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要回答唐東傑布的傳奇故事有哪些傳奇色彩25
① 「還是從西藏高僧唐東傑布的傳奇故事講起吧.」獨句成段,是一個_____,起______的作用。
過渡句,承上啟下。
② 唐東傑布的傳奇故事有哪些傳奇色彩
一、教材解讀
1.課文簡說。
中國的民族戲曲歷史悠久,種類繁多,有據可考的就有275個劇種。藏戲,是藏族地區普遍流行、在祖國百花藝苑中一個獨具特色的劇種。藏戲藝術有600多年的歷史,比譽為國粹的京劇還早400多年,被稱為藏文化的「活化石」。
課文按說明事物的不同方面為序,以總—分—總的關系結構文章。先用三個排比句概括介紹藏戲主要特點:「戴著面具演出」「演出時沒有舞台」「一部戲可以演出三五天」。接下來詳細寫開山鼻祖唐東傑布開創藏戲的傳奇故事,「許下宏願,發誓架橋」「組成西藏的第一個藏戲班子」「在雅魯藏布江上留下了58座鐵索橋,同時,成為藏戲的開山鼻祖」。緊接著介紹藏戲的重要特徵——「面具」的特點及作用。然後簡略地說明其他特色:舞台簡朴;劇情靠解說、說唱來描述;開場、正戲、結尾固定的程式;唱腔、動作豐富多彩;演出時間長等。最後用一句話總結全文,點明藏戲這一民族戲劇藝術靠師傳身授傳承和發展。隨著作者脈絡清楚、有點有面、有詳有略的描述,絢麗多彩的藏戲以及它那不可抗拒的藝術魅力展現在讀者面前。
這篇課文是一篇知識性、人文性、趣味性都較強的民俗散文。它以准確性說明為前提,以形象化描寫為手段,在說明角度、表達順序、表達方法、語言風格等方面與《北京的春節》有較大的不同。從內容看,《北京的春節》介紹的是節日風俗,而本文側重介紹藏戲的形成及藝術特色;從表達順序看,《北京的春節》以時間為序,而本文以事物的不同方面為序;從表達的方法看,《北京的春節》運用了列數字、舉例子、作比較、打比方等方法,而本文主要採用比喻、反問、象徵、誇張手法生動形象地說明事物;從語言風格看,《北京的春節》的語言自然、平實、准確、精練,京味濃郁,耐人尋味,而本文的語言豐富多樣、生動傳神,頗具文學色彩。
選編這篇課文的目的,一是引領學生了解本文的表達方法及語言特點,學習作者生動形象地表達;二是通過了解藏戲的形成及其特色,體會傳統戲劇獨特的藝術魅力和豐富的文化內涵,了解藏族的文化。
2.詞句解析。
(1)對句子的理解。
①世界上還有幾個劇種是戴著面具演出的呢?
課文開篇的表達方法新穎獨特,用反問句的形式先聲奪人,強調藏戲戴著面具演出等方面的突出特點。同時,也為本文將著力描述面具的顏色、形狀及作用埋下伏筆。
②還是從西藏高僧唐東傑布的傳奇故事講起吧。
這句話在全文謀篇布局中起承上啟下的作用。前面總括藏戲三大特點,用「還是」轉折,介紹唐東傑布的傳奇故事及藏戲的形成。唐東傑布是藏戲的創始人、開山鼻祖,沒有唐東傑布就沒有藏戲。高僧:德高望重的僧人(和尚)。傳奇故事:指情節離奇或人物行為超越尋常的故事。
③那時候,雅魯藏布江上沒有什麼橋梁,數不清的牛皮船,被掀翻在野馬脫韁般的激流中,許多試圖過江的百姓,被咆哮的江水吞噬。
作者用精練准確的語言、生動形象的描寫,再現了當時惡劣的自然環境,間接歌頌了唐東傑布的高尚品質,說明他許下宏願、發誓架橋的思想根源,也說明民間藝術源於生活,根據時代的需要而產生。
④面具運用象徵、誇張的手法,使戲劇中的人物形象突出、性格鮮明。
