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文學家的故事一
❶ 中國作家寫的童話故事(要作家和作品名稱)
其實好多的,老一代的就鄭淵潔吧。新一代的就當代中國童話作家新秀——王雨然。
我個人覺得,如果說老一代的童話和很質朴,王雨然代表的中國新一代童話就是清新空靈,貌似這個詞也是大家形容王雨然作品最多的一個詞。。。我是他的雨果啦,所以也推薦給你他的童話。
當然,如果喜歡中國以前的童話風格的話,就選老鄭吧,不二之選。
如果想看到類似安徒生的那種浪漫唯美的文風,就選王雨然的作品。代表的《海鱗之琴》《花開的搖籃》(這個尤其出色,尤其是王雨然先生近期推出的發行版,讀起來像童話,更像詩歌,非常帶感覺。。)什麼《王妃酒店》《迷迭依戀》等等都是他的短篇作品。
另外他也是權威翻譯家。。什麼《小星星》。。獅子王主題曲。。泰坦尼克主題曲。。都是出自他的手筆
。。。手打的。。給點分吧,賺分不容易
❷ 現在中國文學家成名的故事
鄧友梅 當代作家,筆名右枚、方文等,1931生於天津,原籍山東平原。1956年發表成名作《在懸崖上》。1957年被打成右派, 1976年重返文壇,任中國作協書記處書記。鄧友梅的小說創作浸潤著時代的風雨,著力塑造性格鮮明的人物形象和注重風俗畫的描繪,作風剛健、明朗、醇郁,《話說陶然亭》(獲1980年度全國優秀短篇小說獎)、《尋訪「畫兒韓」》、《那五》、《煙壺》(獲全國優秀中篇小說獎)等一組體現獨特風味和美學追求的民俗小說,為人所贊賞。著有長篇小說《涼山月》、《鄧友梅短篇小說選》、中短篇小說集《京城內外》、中篇小說集《煙壺》、中篇小說《「獵戶星座」行動》、散文集《櫻花;孔雀;葡萄》等。先後出版中短篇小說集《京城內外》、《煙壺》、《那五》、《鄧友梅短篇小說選》、《別了,瀨戶內海》,散文集《櫻花孔雀葡萄》、《大門以里二門以外》等,另有《鄧友梅自選集》(1--5卷 姓名: 梁實秋 個人簡介: (1902—1987)浙江杭縣(今餘杭)人。原名治華,筆名子佳、秋郎等。早年入清華學校學習。曾與聞一多等成立清華文學社。1923年去美國留學。1926年回國。後在暨南大學等校任教,並兼上海《時事新報》副刊《青光》的編輯。是新月社的主要成員,曾與魯迅等左翼作家多次撰文論戰。抗戰時期,任國民參政會參政員、《中央日報》副刊主編,提出文學可與抗戰無關的主張,受到進步作家的批評。抗戰勝利後任北京師范大學教授。1948年移居香港。1949年赴台灣。後任台灣大學教授、師范大學文學院院長、「國立」編譯館館長等職。1987年11月3日在台北逝世。著有《文學的紀律》、《浪漫的與古典的》等,翻譯《莎士比亞戲劇全集》37卷,主編《遠東英漢大辭典》。 劉心武:當代作家。筆名劉瀏、趙壯漢等。四川成都人。1950 年隨父遷居北京。中學時期愛好文學。1961年畢業於北京師范專科學校中文系,後任中學教員15年。1976年後任北京出版社編輯,參與創刊《十月》並任編輯。 南懷瑾(1918年——),國學大師,詩人,中國傳統文化的積極傳播者,其著作多以演講整理為主,內容往往將儒、釋、道等思想進行比對,別具一格。