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年級下冊語文第6組讀了古人傳遞信息的故事你有什麼感想
A. 單元評價卷五年級下冊語文第六單元作文和家人,同學之間傳遞信息的作文400字
我的記憶猶如廣闊的藍天,天空中的每一朵白雲都是我的朋友。在這些形形色色的朋友當中李林是最突出。我和她的友誼像瀑布一樣剪也剪不斷。我們從來沒有發生過爭吵,互幫互助,親密的簡直無話不談。雖然她已經轉學了,但是我們始終保持著聯系。
我記得在我上四年級的時候,我因為出了水痘,有一段時間不能去上課。在媽媽的精心的照顧下,我的病終於好了。我剛進班,李林主動要求幫我補課。她白天努力地學習,晚上幫我補課。有一次,由於老師布置的作業挺多的,李林幫我補習的時間也比較長。就耽誤了她寫作業的時間,李林幫我補習到12點才回家,她寫作業到深夜,還要幫我准備第二天的復習筆記。由於晚上睡眠不足,第二天早晨沒有充沛的精力,所以在上課時不停地打哈欠。終於熬不住睡著了,結果被老師發現了。「李林站起來」老師嚴厲地說。李林沒有聽到老師的話,過了一會李林還是沒有站起來。老師十分生氣,走到了李林的跟前。老師再次生氣地說:「李林站到後面去,不要浪費大家的學習時間。」李林羞愧地站到後面。
在放學的路上,我對李林說:「你這些天幫我補習太累了,今天你好好的休息一晚。明天我們再繼續吧!」我已經把你今天晚上的復習計劃定好了,不要再推遲了。」李林堅定地說。晚上李林仍舊幫我補課。過了幾天我落下的功課全都補齊了。並且在一次測驗中取得了好成績,而李林卻因為我生病了。
我與李林的友誼就像高爾基說的一樣:真正的朋友,在你獲得成功時,為你高興,而不捧場,在你遇到不幸或悲傷時,會給你及時的支持和鼓勵。在你有缺點可能犯錯的時候,會給你正確的批評與幫助。
2.我和陳明是好朋友。一天上午課間,我們把在手工小組做的小木船拿出來玩,陳明一不小心把它摔在了地上。爭執中,陳明把它踩壞了,我非常生氣,一把奪過他的小木船,使勁地摔在地上,惡狠狠地踩了幾腳,又不解氣地把它到牆角。「我要你的木船給我的陪葬!」說完,我頭也不回地沖出教室。
中午,他主動和我打招呼,好像有什麼話想對我說,剛要張嘴,我就故意跑得遠遠的,看著他愣在那裡的樣子,我心裡甜甜的,彷彿吃了蜂蜜一樣,心想,這就是罪有應得!下午上體育課時,老師說陳明不舒服,不來上課。我心想:難受了吧,這就是弄壞我小木船的下場!不好,忘帶水杯了,我得上去拿。我三步並做兩步,飛快地沖上樓,陳明不是不舒服嗎?他怎麼一會兒低頭擺弄著什麼,一會兒抬頭四處看?一看我來了,他為什麼慌忙地趴在桌子上?咦!他胳膊旁邊好像露出一瓶膠水,怎麼回事?看他這勁頭,比我還足呢,沒錯!他肯定是裝病,在拼模型呢!我像抓了他的把柄一樣,興奮極了,對!告老師去。哼,老師先找他談話,再請他家長,陳明回家後再挨一頓打,看著他走進老師辦公室,我都快笑出來了,總算為我的小木船報仇了,我輕松地舒了口氣。
下課後陳明主動找到我,他一臉愉悅,臉上連一絲怨恨的情緒都沒有,他雙手慎重地捧著滿是膠水的木船,遞給了我。「給,修好了――我們的友誼也能重新修築起來嗎?」我愣愣地,羞慚地接過木船,心裡像打翻了五味瓶,說不出什麼滋味。我剛才怎麼能那麼做,「對不起,我不該……你不僅修好了木船,也修好了我們的友誼,它比以前更牢固。」
我們將木船放在水中,它滿載著我們的友誼在永流不息的河水中漂流著……
3.真是的,又和沈甘馨吵架了!懷著悶悶不樂的心情,我走進了課堂。
