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童話故事 » 我們曾經學過沈復的通過觀蚊如鶴等故事的描述

我們曾經學過沈復的通過觀蚊如鶴等故事的描述

發布時間: 2020-11-22 17:18:32

① 沈復的童趣翻譯

我回想自己在年幼的時候,能睜大眼睛直視太陽,視力好極了,每遇見細小的東西,專一定要仔細觀察屬它的紋理,所以常常能感受到超脫事物本身的樂趣。

夏夜裡,蚊群發出雷鳴似的叫聲,我心裡把它們比作群鶴在空中飛舞,這么一想,眼前果真就出現了千百隻白鶴;抬頭看著它們,連脖子也變得僵硬了。我又留幾只蚊子在白色帳子里,慢慢地用煙噴它們,使它們沖著煙邊飛邊叫,構成一幅青雲白鶴圖,果真像鶴群在青雲邊上發出叫聲一樣,這使我感到高興極了。

我常在土牆高低不平的地方,在花台上雜草叢生的地方,蹲下身子,使身子跟檯子一般高,把叢草當成樹林,把蟲子、蚊子當成野獸,把土塊凸出部分當成丘陵,低陷部分當成山溝,我便憑著假想在這個境界中游覽,愉快而又滿足。

有一天,我看見兩只小蟲在草間相鬥,(便蹲下來)觀察,興味正濃厚,忽然有個極大極大的獸拔山倒樹而來,原來是一隻癩蝦蟆,舌頭一吐,兩只小蟲全被它吃掉。我那時年紀很小,正看得出神,不禁哇的一聲驚叫起來。待到神智恢復,捉住癩蝦蟆,抽了它幾十鞭子,把它趕到別的院子去。

② 童趣 沈復 第二段「物外之趣」指什麼

課文寫了兩件「物外之趣」,這一點可以從人教版的教參中得知。(http://www.pep.com.cn/czyw/jszx/tbjxzy/jsys/qs/200703/t20070311_310236.htm)但如果提問者認為是三件,那就將第二件分開好了。

第一,「鶴唳雲端」
夏蚊成雷,人不堪其苦,而年幼的作者異想天開,將它想像成「群鶴舞於空中」的動人圖景,並且看得入了迷。隨後他又聯想到曾經見過的「鶴唳雲端」的圖景,於是「留蚊於素帳中,徐噴以煙,使之沖煙而飛鳴」,結果是他真的見到了這樣的圖景。這是一幅憑借想像而「放大」了的圖景,它表現了一個孩子幼稚心靈中自發的審美意識。

第二,「花台聯想」
作者年幼時居城中,渴望見到大自然風光而不得,於是他用想像來實現自己的願望。他把花園里土牆凹凸處和花台上的叢草想像成樹林,把蟲蚊想像成野獸,把高出的小土塊想像成丘陵,把低陷的小土塊想像成山溝,這使他有了一個自由而廣闊的天地,可以飽覽「大自然」的風光。

第三,「龐然大物」
有一天,有兩只小蟲在草間相鬥——在年幼作者的想像中就成了兩獸在樹林里相鬥,使他看得格外入神;不料一個「龐然大物」拔山倒樹而來。一伸舌,便將兩獸一齊吞入腹中。年幼的作者被嚇得六神無主;待到清醒過來,幻覺消失,才發現此前那個「龐然大物」不過是一隻癩蝦蟆。他惱恨之極,卻並不想傷害它,僅以鞭打示懲——用什麼做鞭子,文章未做交代,大概是小樹枝吧?他懲罰癩蝦蟆,可能含有為兩小蟲復仇的意思,但從「驅之別院」一舉來看,主要原因是它破壞了自己的審美情趣。

