詩人用冰塞川雪滿山象徵什麼借用歷史故事的作用是什麼
❶ 欲渡黃河冰塞川 將登太行雪滿山表達了作者怎樣的思想感情
詩人用「冰塞川」、「雪滿山」象徵人生道路上的艱難險阻,具有比興的意味。可以聯系下當時的狀況,李白懷有偉大政治抱負,在受詔入京、有幸接近皇帝的時候,皇帝卻不能任用,被「賜金還山」,變相攆出了長安,這不正象遇到冰塞黃河、雪擁太行嗎,所以詩人是藉此暗喻自己的郁悶。此句用了對偶、象徵、借喻 三種手法。
雖然遇到險阻,但是詩人並不頹廢,仍然滿懷豪情。詩句表達了詩人對現實躊躇、無奈,但是仍然不放棄的情感。
❷ 「欲渡黃河冰塞川,將登太行雪滿山。」這兩句中用「冰塞川」「雪滿山」作喻有何好處
【思想內容】層層迭迭的感情起伏變化,既充分顯示了黑暗污濁的政治現實對詩人的宏大理想抱負的阻遏,反映了由此而引起的詩人內心的強烈苦悶、憤郁和不平,同時又突出表現了詩人的倔強、自信和他對理想的執著追求,展示了詩人力圖從苦悶中掙脫出來的強大精神力量。
【名句賞析】①閑來垂釣碧溪上,忽復乘舟夢日邊。借用呂尚和伊尹的典故以自比,希望被明主發現,在政治上大幹一番事業,體現了堅定樂觀的信念。
②欲渡黃河冰塞川,將登太行雪滿山。詩人用「冰塞川」、「雪滿山」象徵人生道路上的艱難險阻,具有比興的意味。
③乘風破浪會有時,直掛雲帆濟滄海!倔強而又自信的李白擺脫了歧路彷徨的苦悶,唱出了充滿信心與展望的強音。經過前面的反復迴旋以後,境界頓開,唱出了高昂樂觀的調子,相信自己的理想抱負總有實現的一天。後人用此句表達美好祝願:終有一天會成功到達理想的彼岸。
關鍵詞:停、投、拔、顧四個連續的動作,形象地顯示了內心的苦悶抑鬱,感情的激盪變化。
藝術特色:七言歌行跳盪縱橫地揭示了詩人感情的激盪起伏、復雜變化。
❸ 「欲渡黃河冰塞川,將登太行雪滿山」是什麼修辭
「欲渡黃河冰塞川,將登太行雪滿山」是以路途艱難比喻仕途艱難,以自然景象象徵人世現象,「渡黃河」、「登太行」象徵著詩人對理想的追求。
而「冰塞川」、「雪滿山」又象徵詩人在追求過程中屢屢受挫,作者藉此表達他英雄失路的悲憤,又因下文有「行路難」之名句,此句可看作起興,所以本句實際採用了比興,象徵手法。
原文:
《行路難》
唐·李白
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盤珍羞直萬錢。
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劍四顧心茫然。
欲渡黃河冰塞川,將登太行雪滿山。
閑來垂釣碧溪上,忽復乘舟夢日邊。
行路難,行路難,多歧路,今安在?
長風破浪會有時,直掛雲帆濟滄海。
譯文:
金杯里裝的名酒,每斗要價十千,玉盤中盛的精美餚菜,收費萬錢。
胸中郁悶呵,我停杯投箸吃不下,拔劍環顧四周,我心裡委實茫然。
想渡黃河,冰雪堵塞了這條大川,要登太行,莽莽的風雪早已封山。
象呂尚垂釣溪,閑待東山再起,又象伊尹做夢,他乘船經過日邊。
世上行路呵多麼艱難,多麼艱難, 眼前歧路這么多,我該向北向南?
