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童話故事 » 西方哲學故事康德為什麼你總是這么寂寞

西方哲學故事康德為什麼你總是這么寂寞

發布時間: 2020-11-22 16:00:37

⑴ 對西方哲學奠定基礎的是:A、奧古斯丁;B、康德;C、亞里士多德;D、蘇格拉底和柏拉圖

D,
時間:前7或前6世紀
人物:柏拉圖
影響:奠定了西方哲學的基礎,使古希臘文明成為了人類文明的重要組成部分。
作為人類文明古國的希臘,一直被認為是歐洲理性思想的源頭。任何思想的產生都有其深刻的社會根源,古希臘理性是古希臘城邦的產物。最早的哲學流派產生於公元前6世紀的希臘在小亞細亞最大的城邦米利都。
在希臘哲學的漫長孕育過程中,希臘的神話和英雄故事成為它的思想源泉。希臘神話故事是希臘人對世界和萬物起源的理解,而這一切正是哲學一開始關注的問題。特別是神話故事中對人類精神的闡釋曾一度影響了哲學探討的方向,如奧爾弗斯教派的教義就對後世哲學產生了重要影響。這個教派認為人一生都被束縛在生死輪回的痛苦中,要想免除痛苦與神靈相通就必須以苦行來凈化自己,這種思想進入了哲學領域後,對柏拉圖哲學及宗教性質的哲學產生了深遠影響。
古希臘哲學誕生之日,一般被認為是公元前585年,因為在這一年米利都學派的創始人泰勒士准確預言了日食的發生。作為西方哲學的開創者,他認為「水是萬物之源」,使哲學的研究對象從單純的精神和宗教研究轉向了對自然的詮釋。他的哲學思想對以後的哲學產生久遠的影響,成為了以後幾個世紀哲學流派的探討方向,如愛非斯學派的赫拉克利特認為自然不是一成不變的,而是具有流動性和無常性;愛利亞學派的巴門尼德則認為「自然界存在的事物是完美的、永恆的、不變的。
哲學作為一門統一的學科是從蘇格拉底開始的。他關心的問題與之前的哲學家有所不同,他把人作為了研究的目標。受他的影響公元前5世紀後的哲學重點轉移到了對人的研究,尤其是道德的研究。蘇格拉底的得意門生柏拉圖繼承和發揚了他的哲學思想,並在探索中形成了形而上學和倫理學體系。《理想國》和《法律篇》是柏拉圖思想的結晶。這些文章,不僅是柏拉圖對自己此前哲學思想的概括和總結,而且還是當時各門學科的綜合。書中探討了哲學、政治、倫理道德、教育、文藝等等各方面的問題,以理念論為基礎,批判了當時的民主體制,建立了一個系統的理想國家方案,同時描繪了一幅理想的烏托邦的畫面。
柏拉圖是西方客觀唯心主義的創始人,他認為世界由「理念世界」和「現象世界」所組成,對其教學思想影響尤深。
柏拉圖還設置學校,培養了大批優秀的學生,包括著名的哲學家亞里士多德。他的教學思想幾乎涉及教學領域中的所有重要方法。他第一個確定了心理學的基本劃分,並使之與教學密切聯系起來。他繼承並發展了斯巴達的依據年齡特徵劃分教學階段的教學理論,提出了全面、和諧發展的課程體系。他十分注重在教學中發展學生的思維能力,強調探討事物的本質,這些都給了後世教育家們以巨大的影響和啟迪。

⑵ 西方哲學史上康德對實踐的論述,有哪些合理因素

首先了解康德的貢獻康德是德國哲學家、天文學家、星雲說的創立者之一、德國古典哲學創始人,唯心主義,不可知論者,德國古典美學的奠定者. 康德一生對世界發展貢獻眾多,但最重要的貢獻是他的三大批判.「三大批判」構成了他的偉大哲學體系,它們是:「純粹理性批判」、「實踐理性批判」和「判斷力批判」.康德生前名聲並不十分響亮,但死後的康德很快就從哲學的影子變成了人類思想天空里的一顆巨星,當代德國著名哲學家、現代存在主義哲學奠基人卡爾.雅斯貝斯將康德與柏拉圖和奧古斯汀並列稱為三大「永不休止的哲學奠基人」.