③ 沈復的《童趣》文中敘述了哪些「物外之趣」

敘述了我
1.觀蚊成鶴 2.神遊山林 3.鞭打蛤蟆
這三件趣事。

④ 沈復的童趣把什麼比作群鶴,把什麼比作什麼

童趣,即兒童的情趣。 本文選自《浮生六記·閑情記趣》卷六
其主要特點就是天真爛漫,純潔無邪,活潑可愛,無憂無慮,無牽無掛。兒童一般都是有童趣的,隨著年齡的增長,閱歷的深厚,人變成熟、穩重了,也有城府、有心計了,童趣也就盪然無存了,所以,童趣也是兒童最可寶貴的財富。
亦有《童趣》一文,稍微改編後收錄於人教2001版初一上冊語文課本第5課
一種平常的景象或事物,通過想像和聯想,會變成美麗而又奇特的東西。
[編輯本段]原文
余憶童稚時,能張目對日,明察秋毫,見藐小之物,必細察其紋理,故時有物外之趣。
夏蚊成雷,私擬作群鶴舞於空中。心之所向,則或千或百,果然鶴也;昂首觀之,項為之強。又留蚊於素帳中,徐噴以煙,使之沖煙而飛鳴,作青雲白鶴觀,果如鶴唳雲端,為之怡然稱快。
余常於土牆凹凸處,花台小草叢雜處,蹲其身,使與台齊;定神細視,以叢草為林,以蟲蟻為獸,以土礫凸者為丘,凹者為壑,神遊其中,怡然自得。
一日,見二蟲鬥草間,觀之,興正濃,忽有龐然大物,拔山倒樹而來,蓋一癩蝦蟆,舌一吐而二蟲盡為所吞。余年幼,方出神,不覺呀然一驚。神定,捉蝦蟆,鞭數十,驅之別院。
上面的是語文書里的原文,以下是《浮生六記》里的原文:
余憶童稚時,能張目對日,明察秋毫。盛藐小微物;必細察其紋理,故時有物外之趣。
夏蚊成雷,私擬作群鶴舞空,心之所向,則或千或百果然鶴也。昂首觀之,項為之強。又留蚊於素帳中,徐噴以煙,使其沖煙飛鳴,作青雲白鶴觀,果如鶴唳雲端,怡然稱快。於土牆凹凸處、花台小草叢雜處,常蹲其身,使與台齊,定神細視,以叢草為林,以蟲蟻為獸,以土礫凸者為丘,凹者為塹,神遊其中,怡然自得。
一日,見二蟲鬥草間,觀之正濃,忽有龐然大物拔山倒樹而來,蓋一癩蛤蟆也,舌一吐而二蟲盡為所吞。余年幼,方出神,不覺呀然一驚,神定,捉蛤蟆,鞭數數十,驅之別院。年長思之,二蟲之斗,蓋圖奸不從也,古語雲"奸近殺",蟲亦然耶?貪此生涯,卵為蚯蚓所哈,腫不能便,捉鴨開口哈之,婢嫗偶釋手,鴨顛其頸作吞噬狀,驚而大哭,傳為語柄。此皆幼時閑情也。
註:蝦讀"há"
[編輯本段]譯文
回憶起我小時候,視力特別好能睜大眼睛直視太陽,能看清秋天鳥兒新生出的最纖細的羽毛,只要見到細微的東西一定要仔細察看它的紋理,因此常常產生超出世俗生活之外的樂趣.
夏天的傍晚,蚊子成群地飛,嗡嗡的叫聲像雷鳴,"我"暗暗地把它們比作一群在空中飛舞的仙鶴,心裡這樣想,那成百上千的蚊子,果然都變成鶴了;我昂著頭看,脖子也累得發僵了."我"又把蚊子留在未染色的帳子里,慢慢地用煙噴它們,讓它們沖著煙霧而飛叫,"我"把這個景象比作"青雲白鶴"的景觀,果然它們就像白鶴一樣在雲端飛鳴,"我"為此高興得不停地拍手叫好.
我常常在凹凸不平的土牆邊、花台旁和小草叢生的地方,蹲下身來,讓身子和花台一樣高;聚精會神地仔細觀察,把草叢看作樹木,把蟲蟻想像成野獸,把凸起的土地比作山丘,把低窪的地方當成壕溝,"我"便在其中安閑地神遊.
有一天,"我"看見兩個小蟲在草間爭斗,我就仔細觀察,看得興致正濃時,突然有個龐然大物,掀倒"山"壓倒"樹"地走來,原來是一隻癩蝦蟆,它舌一吐,兩只小蟲就全被它吞掉了.當時我年幼,正在出神地看那兩只小蟲爭斗,癩蝦蟆的到來不覺讓我猛然一驚.等"我"神情安定下來,便捉住了這蝦蟆,抽了它幾十鞭子,把它趕到別的院子里去了.
1、節選自《浮生六記·閑情記趣》。題目是編者加的。沈復(1763-1825)字三白,長洲(現在江蘇蘇州)人,清代文學家。
2、稚:幼小。
3、張目:睜大眼睛。
4、秋毫:鳥類到了秋天,重新生出來的非常纖細的羽毛。後用來比喻最細微的事物。
5、藐:小。
6、物外:這里指超出事物本身。
7、項:脖頸,頸。
8、強:通「僵」,僵硬的意思。
9、素帳:未染色的帳子。
10、徐:慢慢地。
11、唳:鳥鳴。
12、怡然自得:形容安適愉快而滿足的樣子。怡然,安適、愉快的樣子。
註:脖頸的「頸」讀「gěng」
物外之趣的三件事:1.夏蚊成雷,私擬作群鶴舞空。心之所向,則或千或百果然鶴也。昂首觀之,項為之強。又留蚊於素帳中,徐噴以煙,使其沖煙飛鳴,作青雲白鶴觀,果如鶴唳雲端,怡然稱快。 2.於土牆凹凸處,花台小草叢雜處,常蹲其身,使與台齊,定目細視。以叢草為林,以蟲蟻為獸,以土礫凸者為邱,凹者為壑,神遊其中,怡然自得。 3.一日,見二蟲鬥草間,觀之,興正濃,忽有龐然大物,拔山倒樹而來,蓋一癩蛤蟆也。舌一吐而二蟲盡為所吞。余年幼,方出神,不覺呀然驚恐;神定,捉蛤蟆,鞭數十,驅之別院
[編輯本段]課文研討
一、整體把握
本文主旨是寫作者兒時的「物外之趣」。「物外之趣」雖非物自身所有,卻又與物有關,它是觀物者的主觀體驗作用於物的結果,也可以說是因物而生成之意趣。本文中所說的夏蚊及草間之蟲皆極細小之物,可以誘發兒童的好奇心和想像力,意趣即由此生成。
開篇先說作者兒時視力極好,然後點明文章主旨。「張目對日」,猶言兩眼能經受強光刺激;「明察秋毫」,言視力極佳,極細小之物也看得一清二楚。有如此好的視力,再加上「見藐小之物必細察其紋理」的癖好,因而能發現「物外之趣」。這是總提,僅用32字,行文簡潔可見。以下分述。
夏蚊成雷,人不堪其苦,而年幼的作者異想天開,將它想像成「群鶴舞於空中」的動人圖景,並且看得入了迷。隨後他又聯想到曾經見過的「鶴唳雲端」的圖景,於是「留蚊於素帳中,徐噴以煙,使之沖煙而飛鳴」,結果是他真的見到了這樣的圖景。這是一幅憑借想像而「放大」了的圖景,它表現了一個孩子幼稚心靈中自發的審美意識。此其一。
其二,作者年幼時居城中,渴望見到大自然風光而不得,於是他用想像來實現自己的願望。他把花園里土牆凹凸處和花台上的叢草想像成樹林,把蟲蚊想像成野獸,把高出的小土塊想像成丘陵,把低陷的小土塊想像成山溝,這使他有了一個自由而廣闊的天地,可以飽覽「大自然」的風光。有一天,有兩只小蟲在草間相鬥——在年幼作者的想像中就成了兩獸在樹林里相鬥,使他看得格外入神;不料一個「龐然大物」拔山倒樹而來。一伸舌,便將兩獸一齊吞入腹中。年幼的作者被嚇得六神無主;待到清醒過來,幻覺消失,才發現此前那個「龐然大物」不過是一隻癩蝦蟆。他惱恨之極,卻並不想傷害它,僅以鞭打示懲——用什麼做鞭子,文章未做交代,大概是小樹枝吧?他懲罰癩蝦蟆,可能含有為兩小蟲復仇的意思,但從「驅之別院」一舉來看,主要原因是它破壞了自己的審美情趣。
作者用「物外之趣」一語來統攝以上二事,意在說明他幼年時已有自發的審美意識和審美情趣。
二、問題研究
沈復《浮生六記》中「閑情記趣」一章,主要記作者長大後對花木的喜愛和婚後跟妻子一同美化居室及周圍環境的瑣事;記童年趣事的只有開頭一小段,因而具有相對的獨立性,在描寫兒童觀物的心理過程上頗具特色,值得研究。
年幼的作者由群蚊亂飛想到「群鶴舞於空中」,這是所謂類似聯想;再想到「鶴唳雲端」,則是接近聯想。這後一種聯想又促使他產生了模仿的意願,於是「留蚊於素帳中,使之沖煙而飛鳴」,再經過凝神細觀,「果如鶴唳雲端」,這是年幼作者的錯覺,但又是他所追求的目標——這是一個很美好的畫面,很值得玩味。
