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童話故事 » 傷仲永一文主要記敘了方仲永哪三個階段的故事

傷仲永一文主要記敘了方仲永哪三個階段的故事

發布時間: 2020-11-22 15:43:50

1. 傷仲永一文的中心思想

傷仲永
◆原文:
金溪民方仲永,世隸耕.仲永生五年,未嘗識書具,忽啼求之.父異焉,借旁近與之,即書詩四句,並自為其名.其詩以養父母,收族為意,傳一鄉秀才觀之.自是指物作詩,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觀者.邑人奇之,稍稍賓客其父,或以錢幣乞之.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環謁於邑人,不使學.
余聞之也久.明道中,從先人還家,於舅家見之.十二三矣.令作詩,不能稱前時之聞.又七年,還自揚州,復到舅家問焉.曰:"泯然眾人矣!"

◆譯文
金溪平民方仲永,世代以種田為業.仲永長到五歲時,不曾見過書寫工具,忽然哭著要這些東西.父親對此感到驚異從鄰近人家借來給他,他當即寫了四句詩,並且自己題上自己的名字.這首詩以贍養父母,團結同宗族的人作為內容,傳送給全鄉的秀才觀賞.從此有人指定事物叫他寫詩,他能立刻完成,詩的文采和道理都有值得欣賞的地方.同縣的人對他感到驚奇,漸漸地請他的父親去作客,有人用錢財和禮物求仲永寫詩.他的父親認為那樣有利可圖,每天牽著方仲永四處拜訪同縣的人,不讓他學習.
我聽說這件事很久了.明道年間,跟隨先父回到家鄉,在舅舅家見到方仲永,他已經十二三歲了.叫他寫詩,已經不能與從前聽說的相稱了.再過了七年,我從揚州回來,又到舅舅家,問起方仲永的情況,舅舅說:"他才能完全消失,普通人一樣了."

◆作者背景:
王安石(1021年—1086年5月21日),字介甫,號半山,封荊國公.江西臨川人,北宋政治家,思想家,也是著名文學家,唐宋八大家之一.作品有"王臨川集","臨川集拾遺"等.
王安石出身官宦之家,於宋仁宗慶歷二年(1042年)考中進士第四名.嘉佑三年(1058年),向宋仁宗上萬言書針砭時弊,要求改革.1069年宋神宗時任參知政事,推出了青苗法,農田水利法和募役法等新變法.1070年升任宰相.由於新法中關於土地改革影響到地主階級與相關的官僚,變法遭到他們的強烈抵制,在民間由於改革推行難度大,反而對一般民眾的生活產生不利影響,又遭到地主階級知識分子的敵視,使得他在民間形象一直不佳.在1074,1076年兩次被罷免職務.宋神宗死後,原反對派司馬光(曾因與王安石政見相左而被排擠)任宰相,幾乎廢除了所有法案.變法失敗後,退居江寧(現江蘇南京).20世紀俄國共產黨領導人列寧稱贊他為"11世紀的改革家".
王安石為人特立獨行.據載,他常不梳洗就出門會客,看書入神時則會隨手拿東西吃,吃了魚食也不知道.普遍認為蘇洵的"辨奸論"就是影射王安石的,其中寫道:"夫面垢不忘洗,衣垢不忘浣,此人之至情也.今也不然,衣臣虜之衣,食犬彘之食,囚首喪面而談詩書,此豈其情也哉?"蘇軾和王安石也歷來不睦,王安石好做驚人之言,蘇軾曾作文譏諷.民間也有不少兩人鬥智的故事.

◆學習重點:
1.最後一段的議論講了什麼道理?
答:說明了人的天資與後天學習的關系,強調後天學習對成才的重要性.
2.方仲永由天資過人變得泯然眾人,原因是什麼?
答:從方仲永個人情況來看,原因是"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環謁於邑人",貪圖小利,目光短淺,而"不使學".從道理上來說,原因是作者在後面的議論中所認為的那樣.方仲永"卒之為眾人",是因為"其受於人者不至",既沒有受到後天正常的教育.
3.你對題目是怎樣理解的?
答:"傷"是"哀傷""感傷"之意.仲永,即方仲永,本文的一個"神童".文章以"傷仲永"為題,寫的是可傷之事,說的是可"傷"之道理.字里行間流露出作者對一個神童最終"泯然眾人"的惋惜之情.本文借事說理,以方仲永為實例,說明一個人有天分不足詩,唯有後天的教育與學習,才能讓人精益求精,更上一層樓,才能夠真正成才.
4.你怎樣理解文中的"泯然眾人矣"?
答:"泯然眾人矣"一句點明結局,痛惜之意溢於言表,發人深省.再過七年以後,是方仲永的第三個階段,才能衰竭,成為了普通人.
5.作者主要表達的意思是什麼?
答:本文通過敘述方仲永因為父親"不使學",而從神童到成為普通人的變化過程,說明天資固然重要,但沒有好的後天的教育,再好的天賦也不可能得以發揮.告訴我們學習和教育對於人才的培養十分重要!

