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麼人什麼不的成語是什麼成語是什麼成語故事
沒有「什麼不什麼干」的成語,「()()()干」的成語如下:
非意相干版 非意:意料之外;干:冒權犯。意外的無故冒犯。
共枝別干 比喻一個教師傳授下來的但又各人自成一派。
河落海乾 比喻一點不剩。
精明強干 機靈聰明,辦事能力強。
口血未乾 古時訂立盟約,要在嘴上塗上牲口的血。指訂約不久就毀約。
口燥唇乾 口腔和嘴唇都幹了。形容話說得很多或費盡口舌。
埋頭苦幹 專心一意地刻苦工作。
Ⅱ 什麼什麼什麼的成語是什麼成語故事
成語故事是我國歷史的一部分,成語是歷史的積淀,每一個成語的背專後都有一個含義深遠的屬故事.經過時間的打磨,千萬人的口口叮傳,每一句成語又是那麼深刻雋永、言簡意賅.閱讀成語故事,可以了解歷史、通達事理、學習知識、積累優美的語言素材.所以,學習成語是青少年學習中國文化的必經之路.成語故事以深刻形象的故事典故講述一些道理.成語就是有道理的詞語,它奠基著我國的文化之熙.後來被編譯成《成語故事》系列圖書.
Ⅲ 什麼的成語成語故事
一)鐵杵磨針
【典故】
唐朝著名大詩人李白小時候不喜歡念書,常常逃學,到街上去閑逛。
一天,李白又沒有去上學,在街上東溜溜、西看看,不知不覺到了城外。暖和的陽光、歡快的小鳥、隨風搖擺的花草使李白感嘆不已,「這么好的天氣,如果整天在屋裡讀書多沒意思?」
走著走著,在一個破茅屋門口,坐著一個滿頭白發的老婆婆,正在磨一根棍子般粗的鐵杵。李白走過去,「老婆婆,您在做什麼?」
「我要把這根鐵杵磨成一個綉花針。 」老婆婆抬起頭,對李白笑了笑,接著又低下頭繼續磨著。
「綉花針?」李白又問:「是縫衣服用的綉花針嗎?」
「當然!」
「可是,鐵杵這么粗,什麼時候能磨成細細的綉花針呢?」
老婆婆反問李白:「滴水可以穿石,愚公可以移山,鐵杵為什麼不能磨成綉花針呢?」
「可是,您的年紀這么大了?」
「只要我下的功夫比別人深,沒有做不到的事情。」
老婆婆的一番話,令李白很慚愧,於是回去之後,再沒有逃過學。每天的學習也特別用功,終於成了名垂千古的詩仙。
【釋讀】
無論做什麼事情,只要有恆心,一定會成功的,功夫不負有心人。我們的孩子們,如果在學業上能認真、努力、有恆心,成績好一定是沒有問題的。
(二)聞雞起舞
【典故】
晉代的祖逖是個胸懷坦盪、具有遠大抱負的人。可他小時候卻是個不愛讀書的淘氣孩子。進入青年時代,他意識到自己知識的貧乏,深感不讀書無以報效國家,於是就發奮讀起書來。他廣泛閱讀書籍,認真學習歷史,於是就發奮讀起書來。他廣泛閱讀書籍,認真學習歷史,從中汲取了豐富的知識,學問大有長進。他曾幾次進出京都洛陽,接觸過他的人都說,祖逖是個能輔佐帝王治理國家的人才。祖逖24歲的時候,曾有人推薦他去做官司,他沒有答應,仍然不懈地努力讀書。
後來,祖逖和幼時的好友劉琨一志擔任司州主簿。他與劉琨感情深厚,不僅常常同床而卧,同被而眠,而且還有著共同的遠大理想:建功立業,復興晉國,成為國家的棟梁之才。
一次,半夜裡祖逖在睡夢中聽到公雞的鳴叫聲,他一腳把劉琨踢醒,對他說:「別人都認為半夜聽見雞叫不吉利,我偏不這樣想,咱們乾脆以後聽見雞叫就起床練劍如何?」劉琨欣然同意。於是他們每天雞叫後就起床練劍,劍光飛舞,劍聲鏗鏘。春去冬來,寒來暑往,從不間斷。功夫不負有心人,經過長期的刻苦學習和訓練,他們終於成為能文能武的全才,既能寫得一手好文章,又能帶兵打勝仗。祖逖被封為鎮西將軍,實現了他報效國家的願望;劉琨做了都督,兼管並、冀、幽三州的軍事,也充分發揮了他的文才武略。
【釋讀】
故事出自《晉書·祖逖傳》。成語「聞雞起舞」,形容發奮有為,也比喻有志之士,及時振作。
(三)亡羊補牢
【典故】
這故事出自「戰國策」。戰國時代,楚國有一個大臣,名叫庄辛,有一天對楚襄王說: 「你在宮裡面的時候,左邊是州侯,右邊是夏侯;出去的時候,鄢陵君和壽跟君又總是隨看你。你和這四個人專門講究奢侈淫樂,不管國家大事,郢(楚都,在今湖北省江陵縣北)一定要危險啦!」
襄王聽了,很不高興,生氣罵道:「你老糊塗了嗎?故意說這些險惡的話惑亂人心嗎?」
庄辛不慌不忙的回答說:「我實在感覺事情一定要到這個地步的,不敢故意說楚國有什麼不幸。
如果你一直寵信這個人,楚國一定要滅亡的。你既然不信我的話,請允許我到趙國躲一躲,看事情究竟會怎樣。」 庄辛到趙國才住了五個月,秦國果然派兵侵楚,襄王被迫流亡到陽城(今河南息縣西 北)。這才覺得庄辛的話不錯,趕緊派人把庄辛找回來,問他有什麼辦法;庄辛很誠懇地說:「我聽說過,看見兔子牙想起獵犬,這還不晚;羊跑掉了才補羊圈,也還不遲。……」
【釋讀】
這是一則很有意義的故事,只知道享樂,不知道如何做事,其結果必然是遭到悲慘的失敗無疑。
「亡羊補牢」這句成語,便是根據上面約兩句話而來的,表達處理事情發生錯誤以後,如果趕緊去挽救,還不為遲的意思。例如一個事業家,因估計事情的發展犯了錯誤,輕舉冒進,陷入失敗的境地。但他並不氣餒,耐心地將事情再想了一遍,從這次的錯誤中吸取教訓,認為「亡羊補牢」,從頭做起,還不算晚呢!