這節課是政治課,她又是科代表!哎,真煩人。我坐立不安盼著早點下課,身子扭來扭去,一不小心,把我的衣服劃破了。本來我還沒有在意,用一些透明膠貼上,想回家去補一補。「啪」翹著椅子的我,一不留神從椅子上摔落。全班各大媒體記者的目光立刻在我座位上開會,隨後則是一陣狂笑。我想從椅子上摔下來應該不會如此讓人震撼吧!我不禁看了看地面。天呀!地上全是羽毛。看到這兒,我便開始觀察它們從何而來,隨之則落幕到我剛剛貼好的衣服上。我漲紅了臉,頓時不知所措。直到老師提醒,我才提起椅子,坐下並撿起那些羽毛。老師阻止了我,讓我下課後再打掃干凈。整節課都是在緊張的感受下度過的。
下課後我掃起地上那如雪的羽毛,並用左手緊緊捏住衣服的「傷口」我捂住「傷口」,生怕別人會發現。一下課同學們就涌了過來,問我的衣服怎麼了。我不敢開口說,怕她們會笑我,便獨自離開了教室。失落而又緊張的心情一直伴我到晚飯後,由於我沒有帶其它的外套,只好將就穿上。
回到教室里,那樣的詢問仍沒有停止。門口的沈甘馨突然叫我去外面,我猜一定是想嘲笑我吧!沒關系,我不怕!於是我就跟著去了。只見沈甘馨從背後拿出一件她自己的衣服給我,讓我換上。一時之間,一股暖流在我心中流過,是甜甜的,我納悶,她為什麼會這樣對我?是寬容、是同窗之誼。這一刻,是我在翠外最震撼的一刻。
一個學期過了,這個難忘的回憶一直在我心裡。說出來也不好笑了,反而我心裡感到很快樂,很溫暖。而那件衣服是我友誼之路上的一道風景,是我人生中的友誼之衣。
B. 五年級下冊語文書第六單元的每個課文的主要內容
(語文書上第六抄單元的導襲讀提示115頁和活動建議116頁?不懂是不是你要求的標准。 ④「有哪些人因沉迷於網路而危害自身」的故事禁戒大家電腦是工具不是玩具①多收集一到三個「有關中外古人傳遞信息」的故事、健康。 ②收集一些信息傳遞快速發展的事例,也都能幫助你更充分、文明去運用它,合理。 ③多媒體帶來人們那些幫助。祝你學習快樂。 這個回答行嗎、具體了解本單元的
C. 古人傳遞信息的故事有哪些
鴻雁傳書
漢武帝時漢廷與匈奴之間常有戰事。有一次,匈奴派使者前來求和,並把扣留的漢朝使者放了回來。漢武帝為了回應匈奴的善舉,派中郎將蘇武拿著旌節,帶一幹人等出使匈奴,沒想到卻出了意外。
單於想逼迫蘇武投降,蘇武說:「要我投降,除非海枯石爛,日從西升。」他寧死不屈,舉刀自刎,經過搶救才倖免於難。蘇武隨後被單於流放到北海無人區牧羊。
蘇武一個人在冰天雪地里放羊,萬般艱辛。沒有糧食,他就挖田鼠藏在洞里的食物充飢;口渴了就抓把雪吞下解渴。唯一和他做伴的就是那根代表朝廷的旌節,日子一久,旌節上的穗子全掉了。
轉眼間十幾年過去了,這時漢昭帝已繼位,匈奴老國王也已駕崩,換了新單於,漢匈議和,漢人和匈奴人通婚。漢昭帝遂派使者前往匈奴,要求放蘇武回去,單於謊稱蘇武已經死去,使者信以為真,就沒有再提。
當漢昭帝第二次派使者到匈奴時,和蘇武一起出使匈奴並被扣留的副使常惠設法買通了禁卒,秘密會見了漢使,把蘇武還活著、正在北海牧羊的消息告訴了漢使,並想出一計,讓漢使對單於講:「匈奴既然存心同漢朝和好,就不應該欺騙漢朝。
漢朝天子在上林苑打獵時,射到一隻大雁,雁足上系著一封寫在帛上的信,上面寫蘇武沒死,而是在一個大澤中牧羊,你怎麼說他死了呢?」單於聽後大為震驚,以為蘇武的忠義感動了飛鳥,連鴻雁也替他傳送消息了。他無法再抵賴,只能向漢使道歉,把蘇武放了回來。
(3)五年級下冊語文第6組讀了古人傳遞信息的故事你有什麼感想擴展閱讀
隋唐時期才開始有了飛鴿傳書這一說法(唐朝才真正開始普及)。這很好理解,總不能讓鴿子拎著兩斤重的竹子飛幾百里吧?這可是違反動物保護法的。總而言之,造紙術的普及,讓飛鴿傳書的普及成為可能。
