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童話故事 » 成語quot畫龍點睛quot出自哪個歷史人物的故事集

成語quot畫龍點睛quot出自哪個歷史人物的故事集

發布時間: 2020-11-22 23:05:04

① 畫龍點睛這則成語故事出自什麼寓言

畫龍點睛的故事傳說古時候有個畫家叫張僧繇,他畫龍畫得特別好。有一次,他在金陵(現在南京)安樂寺的牆壁上畫了四條巨龍,那龍畫得活靈活現,非常逼真,只是都沒有眼睛。人們問張僧繇:「為什麼不把眼睛畫出來。」他說:「眼睛可不能輕易畫呀!一畫了,龍就會騰空飛走的!」大家聽了,誰也不信,都認為他在說大話。後來,經不起人們一再請求,張僧繇只好答應把龍的眼睛畫出來。奇怪的事情果然發生了,他剛剛點出第二條龍的眼睛,突然颳起了大風,頃刻間電閃雷鳴。兩條巨龍轉動著光芒四射的眼睛沖天而起,騰空而去。圍觀的人,個個看得目瞪口呆,對張僧繇更佩服了。成語「畫龍點睛」就是從這個傳說中來的。現在一般用來比喻寫作、講話時,在關鍵性的地方用上一兩句精闢的語緝唬光舅叱矯癸蠍含莽言來點明含義,使內容更加生動有力。這種手法也稱為「點睛」之筆。畫龍點睛原形容梁代畫家張僧繇作畫的神妙。後多比喻寫文章或講話時,在關鍵處用幾句話點明實質,使內容生動有力。

② 畫龍點睛成語故事

畫龍點睛
傳說中國古代有一個叫張僧繇的畫家,他在一個寺院的牆上畫了四條龍,這四條龍都沒畫上眼睛。有人問他,為什麼不給龍畫上眼睛呢,他說,畫上眼睛,龍就會飛去。聽的人不相信,偏要讓他畫上。張僧繇沒有辦法,只好用毛筆在龍頭上點上了眼睛。誰知道,剛點完兩條龍的眼睛天上就電閃雷鳴,颳起了大風,下起了大雨,牆壁也震破了,那兩條龍騰空而起,飛到天上去了,牆上就只剩下沒點眼睛的兩條龍了。

③ "畫龍點睛"成語故事簡介

畫龍點睛

張僧繇
唐·張彥遠《歷代名畫記·張僧繇》:「金陵安樂寺四白龍不點眼睛,每雲:『點睛即飛去。』人以為妄誕,固請點之。須臾,雷電破壁,兩龍乘雲騰去上天,二龍未點眼者見在。」
張僧繇是梁朝著名的畫師。有一次,皇帝命令他在金陵安樂寺的牆壁上畫龍。不一會兒,兩條栩栩如生的龍就出現在牆壁上了。這時皇帝發現這兩條龍都沒有眼睛,就問張僧繇這是為什麼。張僧繇回答說:「畫上眼睛的話,它們就會飛走的。」大家不信,皇帝一定要他畫上眼睛,張僧繇只好給其中的一條龍點上了眼睛。霎時間,電閃雷鳴,那條龍真的飛走了。

成語「畫龍點睛」比喻說話或做事關鍵部位處理得好,使整體效果更加傳神。

原形容梁代畫家張僧繇作畫的神妙。後多比喻寫文章或講話時,在關鍵處用幾句話點明實質,使內容生動有力。

④ 畫龍點睛這則成語故事出自什麼地方

畫龍點睛,原形容南北朝畫家張僧繇作畫的神妙.
後多比喻寫文章或講話時,在關鍵處用幾句話點明實質,使內容生動有力.
唐·張彥遠《歷代名畫記·張僧繇》:張僧繇於金陵安樂寺,畫四龍於壁,不點睛.每(每次)曰:「點之即飛去.」人以為(認為)誕,因(因此)須臾(過了一會),雷電破壁,一龍乘雲上天.未點睛者皆(都)在.
【故事】梁朝張僧繇是吳地人.天監年間,任武陵王國將軍,吳興太守.張僧繇在金陵的安樂寺的牆壁上畫四條龍,卻沒有畫上眼睛.遊人們覺得很奇怪,認為應該畫上眼睛,就堅持讓張僧繇畫上龍的眼睛.張僧繇說畫了龍的眼睛以後,那些龍會飛走張僧繇無奈,只好給其中一條龍畫上了眼睛.只見他在眼白上輕輕一點,過了一會兒電閃雷鳴,被點上眼睛的那一條龍飛上了天!

