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事說得精彩的成語是什麼意思是什麼意思是什麼意思
❶ 形容書內容精彩的四字成語
形容書內容精彩的四字成語有:
1、引人入勝:yǐn rén rù shèng,意思是指十分吸引人的,使人沉醉的優美的境界。多指山水風景或文藝作品吸引人。出自劉義慶的《世說新語·任誕》。
2、妙筆生花:miào bǐ shēng huā,比喻傑出的筆法或文筆。王仁裕《開元天寶遺事·夢筆頭生花》載:李白少年時夢見筆頭生花,從此才華橫溢,名聞天下。比喻筆法高超的人寫出動人的文章。也諷刺寫作時誇大其辭,胡編亂造。
3、跌宕起伏:diē dàng qǐ fú。跌宕:富於變化,有頓挫波折。形容事物多變,不穩定,也比喻音樂音調忽高忽低和故事情節的曲折。
4、字字珠璣:zì zì zhū jī,意思是比喻說話、文章的詞句十分優美。有時也延伸指說話或寫文章言簡意深,凝煉有力。出自明·湯顯祖《邯鄲記·贈試》。
5、扣人心弦:kòu rén xīn xián,是一個成語,意思是敲打;心弦:指因感動而引起共同反應的心。形容言論或表演深深地打動人心。又作「動人心弦」。 用來形容事物能深深地牽動人心。或指因感動而引起內心的強烈共鳴 。 多指激動人心。
❷ 《成語故事》中的好詞好句有哪些
只要我下的功夫比別人深,沒有做不到的事情。
他們每天雞叫後就起床練劍,劍光飛舞,劍聲鏗鏘。春去冬來,寒來暑往,從不間斷。
我聽說過,看見兔子牙想起獵犬,這還不晚;羊跑掉了才補羊圈,也還不遲。
摸到大象頭部的說大象像大勺子,摸到大象牙的說大象像牛角,摸到大象尾巴後部的說大象像棍杖,摸到大象耳朵的則說大象猶如簸箕。
從此,他便不再種地。一天到晚,守著那神奇的樹根,等著奇跡的出現。
傍晚,農夫好不容易才完成他自以為聰明的傑作,得意洋洋的跑回家,迫不及待的告訴他太太說:「告訴你一件了不起的事,我今天想到一個好點子,讓咱們田裡的稻苗長高了不少。
在盒子的外面精雕細刻了許多好看的花紋,還鑲上漂亮的金屬花邊,看上去,閃閃發亮,實在是一件精緻美觀的工藝品。
這位根本不會吹竽的南郭先生,每逢吹竽,就混在隊里,拿著竽裝腔作勢。
伯樂看了看兒子手裡的大癩蛤蟆,不由感到又好笑又好氣,幽默地說:「這『馬』愛跳,沒辦法騎呀!」
看到小孩走路,他覺得活潑、美,學;看見老人走路,他覺得穩重,學;看到婦女走路,搖擺多姿,學。就這樣,不過半月光景,他連走路也不會了,路費也花光了,只好爬著回去了。
用千里之遙這樣的字眼兒,不足以說明大海的廣闊;用千仞之高這樣的詞,不足以量盡它的深度。
他在衣帶鉤上畫著龍,在酒具上刻著龍,他的房屋卧室凡是雕刻花紋的地方也全都雕刻著龍。
一日一錢,千日千錢,繩鋸木斷,水滴石穿。
學著西施的樣子扶住胸口,皺著眉頭,在人們面前慢慢地走動,以為這樣就有人稱贊她。她本來就長得丑,再加上刻意地模仿西施的動作,裝腔作勢的怪樣子,讓人更加厭惡。
越王勾踐他回國以後,立志要報仇雪恨。為了不忘國恥,他睡覺就卧在柴薪之上,坐卧的地方掛著苦膽,表示不忘國恥,不忘艱苦。
