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關老師獨特教學方法的故事用於公開課語文
『壹』 結合實際 就如何上好一節語文公開課 寫一案例
高中語文教學案例
胸有丘壑自成章
——一節公開課後的思考
內容簡介:本文從一節公開課的偶然事件引發對教學藝術的思考,認為教學藝術不是用備好的教案去按部就班的完成教學環節,而要根據學生的實際靈活的選擇教學方法和重組教學環節。同時結合特級教師的一節課作了一些思考,覺得真正的教學藝術不是孤立的看一節課,而應著眼語文教學的系統,把每一節課都放到語文教學的大系統中,根據學生的實際反映去思考教學內容、教學方法和教學環節。
關鍵詞:公開課 學生實際 教學藝術 特級教師 教學系統
作為省一級重點中學,學校每年都要面向全市舉辦「教學藝術展示周」活動。我參與了2006年的教學藝術展示周活動,上《項脊軒志》這篇課文。這是一次引發我很多思考的一次開課。
對這篇課文,我確定的教學目標是:理解作者情感,品味平淡中蘊含深情的語言,把握文章的抒情方法。所以上課時緊扣「情」字主要圍繞著四個問題展開: 第一,本文的關鍵句是什麼?為什麼?設計這樣的問題在於讓學生對全文的內容有一個整體的了解,初步把握作者的情感。第二個問題是,圍繞「悲」「喜」二字作者敘寫了哪些人事?通過這些敘寫文章表達了什麼樣的「喜」和什麼樣的「悲」?這是對文章的具體感知,需要對文章作內容的分析和語言的品味,感知作者平淡的敘述中所隱藏的深情。隨之而來第三個問題是,作者是怎樣抒發這種悲和喜的?這是從理性層面的思考,從而了解作者的創作上的特點,學習一些寫作的方法。我用兩幅對聯概括:「事細而情深 ,文短而意長」,「景不必奇譎瑰麗唯幽靜能怡性,事無須驚心動魄是真情才動人」。第四個問題是,如何理解「悲」、「喜」兩種情感在文章中的統一?這是對文章主題和內在結構的把握,也是對作者深層情感的進一步理解。
因為教兩個班級,又是面對全市的一節課,所以我先在不開課的班級上了一課。
開課了。開始的時候很順利,一切按我原來的估計進行。對第一個問題學生較快的解決,很快的找到關鍵句,理由也概括得很到位:是全文情感的概括;是過渡句,承上啟下;點明了寫作《項脊軒志》的原因。對第二問題,我預先的概括是:怡然讀書之樂,
家道中落之傷,慈母早逝之哀,辜負祖母之悲,懷念亡妻之痛。我先讓學生思考五分鍾,然後讓學生回答。其實對這個問題,我早做好對學生點撥的准備。因為在另一班上課的時候,學生的回答總不能中的,特別是對什麼樣的「喜」和什麼樣的「悲」更未能理解到位。所以我在上公開課時心理上也對學生作了定位,並設計了很多的小問題准備用來引導。如「喜」部分:為什麼修葺項脊軒?為什麼不另起書房?你覺得那些地方能夠表達作者的喜悅?「悲」部分:母親是怎樣的人?回憶祖母側重寫了什麼?回憶母親用「泣」,回憶祖母用「長號」,而對妻子卻沒有直接的詞語表現感情,這是為什麼?……在思考這些問題時引導閱讀課文,推敲字詞,品味語言,然後概括情感,把握方法。未料到一個學生在回答時概括得相當到位:「重修項脊軒的讀書之樂,回憶母親時光流逝之悲,回憶祖母功名難就之悲,回憶妻子英年早逝之悲。」當時他的回答引起聽課老師的一片驚呼,我也很感突然,雖然和我原來的概括比較還有值得完善的地方,但他的回答基本中的,原來設計的所謂引導是全用不上了,只好馬上改變問題:「你從哪些地方讀出了這樣的『喜』和『悲』?」在隨後的閱讀和品味的教學過程雖然尚算順利,但自己也發覺有些地方出現了不應有的重復,使得其中的一個練筆環節(圍繞一個「情」字,概括《項脊軒志》這篇課文的內容)因為時間的緊張不得不舍棄。
課後,和幾位同學同事一起吃飯、聊天。大家對我上課時注重文本,側重語言品味的教學持肯定意見,但我總覺若有所失。其間也談到一位特級教師到我市一所高中上課的事,說他那節課上得不理想,完全不能體現特級教師的水平。有一位甚至開玩笑:「特級教師的課不過如此,還不如小曾老師的課呢。」另有一位說可能特級教師不了解那所學校學生的情況。這句話讓我剛才的思考一下找到了突破口。
作為教師,上課之前首先要做的是備課。備什麼?備教材,備學生。其實備學生太難了。一個班級五十多位學生的學習狀況、語文素養是不同的;同一個學生的昨天和今天也是不同的,思想、心態、情緒等一切的心理和身體的狀況都可能對學生造成影響;第二,所學內容的不同也可能導致教師對學生的了解不充分。不同文體、不同語言風格或不同思想傾向的文本都會因學生心理期待等原因有著不同的閱讀效果。而任何一點的不同都可能影響一節課的教學環節,影響一節課的精緻甚至常態。這樣,我們可以說,備學生是需要的,但只能在一個大略的層次上做一個大概的估計。所以,剩下的只能是備教材,因為只有教師對教材備充分了,才能任憑它「八方風來,我自巍然不動」。怎樣算是備好了教材?我覺得一是對教材爛熟於胸,從字詞句到文章結構主題手法等等都瞭然,二是要選擇授課內容,確定授課重點,不可能把教師知道的全部在課堂上讓學生掌握,只能根據文章的特點和教材的編排選擇性的講授。
我覺得,備教材要比備學生重要。教材是可以把握的,而學生卻每天都是不同的。如果沒有對教材的熟悉,對學生課堂上的精彩表現我們很難因勢利導,這樣對學生是一種挫傷;如果沒有對教材的熟悉,面對學生課堂上的疑問將無言以答,這樣對教師一種打擊;如果沒有對教材的熟悉,面對課堂上節外生枝的問題將無法控制,這對課堂時間是一種浪費。當然,這樣說絕不是說教學可以不顧學生,恰恰相反,課堂的教學絕對不能脫離學生進行,這是最重要的。備教材是前提,從學生的實際出發則是關鍵。而教學的藝術,正是在這樣不可預知中才得以淋漓盡致的展示。而我,正是未能意識到學生的不同而使課堂教學出現了凝滯。
所以,我想,所謂的教學藝術,絕對不是用已經備好的教案按部就班的進行教材的解剖,而是在充分掌握教材的前提下,根據學生課堂上的表現,根據教學目的隨時調整教學方法和重組教學環節。這是我想到的第一點。
對於特級教師的課,如果幾年前我聽到「也不過如此」這樣的話,我可能會相信,並且自我安慰:你看特級教師的課也有人說不好,何況是你?但現在的感覺卻不一樣了。在自己也開過一些公開課後深深地感受到憑一節課就來判定一個老師的好壞那是不夠恰當的。教材可供挖掘的、學生的狀態、師生的了解和磨合等都可以影響一節課。
一篇課文向學生講什麼、怎樣講,可能每一位老師的處理都不同,所以每一節語文課都可能招來異議。而優秀的老師決不是把一篇課文只當成一篇課文。他把這課文當成是整個系統中的有機組成部分。所以,在某節課中,他可能什麼都不做,只引導學生讀,而另一節課可能會深挖細析,甚至由肌肉骨骼分析到神經末梢。如果我們不了解他的教學思想,不了解他的整體教學設計,而對他的某一個環節中的處理可能不以為然。正如我們看到一座花園,如果一看到枯枝敗葉就判斷它的殘破,而沒有想到這些枯枝敗葉正是營養花木的養料,這是錯誤的。
在一些課堂上,作秀成為了一種時髦。課堂的活躍、教師的風采,都是表演的元素,卻很少有人去顧問這種表演之後還留下什麼。語文教學是一個大系統,它有些時候表現為樸素甚至是單調無聊的操作,有些時候表現為精彩紛呈的思想的碰撞,有些時候為精心的品讀體悟,有些時候為深思奮筆疾書……
語文教學可以看成是一項工程,甚至可能比工程還要復雜。每一篇課文、每一個知識點都需要精心安排,課文和知識點的網路更要精心構建。大師之所以成為大師,是因為他們有積累更有思想,而最重要的是把從教學實踐中來的教學思想再運用到實際中去,形成自己的教學王國。
所以我想,所謂教學藝術,它首先是對教材通盤熟悉的前提下,明確每一冊課文每一個單元每一篇課文的教學內容和教學重點,其次是在課堂教學中能隨時根據學生的情況採用適當的教學方法和合理的教學結構,完成教學目標。這正像是一位畫家,只要胸有丘壑(教學系統),那麼無論是條幅還是長卷(具體的教學內容)他都能根據材料(學生的實際表現)自如的進行創作。
這是我參加這次教學藝術展示周後的思考。
『貳』 大學老教授魔性解讀古詩爆紅,你的人生中有哪些讓人印象深刻的大學老師
這樣的老師我也喜歡,就喜歡這種魔性的老師,他們有自己的風格,版有自己獨特的教學方法,不權死板,讓學生很喜歡聽,這才是所謂的寓教於樂。
要說我人生中印象最深刻的大學老師,那就是我們的公開課哲學史老師了,他就屬於那種知識量儲備十分豐富,詼諧幽默,而且言語之間透露的一種讓你十分嚮往的語氣,他的課可以說座無虛席,基本上有很多學生去晚了就沒有座位,有很多都是坐在大堂教室的台階上,聽他講課。
他1米7多的個頭,戴個眼鏡,在我們學校哲學老師裡面,應該算是資歷最為深的了,他能夠通過哲學給你上知天文下知地理,反正只要是與哲學可以搭邊的,他都可以信手拈來,一邊教你,一邊用他的知識量讓你折服,他的課也陪伴了我大學四年的時光,就算我的公開課已經完結學分了,我還是想去聽一聽他的公開課,去領略它的風采。
『叄』 新穎的教學方法有哪些
小學語文教育教學方法的創新
語文是小學階段中一門基礎學科,而語文課堂蘊含著豐富的藝術色彩,對於學生創新意識的培養具有很大的幫助。在傳統教育理念的影響下,教師往往只重視學生的成績,而忽視了對學生創新意識的培養,從而導致學生基礎知識儲備比較充足,實踐能力和創新能力相對比較薄弱。傳統的教育模式下出現很多弊端,不適合現代教育的發展,教師應該及時發現其中的問題並加以重視,小學語文教育是小學的基礎學科,教師應該採取有效的創新措施來提高語文課堂效率和質量。
