舟山普陀山南海觀音與日本一個僧人的故事視頻
Ⅰ 南海普陀山不敢來觀音是什麼故事
不是不肯來,是不肯去觀音。據歷代山志記載,大中十三年,日本僧人慧鍔從五台山奉觀世音菩薩像回國,船經普陀山洋面受阻,以為菩薩不願東去,便靠岸留下佛像,由張姓居民供奉,稱為「不肯去觀音院」,是為普陀開山供佛之始。
Ⅱ 為什麼我去浙江的普陀山看到了南海觀音後我忍不住的哭
你恭敬信仰觀世音菩薩,見到了心潮澎湃,就像孩子見到了久違母親。
Ⅲ 普陀山南海觀音廟介紹
你說的是大概是紫竹林景區內的南海觀音像吧,紫竹林是一個風景區,包括紫竹林禪院、不肯去觀音院、南海觀音立佛等六個風景點。觀音像總高33米,其中佛像18米,是海天佛國的象徵。
Ⅳ 普陀山是觀音菩薩道場,可那邊是東海,為何叫南海觀音呢
補怛珞珈山本在南印度。佛教觀音傳入中國後住下的地方也叫「補怛珞珈」,世人皆以南印度普陀珞珈山北院稱之。
Ⅳ 誰知道南海觀音的來歷
普陀山原名梅岑山,因西漢末年梅福在此修道而得名。唐咸通四年(863年),日本高僧慧鍔從五台山請得觀音神像回國,途經蓮花洋遇風濤,以為觀音不肯去日本,便留下神像,稱「不肯去觀音」。五代梁朝貞明二年(916年)建不肯去觀音院。宋元豐三年(1080年)朝廷賜銀,改建為寶陀觀音寺。從此香火興盛,南宋嘉定七年(1214年),欽定為觀音道場,並根據佛經「補怛洛迦」,更山名為普陀洛迦山,亦稱補陀洛迦山。明朝時,把蓮花洋南的一小島稱洛迦山,就有了普陀山和洛迦山兩個山名。
而觀音在古天竺就稱南海觀音,相傳是因為:一、觀音出在古天竺(今印度),而古天竺屬南亞,加上觀音所在的補怛洛迦山在南海,故稱南海觀音;二、「南海」與「南無」所似,唐代著名文學家王勃的《觀音大士贊》曰:」南海海深幽絕處,碧紺嵯峨連水府,號名七寶洛迦山,自在觀音於彼住。」王勃卒於676年,就算此《贊》作於676年,亦比「不肯去觀音」到普陀山早187年。可見,不是因為有了南海普陀山才稱南海觀音的,恰好相反,是因為南海觀音,才把普陀山改稱為南海普陀山的。
南海普陀山之稱,是佛門對外交往的需要,是元初由普陀山和尚如智和一山提出的。
據《續資通鑒》記載:元初,中斷了中日邦交。後來,根據刑部尚書崔之疏,決定與日本通好。考慮到日本信佛教,普陀山有日本和尚留「不肯去觀音」的這層關系,朝廷先後兩次派普陀山和尚出使日本。至元二十一年(1284年)正月,朝廷派王積翁出使日本,並命普陀僧如智同往。當時,如智提出:觀音應沿用古天竺的名號,稱南海觀音,普陀山既然是觀音道場,亦應改稱南海普陀山。後因王積翁被醉酒的部下所殺,出使未成。
大德三年(1299年)三月,元成宗下詔曰:「命普陀高僧一山出使日本。」當時,一山有兩個頭銜:一是江浙釋教總統;二是敕封為妙慈弘濟大師。一山認為,既然朝廷看重日本和尚留「不肯去觀音」的關系,就應該告訴日本人,留不肯去觀音處已是觀音道場,日本人一定會感到鼓舞。但普陀山這個山名與菩薩名號貼得不緊,外國人不易理解,應該根據南海觀音的名號,改稱南海普陀山。
一山是以南海普陀山住持的身份去日本的,由於他宣傳了不肯去觀音和觀音道場的來歷,受到日本政府和佛教界的敬重,日本天皇把他請到京都南禪寺傳經說法。一山留日本19年,創了「一山派」禪學。一山病故後,日本天皇親題其像,贊曰:「宋地萬人傑,本朝一國師。」並在南禪寺為他建塔、祠。一山的這次出使日本,不僅為恢復元初中斷的中日邦交立了大功,而且把南海普陀山之名傳遍了日本。