說到這,就不得不佩服古人的智慧了。貓抓老鼠狗看門,牛能犁地馬能騎,在那個科技不發達的年代,人們所有的心思都花在了研究動物上了。古人非常聰明的發現,鴿子這種鳥非常的戀家,不管把它抓去哪裡,一旦放生,這顧家的小東西一定會回巢里去。
俗稱這種天性叫「歸巢性」,並且鴿子有著先天基因上的優勢,它們對地球磁場的感覺很靈敏,就跟身體里長著根指南針似的,該咋飛心裡有數。而且鴿子飛的還挺快,比起馬兒來,那不知要快到哪裡去了。這種種出類拔萃的優點,讓鴿子成為了古人眼裡天生的信使。
D. 讀《古人傳遞信息的故事》有感
蝦米。。。
E. 五年級下冊語文第六單元 讀課文寫收獲
四篇,您自己挑吧~~
我和書的故事
從我看她的第一眼起,我的心中就有一種莫名的感覺:「她與我有緣。」以後的日子裡,我便千方百計地接近她,試圖了解她,時間不長,漸漸發覺,我已深深地愛上了她。 也許是厭倦了苦燥無味的ABC,也許是為了逃避令人窒息的x+y,我一次又一次地約她出來,從她那泛著清香的扉頁中,走向一個陌生而又新鮮的世界。 不為「書中自有黃金屋」,不求「書中自有顏如玉」,不為功利,不為分數,不為文憑,不為學歷,只為心中那份渴望,只為心中那片怡人的「綠地」。 她的知識是那樣的廣闊無垠,她的話語是那樣的富有哲理;她的目光是那樣地溫暖,好像能融化世界上所有冰凍的心田,她的雙手是那樣的溫柔,好像能撫平人世間所有的傷口…… 當我因失敗而痛苦迷惘時,她總這樣對我說:「真正的光明並不是永遠沒有黑暗的時間,只是永遠不被黑暗所掩蔽罷了;真正的英雄並不是永遠沒有卑下的情操,只是不為卑下的情操所左右罷了;當你要戰勝外來敵人時,首先得戰勝你內在的敵人,你不必害怕沉淪墮落,只要你不斷地自拔與更新。」 當我因小小的成功而手舞足蹈時,她總這樣對我說:「天外有天,人外有人,強中更有強中手,真正的強者,不但要經得起失敗的考驗,還要經得起成功後糖衣炮彈的洗禮,當你沉浸在幸福的甜蜜里賞花賞月時,只怕別人已到了峰巔了。」 當我因「微微的困惑」而不能自拔時,她總這樣對我說:「人的一生中會遇到很多人,有的是流星,有的是恆星。流星是美的,可它終究是一顆流星,流星的意義在於瞬間即逝,流星的美也只源於剎那間。流星畢竟是流星,若追尋長久,只能等待屬於自己的那顆恆星,死死地抓住這瞬間的美,痛苦只能是自己。」 當我畏首畏尾躊躇不前時,她會送來這樣的詩句:「自信人生二百年,會當水擊三千里」;「長風破浪會有時,直掛雲帆濟滄海」; 「我自橫刀向天笑,去留肝膽兩昆侖」…… 是啊!這就是她,不管是樹蔭之外喧囂著浮躁的熱浪,還是窗外肆虐著凜冽的寒風,只要和她在一起,她就會在熱浪之中營造一片清涼,在嚴寒之中托出一份溫暖。 她就是書,這就是我和書的故事。
我與書的故事
現在回起來,第一本與我有緣相見的書已經開始模糊、淡化了。雖然這幾年,經我手的書數也數不清,但始終沒有少時《三百六十夜》那種的韻味。
與「書」之前篇
一年級--只有兩本破爛的不成樣的,不知名的書陪伴;
二年級--各式各樣的小畫書和《當代小學生》之類;
三年級--第一次讀完了自認為是長篇的《復仇女神》,對女主人公白馬翁姆崇拜得五體投地;
四年級--讀了多期《故事會》、一套《唐詩900首》,及其《西遊記》、《東游記》和《北游記》。
五年級--16卷《機器貓》、3篇《七龍珠》及《凡爾賽玫瑰》還有《簡·愛》和《穆斯林的葬禮》。
五年級暑假--把以往讀的書又重新讀了一遍。爸爸的書架中我讀了多期的《談古論今》、《十大將軍傳》、《劉公案》及《白玉堂》。這個暑假,我讀的書很多,因為我讀書的速度很快。還有的,就是我對讀書有著濃厚的舉,手只一要有一本書,我就非在一天內看完。
