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白樸的雜劇中哪部作品敷演的是李千金和裴少俊的愛情故事
㈠ 元雜劇四大愛情劇主要故事情節
牆頭馬上
唐高宗儀鳳三年春,工部尚書裴行儉之子裴少俊,從長安到洛陽搜求奇花異草,於上巳節騎馬路過總管李世傑的花園。「尤擅女工、深通文墨、志量過人、容顏出世」的李千金正在園中向牆外眺望,兩人目光相遇,一見鍾情。少俊投以詩文,千金文思敏捷,傳回答詩,彼此更是傾心,相約夜間在花園相會,嬤嬤見他們愛得堅決,便放二人逃走,要少俊得官後再來認親。但二人回到長安,因為少俊懦弱和沉浸於情愛,竟在尚書府後花園潛居七年,並且生下兒子端端、女兌重陽。清明節少俊往郊外祭掃,裴行儉偶入後花園,發現了李千金和一雙孫兒女;李千金自認為少俊妻,行儉則以娶則為妻、棄則為妾,並誣之為娼妓,千金忍辱理直氣壯地與其爭議。裴尚書仗勢欺人,百般刁難,要她在石上磨簪、用游絲系銀跟瓶汲水,若瓶墜簪折,便要留下孫兒,逐走千金。及至少俊祭掃歸家,又在冷酷的父親逼迫下,軟弱地對千金寫了休書。千金無奈被逐,返家後父母已歿,卻守業不嫁。翌年,少俊中官,前來認親,千金憑著志氣,不肯相認。裴尚書得知千金乃名門之女,親來賠禮,竟也遭拒絕,她諷刺了裴尚書的前倨後恭。後來裴尚書讓端端、重陽來見千金,在母愛驅使下,她同意認親。
拜月亭
劇譜金國末年元軍入侵,王尚書奉旨往邊關議和,舉家餞別。後元軍攻入京城,王女瑞蘭與母在逃難中失散,書生蔣世隆也與妹妹瑞蓮失散。曠野中大家各自呼喚親人,瑞蘭誤聽瑞蓮而與蔣世隆相遇,兩人權說是夫妻而同行;瑞蓮則與王母巧遇,也認作母女結伴同行。世隆瑞蘭被盜匪擄上山寨,幸而寨主是世隆的義弟陀滿興福,被放下山後兩人正式結為夫妻,卻因世隆得病滯留客店。此時王尚書議和歸來,在客店巧遇兩人,嫌棄世隆逼迫瑞蘭隨己回家,途中又與王夫人、瑞蓮會面,認瑞蓮為義女。回京都後瑞蘭思念世隆,焚香拜月祈求與世隆團聚,被瑞蓮聽到,互相盤問後方知已成姑嫂。元兵撤走後金朝大赦天下,世隆和義弟分別中了文武狀元;王尚書將瑞蘭許配給武狀元,瑞蓮許配給文狀元,瑞蘭本十分不願,後來發現文狀元是蔣世隆,於是蔣和瑞蘭團聚,勸瑞蓮嫁給武狀元,瑞蓮先是不肯,忽然聖旨晉升了興福,瑞蓮方始首肯,四人成婚。
西廂記
書生張珙游學河中府(今山西永濟) ,在古剎普救寺與已故崔相國之女鶯鶯小姐相遇。因一見傾心,借宿在崔氏眷屬暫住的西廂院外僧房之中。夜間鶯鶯花園燒香,強生隔牆吟詩,鶯鶯亦酬詩一首;張生繼而藉崔府超度老相國時,追薦自己的父母,在法會上與與鶯鶯再度相見(第一本)。其間賊將孫飛虎為搶奪崔鶯鶯,兵圍寺院,崔母求助於寺眾,許諾能退賊兵者以鶯鶯相配;張生應下此諾並修書一封請惠明送至友人白馬將軍杜確處。杜確率兵打敗孫飛虎,普救寺兵圍雖解但崔母卻違約賴婚,命兩人兄妹相稱,張生因此相思入病,侍女紅娘遂教張生夜間在花園外彈琴,封鶯鶯訴說心曲(第二本)。紅娘為鶯鶯、張生傳書遞簡,鶯鶯瞞過紅娘而「待月西廂下」,是夜張生依約到來,但鶯鶯畢竟囿於禮教,又被紅娘看見,竟翻臉不認。張生為此抑鬱成疾,鶯鶯不禁內疚,以葯方為名托紅娘送去,當晚便由紅娘送鶯鶯到張生房中(第三本)。月餘後,兩人情事被崔母發覺,崔母大怒拷問缸娘,紅據理以爭,認為崔老夫人不應悔婚,若不允婚只怕還有玷辱家門和治家不嚴的罪名,崔母只得允婚,但張生必須應舉得官方能迎娶鶯鶯,兩人因此長亭送別。強生行至草橋,見鶯鶯追趕而來,醒後才知是夢境(第四本)。張生得中後欲與鶯鶯完婚,被當年曾經與鶯鶯訂親的崔母內侄鄭恆阻撓,恰好白馬將軍攜旨到達,為張生與鶯鶯主婚,鄭恆羞愧自盡,有情人終成眷屬。
倩女離魂