一、小學語文教育教學方法的創新策略
(一)根據教材內容,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
在小學語文教材中,蘊含著豐富的素材和資源,擁有很多人類發明創新的食物。比如世界奇跡「萬里長城」、現代的信息設備等等,通過教材學生都可以了解世界創新的事物。教材中還有一些名人的創新事跡,比如司馬光砸缸的故事就能給予學生一定的創新啟發,學會運用多角度看問題。另外,教材中還有很多擁有創新精神的人,愛迪生的發明、地動儀的發明等,這些人的堅持不懈才能夠給後人帶來巨大的福音。經過教材內容的多角度熏陶,能夠為學生的創新發展提供知識基礎,有利於激發學生的創新意識。興趣是學生最好的老師,在語文教學中學生的學習興趣是不可忽視的一部分,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可以很大程度上促進學生進行主動創新。一旦學生對學習內容產生了興趣,就有了繼續鑽研下去的動力,從而激發了學生濃厚的學習興趣。教師作為學生的引導者,可以根據教材內容在語文課堂教學中多設立一些新穎的情境,從而提高學生學習興趣,來達到激發創新思維的目的。
(二)採用多種方法結合,進行創新教學
在語文課堂中,蘊含著大量的創新元素,教師應該主動挖掘其中的有利因素,源於教材又不局限於教材。語文課堂教學一般都是教師傳授的形式,同學們在這種環境的影響下語言表達也是相對受限的。那麼我們該怎麼應對呢?當然離不開教師和同學們課下的互動。只有教師和學生多進行互動交流,教師才能了解學生的真實需求,才能採用學生容易接受的形式進行教學。比如鼓勵學生進行課外語文書籍閱讀、輪流辦語文板報等。學生們可以通過這些實際的語文活動,體會學習語文的樂趣,有利於把課本上的知識運用到實際生活中,同時也促進了學生實踐能力的發展。
隨著多媒體技術的發展,多媒體教學已經普遍應用到小學語文教學中。在具體的教學實踐中,教師可以利用多媒體播放和教材有關的音頻,加深學生對課文的理解,有利於學生把握課文的主要思想感情。比如在學習寓言故事的時候,教師大多對學生進行口頭的講解,但是這種教學模式不利於學生對課文知識的理解。然而多媒體的運用能夠幫助教師創造合理的教學情境,能夠通過音頻導入教材內容,讓同學們產生身臨其境的感覺,提高學生的理解能力。另外,還可以根據課文里的人物進行角色扮演,讓學生根據自己的理解來演繹角色,進行情感體驗,加深對課文思想的理解,感受作者的寫作目的。運用多媒體的教學方式,學生可以在學習課本知識的同時,培養語言交際能力和表演能力,從而提高學生的創新能力。
(三)激發學生的發散性思維和想像力
學生的想像力發展直接影響到創新意識的培養,所以老師要學會把握教材上的整體結構和教學思想,採用創新的形式展示教材中的內容。比如在學習古詩的時候,如果一味地讓學生進行閱讀和背誦,學生就會感覺課堂缺少趣味。教師可以利用課前問題導入的方式向同學們提出問題,以問題的形式來刺激學生的求知慾。另外,除了口頭背誦的方式,教師還可以採取黑板默寫的方式,讓同學們根據自己的印象來板書,這不僅可以刺激學生進行積極思考,還可以鍛煉學生的思維發展。
教師應該尊重學生的個性,對於求異的觀點應該加以引導,不能強迫學生都按自己的思路發展,學生根據所學知識可以有自己思維的亮點。對於課堂中的問題,應該引導學生進行積極思考,促進學生採用多種方法來解決問題。比如在「稱象」一課中,同學們根據自己的生活經驗說出了自己獨特的方法,有的說稱石頭太麻煩了,可以讓官員下船一個個稱重,加起來就是大象的重量。這些都是學生在思考問題的過程中碰撞出的火花,是走向創新的一個契機。
二、結束語
綜上所述,小學語文教育中教學方法的創新對於學生的發展具有重要的實際意義。小學語文教學應該從教材出發,多種教育方法相結合的方式,激發學生的發散思維和想像力,從而達到提高學生創新能力的目的,提高語文課堂的教學效率。
『肆』 如何上好一節初中語文公開課
[摘要]語文公開課是語文教學活動中為了展示語文教學過程的細化的一種教學示範課,它比之平時的語文課課堂教學要求的更嚴格,更精細,更充分的多.但有人說,公開課是作秀,花樣百出,不實用,難以在現實的教學中立足,但聽了很多的優質課後,我被上課高超的教學技巧、扎實的教學功底所折服.從中理解上好一節公開課是不容易的,必須有扎實的教學基本功和駕馭課堂的能力. [關鍵詞]公開課 語文課堂 教學 經過十幾年的探索與實踐,我從中悟出了幾點粗淺的體會.我認為一節成功的語文公開課應該具備「新、趣、活、實、美」的特點,即:新:理念新、思路新、手段新;趣:引發興趣、保持興趣、提高興趣;活:教法靈活、教材用活、學生學活;實:內容充實、訓練扎實、目標落實;美:語言美、教風美、板書美.
『伍』 如何利用語文名師的經典課例進行教學
語文名師的核心教學理念與經典課例研究之(五)
━━著名特級教師王崧舟的詩意語文
徐光華
【內容摘要】本文介紹了著名語文特級教師、詩意語文的創立者——王崧舟的詩意語文內容主要包括專業成長經驗、詩意語文解讀和經典課例欣賞三個部分目的是引領廣大教師走進名師、學習名師、研究名師,最終超越名師、使自己自成為名師
【關
鍵
詞】語文名師;核心理念;經典課例;詩意語文
專業成長經驗和境界人生有以下幾方面值得總結借鑒:
(一)抓住機遇,不粘跋涉
王崧舟曾以《劍氣合一,在語文家園安身立命》為題,對自己的專業成長進行過敘事研究,並引用過魯迅先生「運交華蓋欲何求,未敢翻身已碰頭;橫眉冷對千夫指,俯首甘為孺子牛」的詩句,來形容自己的專業追求王老師在這里想表達的意思是:在追求專業成長、人生境界的征途上,既要緊緊抓住大好機遇不放過,又要自我奮起不斷跋涉向前進,因為運好運壞,最後還是要看你自己怎麼轉,所謂「命由心造、運由境生」,說的就是這們道理
王老師將自己的專業成長按五年一段分為四個發展階段:
第一個階段是「嶄露頭角」的五年:19歲就成了紹興市教壇新秀,20歲就成了上虞市實驗小學的教學主任,23歲就成了上虞市百宮小學的副校長王老師認為他能少年得志、平步青雲的主要因素就是機遇,因為「文革」十年耽誤了幾代人,而恰好84、85、86屆師范畢業生又搶佔了先機
第二個階段是「孤獨沉潛」的五年:王老師認為這五年是自己專業成長中最低迷最孤獨的時候,翻開自己的檔案,發現自己除了埋頭教書、埋頭讀書、埋頭研究、埋頭幫助別的老師,自己沒有任何獲獎、沒有任何公開課、沒有任何榮譽,拋頭露面的機會都給了別人但他認為,這五年自己也在成長、也在發展;成長、發展的主導因素是志趣、主要方法是讀書和聽課他讀些什麼書呢?他說,無論是宗教類、哲學類、文學類的,還是美學類的,甚至是「老三論新三論」的書,人物傳記類的書等等,只要有感覺、有興趣都拿來讀,因為「讀詩如飲酒,讀散文如品茶,讀小說如享佳餚,讀歷史如聆聽滄桑老人漫話如煙往事,讀哲學如對視一雙深邃的眼睛,目光如炬,燭照靈魂」這五年中他還聽了各種各樣的課不少於200節,而且養成了一邊聽一邊寫反思的習慣,很多時候是聽完後就馬上和授課教師交換意見;也是這個階段,他開始對當時的課堂進行微格研究,如研究導入、點撥、表達、訓練、結課等等,而且這些研究成果都曾發表在《浙江教育》上
王
老師曾說過,由於這五年的沉潛,肚子里裝了近100本書、上了1000節課;在平靜的底下,生命的能量卻不斷在貫注不斷有膨脹,才有了後面的「一鳴驚人」和「獨樹一幟」
第三個階段是「一鳴驚人」的五年:在這一階段,王老師以自己的名義第一次舉辦了「王崧舟語文教學藝術展示周」活動;成了全省最年輕的小學語文特級教師,還上了《中國教育報》;他教的《萬里長城》一課一炮走紅,聲名遠播王老師在總結這一段的成長經驗時說過,這其中既有機遇的因素,更有才情的因素;才情從哪裡來?從不斷地學習實踐、磨課反思中來他列舉了這一個例子:為了上好《萬里長城》一課,前前後後修改了12次;他總是自己和自己較勁,喜歡自己和自己過不去,自己的才情就這樣汩汩地冒著,語文教學也這樣不斷地超越著━━從《萬里長城》到《威尼斯的小艇》,從《鸕鶿》到《我的戰友邱少雲》,從《荷花》到《草船借箭》,從《小珊迪》到《只有一個地球》,就這樣不斷出新、出奇、出彩
第四個階段是「開創流派」的五年:王老師說過,在這個階段,機遇已經不再起任何作用;這個階段的成長,主導因素就是「使命」他為什麼對語文教育產生強烈的使命感呢?我們從他發出的「在流轉不息的生命之輪中,我為語文而來!是語文滋潤我粗糙的感覺,是語文放飛我稚嫩的幻想,是語文點燃我噴涌的激情,是語文喚醒我沉醉的智慧我平庸的生命,因為語文而精彩」的感言中,就不難發現,他對語文教育強烈的使命感,有來自外界的期待、常識和苛求,更有來自內在的熱情、抱負與感思實質上就是「追求理想,實現自我」也正是因為有了強烈的使命感,王老師才有了對語文的莊重承諾,有了道義的擔當,有了價值的堅守,更有了充滿詩意的浪漫追尋━━他跑遍全國上課?⒔滄孟猿觥熬隆⒑托場⒋篤⒖擰鋇暮寂捎鏤慕萄Х綹瘢⒃諦∮鍀緋鍍鵒恕笆庥鏤摹閉餉嫦屎斕拇篤歟鉤曬侔熗恕叭諞喚焓庥鏤慕萄Ч勰帷保諶∮鍀綺惴河跋?