觀蟲斗一節與上述過程大體相似,「以叢草為林,以蟲蚊為獸,以土礫凸者為丘,凹者為壑」,都屬於類似聯想,「龐然大物」的出現,也是錯覺;所不同的是這種錯覺產生的原因。此刻,年幼的作者已經完全陶醉在他聯想的境界之中,他眼前的實物已經被放大了千萬倍,而癩蝦蟆又是突如其來,對比之下,自然就成為「龐然大物」了,這種錯覺是在極短時間內經受強刺激而突然產生的,跟「鶴唳雲端」的有意而為不同。
我們應當注意培養學生的聯想力和想像力,這不僅可以提高學生閱讀欣賞文藝作品的能力,對加強記憶力和促進創造性的思維能力也大大有益。
[編輯本段]練習說明
一 朗讀課文,用自己的話敘述「我」看到「鶴唳雲端」的景象和遇到那個「龐然大物」的經過。為什麼作者說這兩件事都有「物外之趣」?你認為要怎樣才能成為一個情趣豐富的人?
設題意圖是使學生感知課文整體內容,把文言文學活。凡記敘文都應當讓學生能「用自己的話」來復述內容大意,這正是學活的辦法之一;如果一開始學文言就句句搞文白對詳,則無異於堵塞學活之路。教師在指導過程中對學生創造性的復述成分應予肯定,只糾正明顯的錯誤。
第一問要放在學生基本成誦後作答(參考答案見「課文研討」),教師要善於啟發學生說出自己的體會。
第二問是開放性的,目的是調動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喚起學生的審美意識。可以從學生的課余愛好入手,啟發培養學生的情趣和聯想、想像能力。
二 解釋詞語。
1.文言詞的意思,有的可用加字的辦法解釋,如「必細(仔細)察(觀察)其紋理」;有的要用換字的辦法解釋,如「昂(抬)首(頭)觀之」。試選用一種方法解釋下列各句中加點的字。(1)項為之強(2)果如鶴唳雲端(3)以叢草為林(4)興正濃(5)方出神(6)驅之別院
2.下面的詞語大多作為成語保留在現代漢語中,解釋時不妨採用講述大意的辦法。示例:怡然稱快(高興得連聲叫好)。
(1)明察秋毫 (2)怡然自得 (3)龐然大物 (4)夏蚊成雷(5)物外之趣
設題意圖是告訴學生可用簡單的辦法解釋文言詞語,消除學生的畏難情緒。在初學文言文階段只能如此,講多了反而不好。釋文可抄在書上,以便積累。
處理此題可有多種方式:或在讀課文數遍後讓學生試解;或在疏通文意過程中依次作解;在水平較好的教學班也無妨讓學生在預習中作解。
參考答案
1.(1)項(脖子、頸項)為之強。 (2)果(果真)如鶴唳雲端
(3)以叢草為林(樹林) (4)興(興趣)正濃
(5)方(正)出神;入神 (6)驅(趕、驅逐)之別院
2.(1)明察秋毫(見「疏通文意」)
(2)怡然自得(見「注釋」)
(3)龐然大物(體積極大的東西)
(4)夏蚊成雷(夏天成群的蚊子的叫聲跟雷聲一樣,這是誇張的表現方式)
(5)以童稚之心去觀察事物,以兒童那種純真無暇的思維通過玩耍,得到的一種別人得不到的感覺。那種感覺很微妙
三 背誦全文。
背誦此文,須先讀得正確並粗知內容大意。為此,教師必須作具體指導:(一)通過范讀和領讀使學生能讀得節奏分明,並經過反復練習達到口熟;(二)理清文章的敘事順序,使學生了解各層大意。
要堅持當堂成誦,可以先依次熟各段,最後練習背誦全文;也可以教讀一段背誦一段。
[編輯本段]教學建議
本文可用兩節課教讀。
由於本文是學生入學後所學第一篇文言文,有必要先談談學習文言文的意義和方法。時間不超過20分鍾。要點如下:
一、文言文是古代的書面語體,特點是簡潔、典雅。文言文來源於古代漢語口語,現代漢語也來源於古代漢語口語,二者同源而異流,二者既有相同的地方,也有不同的地方。同為主,不同為次,所以不難學,我們要有學好的信心。
二、學文言是為了繼承祖國的文化,可以幫助我們了解歷史上的許多事情;文言文中的許多詞、語依然保存在現代漢語中,學文言文可以豐富我們的語言倉庫。
三、學好文言文的關鍵在於培養語感。培養語感方法有「三要」:一要熟讀背誦課文,目的是熟悉文言文的表達方式和語言習慣;二要自己用心領悟,目的是把「言」和「意」融為一體,見「言」而知「意」;三要主動積累詞彙、語匯,目的是掌握文言文的表達工具。這三條密切相關,缺一不可。
教讀本課,擬用70分鍾。建議如下:
1.一定要做到當堂成誦。
本文共221字,用中速讀一遍約需1分50秒,假定在課上讀12遍(含教師范讀和領讀),僅需24分鍾左右,完全有可能實現當堂成誦。這樣做,有利於學生養成一個誦讀的習慣。為實現這個目標,可採取以下的措施:
(1)預習時要提出誦讀課文和領會課文大意的要求,至少讀三遍。
(2)要指導學生誦讀。可從劃分停頓入手。由於學生在小學時習慣於用一字一頓的讀法(有利於認清字形和讀准字音),無妨先用個別句子示例,使學生知道現在的讀法跟以前有所不同。如:
能/張目·對日 昂首/觀之,項/為之·強
使之/沖煙/而飛嗚,作/青雲·白鶴/觀
(例句中,「/」表示明顯的停頓,「·」表示極短的停頓)
劃分停頓的目的是理清句意的層次,層次清則句意易明。
(3)教師應作示範背誦。
2.關於疏通文意
基本原則是啟發學生主動求解,不搞機械的文白對譯;一搞機械的文白對譯,學生死記譯文,主動求解的精神就會消失殆盡,從長遠看,無益於文言閱讀能力的培養。
但這個原則也要靈活掌握,下面結合課文談幾個問題:
(1)注意問題:如「為之」的「為(wèi)」,「凹凸」的「凹(āo)」,皆有兩讀,可讓學生查字典,選定正確的讀音;「項為之強」的「強」要讀jiāng,這就需要教師講講道理。
(2)解詞用語力求淺濕易懂,如「私擬作」就是「心裡(把它)比作」;「神遊」就是「好像(在那裡)遊玩」,跟夢游有點相似。
可以用比較方式講,如以「手之所觸」跟「心之所向」作比較。
可以啟發學生自講,例如,問學生「抬頭看的時間長了,會產生怎樣的感覺」,則下句「項為之強」即可讓學生自解。凡據上下文義可以解出的詞語,一律仿此處理。
(3)講成語,著重使學生領會整體意思,不必細究,如「明察秋毫」,即連極細小之物也看得一清二楚之意,表明視力極佳。按此語出自《孟子·梁惠王上》:「明足以察秋毫之末,而不見輿薪」。明,指視力而言。但用不著講,到高中三年級學《孟子》時再講不遲。
(4)講虛詞一般只要指出相當於現代語中某詞即可,必要時再指出詞性,絕不涉及句法,如「徐噴以煙」中的「以」相當於「用」,不要講什麼介賓短語後置之類的道理。語言是一種習慣,讀得多,養成了習慣,一看就懂。不僅現在這么辦,在整個初中階段也要這么辦。
3.關於內容點撥
本文著重寫作者的幼年間視力極好,又善於從聯想中發現事物的美妙,初一學生讀後定能引起同感,因此要善於利用學生中相似的生活體驗,把這堂課變為師生間的親切交談,不要搞公式化的分析。
「物外之趣」是本文的畫龍點睛語,一開始不必急於求深解,講講大體意思即可;學完課文後,可以結合幼年作者的審美情趣,問問學生是否也曾有過這樣的情趣。
4.導入和延伸
可用創造情境的方式導入。
延伸的辦法是引用古詩文中有關兒童的描寫,(如李白《古朗月行》中的詩句:「小時不識月,呼作白玉盤。又疑瑤台鏡,飛在青雲端。」)引發學生的聯想。
5.讓學生背誦全文
[編輯本段]賞析
