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童話故事 » 桃花源記敘述的是一個虛構的故事這個故事為什麼具有長久地

桃花源記敘述的是一個虛構的故事這個故事為什麼具有長久地

發布時間: 2020-11-22 18:34:44

㈠ ,桃花源記 本是一個虛構的故事從哪些地方可以看出作者設置的疑點/

疑點就比如說在桃花源內人們都與世隔絕啊,然後漁人回來做標記又找不到了啊,然後還有很多人想去都死了啊- - 這都說明了是虛構的= = LZ親,求採納

㈡ 桃花源記敘述了什麼故事

文章開端,先以美好閑靜、「芳草鮮美,落英繽紛」的桃花林作為鋪墊,引出一個質朴自然的化外世界。在那兒,一切都是那麼單純,那麼美好。沒有稅賦,沒有戰亂,沒有沽名釣譽,沒有勾心鬥角。甚至連一點吵吵嚷嚷的聲音都聽不到。人與人之間的關系也是那麼平和,那麼誠懇。造成這一切的原因,作者沒有明說,但從「乃不知有漢,無論魏晉」一句中已隱約透露了消息:原來歸根結蒂,是因為沒有一個高踞人民頭上為私利互相攻伐的統治集團。這個幻想中的桃源世界,對生活在虛偽黑暗、戰亂頻繁、流血不斷的現實世界中的人們來說,無疑是令人神往的。作者的簡凈筆觸,恰如其分地表現出桃花源的氣氛,使文章更富有感染力。當然,這種理想的境界在當時現實中是不存在的,只是作者通過大同社會的構想,藝術地展現了大同社會的風貌,是不滿黑暗現實的一種精神寄託。

東晉太元年間,有個武陵人以捕魚作為職業。有一天他順著溪水劃船前進,忘記了路程有多遠。忽然遇到一片桃花林,桃樹緊靠著溪流兩岸生長,長達幾百步,中間沒有其他的樹,野花野草鮮艷美麗,地上的落花繁多。漁人對此感到詫異。再往前走,想走到那片桃林的盡頭。
桃林在溪水發源的地方就到頭了,於是出現一座山,山上有個小洞口,(洞里)隱隱約約好像有光亮。(漁人)就離開小船,從洞口進去。開始洞口很窄,僅容一個人通過。又走了幾十步,突然變得開闊明亮了。這里土地平坦開闊,房屋整整齊齊的樣子,有肥沃的田地,美麗的池塘和桑樹竹子這類(的景物)。田間小路交錯相通,村落間互相能聽到雞鳴狗叫的聲音。那裡面的人們來來往往耕田勞作,男女的穿戴完全像桃花源外的世人。老人和小孩都悠閑愉快,自得其樂的樣子。
(桃源中人)看見漁人,便很驚奇,問漁人從哪裡來。(漁人)一一地回答。他們就邀請漁人到他們家裡去,擺酒殺雞做飯菜。村子裡的人聽說有這樣一個人,都來問消息。他們自己說前代祖先為了躲避秦朝時候的戰亂,帶領妻子、兒女和同鄉人來到這個與人世隔絕的地方,沒有再出去過,於是和桃花源以外的世人隔絕了。他們問現在是什麼朝代,竟不知道有過漢朝,更不必說魏朝和晉朝了。這漁人一個一個地為他們詳細說出自己知道的情況,那些人聽罷都感嘆惋惜。其他的人各自又邀請漁人到自己的家中,都拿出美酒和飯菜來招待。漁人在這里停留了幾天,告辭離去。這里的人告訴他說:「(這里的情況)不值得對(桃花源)以外的人說。」
漁人出了桃花源後,找到了他的船,就沿著來時的路回去,到處作了標記。回到(武陵)郡里,去拜見太守,報告了這些情況。太守立即派人跟著他前去,尋找先前做的標記,竟迷路了,再也找不到方向。
南陽人劉子驥,是個高尚的名士,聽到這件事,就高高興興地計劃前往。沒有實現(目標),不久病死了。後來就再沒有探尋(通往桃花源的)路的人了

㈢ 《桃花源記》敘述的故事"奇「在什麼地方

初極狹,才通人。復行數十步,豁然開朗。

㈣ 桃花源記》敘述的是一個虛構的故事,這個故事為什麼具有長久的魅力

答案:
因為它勾畫了一個理想的生活境界,環境優美,人們各得其所,自得其樂,彼此關心、愛護……這符合人們對理想社會的審美追求,令人嚮往。(言之有理即可。)表明桃花源是理想的生活境界,得l分(突出「理想」即可);表明「桃花源」是人們千百年來的追求,得分(突出「追求」即可)。

