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聯故事18
㈠ 介紹18個對聯的故事
1、宦官自討沒趣明嘉靖年間,有個宦官到浙江公差,一日同南北兩位戶曹喝酒,仗勢借酒醉出言道:南管北關,北管南關,一過手,再過手,受盡四方八面商商賈賈辛苦東西。同飲的一個紳士打抱不平對道:前掌後門,後掌前門,千磕頭,萬磕頭,叫了幾聲萬歲爺爺娘娘站立左右。上聯揭露戶曹貪贓枉法,下聯嘲諷宦官賣身求榮,讀來令人痛快。2、唐寅嘲商人一日,某商人找唐伯虎求寫一副對聯,唐欣然揮毫而就:生意如春意財源似水流商人看了嫌對聯發財的味不濃,唐伯虎見他是一俗夫,便又寫一聯嘲笑之:門前生意好似夏夜蚊蟲隊進隊出夜裡銅錢要象冬天虱子越摸越多誰知,商人卻十分喜愛這副不倫不類的對聯。
3、 進退兩難從前,有位秀才在結婚的當天早上,父親突然去世,只好喪事喜事一起辦。按風俗,喪事喜事都要貼對聯,秀才犯了難,有位文人卻寫了一副對聯:臨親喪,作新郎,哭乎?笑乎?細思量,哭笑不得辭靈堂,入洞房,進耶?退耶?再斟酌,進退兩難這副對聯,真實的描繪了當時秀才悲喜交加的矛盾心理。4、 窮秀才改聯抱不平從前,有個進士老爺,專橫跋扈,不可一世。有年春節,他為了炫耀,在自己的大門上貼了這么一副對聯:父進士、子進士,父子皆進士;婆夫人,媳夫人,婆媳均夫人。正巧,鎮上有個窮秀才,路過進士的家門,看見了這副對聯。他先是露出鄙視的神態,接著,又露出一絲得意的笑容。到晚上,他見四下無人,就悄悄地在對聯上加改了一些筆畫。第二天一大早,進士的門前圍滿了大堆看熱鬧的人,他們有說有笑,議論紛紛,大家都稱贊:「改得好!改得好!」門外的吵嚷聲驚動了進士老爺,他連忙打開大門,一看,立即昏倒在門前的台階上了。原來,進士門前的對聯,已被秀才改成了這樣:父進土,子進土,父子皆進土;婆失夫,媳失夫,婆媳均失夫。
5、 鄭板橋聯辱知府鄭板橋任縣令時,知府孫嘉新派人求字,鄭知孫搜刮民財便寫了一聯:交忠朝庭因受百姓橫批前程金修6、 舒鐵香諷李鴻章舒與李是同榜舉人,李任兩湖總督期間,舒多次登門遭拒。一日,舒游黃鶴樓題一聯於樓壁:同榜貴人多,饒他坐穩青牛,懶向人間談道德。相逢知己少,愧我重登黃鶴,難從天上覓神仙。
7、「混」、「球」聯句湖南軍閥譚延鎧一生的處世哲學集一「混」字,最後混到了國民黨的行政院長,由於處世圓滑,又得了一個「水晶球」的綽號。他死後,有人給他寫了一副對聯:混之為用大矣哉,大吃大喝,大搖大擺,命大福大,大到院長。球的本能滾而已,滾來滾去,滾入滾出,東滾西滾,滾進棺材。8、 上下「憑」等針對封建社會的「上尊下卑」官氣十足,有人戲一聯:上司開口才半句,早已是是是,對對對。下級陳詞達千言,始終嗯嗯嗯,噢噢噢,橫批上下「憑」等
9、 王毅之接對聯一年除夕,王家大門口對聯幾次貼出幾次被人揭走,王心生一計,貼出一副對聯:福無雙至禍不單行這對聯不吉利就沒人揭了。第二天凌晨,他讓兒子獻之給對聯添了個尾巴,為:福無雙至今朝至禍不單行昨夜行10、 針砭人情冷暖清代浙江錢某未中舉人時,時常遭親友冷遇,後來中了舉人,親戚豪富爭相祝賀,他針對這一反差,手書一聯貼在大門上:去歲飢荒,五六七月間,柴米盡焦枯,貧無一寸鐵,賒不得,欠不得,雖有近戚遠親,誰肯雪中送碳。今朝科舉,一二三場內,文章皆合式,中了五經魁,名也香,姓也香,不拘張三李四,都來錦上添花。
