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人與外國人的友好情誼的故事關於白求恩
⑴ 關於友好情誼詩句
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王倫送我情。唐 李白
勸君更進一杯酒,西出陽關無故人內 。唐 王維
海內容存知已,天涯若比鄰 。 -(唐)王勃
同是天涯淪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識。 -(唐)白居易
莫愁前路無知已,天下誰人不識君。 -(唐)高適
天下快意之事莫若友,快友之事莫若談。 -(清)蒲松齡
人之相識,貴在相知,人之相知,貴在知心。 -(春秋)孟子
萬兩黃金容易得,知心一個也難求 。 -(清)曹雪芹
⑵ 中國人民與外國人友好情誼故事
鑒真遠渡日本
文成公主遠嫁藏族
金城公主與尺帶丹珠和婚
張謇通西域
昭君出塞
玄奘西遊
鄭和下西洋
馬可波羅回香都
公元630年至834年的二百年間,日本派19次遣唐使(其中到達中國者為15次)來華,規模之大少者二百人,多者五六百人。這充分證明了當時日本對唐文化的重視,同時也說明了唐朝經濟、文化的發展程度。鑒真六次東渡的感人事跡,代表了中國人民與鄰國友好交往的真誠願望。中日友好交往,既對日本政治、經濟制度的轉變、社會生活的進步帶來了巨大的推動,同時也豐富了唐朝的經濟文化生活。
中國同天竺交往頻繁
中國人民同印度人民的往來,史書上有記載的是在漢代。張騫出使西域,在大夏國(今阿富汗)看到蜀地出產的竹杖、布匹。大夏人說這是商人從身毒(yuán dú,其時中國對印度的稱呼)買來的。這說明我國的產品當時已輸入印度。唐朝時候,統稱印度半島為天竺。唐與天竺交往頻繁,表現為:1雙方不斷遣使通好。641年,天竺國王屍羅逸多(戒日王)「遣使入朝」。唐太宗也一再派梁懷開璥(jìng)、王玄策等出使天竺。高宗、武則天、玄宗時使臣往來不絕,經常互贈禮物。2雙方經濟文化交流頻繁。647年,天竺摩揭陀國遣使來中國「獻波羅樹,樹類白楊」。隨即,唐太宗派人到天竺學習熬糖法。7世紀末,我國的紙和造紙術通過尼泊爾傳到印度。印度的醫學、天文歷法、語言學、音樂、舞蹈、繪畫和建築藝術等,在唐朝時傳入中國。孫思邈的《千金方》引用了天竺醫學家的理論和天竺葯物。天竺天文學家瞿曇羅曾擔任唐朝太史,並編寫《九執歷》。僧一行改訂歷法,參考過《九執歷》。唐朝十部樂中有天竺樂,唐《秦王破陣樂》在天竺也很受歡迎。敦煌、雲岡及龍門石窟的壁畫和雕塑,都受到天竺北部藝術風格的影響。再有就是玄奘西遊了。
唐朝對外交往活躍
唐朝國勢強盛,經濟繁榮,文化發達,因而受到各國的尊重,享有很高的聲望。從這個時期起,唐朝成為中國的象徵,各國人民開始把中國人稱作唐人,這種稱呼至今仍在一些國家沿用。
唐朝高度發達的經濟和文化,對很多國家很有吸引力。伊斯蘭教創始人穆罕默德曾對他的弟子說:「學問雖遠在中國,亦當求之。」安史之亂以前的唐朝,處在強固穩定時期,政治上很自信,奉行「中國既安,四夷自服」的方針;在文化上也敢於並蓄兼收,群花同放。因此,唐王朝在對外交往中,採取了比較開明的政策,鼓勵外國商人到中國貿易。再加對外交通發達,周邊各國的使臣和商人,紛紛前來中國,與中國通商往來的國家發展到七十多個,出現了前所未有的盛況。唐文化遠播到東西方各國,對許多國家產生了巨大的影響。
遣唐使和留學生
