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母三遷講的是什麼故事啊
1. 《孟母三遷》的故事讓你明白了一個什麼道理
《孟母三遷》的故事讓我明白了,環境會影響人。確切的說是環境對小孩子的影響很大。
孟母三遷,第一次在集市旁,小孟子就學商人和買家討價還價。
第二次在墓地旁,小孟子就和人玩祭奠的游戲。
第三次在書院旁,小孟子就搖頭晃腦的學人讀書。
2. 【孟母三遷】的故事說明了什麼。
孟母三遷「孟母三遷」講的是孟母為了教育兒子成才,選擇良好的環境,為孟子創造學習條件的故事。早年,孟子一家居住在城北的鄉下,他家附近有一塊墓地。墓地里,送葬的人忙忙碌碌,每天都有人在這里挖坑掘土。死者的親人披麻戴孝,哭哭啼啼,吹鼓手吹吹打打,頗為熱鬧。年幼的孟子,模仿性很強,對這些事情感到很新奇,他看到這些情景,也學著他們的樣子,一會兒假裝孝子賢孫,哭哭啼啼,一會兒裝著吹鼓手的樣子。他和鄰居的孩子嬉遊時,也模仿出殯、送葬時的情景,拿著小鐵鍬挖土刨坑。 孟母一心想使孟子成為好讀書、有學問的人,看到兒子的這些怪模樣,心裡很不好受。感到這個環境實在不利於孩子的成長,認為「此非所以居吾子也」,就決定搬家。不久,孟母把家搬到城裡。戰國初期,商業已經相當發達,在一些較大的城市裡,既有坐商的店鋪,也有遠來做生意的行商。孟子居住的那條街十分熱鬧,有賣雜貨的,有做陶器的,還有榨油的油坊。孟子住家的西鄰是打鐵的,東鄰是殺豬的。鬧市上人來人往,絡繹不絕。行商坐賈,高聲叫賣,好不熱鬧。孟子天天在集市上閑逛,對商人的叫賣聲最感興趣,每天都學著他們的樣子喊叫喧鬧,模仿商人做買賣。 孟母覺得家居鬧市對孩子更沒有好影響,於是又搬家。這次搬到城東的學宮對面。學宮是國家興辦的教育機構,聚集著許多既有學問又懂禮儀的讀書人。學宮里書聲朗朗,可把孟子吸引住了。他時常跑到學宮門前張望,有時還看到老師帶領學生演習周禮。周禮,就是周朝的一套祭祀、朝拜、來往的禮節儀式。在這種氣氛的熏陶下,孟子也和鄰居的孩子們做著演習周禮的游戲。「設俎豆,揖讓進退。」不久,孟子就進這所學宮學習禮樂、射御、術數、六藝。孟母非常高興,就定居下來了。 孤兒寡母,搬一次家絕非易事,而孟母為了兒子的成長,竟然接連三次搬遷,可見孟母深知客觀環境對於兒童成長的重要性。常言說:「近朱者赤,近墨者黑」,這一點在少年兒童身上體現得更為明顯。因此,創造良好的客觀環境雖然不是一個人成才的唯一條件,但也是其中必不可少的條件之一。孟子以後既沒有選擇墨學、道學等曾經顯赫一時的學說,又沒有像蘇秦等縱橫家那樣,從個人的權利思想出發,圖得個人平生的快意,而是偏偏選擇儒家學說作為他畢生奮斗的事業,終於成為一位在現實的人生中,不為一己之身而謀,捨生取義,只為憂世憂人而謀國、謀天下的「聖人」,這與孟母早期的影響是分不開的。 買肉啖子孟母不僅重視客觀環境對少年孟子的影響,而且十分注重言傳身教,以自己的一言一行,一舉一動來啟發教育孟子。「買肉啖子」的故事,講的就是孟母如何以自己的言行對孟子施以誠實不欺的品德教育的故事。有一次,鄰居家磨刀霍霍,正准備殺豬。孟子見了很好奇,就跑去問母親:「鄰居在干什麼?」「在殺豬。」