我與「書」之中篇
上初中了,以前聽過姐姐說的諸多恐怖事件。(註:是關於上初中的)我和做好了與書永別的念頭。但是上了初中以後,感覺很一般,除了上晚自習以外,與小學沒什麼區別,並且晚自習也是自習,有很多時間從老師那兒借的,從校圖書館借的,大大的豐富了我的大腦的空間。海明威的《老人與海》、路遙的《平凡的世界》、莫泊桑的《一日》、左拉的《小酒店》,以及一整套「自畫青春」,每讀一本便感到自己的無知,就百這和「無知」,使我深深深溺在書海中,並且永不想出來。
我與「書」之下篇
上初三了,雖然功課很緊,但我也抓緊時間讀書,與同學換閱,自己購買,姐姐書屋(註:因me之老姐特喜書,所以把她的「書藏」稱為「姐姐書屋」里借。
好不容易,有個假期,准備一個好心情,去圖書館挑幾本喜愛的書,看來也是一件很不錯的事情!
成長的故事
我今年11歲,是東海縣實驗小學五年級的一名學生,現在有一個幸福、溫馨的家。但在我的成長過程中,有一段「苦澀」的日子。
我是在1993年10月12日那天頂著淅瀝的小雨,來到了這個世界上。據說剛出生的我,不像別的孩子那樣身體又紅又丑,而我一生下來,一頭烏黑的頭發,大大的眼睛,胖乎乎的很漂亮,令人喜愛。爸爸、媽媽把我寶貝似的呵護著,無論誰帶我,爸爸、媽媽總是千叮嚀、萬囑咐,千萬不可粗心大意。為了祝我有一個好的前程,爸爸、媽媽給我起了「浩遠」這個名字,希望我以後目標遠大、有所作為。
聽說在我很小的時候,爸爸在下面的鎮里教學,媽媽在玻璃廠上班又很忙,我只在他們身邊呆了一年就被奶奶帶回老家了。每到休息日,爸爸、媽媽總是帶些好吃的來看我,一看到他們我就會撲到他們懷里,不肯離開半步,生怕什麼時候他們又偷偷走掉。媽媽說,每次離開她都要想方設法把我哄睡,然後再回去。等我醒來看不到他們又總是哭著、鬧著讓奶奶背著我到處找媽媽。這樣的「苦日子」我過了兩年。
漸漸的,我長到該上幼兒園的年齡了,就被爸爸、媽媽接回來,本想這下好了,我可以跟爸爸、媽媽生活在一起了,可沒曾想到他們倆還很忙,爸爸在外無暇顧及家,我就只有媽媽一個人照顧。那時媽媽一個人帶我可辛苦了,還要上大小夜班。她下班時間不固定,有時她很晚才能去幼兒園接我。每當別的小朋友都被爸爸、媽媽或爺爺、奶奶接走,幼兒園里只剩下我一個人時,心裡很不是滋味,只有眼巴巴地站在幼兒園大門口焦急地等媽媽。還有更糟糕的,就是如果媽媽上夜班時,我一個小孩子還要自己在家裡睡覺。說真的我那時害怕極了,可沒辦法,每次都要媽媽等我睡著後再走,可媽媽走後不長時間,我會因害怕而醒來,爬起來滿屋子查看,然後再回床上。那時我覺得我真太可憐了,爸、媽都不疼我了,現在想起來都很辛酸。可就是因為有那麼多的獨處機會,我的膽量也越來越大了。
有一天,媽媽突然對我說:「浩遠,你爸爸調到縣城工作了。」那時別提我有多高興了,又蹦又跳的,心想這回我再也不會最後一個離開幼兒園了,再也不會一個人提心吊膽地在家睡覺了。也就是從那時起,我才真正地享受到天倫之樂,感受到家庭的溫暖。
時間過得真快,我開始上小學了,這段苦澀的經歷一直伴隨著我的成長。我也漸漸地懂得了父愛和母愛,我一定要好好學習,做個懂事的孩子,用自己的行動來報答他們。
中考滿分作文:流水的故事2007年03月24日 星期六 12:59我是一條魚,媽媽總是這樣說。是的,因為我對於水有一份特別的鍾愛。我喜歡站在溪水邊,看它們潺潺地從我面前流過,看它們起起落落,感受生命的靈動。我喜歡觸摸流水,感受生命的鮮活。我喜歡聽流水拍打石頭的脆響,因為它正在敘述動人的故事。