11、 三國名人入對四川內江有座嘉靖年建造的三元塔,塔中有一聯說景,實則諧音含三國六個人名:身居寶塔,眼望孔明,怨江圍實難旅步。鳥在籠中,心思槽巢,狠關羽不得張飛。12、 乾隆出謎聯有一年元宵節,乾隆與群臣猜謎,出一聯:黑不是,白不是,紅黃更不是。和狐狼貓狗相仿,既非家禽,又非野獸。詩也有,詞也有,論語上也有。對東西南北摸糊,雖為短品,卻是妙文。在場的紀昀道出謎底,為「猜謎」。
13、 「老」字沒一點有個農民欠財主的債無法償還,於是請人寫了一副對聯貼在門上,對聯是:借新賬,還舊賬,借賬還賬,賬還賬。拆東牆,補西牆,拆牆補牆,牆補牆。橫批只寫了一個「老」字(沒有裡面一「點」)財主上門討債見聯,不覺詫異,自語道:「這橫批的「老」字,說「考」又不象,說「老」又沒有一點?」話音未落,只聽農民說:老(字)要是有一點,早就還你了14、 鄭板橋見聯濟貧鄭板橋當縣令時微服私訪,見一戶人家的破舊大門上貼的對聯是:二三四五六七八九橫批又是一年鄭板橋見聯,忙令隨從回衙取米面、衣服等,戶主得濟含淚道謝。
15、「不如不說」與「何必多說」清初,某縣有一主事官喜歡議上司是非,抨擊時弊。一天,朝庭有一御史視察縣衙,有人將此事上告,御史叫來這個主事官痛斥一頓,並忿忿道一上聯:說人之人被說人之人說,人人被說,不如不說,主事聽了心理不服,針鋒相對答一下聯:管官之官受管官之官管,官官受管,何必多管。16、貪官受辱清朝有個知縣叫王寅,貪臟枉法,有位先生寫了一副對聯叫人貼到了縣衙的門口,聯道:王好貨,不論金銀銅鐵。寅屬虎,全需雞犬牛羊。
17、梁啟超妙對張之洞傳說梁啟超去見湖廣總督張之洞。張之洞想給梁啟超一個下馬威,剛見面即出一聯讓梁對:四水江第一,四時夏第二,老夫居江夏,誰是第一誰是第二。(武漢舊稱江夏)梁啟超從容做對:三教儒在前,三才人在後,小生本儒人,不敢在前不敢在後。本來,儒家真正的思想內核是王道,真正的讀書人,要有膽識要有氣節。不敢在前不敢在後,謙虛豪邁。18、 君子之交明代馮夢龍《古今譚概》中記載:某書生家貧,無酒為友祝壽,遂持水一杯,謂友人曰:「君子之交淡如。」友人知其意,應聲曰:「醉翁之意不在。」這一問一答恰好構成一副對聯:君子之交淡如醉翁之意不在上聯出自《莊子·山水》:「君子之交淡如水,小人之交甘若醴。」下聯出自歐陽修《醉翁亭記》:「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間也。」出句系俗語「君子之交淡如水」中藏去「水」字。純朴友情,盡在對中。聯語正整。
㈡ 為理想而努力奮斗的名人事跡
(1)陳景潤為了證實哥德巴赫猜想,他自學了英語、德語,乃至俄語。無論酷暑還是寒冬,陳景潤都要花上十幾個小時研究哥德巴赫猜想。陳景潤證實哥德巴赫猜想時,光演算的草稿紙都裝了幾麻袋。
他將研究哥德巴赫猜想的成果寫入了論文《大偶數表示一個素數及一個不超過2個素數的乘積之和》中。《大偶數表示一個素數及一個不超過2個素數的乘積之和》一經發表後,立馬引起了國際數學界人士的重視。
英國數學家哈伯斯坦和德國數學家黎希特高度評價了陳景潤哥德巴赫猜想,並將陳景潤哥德巴赫猜想研究成果寫入書中,給其命名為陳氏定理。
(2)屠呦呦多年從事中葯和中西葯結合研究,創制新型抗瘧葯青蒿素和雙氫青蒿素。1972年成功提取到了一種分子式為C15H22O5的無色結晶體,命名為青蒿素。
2011年9月,因為發現青蒿素——一種用於治療瘧疾的葯物,挽救了全球特別是發展中國家的數百萬人的生命獲得拉斯克獎和葛蘭素史克中國研發中心「生命科學傑出成就獎」 。