本文選自清代文學家沈復的《浮生六記》之《閑情記趣》,該書原有999記,現存前1記,是一篇帶有抒情性的回憶錄和記敘性的散文,文章以生動的筆觸、細膩的刻畫,記述了作者兒時一些「神遊其中,怡然自得」的趣事,為我們展示了一幅幅充滿童真童心的童趣圖,充分表現了少年兒童豐富的想像力和稚氣爛漫的情趣。主要體現在:
一、憶寫童趣,一線串珠。
這是一篇敘述童年趣事的美文,其核心就是凸現那令人沒齒難忘的童真童趣,為此,文章以兒童眼中看世界所得「童趣」為主線,按照「總—分」結構組織全文,緊扣一個「趣」字來寫。先總寫童年時常有超乎塵世之外的樂趣,其中「明察秋毫,見藐小微物,必細察其紋理」為下文作張本。然後分說三件趣事:第一件趣事是觀蚊如鶴之趣,視飛蚊為「群鶴舞空」,於蚊帳中玩蚊子,「我」感到極其愉快;第二件趣事是神遊山林之趣,視小草為林木,蟲蚊為走獸,土礫為丘壑,「我」神遊其間,怡然自得;第三件趣事是觀二蟲相鬥,視為「龐然大物」的蛤蟆吃掉了二蟲,「我」生氣,鞭而驅之。至此,幾個分散的小故事就連綴成一個整體,取得了形散而神不散的效果。
二、觀察細微,凸現童真。
童年趣事,均是瑣事,但在孩子的眼中卻是難忘的「大事」。文章在安排好線索的同時,以兒時觀察事物的獨特角度,精選了充滿童趣的典型材料,生動細致地加以刻畫。這樣,整篇文章童趣橫生,每個故事引人入勝,每個細節生動傳神,字里行間凸現童真。請看一些典型例子:「沖煙飛鳴」中的「沖」字,使人想見蚊群在彌漫的煙霧中亂飛亂闖的情狀;「定目細視」中的「定」,「觀之正濃」中的「濃」凸觀注意力高度集中的特有情狀和心態;「夏蚊成雷」,眾人避之尚恐不及,年少的「我」卻「擬作群鶴舞空」,觀得津津有味,瞧得浮想聯翩;「心之所向,則或千或百果然鶴也」,「昂首觀之,項為之強」,足見其觀察時間多長,興致多濃;蛤蟆「拔山倒樹而來」,初讀似乎感到有違事理,細品則深感用語之妙,作者重在神似描寫,且符合兒童的感知心理特徵和「蹲其身」平視的錯覺,生動而真實。
三、想像豐富,童心可愛。
朱德說:「孩子是可以敬服的,他常常想到星月以上的境界,想到地面下的情形,想到花卉的用處,想到昆蟲的語言;他想飛上天空,他想潛入蟻穴……」這表明兒童的想像具有特殊的誇大性,喜歡誇大事物的某些特徵或情節,從而產生豐富奇異的想像。本文正是通過大膽的想像,進行高度的誇張來極力張揚童趣。兼用誇張和比喻的「夏蚊成雷」,找到了蚊群嗡嗡與悶雷之間的聲似,以鶴喻蚊,找准了二者體形的形似,「心之所向」,眼前果然就出現了群鶴飛舞的景觀,進而創造性地「作青雲白鶴觀」;我蹲在草間,觀二蟲爭斗,興致正濃時,竟把癩蛤蟆的「偷襲」,說成是「龐然大物拔山倒樹而來」,這里由實生虛,「虛」得鮮活生動神奇;把叢草當作森林,蟲蟻視為野獸,土礫比作丘谷,同樣是「我」創造性的聯想和想像的產物,而這些聯想和想像,又是以一顆天真的童心(兒童的生活經驗和知識基礎)作為出發點的,因而顯得形象逼真,情趣盎然,更使文章洋溢著新奇爛漫的童趣。
[編輯本段]背景
本文主旨是寫作者兒時的「物外之趣」。「物外之趣」雖非物自身所有,卻又與物有關,它是觀物者的主觀體驗作用於物的結果,也可以說是因物而生成之意趣。本文中所說的夏蚊及草間之蟲皆極細小之物,可以誘發兒童的好奇心和想像力,意趣即由此生成。
開篇先說作者兒時視力極好,然後點明文章主旨。「張目對日」,猶言兩眼能經受強光刺激;「明察秋毫」,言視力極佳,極細小之物也看得一清二楚。有如此好的視力,再加上「見藐小之物必細察其紋理」的癖好,因而能發現「物外之趣」。這是總提,僅用 32字,行文簡潔可見。以下分述。
夏蚊成雷,人不堪其苦,而年幼的作者異想天開,將它想像成「群鶴舞於空中」的動人圖景,並且看得入了迷。隨後他又聯想到曾經見過的「鶴唳雲端」的圖景,於是「留蚊於素帳中,徐噴以煙,使之沖煙而飛鳴」,結果是他真的見到了這樣的圖景。這是一幅憑借想像而「放大」了的圖景,它表現了一個孩子幼稚心靈中自發的審美意識。此其一。
其二,作者年幼時居城中,渴望見到大自然風光而不得,於是他用想像來實現自己的願望。他把花園里土牆凹凸處和花台上的叢草想像成樹林,把蟲蚊想像成野獸,把高出的小土塊想像成丘陵,把低陷的小土塊想像成山溝,這使他有了一個自由而廣闊的天地,可以飽覽「大自然」的風光。有一天,有兩只小蟲在草間相鬥——在年幼作者的想像中就成了兩獸在樹林里相鬥,使他看得格外入神;不料一個「龐然大物」拔山倒樹而來。一伸舌,便將兩獸一齊吞入腹中。年幼的作者被嚇得六神無主;待到清醒過來,幻覺消失,才發現此前那個「龐然大物」不過是一隻癩蝦蟆。他惱恨之極,卻並不想傷害它,僅以鞭打示懲——用什麼做鞭子,文章未做交代,大概是小樹枝吧?他懲罰癩蝦蟆,可能含有為兩小蟲復仇的意思,但從「驅之別院」一舉來看,主要原因是它破壞了自己的審美情趣。
句子的朗讀節奏。
(1) 見/ 藐小之物/ 必/ 細察其紋理,故/ 時有/ 物外之趣。
(2) 私/ 擬作/ 群鶴舞於空中。
(3) 心之所向,則/ 或千或百,果然/ 鶴也。
(4) 昂首/ 觀之,項/ 為之強。
(5) 作/ 青雲白鶴/ 觀。
(6) 果如/ 鶴唳雲端,為之/ 怡然稱快。
(7) 蹲其身,使/ 與台齊。
(8) 見/ 二蟲鬥草間。
(9) 蓋/ 一癩蛤蟆。
通假字 項為之強,強,通「僵」。句意:脖子都因此而僵硬了。
[編輯本段]浮生六記
《浮生六記》是清朝長洲人沈復(字三白,號梅逸)著於嘉慶十三年(1808年)的自傳體小說。清朝王韜的妻兄楊引傳在蘇州的冷攤上發現《浮生六記》的殘稿,只有四卷,交給當時在上海主持申報聞尊閣的王韜,以活字板刊行於1877年。「浮生」二字典出李白詩《春夜宴從弟桃李園序》中「夫天地者,萬物之逆旅也;光陰者,百代之過客也。而浮生若夢,為歡幾何?」。
版本
聞尊閣板《浮生六記》是最早的鉛印板,有楊引傳序和「尊聞閣王」王韜跋。楊引傳序言中說「六記已缺其二」。王韜曾說少時(公元1847年前)曾讀過這本書,可惜沒有抄寫副本,流亡香港時,常常懷念它。王韜在1877年為尊聞閣版所寫的的跋中沒有說少時曾見過全本。
1936年林語堂將《浮生六記》四篇翻譯成英文,分期連載於《天下》月刊。後來又出版漢英對照單行本,並作長序言。林語堂在序言中寫道「芸,我想,是中國文學上一個最可愛的女人。」還猜想「在蘇州家藏或舊書鋪一定還有一本全本」。
過後不久蘇州冷攤上便來出現「全抄本」,有卷五卷六,實為後人偽作。
俞平伯曾根據《浮生六記》的前四篇作《浮生六記年表》。
《浮生六記》目錄
卷一 《閨房記樂》
卷二 《閑情記趣》
卷三 《坎坷記愁》
卷四 《浪遊記快》
卷五 《中山記歷》
卷六 《養生記道》
沈復的《浮生六記》被人教版初二語文教材所收錄。
沈復的《浮生六記》的部分篇章被人教版初一語文下冊教材所收錄。
沈復的《浮生六記》的部分篇章也同時被人教版初一語文上冊教材所收錄,名為《童趣》。
世界各國譯本
此書有多種文字的譯本。可查有三種英譯本,還有德、法、丹麥、瑞典、日本、馬來譯本各一。
英譯本
最早的英譯本是1936年林語堂的漢英對照本,後來英國牛津大學 在1960年出版《浮生六記》英譯本。八十年代又有企鵝的白倫和江素惠的英譯本。該譯本將由江蘇南京譯林作為「大中華文庫」之一種出版。