時光斗轉,流水把我帶到了一座孤樓前。我看到了樓閣上一個消瘦的面孔,那是李煜。他哀婉地唱道:「問君能有幾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東流。」他凄清的曲調在我的耳畔回響。那是個怎樣無奈的心情。故國不在,江山不在,龍椅不在。惟有雕欄玉砌能證明他曾經的輝煌。而那又怎樣。流水帶走了他的憂愁,他的富貴,他的朱顏。
流水又把我帶到了一座小院前。我看到了一個女子倚在亭中,她痴痴地看到院中零落的花朵,風吹起了她未梳紅妝的臉龐。那是怎樣的凄涼,無助。「聞說雙溪春尚好,也擬泛青舟,只恐雙溪舴艋舟,載不動許多愁。」她——李清照,不再有當年「生當做人傑,死亦為鬼雄」的豪邁。歲月的流水洗去了她的銳氣,生活的磨難讓她不得不放下那份傲氣。「試問卷簾人,卻道海棠依舊。」「簾卷西風,人比黃花瘦。」「才下眉頭,卻上心頭。」那是何等的一份悲涼,寂寞。
「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倫送我情。」這是大文豪李白與好友汪倫送別的詩句。不遠處,我看到兩個依依不捨的朋友在送別。千尺的潭水啊,你告訴了我什麼是真正的友誼,難舍難分,只恨相見甚晚。
大江邊上,我聽到了蘇東坡在高歌,他的豪邁一洗李煜、易安居士帶給我的惆悵。「大江東,去浪淘盡,千古風流人物。」驚濤拍岸中,我看見的是蘇軾閑適的心情。那是怎樣的一種心境,胸懷著對古人的敬意,他也許在告訴我不論遇到什麼樣的挫折,都不能失去對生活的希望。
我的雙手仍舊捧著流水,剛才流水告訴了我那麼多的故事。它讓我看到了李清照的柔情,李商隱「斜暉脈脈水悠悠」的悵惘;太白桃花潭的送別,讓我想到「孤帆遠影碧空盡,惟見長江天際流」的友情;蘇軾泛赤壁的雄壯,讓我想到毛澤東「金沙水拍雲涯暖」的豪情。
聽流水的故事,體現華夏文明長河的淵遠,更讓我學會面對人生挫折時的不屈與豪邁。
F. 五年級下冊語文課文里的第六單元第一課古人傳遞信息的故事之烽火戲諸侯的主要內容
烽火戲諸侯,指西周時周幽王,為褒姒(bāo sì)一笑,點燃了烽火台,戲弄了諸侯。褒姒看了果然哈哈大笑。幽王很高興,因而又多次點燃烽火。後來諸侯們都不相信了,也就漸漸不來了。後來犬戎攻破鎬京,殺死周幽王,後來周幽王的兒子周平王即位,開始了東周時期。[1]
中文名
烽火戲諸侯
時 間
西周末年
地 點
鎬京
相關人物
周幽王、褒姒
結 果
犬戎攻破鎬京,殺死周幽王
G. 五年級下冊語文古人傳遞信息的故事縮寫80字
信鴿和信猴為了傳遞信息,古時候的人們還想出了許多奇異的方法,比如漂流瓶、信號樹、信鴿和信猴等等。在奈及利亞貝喀薩地區,人們用猴子送信。人們將母猴和子猴分別關在兩地,並時常將母猴帶去尋找子猴,使母猴認得路線。當人們需要通信時,將信裝在竹筒里綁在母猴身上,放它出去尋找子猴,母猴總能將信送到目的地。信鴿從古至今,一直是有效的信息傳送工具。在通信技術高度發達的今天,信鴿仍有用武之地。在戰爭中,通信聯絡至關緊要。然而一旦爆發核戰爭,核爆炸產生的強烈電磁輻射將使現有的各種電子通信系統陷於癱瘓,但信鴿仍能自由飛翔。瑞士軍隊訓練培育出了能雙向投書的信鴿。這些信鴿不再傳送傳統的文字書信,而是攜帶著裝在膠囊里的計算機晶元,內中的密碼情報也只能在專門的裝置上閱讀,保密性極高。信鴿甚至有可能成為特種通信兵。郵局的出現一般認為,郵局是波斯王居魯士大帝創立的。居魯士統治著一個疆土廣袤的大帝國,由使者傳遞書信和信息已經不能適應帝國的需要。