好詞:報仇雪恨、千里之遙、水滴石穿、裝腔作勢、寒來暑往
❸ 六年級上冊有哪些精彩的成語故事
六年級語文上冊成語
波瀾壯闊 水平如鏡 拔地而起 奇峰羅列 形態萬千 雲霧迷濛 連綿不斷 危峰兀立 怪石嶙峋 雲橫秦嶺 孤風突起 目之所及 千山一碧 日益密切 興國安邦 高不可攀 盛氣凌人 萬古長青 千錘萬鑿 排山倒海 一涌而出 翻天覆地 天之驕子 小心翼翼 頗負盛名 和藹可親 紋絲不動 居高臨下 滿腔怒火 一如既往 絞盡腦汁 隨心所欲 一本正經 應接不暇 粉妝玉砌 彤雲密布 返樸歸真 苟延殘喘 躡手躡腳 不拘一格 罪魁禍首 晨鍾暮鼓 神秘莫測 遮天蔽日
六年級語文下冊成語
書聲琅琅 議論紛紛 人才濟濟 大名鼎鼎 千里迢迢 風塵僕僕 文質彬彬 衣冠楚楚 世世代代 日日夜夜 原原本本 浩浩盪盪 曲曲折折 口口聲聲 .聚精會神 千鈞一發 五湖四海 .滿目琳琅 頂天立地 流光溢彩 沁透心脾 錙銖必較 懸崖峭壁 贊嘆不已 噓寒問暖 波瀾壯闊 非分之想 初出茅廬 如飢似渴 成竹在胸 迫不及待 別具一格 不假思索 接二連三 莞爾一笑 始料未及 無拘無束 無價之寶 同心協力 伶伶俐俐 端莊典雅 富甲一方 困惑不解 出乎意料 腰纏萬貫 解囊相助 寒風呼嘯 洶涌澎湃 忐忑不安 天涯海角 無濟於事 無怨無悔 泣不成聲 工藝精湛 宏偉傑作 阡陌縱橫 波光粼粼 屋宇錯落 古柳參差 宛若飛紅 車水馬龍 人聲鼎沸 駐足觀看 鱗次櫛比 摩肩接踵 熙熙攘攘 戛然而止 一絲不苟 惟妙惟肖 狂濤駭浪 暴風驟雨 騰雲駕霧 壯志豪情 無 .步履沉重
詳見:
http://..com/link?url=JqYkcwYgFNKAbJ2-o477lzZbBlUvpbpUz9lyaW9r-P80IwQcStC_Shm2v_P8f11KJ78gfepPEpNxHRL7PZrvma
❹ 有沒有成語是形容童話故事的美好的
深入淺出 指講話或文章的內容深刻,語言文字卻淺顯易懂。娓娓動聽 形容善於講話,專使人喜屬歡聽。
繪聲繪色 把人物的聲音、神色都描繪出來了。形容敘述或描寫生動逼真。
活龍活現 形容神情生動逼真,好像就在眼前一樣
有聲有色 形容說話或表演精彩生動。
❺ 典故是什麼意思
典故原指舊制、舊例,也是漢代掌管禮樂制度等史實者的官名。後來一種常見的意義是指關於歷史人物、典章制度等的故事或傳說。
典故還有一類是事典,事典的概念比較清晰,指由古代故事所構制的詞語,如「刻舟求劍」、「完璧歸趙」等等。
至於典制典故,應是指那些使用時代已不存在這些典制,用這些典制詞語有借代、喻指等義的。這一類數量並不是很多。它與掌故的區別是:它只是掌故中的有借代、喻指等義的那一部分。
典故分類:
1、成語典故,如 不入虎穴 焉得虎子,按圖索驥等。
2、歷史典故,如馮唐易老,李廣難封等。
3、文學典故,如曉風殘月,大江東去等。
4、文化典故,如牛郎織女等。
(5)故事說得精彩的成語是什麼意思是什麼意思是什麼意思擴展閱讀:
來源:
典故的來源大致有三個。第一,來源於民間故事、傳說、民間習俗、神話、歷史上的著名事件,或是某個地名等。如傳說古時候有個叫嫦娥的女士偷吃了長生不老的葯,但她吃的多了點,就不由自主地飛到月亮上去了。這就是典故「嫦娥奔月」的由來。
第二,來源於一些歷史書上或文學作品中的故事和人物。如古代有個叫謝靈運的詩人,說世界上所有人的才華加起來要有十斗的話,曹植一個人就佔了八斗。他自己一斗,天下人共分一斗。後來人們就稱才華超出普通人很多的人為「才高八斗」。
第三,來源於佛經、聖經等宗教書上的故事、人物、禮儀等,如「天女散花」這個典故來源於佛經,後來常用來形容下雪、落花地的情形。「替罪羊」這個典故來源於聖經,喻指為代替別人承擔過錯的人。
參考資料:
網路--典故
❻ 有哪些關於《三國演義》故事的四字成語越精彩越好
三氣周瑜,義釋嚴顏,欺君罔上,夜宿龍床,百姓相食,草船借劍,鞠躬盡瘁,死而後已,夜觀天象,漢數已盡,自相踐踏,
❼ 精彩成語故事100篇的基本信息
作者:編輯、剪輯:陳曦
ISBN:10位[7536658214]13位[9787536658219]
出版社:重慶出版社
出版日期:2002-06
定價:¥12.00元
❽ 形容故事情節的詞語成語大全有哪些
朝三暮四
這個故事源於《莊子*齊物論》.
有一年碰上糧食欠收,養猴子的人對猴子說:「現在糧食不夠了,必須節約點吃.每天早晨吃三顆橡子,晚上吃四顆,怎麼樣?」這群猴子聽了非常生氣,吵吵嚷嚷說:「太少了!怎麼早晨吃的還沒晚上多?」養猴子的人連忙說:「那麼每天早晨吃四顆,晚上吃三顆,怎麼樣?」這群猴子聽了都高興起來,覺得早晨吃的比晚上多了,自己已經勝利了.
其實橡子的總數沒有變,只是分配方式有所變化,猴子們就轉怒為喜.那些追求名和實的理論家,總是試圖區分事物的不同性質,而不知道事物本身就有同一性.最後不免象猴子一樣,被朝三暮四和朝四暮三所蒙蔽.
朝三暮四的原意是指實質不變,用改換名目的方法使人上當.宋《二程全書•遺書•十八•伊川先生語》:「若曰聖人不使人知,豈聖人之心是後世朝三暮四之術也?」遺憾的是,後來應用這個成語的人,並不十分清楚朝三暮四的出處,把它和「朝秦暮楚」混淆了.而後者指的是戰國時期,秦、楚兩大強國對立,有些弱小國家一會兒倒向秦國,一會兒倒向楚國.就象十年前美蘇爭霸時期,有些非洲國家時而倒向美國,時而倒向蘇聯.朝三暮四本來與此無關,但以訛傳訛,天長日久,大家也就習慣把「朝三暮四」理解為沒有原則,反復無常了.
❾ 成語故事好詞好句好段
國的成語故事
1、呆若木雞
紀渻子是春秋時訓練斗雞的行家,由於他的名聲太響亮了,於是齊王也把他找來訓練斗雞。
十天之後,齊王問他:「斗雞現在訓練得怎樣了?」紀渻子回答說:「雞的性情高傲,時候還不到。」十天後齊王又來問他:「這回斗雞該訓練好了吧?」紀渻子回答說:「還沒有,它現在還不能沉住氣呢。」一個月後齊王已經等得不耐煩了,可是紀渻子還是搖頭說不行。又過了十天後,紀渻子告訴齊王斗雞訓練好了,那隻斗雞非常厲害,別的雞一見到它就嚇得像木頭一樣呆住,可見它真是天下無敵的斗雞!
