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童話故事 » 文言文故事什麼意思是什麼意思是什麼意思是什麼意思

文言文故事什麼意思是什麼意思是什麼意思是什麼意思

發布時間: 2020-11-22 23:59:51

A. 十則寓言故事及其寓意,要文言文的那種

塞翁失馬
近塞上之人有善術者,馬無故亡而入胡。人皆吊之,其父曰:「此何遽不為福乎?」居數月,其馬將胡駿馬而歸。人皆賀之,其父曰:「此何遽不能為禍乎?」家富良馬,其子好騎,墮而折其髀。人皆吊之,其父曰:「此何遽不為福乎?」居一年,胡人大入塞,丁壯者引弦而戰。近塞之人,死者十九。此獨以跛之故,父子相保。
寓意:福禍相依,我們要善於用冷靜的頭腦,辯證的眼光看待福與禍。在一定的條件下,福可以轉化為禍,禍也可變化成福。好事和壞事在一定條件可以互相轉換。
揠苗助長
宋人有閔其苗之不長而揠之者,芒芒然歸,謂其人曰:「今日病矣,予助苗長矣!」其子趨而往視之,苗則槁⑩矣。
天下之不助苗長者寡矣!以為無益而舍之者,不耘苗者也;助之長者,揠苗者也;非徒無益,而又害之。
寓言意義:客觀事物的發展自有它的規律,純靠良好的願望和熱情是不夠的,很可能效果還會與主觀願望相反。這一寓言還告知一具體道理:"欲速則不達"。
先發兩則了。。。。網上可以查到。

B. 成語故事/出處,文言文翻譯/是什麼意思

【成語】故事情節/典故出處(原文),文言文翻譯(現代文)。
舉例:【刻舟求劍】
典故:比喻不懂事物已發展變化而仍靜止地看問題。
故事:楚國有個人在擺渡過江中,佩戴的劍掉落水中了,於是他在船旁落劍處劃了記號說:『劍是從這里掉落入水中的。』等船停止後,可從這個記號處下水找到劍的。
出處:《呂氏春秋·察今》》:「楚人有涉江者,其劍自舟中墜於水,遽契其舟曰:『是吾劍之所從墜。』舟止,從其所契者入水求之。舟已行矣,而劍不行,求劍若此,不亦惑乎?」
現代文:楚國有個人在擺渡過江中,佩戴的劍掉落水中了,於是他在船旁落劍處劃了記號說:『劍是從這里掉落入水中的。』等船停止後,可從這個記號處下水找到劍的。(船已經行走了,但劍還在原來的地方,以這種方式找劍,不是自我欺騙嗎?)

C. 文言文中的「故事」是什麼意思

古文里,故事就是過去發生的事情

D. 文言文中「故事」的意思

文言文中故事是舊事的意思。現代文中故事代表演義,網路上故事成了段子。

E. 成語故事/主人公,文言文/是什麼意思

唾面自乾:tuò miàn zì gān///成語故事:《新唐書•婁師德傳》。婁師德在刑武則天時做過宰相,他的處世哲學就是妨忍耐。婁師德身長八尺,嘴方,嘴唇很寬大。他為人深沉,有度量,有人觸犯了他,他就謙虛退讓以求得別人的原諒,不在臉上露出憤怒的顏色,他曾與李昭德一起走路,婁師德長得很胖,不能走快了,昭德嫌慢,生氣地說:「被鄉巴佬拖累!」婁師德笑著說:「我不做鄉巴佬,又有誰做呢?」他的弟弟被朝廷派去守代州,在上任前向他辭行,他教導他的弟弟遇事要忍耐。他弟弟說:「有人把痰吐在我臉上,我自己把它擦乾就是了。」婁師德說:「還不行,你自己把它弄乾凈,是想躲避別人的怒氣,應該讓它自己幹了。」才算能忍耐。後來用唾面自乾來形容受了污辱,不作反抗,盡力忍受。
主人公//婁師德
文言文//
《新唐書·婁師德傳》:「其弟守代州,辭之官,教之耐事。弟曰:『有人唾面,潔之乃已。』師德曰:『未也,潔之,是違其怒,正使自干耳。』」
中國的成語大多可以講出一個故事。特別是那些本身就是歷史故事濃縮的成語。
如:鴻門宴——完璧歸趙——桃李不言等

