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江西的歷史文化名人故事及其主要貢獻
⑴ 歷史文化名人的故事、世界文學名著。(各要一個,要概括的)
《柳公權戒驕成名》
柳公權從小就顯示出在書法方面的過人天賦,他寫的字遠近聞名。他也因此有些驕傲。不過,有一天他遇到了一個沒有手的老人,竟然發現老人用腳寫的字比用他手寫的還好。從此,他時時把「戒驕」記在心中,勤奮練字,虛心學習,終於成為一代書法大家。
《匡衡鑿壁偷光》
⑵ 歷史文化名人故事收集整理工作應注意什麼
《柳公權戒驕成名》柳公權從小就顯示出在書法方面的過人天賦,他寫的字遠近聞名版.他也因此有些驕權傲.不過,有一天他遇到了一個沒有手的老人,竟然發現老人用腳寫的字比用他手寫的還好.從此,他時時把「戒驕」記在心中,勤奮練字,虛心學習,終於成為一代書法大家.《匡衡鑿壁偷光》西漢時期,有一個特別有學問的人,叫匡衡,匡衡小的時候家境貧寒,為了讀書,他鑿通了鄰居文不識家的牆,借著偷來一縷燭光讀書,終於感動了鄰居文不識,在大家的幫助下,小匡衡學有所成.在漢元帝的時候,由大司馬、車騎將軍史高,匡衡被封郎中,遷博士.《屈原洞中苦讀》這個故事講述了,屈原小時侯不顧長輩的反對,不論刮風下雨,天寒地凍,躲到山洞裡偷讀《詩經》.經過整整三年,他熟讀了《詩經》305篇,從這些民歌民謠中吸收了豐富的營養,終於成為一位偉大詩人.《王十朋苦學書法》王十朋從小聰穎過人,文思敏捷,可是書法卻不如人意.於是,他痛下決心,一定要練好書法.終於,寶印叔叔的指點下,他終於悟到了書法真諦,成為一名大書法家和文學家.
⑶ 齊國的歷史文化名人故事
齊桓公尊王攘夷,管仲與鮑叔牙的知我者鮑叔牙也的故事
⑷ 山東日照的歷史故事,歷史名人以及歷史古跡
一、歷史故事
淹了石河縣,立了日照城
相傳,古時沒有日照城,現今日照城石臼所以東廣大海面,原來是一大片陸地,石河縣就設在那裡。石河縣所處的地域,漁有闊水,耕有沃土,是個美麗富庶的地方。可是石河縣的人卻為富不仁,互相勾心鬥角,爾虞我詐。偷盜劫掠隨處可見,拐騙殺戮俯拾皆是。
陸上不安,殃及水族。近海龍王深感不安,便到天上向玉皇大帝奏了一本,並提議:淹了石河縣,另立新城。玉皇大帝一聽,不假思索就准奏了,令東海龍王執行。
東海龍王奉旨來到石河縣城。這一天,時逢石河縣大集,人來人往,絡繹不絕。這東海龍王便化作一個賣油的老頭,設攤叫賣:「賣油啦,一葫蘆頭半斤,二葫蘆頭四兩。」他這么一喊,馬上圍上一大群人。
這時一個小孩走過來說:「老爺爺,你這樣賣不折本了嗎?」東海龍王心想:石河縣還是有好人的。龍王此時收了攤子,把那個小孩叫到身邊說:「孩子,你是個誠實的孩子,我告訴你一件事,三日內,這里將是一片汪洋大海,你若是看見縣衙門口的石獅子眼紅了,立即往西北方向跑。記住了,千萬不要回頭。」孩子聽了,很吃驚,他把龍王的話記住了,天天到縣衙前看那石獅子。
再說東海龍王把到石河縣考察的情況向玉皇大帝做了匯報,玉帝聽說石河縣好人壞人都有,不知如何處置。還是太白金星主意多,他建議玉帝降旨,讓石河縣的土地神,火速把石河縣善良的人家查訪清楚,然後托夢給他們,讓這些好人避開水禍,把壞人都淹死。
這天夜裡,石河縣善良誠實的人家同時做了一個夢,讓他們三天之後跟著一個小孩跑。大家雖然將信將疑,但還是各自做了准備。