2、老馬識途
春秋時期,齊桓公應燕國請求,帶兵打敗了山戎國的侵犯;山戎國國王密盧逃到孤竹國請求救兵,管仲跟隨齊桓公打敗了孤竹國的援兵。在回國途中,因假向導引入迷谷,使齊軍受困。管仲建議用一匹老馬帶路而化險為夷。
3、三令五申
孫武流寓於吳,吳王想試試孫武的軍事才能,就將180名年輕宮女交給孫武操練。孫武將宮女分作兩隊,讓吳王的寵姬當隊長。孫武向宮女們交代了口令之後擊鼓傳令,宮女們一陣鬨笑,隊伍亂成一片。孫武再一次下達命令,宮女們只覺得好玩,根本不聽命令。孫武說號令既然已經明白又不聽令,這是頭領之罪,下令將兩名隊長處死。吳王急忙叫人傳令不能斬殺王妃,孫武仍然殺了兩個王妃。然後,孫武重新操練宮女,這回沒人敢不聽號令了。
4、上下其手
春秋楚襄王二十六年。楚國出兵侵略鄭國。以當時楚國那麼強大,弱小的鄭國,實在沒 有能力抵抗的,結果,鄭國遭遇到戰敗的厄運,連鄭王頡也被楚將穿封戌俘虜了。戰事結束後,楚軍中有楚王弟公子圍,想冒認俘獲鄭頡的功勞,說鄭王頡是由他俘獲的,於是穿封戌和公子圍二人便發生爭執,彼此都不肯讓步,一時沒有辦法解決得來。後來,他們便請伯犁作公正人,判定這是誰的功勞。
伯州犁的解紛辦法本是很公正的,他主張要知道這是誰的功勞,最好是問問被俘的鄭王。於是命人帶了鄭王頡來,伯州犁便向他說明原委,接著手伸二指,用上手指代表楚王弟公子圍,用下手指代表楚將穿封戌,然後問他是被誰俘獲的。鄭王頡因被穿封戌俘虜,很是恨他,便指著上手指,表示是被公子圍所俘虜。於是,伯州犁便判定這是公子圍的功勞。
5、不可救葯
周朝有位卿士叫凡伯。凡伯不但有詩才,而且善於治理國事。後來,他在周厲王身邊輔佐朝政。可是,周厲王飛橫跋扈,枉法斷事。奸臣則百般謅媚討好。凡伯直言相勸,列數朝政弊端,奸臣卻在周厲王耳邊說他的壞話。周厲王對凡伯十分厭煩,從此,奸臣出入宮廷,不把凡伯放在眼裡。凡伯十分憤慨,寫了一首詩,後來收入《詩經》。詩中抨擊奸臣說:「作惡多端,不可救葯!」
6 買櫝還珠
春秋時代,楚國有一個商人,專門賣珠寶的,有一次他到齊國去兜售珠寶,為了生意
好,珠寶暢銷起見,特地用名貴的木料,造成許多小盒子,把盒子雕刻裝飾得非常精緻美
觀,使盒子會發出一種香味,然後把珠寶裝在盒子裡面。
有一個鄭國人,看見裝寶珠的盒子既精緻又美觀,問明了價錢後,就買了一個,打開盒
子,把裡面的寶物拿出來,退還給珠寶商。
7 一鳴驚人
戰國時代,齊國有一個名叫淳於髡的人。他的口才很好,也很會說話。他常常用一些有
趣的隱語,來規勸君主,使君王不但不生氣,而且樂於接受。
當時齊國的威王,本來是一個很有才智的君主,但是,在他即位以後,卻沈迷於酒色,
不管國家大事,每日只知飲酒作樂,而把宜切正事都交給大臣去辦理,自己則不聞不問。因
此,政治不上軌道,官吏們貪污失職,再加上各國的諸侯也都趁機來侵犯,使得齊國瀕臨滅
亡的邊緣。
雖然,齊國的一些愛國之人都很擔心,但是,卻都因為畏懼齊王,所以沒有人趕出來勸
諫。
其實齊威王室一個很聰明的人他很喜歡說些隱語,來表現自己的智慧,雖然他不喜歡聽
別人的勸告,但如果勸告得法的話,他還是會接受的。淳於髡知道這點後,便想了一個計