2. 方仲永的故事

古代有一個叫方仲永的人,在他很小的時候,就顯示出了在詩歌方面的才華,被人們贊譽為神童。

那些有錢人家經常邀請方仲永到自己家來,一方面是為了感受一下這位神童的才華,另一方面也是顯示一下自己愛惜人才。當然,每當方仲永走的時候,那些有錢人家都會給一些錢以表心意。

方仲永的父親是一個十分愛錢的人,他把方仲永當成了一棵搖錢樹。當沒有人邀請的時候,他就領著方仲永主動登門拜訪,以求得人家給點小錢。

由於整天跟著父親東家進西家出,方仲永的學業荒廢了,他在詩歌方面的才華,由於沒有選擇一個正確的方式加以培養,也漸漸地枯萎了。

方仲永長大後,人們從他身上再也看不見一點兒當初神童的影子。

(2)傷仲永一文主要記敘了方仲永哪三個階段的故事擴展閱讀:

智商主要靠遺傳,但是人的智力肯定不是一成不變的,它隨著年齡的成熟而發展,因教育和訓練而改變。智力在童年期迅速增長,在青春期增長緩慢,約在25歲達到頂峰,以後保持穩定到中年後期,在老年期逐漸下降。

智力是先天遺傳和後天環境兩種因素共同作用的結果。雖然遺傳很重要,但是在遺傳的過程中,也可能發生變異;所以後天的培養更重要。

《傷仲永》的故事說明後天的懈怠,神童也會變庸才;相反,發現小孩的特長,因材施教,最大限度地去開發智力,智商平平的人也能成就事業。

3. 《傷仲永》是怎樣敘述方仲永才能發展變化的三個階段

方仲永的才能發展變化經歷了三個階段(用原文回答)
1自是指物作詩立就,其文理皆有版可觀者。
2十二權三矣,令作詩,不能稱前時之聞。
3泯然眾人矣

(自己話回答)
第一階段:幼年作詩表現出非凡的才華與天賦。
第二階段:十二三歲時才能大不如先前。
第三階段:寫成年後的仲永才能完全泯滅。

滿意望採納

4. 傷仲永,方仲永的才能發展變化經歷經過哪幾個階段

1、方仲永的變化經歷了以下三個階段。
①幼年:自是指物作詩立就。②十二三歲:令作詩,不能稱前時之聞。 ③成年:泯然眾人矣。
2、《傷仲永》,王安石作品,選自《臨川先生文集》。這是關於一個名叫「仲永」的神童,五歲便可指物作詩,天生才華出眾,因後天自己不要學習和被父親當作造錢工具而淪落到一個普通人的故事。文章中心思想:人的知識才能決不可單純依靠天資,必須注重後天的教育和學習,強調後天教育和學習對成才的重要性。

