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故事概括出與之相關的成語並寫出其意思三國時孫權對呂蒙
⑴ 一綜合性學習。1讀故事,概括出與之相關的成語,並寫出其意思。(l
1、秦二世二年閏九月,秦將章邯圍趙王歇和趙相張耳於巨鹿。張耳向楚軍求救,.....項羽殺死宋義,自稱上將軍,率兵前進。他先派英布和蒲將軍率兩萬人渡漳水和秦軍交戰,取得一點小勝利後,才下令全軍渡河。然後將渡河的船全部鑿沉,將做飯的鍋砸碎,燒掉駐地的房舍,以示軍士有進無退。楚軍奮勇作戰,九站九捷,終於大破秦軍。
答:成語:破釜沉舟。 含義:表示拚死一戰,義無反顧。
2、秦始皇和秦二世的統治十分殘暴,秦二世元年七月,淮河一帶的九百多農民被征調到漁陽(今北京密雲)去戍邊。當行至大澤鄉時,遇大雨,路不通,延誤了到達漁陽的期限。依照當時的法律,延誤了期限是要被斬的。隊伍中的陳勝、吳廣商議:不能期到達要死,逃亡也是死,橫豎都是死,不如起來反抗。陳勝、吳廣組織農民砍斷樹木為武器,高舉竹竿作為旗幟,得到了天下百姓的擁護。
答:成語:揭竿而起。 含義:形容手無寸鐵的民眾奮起反抗統治者。
3、楚漢交戰時,項羽的軍隊駐扎在垓下,兵少糧盡,被漢軍和諸侯的軍隊層層包圍起來。夜間聽到漢軍四面都傳來楚地歌聲,項羽吃驚地說:「漢軍把楚地都佔領了嗎?為什麼楚人這么多呢?」
答:成語:四面楚歌。 含義:比喻四面受敵,處於孤立危機的困境。
4、《史記·孟嘗君列傳》記載,戰國時,齊國的孟嘗君在秦國被扣留。他的一個門客裝狗夜入秦宮,偷出早已獻給秦王的狐裘,轉贈給秦王的一個愛妾,使得孟嘗君得以釋放。隨後又靠另一個門客裝雞叫,騙開了函谷關的城門,使他們得以逃回齊國。
答:成語:雞鳴狗盜。 含義:比喻不足稱道的卑下技能。
5、三國時,孫權對呂蒙說:「你現在在重要的崗位上管事,不能不好好學習。」呂蒙說:「在軍隊里事太多,常常應付不來,恐怕沒有功夫再讀書了。」孫權說:「我難道是讓你攻讀經書當博士嗎?只是讓你瀏覽一些書籍,了解過去的歷史。你說事多,和我相比如何?我經常讀書,自以為好處很大。」呂蒙聽了孫權的規勸,開始用心讀書了。一次,東吳的統帥魯肅路過潯陽去拜訪呂蒙,同呂蒙議論事情,大驚說:「你現在的才智,不是過去的吳將呂蒙啊!」呂蒙說:「士大夫離別三日,就應當去掉老眼光來看待,你怎麼發現情況這么遲呢?」
答:成語:刮目相看。 含義:用新眼光來看待。
⑵ 吳下阿蒙選自司馬光《資治通鑒》中的一段。講述三國東吳名將呂蒙聽從其主孫權的勸告而讀書學習的歷史故事
故事:
當初,孫權對呂蒙說:「你當權掌管事務,不可以不學習!」呂蒙用軍中事務繁多來推辭。孫權說:「我難道想要你研究儒家經典,成為學識淵博的人嗎?我只是讓你泛覽書籍,了解歷史罷了。你說軍務繁多,哪個像我(事務多)呢?我經常讀書,自己認為很有好處。」
呂蒙於是開始學習。當魯肅到尋陽的時候,魯肅和呂蒙一起談論議事,魯肅十分吃驚地說:「你的(軍事方面和政治方面的)才乾和謀略,不再是原來的那個吳縣的(沒有學識的)阿蒙了!」