到了第三天的下午,那小孩又到縣衙門前,見那對石獅子眼睛紅了,便按照賣油老頭說的,拔腿就往西北方向跑。就聽後面狂風呼嘯,海浪咆哮,電閃雷鳴,就像在屁股後面追趕他一樣,他也不敢回頭拚命地往西北跑。
當跑到一個山嶺上時候,風停了,浪靜了,他回頭一看,偌大的個石河縣不見了,成了一片汪洋。大家聚攏在山頂,往東望去,只見一輪紅日噴薄而出,映紅了大地。大家對著紅日歡呼雀躍,慶幸躲過了一場劫難。從此,這些人就在這里居住下來,變遷興廢,建立了一個新城。因為大難以後,時逢紅日東升,人們就把這個新城叫做「日照城」。
二、歷史名人
1、姜太公
姜子牙(約前1156年—約前1017年),姜姓,呂氏,名尚,字子牙,號飛熊,河內郡汲縣人。中國古代傑出的政治家、軍事家、韜略家,周朝開國元勛,商末周初兵學奠基人。周康王六年,卒於鎬京,長子姜伋嗣位。
2、呂母
呂母(?—18年),女,琅琊郡海曲縣(今山東省日照市)人。最早反抗王莽統治的農民起義領袖之一,中國歷史上第一個領導農民起義的女領袖。呂母作為一個財產俱豐的富戶,點燃反抗王莽反動統治的火炬,率領大軍打破縣城,殺死貪官。天鳳五年(公元18年),因病去世,起義軍歸附「赤眉軍」。
三、歷史古跡
1、孫臏書院
孫臏書院亦稱九仙書院,靴谷書院,坐落在九仙山游覽區內,倉敖嶺西麓抱犢峰下,始建年代無考,相傳此為齊國軍事家孫臏聚徒講學之處。
2、定林寺
始建於南北朝時代,距今已有1500多年的歷史,全寺南北長約95米,寬52米,總面積4940平方米,整個建築分前,中,後三進院落,以「大雄寶殿」為主體,向前向後左右展開,東西兩旁對稱,依山勢向後逐級升高,現已為山東省人民政府列為「山東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⑸ 襄樊歷史文化名人及事跡.....
襄樊歷史名人與中華石文化
李 念
襄樊,因著名的古城襄陽與隔漢江相望的古埠樊城合稱而得名,這里地靈人傑,自古以來人才輩出,遐爾聞名。其中有五位歷史名人為中華石文化的發展作出了不朽的貢獻。他們是:卞和、米芾、龐蘊、米萬鍾、諸葛亮。
卞和
卞和(約公元前768年——公元前688年)是春秋時代楚國荊(今襄樊南漳)人,因獻玉而聞名古今。《韓非子》載,卞和在荊山得一玉璞(南漳縣巡檢鎮金壤坪村現有省級文物保護單位「玉印岩」,傳為卞和得玉處),獻給楚厲王,厲王使玉工鑒別,說是石頭,有欺君之罪,斷其左足。到武王即位,卞和又奉其璞而獻之武王,武王也使玉工鑒別,仍說是石頭,武王又以卞和有欺君之罪,而斷其右足。後來文王即位,卞和抱其璞而哭於荊山之下,三天三夜,淚盡而繼之以血。文王聽說後派人去問他為什麼哭,他說:「吾非悲刖(斷足)也,悲夫寶玉而題之以石,貞士而名之以狂,此吾所以悲也。」文王令人剖璞,果得寶玉,因此稱「和氏壁」,並封卞和為零陽侯。《韓非子·解老》:「和氏之璧,不飾以五彩;……其質至美,物不足以飾之。」
卞和的「和氏之璧」,從楚厲王時獻寶,文王時命名為「和氏璧」,並將「和氏壁」獎給功臣昭陽,到:赤山失寶、張儀蒙冤、繆賢買璧、趙惠文王抄家搶璧、藺相如完璧歸趙、秦始皇命宰相李斯刻篆書「受命於天,既壽永昌」於其上、將「和氏璧」精製成傳國玉璽、命名為「傳國寶」,後經各代封建王朝爭奪,直到民國為止,共經歷了2670年。可以說,這應該是中華賞石史上經歷最扭折、經過的帝王最多、演繹的故事最多、內涵最豐富、價值最高的一塊石頭。