⑶ 西方哲學智慧康德始終思考的兩樣東西是自由和道德對嗎

對的。
德國哲學家康德說過:「這個世界上唯有兩樣東西能讓...一是我們頭上燦爛的星空,一是我們內心崇高的道德法則

⑷ 西方哲學思想及其意義

提問的這位朋友,你好。你提出的「西方哲學思想及其意義」這個問題涉及到的面太過寬泛,讓我給你查資料時找不到應有的方向,這樣吧,我給你提供一個地址,在這個「論文中心」你可以找到各式各樣的論文。地址是:http://www.kj333.com/index.htm
以下是關於「西方哲學發展史」的一篇論文:
西方哲學發展中的三大轉向
[摘 要] 哲學研究的對象由三個不同的側面構成,即外部世界、自我、自我和外部世界之間及自我和他人之間的媒介物。從這一見解出發,認為西方哲學史中存在著三個大轉折。第一個大轉折是從獨斷論哲學到批判哲學;第二個大轉折是從批判哲學到生存論哲學;第三個大轉折是從生存論哲學到當代語言哲學

[關鍵詞] 獨斷論 批判哲學 生存論哲學 當代語言哲學
[作者簡介]俞吾金(1948—),男,浙江蕭山人,復旦大學當代國外馬克思主義研究中心主任、教授、博士生導師,主要從事外國哲學和國外馬克思主義的研究。