(四)盲人摸象
【典故】
據古代印度佛經中講,古時印度有一個小國,國王名叫鏡面王。他信奉釋迦牟尼的佛教,每天都拜佛誦經,十分虔誠。可是,國內當時流行著很多神教巫道,多數臣民被它們的說教所迷惑,人心混亂,是非不明,很不利於國家的治理。鏡面王很想讓其臣民們都歸依佛教,於是就想出了一個主意:用盲人摸象的現身說法教育誘導他們。鏡面王吩咐侍臣說:「你找一些完全失明的盲人到王城來。」使者很快就湊集了一群盲人,帶領他們來到王宮。
使者走進宮殿向鏡面王稟報說:「大王,您吩咐找的盲人現已帶到殿前。」鏡面王說:「你明天一早帶領盲人們到象苑去,讓他們每人只能觸摸大象身體的一個部位,然後馬上帶他們來王宮前廣場。」
第二天上午,鏡面王召集所有的大臣和數萬平民聚集在王宮前的廣場上,沸沸揚揚的人們交頭接耳,誰也不知道國王將要宣布希么重大的事情。不一會,使者領著盲人們來到了鏡面王的高座前,廣場上的人們頓時安靜了下來。鏡面王向盲人們問道:「你們都摸到大象了嗎?」盲人們齊聲回答說:「我摸到大象了!」鏡面王又說:「你們每個人都講述一下大象是什麼模樣的!」摸到大象腿的盲人首先站出來說:「稟告聖明的國君,大象就像一隻盛漆的大圓桶。」摸到大象尾巴的盲人說:「大王,大象應該像一把掃帚。」摸到大象腹部的盲人說:「大王,大象確實像大鼓。」隨後,摸到大象頭部的說大象像大勺子,摸到大象牙的說大象像牛角,摸到大象尾巴後部的說大象像棍杖,摸到大象耳朵的則說大象猶如簸箕。最後,摸到大象鼻子的盲人說:「聖明的大王,大象實在像一根粗繩索。」一群盲人分成了幾伙,吵吵嚷嚷,爭論不休,都說自己正確而別人說的不對。他們又紛紛到鏡面王前爭辯說:「大王!大象的模樣確實像我說的那樣!」這時,在場的臣民見此都大笑不止,鏡面王也意味深長地看著眾人笑了起來。
【出處】
《大般涅槃經》三二:「其觸牙者即言象形如蘆菔根,其觸耳者言象如箕,其觸頭者言象如石,其觸鼻者言象如杵,其觸腳者言象如木臼,其觸脊者言象如床,其觸腹者言象如甕,其觸尾者言象如繩。」
【解釋】
比喻對事物只憑片面的了解或局部的經驗,就亂加猜測,想做出全面的判斷。
(五)守株待兔
【典故】
相傳在戰國時代宋國,有一個農民,日出而作,日入而息.遇到好年景,也不過剛剛吃飽穿暖;一遇災荒,可就要忍飢挨餓了.他想改善生活,但他太懶,膽子又特小,干什麼都是又懶又怕,總想碰到送上門來的意外之財。
奇跡終於發生了。深秋的一天,他正在田裡耕地,周圍有人在打獵。吆喝之聲四處起伏,受驚的小野獸沒命的奔跑。突然,有一隻兔子,不偏不倚,一頭撞死在他田邊的樹根上。
當天,他美美地飽餐了一頓。
從此,他便不再種地。一天到晚,守著那神奇的樹根,等著奇跡的出現。
【釋讀】
成語「守株待兔」,比喻亡想不勞而得,或死守狹隘的經驗,不知變通。
(六)揠苗助長
【典故】
從前宋國有一個農夫,嫌自已田裡的秧苗長得太慢,因此整天忡忡憂憂。有一天,他又荷著鋤頭下田了,他覺得稻苗似乎一點也沒長大,於是苦心思索著有什麼辦法可以使稻子長高一點。
忽然,他靈機一動,毫不猶豫的捲起褲管就往水田裡跳,開始把每一棵秧苗拉高一點。傍晚,農夫好不容易才完成他自以為聰明的傑作,得意洋洋的跑回家,迫不及待的告訴他太太說:「告訴你一件了不起的事,我今天想到一個好點子,讓咱們田裡的稻苗長高了不少。」農夫太太半信半疑,就叫兒子到田裡去看,究竟是怎麼回事。兒子聽到家裡的稻子長高了,興奮地飛也似的跑到田裡去看。這時,他發現稻苗是長高了,但是卻一棵棵低垂著,眼看著就要枯萎了。
【釋讀】
這個故事告訴我們,千萬不可以學宋國農夫的作法,一切事情都有它的順序,如果一心只想早點完成就破壞它的次序,到頭來不僅不能提早完成,反而一事無成。
(七)買櫝還珠
【典故】
一個楚國人,他有一顆漂亮的珍珠,他打算把這顆珍珠賣出去。為了賣個好價錢,他便動腦筋要將珍珠好好包裝一下,他覺得有了高貴的包裝,那麼珍珠的「身份」就自然會高起來。
這個楚國人找來名貴的木蘭,又請來手藝高超的匠人,為珍珠做了一個盒子(即櫝),用桂椒香料把盒子熏得香氣撲鼻。然後,在盒子的外面精雕細刻了許多好看的花紋,還鑲上漂亮的金屬花邊,看上去,閃閃發亮,實在是一件精緻美觀的工藝品。
這樣,楚人將珍珠小心翼翼地放進盒子里,拿到市場上去賣。
到市場上不久,很多人都圍上來欣賞楚人的盒子。一個鄭國人將盒子拿在手裡看了半天,愛不釋手,終於出高價將楚人的盒子買了下來。鄭人交過錢後,便拿著盒子往回走。可是沒走幾步他又回來了。楚人以為鄭人後悔了要退貨,沒等楚人想完,鄭人已走到楚人跟前。只見鄭人將打開的盒子里的珍珠取出來交給楚人說:「先生,您將一顆珍珠忘放在盒子里了,我特意回來還珠子的。」於是鄭人將珍珠交給了楚人,然後低著頭一邊欣賞著木盒子,一邊往回走去。
楚人拿著被退回的珍珠,十分尷尬地站在那裡。他原本以為別人會欣賞他的珍珠,可是沒想到精美的外包裝超過了包裝盒內的價值,以致於「喧賓奪主」,令楚人哭笑不得。
【釋讀】
鄭人只重外表而不顧實質,使他做出了舍本求末的不當取捨;而楚人的「過分包裝」也有些可笑。
(八)濫竽充數
【典故】
據《韓非子》記載,齊宣王愛聽吹竽,又好講排場。為他吹竽的就有三百人。他常常叫這三百人一齊吹竽給他聽。有個南郭先生,根本就不會吹竽,看到這個機會,就到齊宣王那裡去,請求參加這個吹竽隊。齊宣王就把他編在吹竽隊里,並且給他很高的薪水。這位根本不會吹竽的南郭先生,每逢吹竽,就混在隊里,拿著竽裝腔作勢。這樣一天天混過去,不曾被人發現。
等到齊宣王死了,齊泯王接替王位。他和齊宣王不同,不喜歡聽大家一起吹竽,而是喜歡叫吹竽的人一個一個地來吹給他聽。南郭先生聽到這個消息,只好逃之夭夭,不敢再冒充吹竽人了。
【釋讀】
西方諺語說,你可以在某時欺騙某一些人,卻不能一直欺騙所有的人。南郭先生不會吹竽硬裝做會吹竽,終有露出馬腳之時。
這個故事也說明南郭先生不善於運用良好的學習條件。在齊宣王300人的吹竽隊里,與其他299名樂師相處,學習資源還算豐富。但他沒有意識到這一點,滿足於濫竽充數,自欺欺人,只能落個逃之夭夭的下場。
(九)按圖索驥
【典故】
孫陽,春秋時秦國人,相傳是我國古代最著名的相馬專家,他一眼就能看出一匹馬的好壞。因為傳說伯樂是負責管理天上馬匹的神,因此人們都把孫陽叫做伯樂。
據說,伯樂把自已豐富的識馬經驗,編寫成一本《相馬經》,在書上,他寫了各種各樣的千里馬的特徵,並畫了不少插圖,供人們作識馬的參考。
伯樂有個兒子,智質很差,他看了父親的《相馬經》,也很想出去找千里馬。他看到《相馬經》上說:「千里馬的主要特徵是,高腦門,大眼睛,蹄子像摞起來的酒麴塊」,便拿看書,往外走去,想試試自己的眼力。
走了不遠,他看到一隻大癩蛤蟆,忙捉回去告訴他父親說:「我找到了匹好馬,和你那本《相馬經》上說的差不多,只是蹄子不像摞起來的酒麴塊!」
伯樂看了看兒子手裡的大癩蛤蟆,不由感到又好笑又好氣,幽默地說:「這『馬』愛跳,沒辦法騎呀!」
【出處】
這個成語來源於《藝林伐山》,伯樂《相馬經》有「隆顙(sang)蚨日,蹄如累曲」之語,其子執《馬經》以求馬。出見大蟾蜍,謂其父:「得一馬,略與相同,但蹄不如累曲爾。」
【釋讀】
按圖像尋求良馬,比喻做事拘泥教條,墨守成規。現在指順著線索去尋找。索是尋找、覓求,驥是好馬。
(十)邯鄲學步
【典故】
相傳在兩千年前,燕國壽陵地方有一位少年,不知道姓啥叫啥,就叫他壽陵少年吧!