呂蒙說:「讀書人(君子)分別幾天,就重新另眼看待了,長兄你認清這件事為什麼這么晚呢?」於是魯肅拜見呂蒙的母親,和呂蒙結為朋友後分別了。
出處:出自北宋司馬光的《資治通鑒》。
人物簡介:
呂蒙(178年—220年),字子明,東漢末年名將,汝南富陂人(今安徽阜南呂家崗)。
少年時依附姊夫鄧當,隨孫策為將,以膽氣稱。鄧當死後,呂蒙統領其部眾,拜別部司馬。孫權統事後,漸受重用,從破黃祖作先登,封橫野中郎將。從圍曹仁於南郡,破朱光於皖城,累功拜廬江太守。
後進占荊南三郡,計擒郝普,在逍遙津之戰中掩護孫權逃生,並於濡須數御魏軍,以功除左護軍、虎威將軍。魯肅去世後,代守陸口,設計襲取荊州,擊敗蜀漢名將關羽,使東吳國土面積大增,拜南郡太守,封孱陵侯,受勛殊隆。不久後因病去世,享年四十二歲。
呂蒙發憤勤學的事跡,成為了中國古代將領勤補拙、篤志力學的代表,與其有關的成語有「士別三日」、「刮目相待」、「吳下阿蒙」等。
(2)讀故事概括出與之相關的成語並寫出其意思三國時孫權對呂蒙擴展閱讀:
歷史典故:
三國的時候,孫權手下有一位名將叫呂蒙。因為小時候家裡貧窮,沒有機會上學,讀的書很少,所以學識淺薄,見識也不廣。
有一次,孫權對呂蒙和另一位將領蔣欽說:「你們擔任的官職很重要,應該多讀點書,增長自己的見識,這樣才能把自己的事情做好。」呂蒙聽了,很為難地說道:「可是我工作很忙,恐怕沒有時間讀書了。」
孫權聽了,開導他說:「當年,漢朝的漢武帝不管工作有多麼忙,每天都一定會擠出一些時間來讀書,我的工作也很忙,但我平時只要有時間,就會讀一些史書和兵書,這對我的工作很有幫助。
希望你們不要因為工作就不讀書了,讀書是一輩子的事情呀!」呂蒙聽了孫權的話,受到了很大的啟發。從此他開始抓緊時間讀書,每天不管工作有多忙,他都堅持讀書,不久之後,他就讀了很多書,比一般人讀的都要多。
一次,學識豐富的魯肅和呂蒙在一起討論國家大事。在談話中呂蒙充分運用自己平時在書中學到的知識,說話非常有道理,魯肅連連點頭,心裡非常佩服他的學識。
談話結束的時候,魯肅輕輕地拍了拍呂蒙的背,贊賞地說:「以前我以為你只不過有些軍事方面的知識罷了,跟你談話後才知道原來你的學識這么淵博,在各個方面都很有見解,你再也不是以前吳下的那個阿蒙了啊!」
呂蒙笑笑,說道:「你就是在誇獎我啊!這段時間,我只不過是讀了一些書,增長了一點見識,不足的地方還有很多呢!還請您以後多多指教啊!」以後,魯肅便常常和呂蒙一起商討國家大事,他非常重視呂蒙給他提的一些建議,對呂蒙的學識和才能也非常賞識,非常佩服。
後來,有一次,孫權贊揚呂蒙時說道:「天下有幾個人到了老年還能像呂蒙那樣堅持讀書學習,自強不息呢?一個人有了富貴榮華之後,更要看重節義,認真學習,不斷加強自身的修養,而不能沉溺於財富之中,這樣就不容易墮落。呂蒙的這種行為真是我們的榜樣啊!」
⑶ 孫權和呂蒙在《三國演義》中的故事
一、故事
最初,孫權對呂蒙說:「你現在手握權柄,不可以不讀書。」呂蒙辯護說,不是他不讀書,而是軍中事情太多,沒有時間。孫權說:「我豈是要你研究儒家經典,去當教書匠?