相信總有一天,能乘長風破萬里浪,高高掛起雲帆,在滄海中勇往直前。
(3)詩人用冰塞川雪滿山象徵什麼借用歷史故事的作用是什麼擴展閱讀:
「欲渡黃河冰塞川,將登太行雪滿山」詩人用「冰塞川」、「雪滿山」象徵人生道路上的艱難險阻,具有比興的意味.一個懷有偉大政治抱負的人物,在受詔入京、有幸接近皇帝的時候,皇帝卻不能任用,被「賜金還山」,變相攆出了長安,這不正象遇到冰塞黃河、雪擁太行。
但是,李白並不是那種軟弱的性格,從「拔劍四顧」開始,就表示著不甘消沉,而要繼續追求。「閑來垂釣碧溪上,忽復乘舟夢日邊。」詩人在心境茫然之中,忽然想到兩位開始在政治上並不順利,而最後終於大有作為的人物:一位是呂尚,九十歲在磻溪釣魚,得遇文王;一位是伊尹,在受湯聘前曾夢見自己乘舟繞日月而過,想到這兩位歷史人物的經歷,又給詩人增加了信心。
❹ 細節描寫「停杯投箸不能食 拔劍四顧心茫然,欲渡黃河冰塞川,將登太行雪滿山」
意思是:我的胸中郁悶,停杯投箸吃不下; 拔劍環顧四周,我心裡委實茫然。停、投、拔、顧四個連續的動作,形象地顯示了內心的苦悶抑鬱,感情的激盪變化。
1、原文:
《行路難·其一》
朝代:唐代
作者:李白
原文:
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盤珍羞直萬錢。(羞 通:饈;直 通 值)
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劍四顧心茫然。
欲渡黃河冰塞川,將登太行雪滿山。(雪滿山 一作:雪暗天)
閑來垂釣碧溪上,忽復乘舟夢日邊。
行路難!行路難!多歧路,今安在?
長風破浪會有時,直掛雲帆濟滄海。
2、譯文:
金杯里裝的名酒,每斗要價十千; 玉盤中盛的精美菜餚,收費萬錢。
胸中郁悶啊,我停杯投箸吃不下; 拔劍環顧四周,我心裡委實茫然。
想渡黃河,冰雪堵塞了這條大川; 要登太行,莽莽的風雪早已封山。
象呂尚垂釣溪,閑待東山再起; 又象伊尹做夢,他乘船經過日邊。
世上行路呵多麼艱難,多麼艱難; 眼前歧路這么多,我該向北向南?
相信總有一天,能乘長風破萬里浪; 高高掛起雲帆,在滄海中勇往直前!
3、賞析:
詩的前四句寫朋友出於對李白的深厚友情,出於對這樣一位天才被棄置的惋惜,不惜金錢,設下盛宴為之餞行。「嗜酒見天真」的李白,要是在平時,因為這美酒佳餚,再加上朋友的一片盛情,肯定是會「一飲三百杯」的。然而,這一次他端起酒杯,卻又把酒杯推開了;拿起筷子,卻又把筷子放下了。他離開座席,拔下寶劍,舉目四顧,心緒茫然。停、投、拔、顧四個連續的動作,形象地顯示了內心的苦悶抑鬱,感情的激盪變化。
接著兩句緊承「心茫然」,正面寫「行路難」。詩人用「冰塞川」、「雪滿山」象徵人生道路上的艱難險阻,具有比興的意味。一個懷有偉大政治抱負的人物,在受詔入京、有幸接近皇帝的時候,皇帝卻不能任用,被「賜金還山」,變相攆出了長安,這不正象遇到冰塞黃河、雪擁太行嗎!但是,李白並不是那種軟弱的性格,從「拔劍四顧」開始,就表示著不甘消沉,而要繼續追求。「閑來垂釣碧溪上,忽復乘舟夢日邊。」詩人在心境茫然之中,忽然想到兩位開始在政治上並不順利,而最後終於大有作為的人物:一位是呂尚,八十歲在磻溪釣魚,得遇文王;一位是伊尹,在受湯聘前曾夢見自己乘舟繞日月而過。想到這兩位歷史人物的經歷,又給詩人增加了信心。