⑤ 沈復為什麼觀蚊成鶴

用原文回答就是——心之所向,則或千或百果然鶴也

歸納用自己的話就是——因為「我」有豐富的想像力,會聯想,熱愛大自然,熱愛生活,有審美能力

原文中寫;夏蚊成雷,私擬作群鶴舞空。心之所向,則或千或百果然鶴也。
意思是說;夏天的蚊子的飛鳴聲像雷一樣,我私下裡把它們比作群鶴在空中飛舞。心中想像的景觀,那莫或成千或成百(飛舞的蚊子)果真(覺得它們)是鶴了。

⑥ 童趣 沈復 中概括第一段的意思(20字以內)

我回想小時候,能睜眼直視太陽,視力好極了,每遇見小東西,定要
觀察它的條理,所以能感受到超出事物本身的樂趣。

①余:我,自己。憶:回憶,回想。稚:幼小,形容年齡小。
②張目:張大眼睛。對:面向,對著,朝。
③明察秋毫:明,視力。察,看清。本來形容目光敏捷,連最微小的東西也看得清,後來形容人洞察事理,不受蒙蔽。秋毫,鳥類到了秋天,重新生出來的非常纖細的羽毛,後用來比喻最細微的事物。

④藐:小。之:的。細:仔細。紋理:條紋。
⑤故:所以。物外:這里指超出事物本身。
⑥成:發出。
⑦私擬:暗自比作。擬,比。於:在。
⑧則:那麼,就。或:有時。
⑨果:果真。
⑩項為之強(jiāng):脖子因此變僵了。項:頸(jǐng),脖頸(gěng)。強,通「僵」,僵硬的意思。
⑪素:未染色的。素帳:未染色的帳子。
⑫徐:慢慢地。以:用。
⑬.使:讓。而:並且。
⑭作:當做。 觀:景觀。
⑮唳 (lì ):鳥鳴。 為之:因此。怡然:安適、愉快的樣子。然,……的樣子。
⑯以……為……:把……比作……。林:森林。土礫:土塊。壑:山谷。
⑰怡然自得:安適愉快而又滿足的樣子。
⑱興:興致。龐然大物:外表上龐大的東西,也形容標榜強大,而實際上沒什麼了不起的。(體積大的東西)
⑲蓋:承接上文,表示原因。這里有「原來是」的意思。蝦(há)蟆:蟾蜍的通稱。蝦蟆,現寫作「蛤蟆」。為:這里是被的意思。
⑳方:正。鞭:名詞動用,用鞭子抽打。之:代詞,它指蝦蟆。驅:驅趕。
編輯本段譯文
我回想自己還是孩童的時候,能睜開眼睛直視太陽,眼力可以清楚的看到極其細小的東西,每遇見細小的東西,一定要