只不過希望你大略有個印象,知道歷史就夠了。如果說沒有時間,誰能比我更忙,我還常常讀書,自以為大有裨益。」呂蒙才開始求學。
後來,魯肅路過尋陽,跟呂蒙談論,不由大吃一驚,說:「你今天的才識智略,已不是當年吳郡時代的呂蒙。」呂蒙說:「士別三日,就要刮目相待,大哥發現得未免太遲!」魯肅遂拜見呂蒙的娘親,結交成為好友,然後告辭。
二、原文
初,權謂呂蒙曰:「卿今當塗掌事,不可不學!」蒙辭以軍中多務。權曰:「孤豈欲卿治經為博士邪!但當涉獵,見往事耳。卿言多務,孰若孤?孤常讀書,自以為大有所益。」
蒙乃始就學。及魯肅過尋陽,與蒙論議,大驚曰:「卿今者才略,非復吳下阿蒙!」蒙曰:「士別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見事之晚乎!」肅遂拜蒙母,結友而別。
三、出處
北宋史學家、政治家司馬光的《孫權勸學》。
(3)讀故事概括出與之相關的成語並寫出其意思三國時孫權對呂蒙擴展閱讀
藝術特色
文章篇幅短小,通篇主要記錄人物的幾次對白,卻傳神生動地塑造出了兩個藝術形象。先看孫權。作為吳國之主,他能夠關心下屬,鼓勵呂蒙要多學習:「卿今當塗掌事,不可不學!」語氣比較堅定有力。
當呂蒙找借口推辭時,他不急不惱推心置腹地說:「孤豈欲卿治經為博士邪!但當涉獵,見往事耳。」先聲明要求他讀書的目的並非使他棄武從文,成為書生,而是在博覽群書中了解歷史,從中汲取經驗教訓,增加自己的見識與才智。
這種循循善誘的親切語氣已令人非常感慨之後他又針對呂蒙所謂「軍中多務」的借口,進一步開導,現身說法:「卿言多務,孰若孤?」這是明擺著的事實「孤常讀書,自以為大有所益。」用自己的親身感受來勸導呂蒙。
整個對話之中,孫權絲毫未擺當權者的架子,不以威壓的方式逼迫呂蒙去讀書,這一番娓娓道來的談話卻更令人信服。他的談話是親切的,朋友式的,具有長者而非王者的風范。
⑷ 誰能說出一些關於孫權、呂蒙、魯肅的成語故事,要詳細
初,權謂呂蒙曰:「卿今當塗掌事,不可不學!」蒙辭以軍中多務。權
孫權
曰:內「孤豈欲卿治經為博士邪容(yé)!但當涉獵,見往事耳。 卿言多務,孰若孤?孤常讀書,自以為大有所益。」蒙乃始就學。及魯肅過尋陽,與蒙論議,大驚曰:「卿今者才略,非復吳下阿蒙!」蒙曰:「士別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見事之晚乎!」肅遂(suì多音字)拜蒙母,結友而別。
當初,(吳王)孫權對(大將)呂蒙說:「你現在當權掌管政事,不可以不學習!」呂蒙以軍中事務繁多的理由來推脫。孫權說:「我難道是想要你研究儒家經典當朝廷的學官嗎!只是應當粗略的閱讀,了解歷史罷了。你說事務繁多,哪能比得上我(事務繁多)?我經常讀書,自認為有很大好處的。」於是呂蒙開始從事學習。等魯肅到尋陽的時候,和呂蒙談論的時候,十分驚訝的說:「你現在軍事和政治方面的才乾和謀略,不再是(當年那個)吳下的小阿蒙了!」呂蒙說:「和他人分別幾天,就應該刮目相待,長兄為什麼了解事情這么晚呢!」於是魯肅拜見呂蒙的母親,(與呂蒙)結為朋友後就走了
成語 吳下阿蒙 刮目相待
⑸ 請寫出源於《三國演義》的兩個成語,寫出相應的人物,並簡單介紹與之相關的故事。
偃旗息鼓(趙雲.黃忠.張著.張翼)
《三國志·蜀志·趙雲傳》中記載:在一次戰斗中,蜀將黃忠殺死了曹將夏侯淵,並奪取了戰略要地。曹操非常惱火,把米倉移到漢水旁的北山腳下,親率20萬大軍向陽平關大舉進攻。黃忠、張著商議趁夜燒劫魏軍糧草。臨行前趙雲和他們約定了返回時間,過期不歸就帶兵出寨接應,正與曹操親自統率的部隊相遇。趙雲同曹軍廝殺起來,把曹軍打得丟盔棄甲,救回了黃忠和張著。