2015年10月,屠呦呦獲得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理由是她發現了青蒿素,這種葯品可以有效降低瘧疾患者的死亡率。她成為首獲科學類諾貝爾獎的中國人。
(3)蒂芬·霍金1942年1月8日出生於英國的牛津,他年青時就生患絕症,然而他堅持不懈,戰勝了病痛的折磨,成為了舉世矚目的科學家。 霍金在牛津大學畢業後即到劍橋大學讀研究生,這時他被診斷患了「盧伽雷病」,不久,就完全癱瘓了。
他在一般人難以置信的艱難中,成為世界公認的引力物理科學巨人。霍金在劍橋大學任牛頓曾擔任過的盧卡遜數學講座教授之職,他的黑洞蒸發理論和量子宇宙論不僅震動了自然科學界,並且對哲學和宗教也有深遠影響。
(4)馬雲,阿里巴巴這個18個人50萬資金的網路小作坊,8年之後變成了世界最大的B2B商業網站;當年西湖裡隨波逐流的小舢板,8年之後變成了太平洋里的一艘中國互聯網航空母艦;當年那個普通的英語老師,8年之後變成了世界級的網路公司掌門人。
(5)鄧亞萍,她出生在乒乓球世家,她的父親鄧大松曾經是河南省乒乓球隊選手。從鄧亞萍兩歲多開始,父親常常把鄧亞萍放在他的自行車上,帶著鄧亞萍到工人俱樂部看他們打球。鄧亞萍5歲起跟隨父親學打乒乓球,父親則給她制定了—套不同於常規的訓練方法。
開始,鄧亞萍拿的是橫拍,由於鄧亞萍個子長得慢,胳膊短,第二年起便讓她改打宣拍。鄧亞萍從小打球就特別認真。在鄧亞萍成長的道路上遇到過很多困難。
因為個頭矮,省隊不要她,這些情況父親都跟鄧亞萍說了,鄧亞萍明白了父親的意思:別人說你不行,你就要自己爭口氣,要加倍苦練才行,所以鄧亞萍從小就很乖,訓練特別能吃苦。
(2)對聯故事18擴展閱讀:
哥德巴赫猜想是世界近代三大數學難題之一。哥德巴赫1742年給歐拉的信中哥德巴赫提出了以下猜想:任一大於2的偶數都可寫成兩個質數之和。
但是哥德巴赫自己無法證明它,於是就寫信請教赫赫有名的大數學家歐拉幫忙證明,但是一直到死,歐拉也無法證明。 因現今數學界已經不使用「1也是素數」這個約定,原初猜想的現代陳述為:任一大於5的整數都可寫成三個質數之和。
把命題"任一充分大的偶數都可以表示成為一個素因子個數不超過a個的數與另一個素因子不超過b個的數之和"記作"a+b"。1966年陳景潤證明了"1+2"成立,即"任一充分大的偶數都可以表示成二個素數的和,或是一個素數和一個半素數的和"。
屠呦呦,女,葯學家。1930年12月30日生於浙江寧波,1951年考入北京大學,在醫學院葯學系生葯專業學習。1955年,畢業於北京醫學院(今北京大學醫學部)。
畢業後曾接受中醫培訓兩年半,並一直在中國中醫研究院(2005年更名為中國中醫科學院)工作,期間前後晉升為碩士生導師、博士生導師,現為中國中醫科學院的首席科學家。 中國中醫研究院終身研究員兼首席研究員,青蒿素研究開發中心主任,博士生導師、葯學家,諾貝爾醫學獎獲得者。
資料參考:網路_哥德巴赫猜想
網路-屠呦呦
㈢ 十八般武藝樣樣精通 搞笑的故事對聯,樣樣精通
曾經在鐵路施工隊一線施工,一年春節將至,因搶進度,保工期,故施工隊決定節日加班,突擊生產。
寒風瑟瑟,草木枯黃,萬物蕭條,雖然施工現場機器轟鳴,熱火朝天,可施工駐地卻冷冷清清,少了些氣氛,缺了點年味。恰巧前幾天看了一篇文章,大概內容是某校老師利用嚴謹、公正的對聯幽他人一默的故事,深受啟發,於是在自己所住的電、鉗、車、焊等工種繁多的綜合班門上草書對聯一幅:
上聯:架銀線送光明點點焊焊