在促進專業成長和追求人生境界中,王老師就是這樣,既緊緊抓住每一次千載難逢的機遇,又堅持腳踏實地自主跋涉,一步一步向前邁進他在自主跋涉中的「修煉方式」的追求的「人生境界」,實在值得我們總結借鑒在「修煉語文教育內功」方面:第一招叫「實錄還原法」,就是收集名師的有代表性的課堂實錄,然後把實錄還原成教學設計,再把教學設計還原成教學理念,以修煉自己在課堂教學中的「硬功夫」(即既有思想「上得了天」,又有技術「下得了地」);第二招叫「情境填空法」,就是觀看經典課堂實錄時,抓住一些教學細節,把自己的教學設想補充進去,並與大師們的教學處理進行對比思考,以修煉自己的教學機智、通變與智慧,因為「課像是教學具象和教學抽象的統一體,是教學經驗和教學思想的統一體,是教學細節和教學範式的統一體」;第三招叫「微格解剖法」,就是從研究候課、導入、提問、范讀、導讀、訓練、結課、拓展等細節入手來提高藝術水平;第四招叫「課感積淀法」,就是教師對教學現場的一種直覺,一種當下的把握,一種敏銳而別出心載的駕馭,課感包括課的節奏感、課的情味感、課的層次感、課的風格感等等;第五招叫「案例鑒賞法」,就是要學會看出案例背後的言說,弄清作者寫案例的價值取向,以使從案例中學到實質性的東西;第六招叫「文本細讀法」,就是教師解讀文本要徜徉在語言之途,在語言裡面「出生入死」,要沉入詞語中,一字一字,一句一句,甚至不放過任何一個標點符號來讀,這是修煉文本解讀能力的重要法門;第七招叫「主題研究法」,就是圍繞一個主題,千方百計,想方設法去收集各種材料,認真分析梳理,都會使自己的能量(內功)上升在追求「人生境界」方面:王老師認為,做學問有境界,一個人對待職業、以對等自己的人生也有不同的境界:第一重境界叫「功利境界」(賺錢),第二重境界叫「道德境界」(責任),第三重境界叫「科學境界」(學問),第四境界叫「生命境界」(享受)他認為,到了這重境界,你上課是一種享受:什麼是享受上課呢?就是徹底打開,就是全然進入,讓自己的精神生命永遠活在每一個當下,永遠去體認每一個當下對你的意義和價值究竟是什麼王老師追求的就是第四境界,所以他「有境界則自成高格」
(二)追求個性,形成風格全國著名特級教師、浙江省小語會會長沈大安老師在細讀王崧舟不同時期語文教學經典課例後,總結出他詩意語文教學的一個連續譜系(即:一是讀出畫面━━教學構思的超越;二是讓學生自己提問━━教學模式的超越;三是情與情的諧振━━教學藝術的超越;四是反教案━━教學習性的超越;五是歸於平談━━教學風格的超越),認為貫通這個教學譜系的,是一種精神、一種境界,那就是自己的永無止境的超越他認為,王崧舟既是一位超越者,又是一位被超越者;王崧舟超越著王崧舟,他在超越中死去,也在超越中獲得新生;也就是在這種不斷地超越中彰顯出另具一格、獨特個性和哲派風格
王崧舟自己曾說過,「西湖十景」,我最愛「麴院風荷」的精緻格局、「柳浪聞鶯」的和諧情韻、「雙峰插雲」的大氣境界和「雷峰夕照」的開放胸襟;20年的語文教學實踐,博學、審問、慎思、明辨、篤行,慢慢地也磨礪出我「精緻、和諧、大氣、開放」的課堂教學風格其具體表現是:
1、在語文課堂上建構「麴院風荷」般的「精緻格局」
王認為,一堂好課,如一幅國畫,總要講究整體的布局和格調啟課、結課,板塊、細節,承接、轉換,文本、拓展,都要力求上得精美、上得別致
【案例片段】《萬里長城》一課,他以題詞導入教學,又以題詞結束教學首尾呼應、結構精緻,將一條橫貫東西、逶迤曲折的人工長城演繹成融會古今、堅強剛毅的人文長城
課始,
王老師充滿激情地朗讀了世界各國元首獻給長城的題詞:
師:英國女王伊麗莎白游覽長城以後,留下了這樣的題詞:「我到過世界上的許多地方,中國的萬里長城是最美的!」
西班牙首相阿斯納爾游覽長城以後,留下了這樣的題詞:「對於凝聚著中國千年文明、智慧和力量的長城,我深表敬佩」美國總統柯林頓游覽長城以後,留下了這樣的題詞:「長城是一個奇跡,一個由偉大的民族創造的偉大的奇跡」聽完這些國家元首的題詞,你有些什麼感受?
生:我感到很自豪我們的長城真偉大!
生:我真想馬上去長城看一看
生:我很興奮因為有那麼多的國家領導人贊美我們的長城
生:我為自己是一個中國人而感到驕傲!
課終,
王
老師鼓勵學生為長城題詞:
同學們,面對這巍然屹立的萬里長城,你最想說的是什麼?請把你的話寫下來,那就是你獻給長城的題詞(學生寫題詞全班交流題詞)
生:長城是個奇跡,一個由偉大的民族創造的氣魄雄偉、年代久遠、工程浩大、施工艱難的偉大奇跡!題詞人:張亮
師:超過柯林頓(笑聲)
生:我愛我們偉大的長城,更愛我們偉大的中華!題詞人:魯平凡
師:感情真摯,表達凝練!
生:我愛長城!我愛中華!題詞人:王曉夢
生:長城是我的驕傲,我們的驕傲,我們中華民族的驕傲正如美國總統柯林頓所言:「長城是一個奇跡,一個偉大的民族創造的偉大的奇跡」題詞人:李為棟(掌聲)
師:由我到我們再到中華民族,一氣呵成、激情彭湃,真好!生:剛毅、莊重的萬里長城,是我國勞動人民血汗和智慧的結晶,是我們的驕傲我為自己是一個中國人而感到自豪題詞人:任勤奮
師:發自肺腑之言!
生:萬里長城下的一磚一瓦、一土一石,都蘊含、滲透著古代勞動人民的血汗和智慧題詞人:詹誠
師:「蘊含」、「滲透」,多雅緻的兩個字眼,用得真好!
生:我愛長城,我愛中華,我為我是一個中國人感到無比自豪題詞人:金虹
師:把無比自豪的感受大聲地讀出來(生再讀)
生:這萬里長城,不是石磚建的,而是由千萬個生命、千萬滴血汗組成的堅強、剛毅、莊重的萬里長城不是風風雨雨、電閃雷鳴所能摧得垮的題詞人:方毅民(掌聲)
師:說得好!兩千多年的風風雨雨、電閃雷鳴,早已證明了這一點
生:萬里長城,你是我國人民的驕傲!你是代表中國堅貞不屈的精神!你象徵一條正在騰飛的中國巨龍!題詞人:譚瑛(掌聲)
師:巨龍已經騰飛!巨龍必將在你們的歡呼下飛得更高、飛得更遠!
2、在語文課堂上營造「柳浪聞鶯」般的「和諧情韻」
王
老師認為,一堂好課,如一首交響樂,總要講究旋律、節奏、配器、音響的和諧中國文化重「和合」,我覺得自己的課堂也應致力於「和合」文化的營造師與生要和諧,人與文要和諧,情與理要和諧,導與放要和諧,思與悟要和諧,知與行要和諧
【案例片段】《小珊迪》一課,王老師緊扣文中「他不是那種人」的斷定,引領學生一起同情著作者的同情、感動著作者的感動、悲傷著作者的悲傷、崇敬著作者的崇敬使人、文、課和諧的交融在一起
師:(出示句子:「當我想到孩子那誠懇的面容,想到他那使人信任的神情,我斷定他不是那種人」)同學們,讀這句話的時候,你最想強調哪個詞?請大家自由讀一讀,體會體會(學生自由朗讀)
生:我最想強調「誠懇」這個詞語我覺得小珊迪是個非常誠實的孩子,他可以不顧自己的生命安危,卻一定要把零錢找還給那位叔叔(該生有感情地朗讀這句話,讀時強調了「誠懇」)
生:我最想強調的是「信任」我覺得小珊迪用自己的死來告訴人們,他是一個值得信任的人(該生有感情地朗讀此句,讀時強調了「信任」)
生:我覺得「斷定」這個詞語必須強調斷定是非常肯定的意思,事實證明,小珊迪的確不是那種人他是那樣誠實,那樣守信(該生有感情地朗讀此句,讀時強調了「斷定」)
生:我要特別強調「不是那種人」小珊迪臨死前說的話,足以證明他不是那種人!(該生有感情地朗讀此句,讀時強調了「不是那種人」)
師:我斷定他不是那種人!請問,你斷定小珊迪不是哪種人?
生:我斷定他不是那種見利忘義的人生:我斷定他不是那種騙人錢財的人
生:我斷定他不是那種不講信用的人
生:我斷定他不是那種人窮志短的人
生:我斷定他不是那種言而無信的人
生:我斷定他不是那種貪圖小利的人
生:我斷定他不是那種貪婪無恥的人
師:是啊,小珊迪決不是那種見利忘義的人;決不是那種騙人錢財的人;決不是那種不講信用的人;決不是那種人窮志短的人;決不是那種言而無信的人;決不是那種貪圖小利的人;決不是那種貪婪無恥的人
這樣的孩子可愛嗎?(生:可愛)
這樣的孩子可敬嗎?(生:可敬)
這樣的孩子我們會把他忘記嗎?(生:不會)
永遠不會!
3、在語文課堂上追求「雙峰插雲」般的「大氣境界」
王
老師認為,一堂好課,如一盤圍棋,最講究一個「氣」字有氣則活、無氣則死;大氣則神、小氣則凡氣是氣量、氣度、氣概、氣魄、氣勢、氣象、氣派、氣韻氣要大,大氣的課,總是左右逢源、縱橫自如、出神入化、爐火純青
【案例片段】教學《我的戰友邱少雲》一課,王老師以「紋絲不動」為基點,大處落筆、整體勾勒、以學定教、順學而導,引領學生全方位、多角?鵲馗形蠐⑿鄣奈按笮蝸?
師:同學們,你是從哪些地方讀懂「紋絲不動」的?
