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童話故事 » 你知道唐太宗用人納諫的哪些故事從中可以得到哪些啟示

你知道唐太宗用人納諫的哪些故事從中可以得到哪些啟示

發布時間: 2020-11-22 21:05:30

㈠ 想一想,你還能從唐太宗用人納諫的哪些故事從中可得到什麼啟示

這里有一個「回天之力」的真事。當時,唐太宗
下令,要把洛陽破敗了的乾元殿修飾一番,以備作為到外地巡視的行宮。對於皇帝來說,想要修理一下小小的行宮,本來是小事一樁。
可是,有一個小官張玄素,卻上了一道奏摺,痛陳此舉不妥。他說,修了阿房宮,秦朝倒了;修了章華台,楚國散了;修了乾元殿,隋朝垮了。這都是歷史的教訓。現在,我們唐朝百廢待興,國力哪裡比得上當年的隋朝?陛下在國家的破爛攤子上,繼續役使飽受 戰亂之苦的百姓,耗費億萬錢財,大興土木。陛下沒有繼承前代帝王的長處,繼承的卻是百代帝王的弊端。如果從這一點看,陛下的過
失遠遠超過了隋煬帝。 這是一道筆鋒犀利、擊中要害的奏摺。 但是,小小的張玄素,竟敢把英明的君主唐太宗比作昏聵的暴君
隋煬帝,冒犯天威。這不是拿雞蛋往石頭上撞么?滿朝文武都為他捏一把汗。人們都在觀察唐太宗的反應。假如不是唐太宗,而是別的
皇帝,看到這一大不敬的奏摺,當即會雷霆震怒,不僅張玄素人頭落地,而且會株連九族。但是,唐太宗就是唐太宗。他不僅沒有怪罪
張玄素,反而下令召見他。此時的唐太宗想進一步地試一試張玄素的膽量,就直問道,卿說我不如隋煬帝,那麼,我和夏桀、商紂相
比,怎麼樣呢?要知道,夏朝的桀王和商朝的紂王,都是歷史上臭名昭著的暴君。唐太宗這樣問,自有深意。不承想,這個張玄素卻直
截了當地答道,如果陛下真的修了乾元殿,那就和夏桀、商紂一樣昏亂。 聽到這句答語,唐太宗不僅沒有發怒,反而被深深地感動
了。他想,一個小官,敢於冒死直諫,為了什麼,還不是為了他的江山社稷?因此,唐太宗收回了他的諭旨,停止重修乾元殿。並且表
揚了張玄素,同時賞給他500匹絹。對此事一直關注的魏徵,聽到了這個完滿的結局,頗為感觸地嘆道,張公論事,有回天之力,這都
是因為是有高尚道德的君子說的話呀! 這個「回天之力」的真事,充分地說明了唐太宗的虛心納諫。 唐太宗還有一個優點,就是知錯必改。有一次,他得到了一隻精美絕倫的鷂鷹。他一時忘記了魏徵平時說的國君不可玩物喪志的話,就興味十足地把鷂鷹放在臂上,逗著玩。不料,巧遇老臣魏徵。唐太宗一時情急,趕忙把鷂鷹藏在懷里。其實,魏徵早已把一切看在眼裡,卻故作不知。走上前 去,特意講起古代帝王追求逸樂之事,旁敲側擊帝王不可玩物喪志。唐太宗擔心時間長了,鷂鷹悶死。但是,魏徵說得沒完沒了,唐太
宗自知理虧,不敢打斷。結果,鷂鷹還是悶死在懷中。 唐太宗知錯必改,知人善任,且胸有大志。在民族政策上,他把少數民族和
漢族看成一家,對少數民族採取了安撫、和親的正確政策。少數民族對唐太宗的政策措施,心悅誠服。唐太宗便具有了很大的向心力,
他們紛紛來歸,並尊稱唐太宗為「天可汗」。唐太宗把文成公主嫁給了吐蕃王松贊干布。這是漢藏民族關系史上的一件大事。作為嫁 妝,文成公主帶去了大批珍寶、經典、醫書、寶器、金銀、金鞍、佩飾、錦緞、葯品,還有食物、飲料、種子、樹木,還有獅子、鳳 凰,等等。文成公主帶去的是中原地區的先進的文明。松贊干布對這樁婚事非常滿意。他對唐太宗自稱女婿,上表祝賀唐太宗遠征的成功。這次聯姻加強了漢藏民族之間的團結,也促進了藏族經濟的發展。 由於用人得當、政策對路、輕徭薄賦、寬刑輕法,使得唐太 宗時期的經濟、政治、文化都得到了空前的發展。 唐太宗的貞觀時期,政治清明,經濟繁榮,社會穩定,文化昌盛,史稱「貞觀之治".
人要虛心的學習,有錯必改,這樣才能有所進步.