仔細觀察它的花紋條理,所以常常能感受到超出事物本身的樂趣。
夏夜裡,蚊群發出雷鳴般的叫聲,我暗自把它們比作群鶴在空中飛舞,心中這么一想,眼前果真就出現了成千上百隻飛鶴;抬頭看著它們,脖子都變得僵硬了。我又將蚊子關在未染色的帳子里,用煙慢慢地噴向它們,讓它們沖著煙霧邊飛邊叫,當做青雲白鶴的景觀來看,果真像鶴群在雲端鳴叫,我安適、愉快地拍手叫好。
我常在土牆凹凸不平的地方,在花台上雜草叢生的地方,蹲下身子,讓身子跟檯子一般高,聚精會神地仔細觀察,把草叢當成樹林,把蟲子、螞蟻當成野獸,把土塊凸出部分當成山丘,凹下去的部分當成山壑,我便想像在其中遊玩,感到心情安適、愉快而又滿足。
有一天,我看見兩只小蟲在草間相鬥,便蹲下來觀察,興趣正濃厚,忽然有個龐然大物如推倒山壓倒樹地撲來,原來是一隻癩蛤蟆,舌頭一吐,兩只蟲子全被他吃掉了。我那時年紀很小,正看得出神,不禁「呀」的一聲驚叫起來。等到定下神來,捉住癩蛤蟆,鞭打了它數十下,把它驅趕到別的院子去了。
通假字和多音字
通假字 :
1. 強: 通「僵」,僵硬。項為之強:脖子看得都酸了。
2. 向: 通「想」,想著。心之所向:我心裡這樣想。
多音字 :
1. 蝦: há 蝦蟆xiā 對蝦
個別詞解釋
名詞用作動詞:
鞭數十(「鞭」,鞭子,這里活用名詞作動詞,「鞭子打」的意思。)
果然鶴也(「鶴」,白鶴,這里活用名詞作動詞,「變成白鶴」的意思。)
一詞多義
⑴觀: ①昂首觀之〔看〕 ②作青雲白鶴觀〔...的景象〕
⑵察: ①明察秋毫〔看〕 ②必細察其紋理〔觀察〕
⑶時: ①余憶童稚時〔時候〕 ②故時有物外之趣〔時常〕
⑷以: ①徐噴以煙〔用〕 ②以叢草為林〔把〕
⑸為: ①項為之強〔因為...而...〕 ②以叢草為林〔當作〕 ③舌一吐而二蟲盡為所吞〔被〕
⑹之: ①昂首觀之〔代詞,指蚊子〕 ②物外之趣〔助詞,的〕 ③心之所向〔助詞。無意〕 ④觀之,興正濃〔代詞,指兩只小蟲鬥草〕 ⑤項為之強〔代詞,指看蚊子〕 ⑥驅之別院〔代詞,指癩蛤蟆〕
⑺其∶ ①必細察其紋理〔代詞,指微小物〕②蹲其身〔代詞,指我〕③神遊其中 (在,代詞)
特殊語句翻譯
1、介賓後置句式:
(1)「徐噴以煙」等於「徐以煙噴」。譯為:慢慢地用煙噴它們。
(2)「留蚊於素帳中」 等於「於素帳中留蚊」。 譯為:又在未染色的帳子里留幾只蚊子。
(3)「私擬作群鶴舞於空中」等於「私擬作群鶴於空中舞」。譯為:我把它們比作群鶴在空中飛舞。
2、省略句式:
(1)「使與台齊」 等於「使(之)與台齊」。 譯為:使身子跟檯子一般高。
(2)「見二蟲鬥草間」 等於「見二蟲斗(於)草間」。 譯為:我看見兩只小蟲在草間相鬥。
(3)「果如鶴唳雲端」等於「果如鶴唳(於)雲端」。譯為:果真像鶴群在青雲上翻飛鳴叫。
3、被動句式:
「舌一吐而二蟲盡為所吞」 。譯為:舌頭一吐,兩只小蟲全被它吃掉。
4、判斷句式:
「則或千或百,果然鶴也」 等於「眼前果真就出現了千百隻白鶴」
5、固定句式:
以叢草為林:以-----為。 譯為:把------當作。
古今異義詞解釋
方:古義:正在; 今義:方形
或:古義:有時,有的人; 今義:或許
余:古義:我; 今義:剩下
蓋:古義:發語詞,相當於「原來是」。 今義:動詞,建築;名詞,器具上部有遮蔽作用的東西。
觀:古義:景象 今義:看
私:古義:私下 今義:自私
編輯本段文章主旨
通過觀察、想像和聯想而得到的超出事物本身的樂趣。
主旨句:余憶童稚時,能張目對日,明察秋毫,見藐小之物必細察其紋理,故時有物外之趣
編輯本段課文分析
一、整體把握
本文主旨是寫作者兒時的「物外之趣」,這同時也是本文畫龍點睛之語。「物外之趣」雖非物自身所有,卻又與物有關,它是觀物者的主觀體驗作用於物的結果,也可以草間之蟲皆極細小之物,可以誘發兒童的好奇心和想像力,意趣即由此生成。
開篇先說作者兒時眼力極好,然後點明文章主旨。「張目對日」,猶言能經受強光刺激;「明察秋毫」,言視力極佳,極細小之物也得一清二楚。有如此好的視力,再加上「見藐小之物必細察其紋理」的癖好,因而能發現「物外之趣」。這是總提,僅用32分述。
夏蚊成雷,人不堪其苦,而年幼的作者異想天開,將它想像成「群鶴舞於空中」的動人圖景,並且看得入了迷。隨後他又聯想到曾經見過的「鶴唳雲端」的圖景,於是「留蚊於素帳中,徐噴以煙,使之沖煙而飛鳴」,結果是他真的見到了這樣的圖景。這是一幅憑借想像而「放大」了的圖景,它表現了一個孩子幼稚心靈中自發的審美意識。此其一。
其二,作者年幼時居城中,渴望見到大自然風光而不得,於是他用想像來實現自己的願望。他把花園里土牆凹凸處和花台上的叢草想像成樹林,把蟲蚊想像成野獸,把高出的小土塊想像成丘陵,把低陷的小土塊想像成山溝,這使他有了一個自由而廣闊的天地,可以飽覽「大自然」的風光。有一天,有兩只小蟲在草間相鬥──在年幼作者的想像中就成了兩獸在樹林里相鬥,使他看得格外入神;不料倒樹而來。一伸舌,便將兩獸一齊吞入腹中。年幼的作者被嚇得六神無主;待到清醒過來,幻覺消失,才發現此前那個「龐然大物」不過是一隻癩蝦蟆。他惱恨之極,卻並不想傷害它,僅以鞭打示懲──用什麼做鞭子,文章未做交代,大概是小樹枝吧?他懲罰癩蝦蟆,可能含有為兩小蟲復仇的意思,但從「驅之別院」一舉來看,主要原因是它破壞了自己的審美情趣。
作者用「物外之趣」一語來統攝以上二事,意在說明他幼年時已有自發的審美意識和審美情趣。
二、問題研究
沈復《浮生六記》中「閑情記趣」一章,主要記作者長大後對花木的喜愛和婚後跟妻子一同美化居室及周圍環境的瑣事;記童年趣事的只有開頭一小段,因而具有相對的獨立性,在描寫兒童觀物的心理過程上頗具特色,值得研究。
年幼的作者由群蚊亂飛想到「群鶴舞於空中」,這是所謂類似聯想;再想到「鶴唳雲端」,則是接近聯想。這後一種聯想又促使他產生了模仿的意願,於是「留蚊於素帳中,使之沖煙而飛鳴」,再經過凝神細觀,「果如鶴唳雲端」,這是年幼作者的錯覺,也是他所追求的目標,因為鶴翔,鶴鳴都是比喻人生大志的,所謂的鶴鳴九皋,沖天一鶴就是表達寬廣胸懷和積極向上的遠大抱負的──這是一個很美好的畫面,很值得玩味。
觀蟲斗一節與上述過程大體相似,「以叢草為林,以蟲蚊為獸,以土礫凸者為丘,凹者為壑」,都屬於類似聯想,「龐然大物」的出現,也是錯覺;所不同的是這種錯覺產生的原因。此刻,年幼的作者已經完全陶醉在他聯想的境界之中,他眼前的實物已經被放大了千萬倍,而癩蝦蟆又是突如其來,對比之下,自然就成為「龐然大物」了,這種錯覺是在極短時間內經受強刺激而突然產生的,跟「鶴唳雲端」的有意而為不同。
我們應當注意培養學生的聯想力和想像力,這不僅可以提高學生閱讀欣賞文藝作品的能力,對加強記憶力和促進創造性的思維能力也大大有益。
學習方法一 朗讀課文,用自己的話敘述「我」看到「鶴唳雲端」的景象和遇到那個「龐然大物」的經過。為什麼作者說這兩件事都有「物外之趣」?你認為要怎樣才能成為一個情趣豐富的人?
設題意圖是使學生感知課文整體內容,把文言文學活。凡記敘文都應當讓學生能「用自己的話」來復述內容大意,這正是學活的辦法之一;如果一開始學文言就句句搞文白對詳,則無異於堵塞學活之路。教師在指導過程中對學生創造性的復述成分應予肯定,只糾正明顯的錯誤。
第一問要放在學生基本成誦後作答(參考答案見「課文研討」),教師要善於啟發學生說出自己的體會。
示例:「物外之趣」雖非物自身所有,卻又與物有關,它是觀物者的主觀體驗作用於物的結果,也可以說是因物而生成之意趣。本文中所說的夏蚊及草間之蟲皆極細小之物,可以誘發兒童的好奇心和想像力,意趣即由此生成。
第二問是開放性的,目的是調動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喚起學生的審美意識。可以從學生的課余愛好入手,啟發培養學生的情趣和聯想、想像能力。
作者把癩蛤蟆說成是龐然大物運用了什麼手法在?有什麼作用?
運用了誇張手法,作者將癩蛤蟆說成是「龐然大物」,說明觀察入神、細致,從而產生超出物外的樂趣,另外,此「龐然大物」也是相對於「見二蟲鬥草間」之「二蟲」而言。
二 解釋詞語。