出生於中國浙江溫州樂清南宅殿後村,20世紀80年代末籌資興建金溫鐵路,並於1998年建成通車。現居江蘇。 余秋雨,1946年生,浙江餘姚人,藝術理論家,中國文化史學者,散文作家。曾任上海戲劇學院院長、教授,上海寫作學會會長。在內地和台灣出版中外藝術史論專著多部,曾赴海內外許多大學和文化機構講學。1987年被授予「國家級突出貢獻專家」榮譽稱號。 作品包括:《千年庭院》、《小人》、《抱愧山西》、《一個王朝的背影》、《可憐的正本》、《蘇東坡突圍》、《這里真安靜》、《夜航船》、《書海茫茫》、《莫高窟》、《遙遠的絕響》、《狼山腳下》、《寂寞天柱山》、《洞庭一角》、《江南小鎮》、《柳侯祠》、《流放者的土地》、《西湖夢》、《廟宇》、《十萬進士》、《酒公墓》、《文化苦旅》、《文明的碎片》、《山居筆記》、《霜冷長河》等等。每部作品的問世,都能在文壇及讀者中間產生熱烈的反映。
❸ 中國作家寫的童話故事(要作家和作品名稱)
其實好多的,老一代的就鄭淵潔吧。新一代的就當代中國童話作家新秀——王雨然。
我個人覺得,如果說老一代的童話和很質朴,王雨然代表的中國新一代童話就是清新空靈,貌似這個詞也是大家形容王雨然作品最多的一個詞。。。我是他的雨果啦,所以也推薦給你他的童話。
當然,如果喜歡中國以前的童話風格的話,就選老鄭吧,不二之選。
如果想看到類似安徒生的那種浪漫唯美的文風,就選王雨然的作品。代表的《海鱗之琴》《花開的搖籃》(這個尤其出色,尤其是王雨然先生近期推出的發行版,讀起來像童話,更像詩歌,非常帶感覺。。)什麼《王妃酒店》《迷迭依戀》等等都是他的短篇作品。
另外他也是權威翻譯家。。什麼《小星星》。。獅子王主題曲。。泰坦尼克主題曲。。都是出自他的手筆
。。。手打的。。給點分吧,賺分不容易
❹ 中國有什麼童話故事作家
中國的童話作品雖然比不上歐洲童話那麼豐富,不過老一代作家比如鄭淵潔,楊紅櫻等的童話作品還是不少的。至於老一代童話作家之後的新秀童話作家相對就比較少了,九零後的童話作家那就更少了。
在九零後的童話作家中,我最欣賞的是童話作家王雨然的童話作品,雖然王雨然本人並不是文學專業的職業作家,但是作為留學英倫的金融專業的學生來說,他的童話作品清新亮麗,其唯美浪漫的歐化風格童話作品確實是一道跟亮麗的風景。這在九零後中是極其難得的,他的作品很多,比較喜歡的童話作品有《花開的搖籃》,《木柴與火焰》,《卡農》,《海鱗之琴》等。他的童話作品篇幅一般都比較長,除了適合孩子閱讀外,也是十分適合成人閱讀的,很多童話富含了深刻的哲理。
喜歡歐化唯美浪漫文風的可以網路王雨然,去他的博客閱讀,因為他的作品目前並沒有出版物發行。
❺ 諾貝爾獎與中國作家的故事300字
阿爾弗雷德。諾貝爾出生在瑞典首都斯德哥爾摩,父親酷愛實驗與發明,是一名實驗發燒友。諾貝爾從小就非常聰明,學習成績一直很優秀。
1842年10月18日,諾貝爾的父親為了能夠找到一個能夠不受干擾的地方繼續他的實驗與發明,帶著他們一家去了俄國的聖彼得堡。在那裡,諾貝爾的媽媽聘請了一個家庭教師來教他們三兄弟,家庭教師上課時,諾貝爾表現得非常積極,使這位家庭教師對諾貝爾刮目相看。諾貝爾成年後,媽媽決定讓他去美國再留學幾年。後來,他們家創建的「諾貝爾工廠」因為總是缺人手,經營不善而破產了。之後,諾貝爾就開始研究炸彈。諾貝爾的弟弟埃米爾卻在一場實驗中不幸去世,他的爸爸在八年後,也去世了。隨後,諾貝爾發明了達納炸葯、炸膠、混合無煙炸葯、唱片、電話、電池、白熱電燈,甚至還融合過半寶石或全寶石。