藏戲面具在長期發展過程中為什麼得以保留?這個句子作了精當的回答。句子的前後部分是因果關系:「運用象徵、誇張的手法」是原因,「人物形象突出、性格鮮明」是結果。象徵的手法:用具體的事物表現某種特殊意義或思想感情。比如,藏戲中用白色面具代表純潔,戴白色面具的是善者、好人。誇張的手法:為了啟發觀眾的想像力,用誇大的事物來表現。比如,藏戲中用半黑半白的面具形容兩面三刀的性格,用青面獠牙的面具形容妖魔。
⑤他們別無所求,只要有觀眾就行。
唐東傑布組成藏戲班子的目的是「勸人行善積德、出錢出力、共同修橋」,所以對演出舞台、道具等沒有過多的要求,只要有觀眾,能起到宣傳效果就行。
⑥藏戲就是這樣,一代一代地師傳身授下去。
最初的藏戲沒有劇本,全靠師父言傳身教,全靠在戲班排練和演出過程中逐步加工提高,使具有600多年歷史的藏戲得以保留和發展,成為藏文化的「活化石」。
(2)對詞語的理解。
劇種:戲劇藝術的種類。
咆哮:形容水流的奔騰轟鳴,也可形容人的暴怒喊叫。
吞噬:噬:咬。吞食。
雄渾:本課指歌聲雄壯渾厚。
活佛:本課指喇嘛教中用轉世制度繼位的上層喇嘛。
女巫:以裝神弄鬼替人祈禱為職業的女人。
壓抑:對感情、力量等加以限制,使不能充分流露和發揮。
敦厚:忠厚。
演繹:一種推理方法,由一般原理推出關於特殊情況下的結論。本課可作表演、表現來理解。
招徠:招攬。本課指藏戲開場用陳述藏戲歷史的方式招攬觀眾。
優哉:優:美好,舒服;哉:語氣詞,表示感嘆。
開山鼻祖:開山:佛教用語,指最先在某座名山創立寺院。鼻祖:比喻創始人。原指某一事業的創始人。本課指唐東傑布是藏戲的創始人。
兩面三刀:比喻陰險狡猾,當面一套,背地一套。
隨心所欲:隨:聽任;欲,想要,希望。心裡想要怎麼做就怎麼做。
二、教學目標
1.讀讀記記「傳奇、咆哮、曠野、吉祥、柔順、象徵、妖魔、恐怖、一無所有、鬨堂大笑、能歌善舞、贊嘆不已、身無分文、兩面三刀、別無所求、隨心所欲」等詞語。
2.默讀課文,了解藏戲的形成及其特色,體會傳統戲劇藝術獨特的魅力和豐富的文化內涵。
3.學習文章准確的說明和生動形象的描述,積累語言,領悟表達方法。
三、教學建議
1.教學本課前,可先布置學生搜集相關資料,了解我國西藏地區的有關信息及藏族同胞的民俗,了解我國傳統戲曲的有關知識。有條件的還可組織學生觀看有關的音像資料片,豐富學生對西藏、對戲劇的認識。
2.教學這篇略讀課文,需整體把握,不宜肢解課文。第一步讓學生認真讀課文前的閱讀提示,按照閱讀要求進行自主閱讀。第二步在引導學生讀熟課文,在整體把握內容的前提下,弄清文章是從哪幾個方面介紹藏戲的,並用自己的話說說藏戲是怎麼形成的,它有什麼特色。在此教學環節中,應留給學生充足的讀、思、議的空間,促進學生與文本以及學生之間的對話。第三步引導學生選自己喜歡的句段畫畫批批,交流收獲體會(可以是受到啟發的,可以是好詞佳句的,可以是文章寫法的,可以是讀書方法的),積累語言。老師在此過程中穿針引線,釋疑解惑,激勵點撥,歸納提煉,把培養學生的語文素養落到實處,提高學生的欣賞和評價能力。
3.比較閱讀是培養語文能力的好方法。教學中可以探究本文與《北京的春節》在表達上的異同。可讓學生以小組合作學習的方式進行探究,讓學生在互動中促進交流,在交流中學會合作,在合作中引起爭辯,在爭辯中激活思維。老師在此過程中既要蹲下去與學生平等對話,又要站起來作引領;既要珍視學生個人的獨特感受,又要關注文本的價值取向。
