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童話故事 » 詞人蘇東坡的故事中老道的招待態度從什麼到什麼

詞人蘇東坡的故事中老道的招待態度從什麼到什麼

發布時間: 2020-11-22 17:30:08

❶ 蘇東坡的故事中老道人招待蘇東坡的態度

你是說這個故事嗎?
蘇東坡蘇東坡在黃州時,有一天,詩興來了,做了一首贊佛的詩:
稽首天中天,毫光照大千;
八風吹不動,端坐紫金蓮。
這是一首意境很高的詩,不是對佛法有相當的造詣,絕對寫不出這樣的好詩。蘇東坡寫好了這首詩,自己反覆吟哦,覺得非常滿意!這時,他想起了好朋友佛印禪師來,他想禪師如果看到這首詩,一定會大大的贊賞一番,甚至會拍案叫絕。於是,他立刻把那首詩抄在詩箋上,用信封封好,叫傭人送去長江南岸的歸宗寺,給佛印禪師看。
黃州在長江北岸,要到對岸的歸宗寺,必須渡江。現在,我們趁蘇東坡的傭人搭船過江的時候,來研究一下這首詩的內容:
「稽首」,是頂禮膜拜的意思;「天中天」,是說,天是人所尊敬的,而佛陀更為天所尊敬,所以佛陀被稱為「天中之天」。
「毫光照大千」,是說佛陀的慈悲道德的光芒,遍照於三千大千世界。一個太陽系裡面,有很多星球,組成一個小世界;一千個小世界,合成一個小千世界;一千個小千世界,合成一個中千世界;一千個中千世界,合成一個大千世界。
「八風吹不動」,這是一句精警動人的詩句,也是全詩的中心,最為要緊。「八風」,是稱、譏、毀、譽、利、衰、苦、樂;《大智度論》說:「利、衰、毀、譽、稱、譏、苦、樂;四順四違,能鼓動物情。」這八種是人生成敗得失的總和。稱頌贊美,名譽利祿,跟各種快樂的享受,是誰都會陶醉的;普通一般人,每逢這些好境樂事,都會感到瓢瓢然!而遇譏嘲詆毀,則怒形於色;逢逆緣苦境,則憂戚於心,也是人之常情。然而有一個人,居然「八風」都吹不動他,這人是誰?就是佛陀。
「端坐紫金蓮」,這是說佛陀諸惑已盡,眾德圓備,故能不被外境所搖動,庄嚴而安穩地坐在蓮花台上。
這首詩是在贊佛,同時卻又暗含著作者有其超然的境界:他能跟佛陀一樣,已達到了心能轉物而不為物轉的地步。——蘇東坡的確是一個絕頂聰明的人。
這時,傭人上岸了,他趕上廬山歸宗寺去。
佛印禪師讀到蘇東坡的詩時,並不如蘇東坡所預料的贊賞一番,或拍案叫絕,反而感到這很需要給他一個當頭棒喝;於是,他在那首詩的下端,批上「放屁」兩個大字,交給傭人帶回黃州。
在黃州的蘇東坡,自從傭人去後,便沾沾自喜地在等待著,他滿以為佛印禪師看到那首詩時,一定會大大地贊賞,所以他一心一意在等著佳訊傳來,好容易等到傭人回來了,他迫不及待地問:「師父看了怎麼說?」傭人說:「他沒說什麼?只在你的詩箋上寫一些字,叫我拿回,我不懂寫些什麼。」傭人說著,便把那封詩信交給蘇東坡;蘇東坡打開信封,抽出詩箋,看到那首詩的下端,批著「放屁」兩個大字時,不禁無明火升起三千丈,勃然大怒起來!連喊「豈有此理?」他再仔細地推敲自己的詩,盡找也找不出那首詩的毛病;他自言自語地責怪佛印禪師道:「我這首好詩,你不懂得欣賞也罷,竟把它當做放屁,你真是太糊塗了!」於是,他決定親自去跟佛印禪師評理,馬上雇船過江,上廬山歸宗寺去。
蘇東坡的船向南進,他坐在船上,雖然這時江上的清風習習地吹來,可是他這時的心,好像熱鍋上的螞蟻,再也沒有上次游赤壁時的心情,吟出「清風徐來,水波不興」的名句了。
蘇東坡趕上廬山歸宗寺,氣呼呼地要找佛印禪師算帳,那知禪師早已吩咐客堂的知客師說:「今天不見客。」蘇東坡聽了,火上加油,再也忍受不住了!他不管三七二十一,,三步做兩步地一直奔到佛印禪師的方丈室來,他看方丈室的門掩著,正要舉手敲門進去時,忽然發現門扉上貼著一張字條,端正地寫著:
八風吹不動,
一屁過江來。
蘇東坡看到這兩句,立刻就警覺了,心裡暗暗叫道:「我錯了!」
各位!蘇東坡錯在那裡呢?佛印禪師那句話,明明是警告他說:「你說能夠不為稱譏毀譽的各種境界所動,為什麼竟被那區區「放屁」兩個字,搞到無明火起,過江來和我評理呢?」這時的蘇東坡,深深地感到慚愧,自嘆一向對於佛法,只求理解,缺少了真修實行,所以當境界現前時,竟與常人無異,研究佛學的理論而不實踐,真是「不行」!因之,當即痛下決心,今後要把所理解的佛法,在日常生活中實行起來。同時,他又深深地感激佛印禪師給他的啟示,他覺得有這樣的一位諍友,實是人生的大幸!從此,他對佛印禪師,更加心悅誠服了。