策,准備找個機會來勸告齊威王。
有一天,淳於髡見到了齊威王,就對他說:「大王,為陳有一個謎語想請您猜一猜:其
國有汁大鳥,住在大王的宮廷中,已經整整三年了,可是他既不振翅飛翔,也不發生名叫,
只是毫無目的的蜷夫著,大王您猜,這是一隻什麼鳥呢?」
齊威王本是一個聰明人,亦聽就知道淳於髡是在諷刺自己,向那隻大鳥一樣,身為一國
之尊,卻毫無作為,只知道享樂。而他時再也不是一個昏庸的君王,於是沈吟了一會兒之後
便毅然的決定要改過,振作起來,做一番轟轟烈烈的是,因此他對淳於髡說:
「嗯,這一隻大鳥,你不知道,它不飛則已,亦非就會沖到天上去,它不鳴則已,一鳴
就會驚動眾人,你慢慢等著瞧吧!」
從此齊威王不在沈迷於飲酒作樂,而開始整頓國正。首先他召見全國的官吏,盡忠負責
的,就給予獎勵;而那些腐敗無能的,則加以懲罰。結果全國上下,很快就振作起來,到處
充滿蓬勃的朝氣。
另一方面他也著手整頓軍事,強大武力,奠定國家的威望。各國諸侯聽到這個消息以後
都很震驚,不但不敢再來侵犯,甚至還把原先侵佔的土地,都歸還給齊國。
齊威王的這一番作為,真可謂是「一鳴驚人」呀!
所以後來的人便把「一鳴驚人」這句成語用來比喻一個人如有不平凡的才能,只要他能
好好的運用,一旦發揮出來,往往有驚人的作為。
8 狐假虎威
戰國時代,當楚國最強盛的時候,楚宣王曾為了當時北方各國,都懼怕他的手下大將昭
奚恤,而感到奇怪。因此他便問朝中大臣,這究竟是為什麼。
當時,有一位名叫江乙的大臣,便向他敘述了下面這段故事:
「從前在某個山洞中有一隻老虎,因為肚子餓了,便跑到外面尋覓食物。當他走到一片
茂密的森林時,忽然看到前面有隻狐狸正在散步。他覺得這正是個千載難逢的好機會,於
是,便一躍身撲過去,毫不費力的將他擒過來。
可是當它張開嘴巴,正准備把那隻狐狸吃進肚子里的時候,狡黠的狐狸突然說話了:
『哼!你不要以為自己是百獸之王,便敢將我吞食掉;你要知道,天地已經命令我為王中之
王,無論誰吃了我,都將遭到天地極嚴厲的制裁與懲罰。』老虎聽了狐狸的話,半信半疑,
可是,當它斜過頭去,看到狐狸那副傲慢鎮定的樣子,心裡不覺一驚。原先那股囂張的氣焰
和盛氣凌人的態勢,竟不知何時已經消失了大半。雖然如此,他心中仍然在想:我因為是百
獸之王,所以天底下任何野獸見了我都會害怕。而他,竟然是奉天帝之命來統治我們的!
這時,狐狸見老虎遲疑著不敢吃它,知道他對自己的那一番說詞已經有幾分相信了,於
是便更加神氣十足的挺起胸膛,然後指著老虎的鼻子說:『怎麼,難道你不相信我說的話
嗎?那麼你現在就跟我來,走在我後面,看看所有野獸見了我,是不是都嚇的魂不附體,抱
頭鼠竄。』老虎覺得這個主意不錯,便照著去做了。
於是,狐狸就大模大樣的在前面開路,而老虎則小心翼翼的在後面跟著。他們走沒多
久,就隱約看見森林的深處,有許多小動物正在那兒爭相覓食,但是當它們發現走在狐狸後
面的老虎時,不禁大驚失色,狂奔四散。
這時,狐狸很得意的掉過頭去看看老虎。老虎目睹這種情形,不禁也有一些心驚膽戰,
但他並不知到野獸怕的是自己,而以為他們真是怕狐狸呢!