4.在學習了兩篇介紹民風民俗的文章後,可以進行一次小練筆,引導學生仿照《北京的春節》的表達方法,寫寫自己家鄉的春節;也可以仿照《藏戲》的表達方法寫寫自己熟悉的一種藝術形式。
5.本課知識性、人文性、趣味性都較強,教師在教學中要注意領會編者意圖,根據兒童特徵,突出重點,突破難點,切忌面面俱到,過度發掘。知識方面對宗教、活佛、高僧、巫女等不必深究,對藏戲的開山鼻祖唐東傑布的精神不作過多過深的人文內涵挖掘。重點在了解藏戲的形成及特色,領悟表達方法。
6.本課好詞佳句多,文學色彩比較濃。教學中要注意引導學生聯繫上下文和自己的積累,推想有關詞句的意思,在語言環境中辨析詞語的感情色彩,體會其表達效果,並採用有效方法積累詞語。
四、教學案例
片段:
了解藝術特色,領悟表達方法
師:藏戲有什麼特色呢?我們一起來交流交流。
生:課文一開始,就概括地寫了藏戲的特點。我給大家讀一讀(朗讀1—3自然段)。從這三個自然段,也就是這三個反問句中,我們知道了藏戲有「戴著面具演出」「沒有舞台」「一部戲可以演出三五天還沒有結束」的特點。
師:你很會讀書,從作者開篇的連續三個自然段,也就是連續三個反問句中,概括出了藏戲的特色。同學們,我們一起讀讀這三個自然段。
生:課文還具體描寫了藏戲的面具,在課文的8—16自然段。我和同桌一起給大家讀一讀。
(朗讀8—16自然段。)
生:從這里,我們可以了解到在藏戲里,身份相同的人所戴的面具顏色和形狀基本相同。不同的顏色和形狀是代表著不同的身份和意義的。
生:我來補充一下。在16自然段,作者還寫了藏戲面具得以保留的重要原因之一,就是面具運用象徵、誇張的手法,讓人物形象突出、性格鮮明。
師:兩位同學合作學習後,分工匯報,讓我們了解了藏戲裡面具的特色和保留下來的原因,謝謝你們。但是面具是怎樣運用象徵和誇張手法呢,誰能再具體地說說?
生:我來說。比如,面具用不同的顏色代表不同的意義,白色代表純潔,紅色代表威嚴,綠色代表柔順,黃色代表吉祥等等,就是象徵手法。我們也可以想像這些面具在色彩上,尤其在形狀上肯定非常誇張,比如,「妖魔的面具青面獠牙,以示壓抑和恐怖」「村民老人的面具則用白布或黃布縫制,眼睛、嘴唇處挖一個窟窿,以示朴實敦厚」,這樣就讓人物形象突出,性格鮮明了。
師:補充得非常好!了解藏戲的面具,我們可以感受到藏族人民的智慧,感受到藏戲的獨特魅力!除了面具,藏戲其他方面還有哪些特色呢?我們繼續交流。
……
師:同學們,我們回顧全文,作者開篇用反問的手法概括地寫了藏戲的特色,中間寫藏戲的形成,最後又對藏戲的特色做了詳細生動的描寫,作者為什麼要這樣寫呢?大家仔細想想。
生:我想這是因為藏戲的特色太鮮明了,所以作者開篇就概括寫它的特色,而且用反問形式,情感非常強烈。
生:我想,作者僅僅在開篇這樣概括介紹藏戲的特色,讀者並不能具體了解藏戲到底有什麼特色,所以課文後面又濃墨重彩地描寫,就給我們留下了深刻印象。
五、相關鏈接
1.唐東傑布(1385—1464)明代著名建築師,藏戲創始人。藏民歷來把他看作是創造藏戲的戲神和修建橋梁的鐵木工匠的「祖師」,是藏族人民心目中創造、智慧、力量的化身。