「行路難,行路難,多歧路,今安在?」姜尚、伊尹的遇合,固然增加了對未來的信心,但當他的思路回到眼前現實中來的時候,又再一次感到人生道路的艱難。離筵上瞻望前程,只覺前路崎嶇,歧途甚多,要走的路,究竟在哪裡呢?這是感情在尖銳復雜的矛盾中再一次迴旋。但是倔強而又自信的李白,決不願在離筵上表現自己的氣餒。他那種積極用世的強烈要求,終於使他再次擺脫了歧路彷徨的苦悶,唱出了充滿信心與展望的強音:「長風破浪會有時,直掛雲帆濟滄海!」他相信盡管前路障礙重重,但仍將會有一天要象劉宋時宗愨所說的那樣,乘長風破萬里浪,掛上雲帆,橫渡滄海,到達理想的彼岸。
註:《行路難》是唐代詩人李白創作的三首詩,抒寫了詩人在政治道路上遭遇了艱難險阻之後的感慨。全詩蘊意波瀾起伏,跌宕多姿,跌宕起伏的感情,跳躍式的思維,高昂的氣勢。
❺ 欲渡黃河冰塞川,將登太行雪滿山 採用什麼手法有何寓意
誇張,象徵著李白的仕途不順利,充滿坎坷,因為李白當時所受儒家思想影響,認為人生理想的實現就是「入仕,解救窮苦百姓」。而李白在政治方面並沒有才幹,所以仕途比較坎坷
❻ 「欲渡黃河冰塞川,將登太行雪滿山」是什麼修辭
欲渡黃河冰塞川,將登太行雪滿山。分析:「欲渡黃河冰塞川,將登太行雪滿山」是以路途艱難比喻仕途艱難,以自然景象象徵人世現象。「渡黃河」、「登太行」象徵著詩人對理想的追求,而「冰塞川」、「雪滿山」又象徵詩人在追求過程中屢屢受挫。作者藉此表達他英雄失路的悲憤。又因下文有「行路難」之名句,此句可看作起興。所以,本句實際採用了比興,象徵手法。 查看原帖>>
麻煩採納,謝謝!
❼ 欲渡黃河冰塞川將登太行雪滿山用了什麼修辭
「欲渡黃河冰塞川,將登太行雪滿山」是以路途艱難比喻仕途艱難,以自然景象象徵人世現象.「渡黃河」、「登太行」象徵著詩人對理想的追求,而「冰塞川」、「雪滿山」又象徵詩人在追求過程中屢屢受挫.作者藉此表達他英雄失路的悲憤.又因下文有「行路難」之名句,此句可看作起興.所以,本句實際採用了比興,象徵手法.還有對偶
❽ 行路難中詩人用冰塞川 雪滿山喻志什麼
想渡過黃河,卻被堅冰阻塞,想登上太行,卻被滿山的白雪阻攔。比喻了自己前路的難行,受到的艱難和阻礙
❾ 欲渡黃河冰塞川 將登太行雪滿山 閑來垂釣碧溪上 忽復乘舟夢日邊 (打一動物名稱)
詩人用「冰塞川」、「雪滿山」象徵人生道路上的艱難險阻,具有比興的意味。一個懷有偉大政治抱負的人物,在受詔入京、有幸接近皇帝的時候,皇帝卻不能任用,被「賜金還山」,變相攆出了長安,這不正象遇到冰塞黃河、雪擁太行嗎!但是,李白並不是那種軟弱的性格,從「拔劍四顧」開始,就表示著不甘消沉,而要繼續追求。「閑來垂釣碧溪上,忽復乘舟夢日邊。」詩人在心境茫然之中,忽然想到兩位開始在政治上並不順利,而最後終於大有作為的人物:一位是呂尚,九十歲在磻溪釣魚,得遇文王;一位是伊尹,在受湯聘前曾夢見自己乘舟繞日月而過。想到這兩位歷史人物的經歷,又給詩人增加了信心。
魚
❿ (1)小樓一夜聽風雨,深巷明朝賣()(2)欲度黃河冰塞川,將登()雪滿山。(3)黃橫()家何在雪
1.杏花
2.太行
b.秦嶺
出處:
1.陸游《臨安春雨初霽》
【詩歌】
世味年來薄似紗,誰令騎馬客京華?