㈤ 桃花源記敘事節奏有何特點

桃花源記》是蘇教版九年級上冊第五單元中的一篇課文。詩人「以文為辭」,在《桃花源記》中虛構了一個美好的理想境界,這同他本人的經歷有密切關系。他因厭惡統治階級的腐朽和官場的營私舞弊而三次辭去官職。生活雖然窮一點,但和老百姓一起生活,陶淵明深深感到心情放鬆愉快。正是在這種情感的驅使下,詩人以洗煉的筆墨,給我們描繪了一幅沒有塵世羈絆的人間樂園——世外桃源。
這篇文章有著自身的特點:首先,故事性強,頗具傳奇色彩。其次,作者借虛構的故事表現自己的社會理想,全文籠罩著似有若無的神秘虛構的色彩。最後文章的語言優美雋永,琅琅上口,值得品味。因此,我覺得本課的教學重點難點為:1.積累常用文言詞語的用法。2.使學生理解本文寫作的順序、詳略,體會優美、精煉的語言。3.理解作者筆下的社會理想及作者寄託的思想感情。
教學設想:
學習文言文得一步一個腳印,扎扎實實的,來不得半點的偷工減料。同時,學習起來又不能過於瑣碎、教條,還得動腦筋讓學生在積累基礎知識之餘,感受到學文言文的樂趣。古人雲:「書讀百遍,其義自見」,好的文章更是要在讀中去體會它的美,在說中去挖掘它的美。因此,我准備在教學過程中,重點指導學生「美美地讀」「美美地品」「美美地說」「美美地聽」,力爭通過這些環節使學生感受本文的意境之美,並在此過程中培養學習的能力。
教學課時:兩課時
教學流程:
第一課時
一、創設情景,導入新課
1.(欣賞圖片)同學們,當你們看到這樣的美景時,腦海中會想到哪個成語?(引出「世外桃源」)「世外桃源」這個成語包含著一個神奇的、引人入勝的故事,是晉代著名詩人陶淵明在《桃花源記》中所描述的一個與世隔絕的,不遭戰禍的安樂而美好的地方。後來,人們便利用「世外桃源」這個成語比喻生活安樂、環境優美的理想境界,現在也用來比喻一種空想的脫離現實斗爭的地方。
這篇課文是怎樣具體描繪桃花源美好境界的?作者為什麼創設這么一個理想的美好境界呢?現在,讓我們一起跟著漁人到這個世外桃源去看看!
2.板書《桃花源記》,齊讀課題。《桃花源記》的主體本是「詩」,而「記」僅是詩的一個序言,一個注腳,原題是《桃花源詩並記》。但因為這個「記」有著生動的故事,完整的結構和完美的表達形式,所以它不但獨立成篇,而且比「詩」流傳更為廣泛,更為人們所喜愛。
二、作者簡介,了解背景
1.交流作者的有關資料(生先說,師後補充)。
陶淵明(365-427),東晉著名詩人,字元亮,名潛,世稱靖節先生,因其宅邊曾有五棵柳樹,又自號「五柳先生」,潯陽柴桑(今江西九江市西南)人。他是大司馬陶侃的曾孫,其祖父、外祖父都做過官。他受家庭教養和儒家思想的影響,年少時就有「大濟於蒼生」的壯志。時值東晉和宋的易代之際,社會動盪不安,壯志難酬,二十九歲開始,先後做過幾任小官,他在幾次仕途中,深感官場污濁、仕途凶險,終於在41歲辭官回鄉,並作《歸去來兮辭》以明其志。從此過著「躬耕自資」的隱居生活。他所做的詩文多描寫農村生活情趣,表現田園風光,抒發他熱愛田園生活,願與農民來往而不願為五斗米折腰,不願與統治者同流合污的高尚情操,但又包含了消極遁世的因素。
2.寫作背景。
此文作於宋永初二年(421年),當時陶淵明約57歲。他拒絕了東晉政府的徵招,又拒絕同劉裕宋政權的合作,作《桃花源詩並記》寄託自己的社會理想。「詩」追述了桃花源的形成,歌詠了「春蠶收長絲,秋熟靡王稅」這樣一個人人安居樂業的理想社會;「記」相當於詩的序。記敘了武陵人偶入桃花源的見聞,富於小說色彩。作品在很大的程度上反映了普通百姓追求美好生活的願望。
三、誦讀課文,整體感知
1. 誦讀課文
(1)范讀課文,清楚(句讀分明,節奏合理,語速適中等)、流暢(語句流利,音韻鏗鏘,停頓分明,不讀破句子等),要求學生認真聽清,仔細記。
