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代人物畫作者代表作畫風故事歷史特點歷史地位
Ⅰ 宋朝繪畫的主要藝術特徵
1、繪畫題材和表現體裁的多樣化。宋代繪畫題材擴大,繪畫分科變細,計有佛道、人物、山水、屋木、走獸、花卉、翎毛、墨竹、龍水等門類。繪畫形式中工筆繪畫有突出成就,青綠重彩仍然流行,水墨著色在山水畫中佔有重要地位,寫意畫開始出現。宋代繪畫體裁有巨幅壁畫、高屏大幃、長卷立軸、小幅繪畫、冊頁形式、白描粉本小樣等多種樣式。
2、文人參與繪事,文人繪畫漸成潮流。科舉制提高了整個官僚的文化水平,以科舉進身的文人力圖強調自己的文化英雄地位,將繪畫視為文化修養和風雅生活的重要部分。
宋代不少文人士大夫將繪畫看成文化修養和風雅生活的重要部分,他們在繪畫中以墨竹、墨梅、山水樹石及花卉等為題材,追求主觀情趣的表現,反對過分拘泥於形似的描繪,藝術上主張寧和平淡,追求天真清新的風格。米氏父子、蘇軾等人為典型代表。
3、在宋代,宮廷繪畫承載著宣傳教化、籠絡重臣、粉飾太平的主要功能。宮廷畫家在藝術上必須附和帝王的審美趣味,因此,宮廷繪畫的主要表現風格為:造型准確,格法嚴謹,精微細膩;賦色濃艷,華貴富麗;既有精密不苟之長,某些作品又有萎靡柔媚的傾向,形成「院體」畫的獨特風格。宋徽宗趙佶為典型代表。
4、出現了職業畫家。畫工解除了對貴族的人身依附,成為獨立的手工業者。宋代城市經濟繁榮,文化生活活躍,繪畫的需求增加,繪畫的服務對象有所擴大,為繪畫的發展提供了物質條件和群眾基礎。一些畫師們的創作進入城市商業市場,不少技藝卓絕的畫家活躍在社會上,對促進宋代繪畫起重要作用。
這時期的職業畫家的創作具有明顯的商品畫性質。繪畫作為固定行業與社會建立更廣泛的聯系,突破了宗教題材與貴族題材的羈絆。擴大了視野,使世俗美術有了很大發展。宋代風俗畫的發展可以為證。
(1)宋代人物畫作者代表作畫風故事歷史特點歷史地位擴展閱讀:
宋代繪畫是中國繪畫藝術發展的高峰。它所反映的廣泛的現實生活內容,在古代繪畫史上是極為突出的。運用多採的優美的藝術形式,創造了很多的藝術表現手法,和社會有著密切的聯系,元明清繪畫中的風格樣式及理論大多可在宋代繪畫中找到根據,表現了中國繪畫的成熟與高度繁榮。
宋代繪畫藝術在技巧上有許多重要創造。著重挖掘人物的精神狀貌及動人的情節,注重塑造性格鮮明的藝術形象。花鳥畫、山水畫追求優美動人的意境情趣,注意真實而巧妙的藝術表現,並努力進行形象提煉,有著高度的寫實能力。
文人士大夫繪畫對於繪畫藝術的繁榮提高也有促進作用,他們在主觀的表達和筆墨效果的探索上尤有貢獻。宮廷繪畫在整個社會繪畫的繁榮基礎上得到高度發展,其藝術成就也不容忽視。
宋代繪畫進入手工業商業行列,與更多的群眾建立較為密切的聯系。在五代南唐、西蜀建立畫院的基礎上,宋代繼續設立翰林圖畫院,以培養宮廷需要的繪畫人才。民間繪畫、宮廷繪畫、士大夫繪畫各自形成體系,彼此間又互相影響、吸收、滲透,構成宋代繪畫豐富多採的面貌。
Ⅱ 古代人物畫有哪些發展歷程
魏晉時期是古代人物畫發展的重要時期,出現了以顧愷之為代表的第一批人物畫大師,也出現了以《魏晉勝流畫贊》、《論畫》為代表的第一批人物畫論,奠立了古代人物畫重要傳統。
從隋代至唐代,古代繪畫藝術逐漸進入繁榮階段。隋代繪畫有承前啟後的作用,唐代也逐漸形成了獨特風格,這一時期人物畫取得輝煌成就,畫壇涌現出很多人物畫名家,各有特色。
這一時期,以著名畫家閻立本為代表的中原作風人物肖像畫,繼承了南北朝畫家楊子華和張僧繇的傳統,在把握人物造型和氣質上有所發展,用筆概括,顏色典雅。
其中,以吳道子、張萱為代表的人物仕女畫,從唐代初期政治事件描繪轉向描寫日常生活,造型更加准確生動,在心理刻畫與細節描寫上都超過了前代畫家,把人物宗教畫推到更富於表現力,也更生動感人的新境地。
五代兩宋時期是古代人物畫深入發展的時期,隨著宮廷畫院的興辦,工筆重彩著色人物畫更趨精美,又隨著文人畫的興起,民間人物畫稿本中出現了一種被稱為「白描」的繪畫新樣式。
宋代城鄉經濟發展,社會風俗畫和具有現實意義的歷史故事畫也在蓬勃發展。這些人物畫作品在體現對象的社會屬性上,在表達人物內心的復雜性上,在宏偉的構圖能力上,都有很大進步,宋代畫家張擇端的傑作《清明上河圖》便產生於這一時期。
人物畫發展到元代,因為受到社會政治和審美潮流的影響,已退居到次要地位。但是人物畫和山水畫、花鳥畫一樣,也處於形式風格的轉型期,所以它表現出了與前代完全不同的風貌。
在元代,人物畫家用一種反映社會現實和自身心理狀況的筆墨形式,表達了「逸」的思想。元代的人物畫在人物畫發展的歷史過程中佔有重要的地位。
元代被認為是專業的人物畫畫家有劉貫道、顏輝、張渥、王振鵬、王繹、衛九鼎、朱玉、劉元、王景升、葉可觀等,他們或畫人物故事,或畫道釋,但都表現了各自的特色。
到了明清時期,南宗人物畫受禪宗思想影響,寫意人物畫開始出現,此後人物畫開始朝另一方向發展。從重視教育認識功能,轉向重視審美作用,從為對象傳神,轉向更多抒發作者情感。
明清時期以來,雖然較多的文人畫家轉而致力於山水畫與花鳥畫,但接觸民生、關心國事、接受了具有萌芽狀態反封建意識的文人或職業畫家仍不乏人物畫的優秀創作。
明末畫家陳洪綬、清末畫家任伯年便是其中傑出的代表畫家,他們深入研究傳統人物畫,廣泛吸收外來技巧,表現新的時代生活,做出了貢獻。
在明清時期,人物畫中又多出來一種名為「高士畫」的門類,它在人物畫中和仕女畫處於同等的地位。
高士畫不同於仕女畫,因為仕女畫大多表現的是行樂、幽怨、思戀等具有強烈感情色彩的人物活動;而高士畫則大多寄寓畫家本人高潔、脫俗的世外桃源般理想境界。
高士畫往往通過描繪隱士、林泉或歷史上有名的高士,如陶淵明、伯夷、叔齊等人來寄託畫家思想,是一些在現實中失意文人的精神依託,有時候又成為得意文人尋求寧靜的精神家園載體。