在西方哲學史研究中,人們常常熱衷於談論「西方哲學史發展的內在邏輯」。其實,這里所謂的「內在邏輯」的提法並不是在嚴格的意義上被使用的,它常常是研究者把自己的主觀研究心得「硬化」的結果,而這種「硬化」往往又是不成功的。誠然,在實際的研究活動中,任何研究者都無法完全擺脫自己的視角來觀察和分析哲學史,但下面這種可能性仍然是存在的,即研究者通過對自己的理解前結構的深入反省和對哲學史史料的批判性考察,使自己的主觀研究心得更契合西方哲學史演化的真實的過程。本文正是這方面嘗試的一個結晶。
本文認為,西方哲學史乃是不同歷史時期的西方哲學家連續性地思考共同關注的哲學問題的結果。不管哲學家們對哲學問題的理解如何引申出迥然各異的結論,他們思考的對象卻是共同的。這一對象包含著三個不同的側面:第一個側面是個人面對的外部世界以及外部世界中事物與事物之間的關系;第二個側面是作為個人反思對象的自我以及自我與他者之間的關系;第三個側面是溝通個體與外部世界之間、個體與個體之間關系的媒介物,其中特別重要的是語言以及蘊含在語言中的語法、語義、語用和邏輯問題。
當我們緊緊地圍繞著任何哲學探討都無法迴避的這三個側面來反思西方哲學史的時候,就會發現,西方哲學史發展的內在邏輯正以客觀的方式顯現出來。我們不妨把這一內在邏輯理解為以下三大轉向:
第一個大轉向:從獨斷論哲學到批判哲學
從西方哲學發展史上看,第一個大轉向,即從獨斷論哲學到批判哲學,是經過從古希臘哲學到康德哲學這一漫長的過程才完成的。從總體上看,康德以前的哲學都可以劃歸到獨斷論哲學的范圍內。
什麼是獨斷論?黑格爾這樣寫道:「獨斷論的對立面是懷疑論。古代的論者,對於只要持有肯定學說的任何哲學,都概稱為獨斷論。」 確實,古代學者塞克都斯.恩披里柯也在《皮浪主義綱要》中指出:「那些認為他們發現了真理的人,…被恰當地稱為獨斷論者。」 也就是說,凡是古代哲學家,只要在自己的研究中引申出肯定性的結論的,都可以被稱為是「獨斷論者」。
如果用通俗易懂的語言來表達,獨斷論哲學也就是對哲學思考的對象採取素樸的態度。正如黑格爾在談到這種態度時所說的:「它還沒有意識到思想自身所包含的矛盾和思想自身與信仰的對立,卻相信,只靠反思作用即可認識真理,即可使客體的真實性質呈現在意識前面。有了這種信仰,思想進而直接去把握對象,再造感覺和直觀的內容,把它當作思想自身的內容,這樣自以為得到真理,而引以為滿意了。一切初期的哲學,一切科學,甚至一切日
~~~~~~~~~~~~~~~~~~~~~
1. 黑格爾:《小邏輯》,商務印書館1980年版,第101頁。
2. 轉引自尼古拉斯.布寧等編::《西言哲學英漢對照辭典》,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第273頁。

常生活和意識活動,都可說是全憑此種信仰而生活下去。」 在黑格爾看來,獨斷論哲學所引申出來的結論與其說是思考的結果,不如說是信仰的結果。獨斷論哲學的素樸態度主要表現為對以下三個理論預設的信仰:第一,外部世界的事物本身是可以被認識的;第二,人的感覺、認識是可靠的,人可以通過自己的感官和理性去認識招兵買馬有的對象;第三,人的意識的載體——語言是可靠的,人們能夠運用語言准確地表達自己的思想,並和他人進行無障礙的交流。實際上,在對這三個理論預設的信仰中,主要涉及的是前面兩個理論預設,至於第三個理論預設,在康德和康德以前的哲學家那裡,基本上還處於邊緣化的、沉睡的狀態中。雖然在某些古代哲學家那裡,語言問題也被提及了,但並沒有被主題化。
有趣的是,這種差不多可以等同於信仰的、素樸的獨斷論哲學在古代已經受到一些懷疑主義者的質疑。比如,智者普羅塔哥拉說過:「至於神,我既不知道他們是否存在,也不知道他們像什麼東西。有許多東西是我們認識不了的;問題是晦澀的,人生是短促的。」 另一個智者高爾吉亞得出了如下三個結論:一是「無物存在」;二是「如果有某物存在,這個東西也是人無法認識的」;三是「即令這個東西可以被認識,也無法把它說出來告訴別人。」 尤其是第三點涉及的正是對語言這一媒介物的懷疑。高爾吉亞進一步論證說:「因為我們告訴別人時用的信號是語言,而語言本身並不是給予的東西和存在的東西;所以我們告訴別人的並不是存在的東西,而是語言,語言是異於給予的東西的。……由此可見,語言不能傳達給別人。」
顯然,智者哲學家的懷疑構成了對獨斷論哲學的理論預設的挑戰。蘇格拉底試圖通過對概念知識的肯定來回應智者哲學家的挑戰,而柏拉圖則把感性的、可見的世界讓渡給懷疑論者,只是牢牢地守衛著在蘇格拉底的啟示下構築起來的、靜止的理念世界,而亞里士多德則為這個理念世界提供了形式邏輯的法則。從此以後,古代獨斷論哲學的地位似乎得到了鞏固。而在漫長的中世紀中,由於哲學成了神學的婢女,神學的信仰進一步強化了哲學的信仰。獨斷論哲學在萊布尼茨-沃爾夫、洛克等哲學家那裡達到了輝煌的頂點。然而,獨斷論哲學的敵手——懷疑論的思想仍然不絕如縷地發展著,膨脹著,終於在休謨那裡形成了掀翻獨斷論哲學統治的滔天巨浪。
休謨的懷疑主義之所以蘊含著如此強大的力量,不僅因為他本人見解深刻,而且他從近代哲學鼻祖笛卡爾以來的哲學思考中獲得了巨大的助力。眾所周知,笛卡爾提出了「我思故我在」的著名命題,從而把哲學的眼光轉向對自我的反思。正如黑格爾所說的:「從笛卡爾起,哲學一下轉入了一個完全不同的范圍,一個完全不同的觀點,也就是轉入主觀性的領域,轉入確定的東西。」 換言之,從笛卡爾開始,自我覺醒了,從此,哲學家對自我及自我與他者關系的反思就上升為哲學思考的基礎和主題。這里的道理是十分簡單的,既然哲學乃是思維,而思維發自自我,那麼在自我本身被澄清之前,哲學對具體問題的研究難道能獲得其確定性嗎?休謨的懷疑主義正是藉助於這種對自我的反思而獲得其深度和力量的。在他看來,自我無非是「一束知覺」,而人類已經獲得的、主要建基於因果性之上的所謂「客觀的知識」無非是主觀心理上的習慣性的、不確定的聯想。這樣一來,傳統的獨斷論哲學的大廈就被休謨的無堅不摧的懷疑主義之角拱塌了。
所以,康德坦承,正是休謨的懷疑主義把他從獨斷論哲學的迷夢中驚醒過來,並給他指出了一個完全不同的思考方向。 然而,在如何對待受獨斷論主宰的傳統形而上學之船的問題上,他們有著完全不同的見解:「…為了安全起見,他(這里指休謨,筆者注)是把他
~~~~~~~~~~~
3. 黑格爾:《小邏輯》,商務印書館1980年版,第94-95頁。
4.北大哲學系外哲教研室編:《古希臘羅馬哲學》,三聯書店1957年版,第138頁。
5.北大哲學系外哲教研室編:《古希臘羅馬哲學》,三聯書店1957年版,第138頁。
6.北大哲學系外哲教研室編:《古希臘羅馬哲學》,三聯書店1957年版,第142-143頁。
7.黑格爾:《哲學史講學錄》第四卷,商務印書館1981年版,第69頁。
8.康德:《未來形而上學導論》,商務印書館1982年版,第9頁。