(2)學生放聲自讀課文。 朗讀要求:①字音要讀准。②句讀要分明。③語調、節奏要讀出輕重緩急,讀出感情。
(3)指名讀,學生或老師進行點評。
(4)學生齊讀課文,感受桃源意境。
2. 感知課文
(1)文章以 為線索,以 為順序,從 桃花源,到 桃花源,再到 桃花源(或 桃源—— 桃源—— 桃源—— 桃源——
桃源),一線貫之,層次分明,故事性強,情節曲折回環,懸念迭起,虛虛實實,引人入勝,富有「傳奇」色彩。
明確:以漁人進出桃花源為線索,以時間先後為順序。發現——訪問——離開(或發現——進入——作客——辭別——再尋)(意思對即可)。
(2)請用簡單的語言講講這個故事,並說說自己最感興趣的地方。
四、疏通文意,積累文言知識
1. 結合注釋了解文意,不懂的地方做上記號,並質疑。
2. 重點掌握:
(1)書中注釋及補充的重點字詞
(2)古今異義字詞
鮮美 古:鮮艷美麗 今:(味道)新鮮
交通 古:交錯相通 今:指運輸事業
妻子 古:妻子和兒女 今:專指男子的配偶
無論 古:不要說,更不必說 今:連詞,不管
絕境 古:與人世隔絕的地方 今:沒有出路的境地
不足 古:不值得 今:不充足,不滿
如此 古:像這樣 今:這樣
延 古:請 今:延長.延伸
(3)通假字 要:通「邀」,邀請。
(4)一詞多義
舍:舍棄 房子 乃:於是,就 竟然
具:都 詳細地 志:作標記 所作的標記
遂:終於 於是,就 尋:尋找 隨即,不久
(5)同義詞
具、悉、咸、皆:都 緣、扶:沿著 雲、道:說 乃、遂:於是
(6)成語:世外桃源、豁然開朗、雞犬相聞、怡然自樂、無人問津等。
3.課文翻譯,講述桃源故事。
五、本課回顧,各說收獲
這節課學到現在,相信大家都有收獲,請你將本課所採摘的知識之果與大家分享吧!
六、布置作業 ,鞏固遷移
1. 查字典,弄清文中成語的意思。
2. 用現代漢語把《桃花源記》改寫成一個故事,或就其中的某個部分,加以想像,進行生動形象的描寫。
3. 練習背誦課文,能背多少是多少,盡自己最大努力。
板書設計
桃花源記(陶淵明)
線索:漁人的行蹤 順序:時間
漁人緣溪行,欲窮桃花林(發現)
舍船從口入,欣賞桃源景(進入)
應邀得酒食,了解桃源人(訪問)
既出說如此,不復得其路(離開,再尋)
第二課時
一、復習舊知
1. 回憶上節課所學內容,如作者、字詞句的意思和用法、線索、順序、故事內容等方面。
2. 展示背誦成果,此時的你,覺得桃花源是一個什麼樣的世界?
二、品讀課文
第一段:故事開端,寫漁人捕魚時偶然發現桃花林的經過。
1.漁人怎樣發現桃花源的?為什麼會「甚異之」?這一段在全文起何作用?
(緣溪行,忘路之遠近……豁然開朗。 漁人是在偶然的情況下發現了桃花林的,而桃花林之廣之美,是他以前未曾所見,因此「漁人甚異之」。 這一段突出了桃花林奇、美的特點,開篇就渲染出一種神秘色彩,扣人心弦,為下文寫漁人進訪桃花源作了鋪墊。)
2.作者怎樣描寫桃花林的自然景色的?景物描寫有何作用?
(夾岸數百步……落英繽紛。 為寫漁人進入桃花源渲染神秘氣氛,也為寫桃花源的美好作了鋪墊。)
3.如此奇異幽雅的環境,假如你來到這里,你會有何感想?你又有何推斷呢?
(學生大膽想像,盡情訴說。)
第二、三段:故事的發展,寫漁人進入桃花源,在桃花源人家裡做客及辭去的經過。
1.漁人入山後,看到了怎樣的圖景?
(自然景象:土地平曠,屋舍儼然……雞犬相聞。
生活情景:其中往來種作,……黃發垂髫並怡然自樂。)
2.作者的這些描寫敘述,讓我們看到了一個怎樣的社會?作者寫這個理想的社會有什麼用意?