曹操沒有善罷甘休,指揮大隊人馬追殺趙雲,直撲蜀營。趙雲的副將張翼見趙雲已退回本寨,後面追兵來勢兇猛,便要關閉寨門拒守。趙雲下令大開營門,偃旗息鼓,准備放曹軍進來;一面又命令弓弩手埋伏在寨內外,然後自己單槍匹馬站在門口等候敵人。
生性多疑的曹操追到寨門口,心想,寨門大開,必有伏兵,即匆忙下令撤退。就在曹操調頭後退的時候,蜀軍營里金鼓齊鳴,殺聲震天,飛箭如雨般向曹軍射擊。曹軍驚慌失措,奪路逃命,自相踐踏。趙雲趁勢奪了曹軍的糧草,殺死了曹軍大批兵馬,得勝回營
望梅止渴(曹操)
有一年夏天,曹操率領部隊去討伐張綉,天氣熱得出奇,驕陽似火,天上一絲雲彩也沒有,部隊在彎彎曲曲的山道上行走,兩邊密密的樹木和被陽光曬得滾燙的山石,讓人透不過氣來。到了中午時分,士兵的衣服都濕透了,行軍的速度也慢下來,有幾個體弱的士兵竟暈倒在路邊。
曹操看行軍的速度越來越慢,擔心貽誤戰機,心裡很是著急。可是,眼下幾萬人馬連水都喝不上,又怎麼能加快速度呢?他立刻叫來向導,悄悄問他:「這附近可有水源?」向導搖搖頭說:「泉水在山谷的那一邊,要繞道過去還有很遠的路程。」曹操想了一下說,「不行,時間來不及。」他看了看前邊的樹林,沉思了一會兒,對向導說:「你什麼也別說,我來想辦法。」他知道此刻即使下命令要求部隊加快速度也無濟於事。腦筋一轉,辦法來了,他一夾馬肚子,快速趕到隊伍前面,用馬鞭指著前方說:「士兵們,我知道前面有一大片梅林,那裡的梅子又大又好吃,我們快點趕路,繞過這個山丘就到梅林了!」士兵們一聽,彷彿已經吃到嘴裡,精神大振,步伐不由得加快了許
樂不思蜀 (劉禪.司馬昭)
當時魏軍入川,蜀後主劉禪投降,被送到洛陽。司馬昭封他為安樂公,賜住宅,月給用度,僮婢百人。劉禪為表感謝,特意登門致謝,司馬昭於是設宴款待,並以歌舞助興。當演奏到蜀地樂曲時,蜀舊臣們油然誦起國破家亡的傷懷之情,個個淚流滿面。而劉禪卻麻木不仁嬉笑自若。司馬昭見狀,便問劉禪;「你思念蜀嗎?」劉禪答道:「這個地方很快樂,我不思念蜀。」他的舊臣谷正聞聽此言,連忙找個機會悄悄對他說:「陛下,等會兒若司馬昭再問您,您就哭著回答:『先人墳墓,遠在蜀地,我沒有一天不想念啊!』這樣,司馬昭就能讓陛下回蜀了。」劉禪聽後,牢記在心。酒至半酣,司馬昭果然又發問,劉禪趕忙把谷正教他的話學了一遍,只是欲哭無淚。司馬昭聽了,說「咦,這話怎麼像是谷正說的?」劉禪驚奇道:「你說的一點不錯呀!司馬昭及左右大臣全笑開了。司馬昭見劉禪如此老實,從此就再也不懷疑他。劉禪就這樣在洛陽安樂地度過了餘生,傳下了這令人捧腹的「樂不思蜀」典故
三顧茅廬 (劉備.諸葛亮.關羽.張飛)
漢末,黃巾事起,天下大亂,曹操坐據朝廷,孫權擁兵東吳,漢宗室豫州牧劉備聽徐庶和司馬徽說諸葛亮很有學識,又有才能,就和關羽、張飛帶著禮物到隆中(現今湖北襄樊市.一說為今河南南陽城西)卧龍崗去請諸葛亮出來幫助他替國家做事。恰巧諸葛亮這天出去了,劉備只得失望地轉回去。不久,劉備又和關羽、張飛冒著大風雪第二次去請。不料諸葛亮又出外閑游去了。張飛本不願意再來,見諸葛亮不在家,就催著要回去。劉備只得留下一封信,表達自己對諸葛亮的敬佩和請他出來幫助自己挽救國家危險局面的意思。 過了一些時候,劉備吃了三天素,准備再去請諸葛亮。關羽說諸葛亮也許是徒有一個虛名,未必有真此才實學,不用去了。張飛卻主張由他一個人去叫,如他不來,就用繩子把他捆來。劉備把張飛責備了一頓,又和他倆第三次訪諸葛亮。到時,諸葛亮正在睡覺。劉備不敢驚動他,一直站到諸葛亮自己醒來,才彼此坐下談話。
諸葛亮見到劉備有志替國家做事,而且誠懇地請他幫助,就出來全力幫助劉備建立蜀漢皇朝。
作姦犯科(諸葛亮.劉禪)