王文舉與張倩女本由雙方父親指腹為婚,但王文舉探望張老夫人時,老夫人因他尚未取得功名,只讓他與倩女以兄妹相稱,答應在他及第之後完婚。張倩女傾慕王文舉,在他赴京趕考後相思成疾,魂魄離軀趕了上來。王文舉起初認為她私奔有傷風化,但見她情意真切便帶她一同赴京,而家中張倩女的病軀則是終日昏昏沉沉。王文舉狀元及第後,攜夫人回家省親,眾人見有兩個張倩女,以為有鬼魅。張倩女的魂魄重新回到體內,病也就好了。老夫人為二人正式完婚。
㈡ 白樸的介紹
白樸
(1226—約1306),字太素,號蘭谷,原名恆,字仁甫,祖籍隩州(今山西河曲一帶),後遷居真定(今河北正定縣),元代著名戲曲作家。與關漢卿、鄭光祖、馬致遠稱為「元曲四大家。」白樸出身官僚士大夫家庭,他的父親白華為金宣宗三年(1215年)進士,官至樞密院判;仲父白賁為金章宗泰和間進士,曾做過縣令,叔父早卒,卻有詩名。白家與元好問父子為世交,過從甚密。兩家子弟,常以詩文相往來,交往甚好。
白樸雕像
白樸出身於這樣的家庭,本應優游閑適,讀書問學,以便將來博取功名。然而,他的幼年卻偏偏遭逢兵荒馬亂,他只得同家人在驚恐惶惑中苦熬光陰。他出生後不久,金朝的南京汴梁已在蒙古軍的重重包圍之下,位居中樞的白華,整日為金朝的存亡而奔忙,從而無暇顧及妻兒家室。金哀宗天興元年(1232年),蒙古軍樹炮攻城,哀宗決計棄城北走歸德,白華只得留家人於汴京,隻身隨哀宗渡河而上。次年三月,汴京城破,蒙古軍縱兵大掠,城內士庶殘遭殺戮,財富遭到空前洗劫。戰爭中,白樸母子相失,幸好當時元好問也在城中,才把他和他的姐姐收留起來,在亂兵和飢荒中救了他的性命。四月底,元好問攜帶白樸姐弟渡河北上,流寓聊城,後寄居於冠氏(今山東冠縣)縣令趙天錫幕府。元好問雖也是亡國奔命之臣,生活至為艱辛,但他視白樸姊弟猶如親生,關懷備至。白樸為瘟疫所襲,生命垂危,元好問晝夜將他抱在懷中,竟於得疫後第六日出汗而愈。白樸聰明穎悟,所以從小喜好讀書,元好問對他悉心培養,教他讀書問學之經,處世為人之理,使他幼年時就受到了良好的教育。
白樸的父親白華於金朝滅亡後投降了南宋,做了均州提魯(八品官)。不久,白華遂北投元朝。蒙古太宗九年(1237年),白樸12歲時,白華偕金朝一些亡命大臣來到真定,依附在世守真定的蒙古將領史天澤門下。同年秋,元好問由冠氏返太原,路經真定,遂將白樸姊弟送歸白華,使失散數年的父子得以團聚。父子相見,白華感到極大的快慰,他有一首《滿庭芳·示列子新》詞,表述當時的心情:「光祿他台,將軍樓閣,十年一夢中間。短衣匹馬,重見鎮州山。內翰當年醉墨,紗籠支高闊依然。今何日,燈前兒女,飄盪喜生還」。他也十分感激元好問代為撫育兒女之恩,曾有詩謝之曰:「顧我真成喪家犬,賴君曾護落窠兒。」
隨著北方的安定,白樸父子也就在真定定居下來。從此,他按照父親的要求,寫作詩賦,學習科場考試的課業。他對律賦之學頗為上進,很快即以能詩善賦而知名。其時,元好問為修撰金朝歷史書籍,
白樸公園
也常出入大都,從而往來於真定,關心著他的學業,每至其家,都要指導他治學門徑,曾有詩誇贊白樸說:「元白通家舊,諸郎獨汝賢。」勉勵他刻苦用功,成就一番事業。然而,蒙古統治者的殘暴掠奪,使白樸心靈上的傷痕難以恢復,他對蒙古統治者充滿了厭惡,兵荒馬亂中母子相失,使他常有山川滿目之嘆,更感到為統治者效勞的可悲。因此,他放棄了官場名利的爭逐,而以亡國遺民自適,以詞賦為專門之業,用歌聲宣洩自己胸中的郁積及不滿。
隨著年歲的增長,社會閱歷的擴大,白樸的學問更見長進。元世祖中統二年(1261年),白樸36歲。這年四月,元世祖命各路宣撫使舉文學才識可以從考者,以聽擢用,時以河南路宣撫使入中樞的史天澤推薦白樸出仕,被他謝絕了。他既拂逆史天澤薦辟之意,自覺不便在真定久留,便於這年棄家南遊,更以此表示他遁世消沉,永絕仕宦之途的決心。然而,眷妻戀子的情腸終不能割斷,他也經常為自己矛盾的心情所煎熬,感到十分痛苦。