5. 傷仲永本文敘事說理敘事部分按照什麼順序

傷仲永本文敘事說理敘事部分按照時間順序,依次寫了方仲永才能發展變化的三個階段。
《傷仲永》是北宋文學家王安石創作的一篇散文。講述了一個江西金溪人名叫「方仲永」的神童因後天父親不讓他學習和被父親當作造錢工具而淪落到一個普通人的故事。文章借仲永為例,告誡人們決不可單純依靠天資而不去學習新知識,必須注重後天的教育和學習,強調了後天教育和學習對成才的重要性。
《傷仲永》原文
金溪民方仲永,世隸耕。仲永生五年,未嘗識書具,忽啼求之。父異焉,借旁近與之,即書詩四句,並自為其名。其詩以養父母、收族為意,傳一鄉秀才觀之。自是指物作詩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觀者。邑人奇之,稍稍賓客其父,或以錢幣乞之。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環謁於邑人,不使學。
余聞之也久。明道中,從先人還家,於舅家見之,十二三矣。令作詩,不能稱前時之聞。又七年,還自揚州,復到舅家問焉。曰:「泯然眾人矣。「
王子曰:仲永之通悟,受之天也。其受之天也,賢於材人遠矣。卒之為眾人,則其受於人者不至也。彼其受之天也,如此其賢也,不受之人,且為眾人;今夫不受之天,固眾人,又不受之人,得為眾人而已耶?
白話譯文
金溪的百姓方仲永,世代從事農業生產。方仲永五歲時,不曾認識寫字的工具。忽然(有一天)他大哭著索求(要)寫字的工具;他的父親對此感到詫異,就近借來(書具)給方仲永。(他)立刻寫下了四句詩,並且自己(在詩後)署上了他的名字。這首詩把奉養父母和團結同族人作為詩的內容, 傳閱給全鄉的讀書的人看這首詩。從此(人們)指定物品(讓他)寫詩,(方仲永)立刻完成,詩的文采和道理都有值得欣賞的地方。同鄉的人對此感到非常驚奇,漸漸用賓客的禮節款待他的父親;有的人用財物討取方仲永的詩作。方仲永的父親認為這樣是有利的,(就)每天強要方仲永到處拜訪同鄉的人,不讓(他)學習。
我聽到這件事很久了。明道年間,(我)跟隨先父回到家鄉,在舅舅家見到方仲永,(他)已經十二三歲了。(我)讓(他)寫詩,(他的詩)(已經)不符合以前的傳聞了。又過了七年,(我)從揚州回來,又到舅舅家詢問方仲永的情況。(舅舅)回答說:「方仲永的特異之處消失凈盡,已成為普通的人。」
王安石說:方仲永的通達聰慧,是先天得到的。他的天賦,比一般有才能的人要優秀得多;但最終成為一個平凡的人,是因為他後天所受的教育還沒有達到要求。他得到的天資是那樣的好,沒有受到正常的後天教育,尚且成為平凡的人;那麼,現在那些本來就不天生聰明,本來就是平凡的人,又不接受後天的教育,難道成為普通人就為止了嗎?

6. 《傷仲永》中方仲永才思的變化的變化經歷了哪幾個階段每個階段各有什麼特點

三個階段,第一階段:指物作詩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觀者。方仲永天資聰慧,有較好的天賦。
第二階段:不能稱前時之聞。方仲永沒有及時學習,浪費了天賦。
第三階段:泯然眾人矣。 方仲永沒有接受後天教育,錯過了時機,最終成為平常人。

7. 傷仲永練習題及答案

1、本文就是通過記敘方仲永由幼年時天資過人到後來變得平庸無奇的故事,闡明了後天的教育和培養對成才的重要性的道理。這種敘議結合,就事說理的好處是以真實生動的事例說明具有普遍意義的道理,既令人信服,又給人以意味深長的思考。

2、安排材料,詳略得當。課文詳寫方仲永才能初露時的情形,略寫父親的貪利之舉導致他才能衰退,並最終淪為平庸的情形。這樣安排材料的作用是使文章內容集中而意旨鮮明。

3、先揚後抑,跌宕多姿。例如文中寫幼年時方仲永天資聰穎、才思敏捷;方仲永其父"利其然""不使學"為下文埋下伏筆是"抑"。採用這種寫法的好處是表明作者對"不使學",不讓人才"受於人"這一錯誤做法的否定、批判態度,有力地突出了文章的主旨。

4、語言精當,言簡意豐。例如寫幼年方仲永的表現時,用"忽""即""立"三個副詞,使一個天資非凡、文思敏捷的神童形象躍然紙上。寫其父行為時,用一"利"字提示出他貪圖錢財、目光短淺的特點;用"環謁"一詞形象地刻畫出他貪則自得,可悲可嘆的愚昧無知之態,筆墨凝練,言簡意豐

5、事實上,方仲永如同常人的原因有很多,其一,從鄉鄰的"稍稍賓客其父,或以錢幣乞之";其二,從其父的角度來看,"日扳仲永環謁於邑人,不使學";其三,從方仲永本人來看,"其受於人者不至也"。(引號內填原文)

七、用原文回答問題。(共13道題)

1、文中交代方仲永的籍貫、身份、姓名及家世的句子是:金溪民方仲永,世隸耕。

2、第一段中刻畫出方仲永的父親貪利而自得,可悲可嘆的愚昧無知之態的句子是:

日扳仲永環謁於邑人,不使學。

3、方仲永五歲作詩能"指物作詩立就",而且"文理皆有可觀者";十二三歲時作的詩已經"不能稱前時之聞";二十歲就"泯然眾人矣"。

4、幼年時的方仲永有令人稱奇的表現是:

A未嘗識書具,忽啼求之。B即書詩四句,並自為其名。C指物作詩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觀者。

5、父親"不使學"的原因的句子是:

邑人奇之,稍稍賓客其父,或以錢幣乞之,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環謁於邑人。

6方仲永最終"泯然眾人"的原因是:不使學.