唐東傑布幼時家境貧窮,牧羊為生。成年後當過兵,做過生意,後削發為僧,僧名尊珠桑布。由於他勤奮好學,刻苦鑽研,博學多思,成為一名有造詣的學者和得道者,被眾人譽為唐東傑布(意為「千里平原上的國王」)。唐東傑布親身感受到西藏地域遼闊、山高水險,交通極不發達,給藏族人民的生產、生活帶來了很大不便。於是,他不畏辛勞,跋山涉水,廣泛地向民眾講明了搭橋的意圖,贏得了許許多多的人信賴和政府官員的支持。終於於1430年在雅魯藏布江上首次建成曲水鐵索橋。
以後,唐東傑布為了募集更多的資金修橋造船補路,邀請了山南瓊結縣白納家的7名貌似天仙、能歌善舞的姊妹,共同組成了歌舞演唱隊,他親自教授她們演唱自己創作的作品,把自己設計的各種款式不同的服裝,裝扮在這些美麗的姑娘身上,隨處表演。演戲化緣得來的錢,作為專用資金,調集了設計師和冶煉工匠以及大量民工,因地制宜,連年施工。在他一生中,共建築了58座鐵索橋。人們親切地贊譽他為「鐵橋活佛」。
唐東傑布在募集資金、解除眾百姓交通不便之苦的過程中,又完成了佛教跳神舞蹈向藏劇的過渡。他將佛教經典中的傳記同民間傳說、神話故事等內容融在一起,創作出一種具有人物性格和舞蹈、唱腔相結合的表演藝術,使過去那種單一的跳神舞逐漸地戲劇化,表現手段也不斷加強,並從宗教儀式中分離出來,形成了藏劇藝術的雛形。因此,藏族人民把唐東傑布尊為藏戲的開山鼻祖。
1464年,唐東傑布逝世,享年79歲。唐東傑布一生為西藏交通的開拓,為藏戲的創立、發展建立了不朽的功績,人們用各種形式歌頌他,紀念他。至今在許多藏戲演出場地,看戲的觀眾首先要在唐東傑布的像前敬獻哈達,以示謝恩;在唐東傑布的故鄉,甚至還保留著一種傳統儀式,每逢大家觀看藏戲表演時,都要帶一些青油和羊毛,將這些禮物送給戲班子表示用青油、羊毛擦在鐵索上,以保存好唐東傑布所建的(早不復存在的)鐵索橋上,使其不銹,永存於世。另外,在西藏的一些寺廟里,也常可看見供著一位白須白眉、神態安詳、和藹可親、手持八節鐵索的唐東傑布畫像或塑像。
2.關於藏戲
藏戲是藏族戲劇的泛稱,是以民間歌舞形式表現故事內容的綜合表演藝術。藏戲在歷史上多伴隨節慶、廟會、集市、募捐等民俗活動,主要在拉薩、日喀則、山南和康區的集鎮、鄉村或庄園演出,其形式和風格帶有強烈鮮明的藏民族特點和濃郁突出的雪域神奇色彩。
作為一種廣場藝術形式,貼近觀眾、易於被接受,是藏戲最大的特點和優勢。演出時一般分為三個部分:第一部分為「頓」,是開場白;第二部分稱為「雄」,是正戲;第三部分稱為「扎西」,意為祝福迎祥。藏劇的服裝,從頭到尾只有一套,沒有化妝,主要是面具。藏劇傳統劇目共有十三大本,著名的有《文成公主》《曲結諾桑》《朗薩姑娘》《蘇格尼瑪》《白瑪文巴》等劇目,多含有佛教內容。西藏民間藏戲劇團是十分普遍的。隨時隨地可以見到農村的廣場上,或搭大帳篷,或扯大帆布,藏戲班子就地演出,周圍方圓十里的群眾都會來觀看,常常是圍得水泄不通。
藏戲被稱為藏文化的「活化石」,目前正在申報世界文化遺產。
3.其他地方戲曲
4.總結:有著千年悠久歷史的藏戲藝術,在經歷了一次又一次的風雨洗禮之後,時至今日,猶如一朵盛開在西藏高原上的雪蓮花,深深地紮根在西藏人民的心靈深處。藏族人民通過它歌頌生活的真、善、美,鞭笞現實中的假、惡、丑。可以說,她是藏族群眾衡量生活的一把尺度,是高原兒女創造的一個藝術奇珍。
③ 唐東傑布的傳奇故事有哪些傳奇色彩
1)以弱抗強的傳奇:年輕的僧人→凶險的自然。結合「數不清的牛皮船,被掀翻在野馬脫韁般的激流中,許多試圖過江的百姓,被咆哮的灌水吞噬」中帶點的詞,來體會雅魯藏布江的凶險,一個年輕的僧人想為百姓造福,要與天抗爭。這是勇敢的傳奇。