㈡ 唐太宗善於用人納諫的目的是什麼

鞏固唐朝統治,維護李家江山。還有為自己增加形象

㈢ 簡要概括唐太宗用人納諫的故事。

常何上書言事,太宗知其武將,不善言事,問他為何所言之事如此切中時弊,常何推薦馬周,太宗一天之內四次派人催促馬周。選拔馬周入朝。後,馬周成為興唐名臣。

㈣ 誰知道唐太宗的納諫的故事

關於魏徵的幾個小故事 魏徵,字玄成。唐初政治家。巨鹿(今屬河北)人。少孤貧,曾出家為道人。隋末參加瓦崗軍,李密敗,降唐。歸唐後跟隨李建成,為太子洗馬。太宗即位後,任諫議大夫。後任秘書監,參預朝政,封鄭國公。魏徵與李世民是封建社會中罕見的一對君臣:魏徵敢於直諫,多次拂太宗之意,而太宗竟能容忍魏徵「犯上」,所言多被採納。因此,他們被稱作理想的君臣。 (一) 玄武門之變後,有人向秦王李世民告發,東宮有個官員,名叫魏徵,曾經參加過李密和竇建德的起義軍,李密和竇建德失敗之後,魏徵到了長安,在太子建成手下干過事,還曾經勸說建成殺害秦王。 秦王聽了,立刻派人把魏徵找來。 魏徵見了秦王,秦王板起臉問他說:「你為什麼在我們兄弟中挑撥離間?」 左右的大臣聽秦王這樣發問,以為是要算魏徵的老賬,都替魏徵捏了一把汗。但是魏徵卻神態自若,不慌不忙地回答說:「可惜那時候太子沒聽我的話。要不然,也不會發生這樣的事了。」 秦王聽了,覺得魏徵說話直爽,很有膽識,不但沒責怪魏徵,反而和顏悅色地說:「這已經是過去的事,就不用再提了。」 (二) 有一次,唐太宗問魏徵說:「歷史上的人君,為什麼有的人明智,有的人昏庸?」 魏徵說:「多聽聽各方面的意見,就明智;只聽單方面的話,就昏庸(文言是『兼聽則明,偏聽則暗』)。」他還舉了歷史上堯、舜和秦二世、梁武帝、隋煬帝等例子,說:「治理天下的人君如果能夠採納下面的意見,那末下情就能上達,他的親信要想蒙蔽也蒙蔽不了。」 唐太宗連連點頭說:「你說得多好啊!」 又有一天,唐太宗讀完隋煬帝的文集,跟左右大臣說:「我看隋煬帝這個人,學問淵博,也懂得堯、舜好,桀、紂不好,為什麼干出事來這么荒唐?」 魏徵介面說:「一個皇帝光靠聰明淵博不行,還應該虛心傾聽臣子的意見。隋煬帝自以為才高,驕傲自信,說的是堯舜的話,乾的是桀紂的事,到後來糊里糊塗,就自取滅亡了。」 (三) 一天,唐太宗得到一隻雄健俊逸的鷂子,他讓鷂子在自己的手臂上跳來跳去,賞玩得高興時,魏徵進來了。太宗怕魏徵提意見,迴避不及,趕緊把鷂子藏到懷里。這一切早被魏徵看到,他稟報公事時故意喋喋不休,拖延時間。太宗不敢拿出鷂子,結果鷂子被憋死在懷里。 (四) 有一次,魏徵在上朝的時候,跟唐太宗爭得面紅耳赤。唐太宗實在聽不下去,想要發作,又怕在大臣面前丟了自己接受意見的好名聲,只好勉強忍住。退朝以後,他憋了一肚子氣回到內宮,見了他的妻子長孫皇後,氣沖沖地說:「總有一天,我要殺死這個鄉巴佬!」 長孫皇後很少見太宗發那麼大的火,問他說:「不知道陛下想殺哪一個?」 唐太宗說:「還不是那個魏徵!他總是當著大家的面侮辱我,叫我實在忍受不了!」 長孫皇後聽了,一聲不吭,回到自己的內室,換了一套朝見的禮服,向太宗下拜。 唐太宗驚奇地問道:「你這是干什麼?」 長孫皇後說:「我聽說英明的天子才有正直的大臣,現在魏徵這樣正直,正說明陛下的英明,我怎麼能不向陛下祝賀呢!」 這一番話就像一盆清涼的水,把太宗滿腔怒火澆熄了。 公元643年,直言敢諫的魏徵病死了。唐太宗很難過,他流著眼淚說:「一個人用銅作鏡子,可以照見衣帽是不是穿戴得端正;用歷史作鏡子,可以看到國家興亡的原因;用人作鏡子,可以發現自己做得對不對。魏徵一死,我就少了一面好鏡子了。」 「人以銅為鏡,可以正衣冠; 以古為鏡,可以知興替; 以人為鏡,可以知得失。 魏徵沒,朕亡一鏡矣!」 ——這堪稱對魏徵人生價值的最佳注釋。