7、點出仲永才能衰退的原因的三個字是:不使學

8、揭示仲永由"奇人"轉變為"凡人"的原因的語句是:則其受於人者不至也。

9、在作者看來,方仲永"卒之為眾人"的原因是:其受於人者不至也。

10、點明方仲永天賦消失的一句話是:泯然眾人矣。

11、交代方仲永小時候是位"奇才",長大後卻變成一位平庸無奇的人的原因的語句是:

日扳仲永環謁於邑人,不使學。則其受於人者不至也。

12、仲永變成普通人的個人、直接原因的語句是:不使學。

13、仲永變成普通人的道理、根本原因的語句是:則其受於人者不至也。

14、在第二段中表明作者寫《傷仲永》目的的句子是:

今夫不受之天,固眾人,又不受之人,得為眾人而已邪!

15、在學業上,不管天生聰明與否,應該採取的正確態度是:"受於人"或"受之人"

16、方仲永才能發展變化有三個階段,請分別引用文中原句回答:

⑴指物作詩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觀者。⑵令作詩,不能稱前時之聞。⑶泯然眾人矣。

17、作者認為"仲永之通悟"是由於:"受之天",他的才能衰退是由於"受於人者不至"。至此作者認為在"受之天"和"受之人"的兩個因素中,後天教育因素對於一個人的成才更為重要。

18、"不能稱前時之聞"中的"前時之聞"具體指:指物作詩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觀者

八、回答問題。

1、本文題目是《傷仲永》,文中的"傷"是什麼意思?為什麼要"傷"?

答:傷是哀傷、嘆息的意思。因為仲永原本天才,沒有得到後天良好的教育,而變的平庸。

2、"世隸耕"三個字在全文中的作用是什麼?

答:對"未嘗識書具"、"不使學"的必要鋪墊和對方仲永天資過人的有力襯托。

3、開篇一句交代了方仲永的那些方面?

答:籍貫、身份、姓名及家世

4、文中"邑人奇之"的"奇"有什麼含義?

答:"奇"是"以……為奇"的意思。但不止是好奇,也會有尊重人才的意思,表明仲永的才能得到全縣人的承認。

5、從"日扳仲永環謁於邑人,不使學"中,可以看出仲永的父親是一個什麼樣的人?

答:貪圖錢財,目光短淺,愚昧無知。

6、作者為什麼極力渲染方仲永幼時的天資?

答:為了強調後天的教育和培養對人的才能的發展是十分重要的,讓讀者領悟到人的天資和後天成才的關

7、"余聞之也久"在文中的作用是什麼?

答:承上啟下

8、文中的"受之天"指的什麼?"受之人"又指的什麼?

答:"受之天"是指人的先天條件好,即有天賦。"受之人"指人所受到的後天教育。

9、作為家長,在發現孩子天資聰慧時應該怎樣做?方仲永的父親是怎樣做的?他為什麼會這樣做?

答:因材施教,及時讓孩子接受良好的教育,使其才能得到充分的發展;"不使學";父利其然也、世隸耕、"邑人"的"捧殺"。

10、"泯然眾人矣"一句流露出作者什麼樣的思想感情?

答:對方仲永"泯然眾人"感到哀傷、惋惜。

11從最後一段的議論看,作者通過方仲永從5歲到20歲才能發展變化的故事,意在說明什麼道理?

答:說明人的天資和後天成才的關系,強調後天的學習更為重要。

12、本文中仲永由天資過人到平庸無七的變化過程說明了什麼?(仲永的故事給了我們什麼啟示?)

答:一個人即使有很高的天賦,如果不繼續努力學習新知識,也很難取的成就。

13、方仲永這一故事的結局是什麼?讀完本文,你悟出什麼道理?(本文作者要講述的道理是什麼?)

答:泯然眾人矣。說明了人的天資與後人成材的關系。人的才能有賴於後天的教育和培養,即使是天賦很高的人,如果不受教育,也會變成平庸無能的人。

14、你怎樣看待方仲永的父親的做法?

答:方仲永的父親貪圖小利卻斷送了仲永的前途,這是相當愚昧無知的,是讓人鄙棄的。

15、文章最後一段議論講述了什麼道理?對作者的評論你有什麼看法?