生:我是從「我們趴在地方必須紋絲不動,咳嗽一聲或是蜷一下腿都有可能被敵人發現」中讀懂的這里的「紋絲不動」指的是戰士們在生理上克制自己想動的那種念頭
師:你從字面上讀懂了「紋絲不動」的意思事實上,必須做到紋絲不動是有具體原因的你再往前面讀一讀,看看到底是什麼原因
生:(朗讀課文)太陽漸漸爬上山頭(師插話:原因之一白天潛伏,更容易被敵人發現)我發現前面60多米就是敵人的前沿陣地,不但可以看到鐵絲網和胸牆,還可以看到地堡和火力點,甚至連敵人講話都聽得見(師插話:原因之二如此近距離的潛伏,更容易被敵人發現)敵人居高臨下,當然更容易發現我們(師插話:原因之三我們在低處,更容易被敵人發現)
師:讀得很准,說明你已經完全從原因的角度讀懂了「紋絲不動」但是,你不光要去理解紋絲不動的原因,你更要用心去感受戰士們的紋絲不動當你讀這段話的時候,你有些什麼感受?把你的感受讀出來(生有感情地朗讀這段話)
師:聽完他的朗讀,你感受到了一種怎樣的氣氛?生:潛伏的形勢非常緊張
師:誰能通過自己的朗讀,讓大家再次感受潛伏氣氛的緊張?(生有感情地朗讀這段話)
師:現在,我們都是潛伏部隊中的一員前面60多米就是敵人的前沿陣地,多近啊!你們要是稍有一個風吹草動,就會被敵人發現那樣的話,後果將不堪設想!來,我們一起讀讀這段話,一起感受感受潛伏氣氛的緊張和嚴峻(生集體有感情地朗讀這段話)
師:你們還從別的什麼地方讀懂了「紋絲不動」?
生:我從這段話中體會到了「紋絲不動」(朗讀課文)「為了整個班,為了整個潛伏部隊,為了這次戰斗的勝利,邱少雲像千斤巨石一般趴在火堆里一動也不動烈火在他身上燒了半個多鍾頭才漸漸熄滅這個偉大的戰士,直到最後一息,也沒有挪動一寸地方,沒發出一聲呻吟」我是抓住「挪動」和「呻吟」這兩個詞來體會的挪動就是輕輕地移動,呻吟就是因痛苦而發出的聲音這時的邱少雲,被熊熊烈火燃燒了半個多小時,他都沒有挪動一寸地方,沒有發出一聲呻吟我覺得這就是「紋絲不動」
師:體會得很好你是從結果的角度讀懂「紋絲不動」的這段話,如果你仔細讀下去就會發現,其中的每一句話、每一個詞,甚至每一個標點都在刻畫邱少雲在烈火燒身時紋絲不動的光輝形象你覺得讀這段話的時候,哪些地方需要特別強調,能夠更好地反映邱少雲這個人物的光輝形象(學生自由練讀後有感情地朗讀這段課文)
師:讀出了英雄鋼鐵般的意志你為什麼要將「千斤巨石」讀得這樣重?
生:我覺得千斤巨石這個詞寫出了邱少雲紋絲不動的形象
師:誰再來讀讀這段話?(生有感情地朗讀這段課文)
師:你的朗讀聲中,包含著對英雄無限崇敬的感情,讓人感動啊!「一寸地方」、「一聲呻吟」,這兩個地方你為什麼讀得這樣慢、這樣輕?
生:我覺得烈火燒身的痛苦是巨大的,但邱少雲卻忍住了,直到最後犧牲所以我覺得這個地方不能讀得太響、太快
師:還有誰想通過自己的朗讀來抒發對英雄的感情?(生有感情地朗讀這段課文)
師:盡管聲音比較平淡,但老師能夠感覺到,你對英雄的感情卻是非常真摯的特別是這句話━━烈火在他身上燒了半個多鍾頭才漸漸熄滅讀得特別感人!「半個多鍾頭」你拉長了,讀得也特別重讓我們大家都感覺到,這半個多鍾頭對忍受著巨大痛苦的邱少雲來說,實在是太長太長了啊!讓我們一起,懷著對英雄的無限崇敬朗讀這段話(生集體有感情地朗讀這段課文)
師:是啊,這就是我們的英雄,一位有著鋼鐵般意志的英雄,一位在烈火中永生的英雄有沒有同學是從後果的角度讀懂紋絲不動的?也就是說,如果做不到紋絲不動,會出現怎樣的後果呢?
生:我從這句話當中體會到的:「但是,這樣一來,我們就會被山頭上的敵人發覺我們整個班,我們身後的整個潛伏部隊,都會受到重大的損失,這一次作戰計劃就會全部落空」如果邱少雲做不到紋絲不動,就會被敵人發覺,敵人就會襲擊我們,我們的部隊就會受到重大損失
師:就是這個道理如果做不到紋絲不動,這次作戰計劃還能完成嗎?
生:(齊答)不能
師:如果這次作戰計劃不能完成,391高地這顆毒牙還能拔掉嗎?
生:(齊答)不能
師:如果391高地這顆毒牙不能拔掉,整個戰線還能往南推移嗎?生:(齊答)不能
師:如果整個戰線不能往南推移,抗美援朝戰爭還能取得偉大勝利嗎?
生:(齊答)不能
師:假如你就是邱少雲,當你意識到自己的一舉一動可能帶來這么嚴重的後果,?慊嵩趺炊琳舛位埃ㄑ雜閃范梁笥懈星櫚乩識琳舛慰撾模?
師:你甘願這次作戰計劃全部落空嗎?當然不甘願!所以你才會讀得這樣沉重(生有感情地朗讀這段課文)
師:邱少雲,在自我犧牲和整個潛伏部隊受到重大損失之間,你選擇什麼?
生:我選擇自我犧牲
師:因為你已經意識到了問題的嚴重後果,是吧?(生有感情地朗讀這段課文)
師:從你的朗讀中,我彷彿看到了一位寧願以自己的劇痛、以自己的犧牲來換取戰友們的安全、來換取戰斗勝利的堅強戰士同學們,這就是意義重大的紋絲不動,這就是艱苦卓絕的紋絲不動,這就是驚天動地、氣壯山河的紋絲不動
4、在語文課堂上創生「雷峰夕照」般的「開放胸襟」
王老師認為,一堂好課,一如遼闊的大海海納百川,有容乃大語文課應像大海一樣開放,向學科開放、向生活開放、向心靈開放、向經典開放、向時代和未來開放;語文課應像大海一樣包容,包容思想的質疑、包容學習的錯誤、包容對話的異見、包容情感的出軌、包容成長中的一切反叛和迷茫
【案例片段】教學《只有一個地球》一課,王老師鼓勵學生大膽質疑、主動解疑,以一種開放的胸襟包容並點化他們的疑問和創見,既尊重學生的真實學情,又不忘教師的引導責任
師:因為時間有限,我們把提問的次數控制到6次誰有問題?
生:為什麼地球可愛,又容易破碎呢?地球這么結實,怎麼會「碎」呢?
師:問得好答案百分之百在書上(板書:破碎?)
生:人類無窮無盡地破壞,地球還能活多久?
師:(板書:地球活多久?)這是一個大問題,非常有研究價值這個問題,跟第一個問題有著密切聯系
生:地球的礦產資源到底是怎樣形成的?
師:一個相當不錯的問題可惜書上沒有答案,放到課外去研究吧,行嗎?(板書:礦產資源形成?)
生:為什麼說地球是人類的母親?師:(板書:地球母親?)這個問題上節課我們還討論著呢可能這位同學認為研究得不夠深入,需要進一步研究行!
生:那些人憑什麼破壞地球?地球是我們大家的
師:(憑什麼?)好一個義正辭嚴的「憑什麼」!好一個充滿憤慨的「憑什麼」好,還有最後一次提問的機會
生:我們應該怎樣精心地保護地球,保護人類的母親?
師:(板書:精心保護?)一個了不起的問題!一個我們最為關心的問題!一個亟待解決的問題這個問題,其實已經把前面的問題都包含進去了在鼓勵學生大膽質疑的同時,他又引導學生主動解疑:
生:我研究了「地球母親」這個問題因為人類生活所需要的各種資源都是地球提供給我們的,是地球養育了人類
生:我認為,地球從來不向人類索取什麼,就像母親對待她的兒女一樣
生:我們的生命是地球給的,所以說地球是我們的母親
師:假如請你用一個詞語來形容地球這位母親的話,你會用上什麼詞語?
生:慷慨的母親
生:溫柔的母親
生:和藹可親的母親
生:美麗壯觀的母親
生:無私的母親
生:偉大的母親
師:但是,這樣一位無私而偉大的母親,那些無知的、貪婪的人們卻是怎樣對待她的呢?請大家閉上眼睛,聽老師讀書上的一段話隨著老師的敘述,你的眼前彷彿出現了怎樣的畫面?(師讀:「人類生活所需要的水資源、森林資源、生物資源、大氣資源,本來是可以不斷再生,長期給人類做貢獻的但是因為人類隨意毀壞自然資源,不顧後果地濫用化學品,不但使它們不能再生,還造成了一系列生態災難,給人類生存帶來了嚴重的威脅」)
生:我彷彿看到一些人拿著斧子在砍樹木,一棵一棵的大樹被砍倒了
師:不久,原來的那一片茂密的森林,只剩下了一個個━━
生:剩下了一個個樹樁
師:於是狂風來了,暴雨來了,你又看到了什麼?生:嘩嘩的大雨匯成了滾滾的洪水
師:匯成滾滾的洪水,橋梁被怎樣了?
生:橋梁被沖斷了
師:莊稼被怎樣了?
生:被淹沒了
師:人們居住的房屋怎麼樣了?
生:倒塌了
師:於是你又看到了一個又一個滿面愁容的老百姓怎麼樣了?
生:所有的房屋倒塌了,他們在祈求狂風不要讓他們流離失所,洪水流向了人類的家園,人們在向母親求饒
師:一幅可憐的畫面!一幅可悲的畫面!你看到的又是怎樣的畫面?
生:我彷彿看到一些人們拿著鋒利的刀正在凶?械卦咨幣恍┬《?