㈤ 從唐太宗虛心納諫,愛惜人民的統治思想中,我們能得到什麼啟示 急需,求解答。速度,速度,速度。。

當局者迷,旁觀者清,要有接受別人勸諫的態度。尤其是領導者,負責的事情影響比較廣,更要戰戰兢兢。不只要接受勸諫,還要求諫,主動要求幹部、下屬給自己提意見,不要把決策給做錯了。唐太宗就做到這一點,而他受諫的態度可貴在哪?下屬說錯了,他也不責怪。有一個大臣就批評他,批評了好一陣子,後來出去了。身邊的近臣不歡喜:皇上,他講的根本都是錯的,你怎麼還讓他講?太宗皇帝講:我假如制止他,讓他講不下去,他出去以後說,皇上不能接受我的勸,以後就更多人不敢給我勸;他講錯了,可是我能聽完他的勸諫,他一出去說,皇上很能接受我的勸告,整個大家肯勸的風氣就帶起來了。所以太宗皇帝在考慮事情,也是我們的學處,他想得很長遠,想的是整個風氣的問題。而事實上,這個大臣批評完,出去以後冷靜下來,再觀察觀察,我有很多是講錯了,誤會皇上了,他會怎麼樣?更佩服皇帝。
所以親戚朋友誤解我們、批評我們太過了,你能歡喜接受、能包容,等到他搞清楚了,反而對我們更信任、更尊重。不要逞一時口舌之便,人家給我們提意見很難得了,我們還制止他,還跟他辯論,下次人家就提不起那分勸的心了。太宗是錯了都接受。我們現在是什麼?對了,我們都很難當下接受,因為這個面子是障礙。人家講得很正確,又要馬上編一個藉口來應對。其實這樣子反而真正有道德的人,他慢慢就覺得勸你反而還得要你的這些藉口來回應,人家說算了算了,就不要勸了。所以能不能得到很多愛護我們的人的勸告,其實不是他們決定的,是我們的態度決定的

㈥ 唐太宗用人納諫的故事,從中得到的啟示

唐太宗的貞觀時期,政治清明,經濟繁榮,社會穩定,文化昌盛,史稱「貞觀之治".
人要虛心的學習,有錯必改,這樣才能有所進步.