為此,他建立了一個由許多驛站組成的郵遞行政部門,這便是最早的郵局。這些驛站間隔一定的距離,負責照料每日跑完一站路的驛馬。中國在很早以前就有了郵政制度,到唐代基本完善。元朝還整頓了連接東西方的驛站傳遞制度。公元前31年,羅馬人在奧古斯都統治時期,仿照這樣的機構,建立了公共驛站。站里備有喂足草料的驛馬和供過往官員住宿的客房。在中世紀,羅馬式郵局已經消失,修道院遍布歐洲。修道院之間的通信通過使用稱為撀尥祭瓟的羊皮紙卷進行。第一個修道院在紙卷上寫上他們的傳言,送達的各修道院再加上他們的傳言,從而使紙卷越來越長。例如,傳送聖·維落爾修道院院長死訊的紙卷長達9.5米,寬0.25米。人們稱之為修士郵局。大清郵局始建於清朝同治年間(1862-1875年),是清代上海地區十三家主要的通郵站之一。經歷了民營的信局-外國郵局-文報局-海關郵政-大清郵政等不同階段。他是目前華東地區唯一留存的清朝郵局遺址,也是近代中國郵政歷史的縮影。1878年(清光緒四年),煙台「華洋書信館」在周村設立分館,是為淄博地區大清郵政機構的前身。1900年底,周村大清郵局開。1902年,博山二等大清郵局設立,附設八陡、西冶街2處代所,並設信櫃5處,有村鎮信差2人,另有通沂水、王莊信差2人,通萊蕪、泰安信差4人。1904年,臨淄西關廣順號、衛生堂葯店設郵政代處。翌年,桓台設三等郵局,張店、索鎮設分局。張店大清郵政分局設在原張店街里東四街,為商家代,信件和匯兌業務。時周村、淄川、新城(桓台)索鎮、張店等局隸屬濟南總局,博山、臨淄、金嶺、淄河等局隸屬青州總局。辛亥革命以後,「大清郵局」改稱「中華郵局」。郵局內部設郵務員、郵務佐、郵差、局役四級。原張店大清郵政分局,遷至南北街。1919年1月,臨淄中華郵局在臨淄城建立,始為三等郵局,翌年10月升為二等郵局,鄉間設辛店、淄河店、孫婁店、西古城4處分櫃。1920年8月設立桓台縣郵局(三等局)、張店郵局(三等局,後升為二等)、周村郵局(二等局)、博山郵局(二等局)。桓台縣郵局在北石橋、曹村扒頭橋設信櫃,屬商家代。1921年,博山郵局增設村鎮巡外郵差2人,分南北2路,3日巡行一周。西河、源泉、八陡、夏庄、邢家莊均設信櫃。1924年,張店中華郵局改為二等二級局,租用民房3間,經營匯票、保價信、平信。南定亦設郵政局。1926年,張店郵局遷至原張店二馬路(今西一路),並增設包裹郵寄等業務。同時在福勝里、衛固設置信箱,馬尚、衛固分別設立郵寄代所,小額匯兌業務。1931年,辛店分櫃升為辛店郵局。1943年,鐵山、衛固、石橋設郵政代所,後改為郵務所,小額匯兌業務。1945年,張店、南定均為二等乙級郵局。張店郵局配有局長1人,郵務值2人,信差3人,苦力4人。昌城、馬尚亦設有郵政代所。1948年3月,淄博全境解放,「中華郵局」即被戰時郵局接收。直到今天的網路通訊,電子郵件。最早的信封在信封誕生之前,為了保守信件秘密,人們頗傷腦筋。古希臘人為了寄信,先把奴隸的頭發剃凈,在頭皮上寫信,等頭發長好,再將信寄出。收信人把奴隸的頭發剃光就可讀到信的內容。公元前10世紀,美索不達米亞的亞述人以制好的粘土板作信紙,刻上信的內容,然後裝進陶器燒好,收信人必須打破陶器才能得知信的內容。中國春秋戰國和秦漢時代,常見的書信是木牘。木牘一般長1尺約0.33米,故也叫尺牘。信封用木板製成,呈鯉魚形,一底一蓋夾在尺牘的外面,木板上刻上三道線槽,用繩子捆繞三圈,然後再穿過一個方孔縛住,在線端或交叉處加以檢木,封上粘土,上蓋印章,作為信驗,以防私拆。這種木板可算是中國歷史上最早的信封。中國火漆傳入歐洲後,封漆成為通信保密的法寶。