的船弄到岸上(弄到懷疑論上)來,讓它躺在那裡腐朽下去的。至於我,卻不採取這樣做法;我是給它一個駕駛員,這個駕駛員根據從地球的知識里得來的航海術的可靠原理,並且備有一張詳細的航海圖和一個羅盤針,就可以安全地駕駛這只船隨心所欲地到什麼地方去。」 為了超越傳統的獨斷論哲學的視野,也為了使自我不被休謨的懷疑主義所摧毀,康德以數學這一先天領域為榜樣,建立了批判哲學。批判哲學做出了以下三個重大的區別:
一是在哲學研究的對象中把現象與物自體區別開來。現象屬於經驗的范圍,而物自體則屬於超驗的范圍,這兩者之間存在著不可跨越的鴻溝。把感覺經驗的知識僅僅理解為現象性的知識,這就從根本上摧毀並超越了傳統的獨斷論哲學,因為獨斷論哲學的一個幻覺就是感覺經驗的知識可以把握物自體,而康德則證明,物自體是不可知的,唯有物自體向我們顯現出來的感性現象才是可認識的。這一區別同樣也超越了作為經驗主義和懷疑主義者的休謨對感覺經驗重要性的無限的誇大。
二是在知識中把先驗的形式和經驗的內容區別開來。在康德看來,任何知識都是由兩個方面構成的:一方面是先天的感性形式(時間和空間)和十二個先天的知性的范疇,它們是先於(指邏輯上的「先於」,筆者注)經驗而存在的形式;另一方面則是後天的感覺經驗材料,而知識的普遍必然性則是從先驗的形式得到確保的。這樣一來,先驗論又從根本上超了休謨的懷疑主義,因為這種懷疑主義只能推翻一切與經驗有關的形而上學見解,卻無法推翻先於經驗而又與經驗相分離的整個先驗領域的合理性。
三是把知性和理性區別開來。按照康德的看法,知性的對象在現象的范圍內,而理性的對象則是理念(世界、靈魂和上帝),理念屬於超驗的領域,因而是不可知的。這就從根本上杜絕了獨斷論思維方式的可能性,因為這種思維方式的本質特徵就是理性試圖把只適合於經驗范圍的知性范疇運用到超經驗的領域中去,從而形成了無窮無盡的謬誤。
總之,一旦康德的批判哲學被確立起來,獨斷論哲學就從根本上被拋棄了。雖然在康德之後,獨斷論哲學還有局部的復辟,雖然在康德以後不讀康德的人仍然會停留在獨斷論思維方式內,但在真正嚴格的哲學思考中,獨斷論哲學已經一蹶不振了。
第二個大轉向:從批判哲學到生存論哲學
在西方哲學發展史上,第二個大轉向大致指從康德的批判哲學到海德格爾的生存論哲學發展的階段。人所共知,康德的批判哲學從誕生之日起就產生了巨大的影響。然而,他的學說遺留下來的問題同樣是嚴重的,說得極端一點,康德的批判哲學從誕生之日起已經蘊含著被超越的命運。文德爾班在評論康德哲學時指出:「認識能力搖擺於主體的難以理解的X與客體的同樣難以理解的X之間。感性在自身之後什麼也沒有,知性在自己之前什麼也沒有。」
這里所謂的「主體的難以理解的X」是指自我或「心」(Gemuet),雖然康德詳盡地討論了由「心」發出的知、情、意三種能力,卻把「心」作為「X」置於不可認識的對象中。在《純粹理性批判》中,康德提出了三個問題,即「我能知道什麼?」、「我應該做什麼?」和「我能夠希望什麼?」,後來,在《邏輯學講義》中他又提出了第四個問題,即「人是什麼?」,然而,他晚年的《實用人類學》仍然對自我或「心」的研究保持沉默。後來,海德格爾在《存在與時間》和《康德與形而上學問題》中一再地批判康德耽擱了在對此在的本體論基礎的反思,因為在海氏看來,正是此在的本體論構成了人們反思自我或「心」的哲學基礎。當然,這已經是後話了。
此外,這里所謂的「客體的同樣難以理解的X」指的則是超驗的物自體。在康德看來,物自體可以被思考,但無法被知道。這在一些哲學家看來是矛盾的。比如,黑格爾認為,什麼是思考?思考就是行規定,物自體既可以被思考,也就可以被規定,既可以被規定,也就
~~~~~~~~~~~~~~~~~~
9.康德:《未來形而上學導論》,商務印書館1982年版,第12頁。
10.文德爾班:《哲學史教程》下卷,商務印書館1996年版,第792頁。