(2)創造奇跡的傳奇:一無所有→58座鐵索橋。通過7位姑娘組成的藏戲班子,以藝術和善良感召人們,大家由鬨笑到獻出人力、物力、財力,在江上建了58座鐵索橋,來體會這種齊心合力,人定勝天的傳奇色彩。
(3)藝術的傳奇:僧人→藏戲的開山鼻祖。這人僅由7人組成的藏戲班子,開創了一個新的藝術流派,誕生了一個為人們接受並贊嘆的劇種。
④ 《藏戲》唐東傑布的傳奇故事有哪些傳奇色彩
藏戲是藏族的傳統劇種,他簡單到她沒有燈光和道具,僅一鼓一缽伴奏;復雜到每個象徵身份的面具;它漫長到要演三五天才結束······藏戲,藏戲,以不可抗拒的魅力一代代傳下來。
⑤ 藏戲這篇文章中為什麼要講唐東傑布開創的藏戲傳奇故事
記文章中主要講的是唐東傑布開創的藏戲。
⑥ 請教小學語文問題,會的同學幫忙
這句話在全文謀篇布局中起承上啟下的作用。前面總括藏戲三大特點,用「還是」轉折,介紹唐東傑布的傳奇故事
⑦ 藏戲 唐東傑布的傳奇故事有哪些傳奇色彩
唐東傑布唐東傑布 .唐東傑布(1385—1464)明代著名建築師,藏戲創始人。藏民歷來把他看作是創造藏戲的戲神和修建橋梁的鐵木工匠的「祖師」,是藏族人民心目中創造、智慧、力量的化身。
唐東傑布幼時家境貧窮,牧羊為生。成年後當過兵,做過生意,後削發為僧,僧名尊珠桑布。由於他勤奮好學,刻苦鑽研,博學多思,成為一名有造詣的學者和得道者,被眾人譽為唐東傑布(意為「千里平原上的國王」)。唐東傑布親身感受到西藏地域遼闊、山高水險,交通極不發達,給藏族人民的生產、生活帶來了很大不便。於是,他不畏辛勞,跋山涉水,廣泛地向民眾講明了搭橋的意圖,贏得了許許多多的人信賴和政府官員的支持。終於於1430年在雅魯藏布江上首次建成曲水鐵索橋。
以後,唐東傑布為了募集更多的資金修橋造船補路,邀請了山南瓊結縣白納家的7名貌似天仙、能歌善舞的姊妹,共同組成了歌舞演唱隊,他親自教授她們演唱自己創作的作品,把自己設計的各種款式不同的服裝,裝扮在這些美麗的姑娘身上,隨處表演。演戲化緣得來的錢,作為專用資金,調集了設計師和冶煉工匠以及大量民工,因地制宜,連年施工。在他一生中,共建築了58座鐵索橋。人們親切地贊譽他為「鐵橋活佛」。
唐東傑布在募集資金、解除眾百姓交通不便之苦的過程中,又完成了佛教跳神舞蹈向藏劇的過渡。他將佛教經典中的傳記同民間傳說、神話故事等內容融在一起,創作出一種具有人物性格和舞蹈、唱腔相結合的表演藝術,使過去那種單一的跳神舞逐漸地戲劇化,表現手段也不斷加強,並從宗教儀式中分離出來,形成了藏劇藝術的雛形。因此,藏族人民把唐東傑布尊為藏戲的開山鼻祖。
1464年,唐東傑布逝世,享年79歲。唐東傑布一生為西藏交通的開拓,為藏戲的創立、發展建立了不朽的功績,人們用各種形式歌頌他,紀念他。至今在許多藏戲演出場地,看戲的觀眾首先要在唐東傑布的像前敬獻哈達,以示謝恩;在唐東傑布的故鄉,甚至還保留著一種傳統儀式,每逢大家觀看藏戲表演時,都要帶一些青油和羊毛,將這些禮物送給戲班子表示用青油、羊毛擦在鐵索上,以保存好唐東傑布所建的(早不復存在的)鐵索橋上,使其不銹,永存於世。另外,在西藏的一些寺廟里,也常可看見供著一位白須白眉、神態安詳、和藹可親、手持八節鐵索的唐東傑布畫像或塑像。