三國時期,蜀主劉備死後,昏庸無能的阿斗繼位,他只知享樂,把國內的軍政大權交給諸葛亮處理。諸葛亮一面聯吳伐魏,積極准備兩次北伐,在北伐前夕給阿斗寫《前出師表》,中間寫道:作姦犯科者,除去後天下太平,希望他整頓朝綱,將作姦犯科者嚴懲以鞏固政權。但劉禪仍輕信宦官之言,導致蜀國滅亡
手不釋卷(呂蒙.孫權)
三國時期吳國大將呂蒙沒有文化知識,孫權鼓勵他學習史書與兵法。呂蒙總是推說軍隊事多沒有時間學習,孫權列舉自己及前人的例子,如「光武當兵馬之務,手不釋卷,孟德亦謂老而好學。」呂蒙深受感動,從此發奮學習,學問提高很快 孫權說:「你的事情總沒有我多吧?我並不是要你去研究學問, 而只是要你翻閱一些古書,從中得到一些啟發罷了。」
呂蒙問:「可我不知道應該去讀哪些書?」
孫權聽了,微笑著說:「你可以先讀些《孫子》、《六韜》等兵法書, 再讀些《左傳》、《史記》等一些歷史書,這些書對於以後帶兵打仗很有好處。」
停了停,孫權又說:「時間嘛,要自己去擠出來。從前漢光武帝在 行軍作戰的緊張關頭,手裡還總是拿著一本書不肯放下來呢!為什麼你就沒有時間呢?」
呂蒙聽了孫權的話,回去便開始讀書學習,並堅持不懈。最後做了吳國的主將,有勇有謀,屢建奇功。
出處《三國志·吳志·呂蒙傳》注引《江表傳》
如魚得水(劉備.諸葛亮.關羽.張飛)
三國時期,曹操的實力很強大,劉備在還沒有做皇帝之前,被迫依附於親戚劉表的軍隊陣容,並且駐守新野這地方。可是劉備是個胸懷大志的人,他並不想長久寄人籬下,只做別人的軍師。正好這個時候徐庶向他推薦諸葛亮是個難得的好人才,徐庶勸劉備一定要網羅諸葛亮。
為了請諸葛亮協助自己獲得天下,劉備曾經三次親自到他住的茅廬拜訪他,諸葛亮看到劉備非常誠懇,最後才同意與劉備見面。劉備向他請教許多治理國家的方法,諸葛亮仔細分析了當時的情勢,建議劉備先佔據荊州,這樣才能有機會和曹操、孫權鼎足而立,互相抗衡。
劉備很欣賞諸葛亮的見解,而且和諸葛亮的感情逐漸加深,高興的劉備甚至對結拜兄弟關羽及張飛兩人說:「我得到孔明的輔助,就好象魚得了水一樣非常快。」
出言不遜(郭圖.袁紹.張郃)
漢獻帝建安五年,曹操親率精兵攻打袁紹的糧倉烏巢,袁紹不聽大將張郃的援糧倉守軍的建議,採用謀士郭圖的取曹大本營的建議,結果兵敗,郭圖借機誣陷張郃對袁紹出言不遜,造成張郃投奔曹操,助曹統一北方
⑹ 三國演義中有關孫權和呂蒙的相關事跡
故事:士別三日,當刮目相待
原文:
初,權謂呂蒙曰:「卿今當塗掌事,不可不學!」蒙辭以軍中多務。權曰:「孤豈欲卿治經為博士邪(yé)!但當涉獵,見往事耳。 卿言多務,孰若孤?孤常讀書,自以為大有所益。」蒙乃始就學。
及魯肅過尋陽,與蒙論議,大驚曰:「卿今者才略,非復吳下阿蒙!」蒙曰:「士別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見事之晚乎!」肅遂拜蒙母,結友而別。
譯文:
當初,孫權對呂蒙說:「你現在當權掌管事務,不可以不學習!」呂蒙用軍中事務繁多來推辭。孫權說:「我難道想要你研究儒家經典,成為學識淵博的人嗎?我只是讓你泛覽書籍,了解歷史罷了。你說軍務繁多,哪個像我(事務多)呢?我經常讀書,自己認為很有好處。」
呂蒙於是開始學習。當魯肅到尋陽的時候,魯肅和呂蒙一起談論議事,魯肅十分吃驚地說:「你現在的(軍事方面和政治方面的)才乾和謀略,不再是原來的那個吳縣的(沒有學識的)阿蒙了!」
呂蒙說:「讀書人(君子)分別幾天,應當用新眼光來看到(我),長兄為什麼認清事物這么晚啊!」
(6)讀故事概括出與之相關的成語並寫出其意思三國時孫權對呂蒙擴展閱讀:
除此之外,在軍事上孫權也很重視呂蒙。