Ⅲ 簡要評訴兩宋時期的中國人物畫
人物畫是中國繪畫最早成熟的畫科,兩宋(公元960-1127-1279年)人物畫,在唐、五代人物畫已有重大成就的基礎上又向前繼續發展,進入了鼎盛時期,形成與唐代人物畫並駕齊驅的新的高峰。
兩宋時期的人物畫都很發達,題材范圍很廣泛,表現內容比過去更加廣闊,除傳統的仕女、聖賢、僧道之外,田家、漁戶、村牧、行旅、嬰戲及歷史故事、生活風俗等均進入描寫范圍。在藝術表現手法與形式、風格方面,也呈現多樣性。加上龐大的人物畫家隊伍,其中不少山水、花鳥畫家,也創作了不少富有現實意義的人物畫作品。由於北宋初期的人物畫發展趨勢,尚處於由主要描繪宗教人物轉變到更多地直接描寫現實人物的過渡階段,所以在發展速度上比山水畫和花鳥畫相對緩慢一些。但隨著北宋繪畫走向全面發展高潮,李公麟等一批敢於突破已成定型的吳(道子)派畫風的畫家,創立了以「白描畫」為代表的筆法洗練、形式多樣的新人物畫法,加上描繪題材的多樣水畫發展的影響,從而使人物畫迅速發達起來。再加上經濟與文化的繁榮和重文輕武的思想,皇親國戚的參與和倡導,從而形成了一種社會文化風氣,極大地推動了繪畫事業的發展。文人繪畫崛起並逐漸成為主流化,這一繪畫形式的確定,為畫家直抒胸臆開拓了更為快捷,更為直接明了的方式。到北宋後期,人物畫已形成與山水畫、花鳥畫的鼎立之勢,共同把宋代繪畫推向了全面繁榮時期。
宋代人物畫比唐、五代時期有所提高。它不僅在形象、結構上有明顯進步,而且在人物的個性、形象、內心刻畫、細節描寫、表現手法等方面,都有了重大突破,形成了整體特色。
在綿延三百多年的宋代歷史中,宋人創造了繼唐代以後又一個文化藝術的鼎盛時期。繪畫在此時分科日益明確,宮廷繪畫、風俗畫、文人畫也已呈現出各自的藝術特色,繪畫體裁的進一步拓展與提高,共同營造了宋代繪畫獨特的藝術風尚。
Ⅳ 五代兩宋時期的著名畫家繪畫特點及其代表作有哪些
北宋繼承了五代西蜀和南唐的舊制,建國之初,就在宮廷中設立了「翰林書畫院」,對宋代繪畫的發展起到了一定的推動作用,也培養和教育了大批的繪畫人才。徽宗趙佶時的畫院日趨完備,「畫學」也被正式列入科舉之中,天下的畫家可以通過應試而入宮為官。這是中國歷史上宮廷繪畫最為興盛的時期。北宋畫壇上,突出的成就是山水畫的創作。畫家們繼承前代傳統,在深入自然,觀察體驗的過程中,創造了以不同的筆法去表現不同的山石樹木的方法,使得名家輩出,風格多姿多彩。李成和范寬為其代表。花鳥畫在北宋時期的宮廷繪畫中佔有了主要地位,風格是黃筌的富貴之風,直到崔白等畫家的出現才改變這個局面。北宋人物畫的主要成就表現在宗教繪畫和人物肖像畫及人物故事畫、風俗畫的創作上。武宗元、張擇端都是人物畫家中的卓越人物。在北宋時,除了宮廷和民間各自存在有數量可觀的職業畫家之外,還有一支業余的畫家隊伍存在於有一定身份和官職的文人學士之中。他們雖然不以此為業,但是在繪畫的創作實踐和理論探討方面,都有顯著的特點和突出的成就,並且已經自成系統,這就是當時被稱作「士人畫」,後來被叫做「文人畫」的一類。以官僚貴族和文人身份參與繪畫的創作活動,古已有之,但是那些人的作品和職業畫家的作品沒有分別,也沒有自己的理論體系。但從北宋中期以後,蘇軾、文同、黃庭堅、李公麟、米芾等人在畫壇上活躍起來,文人畫聲勢漸起。蘇軾明確提出了「士人畫」的概念,並且認為士人畫高出畫工的創作。他們還為士人畫尋找到了一條發展脈絡,唐朝的王維甚至東晉的顧愷之都變成了這一體系的創始人,強調繪畫要追求「蕭散簡淡」的詩境,即所謂「詩中有畫,畫中有詩」。主張即興創作,不拘泥於物象的外形刻畫,要求達到「得意忘形」的境界。採用的手法主要是水墨,內容從山水擴展為花鳥,這一時期文人貴戚出身的山水花鳥畫家增多與此有關。這股潮流的興起,是中國繪畫史上的一件大事,不但對後代的中國繪畫發展產生了深遠的影響,甚至在一個時期內,左右了中國畫壇。南宋的山水畫的代表人物主要是號稱「南宋四家」的李唐、劉松年、馬遠、夏圭,他們各自在繼承前代的基礎上有所創造。文人畫在南宋時期除了在理論上進一步展開討論以外,在實踐中也有令人矚目的成就。米友仁的「雲山墨戲」,揚補之的墨梅,趙孟堅的水仙蘭花都為世所重。被稱為「四君子」,時至今日仍被畫家看重的梅、蘭、竹、菊,在南宋時已基本成為文人畫的固定題材。南宋的著名人物畫家有李唐、蕭照、蘇漢臣等。他們的人物畫創作,很多都與當時政治斗爭形勢有關,多選擇歷史故事及現實題材,擅長減筆人物畫的梁楷的出現,則為中國人物畫的創作開辟了一條新的道路。
Ⅳ 誰知道唐,宋,元,明,清各個朝代的人物畫特點
唐..
從周昉的《簪花仕女圖》看唐代人物畫特點
通過學習中國古今名畫欣賞析,在欣賞一幅傳統中國畫時,首先會感受畫面帶來的「形神」「氣韻」然後是筆墨布局,最後思考總結作品的藝術特點。地位和影響。
《簪花仕女圖》是唐代畫家周昉的作品也可以說是代表作品吧。看首先應了解周昉的一些基本情況,周昉出身貴族,先後做官,對宮廷族婦女生活十分熟悉,因而對族婦人及侍女的氣質神態把握精確,通過對人動作細節的描寫刻畫。體現也唐代人物畫最重的以形寫神的藝術特點。
《簪花仕女圖》是描寫春夏相交時節一群服飾艷麗雲鬢高聳的貴族婦女、賞花、戲犬、觀鶴、漫步的場景。無論用筆。用墨設色都體現出唐代人物畫的精髓,用筆纖細。而又不卻彈性,設色清麗艷明對質感的描繪把握非常貼切到位。細紗衣輕薄透明,肌膚豐韻、白皙。頭飾閃亮。多層烘然、罩染、分染相結合和以色代線的手法都開啟唐代工筆人物的新風。
縱觀唐代人物畫《簪花仕女圖》從內容上體現出繪畫題材。較以前也發生了度化。轉化人情世俗化,從線段來看,唐人的線描也多了更多的度化,畫面布局上用假山烘托主體,人物的用大小來體現主次。從貴族婦女的體態也體現了唐代人對人物審美要求
宋..