這位壽陵少年不愁吃不愁穿,論長相也算得上中等人材,可他就是缺乏自信心,經常無緣無故地感到事事不如人,低人一等——衣服是人家的好,飯菜是人家的香,站相坐相也是人家高雅。他見什麼學什麼,學一樣丟一樣,雖然花樣翻新,卻始終不能做好一件事,不知道自己該是什麼模樣。
家裡的人勸他改一改這個毛病,他以為是家裡人管得太多。
親戚、鄰居們,說他是狗熊掰棒子,他也根本聽不進去。日久天長,他竟懷疑自己該不該這樣走路,越看越覺得自己走路的姿勢太笨,太丑了。
有一天,他在路上碰到幾個人說說笑笑,只聽得有人說邯鄲人走路姿勢那叫美。他一聽,對上了心病,急忙走上前去,想打聽個明白。不料想,那幾個人看見他,一陣大笑之後揚長而去。
邯鄲人走路的姿勢究竟怎樣美呢?他怎麼也想像不出來。這成了他的心病。終於有一天,他瞞著家人,跑到遙遠的邯鄲學走路去了。
一到邯鄲,他感到處處新鮮,簡直令人眼花繚亂。看到小孩走路,他覺得活潑、美,學;看見老人走路,他覺得穩重,學;看到婦女走路,搖擺多姿,學。就這樣,不過半月光景,他連走路也不會了,路費也花光了,只好爬著回去了。
【釋讀】
故事出自《莊子·秋水》。成語「邯鄲學步」,比喻生搬硬套,機械地模仿別人,不但學不到別人的長處,反而會把自己的優點和本領也丟掉。
(十一)井底之蛙
【典故】
《莊子秋水篇》講了一個淺井的蝦蟆和東海之鱉的故事。一日,一隻淺井的青蛙見到一隻東海大鱉,便興致勃勃地對它說:「我可快樂啦!出來就在井欄邊跳來跳去,進去就在井壁磚縫中休息;跳入井中,水就泡著我的兩腋和腮;游到淺處,泥湯就沒了我的腳。我獨佔一井之水,螃蟹和蝌蚪都沒法跟我相比,你何不也下來看看?」
東海之鱉來到井邊,左腳還沒進去,石膝已經被卡住了。東海之鱉慢慢退了出去,然後對這只淺井青蛙講述了大海的樣子:「用千里之遙這樣的字眼兒,不足以說明大海的廣闊;用千仞之高這樣的詞,不足以量盡它的深度。大禹時十年九澇,海水沒顯出增加了多少;商湯時八年七早,海水也並不見減少多少……」淺井的青蛙聽得目瞪口呆,驚恐萬分,茫茫然若有所失,它何嘗想到還有比它的一方水井更大的世界呢!
【所屬朝代】
春秋戰國時代
【出處】
《莊子·秋水》:「井蛙不可以語於海者,拘於虛也。」
【釋讀】
井底的蛙只能看到井口那麼大的一塊天。比喻見識狹窄的人。
(十二)葉公好龍
【典故】
魯哀公經常向別人說自己是多麼地渴望人才,多麼喜歡有知識才乾的人。有個叫子張的人聽說魯哀公這么歡迎賢才,便從很遠的地方風塵僕僕地來到魯國,請求拜見魯哀公。
子張在魯國一直住了七天,也沒等到魯哀公的影子。原來魯哀公說自己喜歡有知識的人只是趕時髦,學著別的國君說說而已,對前來求見的子張根本沒當一回事,早已忘到腦後去了。子張很是失望,也十分生氣。他給魯哀公的車夫講了一個故事,並讓車夫把這個故事轉述給魯哀公聽。
然後,子張悄然離去了。
終於有一天,魯哀公記起子張求見的事情,准備叫自己的車夫去把子張請來。車夫對魯哀公說:「他早已走了。」
魯哀公很是不明白,他問車夫道:「他不是投奔我而來的嗎?為什麼又走掉了呢?」
於是,車夫向魯哀公轉述了子張留下的故事。那故事是這樣的:
有個叫葉子高的人,總向人吹噓自己是如何如何喜歡龍。他在衣帶鉤上畫著龍,在酒具上刻著龍,他的房屋卧室凡是雕刻花紋的地方也全都雕刻著龍。天上的真龍知道葉子高是如此喜歡龍,很是感動。一天,真龍降落到葉子高的家裡,它把頭伸進窗戶里探望,把尾巴拖在廳堂上。這葉子高見了,嚇得臉都變了顏色,驚恐萬狀,回頭就跑。真龍感到莫名其妙,很是失望。其實那葉公並非真的喜歡龍,只不過是形式上、口頭上喜歡罷了。
【釋讀】
我們現實生活中像葉子高這樣的人也有不少,他們往往口頭上標榜的是一套,而一旦要動真格的,他們卻臨陣脫逃了,這跟葉公好龍又有什麼兩樣呢?