他先到漢口,再入九江,41歲時曾北返真定,路經汴京。此後,再度南下,往來於九江與洞庭之間,到元世祖至元十七年(1280年)在金陵定居下來。這前後,可能因為他的真定原配去世,他曾為妻喪而回到過真定,逢著這個機會,又有人建議他去朝中做官,卻被他謝絕了。此後不久,他即返金陵。從此,主要在江南的杭州、揚州一帶游歷,直到81歲時,還重遊揚州。而後,他的行蹤就無從尋覓了。
白樸放浪形骸,寄情於山水之間,但他卻並不可能真正遁跡世外,對現實熟視無睹。加之,他的足跡所至,恰恰是曾經繁華一時,而今被兵火洗劫變為的荒涼境地。前後景象的對比,更激起他對蒙古統治者的怨恨。他以詩詞來宣洩這種怨恨,控訴蒙古統治者的罪惡行徑。
元世祖至元十四年(1277年),白樸游至九江,再入巴陵。九江昔日的繁華,卻被一掃而光,留在他眼底的是蕭條冷落,他不禁無限傷感地嘆息道:「纂罷不知人換世,兵余獨見川流血,嘆昔時歌舞岳陽樓,繁華歇」。至於金陵懷古,杭城「臨平六朝禾黍、南宋池苑諸作,」處處抒發遺民的心情,「傷時紀亂,盡見於字里行間。」其感物傷情從筆下款款道出。
白樸畢竟是封建時代的知識分子,盡管他為江山異代,田園荒蕪而感傷、而悲戚,但他更多地是為自己一生九患的身世傷懷。一部《天籟集》[3] ,可以說處處傾訴著他對愴涼人生的感慨。他除了用詞曲表達他的意志情懷外,還寫下了不少雜劇,為元代雜劇的繁榮貢獻了自己的才華。
在元代雜劇的創作中,白樸更具有重要的地位。歷來評論元代雜劇,都稱他與關漢卿、馬致遠、鄭光祖為元雜劇四大家。
作品
據元人鍾嗣成《錄鬼簿》著錄,白樸寫過15種劇本,這15種是:《唐明皇秋夜梧桐雨》、《董秀英花月東牆記》、《唐明皇游月宮》、《韓翠顰御水流紅葉》、《薛瓊夕月夜銀箏怨》、《漢高祖斬白蛇》、《蘇小小月夜錢塘夢》、《祝英台死嫁梁山伯》、《楚莊王夜宴絕纓會》、《崔護謁漿》、《高祖歸庄》、《鴛鴦間牆頭馬上》、《秋江風月鳳凰船》、《蕭翼智賺蘭亭記》、《閻師道趕江江》。加上《盛世新聲》著錄的《李克用箭射雙雕》殘折,共16本。現僅存《唐明皇秋夜梧桐雨》、《董秀英花月東牆記》、《裴少俊牆頭馬上》三部著作全本,以及《韓翠顰御水流紅葉》、《李克用箭射雙雕》的殘折,均收入王文才《白樸戲曲集校注》一書中。
題材多出歷史傳說,劇情多為才人韻事。現存的《唐明皇秋夜梧桐雨》,寫得是唐明皇與楊貴妃的愛情故事,《鴛鴦間牆頭馬上》,描寫的是一個「志量過人」的女性李千金沖破名教,自擇配偶的故事。前者是悲劇,寫得悲哀怛側,雄渾悲壯;後者是喜劇,寫得起伏跌宕,熱情奔放。這兩部作品,歷來被認為是愛情劇中的成功之作,具有極強的藝術生命力,對後代戲曲的發展具有深遠的影響。
在我國戲曲史上,宋、金兩代已有了純粹演故事的戲曲,但沒有劇本流傳下來,我們無從說清楚這些戲曲的情況。元代的雜劇,在故事情節、人物塑造方面,都發展到相當嫻熟的地步,為我國的戲曲藝術奠定了堅實的基礎。從保留下來的劇作中,可知其情節曲折,主題突出,具有強烈的吸引力;劇中人物,無論是因享樂而壞江山的唐明皇,冰肌玉骨、一身嬌嬈之氣的楊貴妃,還是爽朗果敢的閨秀李千金,都塑造得各具個性,栩栩如生。京劇舞台上的唐明皇,還可見到白樸塑造的這一形象的遺風。
與關漢卿相比,白樸的生活圈子比較局限,因此,他不可能從社會下層提煉素材,寫出像關漢卿那感天動地的《竇娥冤》。然而,他善於利用歷史題材,敷演故事,因舊題,創新意,詞采優美,情意深切綿長,又是關漢卿所不及的。他在文學史和戲曲史上的地位和作用,以及他的劇作的藝術成就,早已成為文學藝術上的重要研究課題。