日本古稱倭國,唐代始改稱日本。日本自漢朝開始和我國發生正式交往。《後漢書》記載,東漢光武帝時,日本派使者來中國,光武帝贈以印綬。這枚金印上刻有「漢委奴國王」字樣,近代已在日本九州發現。唐朝時候,日本發生「大化改新」,開始向封建社會過渡。唐朝封建經濟的高度發展與日本的社會變革結合起來,出現了中日經濟文化交流的高潮。唐朝建立後的630~838年,二百年間,日本正式的遣唐使來中國的共12次。另有任命後未成行、未到達唐朝、迎入唐使和送客唐使共6次。每次最少250人,最多五六百人。如717年一次共557人。733年的一次共594人。838年的一次651人,中途因遭遇風暴,有一船遇難,實際到唐的只500人左右。因此到達唐朝人數最多的一次是594人。遣唐使組織完備,設有大使、副使、判官、錄事,成員有翻譯、醫師、陰陽師、畫師、史生、射手、音樂長、玉生、鍛生、鑄生、船匠、舵師、水手長、水手等,還有留學生、學問僧多人。遣唐使給唐朝帶來珍珠、絹、琥珀、瑪瑙、水織等貴重禮品。1970年西安發現的日本「和同開」銀幣很可能就是遣唐使帶來的。唐王朝也回送一些高級絲織品、瓷器、樂器、文化典籍等。日本奈良東大寺正倉院所存放的唐代樂器、屏風、銅鏡、寶刀等珍貴文物,就有一部分是遣唐使帶回去的。
為了吸收中國的文化成果,日本選派了不少留學生入唐學習,他們被分配到長安國子監學習各種專門知識。他們在中國長期學習,與中國詩人學者結下了深厚的友誼。其中最著名的是晁衡。留學生和學問僧在傳播唐朝制度和文化中起了很大作用。
鑒真
鑒真(688—763),俗姓淳於,揚州人,14歲出家為僧,法號鑒真。他對佛經深有研究,戒律部分尤其精熟。天寶元年(742年),日本學問僧榮睿和普照拜訪鑒真,代表日本聖武天皇邀請他去日本傳播佛教。鑒真欣然應允,立即造船備糧,准備第二年春動身。由於受到干擾,這次未能成行。鑒真並不灰心。天寶二年(743年)十二月,率弟子、畫師、工匠等一百多人,啟程東渡。途中船被巨浪打壞,東渡失敗。接著第三次、第四次東渡仍未成功。天寶七年(748年)第五次東渡,又遇狂風巨浪,風急波峻,水黑如墨,境況險惡。船隨浪涌,忽如上高山,忽似落深谷,船上淡水缺乏,飲海水又腹脹。漂流14天抵海南島南部。這次東渡,榮睿、普照一直同行。榮睿病逝,鑒真雙目失明,先後有36名中日人員在第五次東渡中犧牲。天寶十二年(753年),鑒真以66歲高齡,率二十多人乘一艘回國的日本遣唐使木船第6次東渡,終於到達九州,受到熱烈歡迎。鑒真留居都城奈良最著名的東大寺。由他設計和指導,在奈良建築了唐招提寺,反映了當時唐朝建築技術的最新成就。他還傳播了雕塑藝術乾漆法(即夾法,在泥塑上敷麻布,反復塗漆,漆干後去掉泥土,成像,這叫脫活乾漆。在木型上塗漆造像,叫木心乾漆)。他用鼻子嗅辨葯物,為日本鑒定了許多草葯。他在日本居留10年,對中日文化交流做出很大貢獻。廣德元年(763年)逝世後安葬於奈良唐招提寺,相傳他的弟子塑造的鑒真乾漆坐像一直安放該寺,定為日本國寶,是日本美術史上最早的肖像雕塑。鑒真像的塑造和長期保存,反映了日本人民對中日友好傳統的珍視。鑒真被視為日本文化大恩人。1980年,鑒真乾漆塑像被日本友人送回他的故鄉揚州探親,又到北京巡展,表現了中日兩國人民友誼的不斷發展。
唐朝文化對日本的影響
通過中日兩國的不斷交往,日本在政治、經濟、軍事、文化、生產技術以至生活風尚等方面都受到中國的深刻影響。其中影響最大的是646年日本的「大化改新」。這次改革,在中國長期留學的高向玄理和僧起了很大作用。他們仿照隋唐制度,改革了從中央到地方的官制,還仿隋唐科舉制,採取通過考試的辦法選官;參照隋唐律令,制定了《大寶律令》。