⑤ 畫龍點睛歷史故事的成語

典故故事
南北朝時期的梁朝,有位很出名的大畫家名叫張僧繇,
他的繪畫技術很 高超。當時的皇帝梁武帝信奉佛教,修建的很多寺廟,都讓他去作畫。
傳說,有一年,梁武帝要張僧繇為金陵的安樂寺作畫,在寺廟的牆壁上 畫四條金龍。他答應下來,僅用三天時間就畫好了。這些龍畫得栩栩如生,惟妙惟肖,簡直就像真龍一樣活靈活現。
張僧繇畫好後,吸引很多人前去觀看,都稱贊畫得好,太逼真了。可是, 當人們走近一點看,就會發現美中不足得是四條龍全都沒有眼睛。大家紛紛請求他,把龍得眼睛點上。張僧繇解釋說:「給龍點上眼珠並不難,但是點上了眼 珠這些龍會破壁飛走的。」
大家聽後誰都不相信,認為他這樣解釋很荒唐,牆上的龍怎麼會飛走呢? 日子長了,很多人都以為他是在說謊。
張僧繇被逼得沒有辦法,只好答應給龍「點睛」,但是他為了要讓廟中留下兩條白龍,只肯為另外兩條白龍點睛。這一天,在寺廟牆壁 前有很多人圍觀,張僧繇當著眾人的面,提起畫筆,輕輕地給兩條龍點上眼睛。 奇怪的事情果然發生了,他點過第二條龍眼睛,過了一會兒,天空烏雲密布,狂風四起,雷鳴電閃,在雷電之中,人們看見被「點睛」的兩條龍震破牆壁凌空而起,張牙舞爪地騰雲駕霧飛向天空。
過了一會,雲散天晴,人們被嚇得目瞪口呆,一句話都說不出來了。再看看牆上,只剩下了沒有被點上眼睛的兩條龍,而另外兩條被「點睛」的龍不知去向了。
後來人們根據這個傳說引申出「畫龍點睛」這句成語,比喻說話或文章,在主要處用上關鍵性的、精闢的一兩句話,點明要旨,這樣的話被稱為"點睛之筆",使內容就更加生動有力了。但是在知識改革開放的信息時代,我們可以認為這就是一種創新,因為張僧繇給龍點了眼睛就發生了一個質的飛躍。[3]
成語「畫龍點睛」比喻說話或做事關鍵部位處理得好,使整體效果更加傳神。

⑥ "畫龍點睛"成語故事簡介

「畫龍點睛」故事copy簡介
傳說古時候有個畫家叫張僧繇,
他畫龍畫得特別好.
有一次,
他在金陵
(現在南京)
安樂寺的牆壁上畫了四條巨龍,
那龍畫得活靈活現,
非常逼真,
只是都沒有眼睛.人們問張僧繇:
」為什麼不把眼睛畫出來.」他說:
」眼睛可不能輕易畫呀!
一畫了,
龍就會騰空飛走的!
」大家聽了,
誰也不信,
都認為他在說大話.後來,
經不起人們一再請求,
張僧繇只好答應把龍的眼睛畫出來.奇怪的事情果然發生了,
他剛剛點出第二條龍的眼睛,
突然颳起了大風,
頃刻間電閃雷鳴.兩條巨龍轉動著光芒四射的眼睛沖天而起,
騰空而去.圍觀的人,
個個看得目瞪口呆,
對張僧繇更佩服了.
成語」畫龍點睛」就是從這個傳說中來的.現在一般用來比喻寫作、講話時,
在關鍵性的地方用上一兩句精闢的語言來點明含義,
使內容更加生動有力.這種手法也稱為」點睛」之筆.