諾貝爾認真學習,刻苦鑽研,通過反復的實驗獲得了多項成功的發明。他成功的故事告訴我們:光靠堅持不懈的努力是不夠的,成功的背後還要練就好過硬的基本功。
❻ 中國有哪些童話作家
1、周藝文,1971年出生於湖南嶽陽,中國童話作家、詩人、畫家、出版人、「新童話主義」的創始人和代表作家、同時被粉絲愛稱為「童話爸爸」。
現任湖南藝文網創文化傳媒有限公司董事長 、湖南藝文新童話傳媒有限公司董事長。中國作家協會會員、湖南省作家協會全委會委員、湖南省藝術收藏家協會主席、湖南省美術家協會理事、民建湖南省省委委員。
2、陳伯吹(1906年-1997年),原名陳汝塤,曾用筆名夏雷。上海市寶山區(原江蘇省寶山縣)人。中國著名的兒童文學作家、翻譯家、出版家、教育家。他把畢生精力奉獻給兒童文學事業,是中國兒童文學的一代宗師,在海內外享有極高的聲譽。他對中國兒童文學事業做了傑出的貢獻。
3、張天翼(1906年9月26日—1985年4月28日),學名張元定,字漢弟,號一之,筆名張天凈、鐵池翰等,中國當代作家。
祖籍湖南省湘鄉縣東山鄉雙泉村,出生於南京,在杭州讀完小學和初中,1925年秋到北京,次年考入北京大學。1929年正式開始職業寫作生涯,1931年加入左聯,抗戰爆發後,一直在長沙等地從事抗日救亡工作和文藝活動。
4、嚴文井(1915--2005),原名嚴文錦。湖北武昌人。現代作家、散文家、著名兒童文學家。著有《南南和鬍子伯伯》、《丁丁的一次奇怪旅行》等。
中共黨員。1935年到北平圖書館工作,1938年赴延安,歷任延安魯藝文學系教師,《東北日報》副總編輯,中宣部文藝處處長,中國作家協會黨組副書記書記處常務書記,《人民文學》主編,人民文學出版社社長、總編輯。
人民文學出版社編審委員會委員,國際兒童讀物聯盟中國分會主任,中國作家協會主席團委員、兒童文學委員會主任,第五屆全國人民代表,全國第五、六、七屆政協委員。1932年開始發表作品。
5、張之路,男,著名作家,1945年生於北京,山東諸城人,首都師范大學物理系畢業。現為中國作家協會兒童文學委員會副主任,中國電影集團一級編劇、國務院授予的有特殊貢獻的專家。
2017年11月16日,張之路創作的《吉祥時光》獲得2017陳伯吹國際兒童文學獎年度圖書(文字)獎。
❼ 我國古代文學家和她他的故事
無弦琴
晉代詩人陶淵明,雖不善琴,卻置「無弦琴」一具,每逢酒酣意適之時,便撫琴以為寄託。
宋代文學家歐陽修作《論琴貼》,自謂曾先後得琴三具,一張比一張名貴。但「官愈昌,琴愈貴,而意愈不樂。」
當其任夷陵縣令時,日與青山綠水為鄰,故琴不佳而意自適;官至舍人,學士以後,奔走於塵土之間,名利場上,思緒昏亂,即彈奏名琴,也索然無趣了。因雲:「乃知在人不在琴,若心自適,無玄也可。
」蘇軾《琴詩》雲:
若言琴上有琴聲,
放在匝中何不鳴?
若言聲在指頭上,
何不於君指上聽?