(十三)掩耳盜鈴
【典故】
春秋時侯,晉國貴族智伯滅掉了范氏。有人趁機跑到范氏家裡想偷點東西,看見院子里吊著一口大鍾。鍾是用上等青銅鑄成的,造型和圖案都很精美。小偷心裡高興極了,想把這口精美的大鍾背回自已家去。可是鍾又大又重,怎麼也挪不動。他想來想去,只有一個辦法,那就是把鍾敲碎,然後再分別搬回家。
小偷找來一把大大錘,拚命朝鍾砸去,咣的一聲巨響,把他嚇了一大跳。小偷著慌,心想這下糟了,這種聲不就等於是告訴人們我正在這里偷鍾嗎?他心裡一急,身子一下子撲到了鍾上,張開雙臂想捂住鍾聲,可鍾聲又怎麼捂得住呢!鍾聲依然悠悠地傳向遠方。
他越聽越害怕,不同自由地抽回雙手,使勁捂住自已的耳朵。「咦,鍾聲變小了,聽不見了!」小偷高興起來,「妙極了!把耳朵捂住不住就聽不進鍾聲了嗎!」他立刻找來兩個布團,把耳朵塞住,心想,這下誰也聽不見鍾聲了。於是就放手砸起鍾來,一下一下,鍾聲響亮地傳到很遠的地方。人們聽到鍾聲蜂擁而至把小偷捉住了。
【出處】
故事出自《呂氏春秋·自知》
【釋讀】
「掩耳盜鍾」被說成「掩耳盜鈴」,比喻愚蠢自欺的掩飾行為。
(十四)自相矛盾
【典故】
楚國有一個賣兵器的人,到市場上去賣矛和盾。
好多人都來看,他就舉起他的盾,向大家誇口說:「我的盾,是世界上最最堅固的,無論怎樣鋒利尖銳的東西也不能刺穿它!」
接著,這個賣兵器的人又拿起一支矛,大言不慚地誇起來:「我的矛,是世界上最尖利的,無論怎樣牢固堅實的東西也擋不住它一戳,只要一碰上,嘿嘿,馬上就會被它刺穿!」 他十分得意,便又大聲吆喝起來:「快來看呀,快來買呀,世界上最最堅固的盾和最最鋒利的矛!」
這時,一個看客上前拿起一支矛,又拿起一面盾牌問道:「如果用這矛去戳這盾,會怎樣呢?」 「這——」 圍觀的人先都一楞,突然爆發出一陣大笑,便都散了。
那個賣兵器的人,灰溜溜地扛著矛和盾走了。
【出處】
《韓非子·難勢》
客有鬻於與盾者,譽其盾之堅:「物莫能陷也。」他兩又譽其矛曰:「吾矛之利,物無不陷也。」人應之曰:「以予之矛,陷予之盾,何 如?」其人弗能應也。
【釋讀】
「矛」古代一種長柄的裝有金屬槍頭的武器,用以刺殺敵人。「盾」,古代用來保護自己、抵檔敵人刺殺的武器。後以自相矛盾比喻語言、行動前後不一致或互相抵觸。
(十五)水滴石穿
【典故】
宋朝時,張乖崖在崇陽當縣令。當時,常有軍卒侮辱將帥、小吏侵犯長官的事。張乘崖認為這是一種反常的事,下決心要整治這種現象。
一天,他在衙門周圍巡行。突然,他看見一個小吏從府庫中慌慌張張地走出來。張乘崖喝住小吏,發現他頭巾下藏著一文錢。那個小吏支吾了半天,才承認是從府軍中偷來的。張乘崖把那個小吏帶回大堂,下令拷打。那小吏不服氣:「一文錢算得了什麼!你也只能打我,不能殺我!」張乘崖大怒,判道:「一日一錢,千日千錢,繩鋸木斷,水滴石穿。」為了懲罰這種行為,張乘崖當堂斬了這個小吏。
【釋讀】
成語「水滴石穿」原比喻小錯不改,將會變成大錯。現比喻只要堅持不懈,總能辦成事情。
(十六)東施效顰
【典故】
西施是中國歷史上的「四大美女」之一,是春秋時期越國人,她的一舉一動都十分吸引人,只可惜她的身體不好,有心痛的毛病。
有一次,她在河邊洗完衣服准備回家,就在回家的路上,突然因為胸口疼痛,所以就她就用手扶住胸口,皺著眉頭。雖然她的樣子非常難受不舒服,但是見到的村民們卻都在稱贊,說她這樣比平時更美麗。
同村有位名叫東施的女孩,因為她的長相並不好看,他看到村裡的人都誇贊西施用手扶住的樣子很美麗,於是也學著西施的樣子扶住胸口,皺著眉頭,在人們面前慢慢地走動,以為這樣就有人稱贊她。她本來就長得丑,再加上刻意地模仿西施的動作,裝腔作勢的怪樣子,讓人更加厭惡。有人看到之後,趕緊關上大門;有些人則是急忙拉妻兒躲得遠遠的,他們比以前更加瞧不起東施了!
【釋讀】
東施只知道西施皺著眉的樣子美麗,卻不知道這是因為西施本身美貌的原因,刻意地去模仿,結果只給後人留下「東施效顰」的笑話。
Ⅳ 什麼什麼不什麼的成語
含『不』字的成語:
坐卧不寧 同「坐卧不安」。
坐卧不離 謂時刻相隨。
坐卧不安 坐著躺著都不安寧。形容因憂愁恐懼而不安的樣子。
坐樹不言 《後漢書·馮異傳》:「異為人謙退不伐……每所止舍,諸將並坐論功,異常獨屏樹下,軍中號曰『大樹將軍』。」後因以「坐樹不言」、「坐樹無言」謂功高而不自矜。
坐視不救 坐視:坐著看。見別人遇到困難或危險,坐在一旁看著不去援救。
坐立不安 坐著也不是,站著也不是。形容心情緊張,情緒不安。
坐懷不亂 春秋時魯國的柳下惠將受凍的女子裹於懷中,沒有發生非禮行為。形容男子在兩性關系方面作風正派。
坐不重席 坐不用雙層席子。比喻生活節儉。
坐不窺堂 端坐不斜視,專心一意。
坐不垂堂 垂堂:近屋檐處。不坐在堂邊外面,怕掉到台階下。比喻不在有危險的地方停留。
坐不安席 席:坐席。形容心中有事,坐立不安。
遵而不失 見「遵而勿失」。
醉翁之意不在酒 原是作者自說在亭子里真意不在喝酒,而在於欣賞山裡的風景。後用來表示本意不在此而在別的方面。
罪人不孥 〖解釋〗孥:妻與子女的統稱。謂治罪止於本人,不累及妻和子女。
罪不勝誅 〖解釋〗指罪大惡極,處死猶不足抵償。
罪不容誅 誅:把罪人殺死。罪惡極大,殺了也抵不了所犯的罪惡。
罪不可逭 罪責不可逃避。
足不逾戶 見「足不出戶」。
足不履影 比喻循規蹈矩。
足不窺戶 同「足不出戶」。
足不出門 同「足不出戶」。
足不出戶 腳不跨出家門。
自信不疑 相信自己,絕不懷疑。
自強不息 自強:自己努力向上;息:停止。自覺地努力向上,永不鬆懈。
自命不凡 自命:自認為;凡:平凡。自以為不平凡,比別人高明。
自愧不如 弗:不。自己慚愧不如別人。
自救不暇 〖解釋〗解救自己都來不及。指無力再幫助他人。
自顧不暇 暇:空閑。光顧自己還來不及。指沒有力量再照顧別人。
自負不凡 〖解釋〗自恃高明,不同尋常。
自不量力 量:估量。自己不估量自己的能力。指過高地估計自己的力量。
自不待言 大家心裡明白,不必再用言語解釋
錙銖不爽 猶言分毫不差。
趑趄不前 趑趄:遲疑不敢前進。形容猶豫畏縮不敢前進。
孳孳不倦 指工作或學習勤奮努力、不知疲倦。
孜孜不懈 同「孜孜不怠」。