白樸的詞作,在他生前就已編訂成集,名曰《天籟集》。到明代已經殘佚,字句脫誤。清朝中葉,朱彝尊、洪升始為整理刊行。全集收詞二百餘首,除了一些應酬贈答、歌樓妓席之作外,多為傷時感懷的作品。賴有這部作品,我們才可以了解白樸的生涯。他的詞作,承襲元好問長短句的格調,跌宕沉詳,天然古樸。
3文學才華
白樸自幼聰慧,記憶過人,精於度曲。與關漢卿,王實甫(另一說為鄭光祖),馬致遠等人並稱元曲四大家。散曲儒雅端莊,與關漢卿同為由金入元的大戲曲家。在其作
白樸
品中,著名的雜劇《梧桐雨》,內容講述幽州節度使安祿山與楊貴妃私通,出任范陽節度使,與楊國忠不和,於是安祿山造反,明皇倉皇幸蜀。至馬嵬驛時,大軍不前,陳玄禮請誅楊國忠兄妹。明皇只得命貴妃自縊於佛堂中。李隆基返長安後,一日夢中相見貴妃,後為梧桐雨聲驚醒,追憶往事,不勝惆悵之至。此劇在歷代評價甚高,清人李調元《雨村曲話》說:「元人詠馬嵬事無慮數十家,白仁甫《梧桐雨》劇為最」。王國維的《人間詞話》說:「白仁甫《秋夜梧桐雨》劇,沈雄悲壯,為元曲冠冕。」另有一部作品《牆頭馬上》全名《裴少俊牆頭馬上》,是白樸最出色的作品,與五大傳奇之一的《拜月亭》、王實甫的《西廂記》、鄭光祖的《倩女離魂》合稱為「元代四大愛情劇」。故事寫唐代尚書裴行儉之子裴少俊奉父命由長安去洛陽買花,途中和李世傑女李千金隔牆以詩贈答。當晚私約後園,二人私奔到長安定居,育有一子一女。後為少俊父親發現,強令少俊休妻回家。李千金回到洛陽,父母已亡故。少俊中進士後,正式與李千金完婚。
白樸的詞流傳至今一百餘首,大多以詠物與應酬為主;其作品歌詞典雅,屬於文采派。雜劇有16種:《絕纓會》、《趕江江》、《東牆記》、《梁山伯》、《賺蘭亭》、《銀箏怨》、《斬白蛇》、《梧桐雨》、《幸月宮》、《崔護謁漿》、《錢塘夢》、《高祖歸庄》、《鳳皇船》、《牆頭馬上》、《流紅葉》、《箭射雙雕》。散曲有《天籟集摭遺》一卷,收其小令三十七首,套曲四套。
㈢ 元雜劇四大愛情劇的《牆頭馬上》
寫總管李世隆之女李千金與尚書裴行儉之子裴少俊相愛的故事。二人私自結合、生子,在後花園匿居七年。後被裴父裴尚書發覺,被迫離散。後裴少俊赴考得官,裴父向李賠禮。裴、李終於團圓。此劇通過強烈的戲劇沖突,塑造了一個敢於沖破封建禮教束縛的極有個性的婦女形象,表達了要求婚姻自主的民主思想的傾向。
元朝白樸所著的《牆頭馬上》,是一部具有濃厚喜劇色彩的愛情戲。屬於雜曲之中的言情。
此劇的素材,源於白居易的《井底引銀瓶》一詩。白詩記述一個婚姻悲劇故事:一個女子愛上了一位男子,同居了五六年,但被家長認為「聘則為妻奔則妾」,逐出家門。在 「始亂終棄」的社會風氣中,白居易對這不幸的女子給予同情,並對世人提出 「寄言痴小人家女,慎勿將身輕許人」的告誡。白樸在戲中所寫的內容,大致與《井底引銀瓶》一詩相同,但它表現的思想傾向,則與原詩迥異。整個劇本,洋溢著火熱的激情。它描繪女子大膽地追求愛情,勇敢地向封建家長挑戰,成為一曲歌頌婚姻自由的贊歌。
在白樸以前,《井底引銀瓶》的素材,已經受到民間藝人的重視。據宋周密《武林舊事》載,宋官本雜劇有《裴少俊伊州》一本;元陶宗儀《輟耕錄》載金院本有《鴛鴦簡》及《牆頭馬(上)》各一本,《南詞敘錄》載南戲有《裴少難牆頭馬上》。而宋話本《西山一窟鬼》中有「如捻青梅窺小(少)俊,似騎紅杏出牆頭」的插詞,可見人們不斷地改編這一故事,添加了不少情節,甚至確定了主人公的名姓。在此基礎上,白樸的劇本也大大地豐富了原詩的內容。更重要的是,白樸雖然以傳統故事為框架,但他所寫的人物,實際上是以現實生活為依據,是有血有肉的鮮活的形象。