1.文言詞的意思,有的可用加字的辦法解釋,如「必細(仔細)察(觀察)其紋理」;有的要用換字的辦法解釋,如「昂(抬)首(頭)觀之」。試選用一種方法解釋下列各句中加點的字。(1)項為之強(2)果如鶴唳雲端(3)以叢草為林(4)興正濃(5)方出神(6)驅之別院
2.下面的詞語大多作為成語保留在現代漢語中,解釋時不妨採用講述大意的辦法。示例:怡然稱快(高興得連聲叫好)。
(1)明察秋毫 (2)怡然自得 (3)龐然大物 (4)夏蚊成雷(5)物外之趣
設題意圖是告訴學生可用簡單的辦法解釋文言詞語,消除學生的畏難情緒。在初學文言文階段只能如此,講多了反而不好。釋文可抄在書上,以便積累。
處理此題可有多種方式:或在讀課文數遍後讓學生試解;或在疏通文意過程中依次作解;在水平較好的教學班也無妨讓學生在預習中作解。
參考答案
1.(1)項(脖子、頸項)為之強。 (2)果(果真)如鶴唳雲端
(3)以叢草為林(樹林) (4)興(興趣)正濃
(5)方(正剛)出神;入神 (6)驅(趕出、驅逐)之別院
2.(1)明察秋毫(見「疏通文意」)
(2)怡然自得(從中有無限樂趣)
(3)龐然大物(體積龐大的東西)
(4)夏蚊成雷(夏天蚊子的叫聲跟雷聲一樣,這是誇張的表現方式)
(5)以童稚之心去觀察事物,以兒童那種純真無暇的思維通過玩耍,得到的一種別人得不到的感覺。那種感覺很微妙
三 背誦全文。
背誦此文,須先讀得正確並粗知內容大意。為此,教師必須作具體指導:(一)通過范讀和領讀使學生能讀得節奏分明,並經過反復練習達到口熟;(二)理清文章的敘事順序,使學生了解各層大意。
要堅持當堂成誦,可以先依次熟各段,最後練習背誦全文;也可以教讀一段背誦一段。
編輯本段老師講解
本文可用兩節課教讀。
由於本文是學生初中入學後所學第一篇文言文,有必要先談談學習文言文的意義和方法。時間不超過20分鍾。要點如下:
一、文言文是古代的書面語體,特點是簡潔、典雅。文言文來源於古代漢語口語,現代漢語也來源於古代漢語口語,二者同源而異流,二者既有相同的地方,也有不同的地方。同為主,不同為次,所以不難學,我們要有學好的信心。
二、學文言是為了繼承祖國的文化,可以幫助我們了解歷史上的許多事情;文言文中的許多詞、語依然保存在現代漢語中,學文言文可以豐富我們的語言倉庫。
三、學好文言文的關鍵在於培養語感。培養語感方法有「三要」:一要熟讀背誦課文,目的是熟悉文言文的表達方式和語言習慣;二要自己用心領悟,目的是把「言」和「意」融為一體,見「言」而知「意」;三要主動積累詞彙、語匯,目的是掌握文言文的表達工具。這三條密切相關,缺一不可。
教讀本課,擬用70分鍾。建議如下:
1.一定要做到當堂成誦。
本文共221字,用中速讀一遍約需1分50秒,假定在課上讀1到2遍(含教師范讀和領讀),僅需5分鍾左右,完全有可能實現當堂成誦。這樣做,有利於學生養成一個誦讀的習慣。為實現這個目標,可採取以下的措施:
(1)預習時要提出誦讀課文和領會課文大意的要求,至少讀三遍。
(2)要指導學生誦讀。可從劃分停頓入手。由於學生在小學時習慣於用一字一頓的讀法(有利於認清字形和讀准字音),無妨先用個別句子示例,使學生知道現在的讀法跟以前有所不同。如:
能/張目·對日 昂首/觀之,項/為之·強
使之/沖煙/而飛嗚,作/青雲·白鶴/觀
(例句中,「/」表示明顯的停頓,「·」表示極短的停頓)
劃分停頓的目的是理清句意的層次,層次清則句意易明。
(3)教師應作示範背誦。
2.關於疏通文意
基本原則是啟發學生主動求解,不搞機械的文白對譯;一搞機械的文白對譯,學生死記譯文,主動求解的精神就會消失殆盡,從長遠看,無益於文言閱讀能力的培養。
但這個原則也要靈活掌握,下面結合課文談幾個問題:
(1)注意問題:如「為之」的「為(wèi)」,「凹凸」的「凹(āo)」,皆有兩讀,可讓學生查字典,選定正確的讀音;「項為之強」的「強」要讀jiāng,這就需要教師講講道理。
(2)解詞用語力求淺濕易懂,如「私擬作」就是「心裡(把它)比作」;「神遊」就是「好像(在那裡)遊玩」,跟夢游有點相似。
可以用比較方式講,如以「手之所觸」跟「心之所向」作比較。
可以啟發學生自講,例如,問學生「抬頭看的時間長了,會產生怎樣的感覺」,則下句「項為之強」即可讓學生自解。凡據上下文義可以解出的詞語,一律仿此處理。
(3)講成語,著重使學生領會整體意思,不必細究,如「明察秋毫」,即連極細小之物也看得一清二楚之意,表明視力極佳。按此語出自《孟子·梁惠王上》:「明足以察秋毫之末,而不見輿薪」。明,指視力而言。但用不著講,到高中三年級學《孟子》時再講不遲。
(4)講虛詞一般只要指出相當於現代語中某詞即可,必要時再指出詞性,絕不涉及句法,如「徐噴以煙」中的「以」相當於「用」,不要講什麼介賓短語後置之類的道理。語言是一種習慣,讀得多,養成了習慣,一看就懂。不僅現在這么辦,在整個初中階段也要這么辦。
3.關於內容點撥
本文著重寫作者的幼年間視力極好,又善於從聯想中發現事物的美妙,初一學生讀後定能引起同感,因此要善於利用學生中相似的生活體驗,把這堂課變為師生間的親切交談,不要搞公式化的分析。
「物外之趣」是本文的畫龍點睛語,一開始不必急於求深解,講講大體意思即可;學完課文後,可以結合幼年作者的審美情趣,問問學生是否也曾有過這樣的情趣。
4.導入和延伸
可用創造情境的方式導入。
延伸的辦法是引用古詩文中有關兒童的描寫,(如李白《古朗月行》中的詩句:「小時不識月,呼作白玉盤。又疑瑤台鏡,飛在青雲端。」)引發學生的聯想。
5.背誦全文
編輯本段欣賞 分析
本文選自清代文學家沈復的《浮生六記》之《閑情記趣》,該書原有六記,現存前四記,是一篇帶有抒情性的回憶錄和記敘性的散文,文章以生動的筆觸、細膩的刻畫,記述了作者兒時一些「神遊其中,怡然自得」的趣事,為我們展示了一幅幅充滿童真童心的童趣圖,充分表現了少年兒童豐富的想像力和稚氣爛漫的情趣。主要體現在:
一、憶寫童趣,一線串珠。
這是一篇敘述童年趣事的美文,其核心就是凸現那令人沒齒難忘的童真童趣,為此,文章以兒童眼中看世界所得「童趣」為主線,按照「總—分」結構組織全文,緊扣一個「趣」字來寫。先總寫童年時常有超乎塵世之外的樂趣,其中「明察秋毫,見藐小微物,必細察其紋理」為下文作張本。然後分說三件趣事:第一件趣事是觀蚊如鶴之趣,視飛蚊為「群鶴舞空」,於蚊帳中玩蚊子,「我」感到極其愉快;第二件趣事是神遊山林之趣,視小草為林木,蟲蟻為走獸,土礫為丘壑,「我」神遊其間,怡然自得;第三件趣事是觀二蟲相鬥,視為「龐然大物」的蛤蟆吃掉了二蟲,「我」生氣,鞭數十而驅之。至此,幾個分散的小故事就連綴成一個整體,取得了形散而神不散的效果。
本文還包括三美:人性美、構思美、語言美....
二、觀察細微,凸顯童真。
童年趣事,均是瑣事,但在孩子的眼中卻是難忘的「大事」。文章在安排好線索的同時,以兒時觀察事物的獨特角度,精選了充滿童趣的典型材料,生動細致地加以刻畫。這樣,整篇文章童趣橫生,每個故事引人入勝,每個細節生動傳神,字里行間凸現童真。請看一些典型例子:「沖煙飛鳴」中的「沖」字,使人想見蚊群在彌漫的煙霧中亂飛亂闖的情狀;「定神細視」中的「定」,「觀之,興正濃」中的「濃」凸顯注意力高度集中的特有情狀和心態;「夏蚊成雷」,眾人避之尚恐不及,年少的「我」卻「私擬作群鶴舞空」,觀得津津有味,瞧得浮想聯翩;「心之所向,則或千或百,果然鶴也」,「昂首觀之,項為之強」,足見其觀察時間多長,興致多濃;蝦蟆「拔山倒樹而來」,初讀似乎感到有違事理,細品則深感用語之妙,作者重在神似描寫,且符合兒童的感知心理特徵和「蹲其身」平視的錯覺,生動而真實。
三、想像豐富,童心可愛。
歌德說:「孩子是可以敬服的,他常常想到星月以上的境界,想到地面下的情形,想到花卉的用處,想到昆蟲的語言;他想飛上天空,他想潛入蟻穴……」這表明兒童的想像具有特殊的誇大性,喜歡誇大事物的某些特徵或情節,從而產生豐富奇異的想像。本文正是通過大膽的想像,進行高度的誇張來極力張揚童趣。兼用誇張和比喻的「夏蚊成雷」,找到了蚊群嗡嗡與悶雷之間的聲似,以鶴喻蚊,找准了二者體形的形似,「心之所向」,眼前果然就出現了群鶴飛舞的景觀,進而創造性地「作青雲白鶴觀」;我蹲在草間,觀二蟲爭斗,興致正濃時,竟把癩蛤蟆的「偷襲」,說成是「龐然大物拔山倒樹而來」,這里由實生虛,「虛」得鮮活生動神奇;把叢草