可以被知道,因而他在《小邏輯》中作出了物自體可知的大膽的結論。 而叔本華更進一步,他並沒有停留在單純認識論的范圍內來對康德的物自體體概念提出疑問,而是從本體論角度,解讀出物自體的秘密:「自在之物是什麼呢?就是——意志。」 在叔本華看來,意志就是物自體,就是世界的本質。這樣一來,在康德那裡處於超驗境域中的物自體被詮釋為與人的生存活動密切相關的意志。也就是說,物自體不在遠處,它就在所有的生命體的身上。正是從這種嶄新的生存論的立場出發,他推翻了哲學史上數千年來關於「理性和認識第一性,生命和意志第二性」的公案,把整個哲學引向新的思考方向:「意志是第一性的,最原始的;認識只是後來附加稅的,是作為意志現象的工具而隸屬於意志現象的。因此,每個人都是由於他的意志而是他,而他的性格也是最原始的,因為欲求是他的本質的基地。 」這樣,認識論領域中的批判哲學就被翻轉為本體論意義上的生存哲學。
在叔本華之後,馬克思結合經濟學的研究,進一步推進了生存論哲學的發展。(這種說法是值得商榷的。)在《德意志意識形態》中,馬克思這樣寫道:「…我們首先應當確定,一切人類生存的第一個前提也就是一切歷史的第一個前提,這個前提就是:人們為了能夠『創造歷史』,必須能夠生活。但是為了生活,首先就需要衣、食、住以及其他東西。因此,第一個歷史活動就是生產滿足這些需要的資料,即生產物質生活本身。」 恩格斯甚至進一步把人類歷史理解為生存意志沖突的合力。與此相應的是,達爾文於1859年出版的《物種起源》一書也對生存論的思考提供了重要的推動力。事實上,隨後興起的實用主義思潮也傾向於從生存活動出發來說明人的經驗和知識。或許可以說,在海德格爾那裡,生存論哲學的探索達到了前所未有的深度。海氏在評論康德提出的「人是什麼?」的問題時指出:「如果人只是基於人的此在才是人,那麼對於什麼是比人更原始的東西的探討就根本不可能是任何人類學的探討。一切人類學,哪怕是哲學人類學,都已經把人假定為人了。」 而在海氏看來,「比人更原始的是人的此在的有限性。」 他把此在的有限性的學說作為基礎本體論來理解,從而使生存論牢固地確立起在哲學史上的地位。
深入地考察從康德的批判哲學到海德格爾的生存論本體論哲學的發展歷程是極有啟發的。雖然康德的批判哲學超越了傳統的獨斷論哲學,然而,由於批判哲學本身缺乏對自我或「心」的深入的反省,所以,在某種意義上,它成了一種沒有基礎的哲學。因此,海氏的生存論哲學為批判哲學提供了本體論的前提,正是在這個意義上,海氏說,認識就是此在在世的樣式。這樣一來,哲學作為生存論的本體論而被安頓下來了。如果說,生存論哲學與批判哲學有什麼內在聯系的話,那麼我們可以說,它繼承了批判哲學對先驗領域的開拓。為此,海氏毫不猶豫地斷言:「只要哲學是科學地領會著自身的哲學,『先天論』就是它的方法。」 因為唯有與感覺經驗分離的先天的境域才能確保前提的普遍有效性,而這正是康德的批判哲學留下的偉大遺產之一。
第三個大轉向:從生存論哲學到當代語言哲學
在西方哲學發展史上,第三個大轉向,即從叔本華肇始的生存論哲學轉向以維特根斯坦、海德格爾和哈貝馬斯為代表的當代語言哲學。
生存論哲學似乎為一切其他的哲學思考澄明了前提,然而,只要我們深入地反思下去,就會發現,問題比我們設想的遠為復雜得多。就從生存論哲學強調的「共在」說起。「共在」
~~~~~~~~~~~~~
11.黑格爾這樣寫道:「其實,再也沒有比物自體更容易知道的東西。」參見《小邏輯》商務印書館1980年版,第126頁。
12.叔本華:《作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商務印書館1982年版,第177頁。
13. 叔本華:《作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商務印書館1982年版,第401-402頁。
14.《馬克思恩格斯全集》3卷,人民出版社1960年版,第31頁。
15.孫周興編:《海德格爾選集》上,三聯書店1996年版,第119頁。
16. 孫周興編:《海德格爾選集》上,三聯書店1996年版,第118頁。
17. 海德格爾:《存在與時間》,三聯書店1987年版,第62-63頁注①