人物畫是以人物活動為主要描寫對象的中國畫傳統畫科.宋代繪畫是中國繪畫藝術發展的高峰.宋代的人物畫題材多樣,如佛教畫、肖像畫、工筆重著色人物畫、經史題材畫、風俗畫、減筆人物畫等等.它所反映的現實生活內容之廣泛,在古代繪畫史上是極為突出的.它運用多彩優美的藝術形式,創造了很多的藝術表現手法.宋代人物畫的成熟和完備,進一步說明了宋代繪畫是中國古代繪畫的鼎盛時期. 元.. 人物畫發展到元代,因為受到社會政治和審美潮流的影響,已退居到次要的地位。但是人物畫和山水畫、花鳥畫一樣,也處於形式風格的轉型期,所以它表現出了與前代完全不同的風貌。
由於元代復雜的民族關系,統治者為了政治的需要,在政策上對漢族的士人許以高官,其中的有些漢人走上了仕途的道路。他們的仕途有著多方面的原因,並沒有從心理上屈從於蒙古人的統治,許多人身在曹營心在漢。
另一方面,統治者又採取高壓政策對付那些反抗者,而一些無心仕途的文人則隱於山林,放跡於山水間。
基於這樣的現實,在繪畫上出現了「疏於人事」的狀況,畫家用一種反映社會現實和自身心理狀況的筆墨形式,表達了「逸」的思想。 從題材上來看元代的人物畫,顯然它不是這個時代的主流,在所謂的元代四大家中就沒有一個人物畫畫家,但是元代的人物畫卻在人物畫發展的歷史過程中佔有重要的地位。
趙孟頫因為仕元的問題,在畫史上一直受到非議,也影響了它在畫史上的地位,但是趙孟頫在繪畫史上卻有特殊的貢獻。
他的人物畫以《秋郊飲馬圖》為代表,所畫風格古樸,被認為是宋代李公麟之後的又一位重要的人物畫畫家。
趙孟頫在《人馬圖》方面的成就,又因其三世的努力,開拓了人物畫在這一方面的表現領域。
他的人物畫得力於多方面的藝術修養,從唐宋古法中脫穎而出,同時又糅合了山水畫畫法和書法的功力,因此所畫開時代風氣之先。
另一位重要畫家錢選在元代雖以花鳥畫出名,但是他的人物畫也有一定的影響,其代表作有《招涼仕女圖頁》和《盧仝烹茶圖軸》。 明清.... 明清人物畫
1、明代浙派宮廷人物畫的代表人物
取法南宋院體,筆墨以粗放蒼勁為特色,畫面注重氣勢
代表人物有:郭詡,吳偉,戴進(三人均有工整粗放兩種風格)
2、唐寅、仇英的人物國代表作品及風格特點
吳派 唐寅:水墨寫意和工筆重彩。《秋風紈扇圖》(兼工帶寫)為其水墨作品代表。工筆代表為《孟蜀宮妓圖》(線條細勁、流動,設色妍麗、明快。)
仇英:也有細工設色和粗簡水墨兩種畫法。工筆重彩《搗衣圖》;粗筆水墨《柳下眠琴圖》
3、「南陳北崔」的代表人物及畫風
陳洪綬:人物成就最為突出。誇大、變形的風格特徵,人物奇古艷雅;《仕女圖》細秀清淡,具古典之趣。《籠鵝圖》;
崔子忠:畫風也以高古變形為特色,但比陳洪綬溫和。《雲中玉女圖》《杏園夜宴圖》
4、明代肖像畫的代表畫家及技法特點
丁允鵬:擅人物,早期用筆文秀細膩,晚年變得粗厚蒼勁、自成一家。《漉灑圖》《洗象圖》
曾鯨:受西洋人物畫影響,並將其融入傳統肖像中而別開生面。《張卿子像》
5、清代人物畫的代表畫家
清代人物畫家前期以禹之鼎、焦秉貞、改琦、費丹旭等盛名於世,晚期以「三任(仁熊任薰任頤)」為代表。
陳洪綬體系:高古雄偉,筆力勁健(前期高其佩[創「指頭畫」]蘇六朋蘇長春,晚期「三任」);
仇英體系:精密工麗,靈秀艷逸(禹之鼎[以白描取勝]、郎世寧、焦秉貞、冷枚)
西方...的特點
有三條:
第一,顯而易見的便是使用的繪畫材料,有著本質的區別。中國寫意人物畫是用水墨的媒介來創作研究,而西方抽象油畫技法創作研究;中國水墨用水,西方油畫用油;中國水墨用紙,西方用布,所以這點便從本質上區別開了油畫和國畫。
第二,色彩的光感。西方繪畫顏色豐富多彩,品類繁多,技法多樣;中方水墨色彩淳厚,淡雅,宜少不宜多,受到透視﹑空間﹑質感的影響,西方的繪畫筆中方繪畫的顏色光感更加明顯,色彩更加明快﹑鮮亮,視覺上更具有沖擊力。
第三,宗教影響,信仰崇拜。雖然同意是表達畫家內心世界的模造,對生活自由的嚮往,但是中西方的文化底蘊截然不同,中國繪畫以文人雅緻,受傳統宗教,「中庸」和「中和」的哲學精神指引,遊走在「具象藝術」和「抽象藝術」兩大表現的極端之間,唐代張彥遠的「夫畫物特忘形貌采章」蘇東坡的「論畫以形似,見與兒童鄰」的繪畫主張,西方以宗教為創作題材,為宗教服務,特定的文化信仰影響著每一個藝術家。開放自由的環境讓西方藝術家對人體有了更多執著的研究,與中國繪畫的態度不盡相同。
Ⅵ 4. 試舉宋代人物畫的幾位主要畫家,簡述其代表作的社會意義。
試舉宋代人物畫的幾位主要畫家,簡述其代表作的社會意義
宋代帝王對繪事的喜好和畫院的高度發展,是宋代繪畫之所以取得高度成就的重要原因。宋代的「翰林圖畫院」集中了各地的畫家,而應募畫家之多,錄用標准之嚴,都是後世不斷談論的話題之一。
其中人物畫方面的重要畫院畫家有張擇端、李唐、蘇漢臣、梁楷等,而徽宗趙佶雖是皇帝,但「所事者,獨筆硯丹青」,因此他也是宋代的一位著名畫家,傳有人物畫作品《聽琴圖》以及臨摹唐·張萱的《虢國夫人游春圖》、《搗練圖》。
當時的宮廷畫家還代表宮廷四處訪求前代名跡,到徽宗朝已有自曹不興以來的歷代名畫一千五百件,其中有顧愷之的《女史箴圖》、陸探微的《王獻之像》、吳道子的《維摩像》、周昉的《紈扇仕女圖》等。這些收藏對於畫院畫家的學習和創作具有重要的作用,也是宋代畫家能夠繼承傳統的重要保證。
畫院畫家完成宮廷的創作任務是宮廷畫家的基本職責,其中能夠服務於政治的需要而創作的人物畫更是受到普遍關注的重要事件。
仁宗慶歷元年(一○四一年),趙禎承先世傳統,命畫院畫家畫《觀文鑒古圖》十二卷,此畫一百二十事的一百二十圖,繪「前代帝王美惡之跡」,趙禎親自為記,並懸掛於崇政殿西閣的四壁,命侍臣觀賞。
而徽宗時期,這位著名的畫家皇帝更是多次命畫院畫家畫功臣像,以彰顯其功德,鼓勵後人。正因為畫院體制積蓄了大批的人物畫人才,保證了帝王利用繪畫來實現政治目的,同時人物畫也獲得了很大的發展。
宋代的繪畫以山水畫的成就為最高,這反映了新的繪畫題材,繪畫觀念和功用的變化,這是一個歷史的轉變。人物畫面對變化的社會風尚,雖然在有些方面保持了前代的繪畫傳統,而在許多方面都有適應時代變化的調整。