(一個和平安寧、豐衣足食、人人勞動、安居樂業的社會。 這個理想的社會與黑暗的現實社會形
成了鮮明對比。現實社會生活中,戰亂頻繁,生靈塗炭,民不聊生;而桃花源卻是一派優美、安寧的景象。
作者明寫桃花源,暗裡卻在譏諷現實,反映了作者對幸福生活的嚮往和對現實生活的不滿。)
3.你能用一句詩句來概括漁人進入桃花源過程的感受嗎? (山重水復疑無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4.桃花源的人見到漁人有何反應?說明什麼?
(「大驚」寫出對陌生人到來的驚異。顯示出桃花源與外界隔絕久遠。這與下文「自雲……無論魏晉」相呼應。「設酒殺雞作食」「咸來問訊」表現了桃花源人的熱情、好客,民風純朴。)
5.桃花源人為什麼來到這個地方?為何「不復出」?
(桃花源人的祖先為了躲避秦時的禍亂,帶領妻子兒女及鄉鄰來到這個與世隔絕的地方。
「不復出」說明桃花源人安居樂業,也反映了他們飽受戰亂之苦,對外界的戰亂抱「厭而遠之」的態度。)
6、村人「皆嘆惋」,是為什麼?當漁人要離開時,桃源人為何囑咐「不足為外人道也」?這一句在情節發展上起什麼作用?
(因桃源不易被外人發現,加之桃源人「不復出」「與外人間隔」,故為世上的動亂黑暗、秦朝以後
的朝代變化而嘆惋,也為世上老百姓過著的痛苦生活而嘆惋。 他們不願外面的人來干擾他們寧靜、和平、幸福的生活。 這一句為下文無法找到桃花源埋下了伏筆。)
第四、五段:故事的結局和尾聲,寫漁人離開桃源後,太守等人先後探訪桃花源未果的情形。
1. 漁人既然「處處志之」,但「尋向所志」「遂迷,不復得路」是否矛盾?作者這樣寫用意何在?
(不矛盾,這樣使人覺得桃花源是一個似有而無、似真而幻的地方,也暗示桃花源是虛構的,是作者寄寓的理想聖地,可遇而不可求。 這不僅增強了故事的曲折性,而更主要的是可能激起讀者的惋惜之情,從而更加嚮往這美麗的世外桃源。)
2. 本文以漁人行蹤為線索,最後一節寫劉子驥是否多餘?
(像劉子驥那樣品德高尚的人聽到後,也高興得想去探訪,可見真實極了!這一節對桃花源令人向住和不可尋覓作了渲染,使人產生確有其事的真實感,增強了表達效果。)
3. 最後兩段與前又哪句話相呼應? ( 「不足為外人道也」)
三、鑒賞寫作特色、體悟主旨
1.文章以漁人進出桃花源的行蹤為序,線索清楚,重點明確,詳略分明。本文重點是作者借「桃花源」以表達社會感想,所以中間部分對桃花源的生活環境和社會風尚詳細描寫,而對「忽逢桃花林」和歸來得尋「遂迷」「未果」的傳奇性開頭、結尾,則寫得清晰簡略。
2. 課文在情節的安排處理上有什麼特點?請具體談談。
(情節的曲折、跌宕。表現在:①漁人迷路了,會怎樣?②桃花林又大又美,是個神奇之地。③漁人「欲窮其林」,再往下走是什麼地方?④漁人進入桃花源的道路撲逆迷離,引人好奇:里邊到底有什麼?⑤桃花源的景緻為何如此幽美,人們的生活為何這般自由幸福?⑥漁人辭去時,桃源人囑咐他「不足為外人道」有什麼用意?⑦為什麼人們再尋桃花源卻屢屢無功而返?這些一連串的問題環環相扣,使課文情節充滿曲折離奇之感,讀者也隨之興趣愈濃。)
3.你是怎樣評價作者描寫的「世外桃源」這一理想社會的?
(言之有理即可,如這一理想社會表現了作者對沒有剝削、沒有戰爭,人人生活平等、幸福生活的嚮往和憧憬,對美好未來的追求,是一種美好願望的寄託。)
四、拓展延伸,布置作業
1. 有人說陶淵明定作《桃花源記》是積極追求美好生活,也有人說他是消極逃避現實,你怎樣評價?
2. 親歷桃源:假如你親身到了桃花源,請展開想像,描述一個特定情境,展現桃源之美。
板書設計
桃花源記(陶淵明)
發現桃花源:夾岸數百步……落英繽紛。(景色優美)