藏戲,藏語叫「阿吉拉姆」,是藏族地區普遍流行、在祖國百花藝苑中獨具特色的一個劇種。
起 源
關於藏戲的起源問題,有人竟與八世紀時蓮花生在桑耶寺開創的「跳神」聯系在一起。其實,兩者是風馬牛不相及的。
八世紀,赤松德贊執政時期,桑耶寺落成之後,從天竺請來的高僧蓮花生,根據佛祖釋迦牟尼關於佛教密宗四部(事部、行部、瑜伽部、無上瑜伽部)學說中的瑜伽部、無上瑜伽部里金剛舞一節,組織跳神法會,驅鬼酬神,為寺院開光。蓮花生的傳記中說:「譯經師在桑耶寺『慈氏洲』譯經完後,由長老手持經繞『務孜』殿三周,排成行列,戴上假面具,擊鼓跳舞,為所譯經典開光。從此沿襲至今。這是西藏各寺院跳神的來歷。
藏戲恰恰相反,是以民間歌舞形式,表現故事內容的綜合性表演藝術。從十五世紀起,噶舉教派僧人唐東傑布立志在雪域各條江河建造橋梁,為眾生謀利。他煞費苦心,募籌造橋經費,雖然三年多的努力,尚未成功。後來,他發現虔誠信徒中有生得俊俏聰明、能歌善舞的七姊妹,便召來組成戲班子,以佛教故事為內容,自編自導成具有簡單故事情節的歌舞劇,到各地演出,以化導人眾、募集經費。這就是藏戲的雛形。為此,人們把唐東傑布視為藏戲的祖師;又因藏戲最初由美貌出眾的、仙女般的七姊妹演出,人們又把藏戲叫做「阿吉拉姆」。「阿吉」,藏語意為大姐或女性;「拉姆」,意為仙女。當然,經過很多民間藝人的加工、充實、豐富和提高,藏戲早已不是最初的模樣了。但是,藏戲真正形成自己的一套藝術形式,恐怕也是十七世紀以後的事情。
西藏民間藏戲劇團是十分普遍的。隨時隨地可以見到農村的廣場上,或搭大帳篷,或扯大帆布,甚至沒有什麼遮蓋(更不用說什麼布景和台幕了),藏戲班子就地演出,周圍方圓十里的群眾都會來觀看,常常是圍的水泄不通。在近代歷史上,由於各地業余的、自發劇團的演出很多,慢慢形成各自的特點和風格,從而形成不同的流派。解放前西藏著名的藏戲劇團有:江孜的江嘎爾、南木林的香巴、拉薩的覺木隆和昂仁的迥巴。現在,藏戲業余劇團十分普遍,有的地方幾乎每個社隊都組織了一個戲班子,象拉薩郊區的墨竹工卡縣,就有二十來個業余藏戲隊。
流 派
解放前,每逢雪頓節,各地的藏戲班子需要到拉薩來支差,為達賴及地方政府的官員獻戲。這些來支差的藏戲班子成了各地業余戲班的骨幹力量。而各個地區的戲班,由於歷史、地理、語言、風格、造詣的差別,形成了具有不同風格的流派。
在這些流派中,有屬於舊派的白面具派,有屬於藍面具的新派,也有獨腳戲。
屬白面具的舊派,有窮結的賓頓巴、堆龍德慶的朗則娃,乃東的扎西雪巴等。因舊派戴的是白面具,所以叫做白面具派。他們的戲動作和唱腔都比較簡單,影響巴較小。
新派就是迥巴、江嘎爾、覺木隆、香巴四大劇團,他們的演出開始時,由戴藍面具的演員出場,故稱藍面具派。新派的表演藝術有較大發展,影響也比較大,慢慢就把舊派代替了。
程 式
藏戲在幾百年的表演實踐中,逐步形成了一種比較固定的程式。
藏戲的演出,一般是廣場戲,少數也有舞台演出形式。演出時,化妝比較簡單,除戴面具外,其他就是一般的粉面與紅脂,沒有復雜的臉譜。
樂器也較簡單。打擊樂只有一鼓一鈸,演出時有一人在旁用快板向觀眾介紹劇情發展情況。劇中人道白很少,演員專心致志地吟唱,由於廣場演出,演員的唱腔多高昂嘹亮,拖腔也多,顯示出粗獷有力的性格。後台一般有幫腔,形式與川劇差不多。
藏戲唱腔很多,大致分為表現歡樂的長調,藏語叫「黨仁」; 表現痛苦憂愁的悲調,藏語稱「覺魯」; 表現敘述的短調,藏語稱「黨統」等等。
