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故事的意思是什麼意思是什麼意思是什麼
A. 寓言故事(文言文)帶寓意和意思
典故
[編輯本段]
出自《戰國策·齊策二》。《史記· 楚世家》所載原委略祥:「楚柱國昭陽,將兵攻齊,陳軫適為秦使,齊往見昭陽曰:人有遺其舍人一卮酒者,舍人相謂曰:數人飲此不足以,請遂畫地為蛇,索先成者獨飲之。車人曰吾蛇先成,舉酒而起曰,吾能為之足,及其為之足而後成,人奪之酒而飲之。曰:蛇固無足,今為之足是非蛇也。」
寓意
[編輯本段]
這個故事告訴人們,蛇本來沒有腳,先畫成蛇的人,卻將蛇添了腳,結果不成為蛇。後遂用畫蛇添足,比喻節外生枝,多此一舉,反而壞事。明人羅貫中《三國演義》第一百一十回:「張翼諫曰:『將軍戰績已成,威聲大震,可以止矣,今若前進,倘不如意,正如畫蛇添足也。』告訴人們做任何事都要實事求是,不賣弄聰明,否則非但不能把事情做好,反而會把事情辦糟。
發音
[編輯本段]
huà shé tiān zú
解釋
[編輯本段]
畫蛇時給蛇添上腳。比喻做了多餘的事,非但無益,反而不合適。也比喻虛構事實,無中生有。
出處
[編輯本段]
西漢·劉向《戰國策·齊二》:「蛇固無足,子安能為之足?」
用法
[編輯本段]
連動式;作賓語;含貶義
示例
[編輯本段]
周而復《上海的早晨》第四部:「他想接上去說,又覺得是~,只好惋惜地坐著沒動。」
近義詞
[編輯本段]
徒勞無功、多此一舉 弄巧成拙
反義詞
[編輯本段]
畫龍點睛、恰到好處、恰如其分
燈謎
[編輯本段]
巳
原文、注釋、譯文
[編輯本段]
楚有祠者①,賜其舍人卮酒②。舍人相謂曰③:「數人飲之不足,一人飲之有餘。請畫地為蛇,先成者飲酒。」一人蛇先成,引酒且飲之④;乃左手持卮,右手畫蛇,曰:「吾能為之足!」未成。一人之蛇成,奪其卮,曰:「蛇固無足⑤,子安能為之足⑥?」遂飲其酒⑦。為蛇足者,終亡其酒⑧。 ——《戰國策·齊二》
①祠(cí)——周代貴族一年四季都要祭祀祖宗,每個季度祭祀都有專門的稱呼,春天祭祀叫「祠」。 ②舍人——貴族家裡養的門客。卮(zhī)—— 古代盛酒用的器皿。 ③相謂——互相商議。 ④引酒——拿過酒杯。引,取過來。且——將要。 ⑤固——固然,本來的意思。 ⑥子——對人的尊稱。安——疑問詞,怎能,哪能的意思。 ⑦遂——於是就。 ⑧亡——失去,得不到。
古代楚國有個貴族,祭過祖宗以後,把一壺祭酒賞給前來幫忙的門客。門客們互相商量說:「這壺酒大家都來喝則不夠,一個人喝則有餘。讓咱們各自在地上比賽畫蛇,誰先畫好,誰就喝這壺酒。」 有一個人最先把蛇畫好了。他端起酒壺正要喝,卻得意洋洋地左手拿著酒壺,右手繼續畫蛇,說:「我能夠再給它添上幾只腳呢!」可是沒等他把腳畫完,另一個人已把蛇畫成了。那人把壺搶過去,說:「蛇本來是沒有腳的,你怎麼能給它添腳呢!」說罷,便把壺中的酒喝了下去。那個給蛇添腳的人最終失掉了到嘴的那壺酒。 示例 將軍功績已成,威聲大震,可以止矣。今若前進,倘不如意,正如「~」也。(明·施耐庵《水滸全傳》第一百十回)
英文
B. 一篇文言文小故事(30-60字)意思
去村裡許,有古樹,廣蓋及畝。吾輩小童,嘗嬉諸此。忽一日,有機聲隆隆,大樹傾折。或言專,將移諸大屬邑,以備森林城市之選。後數年,未得樹之所之。