F. 金鉤桂餌這個文言文成語故事中,鍛黃金之鉤的鍛字,垂翡翠之綸的垂是什麼意思

鍛:打造。
垂:垂掛。

G. 一篇文言文小故事(30-60字)意思

去村裡許,有古樹,廣蓋及畝。吾輩小童,嘗嬉諸此。忽一日,有機聲隆隆,大樹傾折。或言專,將移諸大屬邑,以備森林城市之選。後數年,未得樹之所之。
意思是:離我們村不遠,以前有一棵古樹,特別大。我們一幫小朋友曾經在那裡做游戲。有一天,傳來機器的轟鳴聲,大樹被連根拔起。有人說,要移栽在大城市裡,為了他們申報「全國森林城市」。以後好幾年,我並沒有搞清楚大樹到底弄哪兒去了。

H. 這一段古文是什麼意思出自哪裡講的什麼故事會翻譯文言文的進

出自清 和邦額 《夜譚隨錄·白萍》
夜譚隨錄(《夜譚隨錄》),清代筆記式文言短版篇小說集,全書4卷(或權作12卷),包括傳奇和志怪小說 160篇左右。著者和邦額。《夜譚隨錄》在形式上極力摹擬《聊齋志異》,以描寫平民女子見長,塑造了一些帶有「村野」氣的少女形象,如碧碧(《碧碧》)、香雲(《香雲》)、白萍(《白萍》)、收香(《婁方華》)、白氏(《王侃》)、秀姑(《秀姑》)等,她們天真活潑、開朗大方、敢作敢為。有些長篇,情節詭異,敘述婉曲,也尚可觀。但多數人物形象面目蒼白,失之粗率。

譯文:
一天深夜,一個歌舞女忽然來到了,相交往後一起睡覺。(男子)熟睡之中,隱私處疼痛象刀割一樣,大叫暈了過去,同夥驚醒起來探望,已經失去了陰莖。

I. 寓言故事(文言文)帶寓意和意思

典故
[編輯本段]
出自《戰國策·齊策二》。《史記· 楚世家》所載原委略祥:「楚柱國昭陽,將兵攻齊,陳軫適為秦使,齊往見昭陽曰:人有遺其舍人一卮酒者,舍人相謂曰:數人飲此不足以,請遂畫地為蛇,索先成者獨飲之。車人曰吾蛇先成,舉酒而起曰,吾能為之足,及其為之足而後成,人奪之酒而飲之。曰:蛇固無足,今為之足是非蛇也。」
寓意
[編輯本段]
這個故事告訴人們,蛇本來沒有腳,先畫成蛇的人,卻將蛇添了腳,結果不成為蛇。後遂用畫蛇添足,比喻節外生枝,多此一舉,反而壞事。明人羅貫中《三國演義》第一百一十回:「張翼諫曰:『將軍戰績已成,威聲大震,可以止矣,今若前進,倘不如意,正如畫蛇添足也。』告訴人們做任何事都要實事求是,不賣弄聰明,否則非但不能把事情做好,反而會把事情辦糟。

發音
[編輯本段]
huà shé tiān zú

解釋
[編輯本段]
畫蛇時給蛇添上腳。比喻做了多餘的事,非但無益,反而不合適。也比喻虛構事實,無中生有。
出處
[編輯本段]
西漢·劉向《戰國策·齊二》:「蛇固無足,子安能為之足?」