《牆頭馬上》的女主人公李千金,一上場就毫不掩飾對愛情和婚姻的渴望,她聲稱:「我若還招得個風流女婿,怎肯教費工夫學畫遠山眉。寧可教銀缸高照,錦帳低垂。菡萏花深鴛並突,梧桐枝隱鳳雙棲。」當她在牆頭上和裴少俊邂逅,看上了「一個好秀才」,便處處採取主動的態度。她央求梅香替她遞簡傳詩,約裴少俊跳牆幽會。當兩人被嬤嬤瞧破,她和裴少俊一忽兒下跪求情,一忽兒撒賴放潑,還下決心離家私奔。為了愛情,李千金什麼也不怕,什麼也敢做。她甘願作出犧牲,「愛別人可舍了自己」。她深信自己要求及時婚嫁的的合理性,「那裡有女兒共爺娘相守到頭白」。因此,她不像深閨待字的少女那樣羞羞答答,倒和話本《碾玉觀音》里的璩秀秀有點相似。顯然,在這個人物身上,白樸讓它融合了市井女性有膽有識敢作敢為的特徵。
李千金在裴家後院躲藏七年,生了一男一女,但終於被裴尚書發現。她極力為自己的行為辯護,反駁裴尚書對她的辱罵。當然,在強大的封建勢力面前,被視為「淫奔」的李千金不得不飲恨回家,但她絕沒有屈服。當裴少俊考中狀元,裴尚書知道了她是官宦之女,前去向她賠禮道歉,要求她認親重聚時,她堅決不肯,並且對裴氏父子毫不留情地譴責。即使裴尚書捧酒謝罪,她還是斬釘截鐵: 「你休了我,我斷然不肯。」只是後來看到啼哭的一雙兒女,才不禁心軟下來,與裴家重歸於好。
㈣ 電視劇梧桐雨 是小說《梧桐雨》改編的 它的作者是誰
小說《梧桐雨》作者是李晴宇
【劇情梗概】
民國初年,在上海有一家著名的「富康」錢庄。它的主人是位人到中年卻風韻依存的奇女子——沈母。因丈夫早逝,她攜帶一兒兩女,挽家道中落之頹勢,重整錢庄榮華。
報社記者何俊蘭為重病的父親求醫,拋棄了昔日戀人謝家樹(李宗翰飾),嫁給了沈家的大少爺——沈岩。沈母雖然為了沈岩,軟硬兼施,迫使俊蘭嫁入沈家,但隱秘的過去造就了沈母偏執、極端的性格。恰在此時,俊蘭的初戀情人謝家樹又從日本學醫歸來,對俊蘭痴心不改。
沈母為了使家樹對俊蘭死心,買通所有醫院,不許聘家樹當醫生。傷心的家樹棄醫從商,去了香港銀行當經理。沈母一心想讓俊蘭和家樹斷絕一切關系,就派沈家大小姐——沈娟去香港監視家樹。從沒戀愛過的沈娟,被溫文爾雅的家樹深深吸引。回到上海後,她告訴沈母,她要嫁給謝家樹。
沈家丫環嫣鳳曾經為了想改變自己的命運而色誘沈岩,後被沈母嚴厲地懲罰,為了報復沈母曾對她的傷害,展開了復仇的行動。她和謝家樹同命相憐走到一起,也因為同樣的怨仇向沈家報復。後來謝家樹的真實身份被發現,他原來是沈岩同父異母的兄弟!沈娟不能接受這個事實,傷心的自殺。沈母良心不安,終於肯認家樹為沈家的子孫。可此時,沈岩被神秘的綁架。原來風平浪靜的沈家又風雲驟起,一場激烈的暴風雨正一步步逼來,它要把沈家神秘的過去和撲朔迷離的是非恩怨翻騰洗滌,來一次徹底的清算……
當日本人佔領了上海的時候,在民族大義面前,個人的恩怨情仇都已隨風而逝。沈母在俊蘭、沈岩的支持下關掉錢庄回到了鄉下。家樹卻因參軍打仗失去了左臂。他和嫣鳳收養了四個孩子,也回到了鄉下。
在繁茂的梧桐樹下,俊蘭腹中的新生命已經孕育,天邊亦是朝霞滿天……
【元代雜劇《梧桐雨》】
簡介
《梧桐雨》是元代劇作家白樸的名作,是一部宮廷愛情悲劇,全名為《唐明皇秋夜梧桐雨》。是描寫唐明皇、楊貴妃兩人愛情故事的歷史劇,以濃郁的抒情性、醇厚的詩味和文辭的華美著稱。這一劇本取材於唐代陳鴻的傳奇小說《長恨歌傳》和白居易的詩歌《長恨歌》,題目取名也來自其中詩句「春風桃李花開日,秋雨梧桐葉落時」。《梧桐雨》為末本戲,正末為李隆基。現有明嘉靖間李開先刻《改定元賢傳奇》本、明萬曆間繼志齋刻本、明脈望館藏《古名家雜劇》匏集本、《元明雜劇》本、明顧曲齋刻《元人雜劇選》本、《元曲選》丙集本、《酹江集》本、《元曲大觀》本、《古今名劇選》卷一本、《元人雜劇全集》本。
劇情梗概