❷ 蘇東坡的故事對聯是什麼老道閱後,羞愧滿面

相傳,有一次,蘇軾外出遊玩,來到一座寺廟中休息。廟里主事的和尚間蘇軾衣著簡朴、相貌平常,對他很冷淡,隨便說了聲「坐」,又對小和尚說:「茶!」
待蘇軾坐下來,交談後,和尚覺得蘇軾才學過人,來歷不凡,便將蘇軾引至廂房中,客客氣氣的說道:「請坐」,並又對小和尚說:「敬茶。」
隨後,兩人經過深入交談,和尚才知道來客竟是大名鼎鼎的詩人蘇東坡,頓時,肅然起敬,連忙作揖,說道:「請上坐」,讓蘇軾進客廳,並吩咐小和尚說:「敬香茶。」
休息片刻後,蘇軾欲離去,和尚忙請蘇軾題寫對聯留念,豈知蘇軾淡然一笑,揮筆寫道:
「坐請坐請上坐,茶敬茶敬香茶」。
和尚看後,頓時面紅耳赤,羞愧難當。
客來敬茶本是一種表達尊敬、友好、大方和平等的意思,而這位和尚不是不明蘇軾的身份,而是不明「茶道」之理,真是尷尬人難免有尷尬事。

❸ 從什麼一句中我們能體會到詞人蘇軾樂觀的人生態度

海棠

東風裊裊泛崇光,香霧空濛月轉廊。

只恐夜深花睡去,故燒高燭照紅妝。

這首詩寫的是蘇軾在花開時節與友人賞花時的所見。
首句寫白天的海棠,
「泛
崇光」指海棠的高潔美麗。第二句寫夜間的海棠,作者創造了一個散發著香味、
空空濛蒙的、
帶著幾分迷幻的境界。
略顯幽寂,
與海棠自甘寂寞的性格相合。

兩句用典故,
深夜作者恐怕花睡去,
不僅是把花比作人,也是把人比作花,
為花
著想,十分感人,表明了作者是一個性情中人。作者要燒紅燭陪伴、呵護海棠,

另一方面創造了一種氣氛,讓海棠振作精神,不致睡去。後兩句極賦浪漫色彩。
宋釋惠洪《冷齋夜話》認為此詩「造語之工」「盡古今之變」。

這首絕句寫於元豐三年(公元
1080
年),蘇軾被貶黃州(今湖北黃岡)期間。
前兩句寫環境,後兩句寫愛花心事。題為「海棠」,而起筆卻對海棠不做描繪,
這是一處曲筆。
「東風裊裊」形容春風的吹拂之態,化用了《楚辭〃九歌〃湘夫
人》中的「裊裊兮秋風」之句。「崇光」是指正在增長的春光,著一「泛」字,
活寫出春意的暖融,這為海棠的盛開造勢。次句側寫海棠,
「香霧空濛」寫海棠
陣陣幽香在氤氳的霧氣中彌漫開來,沁人心脾。
「月轉廊」,月亮已轉過迴廊那
邊去了,
照不到這海棠花;
暗示夜已深,
人無寐,
當然你也可從中讀出一層隱喻:
處江湖之僻遠,不遇君王恩寵。

「只恐夜深花睡去」,這一句寫得痴絕,是全詩的關鍵句。此句轉折一筆,寫
賞花者的心態。
當月華再也照不到海棠的芳容時,
詩人頓生滿心憐意:
海棠如此
芳華燦爛,
怎忍心讓她獨自棲身於昏昧幽暗之中呢?這蓄積了一季的努力而悄然
盛放的花兒,
居然無人欣賞,
豈不讓她太傷心失望了嗎?夜闌人靜,
孤寂滿懷的
我,
自然無法成眠;
花兒孤寂、
冷清得想睡去,
那我如何獨自打發這漫漫長夜?
不成,
能夠傾聽花開的聲音的,
只有我;
能夠陪我永夜心靈散步的,
只有這寂寞
的海棠!一個「恐」寫出了我不堪孤獨寂寞的煎熬而生出的擔憂、驚怯之情,也
暗藏了我欲與花共度良宵的執著。
一個
「只」
字極化了愛花人的痴情,
現在他滿
心裡只有這花兒璀璨的笑靨,
其餘的種種不快都可暫且一筆勾銷了:
這是一種
「忘
我」、「無我」的超然境界。