「殺豬干什麼?」孟母聽了,笑了笑,隨口說到:「是給你吃啊。」剛說完這句話,孟母就後悔了,心想鄰居不是為了孩子殺的豬,我卻欺騙了他。這不是在教他說謊嗎?為了彌補這個過失,孟母真的買來了鄰居的豬肉給孟子吃了。斷機教子「斷機教子」,講的是孟母鼓勵孟子讀書不要半途而廢的故事。孟子少年讀書時,開始也很不用功。有一次,孟子放學回家,孟母正坐在機前織布,她問兒子:「《論語》的《學而》篇會背誦了嗎?」孟子回答說:「會背誦了,」孟母高興地說:「你背給我聽聽。」可是孟子總是翻來復去地背誦這么一句話:「子曰:『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孟母聽了又生氣又傷心,舉起一把刀,「嘶」地一聲,一下就把剛剛織好的布割斷了,麻線紛紛落在地上。孟子看到母親把辛辛苦苦才織好的布割斷了,心裡既害怕又不明白其中的原因,忙問母親出了什麼事。孟母教訓兒子說:「學習就像織布一樣,你不專心讀書,就像斷了的麻布,布斷了再也接不起來了。學習如果不時時努力,常常溫故而知新,就永遠也學不到本領。」說到傷心處,孟母嗚嗚咽咽地哭了起來。孟子很受觸動,從此以後,他牢牢地記住母親的話,起早貪晚,刻苦讀書。 孟母施教的種種作法,對於孟子的成長及其思想的發展影響極大。良好的環境使孟子很早就受到禮儀風習的熏陶,並養成了誠實不欺的品德和堅韌刻苦的求學精神,為他以後致力於儒家思想的研究和發展打下了堅實而穩固的基礎
3. 孟母三遷是什麼故事
孟子,名柯。戰國時期魯國人(現在的山東省境內)。三歲時父親去世,由母親一手撫養長大。
孟子小時候很貪玩,模仿性很強。他家原來住在墳地附近,他常常玩築墳墓或學別人哭拜的游戲。母親認為這樣不好,就把家搬到集市附近,孟子又模仿別人做生意和殺豬的游戲。孟母認為這個環境也不好,就把家搬到學堂旁邊。孟子就跟著學生們學習禮節和知識。孟母認為這才是孩子應該學習的,心裡很高興,就不再搬家了。這就是歷史上著名的「孟母三遷」的故事。
對於孟子的教育,孟母更是重視。除了送他上學外,還督促他學習。有一天,孟子從老師子思那裡逃學回家,孟母正在織布,看見孟子逃學,非常生氣,拿起一把剪刀,就把織布機上的布匹割斷了。孟子看了很惶恐,跪在地上請問原因。孟母責備他說:「你讀書就像我織布一樣。織布要一線一線地連成一寸,再連成一尺,再連成一丈、一匹,織完後才是有用的東西。學問也必須靠日積月累,不分晝夜勤求而來的。你如果偷懶,不好好讀書,半途而廢,就像這段被割斷的布匹一樣變成了沒有用的東西。」
孟子聽了母親的教誨,深感慚愧。從此以後專心讀書,發憤用功,身體力行、實踐聖人的教誨,終於成為一代大儒,被後人稱為「亞聖」。
4. 孟母三遷的故事在什麼時候
孟母,就是孟子的母親。孟子是戰國時期魯國人,生卒年為前372年-前289年,這是發生在孟子小時候,應該是前364—前362年。在孟子8歲到10歲左右。
5. 孟母三遷的故事告訴我們什麼道理
「孟母三遷」警示人應該要接近好的人、事、物,才能學習到好的習慣,也說明環境能改變一個人的愛好和習慣。
6. 孟母三遷講的是什麼故事
孟子的母親為選擇良好的環境教育孩子,多次遷居。三遷,不是一個定量詞,而是指多次。