生:我彷彿看到沙塵暴正在襲擊著我們這個美麗的城市
生:我彷彿看到了一條條漂著垃圾、散發著臭氣的河流
師:(播放課件,出示有關資料)同學們,不光是這些啊就在我們美麗的地球母親的身上━━(教師有感情地朗讀)
每天,地球上有15億人呼吸著被污染的空氣,至少有800人因為空氣的污染而死亡
每天,地球上有1500噸氟利昂排入大氣層,嚴重破壞著保護地球的臭氧層
每天,地球上至少有1500人死於飲用不潔凈水造成的疾病,其中大部分是兒童
每天,地球上有12000桶石油泄漏到海洋里
每天,地球上有160多平方公里的土地成為不毛之地
每天,地球上有
55000公頃
的森林被大火和砍伐毀於一旦每天,地球上有800萬噸水土在悄然流失
同學們,這是貪婪的、無知的人們對地球母親犯下的滔天罪行!想想這些,我們怎能不油然而生憤慨之情,怎能不為她大聲疾呼━━
生:(齊讀課文最後一段)「只有一個地球,如果它被破壞了,我們別無去處如果地球上的各種資源都枯竭了,我們很難從別的地方得到補充我們要精心地保護地球,保護地球的生態環境讓地球更好地造福於我們的子孫後代吧!」
由此可見,
王老師的課堂教學風格,是在立定根基、揚長避短、兼容並包、融會貫通中逐步成就的從教20多年來,他虔誠地模仿過於永正先生的質朴和平實,專注地學習過支玉恆先生的大氣和灑脫,刻意地追求過靳家彥先生的奇崛和壯闊,細心地琢磨過賈志敏先生的嚴謹和機敏但最終,他悟到了自己的教學天性和本真━━課的最高境界是無痕、無課、無為,這是一種「課不異人,人不異課;課即是人,人即是課」的境界,亦即「人課合一」的境界王老師說過,課無止境,我想,我對教學藝術的追求也是無止境的正是這種永無止境、不懈追求、勇於創新的精神,才使王崧舟走上了專業成長、人生境界的巔峰
『陸』 二年級下冊語文可以選擇怎樣獨特的公開課
《畫風》
這一課主要講三個小朋友一起動腦筋想辦法,把無形的風生動地展現在紙上的故事。課文內容淺顯,學生一讀即懂,對於課文中的詞語、句子的理解比較淺顯,學生很容易通過朗讀自己體會,重點僅在於讓學生了解三個小朋友是怎樣動腦筋畫風的,以及培養學生細心觀察的習慣和不斷創新的意識。
所以,你在這堂課中要選用自主學習、讀書體會的教學方法,通過讓學生「先自己讀書找疑→然後,互相質疑,合作解疑→最後,全班匯報交流」的方式學習課文,以及多種方式的讀讓學生體會課文;最後,讓學生大膽思維:你還可以怎樣畫風?並放手讓學生自己參與的方式。這一設計充分調動了學生多種感官參與學習,使學生對課文理解更深,效果更好。在動手、動腦中進行了創造性思維的訓練,為發揮學生主動性創造有利條件,使學生主動參與到探究過程中,培養他們的創新意識。
附:教學設計
教學目標:
1、會認7個字,會寫12個字。
2、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領會文中小朋友的創意。
3、懂得事物之間是有聯系的,遇事要善於動腦筋想辦法。
重點難點:
1、重點:認字、寫字、朗讀課文。
2、難點:朗讀感悟。
教學方法:自主探究識字、小組合作檢查、分角色朗讀感悟
教學准備:投影儀、生字卡片、課件。
課時安排:兩課時
教學流程:
第一課時
一、創設情境,揭示課題。
1、猜謎激趣:
看不到,摸不著;花兒見它點頭;小草見它彎腰。(板書:風)
2、你知道哪些風?
學生暢所欲言。
3、今天我們就來畫畫風。(板書課題,齊讀課題)
二、識字
1、老師帶來了3位小朋友。粘貼三個小朋友的頭像,請小老師領讀他們的名字。
2、號召學生和他們三個做朋友,與他們三個打招呼,作簡要的自我介紹。
例如,宋濤、陳丹、趙小藝,你們好!我叫×××,很想和你們做朋友。
3、卡片認讀「宋、濤、陳、丹、趙、藝」六個生字了。
4、想一想、找一找:「宋、濤、陳、丹、趙、藝」這幾個字在我們身邊哪些人的名字中出現了。
5、想知道這三位小朋友是怎樣畫風的嗎?
三、初讀課文,整體感知。
1、請同學們自由讀課文,畫出生字,要讀准字音,讀通句子。有不認識的字互相請教。
2、出示生字「顯」,多音字「旗桿」、「呼呼地轉」
3、出示課文的新詞,認讀詞語。用自己喜歡的顏色在文中把詞語塗好。
4、指名分段讀課文,正音。
5、這篇課文主要講了一件什麼事?
四、自讀自悟。
1、他們是怎樣畫風的?默讀課文,用自己喜歡的方法畫出答案。
2、全班交流。
①隨學生回答出示有關句子:
⑴她在房子前面畫了一根旗桿,旗子在空中飄著。
⑵她在大樹旁邊畫了幾棵彎彎的小樹。
⑶他把畫上的太陽擦去,畫了幾片烏雲,又畫了幾條斜斜的雨絲,說:「下雨了,風把雨絲吹斜了。」
⑷她畫了個拿風車的小男孩,風車在呼呼地轉。
②句子中的「她」「他」分別指什麼,代進去讀一讀。
③請學生上黑板畫畫文中的景色。
④請學生給學生所畫的景物配上文中的話,同時指導朗讀。
3、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①、小組合作分角色朗讀課文
②、指名一小組展示朗讀成果。
③、選擇自己喜歡的角色朗讀課文。
四、指導寫字
1、不要多筆畫:「丹」字只有一點。「烏」字中間沒有點,加迠就成了「鳥」字。「絲」字上邊的兩絞絲沒有點。
2、不要少筆畫:「忽」字下面的三點,不能少。
3、結構。「顯」字上小下大、上短下長。「忽、絲」二字上長下短。「桿、眨、濤」左窄右寬「桿」左高右低,「眨、濤」左短右長。「藝」字草字頭的橫宜略長,下面的「乙」字「折筆」應盡量向左邊斜,「彎」應寫平,「鉤」直上。
4、生練寫生字。
第二課時
一、游戲引路,復習鞏固生字。
二、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1、分角色朗讀課文。
2、你喜歡文中的3個小朋友嗎?為什麼?
三、實踐活動
1、你有更好的畫法嗎?
學生暢所欲言
2、小組合作,擅長畫的同學畫,擅長寫的同學寫文。
3、全班展示作品。
四、寫字指導
「眨」左邊是目字旁,不能少一橫。「濤」字左邊三點,右下還有一點。「桿、眨、濤」左窄右寬,「桿」字左高右低,「眨、濤」左短右長。
寫字教學讓學生自己發現規律。
課後反思:
這篇文章貼近學生的生活,語言簡單質朴,學生很喜歡。特別是「你是怎樣畫風的?」學生思維非常活躍:有畫氣球、畫驚濤駭浪、畫長發飄揚、畫柳枝隨風舞動、畫舉帆前進、畫風箏放飛、畫樹葉飄落、畫小草點頭、畫龍卷風、畫曬在竹竿上的衣服、畫窗簾……等等,孩子的想像能力不亞於文中的小朋友。同時讓學生根據自己的畫寫幾句話,積累語言,更是培養學生寫話的興趣,把這樣一幅作品收藏於成長記錄冊,無疑是給孩子留下了寶貴的成長足跡!寫字教學放手讓學生發現規律,教師適當點撥,從反饋的作業來看,「轉」字的「專」的「豎折撇」有不少學生寫成兩筆。
『柒』 沒有上語文公開課有什麼遺憾
[摘要]語文公開課是語文教學活動中為了展示語文教學過程的細化的一種教學示範課,它比之平時的語文課課堂教學要求的更嚴格,更精細,更充分的多.但有人說,公開課是作秀,花樣百出,不實用,難以在現實的教學中立足,但聽了很多的優質課後,我被上課高超的教學技巧、扎實的教學功底所折服.從中理解上好一節公開課是不容易的,必須有扎實的教學基本功和駕馭課堂的能力. [關鍵詞]公開課 語文課堂 教學 經過十幾年的探索與實踐,我從中悟出了幾點粗淺的體會.我認為一節成功的語文公開課應該具備「新、趣、活、實、美」的特點,即:新:理念新、思路新、手段新;趣:引發興趣、保持興趣、提高興趣;活:教法靈活、教材用活、學生學活;實:內容充實、訓練扎實、目標落實;美:語言美、教風美、板書美.現把我的感受和自己上公開課的體會寫出來,和大家一起分享. 一、選好作為公開課的課文 作為語文課,按道理是隨便哪篇課文都可以用來講公開課的.可事實上課文選的好不好,是直接影響公開課的課堂效果的!因為公開課你面對的陌生的學生,學生的基礎怎樣你不知道,學生能否配合你也不知道,所以,你最好選擇一些淺顯易懂的課文,容易拓展的課文,才能使課堂氣氛調動、活躍起來,看起來才像一堂活潑生動的公開課!如果你選的課文難度較大,那麼學生在沒有預習的情 況下很難按照你的思路去發揮的,很有可能在課堂上就出現冷場的現象.這種局面對於公開課而言,無疑是很尷尬的.同時選課時,要看是什麼類型:新課、復習課、文言文課、古詩詞課、評講課、作文課等,所採取上課的方式會有所不同. 二、公開課教學有的放矢,目標明確具體 公開課上有明確的教學目標,已經成為共識.有人曾這樣比喻「如果沒有明確的教學目標,就好像引領學生在幽深黑暗的隧道里,老師拿著手電筒,照亮的只是眼前的一片兒黑暗;目標明確,則是把學生領到百花園,讓他們眼前豁然開朗,充分欣賞自然美景.」有語文專家在評課時說,語文課堂上,「教什麼永遠比怎麼教」重要,這些都說明確立一節課教學目標的重要性.教學目標的設計,應結合語文課程標准. 三、要精心准備 公開課也叫示範課,是展示給別人看的.所以,你的備課到授課,按道理都應該是完美的.比方說,你的課教學目的是否明確,重點難點突破的怎樣,你的導語是否自然有啟發性,你的教學環節是否連貫完整,學生的參與情況可能會怎樣?包括你的課堂語言你都要注意,因為課堂語言是很能看出一課語文老師的語文功底的!可公開課光解決這些不行,因為它的示範性,你的那篇課文必須要有亮點,亮點往往就在你的拓展延伸上.所以你的備課里這個拓展延伸要考慮到既要新又要巧還要簡單,千萬不能喧賓奪主! 四、上課要認真,細節要注意 上公開課,不能抱著交差了事的心態,一定要認真對待,一絲不苟,特別是對講課中的一些細節,要仔細琢磨,不能出現紕漏.