此均言聲音不在琴,其意均從陶淵明「無弦琴」一事翻出。
❽ 中國文學故事300字
巴金的故事一:錢,是用來買書的
汽車庫、儲藏室、閣樓上、樓道口、陽台前、廁所間、客廳里、卧房內……在巴金偌大的寓所內,曾經到處是書。巴金愛書,在文化圈內是出了名的。他的藏書之多,在當代文人中,恐怕無人可比。
藏書多,自然在於書買得多。
巴金胞弟李濟生曾談起四哥愛書、買書的情況:「說到他最喜愛的東西,還是書。這一興趣從小到老沒有變。在法國過著窮學生的清苦生活時,省吃儉用餘下來的錢,就是買自己喜愛的書。有了稿費收入,個人生活不愁,自然更要買書。『1·28』日本侵略軍的炮火毀去了他的住處,收藏的書也隨之毀了。習慣已成,興趣所在,書慢慢地又積累起來。去日本小住1年,就買了許多英日文版書帶回來。有的名家作品他會不遺餘力地搜集各種文字的譯本。住屋幾乎全放滿了書。解放後搬了家,房子寬敞了,書架、書櫥也隨之增多增大。書房內四壁皆書,客廳內也順牆壁一溜立上4隻大書櫥,連走廊上、過道上也放有書櫥。一句話,無處不是書了。」
1949年,上海解放前夕,巴金一家生活已很拮據,只剩下57元銀元。蕭珊從菜場買來價廉的小黃魚和青菜,用鹽腌起來,晾乾。每天取出一點,就算全家有了葷腥蔬菜吃了。這兩只菜,竟然支撐了全家半年的伙食。
一天傍晚,樓梯傳來巴金沉重的腳步。蕭珊和養子紹彌迎了上去,只見他提著兩大包剛買的書,氣喘喘的。蕭珊問道:「又買書了?」「嗯,當然要買書了。」巴金回答道。從來就十分尊重,也什麼都依著巴金的蕭珊,這時說了一句:「家裡已經沒有什麼錢了。」巴金問也不問家裡到底還有多少錢,日子能不能過下去,就說道:「錢,就是用來買書的。都不買書,寫書人怎麼活法?」
第2天,他又帶著孩子們去逛書店了。
巴金買書真的沒商量。
在現存的300多封巴金與蕭珊的通信中,有不少內容是關於寄錢買書的。1949年9月20日巴金書信蕭珊:「昨天剛寄出一信,今早又收到你的信了。我還沒有到開明去拿錢,過兩天我會去拿的。其實我自己也不需要多少錢,不過來北平一趟總得買點東西帶回去送人,我自己也想買幾本書。」從中可以看出,巴金這時在北京,准備出席中華人民共和國第一屆人民政治協商會議。巴金已寄信囑蕭珊匯錢來,等不及又發信回去。
這是一封巴金寫於1956年6月23日的信,其中有這樣一段:「這次買書較少,已寄了幾包回去,大概還有幾包。」已寄了幾包回去,還有幾包,這還是買得少的,那麼多的呢?可以想像,巴金買書有多「狠」。這次寄信的地點也是在北京。據說,上世紀五六十年代,巴金去北京,沒有一次不買書回來的。琉璃廠、王府井,都是巴金必去的地方。
巴金的故事二:稱自己的作品百分之五十是廢品
《巴金全集》26卷,700來萬字。這是巴金獻給人類的一筆巨大財富。
文人多自尊,多輕狂,多自以為是。世上少有贊嘆別人的文人,更鮮有批評自己的文人。所謂「文人相輕」,不僅有道理,而且是一個普遍現象。
巴金卻說自己「不」。這個「不」,不是他在《隨想錄》中對自己靈魂的拷問,而是對自己的文學成就,文學生命:他說,他的作品,百分之五十是廢品。
上世紀80年代中後期,人民文學出版社擬出版《巴金全集》。起初,巴金不同意。編輯王仰晨幾次來滬做說服工作,被王仰晨的熱情和決心打動,一年後巴金終於同意了。
巴金為何不同意出版他的《全集》?巴金說,編印《全集》是對自己的一次懲罰。因為,他認為,他的作品百分之五十不合格,是廢品。
巴金是無情的。他說,第4卷中的《死去的太陽》,是一篇幼稚之作,第5卷中的《利娜》,嚴格地說還不是「創作」。他認為《砂丁》和《雪》都是失敗之作。這兩篇小說,寫於30年代初,以礦工生活為題材。他雖然在長興煤礦住過一個星期,但是對礦工的生活,了解的還只是皮毛。因此,編造的成分很大。盡管如此,當時統治者很害怕這兩篇小說,發行不久就遭到查禁。《雪》的原名叫《萌芽》,重印時改為《雪》。