進入桃花源:所見:土地平曠……怡然自樂。 所聞:避秦時亂,來此絕境,不復出焉
(環境良好、生活安定)
離開、再尋桃花源:不足為外人道也 尋向所志;遂迷,不復得路 (似有而無、理想社會)
《桃花源記》教學方案二
教學目標:
1.學會用積累的學習古文的方法全面掌握相關的文言知識。
2.了解陶淵明,並體會作者通過描寫「世外桃源」所表達的感情。
3.把握文章的敘事線索,主要內容,深度情感等寫作特色,並能學以致用。
教材分析:
這篇傳誦千古的文章,勾起了無數人的嚮往和追求,我們不僅要能夠在這個虛幻的桃花源里欣賞風景,更要在此提升學生的心靈境界。由於初三的學生已經有了一定的文言功底,具有初步發現問題,探討問題的能力。只要課上老師充分發揮主導作用,引做好領路人,讓學生如臨其境,就能和那些桃花源人一起感受幸福人生,也能走進陶淵明的內心世界,理解他的社會理想。故本課的教學重點難點是:1.利用學文言文的方法積累常用文言知識。2.使學生理解本文寫作的順序、詳略,體會優美、精煉的語言。3.體會作者通過描寫「世外桃源」所表達的不滿黑暗現實,追求理想社會的思想感情。。
教學設想:
新課標里指出:「教學過程應突出學生的實踐活動,指導學生主動地獲取知識,科學地訓練,全面提高語文能力。」我認為教師應教給學生學法,遵循「教師為主導,學生為主體,探究為主線」的教學思路,採用了誦讀法、想像法、小組討論法等,使學生從學會到會學,這樣學生既學到了知識,又提高了能力。我准備在教學過程中,通過營造美的意境讓學生彷彿置身於桃花源,深入到文本的最深處,走進陶淵明的內心去理解他寫作的意圖,並在此基礎上加以拓展延伸,讓學生也來創作,得到能力的提升。
教學課時:兩課時
教學流程:
第一課時
一、情境導入
芳草鮮美,落英繽紛,茂盛的桃林中,走來一位詩人,滿懷愁緒、憤慨與無奈,曾經滿懷豪情,胸懷天下,不料社會動亂,一片污濁。於是他獨善其身,採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好不逍遙自在;於是他歸隱田園,晨興理荒穢,帶月荷鋤歸,好不悠閑愜意;於是他寄情山水,不戚戚於貧賤,不汲汲於富貴,用曠達的胸襟去包容命運的不信與悲哀。
今天,讓我們尋著這位詩人的足跡,走進桃花源,去聆聽詩人對理想的訴說,對美好生活的嚮往。
二、作者及背景簡介(生說,師補充)
三、出示學習目標(2課時的總目標)
1.准確、流利地朗讀、背誦、翻譯課文。
2.了解有關陶淵明的文學常識,並認識作者通過描寫「世外桃源」所表達的不滿黑暗現實,追求理想社會的思想感情。
3.掌握相關的文言實詞和虛詞及古今異義、一詞多義等現象。
4.理清文章的敘事線索,學習文章曲折回環,思念迭起,引人入勝的寫法。
四、稍作指導,學生自主學習
1. 誦讀課文。
(1)自讀。 要求:句讀分明,節奏合理,語速適中,語句流利,音韻鏗鏘,停頓分明,不讀破句子等。
(2)指名讀,點評。
2. 了解文意。
藉助工具書、結合文下注釋以及小組討論疏通文意,注意落實關鍵字詞的意思,將不懂的做上記號,自學結束後提出來全班討論。
質疑求助——歸納整理
如(1)書中注釋及補充的重點字詞(2)古今異義字詞(3)通假字(4)一詞多義(5)同義詞
(6)成語(7)句子翻譯(8)故事內容等。
五、課堂提高,優化練習
請在「桃源漫步」「桃源上學」「桃源放牛」「桃源作客」「桃源游戲」等角度,自選一個展開想像的翅膀進行描繪,不少於200字。
六、總結得失,練習背誦
第二課時
一、內容回顧
1. 同學互相就上節課所學來提問。
2. 按照「捕魚忘路——發現桃源——小住桃源——離開桃源——再尋桃源」的漁人行蹤線索,講述桃源故事。