公元709年,日本遷都平城京(今奈良),都城的建設規模完全模仿長安,甚至街道的寬度與排列方法也幾乎一樣,也有「朱雀街」「東市」「西市」等名稱。8世紀後期,日本又遷都平安京(今京都),仍仿長安建都城。
8世紀以前,日本使用漢字作為表達記述的工具。留學生吉備真備和學問僧空海和尚,在日本人民利用中國漢字的標音表意基礎上,創造了日文假名字母——片假名和平假名,大大推動了日本文化的發展。同時,日文的詞彙和文法也受到漢語的影響。
日本人的生活習尚、節日風俗,也都受到唐朝的影響。
新羅使節和留學生
唐初朝鮮半島上的高麗、百濟和新羅與中國都有往來。675年新羅統一朝鮮半島大部分後,直到唐末,始終和唐朝保持著友好關系。兩國互遣使節,不斷從陸海兩路往來。「受命辭雲陛,傾城送使臣」的送出使新羅使節的詩句,表明中國人民對出使新羅的重視。新羅王不斷派遣使臣帶著珍貴禮物來到長安,唐朝也經常給新羅以名貴答贈。開元年間,一次就曾贈給新羅精美絲織品300段(唐制,凡賜雜彩十段,通常包括絲布二匹,綢二匹,綾二匹,縵四匹)。新羅派了大批留學生來長安學習,在唐朝的外國留學生中,以新羅人最多。837年旅唐的新羅學生多至216人。840年學成歸國的新羅學生一次就有105人。從821年至唐末,新羅留學生參加唐朝科舉考試考取「賓貢」(意為外籍進士)的共58人。崔致遠12歲來到唐朝,18歲中進士,29歲返新羅。他用漢文寫的《桂苑筆耕》20卷,保存了不少當時中國的史料,至今還是我們研究唐朝歷史的寶貴資料。它被著錄於《新唐書·藝文志》,說明在當時它已受到重視。新羅留學生回國時帶回許多我國的文化典籍,在吸收傳播唐文化上起了很大作用。
崔致遠
崔致遠(857—?),字孤雲、海雲。新羅學者和詩人。少年時曾到唐朝留學,並考中進士。回國後,崔致遠曾任侍讀兼翰林學士,晚年因對朝政不滿而隱居。他致力於傳播儒家文化,促進了新羅的學術和文學的發展。著有詩文集《桂苑筆耕》20卷,受到中國文學界的重視。
新羅商人來中國經商
唐朝同朝鮮半島的貿易往來很繁盛,新羅商人來唐貿易的很多,北起登州(今山東蓬萊)、萊州(今山東萊州),南到楚州(今江蘇淮安)、揚州,都有他們的足跡。楚州有新羅館,萊州等地有新羅坊,是新羅人集中僑居的地方。新羅商人給唐朝帶來牛、馬、薴麻布、紙、摺扇、人參等,從唐朝販回絲綢、茶葉、瓷器、葯材、書籍等。新羅物產居唐朝進口的首位。
唐文化對朝鮮的影響
新羅人廣泛研究中國的政治、歷史、哲學和天文、歷法、醫學等。中國的政治、經濟制度對新羅的影響很大。8世紀中期,新羅仿效唐朝的政治制度改建自己的行政組織,中央設執事省,相當於唐的尚書省,執事省下設三府三部,相當於唐的六部。8世紀晚期,新羅也採用科舉制度來選拔官吏,以儒家經典作為考試內容。新羅都城平壤是仿長安、洛陽建成的,也分宮城、皇城和外郭城。675年,新羅開始採用唐朝的歷法。新羅醫學博士用《本草經》等中國醫書教授學生。朝鮮文化對唐朝也產生了一定的影響。他們的音樂很受我國人民的歡迎,唐太宗設置的十部樂,其中一部就是高麗樂。
玄奘西遊
玄奘(600—664),俗姓陳,名禕(huī),洛州緱(gōu)氏人(今河南偃師緱氏鎮),13歲出家,法名玄奘。後人稱他三藏法師(三藏是對佛教經典的三個部分——佛經、戒律、論述與註解的總稱,通曉三藏的僧人被稱為三藏法師)。唐初,他在四川、長安研究佛教理論,感到佛教宗派眾多,佛經譯文多誤,令人無所適從,決心到天竺學習佛經,研究解決佛教教義的一些疑難問題。貞觀元年(627年),他從長安出發,雜於返西域的客商中,出玉門關獨自西行。經過八百里流沙(即玉門關外的莫賀延磧),由天山南路橫穿新疆,越過蔥嶺,通過中亞,於貞觀二年(628年)夏末到達天竺西北部。然後沿一條由西向東的路線,參謁訪問了恆河流域著名的佛教聖地和許多高僧。貞觀五年(631年)末,到達摩揭陀國,來到那爛陀寺。