用法
[編輯本段]
連動式;作賓語;含貶義

示例
[編輯本段]
周而復《上海的早晨》第四部:「他想接上去說,又覺得是~,只好惋惜地坐著沒動。」

近義詞
[編輯本段]
徒勞無功、多此一舉 弄巧成拙

反義詞
[編輯本段]
畫龍點睛、恰到好處、恰如其分

燈謎
[編輯本段]


原文、注釋、譯文
[編輯本段]
楚有祠者①,賜其舍人卮酒②。舍人相謂曰③:「數人飲之不足,一人飲之有餘。請畫地為蛇,先成者飲酒。」一人蛇先成,引酒且飲之④;乃左手持卮,右手畫蛇,曰:「吾能為之足!」未成。一人之蛇成,奪其卮,曰:「蛇固無足⑤,子安能為之足⑥?」遂飲其酒⑦。為蛇足者,終亡其酒⑧。 ——《戰國策·齊二》

①祠(cí)——周代貴族一年四季都要祭祀祖宗,每個季度祭祀都有專門的稱呼,春天祭祀叫「祠」。 ②舍人——貴族家裡養的門客。卮(zhī)—— 古代盛酒用的器皿。 ③相謂——互相商議。 ④引酒——拿過酒杯。引,取過來。且——將要。 ⑤固——固然,本來的意思。 ⑥子——對人的尊稱。安——疑問詞,怎能,哪能的意思。 ⑦遂——於是就。 ⑧亡——失去,得不到。

古代楚國有個貴族,祭過祖宗以後,把一壺祭酒賞給前來幫忙的門客。門客們互相商量說:「這壺酒大家都來喝則不夠,一個人喝則有餘。讓咱們各自在地上比賽畫蛇,誰先畫好,誰就喝這壺酒。」 有一個人最先把蛇畫好了。他端起酒壺正要喝,卻得意洋洋地左手拿著酒壺,右手繼續畫蛇,說:「我能夠再給它添上幾只腳呢!」可是沒等他把腳畫完,另一個人已把蛇畫成了。那人把壺搶過去,說:「蛇本來是沒有腳的,你怎麼能給它添腳呢!」說罷,便把壺中的酒喝了下去。那個給蛇添腳的人最終失掉了到嘴的那壺酒。 示例 將軍功績已成,威聲大震,可以止矣。今若前進,倘不如意,正如「~」也。(明·施耐庵《水滸全傳》第一百十回)
英文