表明,任何個人的生存本質上都是與他人共處。換言之,在這個世界上,根本就沒有非「共在」的生存方式,即使在一個人感到十分孤獨時,他仍然沒有離開「共在」的生存方式,而實際上,他的孤獨感正是他的始源性的「共在」形式的一種確證。顯而易見,任何「共在」都是通過語言鐵交流才得以實現的。在這個意義上可以說,根本就沒有與語言活動分離的赤裸裸的生存活動,生存總已經置身於語言之中,並通過語言才得以展開。在20世紀哲學的發展進程中,出現了羅蒂所說的「語言學轉向」,語言問題得到了前所未有的重視,甚至它不再單純地被理解為研究者和研究對象之間的媒介物,而是被理解為基礎性的存在物。
我們知道,語言學的研究有兩個側面:一是語義學;二是語用學。我們先來看語義學。在這個方面,維特根斯坦的作用是無與倫比的。在其早期著作《邏輯哲學論》中,他告訴我們:
4.003 ……哲學家們的大多數問題和命題根源於這一事實,即我們不理解語言的邏輯。
4.0031 全部哲學就是「語言批判」(Sprachkritik)(當然不是毛特納意義上的)。……
5.6 我的語言的界限意味著我的世界的界限。
在這些言簡意賅的論述中,語言已經被放到哲學思索的核心位置上,維特根斯坦甚至已經把哲學理解為「語言批判」。雖然後期維特根斯坦的思想發生了重大的變化,但他對問題的倚重卻一如既往,他在《哲學研究》中寫道:
203 語言是由許多路構成的一座迷宮。當你從一邊進來時,你知道該怎麼走;而當你從另一邊來到同一個地方時,就不知道該怎麼走了。
124 哲學不可能幹預語言的實際運用,它最終只能描述它的實際運用。
如果說,早期維特根斯坦還試圖按照圖像理論來建立一種嚴密的理想語言,並把哲學理解為「語言批判」的話,那麼,晚期維特根斯坦已經放棄了這樣的奢望,強調哲學既不可能創造一種理想語言,也不可能為日常語言提供基礎,甚至也可不能去干涉日常語言的實際運用,而至多隻能對它的實際運用進行描述。哲學家們常常因為誤解或誤用了語言的性質而陷入哲學研究的困境,就像蒼蠅陷入捕蠅瓶一樣。維特根斯坦覺得,自己的任務就是把這些哲學家們從捕蠅瓶中拯救出來。維特根斯坦的研究不但影響了維也納學派、牛津日常語言學派,甚至影響了整個當代哲學。
我們再來看語用學。為了使人們能夠在「共在」的語境中有效地進行交流,哈貝馬斯提出了普遍語用學的問題。在《交往與社會進化》一書中,他開宗明義地指出:「普遍語用學的任務是確定並重建可能理解(Verstaendigung)的普遍條件。在其他的場合下,人們也稱之為『交往的一般假設前提』,而我比較喜歡用『交往行動的一般假設前提』這一說法,因為我把以達到理解為目的的這類行動看作是最根本的行動。」 無庸諱言,哈貝馬斯提出的重建普遍語用學的觀點極大地突出了語言在人們的有效交往活動中的作用和意義。
有趣的是,與維特根斯坦同時代的海德格爾也高度重視語言問題。
在與日本東京大學冢富雄教授的一次談話中,海德格爾表示:「早些時候我曾經十分笨拙地把語言稱為存在之家(das Haus des Seins)。如若人是通過他的語言才棲居於存在之家之要求(Anspruch)中,那麼,我們歐洲人也許就棲居在與東亞人完全不同的一個家中。」 把語言理解為「存在之家」,強調人之言說要服從於語言本身的言說,即「人只是由於他應合於語言才說」 構成海德格爾思想中的一個重要的維度。