㈦ 關於唐太宗納諫和用人的故事

他深知,兼聽則明,偏聽則暗。明君兼
聽,昏君偏信。這是大臣魏徵跟他講的。有一次,太宗虛心地問魏徵,明君和昏君怎樣才能區分開?魏徵鄭重地答道,國君之所以聖
明,是因為他能廣泛地聽取不同的意見;國君之所以昏庸,是因為他偏聽偏信。說完這句話之後,他又舉了歷史上正反兩方面的例子加
以論證。他說,古代堯、舜是聖君,就是因為他們能廣開言路,善於聽取不同意見,小人就不能蒙蔽他。而像秦二世、梁武帝、隋煬帝
這些昏君,住在深宮之中,隔離朝臣,疏遠百姓,聽不到百姓的真正聲音。直到天下崩潰、百姓背叛了,他們還冥濛不知。採納臣下的
建議,百姓的呼聲就能夠上達了。魏徵的這些至理名言,深深地銘刻在唐太宗的心裡。 從此,唐太宗便格外注意虛心納諫。他不管
你是什麼人,也不管你提意見的態度如何,只要你的意見是正確的,他都能虛心接受。這里有一個「回天之力」的真事。當時,唐太宗
下令,要把洛陽破敗了的乾元殿修飾一番,以備作為到外地巡視的行宮。對於皇帝來說,想要修理一下小小的行宮,本來是小事一樁。
可是,有一個小官張玄素,卻上了一道奏摺,痛陳此舉不妥。他說,修了阿房宮,秦朝倒了;修了章華台,楚國散了;修了乾元
殿,隋朝垮了。這都是歷史的教訓。現在,我們唐朝百廢待興,國力哪裡比得上當年的隋朝?陛下在國家的破爛攤子上,繼續役使飽受
戰亂之苦的百姓,耗費億萬錢財,大興土木。陛下沒有繼承前代帝王的長處,繼承的卻是百代帝王的弊端。如果從這一點看,陛下的過
失遠遠超過了隋煬帝。 這是一道筆鋒犀利、擊中要害的奏摺。 但是,小小的張玄素,竟敢把英明的君主唐太宗比作昏聵的暴君
隋煬帝,冒犯天威。這不是拿雞蛋往石頭上撞么?滿朝文武都為他捏一把汗。人們都在觀察唐太宗的反應。假如不是唐太宗,而是別的
皇帝,看到這一大不敬的奏摺,當即會雷霆震怒,不僅張玄素人頭落地,而且會株連九族。但是,唐太宗就是唐太宗。他不僅沒有怪罪
張玄素,反而下令召見他。此時的唐太宗想進一步地試一試張玄素的膽量,就直問道,卿說我不如隋煬帝,那麼,我和夏桀、商紂相
比,怎麼樣呢?要知道,夏朝的桀王和商朝的紂王,都是歷史上臭名昭著的暴君。唐太宗這樣問,自有深意。不承想,這個張玄素卻直
截了當地答道,如果陛下真的修了乾元殿,那就和夏桀、商紂一樣昏亂。 聽到這句答語,唐太宗不僅沒有發怒,反而被深深地感動
了。他想,一個小官,敢於冒死直諫,為了什麼,還不是為了他的江山社稷?因此,唐太宗收回了他的諭旨,停止重修乾元殿。並且表
揚了張玄素,同時賞給他500匹絹。對此事一直關注的魏徵,聽到了這個完滿的結局,頗為感觸地嘆道,張公論事,有回天之力,這都
是因為是有高尚道德的君子說的話呀! 這個「回天之力」的真事,充分地說明了唐太宗的虛心納諫。 唐太宗還有一個優點,就
是知錯必改。有一次,他得到了一隻精美絕倫的鷂鷹。他一時忘記了魏徵平時說的國君不可玩物喪志的話,就興味十足地把鷂鷹放在臂
上,逗著玩。不料,巧遇老臣魏徵。唐太宗一時情急,趕忙把鷂鷹藏在懷里。其實,魏徵早已把一切看在眼裡,卻故作不知。走上前
去,特意講起古代帝王追求逸樂之事,旁敲側擊帝王不可玩物喪志。唐太宗擔心時間長了,鷂鷹悶死。但是,魏徵說得沒完沒了,唐太
宗自知理虧,不敢打斷。結果,鷂鷹還是悶死在懷中。 唐太宗知錯必改,知人善任,且胸有大志。在民族政策上,他把少數民族和
漢族看成一家,對少數民族採取了安撫、和親的正確政策。少數民族對唐太宗的政策措施,心悅誠服。唐太宗便具有了很大的向心力,
他們紛紛來歸,並尊稱唐太宗為「天可汗」。唐太宗把文成公主嫁給了吐蕃王松贊干布。這是漢藏民族關系史上的一件大事。作為嫁
妝,文成公主帶去了大批珍寶、經典、醫書、寶器、金銀、金鞍、佩飾、錦緞、葯品,還有食物、飲料、種子、樹木,還有獅子、鳳
凰,等等。文成公主帶去的是中原地區的先進的文明。松贊干布對這樁婚事非常滿意。他對唐太宗自稱女婿,上表祝賀唐太宗遠征的成
功。這次聯姻加強了漢藏民族之間的團結,也促進了藏族經濟的發展。 由於用人得當、政策對路、輕徭薄賦、寬刑輕法,使得唐太
宗時期的經濟、政治、文化都得到了空前的發展。 唐太宗的貞觀時期,政治清明,經濟繁榮,社會穩定,文化昌盛,史稱「貞觀之治".