狡狐之計是得逞了,可是他的威勢完全是因為假借老虎,才能平著一時有利的形勢去威
脅群獸而那可憐的老虎被人愚弄了,自己還不自知呢!
因此,北方人民之所以畏懼昭奚恤,完全是因為大王的兵全掌握在他的手裡,那也就是
說,他們畏懼的其實是大王的權勢呀!」
從上面這個故事,我們可以知道,凡是藉著權威的勢力欺壓別人,或藉著職務上的權力
作威作福的,都可以用「狐假虎威」來形容。
9 一暴十寒
戰國時代,百家爭鳴,游說之風,十分盛行。一般游說之士,不但有高深的學問、豐富的知識,尤其是以有深刻生動的比喻,來諷勸執政者,最為凸出。孟子也是當時的一個著名辯士,在「孟子」的「告子」上篇中有這樣一段記載:
孟子對齊王的昏庸,作事沒有堅持性、輕信奸佞讒言很不滿,便不客氣的對他說:「王也太不明智了,天下雖有生命力很強的生物,可是你把它在陽光下曬了一天,卻放在陰寒的地方凍了它十天,它那裡還活著成呢!我跟王在一起的時間是很短的,王即使有了一點從善的決心,可是我一離開你,那些奸臣又來哄騙你,你又會聽信他們的話,叫我怎麼辦呢?」按著,他使打了一個生動的比喻:「下棋看起來是件小事,但假使你不專心致志,也同樣學不好,下不贏,奕秋是全國最善下棋的能手,他教了兩個徒弟,其中一個專心致志,處處聽奕秋的指導;另一個卻老是怕著有大天鵝飛來,准備用箭射鵝。兩個徒弟是一個師傅教的,一起學的,然而後者的成績卻差得很遠。這不是他們的智力有什麼區別,而是專心的程度不一樣啊;」這是一個很有教學意義的故事,我們要學習一樣東西、做好一件事情,是非專心致志、下苦功夫不可的。若是今天做一些,把它丟下了,隔天十天再去做,那麼事情怎樣做得好呢?求學、做事的能否成功,這也是個決定因素之一,故後來的人便將孟子所說的「一日暴之,十日寒之」精簡成「一暴十寒」一句成語,用來比喻修學、做事沒有恆心,作輟無常的一種說法。例如一位同學,對於求學很是隨便,學習的時間少,荒廢的時間多,我們便說:他這種一曝十寒的作法,那裡能學到什麼東西呢?
10 三人成虎
戰國時代,互相攻伐,為了使大家真正能遵守信約,國與國之間通常都將太子交給對方作為人質。「戰國策」:「魏策」有這樣一段記載:
魏國大臣龐蔥,將要陪魏太子到趙國去作人質,臨行前對魏王說:
「現在有個一人來說街市上出現了老虎,大王可相信嗎?」
魏王道:「我不相信。」
龐蔥說:「如果有第二個人說街市上出現了老虎,大王可相信嗎?」
魏王道:「我有些將信將疑了。」
龐蔥又說:「如果有第三個人說街市上出現了老虎,大王相信嗎?」
魏王道:「我當然會相信。」
龐蔥就說:「街市上不會有老虎,這是很明顯的事,可是經過三個人一說,好像真的有了老虎了。現在趙國國都邯鄲離魏國國都大梁,比這里的街市遠了許多,議論我的人又不止三個。希望大王明察才好。」
魏王道:「一切我自己知道。」
龐蔥陪太子回國,魏王果然沒有再召見也了。
市是人口集中的地方,當然不會有老虎。說市上有虎,顯然是造謠、欺騙,但許多人這樣說了,如果不是從事物真相上看問題,也往往會信以為真的。