武功、舞蹈、技藝在藏戲演出中,也廣泛運用。一般是演唱一段以後,便出現一段舞蹈。舞蹈動作很多,爬山、行船、飛天、入海、騎馬、斗妖、擒魔、禮佛等等,都有一定的舞姿。
藏戲的演出時間可長可短,有的演幾小時,有的演一、兩天,過去連演幾天的情況也有。要演長,則細唱細作; 要演短,則用後台快板道白,敘述劇情,一下子跳過去。一般每台藏戲都可分為三大部分:
一是「溫巴頓」,意為獵人凈地,就是身著獵人裝束手持彩箭首先出場,凈場地,高歌祝福。其次是「加魯欽批」,即太子降福。就是著太子裝束者登場,象徵加持舞台,給觀眾帶來福澤。最後是「拉姆堆嘎」,即仙女歌舞。就是著仙女裝者慢慢起舞,表示仙女下凡,與人間共享歡樂。這就是藏戲開場的序幕。
二是「雄」,也就是正戲。
三是「扎西」,即告別祝福儀式,過去的戲班子演到這里,就是通過集體歌舞,向觀眾募捐。
劇 目
藏戲的傳統劇目不少,但在二、三百年的創作、演出實踐中,有的被淘汰了,有的經過再創作再提煉,保留了下來。現在,藏戲的主要劇目有八個:《文成公文和尼泊爾公文》、《朗薩唯蚌》、《蘇吉尼瑪》、《卓娃桑姆》、《諾桑法王》、《白馬文巴》、《頓月頓珠》、《赤美滾丹》。當然,還有其他一些劇目,不過這八個戲是大多數劇團都演出過的,公認保留的劇目而已。
回答者:風約清蓮1995 - 見習魔法師 二級 3-20 21:41
藏戲
藏戲,藏語叫「阿吉拉姆」,是藏族地區普遍流行、在祖國百花藝苑中獨具特色的一個劇種。
起 源
關於藏戲的起源問題,有人竟與八世紀時蓮花生在桑耶寺開創的「跳神」聯系在一起。其實,兩者是風馬牛不相及的。
八世紀,赤松德贊執政時期,桑耶寺落成之後,從天竺請來的高僧蓮花生,根據佛祖釋迦牟尼關於佛教密宗四部(事部、行部、瑜伽部、無上瑜伽部)學說中的瑜伽部、無上瑜伽部里金剛舞一節,組織跳神法會,驅鬼酬神,為寺院開光。蓮花生的傳記中說:「譯經師在桑耶寺『慈氏洲』譯經完後,由長老手持經繞『務孜』殿三周,排成行列,戴上假面具,擊鼓跳舞,為所譯經典開光。從此沿襲至今。這是西藏各寺院跳神的來歷。
藏戲恰恰相反,是以民間歌舞形式,表現故事內容的綜合性表演藝術。從十五世紀起,噶舉教派僧人唐東傑布立志在雪域各條江河建造橋梁,為眾生謀利。他煞費苦心,募籌造橋經費,雖然三年多的努力,尚未成功。後來,他發現虔誠信徒中有生得俊俏聰明、能歌善舞的七姊妹,便召來組成戲班子,以佛教故事為內容,自編自導成具有簡單故事情節的歌舞劇,到各地演出,以化導人眾、募集經費。這就是藏戲的雛形。為此,人們把唐東傑布視為藏戲的祖師;又因藏戲最初由美貌出眾的、仙女般的七姊妹演出,人們又把藏戲叫做「阿吉拉姆」。「阿吉」,藏語意為大姐或女性;「拉姆」,意為仙女。當然,經過很多民間藝人的加工、充實、豐富和提高,藏戲早已不是最初的模樣了。但是,藏戲真正形成自己的一套藝術形式,恐怕也是十七世紀以後的事情。
西藏民間藏戲劇團是十分普遍的。隨時隨地可以見到農村的廣場上,或搭大帳篷,或扯大帆布,甚至沒有什麼遮蓋(更不用說什麼布景和台幕了),藏戲班子就地演出,周圍方圓十里的群眾都會來觀看,常常是圍的水泄不通。在近代歷史上,由於各地業余的、自發劇團的演出很多,慢慢形成各自的特點和風格,從而形成不同的流派。解放前西藏著名的藏戲劇團有:江孜的江嘎爾、南木林的香巴、拉薩的覺木隆和昂仁的迥巴。現在,藏戲業余劇團十分普遍,有的地方幾乎每個社隊都組織了一個戲班子,象拉薩郊區的墨竹工卡縣,就有二十來個業余藏戲隊。