下聯:精心車細工琢敲敲打打
橫批:樣樣精通
此聯一貼出,頓覺簡陋的施工板房生動了不少,多了些喜慶的氣氛。
。。。。。。
㈣ 對聯故事 18,李調元巧對巧遇
18、李調元巧對巧遇
(一) 妙聯妙對
蜀中才子李調元,乾隆年間中進士後,任廣東學政。 李調元到任之日,轎過鬧市時,胡成義也乘轎而過。李調元的隨從人員不明究竟,喝令通名。
胡成義在轎內朗聲吟道:
春芍葯,夏芙蓉,秋菊冬梅,吾乃探花郎,三江胡成義。
李調元立刻明白了胡的用意,當胡轉請他通名時,他也在轎中隨口應道:
東紫薇,西長庚,南箕北斗,我本謫仙子,四川李調元。
胡成義一聽,不勝驚訝和佩服,趕忙下轎相迎。並邀請李調元到家中飲宴。
(二) 自圓其說
李調元上任不多久,當地的文人墨客邀他郊遊。他們到了一個有山有水的地方,這里懸崖峭壁,風景幽靜。誰料小路突然中斷,只有溪水,仍從路旁崖下潺潺流著。崖上刻有「半邊山」三個字,崖下路旁立一石碑,碑上刻一行字,雲:
半邊山,半段路,半溪流水半溪涸;
同行者解釋說:「這是宋朝蘇東坡學土、黃山谷和佛印三人同游此地時,佛印對蘇東坡出了這個上聯,蘇東坡對不上來,只好請黃山谷將此聯刻碑於此,以示自抑,兼求下聯。」那人說完後,笑對李調元道:「學士大人才思敏捷;能否代貴同鄉蘇學士一洗此羞?」
李調元聽明白了,那人是欲藉此事侮辱他。於是,不慌不忙地笑著說:「這下聯,蘇學士早已對好了,何須再對?」眾人惶惑不解,他接著說:「其實,蘇學士請黃山谷寫字刻碑於此的本身,正是上聯的對句,這叫『意對』,很明顯,下聯是:
一塊碑,一行字,一句成聯一句虛。
眾人聽後,覺得無可非議,只好連聲贊嘆。
李調元又說:「這樣的意對,在四川孩童亦能解,諸公何足掛齒?」
在場所多數人被說得羞愧交加,但也有不服的。其中一官員說:「不見得吧?我在四川任上時就曽試過,並不象你說的那樣人人能對對子。」
李調元問:「試過何人?」
答:「一農夫。」
問:「足下的出聯是?」
答:
塔里點燈,層層孔明諸閣(葛)亮;
問:「農夫有何表示?」
答:「他自顧自在池中采藕,未應對一字。」
李調元說:「農夫已經對了,可惜足下未領會過來。他對的是:
池中采藕,節節太白理(李)長根(庚)。
官員聽後愕然,深施一禮,道一聲「名不虛傳」,便退到一旁去了。
(三) 即景巧對
有一年冬天,李調元從新疆冒雪回京。途中,在一家酒店歇腳時,發現店中牆上貼著一上聯,看墨色紙張,貼的時間不長,但空著下聯沒寫。上聯曰:
黃狗過霜橋,點點梅花落地;
李調元迷惑不解,問店主緣故。店主告訴他,今天早上一書生來店裡吃飯,見橋上有一條黃狗行走,隨口吟出了上聯。但他搜索枯腸也吟不出下聯來,故書寫好貼在這里,期待有人能對出下聯。當店主得知眼前這位,就是蜀中才子李調元時,便說:「相公何不一展胸中之才?」李調元欣然答應。可當他仔細品味上聯後,才感到此聯不凡。他思慮再三都難成佳對,不免心焦。這時突然飛來幾只烏鴉,落在門前雪地上跳躍覓食,他心中頓時開朗,趕緊要來筆墨,一揮而就,寫出下聯:
烏鴉跳雪地,片片竹葉朝天。
這個下聯,與上聯配合得天衣無縫,博得酒店眾人齊聲喝彩。
(四)李調元與夫人對句:
月圓月缺,月缺月圓,年年歲歲,暮暮朝朝,黑夜盡頭方見日
花開花落,花落花開,夏夏秋秋,暑暑涼涼,嚴冬過後始逢春
(五)牧童兩難李調元
傳說李調元任廣東學政時,一牧童在他經過的路上用三塊石頭壘一座小橋,李的轎夫把三塊石頭的橋踢倒了,牧童責問轎夫,李下轎調解。牧童說:「你是李大人吧?聽說你善對,小子出個上聯請你對,對好了,踢了我的橋就算了。」李調元欣然答應,牧童念道:
