影單而來,孤寂傷懷而返。難道說,武侯已經被世人遺忘了嗎?不難看出,在「頷聯」兩句里,詩人句句寫景,卻字字含情,詩行中寓靜於動,寄情於景,婉轉地流露出因國家分裂而悲愴傷懷以及亟盼早日平叛實現統一的情緒。真可謂「情融乎內而深且長,景耀於外而遠且大」(謝榛《四溟詩話》)。 「頸聯」兩句,詩人筆鋒一轉,胸臆直泄,以高度凝煉、警策的語言概括了諸葛亮一生的生活際遇、政治理想和輔國功業。諸葛亮隱居隆中(今湖北襄樊城西)時,劉備三顧茅廬,於公元207年,同他商討天下大計。出山後,諸葛亮先是輔佐劉備開創基業;劉備死後,他又匡濟危難,扶佐後主劉禪。這就是所謂「兩朝開濟」。諸葛亮可以說是殫精竭慮,忠貞不渝,盡了「老臣」之心。當然,藝術的概括是不能同科學的、歷史的評價相提並論的。但是,透過詩人的飽含深情的詩句,讀者不僅可以了解諸葛亮這位「效忠貞之節,繼之以死」的丞相的一生的事業,以及他對後人的感召力量,而且能夠感知詩人對他的欽羨仰慕之情。這一聯與前一聯一樣,屬對工緻,沉鬱頓挫。遣辭雖不藻麗,卻行文壯闊,瀟灑飄逸,可與詩人另一首寫諸葛亮的詩《八陣圖》中的「功蓋三分國,名成八陣圖」二句聯璧生輝。 假若詩意僅此而已,或許還難以收到激動人心的藝術效果和取得經久不衰的藝術魅力。前人說,「詩貴有眼」。「結聯」兩句是全詩的點睛之筆,可謂《蜀相》的「詩眼」。「出師未捷身先死,長使英雄淚滿襟」,這已經超出一般的憑吊和拜謁之辭。據《三國志·諸葛亮傳》載:諸葛亮於建興十二年(234年)春,出兵伐魏,在渭水南五丈原(今陝西郿縣西南)與魏軍相持百餘日後,於當年八月在軍中抱憾病逝。武侯壯志未酬而身先亡,詩人飽經喪亂而屢失意,經歷雖各有不同,可是就未能實現自己的抱負這一點來說,他們個人的命運是頗有相似之處的。正因為如此。詩人落筆沉摯,力透紙背,寫得蒼涼悲壯,催人下淚。可見,千百年來,人們習慣於用這警句一般的詩行對齎志而歿的仁人志士寄予痛惜與同情是不無道理的。《蜀相》是杜甫的名篇之一,對於壯志未酬者,它既是頌辭,又是輓歌。唐代詩人劉禹錫說:「片言可以明百意,坐馳可以役萬里,工於詩者能之。」《蜀相》一詩囊括歷史,融匯古今,語言凝煉而內涵豐富。如果把劉禹錫的話用來評《蜀相》,杜甫是當之無愧的。
⑼ 諸葛亮是我國歷史上受人崇拜的賢者之一大詩人杜甫在《蜀相》一詩中概括了他鞠躬盡瘁,死而後已的一生對嗎
杜甫來寫諸葛亮的詩,最著名自的一首是《蜀相》,其原文內容如下: 丞相祠堂何處尋? 錦官城外柏森森。 映階碧草自春色, 隔葉黃鸝空好音。 三顧頻煩天下計, 兩朝開濟老臣心。 出師未捷身先死, 長使英雄淚滿襟。
還有一首寫諸葛亮的,是杜甫詠懷古跡五首里的,
諸葛大名垂宇宙,宗臣遺像肅清高。 三分割據紆籌策,萬古雲霄一羽毛。 伯仲之間見伊呂,指揮若定失蕭曹。 運移漢祚終難復,志決身殲軍務勞。
此外,在杜甫的一生中竟然有二十餘首詩吟詠或者提及到諸葛亮。比如《蜀相》、《八陣圖》、《諸葛廟》、《上卿翁請修武侯廟,遺像缺落,時崔卿權夔州》、《詠懷古跡五首》之五、《古柏行》、《武侯廟(廟在白帝西郊)》、《夔州歌十絕句》、《閣夜》等等。
熱點內容
幼師專業怎麼樣
發布:2021-03-16 21:42:13
瀏覽:24
音樂小毛驢故事
發布:2021-03-16 21:40:57
瀏覽:196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