意思是:離我們村不遠,以前有一棵古樹,特別大。我們一幫小朋友曾經在那裡做游戲。有一天,傳來機器的轟鳴聲,大樹被連根拔起。有人說,要移栽在大城市裡,為了他們申報「全國森林城市」。以後好幾年,我並沒有搞清楚大樹到底弄哪兒去了。
C. 文言文的故事有哪些
1、自相矛盾
[原文]
楚人有鬻盾與矛者,譽之曰:「 吾盾之堅, 物莫能陷也 。」又譽其矛曰:「 吾矛之利 , 於物無不陷也。」或曰:「 以子之矛 ,陷子之盾 , 何如 ?」 其人弗能應也 。
譯文:
楚國有個賣矛和盾的人,誇贊自己的盾說:「我的盾十分堅固,任何東西都不能穿透它。」又炫耀自己的矛說:「我的矛十分鋒利,什麼東西都能穿透。」有人問:「用您的矛戳您的盾,怎麼樣呢?」那個人回答不出來了。
2、鄭人買履
[原文]
鄭人/有且置履者,先自度其足/而置之其坐,至之市/而忘操之。已得履,乃曰:「吾忘持度。」反歸取之。及反,市罷,遂不得履。人曰:「何不試之以足?」 曰:「寧信度,無自信也。」
譯文:
鄭國有個想買鞋的人,先自己量了自己的腳,然後把尺碼放在他的座位上,等到往集市上去,卻忘了帶尺碼。已經拿到了鞋,就說:「我忘了拿尺碼。」便返回家中取尺碼。再返回集市時,集市已經散了,於是沒有買到鞋。有人問他:「為什麼不用腳試試鞋呢?」他回答說:「寧可相信尺碼也不相信自己的腳。」
3、拔苗助長
[原文]
宋人有憫其苗之不長而揠之者,芒芒然歸,謂其人曰:「今日病矣!予助苗長矣。」其子趨而往視之,苗則槁矣。
天下之不助苗長者寡矣。以為無益而舍之者,不耘苗者也;助之長者,揠苗者也。非徒無益,而又害之。
譯文:
有個宋國人嫌自己的莊稼長得慢,就將禾苗一棵棵拔高。他疲憊不堪地回到家裡,對家人說:「今天累壞了,我幫助莊稼長高啦!」他兒子趕忙到地里去看,禾苗都已枯萎了。
天下人不犯這種拔苗助長錯誤的是很少的。認為養護莊稼沒有用處而不去管它們的,是只種莊稼不除草的懶漢;一廂情願地去幫助莊稼生長的;就是這種拔苗助長的人,不僅沒有益處,反而害死了莊稼。
4、刻舟求劍
[原文]
楚人有涉江者,其劍自舟中墜於水,遽契其舟,曰:"是吾劍之所從墜。"舟止,從其所契者入水求之。舟已行矣,而劍不行,求劍若此,不亦惑乎!
譯文:
有個楚國人乘船渡江,一不小心,把佩帶的劍掉進了江里。他急忙在船沿上刻上一個記號,說:"我的劍就是從這兒掉下去的。"船靠岸後,這個人順著船沿上刻的記號下水去找劍,但找了半天也沒有找到。船已經走了很遠,而劍還在原來的地方。用刻舟求劍的辦法來找劍,不是很胡塗嗎?
5、引嬰投江
[原文]
有過於江上者,見人方引嬰兒而欲投之江中①。嬰兒啼。人問其故②,曰:「此其父善游!」——《呂氏春秋》
[注釋]
①方——正。引——拉著。
②故——緣故。
譯文:
有個從江邊上走過的人,看見一個人正在拉著個嬰兒想把他投到江里去,嬰兒啼哭起來。旁人問他為什麼這么做。(他)說:「這孩子的父親很會游泳。」
[提示]
爸爸是游泳的能手,他的孩子並不一定就會游泳,這里沒有什麼遺傳關系。人的思想、才能、技藝都不能靠遺傳,而必須靠刻苦的學習和實踐去獲得。
6、齊人偷金(利令智昏)
[原文]