描寫安史之亂前後唐明皇與楊貴妃愛情的悲歡離合。共四折一楔子。劇情是:安祿山有一次未能完成軍令,幽州節度使張守圭本欲將他斬首,惜其驍勇,將他押至京城問罪。丞相張九齡奏請明皇殺掉安祿山,明皇不從,反而召見授官。此時貴妃正受寵幸,奉明皇命收安祿山為義子,賜洗兒錢。後來安祿山因與楊國忠不和,出京任范陽節度使。七月七日,貴妃與明皇在長生殿歡宴。明皇將金釵鈿盒賜給貴妃,酒酣之際,二人深感牛郎織女的堅貞,對星盟誓,願生生世世為夫婦。好景不長,天寶十四年,貴妃正在品嘗她喜愛的荔枝,安祿山謀反的消息傳到,明皇攜貴妃倉皇入蜀。駐扎馬嵬驛時,軍隊起了騷亂。龍武將軍陳元禮請明皇誅殺禍國殃民的楊國忠,明皇依言而行。但軍隊仍不肯前進,陳元禮又請誅媚惑君王的楊貴妃。明皇無奈,令高力士將楊貴妃帶到佛堂中,由她自盡。這樣,軍隊得到了安撫,保護明皇逃亡。肅宗收復京都後,太上皇(明皇)閑居西宮,懸掛貴妃像,與之朝夕相對,追念不已。一夜,明皇正在夢中與貴妃相見,卻被梧桐雨驚醒。他追思往日與貴妃歡愛情景,惆悵萬分。
【全劇介紹】
全劇四折,第一折,寫李隆基不問是非,竟給喪師失地的番將安祿山加官進爵,讓他鎮守邊境。寫楊貴妃對與她有曖昧關系的「義子」安祿山的思念,在李、楊愛情關繫上抹上了一道不光彩的、有著潛在危險的陰影。第二折寫安祿山為奪江山、迎娶楊貴妃而造反,而李隆基卻不理朝政,只命使臣進荔枝,讓楊貴妃金盤跳舞。在他淫樂無度時,安祿山攻下潼關,直逼長安,李隆基被迫帶著楊貴妃逃往四川。第三折寫馬嵬兵變,士兵刀砍楊國忠、馬踏楊貴妃。第四折寫已經退位的太上皇李隆基淪為孤家寡人,一人獨居於西宮,孤獨愁悶地思念楊貴妃。
劇本第四折描寫唐明皇在「秋夜梧桐雨」的環境下思念楊貴妃,心理刻畫細致入微,人物的悲涼心境與戲劇氛圍協調一致,用雨打梧桐葉的實寫引出「雨滴人心碎」的虛寫,既切合人物的精神風貌又富有詩意,是元人雜劇中場面描寫中的上品。如
〔三煞〕潤蒙蒙楊柳雨,凄凄院宇侵簾幕;細絲絲梅子雨,裝點江干滿樓閣;杏花雨紅濕闌,梨花雨玉容寂寞;荷花雨翠蓋翩翻,豆花雨綠葉蕭條。都不似你驚魂破夢,助恨添愁,徹夜連宵。莫不是水仙弄嬌,蘸楊柳灑風飄。
(這一折頗講究詞采,長於比喻和鋪陳描寫,煞尾三支曲子摹寫各種雨聲,
全用比喻,疊玉連珠,以物托思,聲情並茂。還運用了疊字、排比、對偶。其用詞之精美,鋪陳之贍富,聯想之深廣,皆充分體現了白樸的曲詞「風骨磊石鬼,詞源滂沛」的特色。)
【作者簡介】
白樸(1226——1306以後),初名恆,字仁甫,一字太素,號蘭谷。祖籍山西隩州(今河曲縣南),後遷居河北真定(今正定縣)。出身仕宦之家,其父白華,曾任金朝樞密院經歷官,也是著名文士,與元好問是好朋友。
人生經歷
白樸出生時,金朝已經在南宋和蒙古的兩面夾擊下處於岌岌可危的狀態。白樸八歲時,金為蒙古所滅。他幼年便經歷顛沛流離生活,母親也死於戰亂中。白樸長大後,家世淪落,鬱郁不歡,決心不出仕做官。他屢次謝絕元朝政府的徵召,「玩世滑稽」、「放浪形骸」(王博文《天籟集序》),飄泊大江南北十五年之久,五十五歲時定居金陵。白樸出身於具有濃厚文學氣氛的家庭,少年時又隨著名詩人元好問學習詩詞、古文,因而他的文化修養很高,詩詞、散曲和雜劇均名擅一時。在他的詩詞、散曲中,常表現出故國之思、滄桑之感、身世之悲,情調凄涼低沉。白樸是元代前期著名的雜劇作家,他是「元曲四大家」之一。周德清將白樸、關漢卿、馬致遠、鄭光祖並稱為元曲四大作家(一說為關漢卿、馬致遠、王實甫和白樸)。平生創作雜劇十六種,現存《梧桐雨》、《牆頭馬上》、《東牆記》三種。後一種有人疑非白樸所著。
代表作