題材方面的田家嬰戲、山樵村牧、行旅漁夫,都是山水點景人物的放大,而形式方面的水墨畫法,也是山水表現的基本方法。顯然題材的擴大、形式的增多,為人物畫的發展開闊了前景。
北宋時期發達的社會經濟,為宋代繪畫提供了許多前無古人的新的繪畫題材,一批畫家以身邊熟悉的人和事為描繪對象,表現民間的情趣和喜好,生動記錄了宋代社會生活中的平民生活,拓寬了以帝王、聖賢、貴妃為主的人物畫格局。
這種平民化的風俗畫,脫離了人物畫「鑒戒賢愚」的傳統,而以記錄社會生活的生動性成為人物畫在發展過程中的一個重要階段。
宋代畫院為宋代繪畫的發展聚集了人才,一大批畫院畫家介入到風俗畫的創作中,使宋代繪畫出現了平民化的藝術潮流。風俗畫是宋代人物畫的一個特色,以表現村童鬧學、耕織、貨郎、七夕夜市等題材的作品,直觀地反映了宋代的社會生活,並被後世固化為中國人物畫表現太平盛世和永恆題材。
宋代人物畫的重要畫家和作品有李公麟的《臨韋偃牧放圖》,龔開的《中山出遊圖》,李唐的《採薇圖》,蘇漢臣、李嵩的《貨郎圖》,張擇端的《清明上河圖》,王居正的《紡車圖》,陳居中的《文姬歸漢圖》等。
大量的石窟和墓室壁畫以及模印磚畫也是宋代人物畫的重要組成部分。
Ⅶ 宋代的學院派的代表人物及作品
宋代繪畫適應著當時社會的審美情趣,在藝術上明顯地追求精密不苟、刻意求真的畫風。畫家們重視對現實生活形象作深入而細致的觀察體驗,又通過高超的技藝生動而巧妙地表現出來。唐代繪畫雖已達到「煥爛而求備」的程度,但「成教化助人倫」的政治宣教和道釋宗教繪畫仍佔有相當比重,直接表現社會生活的繪畫多囿於貴族范圍之內,至宋代則有明顯突破。宋代繪畫題材范圍也比前代有很大擴展,畫家的視野大大拓寬,人物、山水、花鳥全面繁榮,發展了表面社會廣闊生活的風俗畫和以古喻今的歷史故事畫,特別是花鳥畫和山水畫更是名家輩出、流派紛呈,涌現出不少佳作,在繪畫史上具有經典性地位。《中國古代名家作品選粹(宋代繪畫 花鳥 人物)》目錄:
精密不苟 刻意求真
雙喜圖軸
梅花詩意圖
寒雀圖卷
瑞鶴圖
臘梅山禽圖軸
柳鴉蘆雁圖
枇杷山鳥圖
櫟鳩圖
芙蓉錦雞圖軸
聽琴圖軸四梅圖卷
雪中梅竹圖
紡車圖
葡萄草蟲圖
梅竹寒禽圖
出水芙蓉圖
竹雀圖
楓鷹圖軸
雪樹寒禽圖軸
獵犬圖
雞雛待飼圖
倚雲仙奮圖
白薔圖
梅石溪鳧圖
橘綠圖
暮雪寒禽圖
四羊圖頁
秋柳雙鴉圖頁
鶴圖
夜合花圖
蜀葵圖
太液荷風圖
何花圖
梅竹雀圖
枯樹鸜鵒圖
猿猴摘果圖
豆花蜻蜓圖
碧桃圖
芙蓉圖
霜筱寒雛圖
海棠峽蝶圖
朝元仙仗圖
五馬圖
清明上河圖
榴枝黃鳥圖
清明上河圖,中國十大傳世名畫之一。為北宋風俗畫,寬24.8厘米,長528厘米,絹本設色。該畫卷是北宋畫家張擇端僅見的存世精品,屬國寶級文物,現藏於北京故宮博物院。作品以長卷形式,採用散點透視構圖法,生動記錄了中國十二世紀城市生活的面貌,這在中國乃至世界繪畫史上都是獨一無二的。在五米多長的畫卷里,共繪了五百五十多個各色人物,牛、馬、騾、驢等牲畜五、六十匹,車、轎二十多輛,大小船隻二十多艘。房屋、橋梁、城樓等各有特色,體現了宋代建築的特徵。具有很高的歷史價值和藝術價值。藝術特色從《清明上河圖》中可以看到幾個非常鮮明的藝術特色:此畫用筆兼工帶寫,設色淡雅,不同一般的界畫,即所謂「別成家數」。構圖採用鳥瞰式全景法,真實而又集中概括地描繪了當時汴京東南城角這一典型的區域。作者用傳統的手卷形式,採取「散點透視法」組織畫面。畫面長而不冗,繁而不亂,嚴密緊湊,如一氣呵成。畫中所攝取的景物,大至寂靜的原野,浩瀚的河流,高聳的城郭;小到舟車里的人物,攤販上的陳設貨物,市招上的文字,絲毫不失。在多達500餘人物的畫面中,穿插著各種情節,組織得有條不紊,同時又具有情趣。[6] 第一、 張擇端 清明上河圖(虹橋局部)
內容豐富。《清明上河圖》在表現手法上,以不斷移動視點的辦法,即「散點透視法」來攝取所需的景象。大到廣闊的原野、浩瀚的河流、高聳的城郭,細到舟車上的釘鉚、攤販上的小商品、市招上的文字,和諧的組織成統一整體,在畫中有仕、農、商、醫、卜、僧、道、胥吏、婦女、兒童、篙師、纜夫等人物及驢、馬、牛、駱駝等牲畜。有趕集、買賣、閑逛、飲酒、聚談、推舟、拉車、乘轎、騎馬等情節。畫中大街小巷,店鋪林立,酒店、茶館、點心鋪等百肆雜陳,還有城樓、河港、橋梁、貨船,官府宅第和茅棚村舍密集。《清明上河圖》中畫有1695人,各種牲畜六十多匹,木船二十多隻,房屋樓閣三十多棟,推車乘轎也有二十多件。如此豐富多彩的內容,為歷代古畫中所罕見。各色人物從事的各種活動,不僅衣著不同,神情氣質也各異而且穿插安排著各種活動,其間充滿著戲劇性的情節沖突,令觀者看罷,饒有無窮回味。第二、結構嚴謹,繁而不亂,長而不冗,段落分明。可貴的是,如此豐富多彩的內容,主體突出,首尾呼應,全卷渾然一體。畫中每個人物、景象、細節,都安排得合情合理,疏密、繁簡、動靜、聚散等畫面關系,處理得恰到好處,達到繁而不雜,多而不亂。充分表現了畫家對社會生活的深刻洞察力和高度的畫面組織和控制能力。從內容看,此畫屬於風俗畫,也具有風俗畫的特點。第三、在技法上,大手筆與精細的手筆相結合,善於選擇那些既具有形象性和富於詩情畫意,又具本質特徵的事物、場面及情節加以表現。十分細致入微的生活觀察,刻劃每一位人物、道具。每個人各有身份,各有神態,各有情節。房屋、橋梁等建築結構嚴謹,描繪一筆不苟。車馬船隻面面俱到,謹小而不失全貌,不失其勢。比如船隻上的物件、釘鉚方式,甚至結繩系扣都交待得一清二楚,令人嘆為觀止。各方評價白壽彝任顧問的《中國通史(彩圖本)》對《清明上河圖》的評價:全卷所繪人物五百餘位,牲畜五十多隻,各種車船二十餘輛艘,房屋眾多,道具無數,場面巨大,段落分明,結構嚴密,有條不紊。技法嫻熟,用筆細致,線條遒勁,凝重老練。反映了高度精純的繪畫功力和出色的藝術成就。同時,因為畫中所繪為當時社會實錄,為後世了解研究宋朝城市社會生活提供了重要的歷史資料。《簡明不列顛網路全書》在「張擇端」條內對《清明上河圖》的評價:是一幅具有重要歷史價值的風俗長卷,畫家成功地描繪出汴京城內及近郊在清明時節社會上各階層的生活景象。主要表現的是勞動者和小市民。對人物、建築物、交通工具、樹木、水流之間的相互關系的處理,非常巧妙,整體感很強,具有極大的考史價值。此後歷代繪制的都市風俗畫,無不受其影響。 .