齊人有欲得金者,請旦被衣冠①,往鬻金者之所②,見人操金③,攫而奪之④。吏搏而束縛之⑤,問曰:「人皆在焉,子攫人之金,何故?」對吏曰:「殊不見人⑥,徒見金耳⑦。」 ——《呂氏春秋》
[注釋]
①清旦——清早。被——同「披」。
②鬻(yù)——賣。
③操——拿著。
④攫(jué)——奪取。
⑤搏(bó)——捕捉。束縛——捆綁。
⑥殊(shū)——完全。
⑦徒——僅僅。耳——而
譯文:
齊國有個人一心想得到金子。一天,他清早起來,穿好衣,戴好帽,一直走到賣金子的地方,看見有人拿著金子,伸手就奪。官吏把他逮住捆綁起來,問道:"這么多人都在這兒,你為什麼公然搶人家的金子?" 他回答說:"我根本就沒有看到人,眼睛裡只有金子。"
寓意:利慾熏心的人往往會喪失理智,做出愚蠢的事情來。
[提示]
人們常用「利慾熏心」來形容那些「財迷」。偷金的齊人就是一個典型。嚴重的發財思想迷住了他的心竅,使他想問題、看問題的方法非常主觀、片面,甚至到了只見金子不見旁人的地步。在實際生活中,一些有極端個人主義思想的人,也常常會犯這種只想著個人利益的錯誤。
7、齊宣王射箭
[原文]
宣王好射①,說人之謂己能用強也②,其實所用不過三石③。以示左右,左右皆引試之④,中關而上⑤。皆曰:「不下九石,非大王孰能用是⑥!」宣王悅之。然則宣王用不過三石,而終身自以為九石。三石,實也,九石,名也。宣王悅其名而喪其實。 ——《尹文子》
[注釋]
①好(hào)——喜歡,愛好。
②說人之謂己能用強也——喜歡別人說自己能拉硬弓。說,同「悅」。強,硬弓。
③石———重量單位。古時每石一百二十斤,相當於現在的六十斤左右。
④以示左右,左右皆引試之——(他)把弓拿給臣子們看,臣子們都試著拉弓。引,拉弓。
⑤中關——拉弓拉到半滿。關同「彎」。
⑥非大王孰(shú)能用是——除了大王誰能用這張硬弓。孰,哪一個。是,這,這個。這里指弓。
[提示]
齊宣王明明只能拉開三石力的弓,手下人卻說是九石力的弓,捧得齊宣王自己也以為就是這么回事,最後落了個名不符實的壞名聲。所以會出現這種結果,一是因為齊宣王的周圍有一幫曲意逢迎的小人,更主要的是因為齊宣王自己愛聽悅耳的奉承話。這則故事對於我們今天凈化社會風氣也有現實意義。
8、杞人憂天
[原文]
杞國有人,憂天地崩墜①,身亡所寄②,廢寢食者。又有憂彼之所憂者③,因往曉之曰④:「天,積氣耳,亡處亡氣⑤。若屈伸呼吸⑥,終日在天中行止⑦,奈何憂崩墜乎?」 其人曰:「天果積氣⑧,日月星宿不當墜耶⑨?」曉之者曰:「日月星宿亦積氣中之有光耀者,只使墜⑩,亦不能有所中傷(11)。」其人曰:「奈地壞何(12)?」曉者曰:「地積塊耳(13),」充塞四虛(14),亡處亡塊。若躇步跐蹈(15),終日在地上行止,奈何憂其壞?」其人舍然大喜(16),曉之者亦舍然大喜。——《列子》
[注釋]
①崩墜——倒塌,墜落。
②身亡所寄——沒有地方存身。亡,同「無」。寄,依附。
③又有憂彼之所憂者——又有一個為他的憂愁而擔心的人。
④曉——開導。
⑤亡處亡氣——沒有一處沒有氣。
⑥若——你。屈伸——身體四肢的活動。
⑦終日在天中行止——整天在天空氣體里活動。行止,行動和停留。
⑧果——果然,果真。
⑨日月星宿(xiù)不當墜耶——日月星辰不就會墜落下來了嗎?星宿,泛指星辰。
⑩只使——即使。
(11)中傷——打中擊傷。
(12)奈地壞何——那地壞了(又)怎麼辦呢?