流 派
解放前,每逢雪頓節,各地的藏戲班子需要到拉薩來支差,為達賴及地方政府的官員獻戲。這些來支差的藏戲班子成了各地業余戲班的骨幹力量。而各個地區的戲班,由於歷史、地理、語言、風格、造詣的差別,形成了具有不同風格的流派。
在這些流派中,有屬於舊派的白面具派,有屬於藍面具的新派,也有獨腳戲。
屬白面具的舊派,有窮結的賓頓巴、堆龍德慶的朗則娃,乃東的扎西雪巴等。因舊派戴的是白面具,所以叫做白面具派。他們的戲動作和唱腔都比較簡單,影響巴較小。
新派就是迥巴、江嘎爾、覺木隆、香巴四大劇團,他們的演出開始時,由戴藍面具的演員出場,故稱藍面具派。新派的表演藝術有較大發展,影響也比較大,慢慢就把舊派代替了。
程 式
藏戲在幾百年的表演實踐中,逐步形成了一種比較固定的程式。
藏戲的演出,一般是廣場戲,少數也有舞台演出形式。演出時,化妝比較簡單,除戴面具外,其他就是一般的粉面與紅脂,沒有復雜的臉譜。
樂器也較簡單。打擊樂只有一鼓一鈸,演出時有一人在旁用快板向觀眾介紹劇情發展情況。劇中人道白很少,演員專心致志地吟唱,由於廣場演出,演員的唱腔多高昂嘹亮,拖腔也多,顯示出粗獷有力的性格。後台一般有幫腔,形式與川劇差不多。
藏戲唱腔很多,大致分為表現歡樂的長調,藏語叫「黨仁」; 表現痛苦憂愁的悲調,藏語稱「覺魯」; 表現敘述的短調,藏語稱「黨統」等等。
武功、舞蹈、技藝在藏戲演出中,也廣泛運用。一般是演唱一段以後,便出現一段舞蹈。舞蹈動作很多,爬山、行船、飛天、入海、騎馬、斗妖、擒魔、禮佛等等,都有一定的舞姿。
藏戲的演出時間可長可短,有的演幾小時,有的演一、兩天,過去連演幾天的情況也有。要演長,則細唱細作; 要演短,則用後台快板道白,敘述劇情,一下子跳過去。一般每台藏戲都可分為三大部分:
一是「溫巴頓」,意為獵人凈地,就是身著獵人裝束手持彩箭首先出場,凈場地,高歌祝福。其次是「加魯欽批」,即太子降福。就是著太子裝束者登場,象徵加持舞台,給觀眾帶來福澤。最後是「拉姆堆嘎」,即仙女歌舞。就是著仙女裝者慢慢起舞,表示仙女下凡,與人間共享歡樂。這就是藏戲開場的序幕。
二是「雄」,也就是正戲。
三是「扎西」,即告別祝福儀式,過去的戲班子演到這里,就是通過集體歌舞,向觀眾募捐。
劇 目
藏戲的傳統劇目不少,但在二、三百年的創作、演出實踐中,有的被淘汰了,有的經過再創作再提煉,保留了下來。現在,藏戲的主要劇目有八個:《文成公文和尼泊爾公文》、《朗薩唯蚌》、《蘇吉尼瑪》、《卓娃桑姆》、《諾桑法王》、《白馬文巴》、《頓月頓珠》、《赤美滾丹》。當然,還有其他一些劇目,不過這八個戲是大多數劇團都演出過的。
⑧ 唐東傑布的傳奇故事有哪些傳奇色彩快
不聽旁人嘲笑,建成58座鐵索橋,造福百姓。開創藏戲,成為藏戲的開山鼻祖。
⑨ "還是從西藏高僧唐東傑布的傳奇故事說起吧."獨具成段,是一個
這句話在全文謀篇布局中起承上啟下的作用。前面總括藏戲三大特點,用「還是」轉折,介紹唐東傑布的傳奇故事及藏戲的形成。唐東傑布是藏戲的創始人、開山鼻祖,沒有唐東傑布就沒有藏戲。高僧:德高望重的僧人(和尚)。傳奇故事:指情節離奇或人物行為超越尋常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