這故事本來是諷刺魏惠王無知的,但後世人引伸這故事成為「三人成虎」這句成語,乃是借來比喻有時謠言可以掩蓋真相的意思。例如:判斷一件事情的真偽,必須經過細心考察和思考,不能道聽途說。否則「三人成虎」,有時會誤把謠言當成真實的退避三舍:舍:古時行軍計程以三十里為一舍。主動退讓九十里。比喻退讓和迴避,避免沖突。
卧薪嘗膽:薪:柴草。睡覺睡在柴草上,吃飯睡覺都嘗一嘗苦膽。形容人刻苦自勵,發奮圖強。
管鮑之交:春秋時,齊人管仲和鮑叔牙相知最深。後常比喻交情深厚的朋友。
圍魏救趙:
朝秦暮楚:
紙上談兵:
杞人憂天
出處:《列子·天瑞》
原文:
杞國有人,憂天地崩墜,身亡所寄,廢寢食者。又有憂彼之所憂者,因往曉之,曰:"天,積氣耳,亡處亡氣。若屈伸呼吸,終日在天中行止,奈何憂崩墜乎?"其人曰:"天果積氣,日月星宿,不當墜邪?"曉之者曰:"日月星宿,亦積氣中之有光耀者,只使墜,亦不能有所中傷。" 其人曰:"奈地壞何?" 曉者曰:"地積塊耳,充塞四虛,亡處亡塊。若躇步()踏,終日在地上行止,奈何憂其壞?"其人舍然大喜。曉之者亦舍然大喜。
譯文:
杞國有一個人,整天擔心天塌地陷,自己沒有地方容身,因此愁得睡不著覺,吃不下飯。
有個人看他這樣憂愁,很為他擔心,就去開導他說:"天不過是很厚很厚的氣積聚在一起罷了,沒有一個地方沒有氣。你一舉一動,一呼一吸,從早到晚都生活在天的中間,怎麼會擔心天塌下來呢?"
那人憂天的人聽了,又說;"如果天是很厚的氣,那麼太陽、月亮和星星不會掉下來嗎?"
前來開導他的人說:"太陽、月亮和星星,也都是會發光的氣積聚而成的,即使掉下來,也不可能把人打傷。"
那個憂天的人又問:"如果地陷塌了怎麼辦呢?"
開導他的人回答說:"大地是土塊積聚而成,它充塞四野,無處不有,你在它上面隨便行走、跳躍,整天在它的上面生活,怎麼擔心它會陷塌呢?"
那人聽了朋友的話,如釋重負,非常高興;那個前來勸他的人放下心來,也很高興。
南轅北轍
出處:《戰國策·魏策四》
原文:
魏王欲攻邯鄲,季梁諫曰:"今者臣來,見人於大行,方北面而持其駕,告臣曰:『我欲之楚。'臣曰:『君之楚,將奚為北面?'曰:『吾馬良。'曰:『馬雖良,此非楚之路也。'曰:『吾用多。'臣曰:『用雖多,此非楚之路也。'曰:『吾御者善。'此數者愈善而離楚愈遠耳。今王動欲成霸王,舉欲信於天下。恃王國之大,兵之精銳,而攻邯鄲,以廣地尊名,王之動愈數,而離王愈遠耳。猶至楚而北行也。"
譯文:
魏王想攻打趙國,季梁勸他說:"我在太行山下遇到一個趕著車向北走的人,告訴我說:『我要去楚國。'我問他:『你要去楚國,為什麼要向北呢?'他說:'我的馬好。'我說:'您的馬雖然好,但這不是去楚國的路啊!'他又說:'我的路費很充足。'我說:『你的路費雖然多,但這不是去楚國的路啊!'他又說:'給我駕車的人本領很高。'他不知道方向錯了,趕路的條件越好,離楚國的距離就會越遠。現在大王動不動就想稱霸諸侯,辦什麼事都想取得天下的信任,依仗自己國家強大,軍隊精銳,而去攻打邯鄲,想擴展地盤抬高聲威,豈不知您這樣的行動越多,距離統一天下為王的目標就越遠,這正像要去楚國卻向北走的行為一樣啊!"