孜孜不倦 孜孜:勤勉,不懈怠。指工作或學習勤奮不知疲倦。
孜孜不怠 勤勉努力,毫不懈怠。
孜孜不輟 同「孜孜不已」。
著三不著兩 指說話或做事輕重不當,考慮欠周,注意這里,顧不到那裡。
捉摸不定 估量不透。捉摸:猜測,預料。
卓然不群 指超出常人。
卓犖不羈 謂卓越超群,不甘受拘束。
卓乎不群 同「卓爾不群」。
卓爾不群 卓爾:特出的樣子;不群:與眾不同。指才德超出尋常,與眾不同。
諄諄不倦 懇切耐心地教誨,不知疲倦。
惴惴不安 惴:憂愁、恐懼。形容因害怕或擔心而不安。
壯心不已 壯心:宏大的志向;已:停止。指有抱負的人到了晚年,雄心壯志仍不衰減。
祝不勝詛 謂祝而得益不能勝過詛而受損。
逐物不還 謂沉湎於世俗。語本《莊子·天下》:「惜乎惠施之才,駘盪而不得,逐萬物而不反。」
豬狗不如 豬狗 : zhū ɡǒu 1.豬與狗。 2.詈詞。謂人下賤如牲畜。
豬八戒吃人參果,全不知滋味 比喻吃東西狼吞虎咽,來不及細嘗。也比喻看書做事貪多務得,實則無所收獲
誅求不已 見「誅求無已」。
驟不及防 謂事情來得突然,使人不及防備。
周而不比 周:親和、調合;比:勾結。關系密切,但不勾結。指與眾相合,但不做壞事。
眾寡不敵 眾:多;寡:少;敵:抵擋。少數敵不過多數。
終始不渝 〖解釋〗自始至終,一直不變。
忠貞不渝 貞:意志或操守堅定不移;渝:改變,違背。忠誠堅定,永不改變。
忠不避危 忠:忠於。避:迴避。忠於職守,不迴避危險,
中立不倚 倚:偏。保持中立,不偏不倚。
中看不中吃
置之不理 之:代詞,它;理:理睬。放在一邊,不理不睬。
置之不顧 置:放著;之:代詞;顧:照管。放在那兒不管。
鷙鳥累百,不如一鶚 〖解釋〗猶言諸侯百人不如天子一人。
質而不野 〖解釋〗質:樸素、單純。野:粗俗。質朴而不粗俗。同「質而不俚」。
質而不俚 質:樸素、單純。俚:粗俗。質朴而不粗俗。亦作「質而不野」。
至死不渝 至:到;渝:改變。到死都不改變。
至死不悟 至:到;悟:醒悟。到死也不醒悟。
至死不變 纛:到。到死不改變(現常用在壞的方面)。
至當不易 至:極;當:恰當;易:改變。形容極為恰當,不能改變。
指不勝屈 指:手指;屈:彎曲。扳著指頭數也數不過來。形容為數很多。
指不勝僂 見「指不勝屈」。
隻字不提 只:一個。一個字也不談起。比喻有意不說。
只重衣衫不重人 指人勢力,看人只重衣著。
只知其一,不知其二 只知道事物的一方面,而不知道它的另一方面。
只許州官放火,不許百姓點燈 指反動統治者自己可以胡作非為,老百姓卻連正當活動也要受到限制。
只許州官放火,不許百 【出處】宋·陸游《老學庵筆記》卷五:「田登作郡,自諱其名,觸者必怒,吏卒多被榜笞。於是舉州皆謂燈為火。上元放燈許人入州治游觀,吏人遂書榜揭於市曰:『本州依例放火三日。』」 【解釋】指反動統治者自己可以胡作非為,老百姓卻連正當活動也要受到限制。【示例】~的
只聽樓梯響,不見人下來 比喻只是口頭說說,沒有實際行動。
只聽樓梯響,不見人下 【出處】【解釋】比喻只是口頭說說,沒有實際行動。【示例】【故事】
只騎不反 見「只輪不反」。
只輪不返 只:一個。連戰車的一隻輪子都未能返回。比喻全軍覆沒。
只輪不反 見「只輪無反」。
只可意會,不可言傳 只能用心去揣摩體會,沒法用話具體地表達出來。指道理奧妙,難以說明。有時也指情況微妙,不便說明。
只見樹木,不見森林 比喻只看到局部,看不到整體或全部。
直言不諱 諱:避忌,隱諱。說話坦率,毫無顧忌。
直認不諱 直截了當承認,毫不迴避隱瞞。
執意不從 執:堅持。從:依從。堅持自己的意見,不肯依從他人。
執迷不醒 猶執迷不悟。
執迷不悟 執:固執,堅持;迷:迷惑;悟:覺悟。堅持錯誤而不覺悟。
執迷不誤 形容堅持而不覺悟
執迷不返 亦作「執迷不反」。猶執迷不悟。
執迷不反 見「執迷不返」。
執法不阿 阿:迎合。執行法律公正無私,不屈從權勢。
執而不化 指固執己見,不知變通。
脂膏不潤 比喻為人廉潔,不貪財物。
知足不辱 知道滿足就不會受到羞辱。表示不要有貪心。
知止不殆 殆:危險。知道適可而止的人就不會遇到危險。舊時勸人行事不要過分。
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 〖解釋〗懂就是懂,不懂就是不懂。
知無不言,言無不盡 知道的就說,要說就毫無保留。
知無不言 凡是知道的沒有不說的。
知人知面不知心 舊時俗語。指認識一個人容易,但要了解一個人的內心卻很困難。
知情不舉 〖解釋〗舉:檢舉。了解情況而不揭發。
知其一不知其二 只了解事物的一方面,而不了解其它方面。形容對事物的了解不全面。
知其一,不知其二 知道事物的一方面,不知道還有另一方面。形容對事物的了解不全面。
知其不可而為之 明知做不到卻偏要去做。表示意志堅決。有時也表示倔強固執。
知命不憂 識天命者無憂慮。
之死不渝 同「之死靡它」。
政令不一 〖解釋〗發出的命令不統一。形容軍務或政務混亂。
正言不諱 〖解釋〗說話爽直,毫無忌諱。
真人不露相 〖解釋〗指得道的人不以形相現於人前。借喻不在人前露臉或暴露身分。
真金不怕火煉 比喻品質好、意志堅強的人經得起任何考驗。
真金不怕火 〖解釋〗比喻正確的事物經得住考驗。
真金不鍍 比喻有真才實學的人用不到裝飾。
針插不進,水潑不進
貞不絕俗 謂品性高潔而不與世俗隔絕。
招架不住 抵擋不了或沒有力量再支持下去。
戰無不勝,攻無不取 〖解釋〗形容軍隊力量強大,百戰百勝。或比喻做任何事情都能成功。
戰無不勝,攻無不克 〖解釋〗形容軍隊力量強大,百戰百勝。或比喻做任何事情都能成功。
戰無不勝 形容強大無比,可以戰勝一切。也比喻辦任何事情都能成功。
戰無不克 見「戰無不勝」。
戰不旋踵 旋:轉。踵:腳後跟。打仗時不向後轉。形容勇猛向前。
債多不愁 債欠多了反而不憂愁。比喻困難成堆,認為反正一時解除不了,也就不去愁它了。
詐奸不及 猶言十分奸詐。
詐痴不顛 謂假裝痴呆。
曾不慘然 竟不覺得慘痛。
賊心不死 不放棄壞念頭,而繼續做下去
造惡不悛 作惡事而不肯悔改。
皂白不分 不分黑白,不分是非。
早知今日,悔不當初 既然現在後悔,當初為什麼要那樣做?