(13)地積塊耳——大地是土塊堆積成的罷了。
(14)四虛——四方。
(15)躇(chú)步跐(cí)蹈——泛指人的站立行走。躇,立。步,走。跐,踩。蹈,踏。
(16)舍然——釋然。放心的樣子。
[提示]
頭頂藍天,卻整天擔心藍天會崩塌下來;腳踏大地,卻成天害怕大地會陷落下去。這則寓言辛辣地諷刺了那些胸無大志,患得患失的人。「天下本無事,庸人自擾之。」我們決不做「現代的杞人」,而要胸懷大志,心境開闊,為了實現遠大的理想,把整個身心投入到學習和工作中去。寓言中那位熱心人對天、地、星、月的解釋是不科學的,只能代表當時的認識水平,但他那種關心他人的精神、耐心誘導的做法,還是值得稱贊的。
9、葉公好龍
[原文]
葉公子高好龍,鉤以寫龍,鑿以寫龍,屋室雕文以寫龍。於是天龍聞而下之,窺頭於牖,施尾於堂。葉公見之,棄而還走,失其魂魄,五色無主。是葉公非好龍也,好夫似龍而非龍者也。
譯文:
葉公子高非常喜歡龍,用鉤子畫龍,用鑿子刻龍,住處雕刻的圖案也都是龍,住處雕刻的圖案也都是龍。
天上的真龍聽說了,就從天上下來。龍頭從窗戶探進來,龍尾拖在廳堂里。葉公一見,轉身就跑,嚇得魂不附體,臉色都變了。
由此看來,葉公並不是真的喜歡龍,他喜歡的,是似龍非龍的東西。
10、割席分坐
[原文]
管寧、華歆共園中除菜,見地有片金,管揮鋤與瓦石不異,華捉而擲去之。又嘗同席讀書,有乘軒冕過門者,寧讀如故,歆廢書出看。寧割席分坐,曰:「子非吾友也。」
譯文:
管寧、華歆同在園中除菜,見地上有小片黃金。管寧揮鋤不停,和看到石頭瓦片一樣沒有區別,華歆拾起金片而後又扔了它。他們又曾同坐一張席上讀書,有個坐著四周有障蔽的高車的官員從門前過,管寧讀書不停如故,華歆放下書出去觀看。管寧割斷席子分開坐,說:「您不是我的朋友。」
D. 文言文中的「故事」是什麼意思
古文里,故事就是過去發生的事情
E. 故事,,在古文中什麼意思
1、舊事,以往的事情。
《史記·太史公自序》:「余所謂述故事,整齊其世傳,非所謂作也。」
2、舊業,原來的職業。
《商君書·墾令》:「知農不離其故事,則草必墾矣。」
2、先例,舊日的典章制度。
《漢書·劉向傳》:「宣帝循武帝故事,招名儒俊材置左右。」 宋 胡銓 《戊午上高宗封事》:「檜乃厲聲曰:『侍郎知故事,我獨不知!』」清錢謙益《南征吟小引》:「上方臨遣授鉞,如晉公故事,伯應(袁可立子)其將有雄篇麗句繼退之而作乎,余將泚筆以和焉!」
3、典故。
宋歐陽修《六一詩話》:「自《西昆集》出,時人爭效之,詩體一變,而先生老輩患其多用故事,至於語僻難曉。」
4、花樣。
《紅樓夢》第六一回:「吃膩了腸子,天天又閙起故事來了。」
5、敘事性文學作品中一系列為表現人物性格有因果聯系的、展示與主題相關的生活事件。
《紅樓夢》第一回:「雖我未學,下筆無文,又何妨用假語村言,敷演出一段故事來,亦可使閨閣昭傳,復可悅世之目,破人愁悶,不亦宜乎?」
6、文學體裁的一種,屬於口頭文學,側重於事件過程的描述。強調情節的生動性和連貫性,較適於口頭講述。
某些故事是人類對自身歷史的一種記憶行為,人們通過多種故事形式。記憶和傳播著一定社會的文化傳統和價值觀念,引導著社會性格的形成。故事通過對過去的事的記憶和講述,描述某個范圍社會的文化形態,也有說法認為,故事並不是一種文體,它是通過敘述的方式講一個帶有寓意的事件。他對於研究歷史上文化的傳播與分布具有較大作用。
7.用一句話概括來講,故事,就是以前的事,這個事可能是真實的事,也可能是虛構的事。
最長的短篇故事集是《聊齋志異》
8.故事,即是已故的事。
9.故事亦可理解為:不為人知的秘密。當人們把這個不為人知的秘密,揭破之後,就變成了故事。
故事,就是大家廣為流傳的事情。
10.故事告訴我們,歲月流逝,每個人都會失去最初的光鮮亮麗。
F. 文言文中「故事」的意思
文言文中故事是舊事的意思。現代文中故事代表演義,網路上故事成了段子。
G. 文言文/翻譯,成語故事/典故,寓意/解釋/是什麼意思
【鄭人買履】是什麼意思?
主要說的是鄭國的人因過於相信「尺度」,造成買不到鞋子的故事。揭示了鄭人拘泥於教條心理,依賴數據的習慣。常比喻做事死板,不會變通的人。
【鄭人買履】出自哪裡?