過渡:你覺得文中的桃花源是個什麼樣的地方?(美、樂、奇)
二、想像桃源之「美」
1. 朗讀描寫桃花源外部環境美和內部環境美的句子,開展朗讀比賽。
2. 桃花源風景真是美不勝收,你頭腦中浮現了怎樣的畫面?請選一個景點,用「這里的 美,你看 」的句式給大家描繪一番。
如:這里的桃林美,你看,長達二三里,中間沒有一棵別的樹,一眼望去,就像是一片粉紅色的彩霞。地上花草鮮艷美麗,在陽光下閃爍搖曳,像眼睛,像星星。樹上花瓣紛紛落下,像是一隻只飛舞的粉蝶……
這里的田池美,你看,田地肥沃,莊稼茁壯生長;池水清澈,魚兒悠然自樂……
這里的桑竹美,你看,青翠茂盛,在陽光下熠熠生輝……
教師小結:聽著大家的描繪,我眼前彷彿出現了一幅幅美麗的圖畫,桃源是美麗的,它美在環境幽雅,美在風景秀麗,美在資源豐富,美在靜謐祥和……
三、感受桃源之「樂」
1. 桃花源是美麗的,也是充滿歡樂的,文中哪些人能感受到桃花源的「樂」?(男女、老幼、漁人)
2. 他們分別為什麼而樂?請你以其中一類人的身份和口吻說說。
教師以記者采訪的形式跟學生交流,學生以文中人物的身份設身處地地感受桃源生活之樂。
如(1)男人雖種植勞累,但他們樂,樂在不必服兵役,免受戰亂之苦,能安居樂業。
(2)女人雖採桑養蠶,織布縫衣,忙得不亦樂乎,但她們樂,樂在沒有壓迫,沒有剝削,過著和平安定的生活。
(3)老人(黃發)「怡然自樂」,樂在老有所養,豐衣足食。
(4)小孩(垂髫)「怡然自樂」,樂在和平安樂,無憂無慮。
(5)漁人樂,樂在受人熱情相邀,盛情款待。
小結:桃花源樂在民主平等,樂在和平安定,樂在豐衣足食,樂在民風淳樸,樂在……
四、評說桃源之「奇」
桃花源的美麗快樂令人神往,桃花源的離奇神秘更是引人入勝。那麼,桃源「奇」在何處呢?請你以「 奇,那是因為 」的句式闡述一下自己的認識,要盡量用原文的句子回答。
討論,交流。 (明確:景奇、人奇、蹤奇。)
(1)景奇。如桃林奇,那是因為「夾岸數百步……落英繽紛」。山洞奇,那是因為「彷彿若有光……豁然開朗」。
(2)人奇。如人奇,那是因為「其中往來種作,男女衣著,悉如外人」「見漁人,乃大驚」「乃不知有漢,無論魏晉」。
(3)蹤奇。如蹤奇,那是因為漁人「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處處志之」,後「尋向所志,不復得路」,名人探訪,竟然「未果,尋病終」「後遂無問津者」。
五、賞讀課文
在投入的賞讀中,神遊這個美麗歡樂而又撲朔迷離的桃源勝境。
六、研課文,悟主旨
這樣的理想社會在當時存在嗎?作者為什麼要寫呢?我們又該如何評價桃花源這樣的理想社會呢?
(學生深入文本,領悟文中主旨,各抒己見。)
七、總結全文
桃花源不是陶淵明消極的逃避,而恰恰是他閃光理想的依託。毛澤東《登廬山》中的一句詩:「陶令不知何處去?桃花源里可耕田。」充分肯定了陶淵明對理想社會的追求,面對著中華大地的千年變遷,中國人民真正站了起來。如今祖國各地不是桃源,勝似桃源,倘若陶淵明地下有知,一定會感到無比欣慰的。
八、布置作業
1. 課後選讀以下詩作:《桃花源詩》(陶淵明)《桃源行》(王維)《桃源圖》(韓愈)《桃花溪》(張旭),
可以摘抄文中優美詩句,也可以寫心得體會。
2.千百年來,「桃花源」已成為人們在失意時精神的避難所,衍化成為一種「桃源情結」。請結合自己的生活體驗說說「桃花源」魅力長存的原因。
3.請以「我心目中的桃花源」寫一篇習作。
板書設計:
桃花源記(陶淵明)
桃源故事:捕魚忘路——發現桃源——小住桃源——離開桃源——再尋桃源
桃源之美:美、樂、奇
桃源情結:虛構的故事 理想的社會 情感的寄託文章