踢破磊橋三塊石
李想了好久,竟未能對出,只好約明天再來應對。回家以後,冥思苦想,悶悶不樂。妻子問知其故,微微一笑,在紙上寫了一個『出』字,然後用剪刀剪成兩個『山』字。李恍然大悟,次日一早便到約定地點去見牧童,對下聯雲:
剪開出字兩重山
牧童大笑說:「李大人,這下聯恐怕是你夫人想出來的吧?」李調元吃驚地問:「汝何以知之?」牧童答道:「婦人常與尺剪打交道,男子漢多用斧頭。何不將下聯改為:「劈開出路兩重山」。牧童接著說:「李大人,我再出個對子你對吧!」說完又吟出上聯:
古文人做,做詩做賦做高官。
李調元當時也對不出來,回到家中和眾門客共同商討,絞盡腦汁,總算想出了下聯:
八刀心忿,忿世忿命忿窮途。
可當他向牧童念出下聯時,牧童又說:「這分明是個窮書生對出來的,李大人對出這樣窮酸氣的對子於身份不符。不如改成:「大口一吞,吞雲吞霧吞江海」,這樣才有氣魄。」!
李調元聽了,連連稱贊牧童是奇才,贊嘆「後生可畏!」
㈤ 王羲之的故事
1、有一次王羲之看到一位老婆婆在賣扇子,但是生意慘淡而且很多竹扇子都已經發霉,賣家更加看不上了。就決定幫這位老婆婆一個忙。
他問,老奶奶,你這扇子生意如何啊?老奶奶也不客氣,客觀你真幽默,我這些扇子在這賣了那麼多天一把都沒賣出去,在這樣下去我們一家人就要斷糧了。
王羲之說,老婆婆您莫要怨天尤人,我教您一個好辦法,保證可以讓這批扇子買個好價錢,還能讓你大賺一把。然後他就在老太太買的扇子上題字,老婆婆哪知道是大書法家。
忙奪過王羲之手中的筆,我說這位客官,您是來搗亂的吧,我這干凈的扇子都沒賣出去,您來給我這亂塗亂畫一通,我賣給誰?
王羲之說,您不要著急,我寫完以後您在賣的時候只要大聲吆喝王羲之體扇,我保證每一把能賣到一百錢。老婆婆一聽這么神奇,抱著半信半疑的態度,讓王羲之寫了幾把。
人們一聽到是王羲之的書法,都來買了,一時間原來屯著的扇子被一搶而空,老太太納悶了,難道真是神人要幫我。第二天老太太又等著王羲之給自己寫字了,王羲之不是很開心了。
想昨天我是想幫助你,才出此下策,現在你求我就是為了賺錢,但是沒辦法,王羲之還是為老太太寫了幾把,結果又賣的很好。之後王羲之路過橋的時候,要是看到有婆婆還在那邊賣扇子他就繞路躲避。
2、山陰地方有一個道士,他想要王羲之給他寫一卷《道德經》。可是他知道王羲之是不肯輕易替人抄寫經書的。後來,他打聽到王羲之喜歡白鵝,就特地養了一批品種好的大白鵝。
王羲之聽說道士家有好鵝,真的跑去看了。當他走近那道士屋旁,正見到河裡有一群鵝在水面上悠閑地浮游著,一身雪白的羽毛,映襯著高高的紅頂,實在惹人喜愛。
王羲之在河邊看著看著,簡直捨不得離開,就派人去找道士,要求把這群鵝賣給他。那道士笑著說:「既然王公這樣喜愛,就用不著破費,我把這群鵝全部送您好了。
不過我有一個要求,就是請您替我寫一卷經。」王羲之當時就毫不猶豫地給道士抄寫了一卷經,那群鵝就被王羲之帶回去了。
3、有一天夜裡,王羲之在燈下練字,白紙寫滿了一張又一張,鋪得滿地都是。夜深了他還逐個字逐個字細看著,思考著,實在練得太疲倦了,握著筆伏在案上。
忽然,一陣清風過後,一朵白雲飄然而至,雲朵上有位鶴發銀髯的老人,笑呵呵地看著他說:「你的字寫得不錯呀!」「哪裡,哪裡!」王羲之一邊讓坐,一邊謙虛地回答。
他見這位老人仔仔細細地觀看自已寫得字,便請教說:「老人家啊,請您多多指正。」老人見王羲之一片誠心,說道:「你伸過手來。」王羲之心裡納悶,老人要做什麼呢?