比如,朗讀時,要有感情,有抑揚頓挫,有停頓,有重音;分析時,語速不要太快,帶著學生一塊思考;板書時,所寫內容盡量要完整,精煉,一目瞭然,形象生動;注音時,拼音應當用醒目的顏色標示,讓學生看清楚;教字詞時,點出容易讀錯容易寫錯的詞語,加深學生印象;講重點時,提醒學生注意記下必須要記的筆記;學生回答時,認真傾聽,聽完後要抓住發言的中心,分析歸納,引導提高???? 五、獨特的構思、精彩的導入和激情的朗讀為公開課增添「亮點」 1.獨特的構思 就以本人參加初賽和決賽的經驗來說,兩次比賽前的准備工作,開始備好的課都是像平時那樣平鋪直敘式的教學,課堂氣氛沉悶,教學手段毫無新奇,學生感覺鼓噪無味.後來採用了直奔中心,直切課文主題的方法,學生的激情被點燃,教師的熱情也燃燒起來了,整節課就顯得生動起來了.這並不是說平鋪直敘不好,但是作為公開課,如果也示範平時大家都在用的方法,那也就起不到示範的作用了.當然也不是說一定要求新求異,而是這樣確實有利於教學,值得推廣,那麼我們就示範就公開. 2.精彩的導入 都說「好的開頭是成功的一半」,公開課也不例外,當我們在一節 課開始時,就讓學生覺得有興趣繼續探尋,那麼這節課就成功了一半,而這就得靠精彩的導入.導入的方法有很多:游戲導入,猜謎導人,情境導入等等.這里就不一一贅述. 3.激情的朗讀 語文課讀寫是關鍵,而對讀的指導是最能體現一位老師的語文功底的部分,老師可以要求學生比賽讀,小組讀,自由讀等等各種形式.而我這里指的激情,包括慷慨激昂的,也包括低聲細語的,還包括哀怨憂愁的????總之,只要能幫助學生理解課文的,可以多讀,並讀出感情. 六、設計簡潔美觀的板書,注重要點的識記與書寫的示範 在公開課上.絕大多數的教師都是採用多媒體授課,所有的內容都通過電腦展示,這對於提高課堂容量具有很大的幫助,而且多姿多彩的多媒體課件也確實給學生帶來了不一樣的感受.但是,需要注意的是,多媒體課件里的內容,最終會隨著教學過程的推進而從屏幕上消失,往往不能給學生留下持久、深刻的印象.不管多媒體演示多麼漂亮、直觀,它似乎缺少了板書的靈氣與便捷.因此,我們在教學時,還是要注重教師自身的示範作用,該板書時要板書,切不可完全用多媒體課件的演示取代板書.好的板書就像是一份「微型教案」,能勾畫出本節課內容的結構體系和知識要點,使新知識的教學成為學生上課時的注意中心. 教師邊引導,邊講解,邊板書,能靈活清晰地展現老師的邏輯思 維,幫助學生掌握本節課的知識要點.並且好的板書還有良好的示範作用,一手漂亮的粉筆字無形之中也增加了老師無窮的魅力.因此,板書不應該成為新課程標准實施過程中尤其是公開課、示範課中一道奢侈的風景. 七、運用多媒體上公開課時要注意的問題 1.防止對多媒體功能認識的偏激化; 2.防止多媒體技術使用策略的機械化; 3.防止多媒體技術作用於語文教育時標准籠統化. 八、重視小組合作探究和課外延伸 這個步驟是一個課堂的出彩點.這一環節老師要精心設計問題,選擇好的切入點,能夠調動學生的興奮神經的問題,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和師生之間互動效果.這里的問題設計也要按照由淺入深的規律循序漸進的呈現. 課外延伸要重視.比如延伸到生活或中考中.或者拋出一個問題,引起學生更大的興趣來參與討論. 以上幾點,是我多年上公開課獲得的一些感受,也是我個人粗淺的看法,在這里我「班門弄斧」了,目的是希望與同行們一起交流、分享.
『捌』 查找有關老師教學方法獨特的成語
因材施教copyyīncáishījiào [釋義] 因:根據;材:資質;施:施加;進行;教:教育。根據學習的人的不同志趣、資質來進行不同的教育。 [語出] 清·鄭觀應《盛世危言》:「別類分門;因材施教。」 [正音] 教;不能讀作「jiāo」。 [辨形] 施;不能寫作「師」。 [近義] 對症下葯
『玖』 以前語文老師的教學方法
我國古代語文教學對現代語文教學的啟示
(本文2000年月於北京舉行的「第四屆中美教育研討會」上宣讀發表;2001年9月發表於「全國基礎教育論文集」-P420.(中央教育科學研究所教育實驗中心編.中國教育科學出版社)
本文發表時候作者姓名:廣東省汕頭.潮陽市第三中學李統軼)
正文
漢語作為母語,是中國語言教學的重要內容。
近年來,漢語(作為母語)教學圈內自上而下思想特別活躍,許多專家和教師對語文教學成效持相當嚴肅的態度,反思的內容已涉及到教學指導思想、教材設置、教學方法諸方面,並已達成相當成熟的共識。
問題的提出可以追溯到1978年,呂叔湘先生說:「十年義務教育的時間(2700多課時)用來學習,卻是大多數人不過關,豈非咄咄怪事?2700課時,接近中小學全部課時的30%。然而,每年全國有幾千萬青工在補課。進入大學後,許多人不會記筆記、寫不了實驗報告、病例。至於硬筆書法更是眾所周知的差。」呂叔湘先生這番話成了語文教學界反思的導火索,也被認為是建國30多年—-主要是文革十年――中小學語文教學的非正式「總結」。
1992年3月20日《文匯報》就如何改進語文教學組織了一場很有影響的討論,陳鍾粱老師再次提出那個「引人注目的問題」,即「我們的學生花在語文學習上的時間最多,但運用語言文字的能力卻不強」。其原因有:①語文教學過去偏重內容與篇章的分析,削弱了最基本的語言訓練。②圍著一張考卷轉,片面追求升學率。③教學形式主義盛行,不講實效。
很多老師緊隨其後,有些老師指出目前的公開課(觀摩、經驗交流、實踐、精講……)已完全流於形式,存在以下幾大弊病:①重講輕練、以聽代練。②刻意求利、獲益不多。③重視聽課、忽視評課。
有些老師指出:「當今中小學語文課的最大弊病就在於老師講得太多」;「在工具性、實用性上下功夫」;「語文教學要適應現代生活需要」;有些老師強調改進閱讀教學,開設快速閱讀,以適應信息世界的需要。有的老師發現高考作文題不合理,「試卷越來越長,文字越來越多,內容覆蓋越擴越大」。以1991年高校入學考試題為例,滿滿八大頁,6000字,內容包括漢字讀音、辨形、標點、關聯詞語、文字鑒賞、句子修改、意義銜接、消除歧義句、長句改短句、漢字筆畫、現代文閱讀、文言文閱讀、外加兩篇作文。
1992年第三期《語文學習》刊登了郭宗明老師題為《試論40年來語文教學的總體失誤》的文章。對教學指導思想、教材設置與教學方法三個方面存在的失誤進行了探討。
1. 指導思想方面
(1),過於注重研究如何把學生教好,而忽視了兒童和青少年自身蘊藏著學習語文的潛能;只注重在如何教的一些具體問題上下功夫,忽視了人類掌握語文的特殊規律。
(2),過於注重研究教學法,而忽視了教學主導者(老師)素質和水平的提高。
2. 教材設置方面缺乏權威性、規定性、穩定性。
五十至七十年代以來盛行的「五大塊」教學法(作者介紹、時代背景、段落大意、主題思想、寫作特點)只注重師生對課文所表現出來的背景、內容和語言現象的分析及研究,而忽視了學生對課文本身的消化和吸收。
對「五大快」的弊病,郭老師描述得特別精確:「我們的語文教學不是去引導和要求學生在特定的階段掌握一定量的語言材料,而是幾乎不分階段的大規模地對語言材料提出問題進行分析。」我們的教學目的明明是為了培養學生的讀寫能力,而實際上的做法卻是在同學生分析語言現象。比如說,不是要求學生會寫一定量的漢字,而是要學生分析漢字的造字方法(那實際上是文字家的事);不是要求學生掌握和正確運用一定數量的詞彙,而是要學生分析詞、短語的組合方法,甚至詞中的語素的原意(那實際上是語法學家的事);不是引導學生猛練作文,而是盡在一些「比喻和比擬的區別、借代和借喻的區別」等純理論問題是兜圈子(那實際上是修辭學家的事)。
漢語老師對教學過程中出現的這些問題非常敏銳,敢於從宏觀高度討論問題。但是,由於未經過現代語言學、應用語言學的洗禮,他們考慮問題,尤其見之於表述時,更多的用的仍然是舊語文學的范疇,其語言風格帶有更多印象、直觀、非邏輯的色彩。這個問題體現在語文教學的各級專業雜志上,相當一部分爭鳴文章和原則關涉不大,實際上是文字「岐義」之爭,由於未能引進新的理論體系,新的范疇、術語,大量的文章由於限於個人經驗的狹窄,不能上升到規范語言和公認一致的理論層面,造成智慧和經驗令人痛心地損失。葉老生前曾呼籲「願語言老師和語言學科的工作者通力協作研究語文教學,做到盡快改進語文教學。」用心誠然良苦,可惜知音不多。事實上,經過我們的觀察、比較和分析,中國語言教學,存在的問題首先體現在「教室政治」,即師生關繫上,「教師中心」論幾十年沒有被清掃過。學校名義上是為學生設立,但由於事實上的無視學生的根本利益,教師素質從來沒有提到議事日程上,教師上崗前沒有任何資格,學生關於教師工作的反饋意見毫無意義。低能的教師充斥課堂,他們的工作不會受到任何來自官方或民間機構的嚴格的審查,他們只能是照本宣科,沒話找話。如:「兒童的『童』字,上面是一個樹立雄心大志的『立』,下面是白求恩大夫不遠萬里來到中國的『里』。」他們即使想關心學生的運用語言能力,但由於自己本身不會讀書,也寫不好文章,只好站在講台上沒完沒了地胡說,怎麼可能去培養學生的四會技能呢?其次,體現在教學方法上,一味以灌輸為主,繁瑣哲學,最後,涉及到科研,對教學的評估,許多人幾乎總是下意識地把問題繞開,迴避中國語言教學的最大問題:教師素質較低,學校教育仍然是「教師中心」的價值取向。許多研究沒完沒了地象在分析茶葉的成份、杯子的質地、乃至房間的溫度、沏茶的時機,但很少有人承認沏茶主要只涉及水溫和茶葉兩個方面,水是涼的,生的,茶葉優劣,這些重要事實被掩蓋了。
「五大塊」是一個毛病,注重語言形式的傳授,忽略了四會技能,實際能力的培養。用教代學,用講代練,「無限的輸入壓抑了習得者的觀察力、推斷力、創造力。損害了習得環境的豐富性」,反而妨礙了學生學習。「五大塊」是高度程式化的,無視教材闡釋處理的多元意義、形式,無視學生的個性、起點。