出自《韓非子》
【鄭人買履】詞語辨析:
【鄭人買履讀音】:zhèng rén mǎi lǚ
【鄭人買履的近義詞】:刻舟求劍、墨守成規、冥頑不靈、膠柱鼓瑟、因循守舊
【鄭人買履的反義詞】:達權通變、靈機應變、隨機應變
【鄭人買履用法】:主謂式;作定語、狀語;含貶義
【鄭人買履】如何造句:
1、至今,不相信自己,只按教條辦事,像鄭人買履的人還大有人在。
2、你可真是鄭人買履的典型啊。
3、真的不得不說,很多顧客買衣服都是鄭人買履。
4、《鄭人買履》則借一個寧可相信自己腳的尺碼而不相信自己的腳的人,譏諷墨守成規、迷信教條而不尊重客觀事實的人。
5、在生活我們應該隨機應變,千萬不能犯鄭人買履的錯誤。
6、因為俺是文化人,學過鄭人買履的故事。
7、後來人們根據這個笑話引申出「鄭人買履」這句成語,諷喻那些只相信教條,不顧客觀實際的人。
8、現在的人,都像是鄭人買履,永遠記得的是那把度尺,而不是拿腳去試。
9、你可千萬不要學鄭人買履。
10、我們做事要根據實際的情況進行靈活調整,千萬不能像鄭人買履一樣。
【鄭人買履文言文】:
鄭人有欲買履者(一些書上寫「鄭人有且置履者」),先自度(ó)其足,而置之其坐。至之市,而忘操之。已得履,乃曰:「吾忘持度(dù)!」反歸取之。及反,市罷,遂(suì)不得履。
人曰:「何不試之以足?」
曰:「寧(nìng)信度,無自信也。」
【鄭人買履白話文翻譯】:
有一個鄭國人想去買鞋子,事先量了自己的腳的尺碼,然後把量好的尺碼放在自己的座位上。到了集市,卻忘了帶上尺碼。已經拿到了鞋子,才說:「我忘了帶尺碼。」就返回家中拿尺碼。等到他返回集市的時候,集市已經散了,最終沒有買到鞋子。
有人問:「你為什麼不用自己的腳去試試鞋子?」
他回答說:「我寧可相信量好的尺碼,也不相信自己的腳。」
【鄭人買履】成語接龍:
鄭人買履→履足差肩→肩背難望→望風披靡→靡有孑遺→遺珥墮簪→簪筆磬折→折膠墮指→指山賣磨→磨穿鐵鞋→鞋弓襪小→小鳥依人→人情之常→常勝將軍→軍法從事→事與願違→違天害理→理屈詞窮→窮而後工→工力悉敵→敵惠敵怨→怨天憂人→人雲亦雲→雲蒸霞蔚→蔚然成風→風起雲布→布裙荊釵→釵橫鬢亂→亂作胡為→為國為民→民胞物與→與世推移→移東就西→西食東眠→眠思夢想→想入非非→非我族類→類聚群分→分別門戶→戶樞不蠹→蠹國嚼民→民窮財盡→盡誠竭節→節外生枝→枝詞蔓語→語重心沉→沉著痛快→快意當前→前襟後裾→裾馬襟牛→牛刀割雞→雞骨支床→床上施床→床上疊床→床上迭床→床下牛斗→斗雞走犬→犬馬之疾→疾聲厲色→色飛眉舞→舞文弄墨→墨跡未乾→干名犯義→義海恩山→山中宰相→相得益章→章甫薦履→履舄交錯→錯落參差→差三錯四→四海飄零→零敲碎打→打滾撒潑→潑天大禍→禍福之門→門可羅雀→雀角鼠牙→牙白口清→清宮除道→道合志同
【鄭人買履】歷史典故給我們帶來的啟示/寓意:
這個故事是諷刺那些墨守成規、迷信教條的人。告訴我們:要根據事情的變化去處理事情,不能墨守成規。事情變了,處理的方法也要跟這變。
諷刺了那些因循守舊、固執己見、不知變通、墨守成規、不懂得根據客觀實際的人。還告訴我們,要實事求是(即「試之以足」),學會變通,不要教條主義(即「寧信度,無自信也」)的道理。
H. 成語故事/出處,文言文翻譯/是什麼意思
【成語】故事情節/典故出處(原文),文言文翻譯(現代文)。
舉例:【刻舟求劍】
典故:比喻不懂事物已發展變化而仍靜止地看問題。
故事:楚國有個人在擺渡過江中,佩戴的劍掉落水中了,於是他在船旁落劍處劃了記號說:『劍是從這里掉落入水中的。』等船停止後,可從這個記號處下水找到劍的。
出處:《呂氏春秋·察今》》:「楚人有涉江者,其劍自舟中墜於水,遽契其舟曰:『是吾劍之所從墜。』舟止,從其所契者入水求之。舟已行矣,而劍不行,求劍若此,不亦惑乎?」
現代文:楚國有個人在擺渡過江中,佩戴的劍掉落水中了,於是他在船旁落劍處劃了記號說:『劍是從這里掉落入水中的。』等船停止後,可從這個記號處下水找到劍的。(船已經行走了,但劍還在原來的地方,以這種方式找劍,不是自我欺騙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