末句更進一層,將愛花的感情提升到一個極點。
「故」照應上文的「只恐」二
字,
含有特意而為的意思,
表現了詩人對海棠的情有獨鍾。
此句運用唐玄宗以楊
貴妃醉貌為「海棠睡未足」的典故,轉而以花喻人,點化入詠,渾然無跡。
「燒
高燭」遙承上文的「月轉廊」,這是一處精彩的對比,月光似乎也太嫉妒於這怒
放的海棠的明艷了,
那般刻薄寡恩,
不肯給她一方展現姿色的舞台;
那就讓我用
高燒的紅燭,
為她驅除這長夜的黑暗吧!
此處隱約可見詩人的俠義與厚道。
「照
紅妝」呼應前句的「花睡去」三字,極寫海棠的嬌艷嫵媚。
「燒」「照」兩字表
面上都寫我對花的喜愛與呵護,
其實也不禁流露出些許貶居生活的鬱郁寡歡。

想在「玩物」
(賞花)中獲得對痛苦的超脫,哪怕這只是片刻的超脫也好。雖然
花兒盛開了,
就向衰敗邁進了一步,
盡管高蹈的精神之花畢竟遠離了現實的土壤,
但他想過這種我行我素、自得其樂的生活的積極心態,又有誰可以阻撓呢?

❹ 古代詩人蘇軾是怎樣拿走六樣菜的

五日一見花豬肉,十日一見黃雞粥。
士人頓頓食薯芋,薦以薰鼠燒蝙蝠。
舊聞蜜唧嘗嘔吐,稍近蝦蟆緣習俗。
這里就有六種菜!祝美食開心!

❺ 故事中有兩幅對聯,比較一下,從中發現蘇東坡的態度發生什麼它變化

變化就在於蘇軾知道了做人應該謙虛一點,這個問題涉及到一個故事,故事原文如下:
蘇東坡小時候,在書房門上貼了一副對聯:
識遍天下字
讀盡人間書
應該說,蘇東坡的雄心壯志無。一可非議,但是「天下字」多如牛毛,你能「識遍」嗎?「人間書」汗牛充棟,你能「讀盡」嗎?未免有點兒「狂」啊!
這事被一位老者知道了天,他拿來一本小書,向蘇東坡請教。蘇東坡接過小書一看,有許多字並不認識,這本小書也沒見過,不禁十分羞愧。老人取回小書,盯著這副對聯看了好一會兒,不禁搖搖頭走開了。蘇東坡看在眼裡,覺得自己的這副對聯確實狂了一點,很不應該,於是拿起筆來,在開頭多添了兩個字:
發憤識遍天下字
立志讀盡人間書
這一改,沒有了原先的「狂」氣,變成努力的方向了。從此以後,蘇東坡變得謙遜起來,孜孜不倦地識字、讀書,終於成為一代大詩人、大文豪。

❻ 蘇軾寫浣溪沙時我們從那兩句詩中感受到他什麼的人生態度

是山下蘭芽短浸溪的那首么。不知道你說的是不是「誰道人生無再少,門前流水尚能西,修將白發唱黃雞。」這句表現了詩人樂觀積極的人生態度。這里書寫的是實景,由向西的流水聯想到人生。滾滾長江東逝水,水一般都是向東流,這里的水向西,詩人由此而產生了誰道人生無再少的想法。

❼ 詞人蘇軾的故事,老道閱後羞愧滿面的原因是什麼

因為老道人為蘇東坡在對聯中寫出了他只重衣衫、 名氣, 不重道義。

整個故事是這樣的:

一年秋天,被貶黃州的蘇東坡到一座山上的寺廟里遊玩。他的衣著是淡淡的,接待他的方丈也是淡淡的,說了一聲「坐」,又吩咐小和尚「茶」。倆人談了一會;方丈覺得面前的施主談吐不俗,才華崢嶸,便又恭敬了一回,說「請坐」,又吩咐小和尚「上茶」。倆人又談了一會兒,當方丈聽說面前的人就是大名鼎鼎的蘇東坡時,不由大加恭敬,連聲說「請上坐」,吩咐小和尚「上香茶」。後來蘇東坡要回去了,方丈便求字。蘇東坡拿起毛筆,飽蘸濃墨,在白紙上寫下:「坐,請坐,請上坐。茶,上茶,上香茶。」方丈滿面通紅。