《牆頭馬上》是他的代表作之一,這是元雜劇的「四大愛情劇」之一(另三種為關漢卿《拜月亭》、王實甫的《西廂記》、鄭光祖的《倩女離魂》)。這是一部具有濃郁喜劇色彩的愛情戲,全名為《裴少俊牆頭馬上》。劇本的主要情節,玉簪為針,銀瓶汲水,是根據唐代白居易的詩歌《井底引銀瓶》鋪衍而成,但主題完全與白居易原詩中不同,從「止淫奔」變成了「贊淫奔」,變為對自由愛情的大膽肯定。寫洛陽總管李世傑的女兒李千金,在自家花園牆頭看到騎在馬上的裴尚書之子裴少俊。二人一見鍾情,李千金後來隨裴少俊私奔,在裴家後花園暗住了七年,生下了一兒一女。裴尚書發覺後,逼迫裴少俊休了她。後來裴少俊中了狀元,以母子之情打動李千金,夫婦才得以團聚。女主人公李千金的性格非常有特色,她以「天賜因緣」、「這姻緣也是天賜的」為理由,主動、勇敢地追求自己的理想愛情,反抗封建禮教,直至最後勝利。
㈤ 白樸是怎樣創出《牆頭馬上》的
那是在元代初期,有一個著名的戲曲家,他名叫白樸,是當時著名文學家、曲作家、雜劇家。他與關漢卿、馬致遠、鄭光祖合稱為「元曲四大家」。
這一天,白樸正在家中看書,他看書看得累了,站起身來想出去透透氣,無意間打落了《唐詩集》。白樸撿起書,他驚奇發現地發現,書正好停留在唐代詩人白居易所寫的《井底引銀瓶》這一頁。
白樸對著這首詩好奇地看了幾眼,他很同情詩中的女子,突然有一種將這首詩改編成戲劇的想法,於是,他馬上開始付諸行動。
後來,白樸通過不懈努力,終於完成了對白居易《井底引銀瓶》詩的改編工作,創作出了《牆頭馬上》這一部千古不朽的喜劇作品。
《牆頭馬上》全名《裴少俊牆頭馬上》,是一部喜劇色彩很重的愛情戲。白樸在《牆頭馬上》劇本中所寫內容,大致與白居易《井底引銀瓶》一詩相同。
但是,《牆頭馬上》表現思想傾向是與原詩迥異不同的,劇本描繪的是女子大膽地追求愛情、勇敢地向封建家長挑戰的故事,在整個劇本中洋溢著火熱的激情。《牆頭馬上》成為一曲歌頌婚姻自由的贊歌。
白樸在唐代詩人白居易《井底引銀瓶》故事的基礎上,他進行不斷改編添加了不少情節,甚至還確定了主人公的名姓。
白樸在《牆頭馬上》劇本中以傳統故事為框架,他所寫的人物,實際上是以現實生活為依據,是有血有肉鮮活的形象,這便增加了《牆頭馬上》一劇的現實性和藝術感染力。
在《牆頭馬上》劇本里,白樸提出了一個婚姻自主、戀愛自由的社會問題,它代表著那個時代的婚姻社會問題。白樸作為封建時代的知識分子,他為江山異代、田園荒蕪而感傷悲戚,更為自己一生久患的身世傷懷。
《牆頭馬上》的劇情是:尚書裴行檢的兒子裴少俊,他奉唐高宗之命去洛陽買花。一日裴少俊經過洛陽總管李世傑的花園,他在馬上看見李世傑的女兒倚著牆壁的身影很是嬌美,便心生愛慕之情。
裴少俊便寫詩投入牆內,李千金看到詩便給裴少俊寫了答詩,並約裴少俊在後花園相見。裴少俊從牆頭跳入後花園與李千金約會。
不料,卻被李千金乳母發現,裴少俊和李千金對乳母苦苦哀求,李千金令乳母讓裴、李二人悄悄離去了。裴少俊便攜帶李千金回到長安他的家中,並將李千金藏在後花園,兩人共同生活了7年,他們有一個6歲的兒子名叫端端,還有一個4歲的女兒叫重陽。
到了這一年的清明時節,裴少俊陪同母親外出祭奠,其父裴行檢因為身體欠佳便留在家中。裴行檢偶然來到花園,碰見端端兄妹在玩耍,他心生好奇便詢問了端端兄妹,這才得知事情的始末。裴行檢認為李千金的行為有失婦道,他命令裴少俊寫休書趕走了李千金,卻留下了兩個小孩。
李千金回到洛陽家中,父母已經雙雙而亡,便在家替他們守孝。後來裴少俊中了進士,任官為洛陽縣令,他將其父母迎至洛陽。這時裴少俊仍想著與李千金復合,李千金怨恨他休了自己,執意不肯與裴少俊復合。
裴少俊父親裴行檢已經得知李千金是他舊交李世傑的女兒,李千金的父親在世之時,雙方家長曾經為兒女議婚。
裴少俊前去向她賠禮道歉,想要與她重修舊好時,李千金的堅決不肯與對裴氏父子的再次譴責,都表現她強烈的自尊心。
