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國志和三國演義的三顧茅廬故事有什麼不同點
A. 三顧茅廬的故事在三國演義與隆中對中有什麼不同點
一、《三國演義》中:在劉備去隆中拜謁諸葛亮時備下了厚禮。後來第三次隆中見到諸葛亮時,孔明固辭不受,玄德曰「此非聘大賢之禮,但表劉備寸心」,孔明方受。表現了劉備之誠心。《隆中對》中並無此情節。
二、《三國演義》中:在劉備去隆中之前,又遇司馬徽再為劉備薦諸葛亮,說諸葛亮不當比管仲、樂毅二人,「可比興周八百年之姜子牙、旺漢四百年之張子房」。再次側面突出了諸葛亮濟世扶危的賢能之才,更加激起了劉備思賢若渴之情,為下文的三顧茅廬做足了鋪墊,也更加吊足了讀者的胃口。《隆中對》中並無此情節。
三、《三國演義》中對三顧茅廬這一情節敘述的非常細致生動,每一次都詳細描寫了劉備、關羽、張飛三人的對話,並且人物的語言非常符合各自的性格特點。劉備等人三顧茅廬,遇人共五位才得以最後見到了卧龍,時間也從頭年深秋到第二年初春歷半年,其中一波三折。為見諸葛亮,劉備等人算是費盡周折。小說就此情節有洋洋近五千言的描述極盡戲劇色彩。但在《隆中對》中,對這一我們後人耳熟能詳倍加推崇的歷史事件卻只有「由是先主遂謁亮,凡三往,乃見」寥寥十二字!可見小說的作者在這一情節上所做的藝術加工之大。為什麼小說家要對這十二字的史實做如此見功夫的藝術加工呢?我們不妨看一下他主要的筆墨所至:
1、劉備等人每次到隆中所遇之人都較為傲慢。如童子,第一次見到他時劉備說明來意後,童子說「先生今早少出」,劉備問:「何處去了?」答曰「蹤跡不定不知何處去了」,又問「幾時歸?」童子答「歸期亦未定,或三五日,或十數日」。再如第二次去隆中見到的卧龍之弟諸葛均,當劉備問諸葛亮何處閑游去了,他回答說「或駕小舟游於江湖之中,或訪道僧於山嶺之上,或尋朋友於村落之間,或樂琴棋於洞府之內,往來莫測,不知去所」。第三次見到諸葛亮時,諸葛亮才正睡白日覺,等到其醒來時,它卻又是吟詩(大夢誰先覺?平生我自知。草堂春睡足,窗外日遲遲。)又是半天功夫入後堂更衣整冠,實在是耍足了架子,做足了大腕兒!這些描寫一方面為充分表現諸葛亮這一傳奇人物增添了許多神秘色彩,從另一方面也充分地表現了劉備能禮賢下士思賢如渴的誠心和品質。
2、頂風雪冒嚴寒劉備一行人一而再再而三地登門造訪,卻屢屢撲空。這期間,隨行的關羽、張飛都表現出過不滿情緒,認為諸葛亮是一介村夫有虛名而無實學,故避而不敢見。張飛更是要隻身一人去隆中,用麻繩把諸葛亮縛將來。在最後見到諸葛亮,亮長睡不醒時,張飛更是急得(大怒)要去屋後放把火看他起不起。這些情節更是從側面為寫劉備這個人物服務,表現劉備的禮賢下士、愛才惜才、思賢若渴。同時也不失時機地為張飛性格的火爆剛猛有餘而智謀不足又書了一筆。
總之,通過以上分析可以看出史家以務實求真為原則,不誇張、不妄言,是對歷史忠實的記載與再現;而小說家則以塑造人物形象努力讓故事更生動引人為目標。另外,《三國演義》中「隆中對策」時劉備的問策和諸葛亮的對策,小說基本上引用了《隆中對》的史料,體現了歷史小說創作忠於歷史又不完全同於歷史的特點。
B. 三顧茅廬的故事在三國演義中和在隆中對中有什麼不同
《三國演義》是一部歷史小說,是在歷史的基礎上經過藝術加工的。所以這里的「三顧茅廬」可以說是虛構的。而「隆中對」出自司馬光的「資治通鑒」,這是一部編年體通史,裡面所記敘的多是真實的。「三顧茅廬」在「隆中對」中只是寥寥幾筆,從另一方面說明了這個故事是有歷史依據的,但並不是小說里描述的那樣。
三顧茅廬:
三顧茅廬又名三顧草廬,典出《三國志·蜀志·諸葛亮傳》。公元207年冬至公元208年春,當時屯兵新野(今河南新野)的劉備,帶著大將關羽、張飛,三次到南陽鄧縣隆中諸葛草廬請諸葛亮出山輔佐的故事。此後傳為佳話,漸成典故,載《三國志·蜀志·諸葛亮傳·出師表》。現在常用來比喻真心誠意,一再邀請、拜訪有專長的賢人。
C. 《三國演義》和<三國志>中分別用不同的字數描述了"三顧茅廬",請說說為什麼會有這樣的區別
<三國志》是史書,是記載真真正正發生的情況,由於之前的古文都是文言文,所以字數是言簡意賅的;而《三國演義》是長篇小說,是根據《三國志》改編而成的,裡面使用白話文言文,這使得廣大百勝基本上能通讀,所以字數稍微多一些,又能增加趣味,最後《三國演義》被列為我國四大名著!