那爛陀寺是天竺佛教的最高學府。該寺住持戒賢是印度的佛學權威,他已90高齡,本已不再講學,為表示對中國的友好情誼,特收玄奘為弟子,向他講授最難懂的佛經——《瑜珈論》。玄奘用5年時間精研佛學理論,取得優異成績,成為那爛陀寺十大法師之一。接著他外出遊學,環游印度半島,一路多次參加佛學辯論會,譽滿天竺。貞觀十五年(641年),他返回那爛陀寺,主持寺內講座。一個反對那爛陀派的人寫了一篇論文呈給戒日王,聲稱無人能駁倒其中一字。戒日王把論文轉給戒賢,並決定在國都曲女城舉行學術大會。玄奘和一千多僧人代表那爛陀寺參加大會。戒日王會見玄奘,問起唐太宗和中國音樂。玄奘介紹了中國的政治、經濟、文化、藝術和唐太宗的功業,戒日王極感興趣,隨即遣使至長安通好。貞觀十六年(642年)十二月,曲女城的辯論大會開始,天竺18國國王和佛教徒三千多人、婆羅門等教徒兩千多人參加大會。玄奘擔任大會論主(主講人),他用梵文寫了一篇反駁那個人的論文,作為辯論的主題在會上宣讀。同時謄寫一份懸掛在會場門口,並依照慣例聲明:如有人能據理駁倒一個字,就斬下論主的頭以謝罪。可是五天過去了,仍無人前來辯論。大會連續舉行18天,大家都為玄奘的精闢議論所折服。大會結束那天,戒日王和18國國王各以厚禮相贈,均被玄奘謝絕。最後,戒日王懇請玄奘騎上一頭用精美的華幢(chuáng)裝飾的大象,繞場一周,同與會的眾教徒見面。
貞觀十七年(643年),玄奘謝絕戒日王的一再挽留,決心回國。戒日王及當地人民將他送出幾十里路,才灑淚而別。貞觀十九年(645年)正月,玄奘帶著657部佛經回到長安。唐太宗派宰相房玄齡等出城迎接,長安城成千上萬老百姓走出坊門歡迎他。唐太宗在洛陽行宮召見了他,他向太宗介紹了西域及天竺見聞。他隨即回長安開始翻譯佛經。19年間共譯出佛經75部1 335卷。他由於有較高的漢文化素養又精通梵文,所以譯文流暢優美,有些專用名詞如「印度」、表示時間的詞「剎那」就是他確定下來的。這些佛經後來在印度大部分失傳,中譯本就成了研究古代印度宗教、哲學、文學、科學的重要文獻。
玄奘還根據旅途見聞,寫了一本《大唐西域記》,記載親歷的110國、傳聞的28國的情況,包括今新疆以及中亞、阿富汗、巴基斯坦、印度、孟加拉、尼泊爾、斯里蘭卡等國家和地區的方位、道里、疆域、城市、人口、風俗人情、名勝古跡、歷史人物、傳說故事,是研究這些地區歷史的重要材料。現在《大唐西域記》已譯成數國文字,成為一部世界名著。
學術動態
隋唐時期中國在世界上的地位
隋唐是我國歷史上的一個輝煌時期,在世界史上也有重要影響,形成世界歷史的光輝一頁。隋唐時期的中外經濟文化交流和隋唐在世界史上的地位,目前正成為學術界研究的熱點,已有不少論著問世。眾多的學者認為:(一)隋唐時代中國的制度,處於世界歷史的先導地位。在當時所有先進國家的歷史中,沒有一個國家比中國更早進入封建社會。當隋朝建立的時候,西歐封建制度才有一個世紀。作為歐洲封建制中心的法國,就封建制度開端這一點說,要晚於中國700年之久。(二)就社會經濟繁榮的程度說,隋唐在當時世界上是第一流的。當時世界的大城市有長安、君士坦丁堡和巴格達,長安有百萬人口,君士坦丁堡80萬,巴格達更少。長安人口最多,這既反映了其工商業的發達,同時也說明它的農業生產達到了較高的水平。(三)高水平的隋唐文化使中國成為東方文化的淵源,對日本、朝鮮等亞洲國家文明的發展產生了重要影響。(四)隋唐是當時東西方經濟文化交流的中心。中國絲織品、造紙術在隋唐時傳入東西方各國以及漢式佛教、詩文、科技大量傳到東方各國的史實,證明隋唐時期的中國起到了東西方文化交流的橋梁作用。因此,隋唐不僅在中國歷史上,而且在當時的世界史上都佔有非常重要的地位。