Ⅵ 為什麼南海普陀山八成都是泉州人,看完了我才懂
在遙遠的兒時記憶里,母親帶我來過一次普陀山,對年幼的我來說,印象最深的就是普陀的海和山了,那麼純凈,那麼壯觀。長大了賺錢後,母親常常跟我絮叨:賺到錢一定要去一次普陀山還願,不求富貴榮華只求家庭美滿,觀音菩薩什麼都看的到。

正確的上香姿勢:在雙手將香舉到眉毛的高度,雙手大拇指按住香的尾端,香尾端對准自己的眉心。
香的頂端對准佛像,保持這個姿勢,心中默念:
(1)自己問候的這位佛菩薩的名號。比如「?o大悲觀世音菩薩」,對佛菩薩行注目禮或默念上香偈:「願此香雲,普遍十方,供養三寶,護法龍天,普薰眾生,同入佛智」(*這個是專業的上香方式,比較適合在寺里工作的人使用)
(2)把香插到香爐中,再返回佛前,於佛兩邊的拜墊跪下,合掌向佛訴說心中要說的話,然後三拜,起身問訊,再離開。專業佛寺工作人員則可在念完上香偈後持香離開,把香插在指定的地方;如出食台,往生殿等。
其他講究
1、請香:在別的地方買東西可以稱做買,但到了寺院買香請稱做「請」;香代表「戒,定,慧」,燒香供佛,意味著發願「勤修戒定慧,熄滅貪嗔痴」。因此,一般上香最多三支。
2、香火:去專用的點香處點燃香火,可別去插香的地方取火,也不要圖方便用自己的打火機點火;
3、左右:請用左手請香火,佛教認為左手是最干凈的,然後,恭恭敬敬的用右手插在香爐中;
4、大門:無論是哪個寺、哪個庵,你都不可以從正門進去的。那是給出家人走的;
5、墊子:選擇磕頭的墊子,也千萬別認為正中間的一定是最好的,那也是為出家人准備的;
6、手心:磕拜的時候,手心得向上,那是對佛祖的尊敬。手心向下是拜祖先的;
7、許願:通常你要記得告訴佛祖你叫什麼,家住何處,有何事相求,事成後何處還願;大多數信士不管來到哪個殿前直接就磕頭許願,實不知佛菩薩有求必應,有求才有應。如果我們都不知道自己求的是哪位佛菩薩那麼佛菩薩怎麼應呢?所以當自己跪拜時請先了解佛菩薩名號;
8、還願:只要心誠則靈。不過如果你每逢寺院即燒香許願,一旦靈驗後,忘了還願,那可不是什麼太好的事。建議你可以四處燒香拜佛,以示敬意。但許願的話,選一兩位佛祖就可以了。
觀音菩薩是專管平安、求子、姻緣的菩薩。這些都是泉州人一輩子都在經營、追尋的事情。
Ⅶ 南海觀音傳說
望,頭頂是一片藍天;左右看看,煙霧兩邊都是清晰明亮的大海,惠鍔只好調轉船頭,繞著煙霧朝前駛。可是帆船駛向左邊,煙霧飄到左邊;帆船駛向右邊,煙霧也飄到右邊。船在海上繞來繞去,最後還是回到了普陀山的洋面上,惠鍔想想沒有辦法,只好再次把船駛進山嶴里,拋錨落帆,等煙霧消散了再走。
第三天早晨,紅彤彤的太陽從海面上升起,光芒四射,霞光萬道,惠鍔走進船艙,抬頭一看,但見彩雲中間,有幢巍峨絢麗的彩色牌樓,仙女往還,珠光寶色,耀人眼目。他心中喜悅,合十頂禮,馬上揚帆啟航。奇怪的是,船一出山嶴,天上的奇景就突然消失了,烏雲遮住了太陽,海風掀起了巨浪。惠鍔發了急,想想在這里已經耽擱了好幾天,老是這樣下去,什麼時候才能把觀音請回日本啊?這點風,這點浪,算得了什麼!開船,趕快開船!