D. 三顧茅廬的故事在《三國演義》中有生動的敘述,它和課文中的故事有何不同
主要不同《三國演義》更注重細節,而課文中因篇幅有限,則是大概敘述一下三顧茅廬這個事情。
在《三國演義》中,細節上更能突出人物的性格和劉備愛賢才之心,比如為了更能表現諸葛亮的未出茅廬,已知三分天下,羅貫中有添加了一些細節,如「亮乃一耕夫耳,安敢談天下事?」,「西川五十四州之圖」,「亮夜觀天象」等來表現諸葛亮的謙虛,軍事才略,對天文的了解。
劉備謙虛的態度,誠懇的情意,使諸葛亮離開了隆中茅廬,出任劉備的軍師。他忠心耿耿地輔佐劉備,為「三國鼎立」局面的確立,做出了巨大貢獻。
E. 《三國演義》中的三顧茅廬和《三國志》的有什麼不同點 快快呀急啊
三顧茅廬重點在於表現劉備禮賢下士
隆重對重點在突出諸葛亮為劉備歸結的政治方向
總之,結果都是劉備得了一最有分量的大腕
F. 三顧茅廬的故事在三國演義中和在隆中對中有什麼不同
《隆中對》選自《三國志·蜀志·諸葛亮傳》,《三國演義》採用的是「依史以演內義」的獨特文容學樣式,也就是三顧茅廬的故事是依照《隆中對》來展開描述的.《三國演義》裡面寫劉備三顧茅廬要比三國志要生動的多,而且細節上更能突出人物的性格和劉備愛賢才之心.
三國演義裡面主要內容是根據三國志寫的,但為了更能表現諸葛亮的未出茅廬,已知三分天下,羅貫中有添加了一些細節,如亮乃一耕夫耳,安敢談天下事?
西川五十四州之圖;亮夜觀天象等來表現諸葛亮的謙虛,軍事才略,對天文的了解.這樣描寫就更加貼近劉備的苦心是值得的,總之三國演義是從細節上描寫人物,三國志是概括人物性格.
G. 三顧茅廬的故事三國演義和三國志什麼區別
三顧茅廬的故事在史書<<三國志>>中只用五個字作了記錄,<<三國演義>>中,作者寫了幾千字。
羅貫中在三國演義中之所以這么寫,是為了強調劉備的求才心切與禮賢下士。同時也使諸葛亮的出場有了「千呼萬喚始出來」的特殊效果,為諸葛亮「隆中對」的表現做鋪墊,暗示了諸葛亮對劉備事業發展的重要意義。當然,也增加了小說的情節性,「文似看山不喜平」,三顧茅廬情節的曲折性也極具特色。
《三國志》是史書,必然忠於歷史不可出入,而《三國演義》是文學作品,為達到一定的文學效果,作者可以適當改動。
H. [三國志]與[三國演義]中的"三顧茅廬"有什麼區別
三國志是編年體史書,三國演義是小說,但不是普通的小說,是經典名著。人們都是先知三國演義後知三國志的。演藝里當然文學成分會比較重,而不側重史實了。然而並不能因此認為三國演義里都是虛構的,三國志都是真實的史實。演藝里的事跡很多源於民間傳說,這些事跡通常未被記載於史書上,然而並不能因此斷定其完全虛構的,一種奇妙的現象是,很多民間傳說甚至神話故事往往在新的考古或者研究發現中找到事實依據。像三國志,易中天先生品三國的主要參考依據,作者陳壽是否像太史公那樣做了詳盡的考察取證,做到公正客觀,未必如此吧。
I. 《三國演義》中的三顧茅廬同《三國志》中的有什麼不同
三國演義中的三顧茅廬側重於劉備,而三國志則比較公正,因而隆中對這一歷史三國志中有詳細提及,而三國演義沒有
記得採納啊
J. 《三國演義》中三顧茅廬的故事與《隆中對》的故事有什麼不同點、、、、
三中較側重於三顧茅廬的描寫,而隆中則叫側重於局勢的分析。三較戲劇性,藝術性。而隆則是歷史性比較強。三國演義是一部歷史小說,是在歷史的基礎上經過藝術加工的。所以這里的「三顧茅廬」可以說是虛構的。三顧茅廬重點在於表現劉備禮賢下士,隆重對重點在突出諸葛亮為劉備歸結的政治方向。
而「隆中對」出自司馬光的「資治通鑒」,這是一部編年體通史,裡面所記敘的多是真實的。「三顧茅廬」在「隆中對」中只是寥寥幾筆,從另一方面說明了這個故事是有歷史依據的,但並不是小說里描述的那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