糟糠之妻不下堂 〖解釋〗糟糠:用以充飢的酒糟糠皮等粗劣的食物;堂:正房。不要遺棄共過患難的妻子。
遭遇不偶 同「遭逢不偶」。
遭時不偶 同「遭逢不偶」。
遭家不造 遭:遇到;造:成。原是周成王居父喪時自哀之辭。後指遭遇家中不幸的事。
遭際不偶 同「遭逢不偶」。
遭逢不偶 謂不遇合時機。
贊嘆不已 已:止,完。連聲贊賞不止。
贊聲不絕 〖解釋〗連續不斷地稱贊。形容對人或事物非常贊賞。
贊口不絕 見「贊不絕口」。
贊不絕口 不住口地稱贊。
在所不惜 決不吝惜(多用在付出大的代價)。
在所不辭 決不推辭(多用在冒險犯難)。
在人矮檐下,怎敢不低頭 比喻受制於人,只得順從。
在人矮檐下,怎敢不低 【出處】【解釋】比喻受制於人,只得順從。【示例】古人道:「不怕官,只怕管。」在人矮檐下,怎敢不低頭。只是小心便是。(《水滸》第二十八回)【故事】
再不其然 猶言再不然。
殞身不恤 殞:犧牲;恤:顧惜。犧牲生命也不顧惜。
遠水救不得近火 〖解釋〗比喻緩慢的救助不能解決眼前的急難。
遠水解不了近渴 比喻慢的辦法救不了急。
遠水不救近火 比喻緩慢的救助不能解決眼前的急難。
遠水不解近渴 比喻慢的辦法救不了急。
遠親不如近鄰 指遇有急難,遠道的親戚就不如近旁的鄰居那樣能及時幫助。
遠垂不朽 永垂不朽。
遠不間親 〖解釋〗間:離間。關系疏遠者不參與關系親近者的事。
源源不絕 源源:水流不斷的樣子。形容接連不斷。
源源不斷 〖釋義〗形容接連不斷。
原封不動 原封:沒有開封。原來貼的封口沒有動過。比喻完全按照原樣,一點不加變動。
譽不絕口 不住地稱贊。
遇人不淑 淑:善,美。指女子嫁了一個品質不好的丈夫。
欲速則不達 速:快;達:達到。指過於性急圖快,反而不能達到目的。
欲速不達 欲:想要。想求快速,反而不能達到目的。
欲罷不能 欲:想;罷:停,歇。要停止也不能停止。
鬱郁不樂 鬱郁:心裡憂愁,苦悶。形容愁悶不樂。
鬱郁不得志 〖解釋〗鬱郁:憂傷、愁悶的樣子。因自己的抱負志向不能施展而憂郁苦悶。
玉石不分 比喻好壞不分。
玉不琢,不成器 琢:雕。玉石不經雕琢,成不了器物。比喻人不受教育、不學習就不能有成就。
語焉不詳 指雖然提到了,但說得不詳細。
語不投機 佛教禪宗謂說法不契合時機或對方的根機。
語不驚人 語:言語,也指文句。語句平淡,沒有令人震驚的地方。
與眾不同 跟大家不一樣。
瑜不揜瑕 見「瑜不掩瑕」。
瑜不掩瑕 瑜:玉的光彩,比喻優點;瑕:玉上的斑點,比喻缺點。比喻優點遮蓋不了缺點。
愚不可及 愚:傻,笨,及:比得上。愚蠢得別人比不上。形容極其愚笨。
有志不在年高 年高:歲數大。指年輕人只要有志向,成就不可限量,不在年紀大。也指只要有志向,歲數大了,也可以干出一番事業。
有眼不識泰山 泰山:山名,在今山東。比喻見聞太窄,認不出眼前地位高或本領大的人。
有條不紊 【解釋】紊:亂。形容有條有理,一點不亂
有過之無不及 過:超過;及:趕上。相比之下,只有超過而沒有趕不上的。
有過之而無不及 過:超過;及:趕上。相比之下,只有超過而不會不如。
有過之,無不及 過:超過;及:趕上。相比之下,只有超過而不會不如。
游移不定 游移:猶豫。猶豫不決,拿不定主意。
游盪不羈 游樂放盪,不受拘束。
猶豫不決 猶豫:遲疑。拿不定主意。
優游不斷 〖解釋〗指處世遲疑,沒有決斷。
用之不竭 竭:盡。無限取用而不會使用完。
勇者不懼 懼:害怕。有膽量的人無所畏懼。
永誌不忘 永遠記住,不遺忘。
永垂不朽 朽:磨滅。指光輝的事跡和偉大的精神永遠流傳,不會磨滅。
永不磨滅 永遠不會消滅。
饔飧不繼 饔:早飯;飧:晚飯。吃了上頓沒有下頓。形容生活十分窮困。
饔飧不濟 同「饔飧不繼」。
饔飧不給 一日三餐不能自給。形容窮苦。明·朱國幀《涌幢小品·天下策一》:「轉大冶主簿,故苗地,長吏多不樂往,代行令事,多方撫恤,盡卻例金,錙銖無所取,至饔飧不給,部民有饋白粲者。」又參見「饔飧不飽」、「饔飧不繼」。
饔飧不飽 饔:早飯。飧:晚飯。終天吃不飽。形容生活十分貧困。《京本通俗小說·拗相公》:「況且民窮財盡,百姓饔飧不飽,沒閑錢去養馬騾。」亦作「饔飧不繼」、「饔飧不給」。
雍容不迫 〖解釋〗形容態度大方,從容不迫。
影形不離 形影不離。比喻關系密切。
應接不暇 暇:空閑。原形容景物繁多,來不及觀賞。後多形容來人或事情太多,應付不過來。
隱忍不言 把事情蕆在心裡不說。
隱忍不發 亦作「隱忍不言」。剋制忍耐,不向人發泄、透露。
引而不發 引:拉弓;發:射箭。拉開弓卻不把箭射出去。比喻善於啟發引導。也比喻做好准備暫不行動,以待時機。
殷鑒不遠 殷:指商朝後期;鑒:鏡子。指殷商子孫應以夏的滅亡為借戒。後泛指前人的教訓就在眼前。
陰魂不散 比喻壞人、壞事雖已清除,但不良的影響還在起作用。
意想不到 料想不到,沒有料到。
誼不容辭 猶言義不容辭。道義上不允許推辭。
Ⅳ 自什麼不什麼的四字成語故事
1、自認不諱
zì rèn bù huì
【解釋】諱:隱諱。直截了當地承認,一點也不迴避隱瞞
【出處】清·無名氏《六部成語·刑部》:「自認不諱。」
【結構】補充式成語
【用法】作謂語、定語;用於書面語
2、自視不明
zì shì bù míng