⑦ 望梅止渴 畫餅充飢 一飯千金 畫龍點睛 成語所說的歷史人物是誰

望梅止渴
曹操

有一年夏天,曹操率領部隊去討伐張綉,天氣熱得出奇,驕陽似火,天上一絲雲彩也沒有,部隊在彎

彎曲曲的山道上行走,兩邊密密的樹木和被陽光曬得滾燙的

山石,讓人透不過氣來。到了中午時分,士兵的衣服都濕透

了,行軍的速度也慢下來,有幾個體弱的士兵竟暈倒在路邊。

曹操看行軍的速度越來越慢,擔心貽誤戰機,心裡很是著急。

可是,眼下幾萬人馬連水都喝不上,又怎麼能加快速度呢?

他立刻叫來向導,悄悄問他:「這附近可有水源?」向導搖搖頭說:「泉水在山谷的那一邊,要繞道過

去還有很遠的路程。」曹操想了一下說,「不行,時間來不及。」他看了看前邊的樹林,沉思了一會兒,

對向導說:「你什麼也別說,我來想辦法。」他知道此刻即使下命令要求部隊加快速度也無濟於事。腦

筋一轉,辦法來了,他一夾馬肚子,快速趕到隊伍前面,用馬鞭指著前方說:「士兵們,我知道前面有

一大片梅林,那裡的梅子又大又好吃,我們快點趕路,繞過這個山丘就到梅林了!」士兵們一聽,彷彿

已經吃到嘴裡,精神大振,步伐不由得加快了許多。

故事出自《世說新語·假譎》。成語「望梅止渴」,比喻用空想安慰自己或他人。

畫餅充飢
盧毓
三國時候,魏國有個人叫盧毓。他十歲就成了孤兒,兩個哥哥又先後去世。在兵荒馬亂中,他辛勤努力養活著寡嫂和侄兒,日子過得很艱難。他的為人和學問受到了人們的稱贊。

後來盧毓做了官。他為官清正,任職三年多,提出了不少好建議,魏明皇帝很信任他。

那時選拔官吏,一般是憑人推薦,而推薦者往往只推薦有名的人物,這些名人多數只重清談,不務實際,互相吹捧,因此魏明帝很不滿意。在選拔中書郎時,魏明帝就下令說:"這次選拔,要由盧毓來推薦。選拔的人不要只看名聲。名聲就像在地上畫個餅一樣,其實是不能吃的啊!"

"畫餅充飢"的成語就是從這個故事中產生的。現在往往用來比喻用空想來作自我安慰,或者用來說明虛名是沒有實際用處的。

一飯千金
韓信
秦朝末年,有個叱吒風雲的人稀,他便是幫助漢高祖打平天下的大將韓信。

韓信是淮陰人,少年時喪父,家境貧窮,他既不會種田做買賣,又不能去當官,只能過著游盪的生活。為了填飽肚子,不得不常借故到別人家裡去吃飯。他的母親不久也去世了。

母親死後,韓信更是游手好閑,四處游盪。有個亭長與他有過往來,他便常常到這個亭長家裡去吃飯。亭長的妻子見他常來白吃很不高興。

有一次她故意一清早便燒好了飯,早早就吃完了,韓信來了好長時間也不見亭長家吃飯,知道人家不願留自己吃飯,就憤然離去,發誓再也不去亭長家了。

他時常要餓著肚子,為了能填飽肚子,他常常到淮陰城下的河邊去釣魚。河邊有幾個老婆婆常在那裡洗衣服,日子久了,其中一個看韓信落魄無聊,很同情他,一次家人送來午飯,她分一點給韓信吃,韓信飢不擇食,狼吞咽地吃了起來。從此,那洗衣婆每次都分給韓信吃。

一次,韓信吃過分來的飯後,向洗衣婆深深施了一禮,激動地說:「承老大娘這般厚待,我永生難忘,將來我得了志,會報答您老人家的!」

洗衣婆聽了,責怪韓信說:「男子漢大丈夫說這種話干什麼!我看你相貌堂堂,好一個王孫公子,不忍你挨餓,才給你吃點飯,哪裡想到要你報答!」說罷,拿了洗好的衣服離去。

望著老婆婆的背影,韓信暗下決心,有朝一日發跡了,一定要實現今天的諾言,重重報答這位老人家。

後來,韓信替漢王立了不少功勞,被封為楚王,他想起從前曾受過洗衣婆的恩惠,便命從人把她從淮陰請來,當面向她致謝,並贈給她黃金一千兩以答謝她。接著,他又派人把那個亭長找來只賞給他一百小錢,並說「你是個小人,沒將好事做到底。」