巴金是嚴厲的。在讀者中廣為流傳的《愛情三部曲》,他也說是不成功之作。在《巴金全集》第6卷「代跋」中,巴金開篇就寫道:「《愛情三部曲》也不是成功之作。關於這三卷書我講過不少誇張的話,甚至有些裝腔作勢。我說我喜歡它們,1936年我寫《總序》的時候,我的感情是真誠的。今天我重讀小說中某些篇章,我的心仍然不平靜,不過我不像從前那樣的喜歡它們了,我看到了一些編造的東西。有人批評我寫革命『上無領導、下無群眾』,說這樣的革命是空想,永遠『革』不起來。說得對!我沒有一點革命的經驗。也可以說,我沒有寫革命的『本錢』。我只是想為一些熟人畫像,他們每個人身上都有使我感動的發光的東西。我拿著畫筆感到毫無辦法時,就求助於想像,求助於編造,企圖給人物增添光彩,結果卻毫無所得。」
巴金是苛刻的。他還說《火》是失敗之作。《火》也是三部曲。說它是失敗之作,巴金多次講過。在編選《巴金選集》時,也沒有把它們收進去。巴金說:「我不掩蓋自己的缺點。但寫一個短篇,不一定會暴露我的缺點。寫中篇、長篇那就不同了,離不了生活,少不了對生活的感受。生活不夠,感受不深,只好避實就虛,因此寫出了膚淺的作品。」關於《火》,巴金還說:「三卷《火》中我寫了兩位熟人……但是我應該承認跟我這樣熟的兩個人我都沒有寫好……除了剛才說的『避實就虛』外,我還有一個毛病,我做文章一貫信筆寫去,不是想好才寫。我沒有計劃,沒有藍圖,想到哪裡就寫到哪裡。所以我不是藝術家,也不是文學家,更不是什麼大師。我只是用筆做武器,靠作品生活,在作品中進行戰斗。我經常戰敗,倒下去,又爬起來,繼續戰斗。」
巴金是徹底的。他覺得,他在一些文章中寫了自己不想說的話,寫了自己不理解的事情。在一些作品裡,他還寫了許多不切實際的豪言壯語,與讀者的距離越來越遠。他的百分之五十廢品的觀點,自然不被人們認同。編輯王仰晨首先在給巴金的信中表達了異議。巴金回信道:「說到廢品你不同意,你以為我謙虛。你不同意我那百分之五十的廢品的看法。但是,重讀過去的文章,我絕不能寬恕自己。有人責問我為什麼把自己搞得這樣痛苦,正因為我無法使筆下的豪言壯舉成為現實。」
巴金是理智的。他清晰地看到時代的發展,社會的變化。所以,他說:「三十年代、四十年代的青年把我當作他們的朋友……在十八九歲的日子,熱情像一鍋煮沸的油,誰也願意貢獻出自己寶貴的血。我寫了一本又一本的書,一次又一次地送到年輕讀者手中。我感覺到我們之間的友誼在加深。但是二十年後,五十年代至八十年代的青年就不理解我了。我感到寂寞、孤獨,因為我老了,我的書也老了,無論怎樣修飾、加工,也不能給它們增加多少生命。你不用替我惋惜,不是他們離開我,是我離開了他們。我的時代可能已經過去。我理解了自己,就不會感動遺憾,也希望讀者理解我。」
一個睿智的人,一個真誠的人,一個可敬的人——巴金。
巴金的故事三:出書獻給讀者是莫大的快樂
中國文學和中國出版史上,留有值得大書的一頁:上海文化生活出版社。
這個由吳朗西、巴金等人創辦的小小的同仁出版社,卻為中國文學事業的發展,做出了重大貢獻。
從1935年創辦到1954年公私合營,出版社出版發行了28種叢刊、專集、選集,計有226部作品。其中,百分之九十以上的書,是經總編輯巴金的手編排發印的。
在文化生活出版社當年的老編輯、巴金胞弟李濟生整理的圖書出版目錄中,我們看到了一長串在中國文學史上舉足輕重的作品:《故事新編》、《駱駝祥子》、《邊陲線上》、《憩園》、《第三代》、《淘金記》、《前夕》、《八駿圖》、《路》、《團圓》、《南行記》、《運河》、《飯余集》、《雷雨》、《日出》……長篇、中篇、短篇、散文、詩歌、戲劇……涵蓋各個文學門類。