米芾
米芾(公元1051年—1107年),初名黻,字元章,號襄陽漫士,海岳外史等。祖居太原,遷襄陽,後定居潤州(今鎮江)。以恩補浛光尉,歷知雍丘縣、漣水軍、太常博士、知無為軍,召為書畫學博士,擢禮部員外郎,出知淮陽軍。米芾自稱楚國後人,因而別號「米襄陽」。米芾有三怪:穿戴常仿效唐代人;好潔成癖,從不與人同用手巾等物;愛石成癖,並創立了一套一直沿用至今的賞石鑒別理論,即「透、露、瘦、皺」(指對太湖石的鑒賞)。
自《宋史·文苑傳》和宋代杜綰所著我國第一部石譜——《雲林石譜》至今,近千年來,幾乎所有關於賞石方面的書籍,都對米芾賞玩奇石的軼事有所記載,皆為人知,勿需贅述。國內外的賞石家,只要提起米芾,無不敬之、仰之。
與此同時,在中國書法史上,米芾與蘇軾、黃庭堅、蔡襄一起,被稱為「宋四家」。蘇軾稱米芾的書法是「風檣陣馬,沉著痛快」、「超妙入神」、「當與鍾(繇)王(羲之)並行,非但不愧而已」。米芾的畫也很高妙,他自謂其畫為「心畫」,筆隨心到,信筆為之。他變古創新,妙意師真,超出筆墨蹊徑之外,「一洗萬古凡馬空」,首開「雲中山色,四面峻厚」之畫風,終於「顛」出了一座曠古絕倫的「米氏雲山」。試想,如果米芾不「顛」、不拜石,不從石頭上得到一些感悟,他能在書畫藝術上取得如此高的成就嗎?
龐蘊
從筆者手頭上現有的資料來看,龐蘊的生卒年代不可考,襄陽城南十五公里處的「龐居洞」據說龐蘊夫婦在此居住過。其它的筆者了解不多,但在甘肅省清水縣,可以說是無人不知,被稱為「中國一絕」的「龐公石」正因為他而名揚天下。
相傳,唐代湖廣襄陽居士龐蘊,經仙人點化,教其在「一口飲盡西江水」處修行。一日,龐蘊游至上邽(今清水縣)小華山,見一條小河繞山而過,山上鬱郁蔥蔥,鳥語花香,山下小溪碧澈,潺潺而過,其景妙不可言,似仙人所示之景,遂問牧童:「此為何地何水?」牧童曰:「此乃小華山,山下西江水(今牛頭河)。」居士頓悟,便在小華山結廬隱居,廣結善緣,臨終時把聚寶盆扔進峽谷,以濟天下,頓時變成深綠緻密、溫潤如玉的寶石,「龐公石」因此而得名。「龐公石」也叫「龐公玉」。在我國,以人而名的石種尚不多見,作為同鄉和後人,筆者實在是為龐公高興。
米萬鍾
米萬鍾,(公元1570年—1628年),字仲詔,號友石,書畫家,按察使、太僕少卿。米萬鍾雖然不是在襄樊出生的,也沒有在襄樊干過什麼事,但是他與襄樊有割不斷的血脈關系,因為他是米襄陽的第十六世嫡孫。明萬曆三十六年授六合縣令,《六合縣志》稱其「仁明慈惠,兼水鏡慈母之心,有石癖,似南宮(米芾),其書畫亦妙絕一時,時有邢、張、米、董之稱,又雲南董北米。」
六合雨花石之所以聞名於世,應歸功於米萬鍾,米萬鍾任六合縣令時,簿書之暇,觴詠於靈岩山,見溪中文石累累,詫為奇觀,於是命人廣為收集。《六合縣志》載:「邑令所好,風行景從,源源而來,多多益善。自茲以往,知音競賞,珍奇琳琅。」他不僅藏石、賞石,還畫石,編有《靈岩石子圖》。由於明代萬曆年間在六合縣出現了採石熱,南京才形成了雨花石市場。
諸葛亮