⑦ 作青雲白鶴現,果如鶴唳雲端,怡然稱快的意思是什麼

我把它們(蚊子)當做一幅青雲白鶴的景觀,它們果然像仙鶴在青雲中鳴叫,我為這景象高興地拍手叫好。

出自《童趣》,是清代文學家沈復創作的一篇散文。沈復(1763年—1825年),字三白,號梅逸,清乾隆二十八年生於長洲(今江蘇蘇州)。清代著名文學家。著有《浮生六記·閑情記趣》。他出身於幕僚家庭,沒有參加過科舉考試,曾以賣畫維持生計。

全文可分為兩部分。第一段為第一部分,總寫童年視覺敏銳,喜歡細致地觀察事物,常有意想不到的樂趣。第二段至篇末為第二部分,具體寫童年觀察景物的奇趣。這篇散文表現了作者兒時富於想像、幻想的一段趣事,文字樸素自然,情感真摯,語言生動。

全詩(節選)如下:

夏蚊成雷,私擬作群鶴舞於空中,心之所向,則或千或百,果然鶴也;昂首觀之,項為之強。又留蚊於素帳中,徐噴以煙,使之沖煙而飛鳴,作青雲白鶴觀,果如鶴唳雲端,為之怡然稱快。

譯文如下:

夏天蚊子發出雷鳴般的聲響,我暗自把它們比作群鶴在空中飛舞,心裡這么想,那成千成百的蚊子果然都變成仙鶴了;我抬著頭看它們,脖頸都為此僵硬了。我又將幾只蚊子留在素帳中,用煙慢慢地噴它們,讓它們沖著煙霧邊飛邊叫,我把它當做一幅青雲白鶴的景觀,果然像仙鶴在青雲中鳴叫,我為這景象高興地拍手叫好。

(7)我們曾經學過沈復的通過觀蚊如鶴等故事的描述擴展閱讀:

沈復少年隨父遊宦讀書,青年以後經歷坎坷,中年曾經商,所以他一生游歷過許多地方。嘉慶十三年(1808年)隨翰林院編修齊鯤出使琉球,參加冊封琉球國王的盛典,十月間歸國。

在此期間,創作了《浮生六記》。《童趣》就是卷二《閑情記趣》中的一篇,追憶了童年富有情趣的生活,表達了童年生活的樂趣。

熱點內容
幼師專業怎麼樣 發布:2021-03-16 21:42:13 瀏覽:24
音樂小毛驢故事 發布:2021-03-16 21:40:57 瀏覽:196
昂立中學生教育閘北 發布:2021-03-16 21:40:47 瀏覽:568
建築業一建報考條件 發布:2021-03-16 21:39:53 瀏覽:666
2017年教師資格注冊結果 發布:2021-03-16 21:39:49 瀏覽:642
中國教師資格證查分 發布:2021-03-16 21:39:41 瀏覽:133
踵什麼成語有哪些 發布:2021-03-16 21:38:20 瀏覽:962
東營幼師專業學校 發布:2021-03-16 21:35:26 瀏覽:467
機械電子研究生課程 發布:2021-03-16 21:33:36 瀏覽:875
杭州朝日教育培訓中心怎麼樣 發布:2021-03-16 21:33:28 瀏覽:2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