魯迅、茅盾、老舍、巴金、沈從文、曹禺、汪曾祺、李健吾、靳以、艾蕪、沙汀、鄭振鐸、黃源、穆旦、何其芳、唐弢、蕭乾、李廣田、師陀、黃棠、王西彥、黎烈文、柯靈、魯彥、方令儒、蘆焚、張天翼、王統照、肖軍、胡風、羅洪、吳組緗、麗尼、歐陽山、陳荒煤、劉白羽、艾青、卞之琳、臧克家、端木蕻良、陳白塵、曹葆華、馮至……86位作家,在中國文學史上,燦若星際。
上世紀三十年代的上海,文壇流派紛呈,社團眾多,陣營分明。巴金主持的文化生活出版社,以作品將南北各家、東西各方集於一堂。86位作家,有魯迅、茅盾、鄭振鐸等前輩大家,又有巴金、沈從文、魯彥、張天翼等當紅名家,還有艾蕪、曹禺、麗尼、卞之琳等初露頭角的作家,尚有劉白羽、陳荒煤等當時名不見經傳的文學青年。他們來自五湖四海,不在一個社團,但一生追求光明與進步。
形成一支包羅各方的文藝勁軍,這是魯迅先生生前所希望的。巴金通過文化生活出版社,實現了魯迅先生的夙願。
《死魂靈》、《上尉的女兒》、《獵人日記》、《貴族之家》、《凱旋門》、《勞動》、《雙城記》、《柔米歐與朱麗葉》、《包法利夫人》、《復活》、《安娜·卡列尼娜》、《戰爭與和平》、《父與子》、《簡愛》、《大衛·高柏菲爾》、《決斗》、《懸崖》、《杜勃洛夫斯基》……一部部世界文學名著,也正是由上海文化生活出版社在上個世紀三四十年代,介紹到中國來的。
隨著作品,果戈理、狄更斯、普希金、托爾斯泰、左拉、莫泊桑、福樓拜、屠格涅夫、高爾基、蕭伯納、莎士比亞、司湯達、王爾德、傑克·倫敦、赫爾岑等世界作家,走進中國讀者心中。
東西方文化在上海匯流,後浪推前浪,洶涌澎湃。
巴金與上海文化生活出版社在中國文化史上的作用,正在被人們認識。陳荒煤在《冬去春來》一文中說道:「從三十年代到四十年代,由巴金主編的『文學叢刊』……團結作家的面很廣,也有不少共產黨員和左翼作家的作品。這套叢刊實際展示三十年代開始了一個創作繁榮的新時代,這是現代文學史異常光輝的一頁,是任何人也無法抹殺的。」在復旦中文系簡陋的辦公室,巴金評論家陳思和對記者說:「從某種意義上看,巴金主持的上海文化生活出版社,價值比他本人再寫幾部書更重要。」
巴金自己又如何看待這段時間的工作?1982年,巴金在《上海文藝出版社三十年》一文中寫道:「我在文化生活出版社工作了14年,寫稿、看稿、編輯、校對,甚至補書,不是為了報酬,是因為人活著需要多做工作,需要發散、消耗自己的精力。我一生始終保持著這樣一個信念:生命的意義在於付出,在於給與,而不是在於接受,也不是在於爭取。所以做補書的工作我也感到樂趣,能夠拿幾本新出的書送給朋友,獻給讀者,我認為是莫大的快樂。」
他還說道:「我過去搞出版工作,編叢書,就依靠兩種人:作者和讀者。得罪了作家我拿不到稿子;讀者不買我編的書,我就無法編下去……因此我常常開玩笑說:『作家和讀者都是我的衣食父母。』我口裡這么說的,心裡也這么想,工作的時候我一直記住這兩種人。」
巴金的故事四:一個從不揩公家油的厚道人
1954年,徐鈐由部隊轉業來到上海文聯,在對外友協,負責作家、音樂家的聯絡工作。今天,徐鈐兩鬢染白,早已離休。然而,每星期他總有幾天,從遠離市中心的莘庄,坐上地鐵和公交車,花去一個多小時的時辰,來到醫院,探望巴金先生,順便為巴金處理一些事情。
這一生,徐鈐接觸過許許多多文化名人,惟有對巴金的感情最深。他是在一些細小事情上感受巴金的。一個從不揩公家油的厚道人,這是徐鈐對巴金的深刻印象之一。
二樓,巴金書房,北牆處有一尊褐色巴金銅像。這是50年代中期蘇聯雕塑家謝里漢諾夫雕鑄的。徐鈐清楚地記得這一幕幕。那會兒,謝里漢諾夫同時為上海好幾位文化名人塑像。按中蘇兩國的協議,謝里漢諾夫在滬的吃、住等費用,由上海方面一次付清。因此,他在為文化人塑像期間的用餐,由自己解決。