惠鍔請船家把船駛出山嶴,頂風破浪朝前駛去。風更猛了,浪更大了,但是惠鍔心不慌,意不亂,穩穩地合十站在船頭,涌經念佛。風浪雖然慢慢平靜了下來,可是沒等駛出多遠,帆船突然停出了,好象生了根一樣,進退不得。他低頭一看,只見海上飄來一朵朵鐵蓮花,帆船被團團圍在中間。惠鍔大驚,心想,一次一次開船,都是風浪阻擋,今天又有鐵蓮鎖舟,難道是觀音大士不願去日本么?他回到船艙里,跪在觀音佛像面前祈告說:「如若日本眾生無緣見佛,我一定遵照大士所指方向,另建寺院,供養我佛。」
話音未落,忽聽得「轟隆」一聲,從海底鑽出一頭鐵牛。鐵牛一邊往前游,一邊大口大口地吞嚼鐵蓮。一會兒功夫,洋面上就出現了一條航道,正好能夠通過一條帆船。帆船跟著鐵牛後面,沿著這條航道前進。不久,又是「轟隆」一聲響,鐵牛沉入海底,滿洋的鐵蓮也無影無蹤了。惠鍔定神一看,原來帆船又回到了普陀山的一個山嶴里。
雲散了,天晴了,太陽高高掛在天空。這時,有個漁民從山上走下來,對惠鍔說:「這幾天的事情,我都親眼看到了。你走不成了。還是請法師到我家裡住幾天再走吧!」
惠鍔見他這樣熱情,便答應了。他手捧著觀音佛像,跟著漁民爬上普陀山,放眼一看。但見金光閃閃的沙灘上,海潮時退時漲;鬱郁蔥蔥的山峰周圍,是一片茫茫無際的海洋。晨觀日出,夜聽潮聲,與五台山相比,真是另有一派風光。他心想,既然觀音菩薩不願去日本,就在這里造座寺院,讓觀音菩薩定居在普陀山吧!周圍的漁民聽說要建寺院,都來相助,沒多久,就造成了一座小庵堂。
庵堂造好了,佛像供上了,惠鍔朝暮參拜。從此,這尊檀香木雕成的觀音佛像就留在普陀山了。那座小庵堂,就叫不肯去觀音院。
Ⅷ 普陀山的佛事節日有哪些
1、香會節
普陀山觀音香會節起源於觀音應化誕生或成道等日。每年農歷二月十九觀音聖誕日、六月十九觀音成道日、九月十九觀音出家日,海內外佛門弟子,不論遠近紛紛從四面八方雲集普陀山敬香朝拜和參加法會。
十八日晚、十九日凌晨達到高潮,上萬信眾摩肩接踵,三步一拜齊登佛頂山,場面蔚為壯觀。全山徹夜燈燭輝煌,講經誦佛之聲通宵達旦,呈現出佛國盛會庄嚴虔誠的節慶氛圍。
2、水陸法會
水陸法會是極為隆重的大型佛事,全稱為「法界聖凡水陸普渡大齋勝會道場」,相傳始於梁武帝,多在佛誕日(農歷四月初八)或觀音香會(農歷二月十九日、六月十九日和九月十九日)舉行,一般連續七天。水陸法會,一是對歷代宗親的追薦超度;二是將功德回施施主自身及親屬增福延壽;三是救助六道眾生離苦得樂。
3、普佛
普佛分祝聖普佛和隨課普佛。祝聖普佛又稱大普佛,在觀音香會(農歷二月十九日、六月十九日和九月十九日)或佛誕日(農歷四月初八)舉行。隨課普佛又稱小普佛,插入早晚課誦中進行。
(8)舟山普陀山南海觀音與日本一個僧人的故事視頻擴展閱讀:
據戒忍大師回憶,1997年的農歷九月二十九日,准備進行南海觀音銅像開光。但是沒有想到,開光之前,鋪天蓋地的烏雲再度席捲天空,一場傾盆大雨似乎已不可避免。戒忍大師當即通知准備雨衣4000件,以備法會使用。
4000件雨衣買好了,天空依舊烏雲密布,絲毫沒有放晴的意思。本來預定8點鍾准時進行的開光,也因故延遲了15分鍾。
8點15分,開光法會正式開始。戒忍大師宣布:「南海觀音聖像開光法會正式開始!」話音剛落,彷彿有一雙無形的巨手在這一瞬間撥開了烏雲,一束白光透過雲層直射下來,正好射在觀音銅像上!見此奇異天象,在場的人們紛紛跪倒,虔誠地頂禮膜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