建安九年(204年),孫權討伐黃祖,擊破黃祖水軍,獲悉丹陽、豫章、廬陵三郡的山越起事。孫權引軍返回,呂蒙隨軍征討。至豫章郡(治今江西南昌),孫權命征虜將軍呂范平鄱陽(今江西波陽東北),盪寇將軍程普進擊樂安(今江西德興東北)。
同時,令呂蒙與別部司馬黃蓋、韓當、周泰等率兵鎮守險要,擔任山越最為活躍地區的縣令或縣長。呂蒙與諸將遵照孫權的部署,各自以武力平定了本地區起事的山越族人。呂蒙因功被任命為平北都尉,兼任廣德長。
建安十三年(208年),孫權採納將軍甘寧建議,發兵進攻夏口(今湖北武漢境),呂蒙隨軍出征。江夏郡太守黃祖下令用蒙沖戰艦封鎖沔口(漢水入長江口),用大棕繩系巨石為錐以固定艦位,上有千餘人用弓弩交射,封鎖江面,吳軍進攻受阻。
孫權命偏將軍董襲、司馬凌統各率百人敢死隊,身穿重鎧,乘大船沖抵蒙沖艦旁,董襲揮刀砍斷棕繩,戰艦順水飄流,孫權軍遂溯流而進。黃祖見孫權兵來,黃祖急派水軍都督陳就率兵反擊,呂蒙統率前鋒部隊,身先戰陣,親自斬殺陳就。
孫軍乘勝水陸並進,包圍夏口城。孫權督軍猛攻,克其城,並屠之。黃祖隻身逃竄,被騎士馮則追斬。此戰,孫權大獲全勝,一舉殲滅宿敵黃祖,佔領江夏地區。戰後論功,孫權認為:「這次戰事的成功,起因於先擊敗了陳就。」任命呂蒙為橫野中郎將,並賜錢千萬。
⑺ 與呂蒙有關的成語故事
【士別三日,當刮目相待】
呂蒙,字子明,汝南郡富陂縣(今安徽阜南東南)人,少年時即隨姊夫鄧當渡江。呂蒙的姊夫鄧當為孫策部將,呂蒙年僅十五六歲即隨軍出征。鄧當死後,呂蒙代領其眾,隨孫權征戰各地。與劉表部將黃祖作戰時,呂蒙為先鋒,陣斬陳就,受任橫野中郎將,賜錢千萬,在赤壁之戰中,呂蒙與周瑜、程普擊敗曹軍圍曹仁於南郡,曹仁敗走,進據南郡,晉位偏將軍,任潯陽縣令。
呂蒙初不習文,孫權開導他和另一個勇將蔣欽說:「你們如今都身居要職,掌管國事,應當多讀書,使自己不斷進步。」呂蒙推託說:「在軍營中常常苦於事務繁多,恐怕不容許再讀書了。」孫權耐心指出:「我難道要你們去鑽研經書做博士嗎?只不過叫你們多瀏覽些書,了解歷史往事,增加見識罷了。你們說誰的事務能有我這樣多呢?我年輕時就讀過《詩經》、《尚書》、《禮記》、《左傳》、《國語》,只是不讀《周易》。自我執政以來,又仔細研究了『三史』《《史記》、《漢書》、《東觀漢記》)及各家的兵法,自己覺得大有收益。像你們二人,思想氣質穎悟,學習一定會有收益,怎麼可以不讀書呢?應該先讀《孫子》、《六韜》、《左傳》、《國語》以及『三史』。孫子曾經說過:『整天不吃、整夜不睡地空想,沒有好處,還不如去學習。』東漢光武帝擔任著指揮戰爭的重擔,仍是手不釋卷。曹操也說自己老而好學。你們為什麼偏偏不能勉勵自己呢?」呂蒙從此開始學習,專心嘞奮,他所看過的書籍,連那些老儒生也趕不上。
魯肅繼周瑜掌管吳軍後,上任途中路過呂蒙駐地,呂蒙擺酒款待他。魯肅還以老眼光看人,覺得呂蒙有勇無謀,但在酒宴上兩人縱論天下事時,呂蒙不乏真知灼見,使魯肅很受震驚。酒宴過後,魯肅感嘆道:「我一向認為老弟只有武略,時至今日,老弟學識出眾,確非吳下阿蒙了。」呂蒙道:「士別三日,但更刮目相看。老兄今日既繼任統帥,才識不如周公瑾(周瑜),又與關羽為鄰,確實很難。關羽其人雖已年老卻好學不倦,讀《左傳》朗朗上口,性格耿直有英雄之氣,但卻頗為自負,老兄既與之相鄰,應當有好的計策對付他。」他為魯肅籌劃了三個方案,魯肅非常感激地接受了。
⑻ 孫權、魯肅、呂蒙之間發生的故事,要簡潔,最好是標題概括
