乞巧一詩中乞巧是什麼意思前兩句寫的是神話故事
A. 《乞巧》古詩中講到的神話故事是什麼
牛郎織女的故事
B. 七夕這首古詩寫了哪個神話故事
寫了牛郎織女的神話故事:
《七夕》
年代: 唐 作者: 杜牧
銀燭秋光冷畫屏,輕羅小扇撲流螢。
天街夜色涼如水,卧看牽牛織女星。
這詩寫一個失意宮女的孤獨生活和凄涼心情。
第三句,「天階夜色涼如水」。「天階」指皇宮中的石階。「夜色涼如水」暗示夜已深沉,寒意襲人,該進屋去睡了。可是宮女依舊坐在石階上,仰視著天河兩旁的牽牛星和織女星。民間傳說,織女是天帝的孫女,嫁與牽牛,每年七夕渡河與他相會一次,有鵲為橋。漢代《古詩十九首》中的「迢迢牽牛星」,就是寫他們的故事。宮女久久地眺望著牽牛織女,夜深了還不想睡,這是因為牽牛織女的故事觸動了她的心,使她想起自己不幸的身世,也使她產生了對於真摯愛情的嚮往。可以說,滿懷心事都在這舉首仰望之中了。
C. 乞巧這首詩與( )的神話故事有關
牛郎織女
舊時風俗,農歷七月七日夜(或七月六日夜),穿著新衣的少女們在庭院向織女星乞求智巧,稱為「乞巧」。
D. 乞巧是流傳什麼神話故事寫的
七夕乞巧,起源於漢代,東晉葛洪的《西京雜記》有「漢彩女常以七月七日穿七內孔針於開襟樓容,人俱習之」的記載,這便是我們於古代文獻中所見到的最早的關於乞巧的記載。後來的唐宋詩詞中,婦女乞巧也被屢屢提及,唐朝和凝有詩說「闌珊星斗綴珠光,七夕宮娥乞巧忙」。據《開元天寶遺事》載:唐太宗與妃子每逢七夕在清宮夜宴,宮女們各自乞巧,這一習俗在中國民間也經久不衰,代代延續。後來牛郎織女的愛情故事融入乞巧節,民間姑娘信以為真,於是每到農歷七月初七,在牛郎織女「鵲橋會」時,姑娘們就會來到花前月下,抬頭仰望星空,尋找銀河兩邊的牛郎星和織女星,希望能看到他們一年一度的相會,乞求上天讓自己也能像織女那樣心靈手巧,祈禱自己也能有個稱心如意的美滿婚姻,久而久之便形成了七夕節。
E. 乞巧是什麼神話故事
《乞巧》全文
詩文翻譯 / 賞析
七夕今宵看碧霄,牽牛織女渡河橋。
家家乞巧望秋月,穿盡紅絲幾萬條。
牛郎織女的神話故事
F. 詩歌乞巧嫦娥分別和那兩個神話故事有關
乞巧是七月七日民間婦女向織女乞求智巧,後被賦予牛郎織女的故事
嫦娥自然是後羿射日,嫦娥奔月的故事
G. 《乞巧》含義的神話故事是不是牛郎織女
乞巧,是七夕節最普遍的習俗,就是少女們在七月初七的夜晚進行的各種乞巧活動。
神話故事是牛郎織女。
乞巧,漢族歲時風俗,農歷七月七日夜(或七月六日夜),穿著新衣的少女們在庭院向織女星乞求智巧,稱為「乞巧」。乞巧的方式大多是姑娘們穿針引線驗巧,做些小物品賽巧,擺上些瓜果乞巧,各地漢族民間的乞巧方式不盡相同,各有趣味。近代的穿針引線、蒸巧饃饃、烙巧果子、生巧芽以及用麵塑、剪紙、彩綉等形式做成的裝飾品等亦是乞巧風俗的延伸。
簡介
乞巧,是七夕節最普遍的習俗,就是少女們在七月初七的夜晚進行的各種乞巧活動。