【解釋】自視:單靠自己眼睛看事物;不明:看不清楚。指單靠自己眼睛看事物則看不清楚
【出處】春秋·楚·李耳《老子·道經》第24章:「自見者不明,自是者不彰。」
【結構】緊縮式成語
【用法】作賓語、定語;用於書面語
3、自是不彰
zì shì bù zhāng
【解釋】自是:自以為是;彰:明晰。自以為是的人則是非不明
【出處】春秋·楚·李耳《老子·道經》第24章:「自見者不明,自是者不彰。」
【結構】緊縮式成語
【用法】作賓語、定語;用於書面語
4、自強不息
zì qiáng bù xī
【解釋】自強:自己努力向上;息:停止。自覺地努力向上,永不鬆懈。
【出處】《周易·乾》:「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
【結構】偏正式。
【用法】含褒義。一般作謂語、賓語、狀語。
5、自命不凡
zì mìng bù fán
【解釋】自命:自認為;凡:平凡。自以為不平凡,比別人高明。
【出處】清·淮陰百一居士《壺天錄》:「婁縣沈童者,年甫冠,習帖括,自命不凡,有太阿出匣遽化長虹之概。」
【結構】主謂式。
【用法】含貶義。用於自以為不平凡而實際上平凡的人。一般作謂語、定語。
6、自救不暇
zì jiù bù xiá
【解釋】解救自己都來不及。指無力再幫助他人。
【出處】唐·杜甫《為華州郭使君進滅殘寇形勢圖狀》:「今殘孽雖窮蹙日甚,自救不暇,尚慮其逆帥望秋高馬肥之便,蓄突圍拒轍之謀。」
【結構】補充式
【用法】作謂語、定語、狀語;用於人的處境
7、自信不疑
zì xìn bù yí
【解釋】相信自己,絕不懷疑。
【出處】宋·蘇軾《司馬溫公行狀》:「為政之日,自信而不疑。」
【結構】聯合式成語
【用法】作謂語、定語;指十分自信
8、自負不凡
zì fù bù fán
【解釋】自恃高明,不同尋常。
【出處】宋·趙令畤《侯鯖錄》卷四:「曾子固曰:『王平甫熙寧癸丑歲直宿崇文院……夢覺時禁中已鳴鍾,平甫頗自負不凡,為詩記之。』」
【結構】偏正式
【用法】作謂語、定語;指清高
Ⅵ 人有是什麼成語故事
懸梁刺股 東漢孫敬。 4; 晉代孫康,抓緊時間讀書,直到月光不見為止,當他讀書疲勞時打盹了1,再堅持讀書。 3,頭一低。 戰國蘇秦、鑿壁偷光 西漢匡衡, 就用錐子往自己的大腿上刺一下、牛角掛書 隋朝李密, 馬上就清醒了,借用壁縫里透過來的鄰居的燈光讀書,用繩子把頭發綁在房樑上、隨月讀書 江泌就拿著書隨著月光一邊移動一邊看書,把串連竹簡的牛皮帶子也給磨斷了幾次,繩子就會把頭皮扯痛了、囊螢映雪 晉代車胤,使自己清醒起來,便抓一把螢火蟲來當燈讀書。 5。 6,他把《漢書》掛在牛角上。 2,沒錢買燈油,一打瞌睡,冬天夜裡利用雪映出的光亮看書、韋編三絕 孔丘讀《易》
Ⅶ 什麼人不捲成語
【成語】:誨人不倦
--------------------------------------------------------------------------------
【拼音】:huì rén bù juàn
【zdic.net 漢 典 網】
【解釋】:誨:教導。教導人特別耐心,從不厭倦。
【出處】:《論語·述而》:「學而不厭,誨人不倦,何有於我哉?」
【示例】:聖人說:「~」,你又來問我,我豈有不說的理! ◎清·曹雪芹《紅樓夢》第四十八回
【近義詞】:諄諄教導、不厭其煩、循循善誘
【語法】:主謂式;作謂語、定語、狀語;含褒義
Ⅷ 什麼是成語故事中的成語
(一)鐵杵磨針
【典故】
唐朝著名大詩人李白小時候不喜歡念書,常常逃學,到街上去閑逛。
一天,李白又沒有去上學,在街上東溜溜、西看看,不知不覺到了城外。暖和的陽光、歡快的小鳥、隨風搖擺的花草使李白感嘆不已,「這么好的天氣,如果整天在屋裡讀書多沒意思?」
走著走著,在一個破茅屋門口,坐著一個滿頭白發的老婆婆,正在磨一根棍子般粗的鐵杵。李白走過去,「老婆婆,您在做什麼?」
「我要把這根鐵杵磨成一個綉花針。 」老婆婆抬起頭,對李白笑了笑,接著又低下頭繼續磨著。
「綉花針?」李白又問:「是縫衣服用的綉花針嗎?」
「當然!」
「可是,鐵杵這么粗,什麼時候能磨成細細的綉花針呢?」
老婆婆反問李白:「滴水可以穿石,愚公可以移山,鐵杵為什麼不能磨成綉花針呢?」
「可是,您的年紀這么大了?」
「只要我下的功夫比別人深,沒有做不到的事情。」
老婆婆的一番話,令李白很慚愧,於是回去之後,再沒有逃過學。每天的學習也特別用功,終於成了名垂千古的詩仙。
【釋讀】
無論做什麼事情,只要有恆心,一定會成功的,功夫不負有心人。我們的孩子們,如果在學業上能認真、努力、有恆心,成績好一定是沒有問題的。
(二)聞雞起舞
【典故】
晉代的祖逖是個胸懷坦盪、具有遠大抱負的人。可他小時候卻是個不愛讀書的淘氣孩子。進入青年時代,他意識到自己知識的貧乏,深感不讀書無以報效國家,於是就發奮讀起書來。他廣泛閱讀書籍,認真學習歷史,於是就發奮讀起書來。他廣泛閱讀書籍,認真學習歷史,從中汲取了豐富的知識,學問大有長進。他曾幾次進出京都洛陽,接觸過他的人都說,祖逖是個能輔佐帝王治理國家的人才。祖逖24歲的時候,曾有人推薦他去做官司,他沒有答應,仍然不懈地努力讀書。