小樓一夜聽春雨,深巷明朝賣杏花。
矮紙斜行閑作草,晴窗細乳戲分茶。
素衣莫起風塵嘆,猶及清明可到家。
【翻譯】
[世態人情這些年來薄得像透明的紗,誰讓我還要騎著馬來客居京華呢?]
[隻身住在小客樓上,夜裡一聽到春雨淅淅瀝瀝,明天早上,深幽的小巷中就會傳來賣杏花的聲音.]
[短小的紙張斜著運筆,閑時寫寫草書,在小雨初晴的窗邊,看著沏茶時水面呈白色的小泡沫,戲著分辨茶的等級]
[作為一介素衣,不要興起風塵會沾污我衣的慨嘆,等到清明就可以回家了.]
「小樓一夜聽春雨,深巷明朝賣杏花」是陸游七律《臨安春雨初霽》中的頷聯,生動地描繪出臨安春雨初晴的明媚春光。
「小樓一夜聽春雨」,寫詩人徹夜未眠,表現他心情不安,「深巷明朝賣杏花」,達官貴人多居深巷,那裡自然有人去叫賣杏花,不經意的一筆,點染了臨安城中的「太平盛世」氣象,似乎全然忘記了亡國的危險。
2.a. 《行路難》是唐朝我國的偉大浪漫主義詩人李白的一組著名詩篇
詩歌原文
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盤珍羞直萬錢。
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劍四顧心茫然。
欲渡黃河冰塞川,將登太行雪滿山。
閑來垂釣碧溪上,忽復乘舟夢日邊。
行路難,行路難!多歧路,今安在?
長風破浪會有時,直掛雲帆濟滄海。[1]
注釋譯文
【注釋】
1《行路難》:樂府《雜曲歌辭》調名,內容多寫世路艱難和離別悲傷之意,多以「君不見」開頭。今存最早的《行路難》是鮑照的十八首。前人認為李白的《行路難》「似全學鮑照」。第一首乃取意於鮑照《行路難》「對案不能食」一首。 2樽:古代盛酒的器具。斗十千:形容酒價昂貴。珍羞:珍貴的菜餚。
3 羞,同「饈」,食物。
4 直:通「值」,價值。
5 閑來垂釣:傳說呂尚(姜太公)末遇周文王時,曾一度垂釣於磻溪(今陝西寶雞東南)。乘舟夢日邊:相傳伊尹在受商湯聘請的前夕,夢見自己乘船經過日月之旁。呂尚和伊尹都曾輔佐帝王建立不朽功業,李白藉此表明對自己的政治前途仍存極大的希望。
6長風破浪:據《宋書·宗愨傳》載:宗愨少年時,叔父宗炳問他的志向,他說:「願乘長風破萬里浪。」 濟,渡過。【譯文】
金杯盛著昂貴的美酒,玉盤裝滿價值萬錢的佳餚,但是我停杯扔筷不想飲,拔出寶劍環顧四周,心裡一片茫然。想渡黃河,冰雪卻凍封了河川;要登太行山,但風雪堆滿了山,把山給封住了。當年呂尚閑居,曾在碧溪垂釣;伊尹受聘前,夢里乘舟路過太陽邊。行路難啊,行路難!岔路何其多,我的路在何處?總會有一天,我能乘長風破巨浪,高高掛起雲帆,在滄海中勇往直前!