㈥ 桃花源記用自己的話敘述這個故事

東晉太元年間,有個武陵人以捕魚為職業。有一天他順著溪水劃船走,忘記了路程的遠近。忽然遇到一片桃花林,桃樹夾著溪流兩岸,長達幾百走,中間沒有別的樹,地上香草鮮艷美麗,墜落的花瓣繁多交雜。漁人很驚異這種美景。再往前走,想走完那片桃林。
桃林在溪水發源的地方就沒有了,緊接著就看見一座山,山上有個小洞口,裡面好像有光亮。漁人就丟下小船,從洞口進去。開始洞口很窄,僅容一個人通過。又走了幾十走,突然變得開闊敞亮了。這里土地平坦開闊,房屋整整齊齊,有肥沃的田地,美麗的池塘和桑樹竹子之類。田間小路交錯相通,村落間能聽到雞鳴狗叫的聲音。那裡面的人們來來往往耕田勞作,男女的穿戴完全像桃花源以外的世人。老人和小孩都悠閑愉快,自得其樂。
桃源中人看見漁人,於是很驚奇,問漁人從哪裡來。(漁人)詳盡地回答了他。他就邀請漁人到自己家裡去,擺酒殺雞做飯菜。村子裡的人聽說有這樣一個人,都來打聽消息。他們自己說前代祖先為了躲避秦朝時候的禍亂,帶領妻子兒女和同鄉人來到這寫出人世隔絕的地方,沒有再從這里出去過,於是和桃花源以外的世人隔絕了。他們問現在是什麼朝代,竟不知道有過漢朝,更不必說魏晉。這漁人一件件為他們詳細說出自己知道的情況,那些人聽罷都感嘆惋惜。其他的人各自又邀請漁人到自己的家中,都拿出酒和飯菜來招待。漁人住了幾天,告辭離去。這里的人告訴他說:這里的情況不值得對桃花源以外的世人說啊。
漁人出來後,找到了他的船,就沿著舊路回去,一路上處處作了標記。回到郡里,去拜見太守,報告了這些情況。太守立即派人跟著他前去,尋找先前做的標記,竟迷失了方向,沒有再找到原來的路。
南陽劉子驥,是個高尚的名士,聽到這件事,高高興興地計劃前往。沒有實現,不久病死了。後來就沒有探訪的人了。

㈦ 桃花源記敘述了一個怎樣的故事,這個故事真實嗎作者為什麼寫這個故事嗎後人常用「世外桃源」比喻什麼

①百姓安居樂業,生活富饒。②這個故事是陶淵明想像的。③陶淵明生活在政治黑暗、兵連禍結的東晉末年,對現實極為不滿。為了表達自己的社會理想而寫。④世外桃源是一個人間生活理想境界的代名詞,相當於西方的極樂世界或者天堂。千百年來,完美主義者無不苦苦追尋、刻意營造自己想像中的世外桃源

㈧ <<桃花源記>>中,對作者的理想應當怎樣認識,這個故事為什麼具有長久的魅力

作者痛恨腐敗的朝廷,對現實感到失望,所以渴望"桃花源"這樣的地方.這個故事之所以具有長久的魅力,是因為有許多像陶淵明這樣的人.而且人們有追求美好的心願.