收藏始末張
擇端完成這幅歌頌太平盛世,歷史長卷後,首先將它呈獻給了宋徽宗。宋徽宗因此成為此畫的第一位收藏者。作為中國歷史上書畫大家的宋徽宗酷愛此畫,用他著名的「瘦金體」書法親筆在圖上題寫了「清明上河圖」五個字,並鈐上了雙龍小印(今佚)。這件享譽古今中外的傳世傑作,在問世以後的800多年裡,曾被無數收藏家和鑒賞家把玩欣賞,是後世帝王權貴巧取豪奪的目標。它曾輾轉飄零,幾經戰火,歷盡劫難……它曾經五次進入宮廷,四次被盜出宮,歷經劫難,演繹出許多傳奇故事。明嘉靖三年(1524年),《清明上河圖》轉到長洲人陸完的手裡(陸完字全卿,成化年間(1465年~1488年)中進士,官至太子少保、兵部尚書,名重一時)。明代李日華《味水軒日記》載:陸完死後,他的夫人將《清明上河圖》縫入枕中,不離身半步,視如身家性命,連親生兒子也不得一見。陸夫人有一娘家外甥王某,言辭乖巧,非常會討夫人歡心。王某擅長繪畫,更喜歡名人書畫,便挖空心思向夫人央求借看《清明上河圖》。反復懇請後,夫人勉強同意,但不許他帶筆硯,只許他在夫人閣樓上欣賞,而且不許傳給別人知道。王某欣然從命,往來兩三個月,看了十餘次以後,竟臨摹出一幅有幾分像的畫來。當時專橫跋扈的大奸臣嚴嵩正四處搜尋《清明上河圖》,都御史王忬得知後,便花800兩紋銀從王某手中購得贗品,獻給嚴嵩。嚴嵩府上有一裝裱匠湯臣,認出畫是假貨,便以此要挾王忬,令其出40兩銀子賄賂自己,但王忬對其不予理會。湯臣惱羞成怒,在嚴嵩設宴歡慶時,將圖上舊色用水沖掉,嚴嵩在眾人面前大為窘迫,以後便尋機將王忬害死,臨摹此畫的王某也因此受到牽連,被抓去餓死獄中。實際上,陸完死後,其兒子急等錢用,便將《清明上河圖》賣至崑山顧鼎臣家,後被嚴嵩父子強行索去。這之前嚴嵩確曾托王忬買過「名畫」,王忬也確曾買蘇州人王彪之摹本獻給嚴嵩,後被識破。隆慶時,嚴嵩父子被御史鄒應龍彈劾,終於官場失勢,嚴世蕃被斬,嚴府被抄,《清明上河圖》再度收入皇宮。《清明上河圖》到清朝後先由陸費墀(安徽相鄉人)收藏。陸費墀是乾隆時進士,他得圖後也在上面鈐印題跋。後被畢沅購得。畢沅(1730年~1797年),鎮洋(今江蘇太倉)人,乾隆二十五年(1760年)中進士。畢沅生平喜愛金石書畫,家中收藏頗為豐富。他得《清明上河圖》以後,與其弟畢瀧(清代收藏鑒賞家)同賞,現今畫上有二人印記。畢沅在關中任職時,對地方上的文物盡心修繕保護,不料這些卻成了他的「罪行」。畢沅死後不久,湖廣人民反清,清廷認為畢沅任湖廣總督期間,「教匪初起失察貽誤,濫用軍費」,不但將畢家世職奪去,而且將其全家百口全部殺掉,家產也被抄沒入宮。清廷將《清明上河圖》收入宮以後,便將它收在了紫禁城的迎春閣內。嘉慶帝對其珍愛有加,命人將它收錄在《石渠寶笈三編》一書內。此後,《清明上河圖》一直在清宮珍藏,雖然經歷了1860年英法聯軍以及1900年八國聯軍兩度入侵北京,洗劫宮室,但居然逃過了劫難,均未受損。 1911年以後,《清明上河圖》連同其他珍貴書畫一起,被清末代皇帝溥儀以賞溥傑為名盜出宮外,先存在天津租界內的張園內。1932年,溥儀在日本人扶植下,建立偽滿洲國,於是這幅名畫又被帶到長春,存在偽皇宮東院圖書樓中。 1945年8月,第二次世界大戰接近尾聲,日本侵略者的末日也到了。溥儀和他的日本主子一見大事不好,便乘飛機逃往大栗子溝,偽滿皇宮因失火而一片狼藉。混亂之中,有不少人便趁機進宮「搶洋撈」,偽皇宮的大批珍貴之物便在這場動亂中流散到了民間,其中,就有《清明上河圖》。 1948年,中國人民解放軍解放了長春。解放軍幹部張克威通過當地幹部收集到偽滿皇宮流散出去的珍貴字畫十餘卷,其中就有《清明上河圖》。1949年,張克威同志調到東北行政委員會工作,臨行前他將這十餘幅卷軸交給了當時開辟東北革命根據地的主要負責人之一林楓同志。《清明上河圖》經林楓之手進了東北博物館,後來又調到北京故宮博物院珍存。
Ⅷ 簡述宋代由水畫的特點,舉例兩位畫家的作品 字數1500
李成和范寬是北宋初期山水畫家的代表,上承荊浩以水墨為主的傳統,以表現北方雄渾壯闊的自然山水為主,與五代的關仝一起,被認為是「三家鼎峙,百代標程」的大師,他們的創作具有劃時代的意義。後繼者有王士元、王端、燕文貴、許道寧、高克明、郭熙、李宗成、丘納、王詵等。除北方山水系統的山水畫外,長於界畫的郭忠恕,善於表現湖山小景的惠崇、趙令穰,以及繼承唐代以來的青綠山水畫法的王希孟等,都在中國山水畫的發展過程中,有著各自的獨特貢獻。
南宋時代的山水畫家,一部分人仍在表現雄渾壯闊的自然山水:全景式的構圖,細膩的皴法,曲折多變的山勢都來自於上一時代大師的創造。傳為宗室畫家趙伯駒的《江山秋色圖》(故宮博物院藏)卷實際上是南宋畫院高手的作品,代表了承繼上代山水畫法的作品。其弟趙伯驌有《萬松金闕圖》(故宮博物院藏)傳世,寫臨安鳳凰山景色,點染與勾畫相合,筆法樸拙,是在傳統青綠基礎上,吸收董源、米芾等的水墨技法而成的新風格。但真正代表了南宋一代山水畫創作的是那些講究意境的創造、以抒情為主要目的的所謂「偏角山水」。畫家以突出一個局部的方法來加強描寫的力度,用筆更加潑辣,水墨的韻味發揮得更加充分。李唐是公認的開創這種新風的一代宗師,他的《萬壑松風圖》軸給人以強烈的印象。繼承他的技法的劉松年則在描寫江南景色方面有著突出的貢獻。馬遠、夏圭更是因為構圖多截取一角或片斷的不全之景,畫面中留下大塊的空白,而被人稱為「馬一角」和「夏半邊」。這種構圖簡潔,主體鮮明的山水畫有一種全新的境界。正是這種創新引起了許多評論,而有的評論甚至從政治的角度認為他們的山水是對偏安江南的南宋王朝的「殘山剩水」的反映,已屬附會之說。米友仁的雲山墨戲法則流傳於文人士大夫畫家之中,成就同樣可觀。