❽ 蘇軾(水調歌頭)中表現詩人的復雜心態、主導的人生態度

復雜心態:我欲乘風歸去,又恐瓊樓玉宇,高處不勝寒。
態度是樂觀曠達的

❾ 我國詩人蘇軾,寫的一篇詩是答案不止一個

題西林壁

橫看成嶺側成峰,遠近高低各不同。
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

❿ 蘇東坡 坐 請坐 請上座的那個故事寫了什麼

相傳當時任杭州通判的蘇軾在一次外游中,路經莫干山,並來到一座廟中小憩。廟里主事的老道見他衣著簡朴,相貌平常,對他相當的冷淡,只是應付地說了聲「坐」,又對道童說了聲「茶」。

待蘇東坡坐下,與之交談後,老道方覺得客人才學過人,來歷不凡,又把東坡引至廂房中,客氣地說道: 「請坐」,並對道童說:「敬茶」。

二人經過深入交談,老道才知道來客是著名的大詩人蘇軾,頓時肅然起敬,連忙作揖說道:「請上座」,把蘇軾讓進客廳,並吩咐道童: 「敬香茶」。

蘇軾在客廳休息片刻,就起身拜別老道,這時老道急忙請蘇東坡為其留下墨寶留念,蘇軾淡然一笑,揮筆寫道:「坐請坐請上座,茶敬茶敬香茶。」老道看罷,立刻覺得臉上火辣辣的,羞愧不已。

從此以後,這個對子也被後人用來作為警示「勢利眼」的典故,並廣為流傳。

(10)詞人蘇東坡的故事中老道的招待態度從什麼到什麼擴展閱讀

蘇軾愛茶眾人皆知,在他的文學創作中與茶和品茗相關的作品也是數不勝數。特別是在仕途遭遇連續的打擊後,蘇軾必須在精神上找到一個支點支撐自己,他不同於李白可以拋開一切的外在影響去縱情山水,蘇軾是一個憂國憂民的士大夫,所以茶成了與之相伴的好友。也成就了蘇軾茶香四溢的傳奇一生。

蘇軾所作的《汲江煎茶》更是經典中的經典,這首詩生動地描述了蘇軾為了飲一盞好茶,不惜在夜間摸著黑,踩著石頭,臨江取水的場景。當他取水完畢回到家中,一邊生爐煎茶,一邊坐聽松濤。煎好之後,不顧空腹,忍不住海飲三碗,卻又造成了失眠,只好坐聽打更之聲以盼天明。

蘇軾對烹茶十分精到,有所謂「飲茶三絕」之說,即茶美、水美、壺美。茶美自不必說,蘇軾堅持認為水也是泡出好茶的重要組成元素。

在蘇軾謫居宜興蜀山講學時,非常鍾情金沙泉水,常遣童僕前往金沙寺挑水,童僕不堪每日往返勞頓的辛苦,悄悄在水桶里裝上了普通的河水,但卻被對水非常挑剔的蘇軾所識破。後來,蘇軾准備了兩種不同顏色的桃符,分別交給童僕和寺僧,每次取水必須和寺僧交換桃符,如此童僕就無法偷懶了。

此外,蘇軾對烹茶煮水時的水溫掌握十分講究,不能有些許差池。他的經驗是煮水以初沸時泛起如蟹眼魚目狀小氣泡,發出似松濤之聲時為適度,最能發新泉引茶香。煮沸過度則謂「老」,失去鮮馥。

長期的地方官和貶謫生活,使蘇軾足跡遍及各地,從四川到浙江,從宋遼邊境到嶺南、海南,為他品嘗各地的名茶提供了機會。在這當中,有關蘇軾飲茶的趣事也是層出不窮,最令後人難忘的,莫過於他在莫干山中做出的那「坐請坐請上座,茶敬茶敬香茶」的千古絕對。

熱點內容
幼師專業怎麼樣 發布:2021-03-16 21:42:13 瀏覽:24
音樂小毛驢故事 發布:2021-03-16 21:40:57 瀏覽:196
昂立中學生教育閘北 發布:2021-03-16 21:40:47 瀏覽:568
建築業一建報考條件 發布:2021-03-16 21:39:53 瀏覽:666
2017年教師資格注冊結果 發布:2021-03-16 21:39:49 瀏覽:642
中國教師資格證查分 發布:2021-03-16 21:39:41 瀏覽:133
踵什麼成語有哪些 發布:2021-03-16 21:38:20 瀏覽:962
東營幼師專業學校 發布:2021-03-16 21:35:26 瀏覽:467
機械電子研究生課程 發布:2021-03-16 21:33:36 瀏覽:875
杭州朝日教育培訓中心怎麼樣 發布:2021-03-16 21:33:28 瀏覽:2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