㈨ 《桃花源記》中哪些句子暗示了桃花源是一個虛構的故事同上

暗示虛構的句子:
1.忽逢桃花林(譯:忽然遇到一片桃花林)。
2.太守即遣人隨其往版,尋向所至,遂權迷,不復得路(譯:太守立即派人跟著他去,尋找以前所做的標記,終於迷失了方向,再也找不到通往桃花源的路了)。
3.南陽劉子驥,高尚士也,聞之,欣然規往。未果,尋病終。後遂無問津者(譯:南陽人劉子驥是個志向高潔的隱士,聽到這件事後,高興地計劃前往。但沒有實現,不久因病去世了。此後就再也沒有問桃花源路的人了)。
作者借用小說筆法,以一個捕漁人的經歷為線索展開故事。開頭的交代,時代、漁人的籍貫,都寫得十分肯定,似乎真有其事。這就縮短了讀者與作品的心理距離,把讀者從現實世界引入到迷離惝恍的桃花源。相反,如果一開頭就是「山在虛無縹緲間」,讀者就會感到隔遠,作品的感染力也就會大打折扣。「不足為外人道也」及漁人返尋所志,迷不得路,使讀者從這朦朧飄忽的化外世界退回到現實世界,心中依舊充滿了對它的依戀。文末南陽劉子驥規往不果一筆,又使全文有餘意不窮之趣。他以桃花源人為志趣相合的契友,熱切期望與之共同生活於桃花源中。

㈩ 陶淵明的《桃花源記》,為什麼後人說這是一個鬼故事

因為《桃花源記》中的桃花源並不確定是否真實存在。比如在桃花源記中有這樣一段描述,「夾岸數百步,中無雜樹,芳草鮮美,落英繽紛。漁人甚異之。」如果不是人為種植的這個桃花林,那就是幻化出來的,怎麼可能在幾百步之內都沒有其他的樹木呢,而且還打理的如此之規律,像桃花陣一樣。

尤其是後來有人去尋桃花源卻憑空消失了。而且根據桃花源記中的描述,有些細節方面卻是細極思恐。而且陶淵明在描述發現桃花源的整個過程也十分的詭異,特別是在進入桃花源的整個路線,也令人覺得恐懼。

按照原文當中的訴說是講到,鄰近水源的時候發現了一座山,而在山體上有一個山洞。從洞中彷彿看起來對面有著光亮。因此武陵人便丟棄了船,從這一個入口進入。一開始的時候道路非常的狹窄,等到幾十步以後突然就寬鬆了起來。

一般來說這種與世隔絕的地方大多都會處於深山之中,四周不但是有著高山環繞,而且交通肯定也是隔絕的。但是桃花源記似乎有些不同,不但是沒有位於群山圍繞之中,反而是由一個洞口直接引入了山體之中。


(10)桃花源記敘述的是一個虛構的故事這個故事為什麼具有長久地擴展閱讀:

創作背景:

年輕時的陶淵明本有「大濟蒼生」之志,可是,他生活的時代正是晉宋易主之際,東晉王朝極端腐敗,對外一味投降,安於江左一隅之地。統治集團生活荒淫,內部互相傾軋,軍閥連年混戰,賦稅徭役繁重,加深了對人民的剝削和壓榨。

在國家瀕臨崩潰的動亂歲月里,陶淵明的一腔抱負根本無法實現。同時,東晉王朝承襲舊制,實行門閥制度,保護高門士族貴族官僚的特權,致使中小地主出身的知識分子沒有施展才能的機會。像陶淵明這樣一個祖輩父輩僅做過一任太守一類官職,家境早已敗落的寒門之士,當然就「壯志難酬」了。

加之他性格耿直,清明廉正,不願卑躬屈膝攀附權貴,因而和污濁黑暗的現實社會發生了尖銳的矛盾,產生了格格不入的感情。義熙元年(405年),他堅定而堅決地辭去了上任僅81天的彭澤縣令,與統治者最後決裂,長期歸隱田園,躬耕僻野。

熱點內容
幼師專業怎麼樣 發布:2021-03-16 21:42:13 瀏覽:24
音樂小毛驢故事 發布:2021-03-16 21:40:57 瀏覽:196
昂立中學生教育閘北 發布:2021-03-16 21:40:47 瀏覽:568
建築業一建報考條件 發布:2021-03-16 21:39:53 瀏覽:666
2017年教師資格注冊結果 發布:2021-03-16 21:39:49 瀏覽:642
中國教師資格證查分 發布:2021-03-16 21:39:41 瀏覽:133
踵什麼成語有哪些 發布:2021-03-16 21:38:20 瀏覽:962
東營幼師專業學校 發布:2021-03-16 21:35:26 瀏覽:467
機械電子研究生課程 發布:2021-03-16 21:33:36 瀏覽:875
杭州朝日教育培訓中心怎麼樣 發布:2021-03-16 21:33:28 瀏覽:2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