哲理故事..唐太宗用人2006年04月27日
Tag: 有所思 網路資源

在一次宴會上,唐太宗對王琺說:「你善於鑒別人才,尤其善於評論。你不妨從房玄齡等人開始,都一一做些評論,評一下他們的優缺點,同時和他們互相比較一下,你在哪些方面比他們優秀?」

王琺回答說:「孜孜不倦地辦公,一心為國操勞,凡所知道的事沒有不盡心盡力去做,在這方面我比不上房玄齡。常常留心於向皇上直言建議,認為皇上能力德行比不上堯舜很丟面子,這方面我比不上魏徵。文武全才,既可以在外帶兵打仗做將軍,又可以進入朝廷搞管理擔任宰相,在這方面,我比不上李靖。向皇上報告國家公務,詳細明了,宣布皇上的命令或者轉達下屬官員的匯報,能堅持做到公平公正,在這方面我不如溫彥博。處理繁重的事務,解決難題,辦事井井有條,這方面我也比不上戴胄。至於批評貪官污吏,表揚清正廉署,疾惡如仇,好善喜樂,這方面比起其他幾位能人來說,我也有一日之長。」唐太宗非常贊同他的話,而大臣們也認為王琺完全道出了他們的心聲,都說這些評論是正確的。

從王琺的評論可以看出唐太宗的團隊中,每個人各有所長;但更重要的是唐太宗能將這些人依其專長運用到最適當的職位,使其能夠發揮自己所長,進而讓整個國家繁榮強盛。

未來企業的發展是不可能只依靠一種固定組織的型態而運作,必須視企業經營管理的需要而有不同的團隊。所以,每一個領導者必須學會如何組織團隊,如何掌握及管理團隊。企業組織領導應以每個員工的專長為思考點,安排適當的位置,並依照員工的優缺點,做機動性調整,讓團隊發揮最大的效能。

經理人員的任務在於知人善任,提供企業一個平衡、密合的工作組織。

㈧ 古代君王納諫成功的事例

1、鄒忌以妻因為偏愛自己、妾因為害怕自己、客因為有求於自己,都說自己比城北徐公美。鄒忌從中悟出自己受到了蒙蔽,從而想到齊威王受到了宮婦左右、大臣、百姓的蒙蔽,比自己更嚴重,於是建議齊威王廣開言路,最終使得齊國在政治上戰勝別國。

2、戰國時期,秦國趁趙國政權交替之機,大舉攻趙,並已佔領趙國三座城市。趙國形勢危急,向齊國求援。齊國一定要趙威後的小兒子長安君為人質,才肯出兵。趙威後溺愛長安君,執意不肯,致使國家危機日深。