詩歌鑒賞
【逐句理解】
這是李白所寫的三首《行路難》的第一首。這組詩從內容看,應該是寫在唐玄宗天寶三載(744)李白離開長安的時候。
(1)詩的前四句寫朋友出於對李白的深厚友情,出於對這樣一位天才被棄置的惋惜,不惜金錢,設下盛宴為之餞行。「嗜酒見天真」的李白,要是在平時,因為這美酒佳餚,再加上朋友的一片盛情,肯定是會「一飲三百杯」的。然而,這一次他端起酒杯,卻又把酒杯推開了;拿起筷子,卻又把筷子撂下了。他離開座席,拔下寶劍,舉目四顧,心緒茫然。停、投、拔、顧四個連續的動作,形象地顯示了內心的苦悶抑鬱,感情的激盪變化。
(2)接著兩句緊承「心茫然」,正面寫「行路難」。詩人用「冰塞川」、「雪滿山」象徵人生道路上的艱難險阻,具有比興的意味想到這兩位歷史人物的經歷,又給詩人增加了信心。李白本是個積極用世的人,他才高志大,很想像管仲、張良、諸葛亮等歷史上傑出人物一樣,干一番宏大的事業,可是受詔入京後,皇帝卻沒有重用,而且受到權臣的讒毀排擠,被「賜金放還」,變相攆出了長安,這不正像遇到冰塞黃河,雪擁太行嗎?但是李白並不是那種軟弱性格的人,從「拔劍四顧」開始,就表示不甘消沉,而要繼續追求。「閑來垂釣碧溪上,忽復乘舟夢日邊。」詩人在心境茫然之中,忽然想到兩位開始在政治上並不順利,而最後終於大有作為的人物:一位是姜尚,九十歲在磻溪釣魚,得遇文王;一位是伊尹,在受湯聘前曾夢見自己乘舟繞日月而過。「垂釣碧溪」「乘舟夢日」的典故,表達自己有朝一日能像古人一樣,為統治者信任重用,建立一番偉業的信心。
(3)這四句節奏短促,反復感嘆過去自己那坎坷不平的人生道路,表現出進退失據而又不甘自棄,繼續探索尋求出路的復雜心理。
(4)最後兩句詩人唱出了充滿信心與展望的強音。李白畢竟是盛唐的大詩人,他悲而不傷,那積極用世的強烈要求終於使他擺脫了歧路彷徨的苦悶。他相信盡管前路障礙重重,但仍將會有一天,乘長風破萬里浪,掛上雲帆,橫渡滄海,到達理想的彼岸。
詩人用「長風破浪」比喻其宏偉抱負,接以「會有時」,肯定這一抱負有施展的時候。其堅定的信念,不屈的精神,表現得何等豪邁、直爽!
「直掛雲帆濟滄海」由乘長風破萬里浪推演而來,創造出一個雄渾闊大的意象,融入了詩人「輔弼天下」,大濟蒼生的宏偉藍圖。
「行路難,行路難,多歧路,今安在?」呂尚、伊尹的遇合,固然增加了對未來的信心,但當他的思路回到眼前現實中來的時候,又再一次感到人生道路的艱難。離筵上瞻望前程,只覺前路崎嶇,歧途甚多,要走的路,究竟在哪裡呢?這是感情在尖銳復雜的矛盾中再一次迴旋。但是倔強而又自信的李白,決不願在離筵上表現自己的氣餒。他那種積極用世的強烈要求,終於使他再次擺脫了歧路彷徨的苦悶,唱出了充滿信心與展望的強音:「長風破浪會有時,直掛雲帆濟滄海!」他相信盡管前路障礙重重,但仍將會有一天要象劉宋時宗愨所說的那樣,乘長風破萬里浪,掛上雲帆,橫渡滄海,到達理想的彼岸。
這首詩一共十四句,八十二個字,在七言歌行中只能算是短篇,但它跳盪縱橫,具有長篇的氣勢格局。其重要的原因之一,就在於它百步九折地揭示了詩人感情的激盪起伏、復雜變化。詩的一開頭,「金樽美酒」,「玉盤珍羞」,讓人感覺似乎是一個歡樂的宴會,但緊接著「停杯投箸」、「拔劍四顧」兩個細節,就顯示了感情波濤的強烈沖擊。中間四句,剛剛慨嘆「冰塞川」、「雪滿山」,又恍然神遊千載之上,彷彿看到了呂尚、伊尹由微賤而忽然得到君主重用。詩人心理上的失望與希望、抑鬱與追求,急遽變化交替。「行路難,行路難,多歧路,今安在?」