畫蛇添足
出處:《戰國策·齊策二》
原文:
楚有祠者,賜其舍人卮酒。舍人相謂曰:"數人飲之不足,一人飲之有餘。請畫地為蛇,先成者飲酒。"一人蛇先成,引酒且飲之,乃左手持卮,右手畫蛇曰:"我能為之足!"未成,一人之蛇成奪取卮曰:"蛇固無足,子安能為之足?"遂飲其酒。為蛇足者,終亡其酒。譯文:
楚國有一個人舉行祭祀典禮。行完了禮,把一壺酒賞給他家裡的幾位客人。客人們商量道"這酒幾個人喝嫌少,一個人喝,有餘。咱們在地上畫蛇,誰先畫成了誰就喝酒。"有一個人先把蛇畫成了,拿過酒來將要喝,卻又左手舉著酒壺,右手又畫著蛇說:"我還能給蛇添上腳。"腳還沒畫成,另一個人又把蛇畫成了。這人把酒壺奪過來,說:"蛇本來沒有腳,你怎麼能給它添上腳?"於是他就把酒喝了。
鄭人買履
出處:《韓非子·外儲說左上》
原文:
鄭人有欲買履者,先自度其足,而置之其坐。至之市,而忘操之。已得履,謂曰:"吾忘持度!"返歸取之。及返,市罷,遂不得履。人曰:"何不試之以足?"曰:"寧信度,無自信也。"
譯文:
鄭國有個人想去買一雙鞋,先量一下自己的腳,然後畫了一個底樣的尺碼放在座位上。
他匆忙走到集市上,看中了一雙鞋子,突然想起:"我忘了拿量好的尺碼來了。"於是,趕緊跑回去拿底樣。等到他趕回來時,集市已散了,鞋子也就沒有買成。
有人問他:"你用自己的腳去試鞋子不就行了嗎?為何還要跑回去看鞋樣呢?"
他說:"我寧可相信自己量好的尺碼,也不相信自己的腳。"
揠苗助長
出處:《孟子·公孫丑上》
原文:
宋人有憫其苗之不長而揠之者,芒芒然歸,謂其人曰:"今日病矣!予助苗長矣。"其子趨而往視之,苗則槁矣。
譯文:
宋國有個農夫嫌稻苗長得太慢,於是將稻苗撥高,滿意地回了家,對家裡的人說:"今天可把我累壞了,我幫助稻苗長高一大截!"他兒子趕快跑到地里去一看,禾苗全都枯死了。
守株待兔
出處:《韓非子·五蠹》
原文:
宋人有耕田者,田中有株,兔走,觸柱折頸而死,因釋其耒而守株,冀復得兔,兔不可復得,而身為宋國笑。
譯文:
宋國有個農民正在耕田。田邊有棵大樹樁,一隻兔子飛奔過來,不小心撞在樹樁上,折斷脖子死了。這個農民從此便放下農具,守在樹樁旁邊,希望再次得到撞死的兔子。結果,再也沒有得到兔子,而他的這種行為卻被當作笑話在宋國傳開了。
邯鄲學步
出處:《莊子·秋水》
原文:
且子獨不聞夫壽陵餘子之學行於邯鄲?未得國能,又失其故行矣,直匍匐而歸耳。
譯文:
燕國壽陵有個少年,聽說邯鄲人走路很好看,就趕去邯鄲跟人家學習步法。可是,他不僅沒有掌握邯鄲人走路的獨特技能,而且忘記了自己原來走路的步法,結果只好爬著回家了。
刻舟求劍
出處:《呂氏春秋·察今》
原文:
楚人有涉江者,其劍自舟中墜於水,遽契其舟,曰:"是吾劍之所從墜。"舟止,從其所契者入水求之。舟已行矣,而劍不行,求劍若此,不亦惑乎!
譯文:
有個楚國人乘船渡江,一不小心,把佩帶的劍掉進了江里。他急忙在船沿上刻上一個記號,說:"我的劍就是從這兒掉下去的。"船靠岸後,這個人順著船沿上刻的記號下水去找劍,但找了半天也沒有找到。船已經走了很遠,而劍還在原來的地方。用刻舟求劍的辦法來找劍,不是很胡塗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