1820年,英國書商布魯爾在海濱度假時發現不少小姐和女士熱衷寫信,但又怕信中內容被人知道,於是設計了一批信封。這是世界上第一批紙質商品信封。1844年,倫敦出現了第一台糊信封的機器。從此,紙質信封風行全球。信封上的郵戳如今,郵戳的主要用途是蓋銷郵票。然而郵戳卻比郵票早問世400多年。15世紀30年代,義大利水城威尼斯的郵局首先使用了郵戳。當時只是在郵件上蓋個小圖章,註明收寄郵件的地名。此後又出現了郵資已付的郵戳,但都沒有具體的日期。1661年,英國郵政總局局長比紹普,為了檢查和考核郵遞員是否及時傳遞郵件,創制了世界上第一個帶有日期的郵戳,從而使郵戳趨於完善,一直沿用至今。這枚郵戳比世界上第一枚郵票的出世早179年。1879年,中國清朝政府開了大清郵局,使用的是八卦郵戳。八卦郵戳只表示地名,不表明日期。後來的郵戳上才逐漸加上年代日期的標記。不過,郵戳上的紀年比較特殊,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統一採用公元紀年。進入20世紀後,郵戳的種類不斷增多,除了日戳外,還有郵資已付戳、紀念戳、免費軍郵戳、旅遊勝地紀念戳等10餘種。最早的一便士郵票在比紹普發明帶日期郵戳之前的1365年,法國巴黎市郵政局為了對付日益增多的因拒付郵費而積壓的信件,受郵戳的啟發,印行了一種特製的小紙片。紙片上沒有圖案,只印有字樣。這種印有郵資已付戳記的小紙片,便是最早的郵票。愛爾蘭人詹姆斯·查默斯在1834年印製出世界上最早的郵票,而實施是在1838年英國的郵政大臣羅蘭·希爾爵士改革郵政之後。希爾規定全國郵資標准一律按半盎司收一便士,並發行了一便士的郵票。在郵票上打孔1847年,英國人亨利·亞瑟發明了第一台郵票分剪設備。最初,這台設備只能裁剪郵票。一年後,發明人對這種機器進行了改進,製造出能打一排小孔的穿孔機。1854年,第一枚齒孔郵票穿孔機誕生了。信箱1650年前後,巴黎已有郵局,負責與外省和外國的通信郵務,而巴黎市內的居民之間卻無法進行通信聯系。為此在年,法國人德維萊耶第一次把一些用來放信的箱子掛在主要街道拐角處的牆壁上作為信箱,彌補了這個缺陷。在市內居住的居民只要把已付郵費的票據貼在信封上,就可以就近把信投入信箱,郵局的職員每日三次開箱收取。1692年,巴黎共有6個這樣的信箱,1723年有7個,1740年有12個,到了1780年已經增加到500多個。明信片1861年,美國的約翰·查爾頓在費城發明了明信片。之後,一個名叫哈里·李普曼的商人對明信片的設計加進了裝飾,進行公開發行並申請了專利。預付郵資明信片不用再貼郵票。這種明信片是由奧地利維也納伊施塔特軍事學院的伊曼紐爾·赫爾曼首先發明的。1869年10月1日,預付郵資明信片首次在世界上發行,其表面為淡黃色,上附一張面值2克萊澤的郵票。明信片可以對親屬、友人等表示問候、祝賀、抱歉等等,是其他通信方式所不能替代的,因此至今還在大量使用,並且種類越來越多,裝飾越來越具有藝術性,給人們帶來一種美的享受。如生日賀卡、學生賀卡、結婚賀卡等等。今天,明信片已經成為人們生活的一部分。郵政的專用顏色世界各國郵政的專用顏色是按照本國的傳統和習慣設定的。如英國用紅色,美國用灰色,中國用綠色等。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在1949年12月舉行的第一次全國郵政會議上,曾討論了郵政專用顏色問題,認為綠色象徵了和平、青春和繁榮,所以作出決議,規定人民郵政採用綠色為專用色。