這個成語故事是說,受人的恩惠,切莫忘記,雖然所受的恩惠很微小,但在困難時,即使一點點幫助也是很可貴的;到我們有能力時,應該重重地報答施惠的人。

畫龍點睛

張僧繇
唐·張彥遠《歷代名畫記·張僧繇》:「金陵安樂寺四白龍不點眼睛,每雲:『點睛即飛去。』人以為妄誕,固請點之。須臾,雷電破壁,兩龍乘雲騰去上天,二龍未點眼者見在。」

原形容梁代畫家張僧繇作畫的神妙。後多比喻寫文章或講話時,在關鍵處用幾句話點明實質,使內容生動有力。

⑧ 成語畫龍點睛出自哪個歷史人物的故事集

唐·張彥遠《歷代名畫記·張僧繇》

畫龍點睛

huàlóngdiǎnjīng

  • [釋義]畫龍之後再點上眼睛。比喻在關鍵地方簡明扼要地點明要旨;使內容生動傳神。也比喻在整體中突出重點。

  • [語出]唐·張彥遠《歷代名畫記》:「武帝崇飾佛寺;多命僧繇畫之…又金陵安樂寺四白龍;不點眼睛;每雲:『點睛即飛去』。人以為妄誕;固請點之。須臾;雷電破壁;兩龍乘雲騰去上天;二龍未點睛者見在。」清·文康《兒女英雄傳》第三十回:「他就這等山珍海味的小題大作起來;還可以說畫龍點睛。」

  • [正音]睛;不能讀作「qínɡ」。

  • [辨形]睛;不能寫作「晴」。

  • [近義]錦上添花點石成金

  • [反義]弄巧成拙畫蛇添足點石成金

  • [用法]含褒義。原形容梁代畫家張僧繇作畫的神妙;後多比喻作文或講話時;用一二精闢的詞句點明要旨;使內容更加生動傳神。可用作主語、謂語、定語;也可用作狀語。

  • [結構]連動式。

  • [成語故事]

  • 唐·張彥遠《歷代名畫記·張僧繇》:「金陵安樂寺四白龍不點眼睛,每雲:『點睛即飛去。』人以為妄誕,固請點之。須臾,雷電破壁,兩龍乘雲騰去上天,二龍未點眼者見在。」

    張僧繇是梁朝著名的畫師。有一次,皇帝命令他在金陵安樂寺的牆壁上畫龍。不一會兒,兩條栩栩如生的龍就出現在牆壁上了。這時皇帝發現這兩條龍都沒有眼睛,就問張僧繇這是為什麼。張僧繇回答說:「畫上眼睛的話,它們就會飛走的。」大家不信,皇帝一定要他畫上眼睛,張僧繇只好給其中的一條龍點上了眼睛。霎時間,電閃雷鳴,那條龍真的飛走了。

⑨ 像"畫龍點睛"這樣來自寓言故事的成語還有哪三個

守株待兔,亡羊補牢,拔苗助長

熱點內容
幼師專業怎麼樣 發布:2021-03-16 21:42:13 瀏覽:24
音樂小毛驢故事 發布:2021-03-16 21:40:57 瀏覽:196
昂立中學生教育閘北 發布:2021-03-16 21:40:47 瀏覽:568
建築業一建報考條件 發布:2021-03-16 21:39:53 瀏覽:666
2017年教師資格注冊結果 發布:2021-03-16 21:39:49 瀏覽:642
中國教師資格證查分 發布:2021-03-16 21:39:41 瀏覽:133
踵什麼成語有哪些 發布:2021-03-16 21:38:20 瀏覽:962
東營幼師專業學校 發布:2021-03-16 21:35:26 瀏覽:467
機械電子研究生課程 發布:2021-03-16 21:33:36 瀏覽:875
杭州朝日教育培訓中心怎麼樣 發布:2021-03-16 21:33:28 瀏覽:2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