◆李唐,字晞古,河陽(今河南孟縣)人。北宋徽宗時畫院畫家,與劉松年、馬遠、夏圭並稱「南宋四大家」。金兵攻破汴京後,他輾轉到了臨安,以賣畫為生。年近80被舉薦入宮,授成忠郎、畫院待詔,頗受高宗趙構賞識。擅長山水及人物故事畫。山水取法荊浩、關仝及范寬而有所變化。布局多取近景,突出主峰或崖岸;山石作大斧劈皴,積墨深厚,開南宋一代山水畫新風。《萬壑松風圖》軸(藏台北故宮博物院)是李唐70歲左右的手筆,反映了李唐北宋時期的山水畫面貌。藏於同一地的《江山小景圖》卷與前幅的格調接近。故宮博物院藏的《長夏江寺圖》為絹本重青綠設色,雖為青綠山水,仍以墨筆勾皴為主,勾勒挺健多斷折,皴筆橫劈豎砍,放縱自由,以「大斧劈皴」和青綠著色相結合,在當時是一種大膽的創造。李唐也擅長人物故事畫,故宮博物院藏其所繪的《採薇圖》卷和藏於美國大都會博物館的《晉文公復國圖》卷都是借古喻今的作品。
◆劉松年,錢塘(杭州)人,因居清波門而被人稱為「暗門劉」,是宋孝宗、光宗、寧宗三朝時的宮廷畫家,他的老師張敦禮是李唐的學生,因此他的畫風與李唐一脈相承。他的山水、人物都有很大的影響。藏於故宮博物院的《四景山水》卷是其山水畫代表作,分四段描寫春、夏、秋、冬的景色,並穿插以人物活動。與李唐的取材不同,劉松年多描寫西湖一帶的風光,因此他的繪畫風格顯得精細秀潤一些,與李唐的氣勢雄壯形成了對比。
◆馬遠,字遙父,山西永濟人,宋光宗、寧宗時的畫院待詔。他的曾祖、祖父、父親、伯父、兄弟、兒子都是畫院畫家。他近承家學,遠學李唐,形成了自己的風格,對南宋後期院畫有很大的影響。他的山水畫在取景上善於以偏概全、以小見大,時人稱之為「馬一角」。在用筆上,他擴大了斧劈皴法,畫山石用筆直掃,水墨俱下,有稜有角。故宮博物院所藏《踏歌圖》可稱是他這種風格的代表作品。畫中遠峰巨石下,竹翠柳疏,幾個老少農民歌舞於壠上,形象地表達了「豐年人樂業,壠上踏歌行」的詩意。同藏於故宮博物院的《水圖》也是他的代表作,原為冊頁,今裱成手卷,以勾線為主,分別描寫十二種水態,顯示了作者高超的技巧。其人物、花鳥畫也有《華燈侍宴圖》(兩本,一在台北故宮博物院,一在重慶市博物館)、《梅石溪鳧圖》(故宮博物院藏)等小幅真跡。美國堪薩斯納爾遜博物館還藏有其《西園雅集圖》卷,上海博物館藏其《歡梅圖》軸,也為珍品。其子馬麟,承家學,工人物、山水、花鳥,曾為畫院祗侯,代表作有台北故宮博物院藏的山水畫《靜聽松風圖》軸、故宮博物院藏的花鳥畫《層疊冰綃圖》軸,畫風較其父更為緻密纖巧。
◆夏圭,字禹玉,錢塘(杭州)人,宋寧宗時畫院待詔。畫風與馬遠極為相近,構圖亦多空白,人稱「馬半邊」,畫史中多以「馬、夏」並稱。台北故宮博物院藏其《溪山清遠圖》卷,畫面上巨石遠山、叢林茂樹、樓觀村莊等都布置得疏密有致,筆法堅挺峭秀,將煙雨迷濛的江南景色,描繪得極其清幽秀麗。他的另一代表作品《山水十二景圖》卷現只存四景,藏於美國納爾遜博物館,各自獨立成章,但在布局上卻連為一氣,描寫江天空闊的黃昏景色。夏圭的小幅作品,大都筆法簡括,墨色蒼潤,詩意濃厚,故宮博物院藏的《遙岑煙藹圖》為其代表。另有藏於美國弗利爾博物館的《洞庭秋月圖》軸,也是夏圭精品。
(一)李成、范寬及其傳派
李成(?-967),字咸熙,其先人為唐宗室,後周時避居青州營丘(今山東)。出身貴族,有文才,因世變不得志,好飲酒與游歷。擅畫山水自娛。他在繼承前代成就的基礎上,將山水畫的表現內容和表現技巧推向了縱深的發展。記載說,他的山水畫不僅表現出山川形象的變化,而且特別強調了季節氣候的特點,其中最突出的就是創造了「寒林」的形象。其畫傳世不多,現存的許多《寒林圖》都假說是他的作品,其實多為後人仿作。唯有藏於日本的《讀碑窠石圖》被確認為真跡。該畫描繪一騎士於旅途中見一古碑而駐足觀望,人騎為同期畫家王曉所繪,背景是李成的手筆。荒原空曠,土地寒瘠,老樹枝枯葉散,一派蕭寒景象。傳為李成的作品還有遼寧省博物館藏《茂林遠岫圖》與《小寒林圖》、台灣故宮博物院藏《寒林釣艇圖》、美國納爾遜藝術博物館藏《晴巒蕭寺圖》等。日本澄懷堂文庫藏《喬松平遠圖》,畫有茂林遠嶂,亭館行旅,布景構圖具有北宋初期特點,為流傳有緒的李成真跡,但有專家認為系燕文貴作品。《晴巒蕭寺圖》也是北宋作品,雖不能認定作者為李成,但是確信無疑的北宋初期山水,有重要研究價值。其他作品,多為宋人作品,時代稍晚。
范寬,一名中正,字中立,陝西華原人。生卒不詳,略晚於李成,宋仁宗天聖(1023-1031)年間尚在。據說性情寬厚,好飲酒,不拘世故,常往來於京洛間。他的山水畫,初師李成,後悟到:「前人之法,未嘗不近取諸物,吾與其師於人者,未若師諸物也;吾與其師諸物者,未若師諸心」。於是,他深入到終南、太華一帶的深山裡,對自然進行觀察體會,終於創造了自己的風格。所作之畫,峰巒渾厚,筆墨雄奇,使人觀其畫,「恍如行山陰道中,雖盛暑中,凜凜然使人急欲挾纊也。」當時就受到了高度重視。他的傳世作品中,今存台北故宮博物院的《溪山行旅圖》是較為可信的真跡。迎面矗立的山頭、如練的飛瀑、雜樹叢生的山丘,掩映樹後的樓閣,潺潺的流水、山路上行進的馱馬,這一切都在雄渾的筆墨中表現了出來。他也擅畫雪景寒林,雪山形象則是他的創造。傳為范寬的作品還有藏於台北故宮博物院的《雪山蕭寺圖》和天津藝術博物館藏的《雪景寒林圖》,真偽有爭議,但可作為其傳派作品來研究。
許道寧,河間(今屬河北)人,活動於北宋初期。據載,他原為買葯人,畫畫是為招攬生意,賣葯時附送其所畫樹石,後來竟以此成名。被認為是李成、范寬之後的第一人。其山水師法李成,晚年筆法簡快,所畫峰巒樹木,峭拔勁硬,成一家之體。傳世作品有藏於美國堪薩斯納爾遜博物館的《秋江漁艇圖》卷,絹本墨筆,淡設色,畫群山遠峰之下開闊江面上的數只漁艇。用長皴直掃而下,以表現峰巒的峭拔之勢。
郭熙,字淳夫,河陽溫縣(今河南孟縣)人。神宗時奉詔入宮廷畫院,初為「藝學」,後升為「翰林待詔直長」。以山水畫知名於時。初為自學,後臨摹李成之畫,畫藝大進。畫石多用卷雲皴,所謂的「蟹爪枝」大概是他的創造。他是李成之後,把中國山水畫創作推向表現更加真實細膩的微妙變化境地的人,並賦予它以強烈的感情色彩。作為職業畫家的他卻受到了蘇軾、蘇轍、黃庭堅等文人的贊揚,他們都有吟詠郭熙作品的詩。其傳世作品相對較多,有美國大都會博物館藏《樹色平遠圖》、台北故宮博物院藏《早春圖》及《關山春雪圖》、上海博物館藏《幽谷圖》、南京大學藏《山村圖》、雲南省博物館藏《秋山行旅圖》和故宮博物院藏《窠石平遠圖》等。