對於襄樊人來說,諸葛亮(公元181年——234年)是「外籍」人士。但諸葛亮對襄樊的影響和為襄樊作出的貢獻,遠遠超過了「本地人」。他從13歲隨其叔父諸葛玄避亂襄陽到27歲被劉備請走,在襄樊整整生活了十四年。人們都知道,諸葛亮是一位傑出的政治家、天才的軍事家、偉大的思想家、著名的經濟家,是名高萬古的世之楷模,兼事君之節、開國之才、立身之道、治人之術於一身的「完人」,是智慧之神。可鮮為人知的是,他還是古今中外「第一玩石大師」。《三國志·諸葛亮傳》、《隆中志》、《襄陽記》、《水經注》等典籍均有記載。不過,諸葛亮「玩賞石頭」的方式不與人同罷了。他玩賞的石頭是:
抱膝石。青少年時期的諸葛亮就有俊逸之才、英霸之器,是一個有作為,不同凡響的人物,他在古隆中躬耕苦讀之餘,經常坐在一塊岩石上抱膝長吟,後人將這塊石頭稱為「抱膝石」。歷代名人多有對此石的詩作或楹聯。
梁甫岩。諸葛亮好為《梁甫吟》,他常到在隆中草廬西側的一塊大青石上引吭長吟,抒發情懷,後人為不忘前賢的這一雅緻情趣,遂將此石稱為「梁甫岩」。
棋盤石。作為傑出軍事家的諸葛亮,對棋文化的理解是十分深刻的,他在古隆中隱居時,經常和他的岳父黃承彥、朋友徐庶、龐統、石廣元、崔州平、孟公威、馬良等人一起在草廬對面的樂山上下棋切磋棋藝,從中領悟布陣爭戰的奧妙。此石上面的紋理如棋路一般,縱橫交錯,排列有序,還有楚河漢界。
以上三塊諸葛亮曾經「玩」過的石頭,除棋盤石外,其餘二塊在明朝時即分別形成了「隆中十景」之一。可惜的是,以上三個重要的遺跡性文物景點,分別在1963年和1968年修築襄陽至南漳、尹集至泥嘴的公路時被炸毀。
石枕。諸葛亮在古隆中隱居時,睡覺用的是石枕頭。出山後,這個石枕頭就留在了古隆中。
卵石壘成八卦陣。當年,諸葛亮離開襄陽前往四川的途中,在長江邊聚集卵石,壘成聞名於世的八卦陣,縱橫棋布,反復八門,按遁甲休、生、傷、景、杜、死、驚、開,每時每刻變化無端。一方面作為軍事操練使用,更主要的阻止了東吳大將陸遜的進攻。所以後人有詩贊揚說:「茫茫平沙中,積石排隊伍」、「奇才列石盡玲瓏,銳比精兵十萬雄」、「扇搖戰月三分鼎,石黯陰雲八陣圖」。諸葛亮把石頭「 玩活了」,「玩」成了十萬雄兵。
以上五位歷史人物,都與襄樊有著割不斷的關系,他們在不同的歷史時期扮演著不同的角色。
荊山腳下獻玉人——卞和
一夜急白了頭的名將——伍子胥
著名辭賦家——宋玉
更始帝——劉玄
東漢開國皇帝——劉秀
東漢文學家——王逸、王延壽父子
襄陽大名士——龐德公
足智多謀之士——蒯越
襄陽大族——蔡瑁
與諸葛亮齊名的「鳳雛」——龐統
蜀漢名臣——馬良
智計之士——馬謖
有才幹、性狷狹的將軍——楊儀
以果烈著稱的大將——廖化
家庭藏書之最的長史——向朗
都亭侯——向寵
向後主劉禪建議立諸葛廟的尚書——向充
襄陽侯——習郁
東晉史學家——習鑿齒 抗日愛國將領——張自忠
五言律詩的奠基人——杜審言
有光武、周瑜之風的名將——韋睿
恢復大唐社稷的宰相——張柬之
山水田園詩人——孟浩然
詩聖——杜甫
《楓橋夜泊》詩作者——張繼
詩人、思想家——皮日休
與李清照並稱的襄陽女詞人——魏玩
北宋著名書法家——米芾
明朝狀元——任亨泰
白蓮教八路兵馬總指揮——王聰兒
文淵閣大學士——單懋謙
辛亥革命義士——楊洪勝
共進會第三任總理——劉公
中共鄂北第一個黨小組的創建人——程克繩
第一任襄陽黨團特支書記——謝遠定