孫權曾勸武將呂蒙多讀書,結果呂蒙照做之後,「文化水平」大有長進,並留下「士別三日,當刮目相看」的美句。這個故事告訴我們,不管年齡多大、不管以前做什麼,只要肯學習,就有收獲,只要堅持學習,就終能有所成。引申一下,不管現在的起初,吳王孫權對大將呂蒙說道:「你現在身當要職掌握重權,不可不進一步去學習!」呂蒙以軍營中事務繁多為理由加以推辭。孫權說:「我難道是想要你鑽研經史典籍而成為學問淵博的學者嗎?只是應當廣泛地學習知識而不必去深鑽精通。你說要處理許多事務,哪一個比得上我處理的事務呢?我常常讀書,自己感到獲得了很大的收益。」呂蒙於是開始學習。 等到東吳名將魯肅路過尋陽,與呂蒙研討論說天下大事,魯肅聽到呂蒙的見解後非常驚奇地說:「你如今的才幹謀略,已不再是過去的東吳呂蒙可相比的了!」呂蒙說:「對於有志氣的人,分別了數日後,就應當擦亮眼睛重新看待他的才能,老兄你為什麼看到事物的變化這么晚呢!」魯肅於是拜見呂蒙的母親,與呂蒙結為好友,然後告別而去。 賞析 本文注重以對話表現人物。對話言簡意豐,生動傳神,富於情趣。僅寥寥數語,就使人感受到三位人物各自說話時的口吻、神態和心理。 孫權勸學,先一語破的,向呂蒙指出「學」的必要性,即因其「當塗掌事」的重要身份而「不可不學」;繼而現身說法,指出「學」的可能性。使呂蒙無可推辭,「乃始就學」。從孫權的話中,既可以看出他的善勸,又可以感到他對呂蒙的親近、關心、期望,而又不失人主的身份。「卿今者才略,非復吳下阿蒙」,是情不自禁的贊嘆,可見魯肅十分驚奇的神態,以他眼中呂蒙變化之大竟然判若兩人,表現呂蒙因「學」而使才略有了令人難以置信的驚人長進。需要指出的是,魯肅不僅地位高於呂蒙,而且很有學識,由他說出這番話,更可表明呂蒙的長進確實非同一般。 「士別三日,當刮目相待,大兄何見事之晚乎?」是呂蒙對魯肅贊嘆的巧妙接應。「三日」形容時間很短,「刮目」是擦拭眼睛,表示十分驚奇、難以置信的樣子。並且,他還很愛才。從呂蒙的答話中可見他頗為自得的神態,他以當之無愧的坦然態度,表明自己才略長進之快之大。孫權的話是認真相勸,魯肅、呂蒙的話則有調侃的意味,二者的情調是不同的。 在本文中,寫魯肅、呂蒙對話,一唱一和,互相打趣,顯示了兩人的真實性情和融洽關系,表明在孫權勸說下呂蒙「就學」的結果,從側面表現了呂蒙的學有所成,筆墨十分生動,這是全文的最精彩之處。 【【老師要評講,選我的答案】】
⑼ 寫出《三國演義》中的兩個成語,寫出與其相應的人物,並簡單介紹與之相關的故事
望梅止渴(曹操)
有一年夏天,曹操率領部隊去討伐張綉,天氣熱得出奇,驕陽似火,天上一絲雲彩也沒有,部隊在彎彎曲曲的山道上行走,兩邊密密的樹木和被陽光曬得滾燙的山石,讓人透不過氣來。到了中午時分,士兵的衣服都濕透了,行軍的速度也慢下來,有幾個體弱的士兵竟暈倒在路邊。 曹操看行軍的速度越來越慢,擔心貽誤戰機,心裡很是著急。可是,眼下幾萬人馬連水都喝不上,又怎麼能加快速度呢?他立刻叫來向導,悄悄問他:「這附近可有水源?」向導搖搖頭說:「泉水在山谷的那一邊,要繞道過去還有很遠的路程。」曹操想了一下說,「不行,時間來不及。」他看了看前邊的樹林,沉思了一會兒,對向導說:「你什麼也別說,我來想辦法。」他知道此刻即使下命令要求部隊加快速度也無濟於事。腦筋一轉,辦法來了,他一夾馬肚子,快速趕到隊伍前面,用馬鞭指著前方說:「士兵們,我知道前面有一大片梅林,那裡的梅子又大又好吃,我們快點趕路,繞過這個山丘就到梅林了!」士兵們一聽,彷彿已經吃到嘴裡,精神大振,步伐不由得加快了許
樂不思蜀 (劉禪.司馬昭)
當時魏軍入川,蜀後主劉禪投降,被送到洛陽。司馬昭封他為安樂公,賜住宅,月給用度,僮婢百人。劉禪為表感謝,特意登門致謝,司馬昭於是設宴款待,並以歌舞助興。當演奏到蜀地樂曲時,蜀舊臣們油然誦起國破家亡的傷懷之情,個個淚流滿面。而劉禪卻麻木不仁嬉笑自若。司馬昭見狀,便問劉禪;「你思念蜀嗎?」劉禪答道:「這個地方很快樂,我不思念蜀。」他的舊臣谷正聞聽此言,連忙找個機會悄悄對他說:「陛下,等會兒若司馬昭再問您,您就哭著回答:『先人墳墓,遠在蜀地,我沒有一天不想念啊!』這樣,司馬昭就能讓陛下回蜀了。」劉禪聽後,牢記在心。酒至半酣,司馬昭果然又發問,劉禪趕忙把谷正教他的話學了一遍,只是欲哭無淚。司馬昭聽了,說「咦,這話怎麼像是谷正說的?」劉禪驚奇道:「你說的一點不錯呀!司馬昭及左右大臣全笑開了。司馬昭見劉禪如此老實,從此就再也不懷疑他。劉禪就這樣在洛陽安樂地度過了餘生,傳下了這令人捧腹的「樂不思蜀」典故