燕文貴,吳興(今屬浙江)人。其先人屬軍籍,以繪畫見長入宮,是北宋太宗、真宗時的宮廷畫家。專長山水,兼及人物,曾畫《七夕夜市圖》,描繪北宋都城汴京的真實景物,可惜已失傳。他的山水畫創作,不囿於古人,景物多變,亦自成一家。現存他的作品有《溪山樓觀圖》卷,藏於日本大阪市立美術館,為一卷描寫大山大水的全景式山水畫,山石用小斧劈皴,筆法尖勁峭立,建築物用界畫法為之,工整精細,代表了燕畫的特點。台北故宮博物院也藏有一幅同名作品,美國大都會博物館藏的《夏山圖》被專家認定為其弟子屈鼎的作品。日本所藏的《溪風圖》亦是真跡。上海博物館藏紙本水墨《溪山圖》卷,雖未必為燕氏親作,但畫風與其接近,可以作為研究參考。
Ⅸ 宋代人物繪畫的藝術風格和歷史價值
由於北宋統治者對於道教的重視,道教壁畫的創作得到了長足的發展,宮廷組織了多次創作活動。王靄、高益、王瓘、武宗元、王拙、孫夢卿、趙光輔、孫知微、勾龍爽、高文進、武洞清等都是此類高手。但隨著寺廟的破壞,這些人的畫跡已不可見。但是可以從敦煌的宋代洞窟及蘇州瑞光塔出土的「四天王像」中見到宋代宗教壁畫的風尚,主要還是受吳道子傳派的影響。肖像畫的突出成就則表現為宮廷寫真高手和民間寫真畫師的活躍,今藏於台北故宮博物院的傳為宋代的帝後畫像及藏於美國弗利爾博物館和耶魯大學博物館的北宋無名氏所繪的王渙等四人的肖像,也可以作為研究的參考。人物故事畫和風俗畫的發展則達到了相當的高度。李唐的《採薇圖》和《晉文公復國圖》都暗含有深刻的寓意,或者可以說表達了某種政治宣傳的需要。他的學生蕭照創作的《中興瑞應圖》、《光武渡河圖》等都是借近世或古代的歷史故事為趙構歌功頌德的。劉松年的《中興四將圖》則描繪岳飛等抗金名將,是現實題材的典範。雖然這些人物畫不能脫掉層層的重負,但是較之前代仍然時有更加富於意匠的經營。梁楷的減筆人物畫更是在發展寫意人物畫的技巧方面作出了卓絕的貢獻。風俗畫的發展則是隨著宋代城市經濟的發展和市民文藝創作的繁興而興起的,反映的社會面之廣,人物階層之豐富,都是前所未有的,其意義已經超出了美術的范圍。著名畫家燕文貴的《七夕夜市圖》、張擇端的《清明上河圖》等,都是描寫城市生活的名作。毛文昌、陳坦等則以描繪農村生活習俗為長。今所存祁序的《江山牧放圖》為此代表。
■李公麟(1049-1106),字伯時,號龍眠居士,舒城(今安徽潛山)人。歷任南康、長垣尉,泗州錄事參軍,中書門下後省刪定官,御史檢法等,後因病致仕,歸老龍眠山。他的一生在仕途上不甚得意,但詩文書畫成就很高,也擅辨古器物。李公麟雖然被列入了文人畫家之列,但是他除了後世文人畫家所擅長的山水花鳥題材之外,更擅長人物、鞍馬。在此方面,他繼承了顧愷之以來的傳統,而又有所創造,自立新意,在刻畫人物個性和情態上極具功力。他把過去僅作為粉本的白描畫法確立為一種畫種,使之獨立成科。有描寫文人詩酒生活的《蓮社圖》和《西園雅集圖》等作品,今有摹本傳世。分別藏於台北故宮博物院和美國普林斯頓大學的傳本《免胄圖》和《孝經圖》的真偽尚待研究。
■梁楷,祖籍東平(今屬山東),居錢塘(杭州)。善畫人物、山水、道釋、鬼神。師法賈師古,為南宋畫院待詔。曾置御賜金帶不受,人稱「梁瘋子」。他的畫以「減筆」之法著稱。傳世的《秋柳飛鴉圖》(故宮博物院藏)、《六祖破經圖》、《六祖截竹圖》(日本國立東京博物館藏)、《潑墨仙人圖》(台北故宮博物院藏)等,都是以極其簡練的筆墨,高度概括的手法描繪出來的。《潑墨仙人圖》中的仙人系以大筆蘸墨畫人物的衣著,寥寥數筆勾寫人物面目,生動傳神,在當時是一種新的創造。上海博物館藏的《八高僧故事圖》卷和日本國立東京博物館藏的《釋迦出山圖》則造型嚴謹,用筆謹慎,與減筆法面貌不同。日本還藏有一幅《太白行吟圖》,系仿本。
■龔開(1222-約1304),字聖予,號翠岩,淮陰(今屬江蘇)人。曾為南宋兩淮制置司監職。入元後不仕,以遺老身份往來於杭州、平江等地。善畫人物、鞍馬,用筆雄健厚重,喜作墨鬼,尤以善畫鍾馗著名。畫馬師曹霸,山水師大小米。傳世作品主要有:美國弗利爾美術館藏《中山出遊圖》卷、日本大阪市立美術館藏《駿骨圖》卷。前者墨畫鍾馗暨小妹乘輿出遊情形,小妹面頰即用墨塗作胭脂,世稱此法為「墨妝」,奇趣橫生。
《清明上河圖》
■張擇端,字正道,東武(今屬山東)人,徽宗時畫院待詔。工界畫,尤擅舟車、市橋,自成家數。故宮博物院藏所《清明上河圖》是其傳世名作。該畫描繪北宋都城汴京清明時節汴河兩岸的風光,以全景式的構圖、嚴謹精細的筆法,展現了當時社會生活風貌。全卷總計畫有人物500餘,牲畜50餘,船隻、車轎各20餘,安排得有條不紊,各得其所,並富有戲劇性。該畫自問世以來,屢有仿作,現存各類仿作(偽本)數十本,大多為明清人的作品。另外,天津藝術博物館藏有署名「張擇端」的小幅《西湖爭標圖》,系偽托之作。
■蘇漢臣,開封人,據說他是徽宗宣和畫院待詔,畫師劉宗古,擅畫道釋人物,尤長於畫兒童。高宗南渡後,他到紹興畫院復職,後授承信郎。今傳有《秋庭嬰戲圖》軸(故宮博物院藏),描寫官宦家兒童在玩弄紅葉。藏於台北故宮博物院的《貨郎圖》軸,則描畫一貨郎在被五、六兒童圍繞的情景。兩畫皆筆法精緻,設色艷麗,描繪的應是宮中或貴族生活。
■李嵩,錢塘(杭州)人。曾為木工,被宮廷畫家李從訓收為養子,後入畫院為待詔。山水、花鳥、人物皆能。上海博物館藏有《西湖圖》卷,故宮博物院藏有其《觀潮圖》及表現節令花卉的《花籃圖》。但他的農村生活風俗畫更為知名,其《貨郎圖》有多種本子存世,以故宮博物院收藏的一卷為最佳。此畫描寫一挑擔貨郎在鄉村被孩童圍住的情景,充滿濃厚的鄉土氣息。另有《骷髏幻戲圖》軸藏於故宮博物院。
Ⅹ 論宋代文人畫的興起與美術史意義
11世紀後半葉,汴梁城中的一些文人名士的詩文書畫活動異常活躍,其代表人物有李公麟、蘇軾、文同、王詵、米芾等人。他們都有深厚的文化修養和書法造詣。繪畫多為寄興譴情之作,題材偏重於墨梅、墨竹,山水樹石以及花卉,追求主觀情趣的表現,反對過分拘泥於形似的描摹,藝術上力求洗去鉛華而趨於平淡素雅,力暢天真清新的風格。南宋時期有米友人、楊補之,趙孟堅等。宋代文人士大夫繪畫潮流影響到金代繪畫,在實踐上和理論上都為元明清文人畫的發展奠定了基礎。