後來,祖逖和幼時的好友劉琨一志擔任司州主簿。他與劉琨感情深厚,不僅常常同床而卧,同被而眠,而且還有著共同的遠大理想:建功立業,復興晉國,成為國家的棟梁之才。
一次,半夜裡祖逖在睡夢中聽到公雞的鳴叫聲,他一腳把劉琨踢醒,對他說:「別人都認為半夜聽見雞叫不吉利,我偏不這樣想,咱們乾脆以後聽見雞叫就起床練劍如何?」劉琨欣然同意。於是他們每天雞叫後就起床練劍,劍光飛舞,劍聲鏗鏘。春去冬來,寒來暑往,從不間斷。功夫不負有心人,經過長期的刻苦學習和訓練,他們終於成為能文能武的全才,既能寫得一手好文章,又能帶兵打勝仗。祖逖被封為鎮西將軍,實現了他報效國家的願望;劉琨做了都督,兼管並、冀、幽三州的軍事,也充分發揮了他的文才武略。
【釋讀】
故事出自《晉書·祖逖傳》。成語「聞雞起舞」,形容發奮有為,也比喻有志之士,及時振作。
(三)亡羊補牢
【典故】
這故事出自「戰國策」。戰國時代,楚國有一個大臣,名叫庄辛,有一天對楚襄王說: 「你在宮裡面的時候,左邊是州侯,右邊是夏侯;出去的時候,鄢陵君和壽跟君又總是隨看你。你和這四個人專門講究奢侈淫樂,不管國家大事,郢(楚都,在今湖北省江陵縣北)一定要危險啦!」
襄王聽了,很不高興,生氣罵道:「你老糊塗了嗎?故意說這些險惡的話惑亂人心嗎?」
庄辛不慌不忙的回答說:「我實在感覺事情一定要到這個地步的,不敢故意說楚國有什麼不幸。
如果你一直寵信這個人,楚國一定要滅亡的。你既然不信我的話,請允許我到趙國躲一躲,看事情究竟會怎樣。」 庄辛到趙國才住了五個月,秦國果然派兵侵楚,襄王被迫流亡到陽城(今河南息縣西 北)。這才覺得庄辛的話不錯,趕緊派人把庄辛找回來,問他有什麼辦法;庄辛很誠懇地說:「我聽說過,看見兔子牙想起獵犬,這還不晚;羊跑掉了才補羊圈,也還不遲。……」
【釋讀】
這是一則很有意義的故事,只知道享樂,不知道如何做事,其結果必然是遭到悲慘的失敗無疑。
「亡羊補牢」這句成語,便是根據上面約兩句話而來的,表達處理事情發生錯誤以後,如果趕緊去挽救,還不為遲的意思。例如一個事業家,因估計事情的發展犯了錯誤,輕舉冒進,陷入失敗的境地。但他並不氣餒,耐心地將事情再想了一遍,從這次的錯誤中吸取教訓,認為「亡羊補牢」,從頭做起,還不算晚呢!
(四)盲人摸象
【典故】
據古代印度佛經中講,古時印度有一個小國,國王名叫鏡面王。他信奉釋迦牟尼的佛教,每天都拜佛誦經,十分虔誠。可是,國內當時流行著很多神教巫道,多數臣民被它們的說教所迷惑,人心混亂,是非不明,很不利於國家的治理。鏡面王很想讓其臣民們都歸依佛教,於是就想出了一個主意:用盲人摸象的現身說法教育誘導他們。鏡面王吩咐侍臣說:「你找一些完全失明的盲人到王城來。」使者很快就湊集了一群盲人,帶領他們來到王宮。
使者走進宮殿向鏡面王稟報說:「大王,您吩咐找的盲人現已帶到殿前。」鏡面王說:「你明天一早帶領盲人們到象苑去,讓他們每人只能觸摸大象身體的一個部位,然後馬上帶他們來王宮前廣場。」
第二天上午,鏡面王召集所有的大臣和數萬平民聚集在王宮前的廣場上,沸沸揚揚的人們交頭接耳,誰也不知道國王將要宣布希么重大的事情。不一會,使者領著盲人們來到了鏡面王的高座前,廣場上的人們頓時安靜了下來。鏡面王向盲人們問道:「你們都摸到大象了嗎?」盲人們齊聲回答說:「我摸到大象了!」鏡面王又說:「你們每個人都講述一下大象是什麼模樣的!」摸到大象腿的盲人首先站出來說:「稟告聖明的國君,大象就像一隻盛漆的大圓桶。」摸到大象尾巴的盲人說:「大王,大象應該像一把掃帚。」摸到大象腹部的盲人說:「大王,大象確實像大鼓。」隨後,摸到大象頭部的說大象像大勺子,摸到大象牙的說大象像牛角,摸到大象尾巴後部的說大象像棍杖,摸到大象耳朵的則說大象猶如簸箕。最後,摸到大象鼻子的盲人說:「聖明的大王,大象實在像一根粗繩索。」一群盲人分成了幾伙,吵吵嚷嚷,爭論不休,都說自己正確而別人說的不對。他們又紛紛到鏡面王前爭辯說:「大王!大象的模樣確實像我說的那樣!」這時,在場的臣民見此都大笑不止,鏡面王也意味深長地看著眾人笑了起來。
【出處】
《大般涅槃經》三二:「其觸牙者即言象形如蘆菔根,其觸耳者言象如箕,其觸頭者言象如石,其觸鼻者言象如杵,其觸腳者言象如木臼,其觸脊者言象如床,其觸腹者言象如甕,其觸尾者言象如繩。」
【解釋】
比喻對事物只憑片面的了解或局部的經驗,就亂加猜測,想做出全面的判斷。
(五)守株待兔
【典故】
相傳在戰國時代宋國,有一個農民,日出而作,日入而息.遇到好年景,也不過剛剛吃飽穿暖;一遇災荒,可就要忍飢挨餓了.他想改善生活,但他太懶,膽子又特小,干什麼都是又懶又怕,總想碰到送上門來的意外之財。
奇跡終於發生了。深秋的一天,他正在田裡耕地,周圍有人在打獵。吆喝之聲四處起伏,受驚的小野獸沒命的奔跑。突然,有一隻兔子,不偏不倚,一頭撞死在他田邊的樹根上。
當天,他美美地飽餐了一頓。
從此,他便不再種地。一天到晚,守著那神奇的樹根,等著奇跡的出現。
【釋讀】
成語「守株待兔」,比喻亡想不勞而得,或死守狹隘的經驗,不知變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