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童話故事 » 與子曰學如不及猶恐失之有關的故事

與子曰學如不及猶恐失之有關的故事

發布時間: 2020-11-22 16:43:56

Ⅰ 《論語》「子曰:學不如及,猶恐失之。的翻譯

學習好像追趕什麼,總怕趕不上,趕上了又怕被甩掉。形容學習勤奮,進取心強。又形容做其他事情的迫切心情。
出 處 《論語·泰伯》:「子曰:『學如不及,猶恐失之。

Ⅱ 子曰學如不及猶恐失之的啟示

「學如不及,猶恐先之」是孔子說的一句話。這句話告訴了我們一個人要勤奮學習,而且要有上進心,不能有「一覽眾山小」的躊躇滿志,要不停的對自己有更高的要求,要有上進心。

不能像一些人「半罐水,響叮當」,自己還沒有達到自己人生的高峰,就開始驕傲自滿,停滯不前。不要像龜兔賽跑里的兔子一樣,以為自己一定會拿到冠軍,就在半途睡大覺,停滯不前。要明白即使自己已經有萬全的把握,也要緊記「繩據木裂,水滴石穿」,烏龜跑得再慢也會有到終點的一天,不要將自己的敵人看得太輕或太重。如果你停在原處,在你眼中再無足輕重的人都會有一天趕上你;如果你努力奮斗,在你眼中再舉足輕重的人,你都將會有一天超過他,攀登上金字塔的巔峰!

我們一定要牢記「學如不及,猶恐先之」這句話,他給我們的啟示是受用一生,無窮無盡的!!

Ⅲ 子曰:"學如不及,猶恐失之."的故事

把學問過於用作裝飾是虛假;完全依學問上的規則而斷事是書生的怪癖。——培 根
聰明的人有長的耳浜投痰納嗤貳?——弗萊格
重復是學習之母。 ——狄慈根
當你還不能對自己說今天學到了什麼東西時,你就不要去睡覺。 ——利希頓堡
好問的人,只做了五分種的愚人;恥於發問的人,終身為愚人。
求學的三個條件是:多觀察、多吃苦、多研究。
——加菲勞
人天天都學到一點東西,而往往所學到的是發現昨日學到的是錯的。 ——B.V
我的努力求學沒有得到別的好處,只不過是愈來愈發覺自己的無知。 ——笛卡兒
學到很多東西的訣竅,就是一下子不要學很多。 ——洛 克
學問是異常珍貴的東西,從任何源泉吸收都不可恥。 ——阿卜·日·法拉茲
學習是勞動,是充滿思想的勞動。 ——烏申斯基
游手好閑的學習並不比學習游手好閑好。 ——約·
貝勒斯
有教養的頭腦的第一個標志就是善於提問。
——普列漢諾夫

Ⅳ 賞析:子曰:學如不及,猶恐失之。

「學如不及,猶恐先之」是孔子說的一句話。這句話告訴了我們一個人要勤奮學習,而且要有上進心,不能有「一覽眾山小」的躊躇滿志,要不停的對自己有更高的要求,要有上進心。

不能像一些人「半罐水,響叮當」,自己還沒有達到自己人生的高峰,就開始驕傲自滿,停滯不前。不要像龜兔賽跑里的兔子一樣,以為自己一定會拿到冠軍,就在半途睡大覺,停滯不前。要明白即使自己已經有萬全的把握,也要緊記「繩據木裂,水滴石穿」,烏龜跑得再慢也會有到終點的一天,不要將自己的敵人看得太輕或太重。如果你停在原處,在你眼中再無足輕重的人都會有一天趕上你;如果你努力奮斗,在你眼中再舉足輕重的人,你都將會有一天超過他,攀登上金字塔的巔峰!

Ⅳ 以『學如不及,猶恐失之。,寫一篇500字的議論文』』

孔子說:「學習起來就像老趕不上一樣,還生怕把學到的東西又丟掉了。
孔子的自白給我們以「活到老,學到老」,「學海無涯苦作舟」的感覺。
而莊子卻說:「人的生命是有限的,而知識是無限的,用有限的生命去追求無限的知識,那是很危險的。知道了這一點而仍然要去追求知識,那就更危險了啊!」(《養生主》)這樣說來,孔子豈不是危險又危險了嗎?但他卻做了聖人。
同樣感到生命有限,學海無涯,儒者和道家的態度卻是迥然不同,讓我們看到在知識問題上儒道兩家的明顯分野。

Ⅵ 《論語熙解》「學如不及,猶恐失之」學習有感

子曰:「學如不及,猶恐失之。」

讓我們看看《論語熙解》(熙華國學院公益國學班教材用書,作者:文武 ,上海熙華國學研究院院長)對這句的獨特解讀。孔子說:「學習如果不掌握知識的實質內涵,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很可能最後什麼都學不到,表面的東西很快就會忘掉。」
為什麼我之前看過的書都記不住呢?《論語熙解》讀到這里,我終於明白了。之前讀書都是不及的,不僅學習的方法不對,學習的用心程度也不夠,可以說原來的學習都是是不及格的學習。比如我讀《孫子》,只是在當下理解了字面的意思,但並沒有掌握其實質內涵;讀《易經》也是膚淺的閱讀,很多內容甚至都不理解,只當故事看了。不求甚解就是在說我自己啊。
孔子的勸學為學之道真是無處不在,經常會在不經意之間出現。他的學習之道有些是教學習之方法,如「學而時習之」;有些是說學習應該有的正確態度,如「三人行,必有我師焉。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時至今日,我們仍然在遵循他的這些教學方法和學習態度。講到繼承和發揚傳統文化時,我們常說的「取其精華,去其糟粕」恐怕也是來源於孔子擇善而從的觀點吧。那麼為什麼孔子的思想至今仍在發揮積極作用?因為他的思想是順乎天道的自然法則。雖時空不停變換,但是天道自然的法則一直影響著一代又一代的中國人。
其實,論語學習的最終目的是要明道向善,學以致用。《論語熙解》中用了很多史實、對話、案例等來講述孔子之道——中庸思想。現在我對孔子「吾道一以貫之」的理解也發生了變化,是不是應該理解成「吾道一,以貫之」呢?就是說孔子所悟「道」其實就一條,他將此道用禮的方式貫徹宣揚,無形中體現在其言語和著作之中。我目前所欠缺的也許不是知識的多寡,而是如曾子那樣「仁以為己任」、「死而後已」的精神以及踐行此道。
這里非常感謝熙華,已經為我們打開了一扇學習之門,可我本人仍然學未及,猶恐失之啊!

熱點內容
幼師專業怎麼樣 發布:2021-03-16 21:42:13 瀏覽:24
音樂小毛驢故事 發布:2021-03-16 21:40:57 瀏覽:196
昂立中學生教育閘北 發布:2021-03-16 21:40:47 瀏覽:568
建築業一建報考條件 發布:2021-03-16 21:39:53 瀏覽:666
2017年教師資格注冊結果 發布:2021-03-16 21:39:49 瀏覽:642
中國教師資格證查分 發布:2021-03-16 21:39:41 瀏覽:133
踵什麼成語有哪些 發布:2021-03-16 21:38:20 瀏覽:962
東營幼師專業學校 發布:2021-03-16 21:35:26 瀏覽:467
機械電子研究生課程 發布:2021-03-16 21:33:36 瀏覽:875
杭州朝日教育培訓中心怎麼樣 發布:2021-03-16 21:33:28 瀏覽:2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