圖畫說明
《職貢圖》
唐朝時期,許多外國使節遠道來到中國,向中國皇帝進獻他們的珍稀寶物,這是中外交往的重要途徑。《職貢圖》就反映了邊遠各族和外國使節攜貢品,來唐朝貢的生動情景。圖中貢使騎著高頭大馬,前後衛士們為其張蓋護擁。貢使後面的許多人,有的提著鳥籠,有的背著象牙,有的拿著孔雀掌扇,還有人用頭頂著寶物,興高采烈地邊走邊談。此畫的作者是唐朝的畫家閻立德,畫高61.3厘米,寬191.5厘米。
唐朝的開元通寶
開元通寶也叫開元錢,是唐高祖武德四年(621年)開始鑄造的,流通了三百多年。這種錢幣直徑2.46厘米,重3.6克。錢幣中的隸書「開元」二字,是開辟一個新紀元的意思;「通寶」二字的意思是流通的寶貨。「開元通寶」四字字體莊重挺拔,相傳是當時著名書法家歐陽修的書法。
日本的和同開
1970年西安南郊出土了兩瓮唐代文物,其中有5枚日本銀幣。郭沫若考證,此幣鑄於708年(日本元明天皇和同元年),然後由遣唐使團作為禮物帶到中國。
玄奘
這幅玄奘畫像現保存在陝西省長安縣東興教寺內的殿堂里,是根據宋人所繪的《玄奘西遊像》而刻在一塊石碑上的。因為戰亂,寺院與石碑曾遭破壞。現在我們所見到的玄奘像,是根據原石碑的拓片重新鑿刻的。以後又根據石刻像作成畫像,著色後供奉在興教寺內。
這幅圖描繪的是玄奘從印度學成後歸國的情景。玄奘身穿和尚服,胸前掛著念珠,腳穿草鞋,腰前系小包袱。他左手拿經書,右手執拂塵(用來驅趕蚊蠅),背上背著用竹子做的書箱。書箱頂上是遮陽避雨的傘,傘前垂下的線掛著一盞小油燈。
⑶ 中國人對世界各國友好情誼有哪些
早在600年前的明代時期中國人鄭和率領27000餘人組成的龐大船隊七下西洋,經東南亞、印度洋到紅海和非洲,遍訪亞非30多個國家和地區,船隊所到之處,大都受到熱烈歡迎。如第一次遠航到達占城,受到國王、臣民擊鼓相迎。船隊用金銀寶貨,絲綢和青瓷碗盤等貨物,從各國換回珠寶、香料和葯材以及珍奇異物。 鄭和下西洋時,邀請各國來華訪問。永樂時期,渤泥、滿刺加、蘇祿等國的國王、王後、使臣和商隊,絡繹不絕地來到中國的南京、北京,有時隨行人員達500多人,明朝政府盛情設宴款待,還贈予許多禮物,並把他們送來的禮物陳列在文華殿里。當蘇祿國王在歸國途中病逝於山東德州時,明成祖下諭旨以王禮安葬於德州城北。 這是明代中外友好關系發展的一個突出事例,鄭和下西洋,建立並鞏固了海上絲綢之路,傳播了友誼的種子,促進了經濟貿易發展,增加了國與國之間的友好交流,為世界文明進步做出了巨大貢獻。 在當代,中國每年向非洲投入大量人力物力財力(貸款)幫助他們建設非洲。比如中國在剛果河上興建了(中國借錢給剛果投資中國施工)世界最大的水電站(三峽三倍大),然後現在那水電的債全免了。 咱們和巴基斯坦的關系似朋友加兄弟!例如:在四川大地震過後,我們的友好鄰邦,巴基斯坦,在第一時間,傾全國之力給咱們無償援助!據說,為了能讓運輸機能多運點物資,他們不惜拆掉車上的所有座位!後來巴基斯坦也發生地震,我國也是在第一時間進行援助,這兩個「第一」,正如扎爾達里所說,再次表明了巴中兩國「比海深、比山高」的兄弟情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