最高人民法院副院長——吳德峰
最高人民檢察院檢察長——黃火青
《黃河大合唱》詞作者——張光年
⑹ 音樂文化名人事跡
中新社佛山六月二日電 (孫建駒 曾令華) 記者二日從廣東南海區西樵鎮政府有關部門獲悉,日前由廣東省人民政府文史研究館、廣東省地方誌辦公室等聯合主辦的「廣東歷史文化名人巡禮圖片展覽」,黃飛鴻落選廣東歷史文化名人,而其徒弟林世榮(綽號「豬肉榮」)則入選。
在「廣東歷史文化名人巡禮圖片展覽」中,上起南越王趙佗、下迄廣東音樂家呂文成,薈萃了在政治、思想、教育、文化、經濟、藝術等方面對廣東文化歷史發展作出重要貢獻的一百一十六位名賢,其中既有上流人物,也有基層百姓,一些民間手工藝人以及武術家也被列入其中。
據了解,共有六位武術名人候選人,最終陳享和林世榮入選。陳享是蔡李佛拳的創始人、太平天國名將石達開的幕僚;而林世榮是清末武術家,黃飛鴻的徒弟,在民間有「豬肉榮」的綽號。
而作為南派武術代表人物、一代武林宗師的黃飛鴻卻沒有入選。相關人士解釋說,黃飛鴻的故事大部分是民間傳說,有史料記載的事實很少,本著對歷史嚴謹的態度,黃飛鴻落選「廣東歷史文化名人」。
南海區西樵旅遊辦副主任歐美萍對記者說,黃飛鴻是南海西樵嶺西祿舟村人,清未民初嶺南武術界的一代宗師,也是一位濟世為懷、救死扶傷的名醫,是廣東近代武林界傳奇人物,落選廣東歷史文化名人確實讓人感到意外。
據了解,近年來南海西樵旅遊部門從品牌形象、傳播和管理三個方面著手,全力推介黃飛鴻的南獅武術品牌,並建設了黃飛鴻獅藝武術館,在南海西樵山連續舉辦了七屆「黃飛鴻杯」獅王爭霸賽。
對黃飛鴻故事只是民間傳說多、真實歷史少這一事實,南海政協文史和學習委員會與西樵鎮政府從一九九六起年先後到南海西樵、廣州、香港、新加坡等地廣泛收集黃飛鴻的有關資料,並於一九九八年出版了《南海黃飛鴻傳》。該書選擇了黃飛鴻徒弟林世榮、徒孫朱愚齋和妻子莫桂蘭等人士回憶黃飛鴻的文章。
由於黃飛鴻不是出身於名門望族,只是市井中一名武術界能人,他的事跡無正史可供查考印證,加上門徒遍布世界各地,眾說紛紜,把史實與一些武林軼事混作一團。該書出版後有史學家認為「人物真實、故事杜撰。」
二00七年是黃飛鴻誕辰一百五十周年,南海西樵旅遊部門正著手請文史專家、武林界人士和黃飛鴻後人、門徒編寫《黃飛鴻正史》,盡量還原其歷史面貌,《正史》還將作為今後有關黃飛鴻影視片的拍攝參照資料,以及旅遊歷史文化書籍出售。
⑺ 關於中原的歷史名人故事歷史文化
岳飛,張仲景,張衡,張巡,杜甫,老子,莊子,吳起,范蠡,吉鴻昌,崔琦。。。。。多了去了
⑻ 關於古代歷史文化名人的認真的小故事
王羲之小時候,有一次吃午飯,書童送來了他最愛吃的蒜泥和饃饃,幾次催他快吃,他仍然連頭也不抬,像沒聽見一樣,專心致志地看帖、寫字。飯都涼了,書童沒有辦法,只好去請王羲之的母親來勸他吃飯。母親來到書房,只見羲之手裡正拿著一塊沾了墨汁的饃饃往嘴裡送呢,弄得滿嘴烏黑。原來羲之在吃饃饃的時候,眼睛仍然看著字,腦子里也在想這個字怎麼寫才好,結果錯把墨汁當蒜泥吃了。母親看到這情景,憋不住放聲笑了起來。王羲之還不知道是怎麼回事呢!聽到母親的笑聲他還說:「今天的蒜泥可真香啊!」
⑼ 祖籍是襄垣的歷史文化名人
連楹