答:強調後天的教育和培養對發展才能的重要性,形象地說明了後天學習對人發展的重要性。

人的才能並非天生不變,教育和學習在一個人的成長中是很重要的。

16、你認為資質聰明的人怎樣才能成才?

答:不驕傲,勤努力,發揚自己的長處,繼續發展。

17、你認為人的天資和後天教育培養是什麼關系?哪方面更重要?

答:二者相輔相成,後天教育更為重要。

18、如果你天資聰穎,是一個方仲永式的神童,你將怎樣做?

答:如果我是個神童,我也會努力學習,在社會飛速發展的今天,不學習將會落後,我要勇於進取,敢為人先,將來更好地回報社會。

19、如果你學習成績一般,你是否會自暴自棄?

答:如果我成績一般,我也會加倍努力,以為我知道"一分耕耘,一分收獲"的道理。

20、請你結合本文內容寫幾組不少於五言的對偶句。

答:1、方仲永空有天資智,朱買臣全靠勤奮功。2、聰慧無為傷仲永,勤奮有成勉後生

8. 傷仲永的故事

重溫《傷仲永》

金溪民方仲永,世隸耕。仲永生五年,未嘗識書具,忽啼求之。父異焉,借旁近與之,即書詩四句,並自為其名。其詩以養父母、收族為意,傳一鄉秀才觀之。自是指物作詩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觀者。邑人奇之,稍稍賓客其父,或以錢幣乞之。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環謁於邑人,不使學。

余聞之也久。明道中,從先人還家,於舅家見之,十二三矣。令作詩,不能稱前時之聞。又七年,還自揚州,復到舅家問焉,曰「泯然眾人矣。」

王子曰:仲永之通悟,受之天也。其受之天也,賢於材人遠矣。卒之為眾人,則其受於人者不至也。彼其受之天也,如此其賢也,不受之人,且為眾人;今夫不受之天,固眾人,又不受之人,得為眾人而已耶?

9. 關於課文《傷仲永》的問題

文章分兩部分:敘事部分寫方仲永幼年時天資過人,卻因其父「不內使學」而最終「泯然容眾人」,變得平庸無奇;議論部分則表明作者的看法,指出方仲永才能衰退是由於「受於人者不至」,強調了後天教育的重要。文章通過方仲永這一實例說明具有普遍借鑒意義的道理,給人以深長的思考。

10. 王安石《傷仲永》里的方仲永,為何從少年天才變得碌碌無為

王安石認為,少年天才變得碌碌無為是因為他沒有繼續學習。

父親從鄰居家借了一些文具給他,他拿到文具就寫了四句詩,還題上了自己的名字。從此以後,只要有人指定事物叫他寫詩,他都能立刻完成,詩的文采和道理還都有值得欣賞的地方。

後來有人用錢財和禮物求仲永寫詩,他的父親覺得有利可圖,每天牽著方仲永四處拜訪同縣的人,而不讓他學習。仲永十二三歲的時候,寫的詩已經不能與他小時候的名稱相符,再後來,他變得和普通人沒什麼差別了。

(10)傷仲永一文主要記敘了方仲永哪三個階段的故事擴展閱讀:

家長擺正心態、調整好期望值,對於孩子的健康成長至關重要。「神童」由於在童年時就表現出超常的智力,很容易使父母的期望值急劇「膨脹」,在這個時候父母保持正常的心態就顯得尤為重要。很可惜的是,很多家長對於自己的孩子缺少一種常人的心態,對孩子除了學習沒有別的要求,其他事情都是包辦代替。

社會也應少一些喧囂的「炒作」,盡量避免發生「逼子成龍」、「逼女成鳳」的悲劇,多為孩子們的健康成長營造寬松的氛圍。

熱點內容
幼師專業怎麼樣 發布:2021-03-16 21:42:13 瀏覽:24
音樂小毛驢故事 發布:2021-03-16 21:40:57 瀏覽:196
昂立中學生教育閘北 發布:2021-03-16 21:40:47 瀏覽:568
建築業一建報考條件 發布:2021-03-16 21:39:53 瀏覽:666
2017年教師資格注冊結果 發布:2021-03-16 21:39:49 瀏覽:642
中國教師資格證查分 發布:2021-03-16 21:39:41 瀏覽:133
踵什麼成語有哪些 發布:2021-03-16 21:38:20 瀏覽:962
東營幼師專業學校 發布:2021-03-16 21:35:26 瀏覽:467
機械電子研究生課程 發布:2021-03-16 21:33:36 瀏覽:875
杭州朝日教育培訓中心怎麼樣 發布:2021-03-16 21:33:28 瀏覽:2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