他見老人一本正經,不像開玩笑,便慢慢地伸了過去。老人接過手,笑容可掬地說:「我看你誠心誠意學寫字,讓你領悟一個筆訣,日後自有作用。」
老人說完,在王羲之的手心上寫了一個字,然後點點頭說:「你會更快進步的。」說罷就去了。王羲之急忙喊道:「先生家居何處?」只聽空中隱隱約約地傳來一聲:「天台白雲……」
王羲之一看手心是個「永」字,他比呀劃呀,寫呀練呀,終於領悟了:橫豎勾,點撇捺,方塊字的筆畫和架子結構的訣竅,都體現在這「永」字上。
白雲先生教授的真是好筆訣!此後,王羲之練得更勤奮了,他的書法也更加灑脫、奇妙了。後來,王羲之回到紹興,與文友在蘭亭歡聚時,揮筆寫下了千古流傳的書法珍寶《蘭亭集序》。
王羲之念念不忘天台山白雲先生的「永」字筆訣,誠心誠意地寫了一部《黃庭經》,放在山頂一個突兀峭險的岩洞里,後人就叫它「黃經洞」。
4、有一次王羲之在認真的練習寫字,連丫頭給他端來的饅頭和蒜汁放在身邊都沒有發現,丫頭囑咐先生快快吃完,免得讓自己餓著,結果王羲之還是專心致志的練習書法。
丫鬟看到了就跑到王羲之夫人那邊去,幫這個情況告訴夫人。夫人聽了非常擔心,她怕自己的丈夫因為練書法走火入魔變得茶飯不思,隨後傷了身子,就帶著丫頭前去勸說。
誰知道王羲之正拿饅頭蘸著墨水吃的津津有味。夫人和丫頭大笑,丫頭說先生您有沒有覺得今天的饅頭和往日不同,王羲之放下手中的筆,若有所思的說。
這醬汁似乎是美味了不少,原來潛心寫字的王羲之竟然拿墨水當成蒜汁,而王羲之本人似乎根本沒有察覺。
夫人趕忙上前奪過饅頭,心疼的說,你的字已經那麼好看了,為什麼還要這樣廢寢忘食的練習,王羲之說:「我的字都是模仿別人來的,現在我要創造只屬於我自己的字了。」
經過很長一段時間的練習,王羲之終於讓自己的書法自成一派了,他終於擺脫了模仿別人的烙印,成為被後人模仿的存在。
5、有一天,在父親的枕頭里發現一本名叫《筆談》的書,裡面講的都是有關寫字的方法,他高興得如獲至寶,偷偷地閱讀起來。
正當讀得起勁的時候,父親來了,問道:「為什麼偷我枕中秘書?」羲之笑而不答。母親想給他打圓場,從旁插了一句:「你是在揣摩用筆的方法嗎?」
父親認為他年紀太小,未必能夠讀懂,就把書收了回去,對他說:「等你長大了再教你讀。」王羲之不高興地說:「如果等高興地說:「如果等我長大了才講究筆法。
那我這幾年的時光不就白白浪費了嗎?還是讓我現在就學吧,免得不懂方法瞎摸索。」父親聽他說得有理,就把書給了他。
於是,王羲之按照書中所講方法天天苦練起來,不久,他的書法有了顯著進步。但是,王羲之並不滿足已有的進步。有一次,他看見東漢書法家張芝的書跡,愛不釋手,自嘆不如。
張芝的草書寫得好,人們稱他為「草聖」。王羲之不僅愛慕他的字,更欽佩他「臨池學書,池水盡黑」的苦練書法的頑強精神。在給朋友的一封信里。
王羲之寫道:「張芝就著池塘的水練書法,連池水都變黑了,如果人們也下這么深的工夫去練習,未必會趕不上張芝。」
從此,王羲之每天揮筆疾書,寫完字後就到家門口的水池去涮筆。久而久之,池水都染黑了,人們把這個水池稱作「墨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