⑸ 西方哲學的開啟著是誰,是不是康德

蘇格拉底是古希臘著名的哲學家、教育家和思想家。其被後人廣泛認為是西方哲學思想的奠基者或開拓者。他和柏拉圖、亞里士多德三人並稱「古希臘三賢」。

⑹ 西方哲學中,典型的現代性概念有哪些

1.康德的理性批判 康德在對啟蒙進行反思的基礎上,揭開了理性批判的大幕. 1784年康德在《柏林月刊》第12期發表了文章——《答復這個問題:「什麼是啟蒙運動?」》開始對啟蒙問題進行探討.伴隨著康德對啟蒙問題的探討其理性批判得以展開.康德認為,「啟蒙」是「人類脫離自己所加之於自己的不成熟狀態」,而「啟蒙」的關鍵就是勇敢地運用自己的「理性」.這樣
2.尼採的非理性批判 尼采對理性進行權力意志化,這使得他成為理性批判新路向的開拓者.之前

⑺ 論述康德哲學是如何回應近代西方哲學的基本問題

近代西方哲學只要討論知識如何具有普遍必然性的問題,即知識的基礎如何回才可靠的問題。有答兩種模式的回答,其一,唯理論,把理性,邏輯作為知識的根據,其二,經驗論,重視經驗驗證,實驗的方法來獲取真理。但這兩種方式都有很大的問題,唯理論的問題主要是前提的獨斷以及難以產生新的知識,經驗論的困難在於其獲得的知識都是歸納出來的,難以保障知識的普遍必然性。最極端的經驗主義者休謨那裡,對世界的認識變成了不可知論。畢竟大量的東西都是不可通過經驗來證明,上帝無法經驗,自我也無法經驗。因果性也不能經驗。
這是康德哲學的背景知識。康德結合了經驗論和唯理論,認為我們的知識來自於經驗,同時我們的認識結構能賦予這些經驗普遍必然性,這就綜合了經驗論和唯理論,成為集大成者

⑻ 康德哲學思想的內容以及對於西方哲學史的影響是怎樣的

康德哲學思想發展可分為兩個階段:前批判期,他提出了一種發展的、基本上是唯物主義的自然觀,主要著作有《自然通史和天體論》;後批判期從1770年開始,他提出了完整的先驗唯心主義、二元論和不可知論的哲學觀點,相繼發表了《純粹理性批判》、《實踐理性批判》和《判斷力批判》,這三大批判構成了他「真、善、美」的哲學體系。