那一天,輪到巴金了。從小見到拍照就躲,不喜歡出頭露面的巴金,「乖乖」地當了回「模特」。在巴金的不自在中,時間流過去了,到了中午時分。謝里漢諾夫在收拾著工具,巴金問道:「中午是休息,還是繼續做?」謝說:「都可以。由你定。」巴金關切地問道:「你中午干什麼?」謝里漢諾夫答道:「我帶了麵包,吃一點就可以了。」巴金聽後,十分不安,說道:「我也要吃飯,我請你,一起去吃吧。」這樣,巴金的塑像雕了3天,巴金請謝里漢諾夫吃了3天的飯。
徐鈐說:「巴金就是這樣一個厚道的人,總想著別人。」
那會兒,在外事方面,一般送外賓的禮品,都是由公家買的。甚至,一些頭兒或名人,在家裡接待客人,連茶水、點心,都是由公家買好後送了去的。只有巴金從不這樣,所有接待外賓的費用,都是掏自己的腰包。通常,禮品都由夫人蕭珊買,會面結束時,拿出來送客人。
巴金的這一「習慣」,保持到今天,反映在方方面面。1960年,巴金回到故鄉成都,四川歌舞團正在上演《劉三姐》。一天,巴金請沙汀代買8張票,請大家看戲。有關方面知道了,決定送票給巴金。巴金堅決不要,說道:「我請人看戲,必須自己花錢。」80年代,巴金有過幾次出國機會。每次回來後,都是由巴金出錢,請大家吃一頓後再「散夥」。那次率中國作家代表團訪日,同行的有冰心、艾蕪、杜鵬程等人。回國後,在上海作總結。按理,會後應該由中國作協請大家吃飯。但是,沒有。還是由巴金出錢,在靜安賓館訂了二桌,請大家吃了一頓,爾後各奔東西。
徐鈐說:「巴老就是這么一個人,從不揩公家的油。所以,我敬佩他,願意終身為他服務。」
巴金的故事五:你是巴金的兒子?
1993年,巴金90歲生日時,上海市政協主席陳鐵迪來訪。走進巴金寓所,陳鐵迪看到自己屬下的工作人員李小棠,便有點奇怪地說了一句:「你怎麼也來了?」這時,有人趕緊告訴她:小棠是巴金的兒子。
「你是巴金的兒子?我怎麼不知道?」陳鐵迪驚異地問起來。
陳鐵迪當然不知道。在小棠身上,一點也看不到名人之後的影子。他自己也從來不在別人面前提起父親。在這個家裡,凡需要「出頭露面」的事,小棠一概推到了姐姐小林的身上,他總是躲在幕後。巴金年邁後,出訪時需要家人陪伴左右,方便照料,這時也都是姐姐出面,他不參與。總之,在以巴金為主的公眾活動中,難以看到小棠的身影。以至於,有人玩笑地說:「見小棠比見巴金都難。」
小棠在復旦大學讀書4年,學校許多領導都不知道他是巴金的兒子。畢業分配時,很多人為子女能分到一個好單位,這里託人,那兒找人,千方百計搞關系,走後門。惟有巴金,沒有跟任何人打過招呼。小棠的很多同學,這個留在了學校,那個到了中央大單位,這個進了報社,那個去了電視台……通俗點說,在那時,很多人分配的工作都比小棠好。而小棠來到上海市政協文史室工作,這一干就是20多年,沒有一點怨言。
在兒子的身上,可以看到巴金的許多影子。和父親一樣,小棠外表沉穩,不善言談,不喜張揚,但不乏幽默。有一年,巴金在杭州休息,小棠去看父親,錢包不慎在火車上被人扒了。到了巴金住所,小棠說了錢包被偷的事,完了,把手一攤,對巴金說:「老巴金,賠我錢。」巴金可不「糊塗」,說道:「你的錢被人偷了,為啥子要我賠。」「我是來看你,才被人偷的。我沒有錢,要你賠。」小棠「強詞奪理」。巴金「回敬」道:「你多寫幾部電視劇,錢就有了。」看著他們父子「唇槍舌劍」,一旁的工作人員都樂了。
❾ 中國文學家的故事
司馬遷因為李陵事件而慘遭宮刑,但他仍然發揮自己的聰明才智和運用自己的非人的毅力完成了一部歷史巨作《史記》,被魯迅稱為「史家只絕唱,無韻之離騷」
❿ 中國文學家有哪些 包括故事
魯迅:故鄉 冰心:小桔燈 茅盾:子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