中國繪畫發展到宋、元之際,發生了一次明顯變化,這就是出現了較之唐代以來流行的精謹風格的繪畫顯得逸筆草草、不求形似的新畫風,並且很快在士大夫文人中流行開來。這種畫風出現以前,繪畫一技主要由專業畫工掌握,因此較有社會地位的文人大都對之持看不起的態度;而這種新興畫風出現以後,最初掌握這種新畫風的人則大都是一些著名文士,後來的文人們也就競起仿效,反而無不以能繪畫為文人的風雅。因此,後人稱這種由文人鼓吹、提倡並身體力行的畫風為文人畫.文人畫出現以後,對它有不同的稱呼。宋人康與之所謂「隱士之畫」,劉學箕所謂「畫士」之畫,蘇軾所謂「士人畫」等。從其作為與傳統的「畫工之畫」相對應的概念來看,都是指文人畫。
文人畫與傳統繪畫比較起來,最重要的特點之一,便是強調作者個人內心情感的抒發,這是以繪畫的形式來進行的一種抒情活動。因而,將文人畫與傳統繪畫比較,從描寫的「物象 」來講,前者多是山水花鳥,後者多是人物故事;從創作手段來講,前者多是簡括的即興式的書法式的,而後者多是精細的再現式的工藝式的。文人畫之所以會採取上述的手段,描寫上述的內容,主要便是文人畫的作者希望通過繪畫來寄託自己內心的情思,其目的並不止於繪畫本身而是超乎其上,所以才使用了這些對創作約束力較小的藝術手段和對思想約束力較小的繪畫內容。
北宋以前的繪畫主要還是畫師的專業,而畫師的社會地位是不高的。因此,繪畫這種傳統上被視為當然應由工匠掌握技巧的藝術,在北宋初期仍受到士大夫的鄙視。直到蘇軾出現以後,這種現象才發生改變。中國傳統文人畫的發展和普及,與蘇軾的極力推崇和親身體驗和成就是不可分的。
蘇軾認為,繪畫作為藝術,應當是與作為藝術的詩有著相似的創作規律、相似的欣賞原則,當然也就應當有相同的地位。「詩畫本一律,天工與清新」蘇軾:《書鄢陵王主簿所畫折枝二首》其一。這樣,便使唐代閻立本為之嘆息的「以畫見名,與廝役等」(《舊唐書》卷100)。宋人認為「文未盡經緯而書不能形容,然後繼之以畫」郭若虛:《書畫見聞志》卷2。的這種工匠的技藝一躍而與在士大夫的傳統藝術中佔有最高地位的詩歌創作平起平坐了。認為「古來畫師非俗士,妙想實與詩同出」蘇軾:《次韻吳傳正枯木歌》。這位非同一般(俗)、繪畫的「妙想」與詩相同的畫師,指的便是唐代著名詩人王維。蘇軾認為,詩人王維也可以看作畫家王維:「詩人與畫手,蘭菊芳春秋。又恐兩皆是,分身來入流。」《次韻黃魯直書伯時畫王摩詰》。
在北宋初年興起的這種新畫風很快在士大夫中流行開來。北宋中葉以後,繪畫史上出現了一大批文人畫家,而他們幾乎都與蘇軾有一定的關系,這或許並非是歷史的偶然。蘇軾在《書摩詰藍田煙雨詩》中說:「味摩詰之詩,詩中有畫;觀摩詰之畫,畫中有詩。」 在這段最為有名的論述中,對於文人畫理論有重要意義的就是「畫中有詩」這四個字。所謂 「畫中有詩」,實際上就是明確提出文人畫應當具有超乎於繪畫之上、在所描繪的有形之物內蘊涵有更為豐富的無形的內容;就是明確提出繪畫與詩歌一樣,不僅要「狀難寫之景如在目前」,而且還要「含不盡之意見於言外」。這也就是後世文人畫重意境、重格調、重作者學養的發端。由於文人畫強調「畫中有詩」,就帶來了一系列的技巧上的變革,使文人畫具有一套與傳統繪畫很不相同的技法,最後甚至影響到文人畫使用的工具材料如紙、筆等也漸與傳統繪畫產生了區別。因而,理解蘇軾「畫中有詩」這一理論的內容,就成了了解文人畫這種藝術形式的前提。
嚴格地講,繪畫藝術不可能同時就是詩的藝術。蘇軾大約有兩層意思:一是畫家在進行繪畫創作時注入了詩的情感:二是繪畫作品啟發了欣賞者的情感。這兩層意思,蘇軾在其他地方都有明確的表示,而且都對文人畫理論與實踐的發展產生過很大的影響。蘇軾說:「古來畫師非俗士,摹寫物象略與詩人同。」《歐陽少師令賦所蓄石屏》。繪畫使用筆墨的技巧當然與詩歌使用語言的技巧是完全不相乾的兩回事,那麼,在「摹寫物象」這一點上,何以畫家「略與詩人同」呢?問題在於畫家在對自然界的觀察與體驗上,是否注入了自己作為詩人的情感。在蘇軾看來,「瘦竹如幽人,幽花如處女 」《書鄢陵王主簿所畫折枝二首》其二,自然界的一切物象在詩人眼中無不具有獨特的情調,以這種滿懷詩意的心境來進行繪畫創作,便會「舊游心自省,信手筆都忘」《宋復古畫〈瀟湘晚景圖〉三首》其一。自然而然地流露出作者的詩意了。
這樣一來,繪畫藝術便成為一種表達個人情感的方式,與「 詩言志」的傳統結合在一起,所以蘇軾才提出「詩畫本一律,天工與清新」,才會提出「畫中有詩」。畫中是否有詩意應當在於畫家是否有詩情,是否有非以繪畫形式表達不可的情感的波瀾:「空腸得酒芒角出,肝肺槎丫生竹石,森然欲作不可回,吐向君家雪色壁。」《郭祥正家醉畫竹石壁上作詩為謝且遺古銅劍二》。「高情不盡落縑素,連山絕澗開重帷」《題王維畫》。使用繪畫這種形式來表達情感,在蘇軾看來與使用文字的詩具有同等價值:「但當與作少陵詩,或自與君拈禿筆。」《次韻吳傳正枯木歌》。於是,這種「森然欲作不可回」的繪畫,與 「好詩沖口誰能擇」《重寄孫侔》。的詩文一樣,都成為詩人寄託情思的方式了。
「高人豈學畫,用筆乃其天。譬如善遊人,一一能操船。」《次韻水官詩》。既然繪畫是文人心中「風流文采」與「詩」的外發,「風流文采磨不盡,水墨自與詩爭妍」,從這種立場出發,這種看法的要義在於:詩、畫等藝術創造的規律與其所描摹、反映的對象之間沒有直接的、絕對必然的關系,這種以創造者為中介的創造活動,其結果完全以創造者對對象的折射方式為轉移。由此,「論畫以形似,見與兒童鄰。賦詩必此詩,定知非詩人」《書鄢陵王主簿所畫折枝二首》其一。的著名文人畫理論。這並不是說繪畫形象不需要自然對應物,而只是「不求」,不要讓自然形象來限制繪畫形象。文人畫理論與實踐中所提倡的「不求形似」與引書法入畫,都對後來文人畫的發展產生了深遠影響,以至成了文人畫的基本原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