將軍百戰死壯士十年歸木蘭在戰斗中可能有怎樣的故事呢
⑴ 「將軍百戰死,壯士十年歸」出自《木蘭詩》,它表達的是什麼意思
經過長年累月的戰斗,無數將士為國身死,剩下的只有身經百戰的勇者凱旋歸內來~
出自容--木蘭辭啊
唧唧復唧唧,木蘭當戶織。不聞機杼聲,唯聞女嘆息。問女何所思?問女何所憶?女亦無所思,女亦無所憶。昨夜見軍帖,可汗大點兵,軍書十二卷,卷卷有爺名。阿爺無大兒,木蘭無長兄,願為市鞍馬,從此替爺征。東市買駿馬,西市買鞍韉,南市買轡頭,北市買長鞭。朝辭爺娘去,暮宿黃河邊。不聞爺娘喚女聲,但聞黃河流水鳴濺濺。旦辭黃河去,暮至黑山頭。不聞爺娘喚女聲,但聞燕山胡騎聲啾啾。萬里赴戎機,關山度若飛。朔氣傳金柝,寒光照鐵衣。將軍百戰死,壯士十年歸
⑵ 《木蘭詩》中的「將軍百戰死,壯士十年歸」這兩局的含義是什麼
「將軍和壯士從軍十年,經歷了千百次殘酷的戰斗,有的死了,有的勝利歸來。概述了戰事的頻繁,戰斗之激烈,歲月之漫長。
⑶ 「將軍百戰死,壯士十年歸」這句話如何賞析
互文,也叫互辭,是古詩文中常採用的一種修辭方法。古語對它的解釋是:「參互成文,含而見文。」具體地說,它是這樣一種形式:上下兩句或一句話中的兩個部分,看似各說一件事,實則是互相呼應,互相闡發,互相補充,說的是一件事。
互文的特徵是「文省而意存」,主要表現在兩個方面:
一、結構特徵:互省。如「將軍百戰死,壯士十年歸」(《木蘭詩》),句前部分省去
「壯士」,句後部分省去「將軍」,「將軍」與「壯士」分置,前後互相交錯補充。
二、語義特徵:互補。如:「當窗理雲鬢,對鏡貼花黃」(《木蘭詩》),木蘭對著窗戶,已包含對著鏡子,「理」和「貼」兩個動作是在同一情境中進行
的,譯時應將它們拼合起來。
互文有種種不同的表現形式:
一、同句互文。即在同一個句子里出現的互文。如「秦時明月漢時關」一句,「秦」和「漢」是互相補充。又如「主人下馬客在船」「東船西舫悄無言」「東犬西吠」亦屬此類。
二、鄰句互文。即在相鄰的句子里出現互文!
⑷ 《木蘭詩》中的將軍百戰死,壯士十年歸可以看出木蘭是個什麼樣的人
可以看出木蘭是一個驍勇善戰的人
⑸ 將軍百戰死壯士十年歸 說明了木蘭什麼品質
說明了木蘭勇敢孝順的品質
將軍壯士(有的)身經百戰死於沙場,(有的)許多年後才回到故鄉。 可是即使這樣木蘭仍然甘願替父從軍去涉足這場險惡的戰爭 足以說明她不光有過人的勇氣和膽識而且也體現出對父親的孝順之情
⑹ 將軍百戰死 壯士十年歸 看出木蘭詩一個怎樣的人
是一個堅強、勇敢、善戰的巾幗英雄。
⑺ 將軍百戰死,壯士十年歸意在表達什麼
意在表達木蘭生還之不易。
「百戰」、「十年」皆非實數,概言戰事頻繁,歲月漫長也。
「將軍百戰死,壯士十年歸」語出《木蘭詩》。
這兩句譯文為:將士們身經百戰,有的為國捐軀,有的轉戰多年勝利歸來。
拓展資料:
木蘭詩的創作背景:
《木蘭詩》產生的時代眾說紛紜,但據其最早著錄於陳釋智匠所撰的《古今樂錄》,可證其產生之時代不晚於陳。詩中稱天子為「可汗」,征戰地點皆在北方,則其產生之地域在北朝。
詩中有「旦辭黃河去,暮至黑山頭」,「但聞燕山胡騎聲啾啾」語。黑山即殺虎山,在今內蒙古呼和浩特市東南,去黃河不遠。燕山指燕然山,即今蒙古人民共和國杭愛山。據此,《木蘭詩》中之戰事,當發生於北魏與柔然之間。
柔然是北方游牧族大國,立國一百五十八年(394—552)間,與北魏及東魏、北齊曾發生過多次戰爭。而最主要之戰場,正是黑山、燕然山一帶。429年,北魏太武帝北伐柔然,便是「車駕出東道,向黑山」,「北度燕然山,南北三千里。」(《北史·蠕蠕傳》,蠕蠕即柔然。)
此詩收入《樂府詩集》的《橫吹曲辭·梁鼓角橫吹曲》中,至唐代已廣為傳誦,唐人韋元甫有擬作《木蘭歌》,可以為證。因此,學者們大都認為,民歌《木蘭詩》產生於北朝後期。
⑻ 《木蘭詩》中的「將軍百戰死,壯士十年歸」意在表達什麼
這是互文的用法,並抄非特指將軍百戰死,壯士也有百戰死的,後句亦是如此,只是為了音韻和意義的需要而分開了,百和十也不是確指,而是指戰斗之多,時間之長,可這樣翻譯,將軍壯士身經百戰,打拚多年,有的死了,有的歸來。
⑼ 木蘭詩:從:"將軍百戰死,壯士十年歸"詩句中,可以看出木蘭的那些優秀品質
第一,說明戰爭的殘酷程度,連將軍都在百戰中死去。
第二,說明木蘭在這百專戰中的無畏,屬驍勇,善戰,巾幗勝於須眉。
第三,一個歸字為後面詩詞鋪墊,表達了木蘭雖然驍勇,但不是為了在戰場上求取功名,內心期盼著打退外敵後回家。後面接下來的詩詞里,贊頌了木蘭淡泊名利,蔑視功名權貴的品質。
⑽ 將軍百戰死 壯士十年歸 表達了什麼內容
出自《木蘭辭》,這句話採用了互文的手法,即將軍和戰士有的已經戰死,有的過了很多年才歸來,表現了戰爭的曠日持久,戰爭的慘烈,也可理解成作者藉此表達對戰爭的厭惡。
以上都是我自己的理解,希望對你能有幫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