然而,語文教師們的探討是「尋根」,尋到古典語文教學的遺產中去。對我國古典語文教育傳統的反思,最早的開拓人是張志公先生。他的《傳統語文初探》最早印行於1962年10月(上海教育出版社)。張先生1984年在一篇回憶文章中談到他是怎樣系統開始研究這個問題的。當時是出於一種基本否定的偏見開始研究的,後來,他逐漸發現古典教育是一座「寶庫」,在1962年的政治形勢下竟擺出這個觀點,可見,這樣做是需要一點學術良心的,發現這個「寶庫」有些做法的確值得我們借鑒:
1. 集中識字
兒童入學的頭一年,一年時間內集中認識2000個漢字。(漢字常用字5000-6000)
漢語屬非拼音文字(形音之間沒有聯系)古典教育能在6-7歲孩子身上解決漢字的1/3,的確是有中國特色的語文成就。這項成績關鍵是「三、百、千」(三字經、百家姓、千字文)配套成龍,通用上千年。富於知識性、生活性、趣味性,而且易於上口,言韻合撤,而且三本書上沒有多少重復字,堪稱古代文化的奇跡。
2. 識字、寫字分別進行
識字課外設寫字課。而且練習字有合理順序,先描紅,後習字,先大楷,再中楷,後寫小楷。
3. 句子訓練一屬對屬對(如:雲對雨,雪對風,晚照對晴空)的好處很多:①不知不覺有識字而向造句過渡。②初步做詩訓練。③掌握大量的平仄音韻知識、技能。④在練習中學習修辭知識。
4. 作文訓練
八股名聲今天雖然壞,但現在許多作文教程也少不了「記敘文、議論文、說明文」幾種類型,也要先寫主題句。提出問題,然後進入正文,加以論證,最後得出結論。古人叫「起、承、轉、合」,給作文規定了一定的模式。張先生認為傳統語文教育的毛病存在:①忽視口語、重視完全脫離實際應用的書面語。②培養目的是選吏。
從純技術觀點看,傳統語文教育質量之高遠非今人可以相比。即使是魯迅筆下的孔乙己,雖然潦倒、愚腐,一無所長,一個舊制度的犧牲品。然而,我們誰也不會懷疑那個時代的秀才,幾乎都能寫一筆漂亮的毛筆字,不費力地完成從悼文到七絕,從新春對聯到學術論文的任何實用和理論文體。至於他對古代經、史、子、集的閱讀能力,懷疑也是多餘的。
自從張志公先生之後,1991年8月張隆華教授主編的《中國語文教育史綱》正式出版。這是迄今為止國內唯一的一部教育通史,上起先秦,下至20世紀80年代,涉及無數史實,時間跨越2000餘年。論述的問題關涉到教育宗旨,教育思想、教育體制、教材教法各個方面。和張志公先生60年代「披沙撿金」的保留態度相反,張隆華教授一開始就是「本著繼承發展傳統語文教育的必要性」這一點出發的。據顧黃初教授說,近幾年甚至有人公開提出要恢復傳統語文教學法。立論依據是語文教學實際效果「『五四』以後不如『五四』以前,抗戰以後不如抗戰以前,『文革』以後不如『文革』以前」,「在語文教學方面,現代人搞不過古代人。」這聽上去很有些一代不如一代的偏激,但是近現代語文教學盲目引進拉丁語言的形態語法范疇,把漢語切割得七零八落,給語文教學帶來了嚴重的惡果,確實是值得今人反思的。其實,文言文和現代漢語,有些原則性的東西是共通的:
1、語言教育總是對母語語言的識別、書寫、理解、運用知識的傳授和技能的訓練活動。一種語言道德體現為一套符號系統(語音、音素)。其次,由於人們運用這套符號的系統有四種形式(聽、說、讀、寫),語言又可以理解為四種技能。最後,運用這些技能的目的,決定了語言是一種用於交際的工具。
2、漢語教學的失誤,通俗的說,是丟棄了傳統、失去了自我。張志公先生建議用新觀點——撇開拉丁范疇——重視研究漢語,但傷害已經造成。語文高考的「覆蓋面越來越大」說明拉丁語法體系和規范侵入漢語語言已經到了非常嚴重的地步。
3、漢語的教學的弊病是注重分析語言形式,忽略了語言的實質是用於交際的工具。解放前,漢語教學「翻譯法」,後來改成白話文,許多人又搞出「五大塊」,迴避問題的實質即培養學生運用語言的能力。「沒話話」、「裝著在教」。無怪乎呂淑湘先生說:「少數語文水平較好的學生,你要問他的經驗,齊口同聲說是得益於課外看書。」換言之,沒學好是遇人不淑,學好了是自學成才,老師呢,「裝著在教。」漢語界老前輩對古典語文教育的反思確是對改進漢語教學有重大啟發意義:
1、屬對訓練熔語法、修辭、聲韻、文化、詩學於一爐,是把情景教學原則落實到書面語層次的成功典範。
2、集中識字。
初級基礎的具備,就應該力爭解決詞彙問題,主要在運用中,也要注意死記硬背,如詞彙、詩歌、名篇、範文。
3、教學目的更科學。
古典的考試導向把平時的教學各環節調動起來:閱讀為了寫作,吸收為了產出。語言教學的成功的關鍵在於立足於產出能力的培養,而不是吸收能力的培養,這正是古典語文教學成功的秘密。
註:1、中國語文,1979年第8期。
2、《我和語文教學》劉國正編,人民教育出版社,1984年版37頁。
3、參見第167頁。
4、中學語文教學參考,1992年第9期。
5、外語教學與研究,1990年第3期,漢語語法的再研究,第1頁。
http://www.cnki.com.cn/Article/CJFDTotal-YWXK201121064.htm
http://www.qikan.com.cn/Article/ywyj/ywyj201302/ywyj20130203.html
http://www.cqvip.com/QK/88700X/200710M/25652190.html
http://www.qikan.com.cn/Article/wjlt/wjlt200932/wjlt20093240.html
2000多年前的孔子的教育思想博大而精深,它是中華民族取之不盡的一座文化寶藏,它是植根於傳統文明基礎上的教育思想的寶庫。研究並繼承孔子的教育思想,必定對我國當前的語文教學改革大有裨益。
一、「有教無類」的教育思想對現代學生觀的影響
孔子的思想集中體現在他的言論記錄《論語》里,孔子認為人們先天本性相差不大,個性的差異是後天形成的,「行相近也,習相遠也」,所以他很重視後天的教育工作,主張「有教無類」。而我們在平時的教育教學中,往往自覺不自覺地將學生分為三、六、九等,人為的劃分一些我們教師自認為「不可教也」的差生,而忽視了對他們的教育和要求。表現在平時偏愛學優生,片面追求升學率,而忽視了全體學生,漠視中等生,厭惡乃至放棄所謂的「差生」。造成這樣的原因固然是多方面的,如應試教育的影響等,但教師的教育思想是一個重要原因。我們的教育教學究竟是面向全體學生的,還是面向少數精英的?是培養合格公民的還是僅僅為了選拔人才的?當下的素質教育改革要求面向全體學生,對全體學生的全面發展負責。我們不僅要打破「差生」不可教的思想禁區,更重要的是要樹立「差生」更需要教育的觀念。事實上,這些學生之所以在某些方面落後於人,最主要的原因還在於教育本身,而不在於學生的先天素質。孔子在2000年以前就提出了「性相近也,習相遠也」的觀點。所以我們更應該對每一個學生負責,尤其要加強對「差生」的教育,這也是現代社會發展的必然要求。當然,這並不是要求每一位學生在學校成績上整齊劃一,而是在現代社會,每一位學生在某些特定方面都有所進步,從而有益於學生,有益於社會。
二、孔子平等的師生觀對當代師生觀的影響
孔子一生愛生忠誨,不隱其學,在游學列國中又同學生結下同生死、共命運的關系。師生之間感情深厚,關系密切。孔子的「當仁,不讓於師」和「教學相長」的思想,在道德教育過程中則表現為師生之間可以相互批評的民主學風。
孔子的師生觀是平等的,僅從一件小事上即可反映:孔子見南子,子路甚為不滿,又無法解釋,只好指天劃地的向子路發誓賭咒表白自己:「予所否者,天厭之!天厭之!」這樣才取得子路的諒解。
我們今天也提倡師生平等,但我們認為的師生平等還僅僅是從人格上說的,即要把學生看成一個人。而更多的時候,這還只是一個抽象的人,不是一個有血有肉有個性和特長的人,孔子的師生平等還表現在學問和品德上,師生之間有一個相互學習的問題,事實上當今的中學生知識結構、范圍、來源等十分廣泛,教師雖在學科知識結構、范圍、社會閱歷上高於學生,但並不包括所有的方面。有時候,我們教師反過來要向學生學習。我們一定要徹底的解放思想,改變過去那種「師道尊嚴」的思想,建立一種完全新型的、民主平等的、教學相長的師生觀。
三、「因材施教」和「不憤不啟,不悱不發」的啟發誘導教學法對現代語文教學觀的啟示
孔子的教學思想和教學方法是承認先天差異,但更強調「學而知之」,重視因材施教。孔子常用觀察法和談話法來了解學生,他們不僅是因材施教的前提,而且也是教師進行一系列工作的先決條件,不了解學生就不能教育學生。
孔子因材施教的基本方法的啟發誘導。他說:「不憤不啟,不悱不發,舉一隅,而不以之隅反,則不復也。」朱熹註:「憤者,心求通而未得之意;悱者,口欲言而未能之貌。啟,謂開其意,發,謂達其辭。」即「憤」就是學生對於某一問題正在進行思考,急於解決而又沒有搞通的心理狀態。這時,教師要知道學生怎樣思考問題,幫助學生打開思路,就是「啟」。「悱」是學生對某一問題已經有所思考,尚未成熟,處於欲言而又無法表達的心理狀態。這時,教師要幫助學生明確認識,弄清概念,用准確的語言表達出來,即使「發」。孔子要求在形成學生「憤」「悱」的心理狀態下進行啟發式教學。啟發式教學和注入式教學的對立由來已久,孔子是啟發式教學的首創者。孔子的啟發誘導式教學原則和方法對我們今天的教育教學改革有極大的啟發。當今的素質教育要求在教育教學中充分發揮學三更的主體作用,尊重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引導學生學會思考,獨立的獲取知識和運用知識,該原則要求正確處理教與學的關系。
1、 建立教學相長的師生關系,發揚教學民主,充分尊重學生個性,進行啟發誘導。