四句節奏短促、跳躍,完全是急切不安狀態下的內心獨白,逼肖地傳達出進退失據而又要繼續探索追求的復雜心理。結尾二句,經過前面的反復迴旋以後,境界頓開,唱出了高昂樂觀的調子,相信自己的理想抱負總有實現的一天。通過這樣層層迭迭的感情起伏變化,既充分顯示了黑暗污濁的政治現實對詩人的宏大理想抱負的阻遏,反映了由此而引起的詩人內心的強烈苦悶、憤郁和不平,同時又突出表現了詩人的倔強、自信和他對理想的執著追求,展示了詩人力圖從苦悶中掙脫出來的強大精神力量。
這首詩在題材、表現手法上都受到鮑照《擬行路難》的影響,但卻青出於藍而勝於藍。兩人的詩,都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封建統治者對人才的壓抑,而由於時代和詩人精神氣質方面的原因,李詩卻揭示得更加深刻強烈,同時還表現了一種積極的追求、樂觀的自信和頑強地堅持理想的品格。因而,和鮑作相比,李詩的思想境界就顯得更高。
名句賞析:長風破浪會有時,直掛雲帆濟滄海。
盡管前路障礙重重,但詩人相信自己總會有一天高掛雲帆,乘風破浪,橫渡滄海,到達理想的彼岸,這是一種積極的追求,樂觀的自信。
現在常用這兩句詩表達自己有宏大的理想抱負和實現理想抱負的堅定的信念。
【詩歌特點】 1敘事開篇,化用劉宋詩人鮑照《擬行路難》第六首開頭「對案不能食,拔劍擊柱長嘆息」,用誇張的筆法,寫「金樽清酒」,「玉盤珍饈」 的宴飲,詩人卻停杯,投箸,拔劍不能飲,心茫然。其情感又有別於《擬行路難》。
2聯想而過渡,詩人想「渡黃河,登太行」,但是「冰塞川,雪滿山」, 這是象徵人生道路的艱難,寓含一種無限的悲憤。現實之路雖然坎坷,但夢還在,理想還在。詩人聯想到呂尚未遇文王時,曾在渭水的磻溪垂釣;伊尹受湯聘前,曾夢見乘舟經過日月旁邊,呂尚伊尹最後他們實現了自己的願望。這兩個典故表達詩人要像他們那樣有為於當世。
3直接抒情,詩人一向所抱的「輔弼天下」的願望,一直無法實現,因此悲嘆「行路難!行路難!多歧路,今安在?」 詩的結尾,用典表達要像宗愨那樣,乘長風,破萬里浪,施展自己的政治抱負。在沉鬱中振起,相信自己必然會有施展才能的時候。
各個詞語說明的意義:
金樽、玉盤——極言飲食器具之精美。
清酒、珍饈——極言酒餚之珍奇。
斗十千、直萬錢——極言酒、菜之珍貴。
停杯、不食、拔劍、茫然——作者憂郁悲憤。
冰塞黃河、雪滿太行——應題「行路難」
長風破浪、雲帆濟海——運用典故,表現出作者非常樂觀自信。
詩中借用歷史故事的作用:
借用呂尚垂釣的碧溪,伊尹夢舟日邊的典故,夢想著自己有朝一日能像古人一樣,為統治者信任重用,建立一番偉大的功業。當他的思緒再次回到現實中來的時候,仍然感到了生活的艱難。瞻望未來,只覺前路崎嶇,歧路甚多,要走的路,究竟在哪裡呢?
問題一:是什麼原因使得詩人面對「金樽清酒」「玉盤珍饈」不能食?
李白就要走了,出於對他的一片深情厚誼,朋友們設下盛宴為他送行。但是他端起酒杯卻又推開了,拿起筷子卻又放下了,他離開宴席,舉目四顧,茫然不知所為。因濃重的憂郁和深沉的悲憤,使詩人酒不能咽,饈不能食。因奸佞之閉塞賢路,使詩人悲憤、憂郁。
問題二:詩歌的最後一句表達感情怎樣的志向?
哪怕面前的道路,險峻而多歧,詩人卻相信終有一天將長風萬里浪,渡過大海,直達理想彼岸。突出表現了他准備沖破一切阻力,去施展自己抱負的豪邁氣概和樂觀精神。這是他唱出的最強音。
問題三:本詩如何體現李白浪漫主義詩風的?