即使後來裴尚書親自登門捧酒謝罪,李千金還是斬釘截鐵地說道:「你休了我,我斷然不肯。」只是後來看到啼哭的一雙兒女,李千金才不禁軟下心來,與裴家重歸於好,夫婦二人破鏡重圓。
《牆頭馬上》劇中李千金的形象十分突出,她不僅希望得到愛情,把婚姻自主看成是人生的權益,而且認為像卓文君那樣私奔是合情合理的事。
㈥ 白樸 元散曲代表作
白樸
(1226~1306以後)
元代戲曲作家、詞人。字太素,號蘭谷。初名恆,字仁甫。山西河曲人,客居真定(今河北正定)。父白華為金樞密院判官。白樸幼年蒙古軍攻佔南京(今開封),父母離散,曾由元好問照料。蒙古滅金後,白樸終生不仕。後移居金陵(今江蘇南京),與諸遺老詩酒往還。作雜劇16種,今存《唐明皇秋夜梧桐雨》、《裴少俊牆頭馬上》、《董月英花月東牆記》三種,而以《梧桐雨》為代表作。《梧桐雨》取材於唐代陳鴻《長恨歌傳》,以李隆基、楊玉環二人愛情為主線,反映了安史之亂這一重大歷史事件。對李、楊二人既有同情又有批判,主題思想較復雜,藝術表現亦較成功,對清代的傳奇戲曲《長生殿》有重大影響。白樸也是元代有成就的散曲作家之一。散曲內容大多是嘆世、詠景和閨怨之作。曲詞秀麗清新,有些小令頗有民歌特點。白樸的詞流傳至今100餘首,大多為懷古、閑適、詠物與應酬之作,豪放婉約兼而有之,不少懷古之作,寄託了故國之思。今存《天籟集》詞2卷。散曲存小令37首,套曲4首,今人隋樹森《全元散曲》收錄。
出身金朝的官僚家庭,父親白華任金朝樞密院判官,是著名文士。白樸處於動盪的年代,金哀宗開興元年(1232年),蒙古軍攻南京(今開封),白華隨哀宗奔歸德,白樸則與母留南京,次年崔立叛降,南京失陷,史稱壬辰之難。崔立擄王公大臣妻女送往蒙古軍中,白樸的母親也在內。當時白樸年甫七歲,由父親好友元好問收養,渡河至山東聊城,又遷居山西忻州,一路上元好問視如已出。後北歸隨父移居真定(今正定)。終身未仕,至元十七年(1280年)移居金陵,作為在野的一代名士,專注於詩酒和雜劇創作。元好問贊賞他「元白通家舊,諸郎獨汝賢。」
白樸自幼聰慧,記憶過人,精於度曲。與關漢卿,王實甫(另一說為鄭光祖),馬致遠等人並稱元曲四大家。散曲儒雅端莊,與關漢卿同為由金入元的大戲曲家。在其作品中,著名的雜劇《梧桐雨》,內容講述幽州節度使安祿山與楊貴妃私通,出任范陽節度使,與楊國忠不和,於是安祿山造反,明皇倉皇幸蜀。至馬嵬驛時,大軍不前,陳玄禮請誅楊國忠兄妹。明皇只得命貴妃自縊於佛堂中。李隆基返長安後,一日夢中相見貴妃,後為梧桐雨聲驚醒,追憶往事,不勝惆悵之至。此劇在歷代評價甚高,清人李調元《雨村曲話》說:「元人詠馬嵬事無慮數十家,白仁甫《梧桐雨》劇為最」。王國維的《人間詞話》說:「白仁甫《秋夜梧桐雨》劇,沈雄悲壯,為元曲冠冕。」另有一部作品《牆頭馬上》全名《裴少俊牆頭馬上》,是白樸最出色的作品,與關漢卿的《拜月亭》、王實甫的《西廂記》、鄭光祖的《倩女離魂》合稱為「元代四大愛情劇」。故事寫唐代尚書裴行儉之子裴少俊奉父命由長安去洛陽買花,途中和李世傑女李千金隔牆以詩贈答。當晚私約後園,二人私奔到長安定居,育有一子一女。後為少俊父親發現,強令少俊休妻回家。李千金回到洛陽,父母已亡故。少俊中進士後,正式與李千金完婚。
白樸的詞流傳至今一百餘首,大多以詠物與應酬為主;其作品歌詞典雅,屬於文采派。雜劇有16種:《絕纓會》、《趕江江》、《東牆記》、《梁山伯》、《賺蘭亭》、《銀箏怨》、《斬白蛇》、《梧桐雨》、《幸月宮》、《崔護謁漿》、《錢塘夢》、《高祖歸庄》、《鳳皇船》、《牆頭馬上》、《流紅葉》、《箭射雙雕》。散曲有《天籟集摭遺》一卷,收其小令三十七首,套曲四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