孟子小時候喪父,母親為了守節 ,就住在離墓地很近的地方,孟子就學人家喪葬的禮儀樣子,模仿人家痛苦頓足,他的母親認為對孟子影響不好。於是把家搬到有集市的地方,孟子又學人家做買賣叫賣,母親為此又趕忙搬家。結果又和屠戶做了鄰居,他覺得孩子耳濡目染都是殺豬的事情,以為對孟子的成長不利,於是再次搬家,這次搬到了書院旁邊,孟子就學著那些儒者的樣子 ,學他們的禮儀,舉止。孟母這回滿意了,感覺這對孟子的成長纔是有益的。
7. 「孟母三遷」的故事告訴了我們什麼道理
「孟母三遷」警示人應該要接近好的人、事、物,才能學習到好的習慣,也說明環回境能改變一個答人的愛好和習慣。
8. 孟母三遷的故事50字
在春秋時期,在鄒城(今山東鄒城市)有一個叫孟子的人。姓姬,名軻,字子輿。小時候很貪玩,對什麼都好奇,尤其喜歡模仿別人。在孟子三歲的時候,父親就去世了,留下他們母-子倆相依為命。為了給父親守墳,就把家搬到墳墓附近。時間久了,孟子就和小朋友們學著哭墳,挖土,埋「死人」和辦喪事。
孟母看到了就搖搖頭,心想:「不行,我不能讓我的孩子住在這種地方了。」於是,孟母就把家搬到集市附近。集市上整天熙熙攘攘熱鬧非凡,到處都是吆喝的商販和各種各樣的顧客,其中有不少是屠夫,專門殺豬宰羊。孟子覺得很好玩,就跟鄰居的小孩兒玩殺豬,宰羊,買賣肉的游戲,學豬羊死去的聲音和討價還價。孟母看到了,皺起了眉頭,心想:「這種環境也不適合我的孩子。」
於是,又搬到了一所學堂的旁邊。這樣,孟子天天都聽到孩子們讀書的聲音,因此他就喜歡上了讀書,然後跟母親說:孟母聽到了很高興,心裡想:「那裡才是孩子就應走的正路!」就爽快地答應了。
雖然孟子去讀書了,可時間長了又厭煩了,他開始逃學了。有一次,孟子逃學跑回家,孟母正在織布,看到孟子這么早就回來,明白兒子是逃學回來的,就很生氣地用剪刀把他所織的布剪斷了。然後命令孟子跪下,嚴肅地跟他說:「學習就像織布,織布要一針一針地織,學習要一天一天地學。月月學,年年學,日積月累,才會學業有成。你這樣半路逃學,就像我中途斷織一樣,不僅僅會前功盡棄,將來還會一事無成。」孟子開始只是吃驚,並不理解母親的用意,聽到這一席話,豁然開朗,再也不逃學了。
孟子聽了母親的教誨,深感慚愧。從此,孟子刻苦讀書,發憤用功,身體力行、實踐聖人的教誨,長大後成為中國古代偉大的思想家,教育家。人們把他的學說和孔子的學說並稱為「孔孟之學」。孟子的母親也成為中國古代教育子女的榜樣。
(8)孟母三遷講的是什麼故事啊擴展閱讀:
「孟母三遷」成語介紹:
1、讀音:mèng mǔ sān qiān
2、表達意思:孟軻的母親為選擇良好的環境教育孩子,三次遷居。
3、出處:出自漢代趙歧《孟子題詞》:「孟子生有淑質,夙喪其父,幼被慈母三遷之教。」
翻譯:孟子天生有良好的資質,不過孟子早年喪父,在孟子很小的時候孟母為了孟子有良好的成長環境三次搬遷。
4、用法:聯合式;作賓語、定語;褒義詞;形容教子有方。
5、例句:家庭環境對一個孩子的成長是極其重要的,古時候孟母為了孩子能夠有一個良好的成長環境而孟母三遷,成為後世傳頌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