康德對於西方哲學史的影響是深遠的。在他之後哲學沿兩條路線分化:一條是德國古典主義,其終點是馬克思主義哲學;另一條則演化成為實證主義和唯意志主義。現代西方哲學的許多流派,如現象學、結構主義也都是在康德哲學基礎上發展起來的。至今他的思想及其哲學的現實意義,仍是哲學界爭論不休的話題。

⑼ 西方哲學史上康德對實踐的論述,有哪些合理因素

首先了解康德的貢來獻康源德是德國哲學家、天文學家、星雲說的創立者之一、德國古典哲學創始人,唯心主義,不可知論者,德國古典美學的奠定者. 康德一生對世界發展貢獻眾多,但最重要的貢獻是他的三大批判.「三大批判」構成了他的偉大哲學體系,它們是:「純粹理性批判」、「實踐理性批判」和「判斷力批判」.康德生前名聲並不十分響亮,但死後的康德很快就從哲學的影子變成了人類思想天空里的一顆巨星,當代德國著名哲學家、現代存在主義哲學奠基人卡爾.雅斯貝斯將康德與柏拉圖和奧古斯汀並列稱為三大「永不休止的哲學奠基人」.

⑽ 為什麼西方哲學史是給柏拉圖做注腳

第一個問題,誇張點說,整個西方哲學,都是柏拉圖哲學體系,既所謂的客觀唯心主義。包括辯證法,世界觀,認識法等等,所有後繼的西方哲學家,都是在柏拉圖的基礎上做出自己的貢獻,所以誇張點說都是柏拉圖的注腳。
第二個問題,休謨是歐洲典型的不可知論者,是徹底的懷疑主義,這部分恰恰影響到了康德的思想體系,康德將其提高到了頂峰,既純粹的理性批判,認為認知者只能認知到事物的某些層面,而無法掌握到事物的全部屬性。以此,康德認為存在於時間和空間里的物質被人類的理解力加工為經驗,而康德把人類理解力的形式稱為「(絕對)范疇」,這些人類理性的形式中包括人們對靈魂、世界和上帝的設想,康德把它們理解為某種制約原則,人們的經驗世界就是通過這些原則得以構造。 可以說休謨是康德的先驅。
第三個問題,其實第二個問題的答案已經回答了,當康德作為你了解的對象,除非你能完全超越他,否則你無法完全了解他,所以了解康德就要超越康德,這里的康德既是代表康德本身,也是康德自己的體系。
第四個問題:絕對精神就是指作為宇宙萬物共同本質和基礎的精神實體。唯心主義是精神一元論,就好像中國道家所謂的「道」一樣,不同的哲學體系,它的道是不同的,絕對精神就是存在與宇宙間的「道」
實體和主體是不同的概念,實體恰好是柏拉圖提出的,實體即表示萬事萬物的本源是什麼。而主體必須與客體相對,一般哲學認為主體既是人。黑格爾解釋「實體即主體」的含義說:「我們認為,目的是直接的、靜止的、不動的東西;不動的東西自身卻能引起運動,所以它是主體。它引起運動的力量,抽象地說,就是自為存在或純粹的否定性。」

哲學不容易用幾句話說清楚 這里只能簡單解釋

熱點內容
幼師專業怎麼樣 發布:2021-03-16 21:42:13 瀏覽:24
音樂小毛驢故事 發布:2021-03-16 21:40:57 瀏覽:196
昂立中學生教育閘北 發布:2021-03-16 21:40:47 瀏覽:568
建築業一建報考條件 發布:2021-03-16 21:39:53 瀏覽:666
2017年教師資格注冊結果 發布:2021-03-16 21:39:49 瀏覽:642
中國教師資格證查分 發布:2021-03-16 21:39:41 瀏覽:133
踵什麼成語有哪些 發布:2021-03-16 21:38:20 瀏覽:962
東營幼師專業學校 發布:2021-03-16 21:35:26 瀏覽:467
機械電子研究生課程 發布:2021-03-16 21:33:36 瀏覽:875
杭州朝日教育培訓中心怎麼樣 發布:2021-03-16 21:33:28 瀏覽:2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