2、 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和求知慾,充分調動學生學習語文的主動性,引導學生積極思維,學會思考問題的方法,培養獨立自學的能力。教師在平時的教學中要創設教學情景,在一定的情景中激發學生的求知慾。如在語文課的教學中,創設的情景要針對社會上的熱點和學生思維中的焦點來進行。啟發式教育教學的問題,關鍵在於我們能否在教育教學實踐中一以貫之,不斷提高效率,增強學生的創新實踐能力。
四、「學思結合」「學以致用」對現代語文研究性學習方法的啟示
在孔子的教學論中,他非常重視「學」和「思」的重要作用,「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學思結合,是把感性認識上升到理性認識的辯證統一的過程。其中「疑問」在教學中更具有重要的意義,學生只要認真的獨立思考,必然生疑,疑則生問,問則求解,通過不同的形式解問答疑,學生不僅增長知識,而且還養成了獨立發現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習慣。
如果把「學」和「思」作為孔子教學過程的第一、二階段的話,那麼「習」和「行」就是第三、四階段。在第一二階段中,孔子要求學生獲得知識和鞏固知識,在第三四階段則要求學生將知識轉化成能力。《論語》的首句就是「學而時習之,不亦樂乎」。孔子在教學過程中特設了練習、實習階段,目的是培養學生的實際本領,將「習」納入教學過程是孔子的一大創造。「學而時習之」的過程,不僅是學生掌握教師所傳授的知識和形成能力的過程。孔子是第一個將知行一致觀點納入教學過程之中的人,這樣就完成了他的學、思、習、行的教學過程。
孔子的這種「血、思、習、行」相統一的觀點對我們南今天素質教育中的「研究性學習」也不無啟示。「研究性學習」是以學生的自主性、探究性學習為基礎,在教師的指導下,從生活和社會中研究專題,通過親身實踐,以模擬科學研究的方法獲取知識的學習方法。「研究性學習」是用一定的知識原理來指導的學習,它要求學生將「學、思、習、行」真正統一起來。
1、 要有深厚的學科知識。「研究性學習」無論是從課題的研究,還是研究方法、研究過程、研究目的都應與一定的知識相關,在一定的知識指導下進行的。很難想像一個文盲能從事「研究性學習」。所以要搞好「研究性學習」必須首先學習各科知識,而且掌握各學科知識之間的內在聯系,做好綜合。
2、 要有獨立思考的能力和精神,做到「學思」結合。「研究性學習」是以自立性、探索性為主的,這就需要充分發揮人們的主觀能動性,要「勤思」、「善思」。
3、 要能夠「學以致用」,形成能力,多參加社會實踐,將學到的知識運用到實踐中去,一方面要從社會實踐中總結出原理,另一方面要能夠運用原理去解釋一定的社會現象,增強發現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將「學」和「用」結合起來,形成實踐能力和創新能力。這是當前素質教育的一個重要目的。「只會學,不會用」對現代社會是無所裨益的。
五、孔子的道德教育過程和方法對當代語文教育觀的啟示
根據孔子的教育實踐和教育思想及其哲學中的知行觀,可將他的道德過程分為三個階段:道德認識階段、道德情感階段、道德行為階段。孔子在教學和教育工作中,總是把知識傳授和道德知識結合起來,並注意充分發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這對我們今天的德育實踐有借鑒作用,即我們平時要把德育過程貫徹到每一門學科的教學之中,從學科教學中挖掘出道德教育的因素。其實在各門學科的內容體系中都包含有豐富的人文精神,比如自然科學家嚴謹的科學態度,社會學家對社會的責任感等,這些都要求我們充分發揮主觀能動性去挖掘,以提高學生的人文精神和道德素質。
孔子的教育方法很多,如謹言慎行、言行一致、改過遷善、揚善抑國、自我修養、以友輔仁、嚴以律己、以身作則等。這些都給我們現行的道德教育以極多的啟示。傳統的道德教育強調「灌輸」而缺乏情感,強調原則而缺乏實踐的可操作性,重思想而輕行為i,這些都是需要改進的。
1、 正確運用批評和自我批評、揚抑結合的方法。孔子非常重視自覺地改過遷善,注意用揚善抑過的教育手段,教育效果較顯著。
2、 重視自我修養。在德育過程中,孔子正確處理了內省和外察的內在聯系。「見賢思齊,見不賢而內自省著也」〉「三人行,必有我師焉,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在我們家田的德育中如能喚起學生自覺地「內省」,將道德認識和情感內化為自己的要求和行動,則是我們教育工作的巨大成功。、嚴於律己,以身作則。教師要在德育中受到良好的效果,必須特別重視「身教」。子曰「身教勝於言教」,「不能正其身,如正人何?」,榜樣的力量是無窮的,教育的人格和教育的道德水平對學生高尚道德的形成有著潛移默化的影響。
『拾』 怎樣上好語文公開課
◆ 李文洋 河北省邢台第八中學 054000 語文公開課是語文教學活動中為了展示語文教學過程的細化的一種教學示範課,它比之平時的語文課課堂教學要求得更嚴謹、更細膩、更充分,因此,其課堂內容的廣度及深度應是提前預測和設計時要注意的。目前的語文公開課,大多有課件華麗、活動繁多、形式新穎、課堂容量大等多方面的閃光點,讓師生獲益匪淺。但是,不可否認的是,公開課中也有不足的地方。筆者通過對大量公開課的研究及總結自身上公開課的經驗,認為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來提高公開課的質量: 一、注重平時積累,著力提高教師自身素質 很多教師在公開課上揮灑自如、得心應手,根本上就來源於他們比較高的綜合素質。首先要有扎實的教學基本功。教師要學會設計教案,注意三維目標的編寫,注重教案的高效性,平時教學中要注意反思,不斷提升教學基本功。其次要有豐富的人文底蘊,具有較高的語文素養。教師對人類的各個層面都要有所涉獵,形成自己對生命、對生活、對歷史、對社會的獨特理解和感悟。再次還要有積極的心態。有很多教師日常教學水平很高,但一遇公開課就手忙腳亂,這就是心理問題。教師一定要有積極的心態,把公開課定位在「課」而非「公開」上,要在「課」上做文章。最後要有良好的溝通藝術,這直接決定著這節課的成敗。教與學的過程本身就是個溝通中的互相作用,課前的溝通(包括大家的互相認識——不在自己班)、開課中的溝通(最重要)、課後的溝通等都需要教師注意。此外,溝通中教師要講究藝術,「溝通從心開始」,要注意言簡意賅、貼近學生。教師的語言也依個人風格,可以侃侃而談,可以幽默風趣,引起學生的興趣。 二、設計簡潔美觀的板書,注重要點的識記與書寫的示範 在公開課上。絕大多數的教師都是採用多媒體授課,所有的內容都通過電腦展示,這對於提高課堂容量具有很大的幫助,而且多姿多彩的多媒體課件也確實給學生帶來了不一樣的感受。但是,需要注意的是,多媒體課件里的內容,最終會隨著教學過程的推進而從屏幕上消失,往往不能給學生留下持久、深刻的印象。不管多媒體演示多麼漂亮、直觀,它似乎缺少了板書的靈氣與便捷。因此,我們在教學時,還是要注重教師自身的示範作用,該板書時要板書,切不可完全用多媒體課件的演示取代板書。好的板書就像是一份「微型教案」,能勾畫出本節課內容的結構體系和知識要點,使新知識的教學成為學生上課時的注意中心。 三、設置簡潔精練的思考題,重視層級思維的訓練 《論語》曰:「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它闡明了學與思的辯證關系,突出了思考的重要性。但是,在公開課上,如果教師設計的問答題、討論題太多,文字不簡練,不僅會給學生造成視覺疲勞,而且還會給學生帶來過大的學習壓力。有的公開課上,教師把問題一個緊接著一個地拋給學生,給學生思考的時間很少;有的甚至提問後沒有給學生合作、探究的時間,就乾脆直接地拋答案給學生,忽略了課堂上對學生層級思維的訓練。須知,中學語文教材處理的三個層級的第一個層級,就是思維訓練的智力層級。這個層級要求學生必須成為閱讀的主體,教師只能引導和激發學生思維,讓學生自己讀懂教材,而不是教師越俎代庖,替學生讀懂教材。如果教師在課堂上什麼都講到了,沒有讓學生自己去思考而是被動地接收,就等於什麼也沒講,因為學生的思維是空白的。要切實培養學生的閱讀能力,就必須在思維訓練的層級上狠下工夫。教師應把思維訓練作為教學的重點,調動學生思維的積極性。在課堂上設計的思考題要有思維的梯度,由淺入深,循序漸進;題目的文字宜簡潔,題目不宜太多,讓學生有自己的思維空間,使學生養成閱讀的悟性,形成思考鑽研的良好習慣。 四、採用有文採的言語,加強學生的語言積累 在公開課上,學生能說會道,語言富有文采、哲理,往往折射出原班教師的語言功底和平常對學生說話訓練的積累鋪墊及時、到位;相反,如果學生在回答一些主觀感悟題的時候,語句成分殘缺不全,或語言蒼白、缺少文采,至少也說明教師給學生的語言積累鋪墊少且滯後。因此,平時教師在指導學生進行作文好詞、好句、好段的積累時,可以結合即將要上的課文內容或即將要寫的作文進行,也可以增加課外文質兼美的文章給學生閱讀。 例如,上課內容如果涉及要熱心關注社會的弱勢群體的(例如八年級的《老王》、七年級的《貓》等)、要奉獻愛心的,就可以提前一周或幾天,引導學生摘抄這方面的名言(包括古詩詞)、歌詞等;或者在開課導入時直接用相關的名言(包括古詩詞)、歌曲導入,都可以為學生「說得漂亮」、「寫得生動(或深刻)」做好語言的累積鋪墊。還可以在上這些課前引入同樣話題的課外文章《一個嬰兒的擁抱》、《真正的慷慨》(選自《青年文摘》)等,讓學生閱讀,引導學生「擇其善者而從之」,從思想修養方面得到熏陶,從選材、布局、文采等寫作方面得到借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