七夕乞巧,起源於漢代,東晉葛洪的《西京雜記》有「漢彩女常以七月七日穿七孔針於開襟樓,人俱習之」的記載,這便是我們於古代文獻中所見到的最早的關於乞巧的記載。後來的唐宋詩詞中,婦女乞巧也被屢屢提及,唐朝王建有詩說「闌珊星斗綴珠光,七夕宮娥乞巧忙」。據《開元天寶遺事》載:唐太宗與妃子每逢七夕在清宮夜宴,宮女們各自乞巧,這一習俗在漢族民間也經久不衰,代代延續。
宋元之際,七夕乞巧相當隆重,京城中還設有專賣乞巧物品的市場,世人稱為乞巧市。宋羅燁、金盈之輯《醉翁談錄》說:「七夕,潘樓前買賣乞巧物。自七月一日,車馬嗔咽,至七夕前三日,車馬不通行,相次壅遏,不復得出,至夜方散。」在這里,從乞巧市購買乞巧物的盛況,就可以推知當時七夕乞巧節的熱鬧景象。
人們從七月初一就開始辦置乞巧物品,乞巧市上車水馬龍、人流如潮,到了臨近七夕的時日、乞巧市上簡直成了人的海洋,車馬難行,觀其風情,似乎不亞於最盛大的節日——春節,說明乞巧節是古人最為喜歡的節日之一。
在漢朝,婦女把一種小型蜘蛛(古稱果子)放在一個盒子中,以其織網疏密為巧拙之徵。到唐朝時,則將蜘蛛放在瓜上。而到了宋元時期,則視水中針影占拙巧。細長則巧,散則拙。
如今乞巧的方式大多是姑娘們穿針引線驗巧,做些小物品賽巧,擺上些瓜果乞巧,各個地區的乞巧的方式不盡相同,各有趣味。
在山東濟南、惠民、高青等地的乞巧活動很簡單,只是陳列瓜果乞巧,如有喜蛛結網於瓜果之上,就意味著乞得巧了。而鄄城、曹縣、平原等地吃巧巧飯乞巧的風俗卻十分有趣:七個要好的姑娘集糧集菜包餃子,把一枚銅錢、一根針和一個紅棗分別包到三個水餃里,乞巧活動以後,她們聚在一起吃水餃,傳說吃到錢的有福,吃到針的手巧,吃到棗的早婚。有些地方的乞巧節的活動,帶有競賽的性質,類似古代鬥巧的風俗。近代的穿針引線、蒸巧悖悖、烙巧果子、還有些地方有做巧芽湯的習俗,一般在七月初一將穀物浸泡水中發芽,七夕這天,剪芽做湯,該地的兒童特別重視吃巧芽,以及用麵塑、剪紙、彩綉等形式做成的裝飾品等就是鬥巧風俗的演變。而牧童則會在七夕之日採摘野花掛在牛角上,叫做「賀牛生日」(傳說七夕是牛的生日)。
諸城、滕州、鄒城一帶把七夕下的雨叫做「相思雨」或「相思淚」,因為是牛郎織女相會所致。膠東,魯西南等地傳說這天喜鵲極少,都到天上搭鵲橋去了。
H. 古詩兩首乞巧和嫦娥這兩首詩是民間故事還是神話故事
嫦娥[李商隱]雲母屏風燭影深,長河漸落曉星沉.嫦娥應悔偷靈葯,碧海青天夜夜心.(嫦娥奔月的故事)乞巧[林傑]七夕今宵看碧霄,牛郎織女渡河橋.家家乞巧望秋月,穿盡紅絲幾萬條.(牛郎織女的故事)
I. 詩歌:《乞巧》《嫦娥》分別和什麼,什麼兩個神話故事有關
《嫦娥》主要是關於民間的嫦娥奔月的傳說,傳說嫦娥原來是天上的仙女,是後羿的妻子,受後羿射日之累,被貶凡間,後來後羿求的西王母長生葯,若一人吃則可重登仙界,二人分吃則兩人都可長生不老,本欲與嫦娥分吃。結果嫦娥一人獨自偷吃後成仙,又沒臉回天庭,就去了清冷的月宮。
《乞巧》主要是有關民間的牛郎織女的傳說,傳說牛郎織女在七夕會鵲橋相會,而織女能織出天上的美麗雲霞,是非常巧手的,因此民間女子在這一天進行乞巧,期盼自己也有一雙像織女一樣的巧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