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會把事情做對閱讀答案文章舉孔子和子貢的故事有什麼好處
Ⅰ 關於孔子的小故事,越多越簡潔越好
有關孔子的小故事:
1、孔子有許多弟子,其中有一個名叫宰予的,能說會道, 利口善辯。他開始給孔子的印象不錯,但後來漸漸地露出了真相:既無仁德又十分懶惰;大白天不讀書聽講,躺在床上睡大覺。為此,孔 子罵他是「朽木不可雕」。 孔子的另一個弟子,叫澹臺滅明,字子羽,是魯國人,比孔子小 三十九歲.子羽的體態和相貌很醜陋,想要事奉孔子。孔子開始認為 他資質低下,不會成才。
但他從師學習後,回去就致力於修身實踐, 處事光明正大,不走邪路;不是為了公事,從不去會見公卿大夫。後 來,子羽游歷到長江,跟隨他的弟子有三百人,聲譽很高,各諸侯國 都傳誦他的名字。
孔子聽說了這件事,感慨他說:「我只憑言辭判斷 人品質能力的好壞,結果對宰予的判斷就錯了;我只憑相貌判斷人 品質能力的好壞,結果對子羽的判斷又錯了。」
2、子路曾經問孔子:「聽說一個主張很好,是不是應該馬上實行?」
孔子說:「還有比你更有經驗、有閱歷的父兄呢,你應該先向他們請教請教再說,哪裡能馬上就做呢?」
可是冉有也同樣問過孔子:「聽說一個主張很好,是不是應該馬上實行呢?」
孔子卻答道:「當然應該馬上實行。」公西華看見同樣問題而答復不同,想不通,便去問孔子。
孔子說:「冉求遇事畏縮,所以要鼓勵他勇敢;仲由遇事輕率,所以要叮囑他慎重。」
3、春秋時期,孔子和他的學生們周遊列國,宣傳他的政治主張。有一天,他們駕車去晉國,一個孩子在路當中堆碎瓦片玩,擋住了他們的去路。
孔子說:「你不該在路當中玩兒,擋住我們的車!」
孩子指著地上說:「老人家,您看這是什麼?」
孔子一看,是用碎石瓦片擺的一座城。孩子又說:「您說,應該是城給車讓路還是車給城讓路呢?」
孔子被問住了,他覺得這孩子很懂禮貌,便問,「你叫什麼名字,幾歲了?」孩子說:「我叫項襄。7歲!」
孔子對學生們說:「項襄7歲懂禮,他可以做我的老師啊!
4、一次孔子到了鄭國與弟子走散,孔子呆在城牆東門旁發呆。
鄭國有人對子貢說:「東門邊有個人,看他勞累的樣子就像一條「喪家之狗」。子貢把這段話告訴了孔子。
孔子說:「把我的外表說成這樣,實在是誇過頭了。不過說我像條無家可歸的狗,確實是這樣!」
5、楚國某縣尹問孔子弟子,請他談談對孔子的看法,弟子木訥小心,一言不發,縣尹只得怏怏而回。
孔子得知後,很不高興,怨道:你為什麼不說:我的老師是個發憤忘食,樂而忘憂的好學者啊!
弟子一聽馬上明白,愧道:"老師,是我糊塗啊,現在我終於明白了。今後若有人再問我,我必遵師囑答之。"
孔子一聽舒服,欣然笑道:"好,好,好。"
Ⅱ 《第一次把事情做對》txt全集下載
第一次把事情做對 txt全集小說附件已上傳到網路網盤,點擊免費下載:
內容預覽:
《孔子家語》里有這樣一個故事:魯國制定了一條法律,如果魯國人在外國被淪為了奴隸,如果有人肯出錢把這些淪為奴隸的魯國人買回來,可以憑「發票」到魯國國庫領取「國家補償金」。這個法出來後,大大推動了魯國的人救贖行動,產生了極好的社會效果。
子貢是孔子門下最有錢的弟子之一,也是一位成功的商人。他在周遊列國途中,遇到了一位魯國奴隸,於是花錢把這個人贖出來。子貢覺得自己應該做得更高尚一些,於是把那些「收據」、「發票」全部當眾撕毀,並聲稱:願意自己承擔所有的費用,不向國家報銷。這個行為轟動了整個社會。
子貢回國去見孔子,孔子吩咐學生說:子貢來了你們攔住他,從此我不想再見這個人。
子貢感到很委屈。於是他沖破阻擋,見到孔子。
孔子說:「你的行為沒有損害你自己的行為價值,卻損害了國家的法律。」
子貢的榜樣被輿論傳播之後,產生了極大的惡劣影響。因為後來者再也不能以正常的心態去國家報銷,而因為不能有效地實施這種報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