J. 文言文/翻譯,成語故事/典故,寓意/解釋/是什麼意思

【鄭人買履】是什麼意思?
主要說的是鄭國的人因過於相信「尺度」,造成買不到鞋子的故事。揭示了鄭人拘泥於教條心理,依賴數據的習慣。常比喻做事死板,不會變通的人。
【鄭人買履】出自哪裡?
出自《韓非子》
【鄭人買履】詞語辨析:
【鄭人買履讀音】:zhèng rén mǎi lǚ
【鄭人買履的近義詞】:刻舟求劍、墨守成規、冥頑不靈、膠柱鼓瑟、因循守舊
【鄭人買履的反義詞】:達權通變、靈機應變、隨機應變
【鄭人買履用法】:主謂式;作定語、狀語;含貶義
【鄭人買履】如何造句:
1、至今,不相信自己,只按教條辦事,像鄭人買履的人還大有人在。
2、你可真是鄭人買履的典型啊。
3、真的不得不說,很多顧客買衣服都是鄭人買履。
4、《鄭人買履》則借一個寧可相信自己腳的尺碼而不相信自己的腳的人,譏諷墨守成規、迷信教條而不尊重客觀事實的人。
5、在生活我們應該隨機應變,千萬不能犯鄭人買履的錯誤。
6、因為俺是文化人,學過鄭人買履的故事。
7、後來人們根據這個笑話引申出「鄭人買履」這句成語,諷喻那些只相信教條,不顧客觀實際的人。
8、現在的人,都像是鄭人買履,永遠記得的是那把度尺,而不是拿腳去試。
9、你可千萬不要學鄭人買履。
10、我們做事要根據實際的情況進行靈活調整,千萬不能像鄭人買履一樣。
【鄭人買履文言文】:
鄭人有欲買履者(一些書上寫「鄭人有且置履者」),先自度(ó)其足,而置之其坐。至之市,而忘操之。已得履,乃曰:「吾忘持度(dù)!」反歸取之。及反,市罷,遂(suì)不得履。
人曰:「何不試之以足?」
曰:「寧(nìng)信度,無自信也。」
【鄭人買履白話文翻譯】:
有一個鄭國人想去買鞋子,事先量了自己的腳的尺碼,然後把量好的尺碼放在自己的座位上。到了集市,卻忘了帶上尺碼。已經拿到了鞋子,才說:「我忘了帶尺碼。」就返回家中拿尺碼。等到他返回集市的時候,集市已經散了,最終沒有買到鞋子。
有人問:「你為什麼不用自己的腳去試試鞋子?」
他回答說:「我寧可相信量好的尺碼,也不相信自己的腳。」
【鄭人買履】成語接龍:
鄭人買履→履足差肩→肩背難望→望風披靡→靡有孑遺→遺珥墮簪→簪筆磬折→折膠墮指→指山賣磨→磨穿鐵鞋→鞋弓襪小→小鳥依人→人情之常→常勝將軍→軍法從事→事與願違→違天害理→理屈詞窮→窮而後工→工力悉敵→敵惠敵怨→怨天憂人→人雲亦雲→雲蒸霞蔚→蔚然成風→風起雲布→布裙荊釵→釵橫鬢亂→亂作胡為→為國為民→民胞物與→與世推移→移東就西→西食東眠→眠思夢想→想入非非→非我族類→類聚群分→分別門戶→戶樞不蠹→蠹國嚼民→民窮財盡→盡誠竭節→節外生枝→枝詞蔓語→語重心沉→沉著痛快→快意當前→前襟後裾→裾馬襟牛→牛刀割雞→雞骨支床→床上施床→床上疊床→床上迭床→床下牛斗→斗雞走犬→犬馬之疾→疾聲厲色→色飛眉舞→舞文弄墨→墨跡未乾→干名犯義→義海恩山→山中宰相→相得益章→章甫薦履→履舄交錯→錯落參差→差三錯四→四海飄零→零敲碎打→打滾撒潑→潑天大禍→禍福之門→門可羅雀→雀角鼠牙→牙白口清→清宮除道→道合志同
【鄭人買履】歷史典故給我們帶來的啟示/寓意:
這個故事是諷刺那些墨守成規、迷信教條的人。告訴我們:要根據事情的變化去處理事情,不能墨守成規。事情變了,處理的方法也要跟這變。
諷刺了那些因循守舊、固執己見、不知變通、墨守成規、不懂得根據客觀實際的人。還告訴我們,要實事求是(即「試之以足」),學會變通,不要教條主義(即「寧信度,無自信也」)的道理。

熱點內容
幼師專業怎麼樣 發布:2021-03-16 21:42:13 瀏覽:24
音樂小毛驢故事 發布:2021-03-16 21:40:57 瀏覽:196
昂立中學生教育閘北 發布:2021-03-16 21:40:47 瀏覽:568
建築業一建報考條件 發布:2021-03-16 21:39:53 瀏覽:666
2017年教師資格注冊結果 發布:2021-03-16 21:39:49 瀏覽:642
中國教師資格證查分 發布:2021-03-16 21:39:41 瀏覽:133
踵什麼成語有哪些 發布:2021-03-16 21:38:20 瀏覽:962
東營幼師專業學校 發布:2021-03-16 21:35:26 瀏覽:467
機械電子研究生課程 發布:2021-03-16 21:33:36 瀏覽:875
杭州朝日教育培訓中心怎麼樣 發布:2021-03-16 21:33:28 瀏覽:2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