國際郵件是怎樣郵遞的世界各地大小郵局約654000家,國際郵件每天達10億份。世界郵政聯盟169個會員國的數百萬名郵務人員在為送信工作服務。那麼國際郵件是如何傳遞的呢?例如一個在加拿大艾伯塔省皮斯里弗工作的人,星期一寫信給住在法國南部尼斯附近的朋友。郵差當天下午收集好郵件送到鎮上的郵局。郵務人員把本地郵件跟寄往加拿大其他地方的郵件分開,又把國際郵件分為太平洋以西的和太平洋以東的兩大類。晚上,郵件都裝上貨車運往160千米外的大草原城。第二天早上兩類國際郵件裝上貨車又運往480千米外的省會埃德蒙頓,從埃德蒙頓郵局運往機場。在機場,西行郵件空運到溫哥華,東行郵件運往多倫多。郵件到達多倫多後按目的地所屬的國家分類,這個過程到星期四才完成。星期四晚上,國際班機從多倫多飛往巴黎,在星期五早上到達。在巴黎,郵件由機械化系統處理。編碼機根據郵區號碼加上條碼,指明信件最後由哪裡派送。另一部機器按行政區把信件一一分類。信件沿輸送帶送往郵袋,郵袋再經貨車、火車和飛機送到馬賽和尼斯。尼斯的郵務人員把信件分類,星期六早晨把郵件運往郵局,由郵差送到他朋友的家。全球快遞服務普通郵遞服務不夠迅速,因為郵務人員要處理數以億計郵件,派送速度慢,郵件要數天甚至數星期才送達目的地。20世紀60年代後期,各地的公司都遇到迅速運送郵件的大難題,國際快遞公司應運而生。商業機構派飛機前往世界各地,大多數可在24小時內到達。空運快遞服務公司採用最新科技,預定貨運班機和客機機位,以便隨時選用最快捷的路線。大規模的快遞公司以電腦儲存世界各地班機升降的時間表,不少公司還自置飛機和直升機,所有快遞公司都有專用車隊,置備小貨車和摩托車,逐戶收取和派送郵件。美國最大的快遞公司1989年擁有飛機418架,平均每天處理郵件14萬份。歐洲快遞公司可在第二天把郵件送抵歐洲其他地區,歐洲以外的地方則在兩天內送到。美國快遞公司能在即日或翌日把郵件送到國內的目的地。快遞的郵件大多是信件或者小郵包,利用快遞服務運送製成品的廠商也日漸增多。在70年代,快遞業的總營業額每兩三年增長一倍,1990年年總值約達40億美元。用火箭快遞郵件美國一家公司別出心裁地創造,它設備簡單,比宇航火箭的造價低得多。它用火箭的彈頭艙傳遞郵件,載重量為10千克,火箭到達目的地上空後,火箭艙門自動開啟,將郵件用降落傘射出,然後用無線電通知當地郵局來接收郵件。火箭穿過大氣層航行,速度很快,從紐約到倫敦只需50分鍾。這家公司現已正式接受郵政業務。電子信使電子信使是一種特定規格的信件,投入電子信箱後,信件就被自動拆開,通過光電器件逐字逐句地掃描,把光信號變成電信號。這樣,文字圖像信息就通過傳真機傳到遠方,而信件原稿能自動銷毀。同時,收信函傳真機就把接收到的電信號還原成光信號,用攝影方法,把發信人的手跡記錄在標准信件上,自動封口,然後輸出一封地址、姓名、信函內容與寄發信件一模一樣的信函。無論相隔多遠,電子信使只花幾十秒鍾就可完成整個傳遞過程。1980年6月7日,第一封從倫敦通過衛星,在短暫的1分鍾內跨越大西洋,到達加拿大的多倫多。當地郵局收到電子信後,以特快傳遞方式遞交給了收信人。
H. 五年級下冊第六組古人傳遞信息的方式的故事
烽火戲諸候(烽火);
"我們勝利了!"(長途跋涉);
裝在瓶子里的信(漂流瓶)。
自己收集到的方法:飛鴿、鴻燕、驛差、風箏、旗語。
I. 讀古人傳遞信息的故事有感
人們傳遞信息的方式的改變側面驗證了社會的進步和需求,
關於
通訊的發展才是 社會進步的體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