《戰國策.觸龍說趙太後》寫的就是在強敵壓境,趙太後又嚴歷拒諫的危急形勢下,觸龍因勢利導,以柔克剛,用「愛子則為之計深遠」的道理,說服趙太後,讓她的愛子出質於齊,換取救兵,解除國家危難的故事,歌頌了觸龍以國家利益為重的品質和善於做思想工作的才能。

3、一天,唐太宗得到一隻雄健俊逸的鷂子,他讓鷂子在自己的手臂上跳來跳去,賞玩得高興時,魏徵進來了。太宗怕魏徵提意見,迴避不及,趕緊把鷂子藏到懷里。這一切早被魏徵看到,他稟報公事時故意喋喋不休,拖延時間。太宗不敢拿出鷂子,結果鷂子被憋死在懷里。

4、有一次,唐太宗問魏徵說:「歷史上的人君,為什麼有的人明智,有的人昏庸?」 魏徵說:「多聽聽各方面的意見,就明智;只聽單方面的話,就昏庸(文言是『兼聽則明,偏聽則暗』)。」他還舉了歷史上堯、舜和秦二世、梁武帝、隋煬帝等例子,說:「治理天下的人君如果能夠採納下面的意見,那末下情就能上達,他的親信要想蒙蔽也蒙蔽不了。」

唐太宗連連點頭說:「你說得多好啊!」 又有一天,唐太宗讀完隋煬帝的文集,跟左右大臣說:「我看隋煬帝這個人,學問淵博,也懂得堯、舜好,桀、紂不好,為什麼干出事來這么荒唐?」

魏徵介面說:「一個皇帝光靠聰明淵博不行,還應該虛心傾聽臣子的意見。隋煬帝自以為才高,驕傲自信,說的是堯舜的話,乾的是桀紂的事,到後來糊里糊塗,就自取滅亡了。」

5、玄武門之變後,有人向秦王李世民告發,東宮有個官員,名叫魏徵,曾經參加過李密和竇建德的起義軍,李密和竇建德失敗之後,魏徵到了長安,在太子建成手下干過事,還曾經勸說建成殺害秦王。 秦王聽了,立刻派人把魏徵找來。

魏徵見了秦王,秦王板起臉問他說「你為什麼在我們兄弟中挑撥離間?」 左右的大臣聽秦王這樣發問,以為是要算魏徵的老賬,都替魏徵捏了一把汗。

但是魏徵卻神態自若,不慌不忙地回答說:「可惜那時候太子沒聽我的話。要不然,也不會發生這樣的事了。」 秦王聽了,覺得魏徵說話直爽,很有膽識,不但沒責怪魏徵,反而和顏悅色地說:「這已經是過去的事,就不用再提了。」

㈨ 唐太宗的用人和納諫給了我們什麼啟示

用人唯賢,不能任人唯親;
外舉不避仇、內舉不避親;
要虛懷若谷,善於聽取各方面的意見,特別是不同意見;不可狂妄自大、剛愎自用;

熱點內容
幼師專業怎麼樣 發布:2021-03-16 21:42:13 瀏覽:24
音樂小毛驢故事 發布:2021-03-16 21:40:57 瀏覽:196
昂立中學生教育閘北 發布:2021-03-16 21:40:47 瀏覽:568
建築業一建報考條件 發布:2021-03-16 21:39:53 瀏覽:666
2017年教師資格注冊結果 發布:2021-03-16 21:39:49 瀏覽:642
中國教師資格證查分 發布:2021-03-16 21:39:41 瀏覽:133
踵什麼成語有哪些 發布:2021-03-16 21:38:20 瀏覽:962
東營幼師專業學校 發布:2021-03-16 21:35:26 瀏覽:467
機械電子研究生課程 發布:2021-03-16 21:33:36 瀏覽:875
杭州朝日教育培訓中心怎麼樣 發布:2021-03-16 21:33:28 瀏覽:2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