連楹(1354——1402),字子聰,號棟宇,潞州襄垣(今山西襄垣縣)人,連楹以「專於職守,事君無二心,護法可斷頭,耿直忠烈」著入國史,同尚書暴昭以潞安「雙忠」載入方誌。
襄垣縣著名人物 (5張)
羊舌赤
羊舌赤,字伯華,春秋時晉國人,代父秩扁佐中軍尉。其食采於銅鞮(今襄垣虒亭),故又稱銅鞮伯華;「內舉不避親,外舉不避仇」的故事就發生在羊舌赤父子身上。孔子曾贊羊舌赤道:「其幼也,敏而好學;其壯也。有勇而不屈;其老也,有道而能下人。有此三者,以定天下也。何難乎哉!」
趙襄子
趙襄子即趙毋恤,戰國時期趙國的創始人,他出生於五霸稱雄的春秋末代,卒子諸侯兼並的戰國早期。
豫讓
豫讓春秋戰國時晉國襄垣人,為晉卿智瑤家臣。公元前453年.趙、韓、魏共滅智氏。豫讓用漆塗身,吞炭使啞。暗伏橋下,謀刺趙襄子未遂,後為趙襄子所捕。臨死時,求得趙襄子衣服,拔劍擊斬其衣,以示為主復仇,然後伏劍自殺。
張良
張良(?——前186年),字子房,漢初三傑之一。劉邦曾贊其「運籌帷幄之中,決勝於千里之外,子房功也」。
法顯
法顯(334年——420年),並州上黨郡襄垣(今山西襄垣)人。中國佛教史上的一位名僧,一位卓越的佛教革新人物,是中國第一位到海外取經求法的大師,傑出的旅行家和翻譯家。
⑽ 濰坊有哪些歷史上的文化名人最好多一點。
1、馮惟敏,明代散曲、戲曲作家。著有詩文集《馮海浮集》、《石門集》,散曲集《海浮山堂詞稿》4卷,以及雜劇《不伏老》、《僧尼共犯》。
馮惟敏降生在其父馮裕直隸晉州的任所,後,隨父由晉州移南京,由南京遷甘肅平涼,由甘肅轉貴州石阡,在其青少年時代足跡已漫遊大半個中國。馮裕為正德進士,深知讀書甘苦,因此不論是冗雜的公務之餘,還是在勞頓的旅途之中,都親自把教馮惟敏弟兄的學業。
2、張擇端,字正道,漢族,琅琊東武(今山東濰坊諸城)人,居住於東京(今河南開封)。北宋畫家。宣和年間任翰林待詔,擅畫樓觀、屋宇、林木、人物。所作風俗畫市肆、橋梁、街道、城郭刻畫細致,界畫精確,豆人寸馬,形象如生自幼好學,早年游學汴京(今河南開封),後習繪畫。
3、王壽彭,字次篯,濰縣西南關人,清末狀元。山東大學創始人之一。出身於城市貧民家庭。幼年在家鄉讀書,後應科舉考試,在縣、府試中名列案首。1901年(清光緒二十七年)鄉試中舉人。1903年(光緒二十九年)年僅二十七歲連捷進士第一名中狀元,授翰林院修撰。入「進士館」學習法政。
4、管寧(158年—241年),字幼安。北海郡朱虛縣(今山東省安丘、臨朐東南)人。東漢末年至三國時期著名隱士。
管寧與華歆、邴原並稱為「一龍」。漢末天下大亂時,與邴原及王烈等人至遼東避亂。在當地只談經典而不問世事,並引來大量同是逃避戰亂的人。
管寧就開始做講解《詩經》、《書經》,談祭禮、整治威儀、陳明禮讓等教化工作,人們都很樂於接受他的教導。直到魏文帝黃初四年(223年)才返回中原,遼東太守公孫恭親自送別。此後曹魏幾代帝王數次徵召管寧,他都沒有應命。
5、公冶長(前519—前470),又稱公冶氏,名萇,字子長、子芝。漢族,春秋時齊國人(一為魯國人),今山東諸城賈悅鎮近賢村人。是春秋時期孔子的弟子,「七十二賢」之一。
公冶長一生治學,魯國君主多次請他為大夫,但他一概不應,而是繼承孔子遺志,教學育人,成為著名文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