三顧茅廬 (劉備.諸葛亮.關羽.張飛)
漢末,黃巾事起,天下大亂,曹操坐據朝廷,孫權擁兵東吳,漢宗室豫州牧劉備聽徐庶和司馬徽說諸葛亮很有學識,又有才能,就和關羽、張飛帶著禮物到隆中(現今湖北襄樊市.一說為今河南南陽城西)卧龍崗去請諸葛亮出來幫助他替國家做事。恰巧諸葛亮這天出去了,劉備只得失望地轉回去。不久,劉備又和關羽、張飛冒著大風雪第二次去請。不料諸葛亮又出外閑游去了。張飛本不願意再來,見諸葛亮不在家,就催著要回去。劉備只得留下一封信,表達自己對諸葛亮的敬佩和請他出來幫助自己挽救國家危險局面的意思。 過了一些時候,劉備吃了三天素,准備再去請諸葛亮。關羽說諸葛亮也許是徒有一個虛名,未必有真此才實學,不用去了。張飛卻主張由他一個人去叫,如他不來,就用繩子把他捆來。劉備把張飛責備了一頓,又和他倆第三次訪諸葛亮。到時,諸葛亮正在睡覺。劉備不敢驚動他,一直站到諸葛亮自己醒來,才彼此坐下談話。
諸葛亮見到劉備有志替國家做事,而且誠懇地請他幫助,就出來全力幫助劉備建立蜀漢皇朝。
作姦犯科(諸葛亮.劉禪)
三國時期,蜀主劉備死後,昏庸無能的阿斗繼位,他只知享樂,把國內的軍政大權交給諸葛亮處理。諸葛亮一面聯吳伐魏,積極准備兩次北伐,在北伐前夕給阿斗寫《前出師表》,中間寫道:作姦犯科者,除去後天下太平,希望他整頓朝綱,將作姦犯科者嚴懲以鞏固政權。但劉禪仍輕信宦官之言,導致蜀國滅亡
手不釋卷(呂蒙.孫權)
三國時期吳國大將呂蒙沒有文化知識,孫權鼓勵他學習史書與兵法。呂蒙總是推說軍隊事多沒有時間學習,孫權列舉自己及前人的例子,如「光武當兵馬之務,手不釋卷,孟德亦謂老而好學。」呂蒙深受感動,從此發奮學習,學問提高很快 孫權說:「你的事情總沒有我多吧?我並不是要你去研究學問, 而只是要你翻閱一些古書,從中得到一些啟發罷了。」 呂蒙問:「可我不知道應該去讀哪些書?」 孫權聽了,微笑著說:「你可以先讀些《孫子》、《六韜》等兵法書, 再讀些《左傳》、《史記》等一些歷史書,這些書對於以後帶兵打仗很有好處。」 停了停,孫權又說:「時間嘛,要自己去擠出來。從前漢光武帝在 行軍作戰的緊張關頭,手裡還總是拿著一本書不肯放下來呢!為什麼你就沒有時間呢?」 呂蒙聽了孫權的話,回去便開始讀書學習,並堅持不懈。最後做了吳國的主將,有勇有謀,屢建奇功。
出處《三國志·吳志·呂蒙傳》注引《江表傳》
如魚得水(劉備.諸葛亮.關羽.張飛)
三國時期,曹操的實力很強大,劉備在還沒有做皇帝之前,被迫依附於親戚劉表的軍隊陣容,並且駐守新野這地方。可是劉備是個胸懷大志的人,他並不想長久寄人籬下,只做別人的軍師。正好這個時候徐庶向他推薦諸葛亮是個難得的好人才,徐庶勸劉備一定要網羅諸葛亮。 為了請諸葛亮協助自己獲得天下,劉備曾經三次親自到他住的茅廬拜訪他,諸葛亮看到劉備非常誠懇,最後才同意與劉備見面。劉備向他請教許多治理國家的方法,諸葛亮仔細分析了當時的情勢,建議劉備先佔據荊州,這樣才能有機會和曹操、孫權鼎足而立,互相抗衡。 劉備很欣賞諸葛亮的見解,而且和諸葛亮的感情逐漸加深,高興的劉備甚至對結拜兄弟關羽及張飛兩人說:「我得到孔明的輔助,就好象魚得了水一樣非常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