1巧用歷史故事
2誇張的描寫,形象的比喻
3跳躍式的結構,全詩共十四句,八十二個字,在七言歌行中只能算是短篇,但它跳盪縱橫,具有長篇的氣勢格局。其重要原因之一,就在於他百步九折地揭示了詩人感情的激盪起伏、復雜變化。
b.左遷至藍關示侄孫湘
韓愈
一封朝奏九重天,夕貶潮陽路八千。
欲為聖明除弊事,肯將衰朽惜殘年 !
雲橫秦嶺家何在?雪擁藍關馬不前。
知汝遠來應有意,好收吾骨瘴江邊 !
這首詩,作於唐憲宗元和十四年(八一九)正月。唐憲宗信佛,曾派人去把釋迦牟尼佛的一節指骨迎接到宮中來供養,弄得勞民傷財。韓愈寫了一道奏章來勸阻。唐憲宗大為惱火,要殺掉他,因宰相和其他大臣等出來替他說情,才把他降職,貶到潮州(在今廣東省)。他在去潮州時,路經藍關(即藍田關,在今陝西省),寫了這首詩。古代左邊地位低於右邊,「左遷」,就是降職的意思。示侄孫湘,指這首詩是寫給侄孫韓湘(就是傳說中八仙之一的韓湘子)看的。
「一封朝奏九重天,夕貶潮陽路八千」,表面看,似乎是淡淡寫來,簡單地交代被貶的事實。但仔細琢磨,從「朝奏」、「夕貶」看,早晨送上奏章,晚上就被趕出長安。用了「朝」、「夕」這兩個聯系如此緊密的時間副詞,並不僅僅是表示時間相隔的短促,而從中還透露出這次對皇帝得罪得不輕。為什麼得罪皇帝呢?「欲為聖明除弊事」,說明自己的原意是想為聖明的皇帝去掉一些不利於國家的事。因此,他說為了國家的利益,怎麼敢顧惜自己的年老體衰呢?這里,感情很復雜,一方面表白自己,對朝廷一片忠心,不敢顧及個人的生死安危;另一方面,又覺得自己到了衰朽殘年,還走上貶謫遠方的長途,心中無限感慨。這種感慨,表示得非常含蓄,但絕不含糊,這從下面第三聯看,就很明顯。
「雲橫秦嶺家何在,雪擁藍關馬不前」,這聯的中心是「家何在」。家在那裡,本來是無須發問的,但是還提出這個問題,是說這次被貶,分明是有家也歸不得了。回頭望長安,看到的只是浮雲隔斷的終南山(即秦嶺),所以發問:家在那裡?看一看往前走的道路,藍田關積雪擁塞,連馬也踟躕不前。馬不肯前進,對長安戀戀不舍,正是人戀戀不舍長發的反映。「雲橫秦嶺」「雪擁藍關」,這些自然景物的描寫,正烘託了詩人離開長安時心情的悲涼和抑鬱。我們知道,韓愈這次被貶,是元和十四年正月,時令已經是早春了,但北國的寒意仍然很濃,藍關還是積雪茫茫。這既是他當時的眼中景,又是他被趕出長安冷落、凄涼的心中情。這種情與景的交融,藝術地表現了人物的處境與感受,十分感人。《酉陽雜俎》里記載,韓湘讓韓愈看牡丹在初冬開花,花上有「雲橫秦嶺」兩句詩。韓湘就是傳說中的八仙之一。後來韓愈被貶到南方去,路過藍關時,正好碰到詩句中的情景。這個傳說自然不可信,不過用來說明這兩句詩寫得十分精彩罷了。
第四聯是對韓湘說的,「知汝遠來應有意,好收吾骨瘴江邊」,意思是說,知道你遠路趕來,該不是無意來的吧,那末,就在瘴氣彌漫的江邊來收葬我的屍骨吧。最後一句,調子很低沉。古時人們認為南方氣候潮濕,夏天水中散發出一種毒氣,人碰到就被熏死。這種毒氣,叫瘴氣或瘴煙。韓愈是帶著極其悲哀和深重的心情說出這些話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