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寫故事示兒600字
Ⅰ 示兒改寫成記敘文
改寫《示兒》
天灰濛蒙的,在一所房子中,許多人面對床上的人低頭不語。年幼的孫兒,年邁的老者,每一個人臉上的表情都於外面的天氣一樣——又灰又冷、暗淡無光。這是為什麼呢?床上躺著的人又是誰呢?床簾里傳出一陣陣咳嗽,一位面部皺紋的慈祥老者慢慢地從床上坐起來,一隻手顫抖著從床簾里伸出來:「 吾……咳咳……」那位老者欲言又止,,這既是因為疾病的困繞,又是因為年邁的身體,「爹爹,保重身體啊!」一位愁容滿面的壯漢勸到,全家人忍不住都哭了出來。「我陸游……一生什麼都沒留下……只有幾首……發自肺腑的詩……咳咳」老者的咳嗽聲越來越厲害了,只聽「哇」的一聲,鮮紅的血從老者的嘴中噴了出來,地上、簾上、床上,又多又紅,幼小的孫子見狀,立刻地哭喊了起來,全家也急呼:「老爺子,別說了,我們都知道!」「不……咳咳……你們不知道」老者倔強地說道,不過一切話語都顯得那麼有氣無力,「我……陸游……咳咳……一生有兩個目的……一是咳咳……希望國家富強……統一安定……咳咳二是……希望百姓安居樂業……我,一生……作詩亦是為此……咳咳……」他面色蒼白,用奄奄一息的聲音繼續說下去,「而今,我……已知己命……咳咳馬上要離開人世……」「不,您不會的!」小孫子拚命地喊著。「乖,咳……我的遺產就這幾首詩……你們……要好好珍惜……在此,咳……我仍有願望沒有實現,祖國尚未統一,我亦留詩一首,既……做遺產,又……作遺囑,既……托我願,又……勉眾志……」這幾句話,老者並沒有喘多少氣,誰都感到奇怪,誰也想問個究竟,可這個屋中的人,都不說話,都在傾聽老人的指示,老者開口了:「吾兒聽著:死去元知萬事空,但悲不見九州同。王師北定中原日,家祭無忘告乃翁!「爺爺!」「爹爹 !」「啊,您別走啊!」從此,宋朝的偉大詩人陸游就伴隨著一首流芳千古的詩永遠離開了人世。現如今,〈〈示兒〉〉這首詩已成傳世佳作,是因為他絕妙的文筆,也是因為他的愛國之心,而我面對科學技術飛速發展的今天,真想對九泉之下的陸游爺爺說一聲:「陸游爺爺,現在的中國已是國富民強,祖國統一也指日可待,您的〈〈示兒〉〉將會與全中國十二億人民的心同在,讓我們一起來迎接中國的真正統一,迎接中國美好的明天!」
Ⅱ 把古詩 《示兒》 改寫成一篇完整的故事50字
很久以前,偉大詩人陸游在臨終前寫下最後一首詩《示兒》。
天陰沉沉的,有一間茅屋裡傳來一陣陣悲哀的哭聲.是什麼事讓家人如此傷心?走近一看,原來是一張床上躺著一位病危的老人.那位老人就是愛國詩人陸游啊!這時天下起了毛毛細雨。
陸游有氣無力地對妻子說:「你不要太傷心,人抄生老病死是常事。我死後你一定要和孩子們好好活下去啊!」「兒啊,你爹最悲傷的事就是不能夠親眼看見祖國統一啊!」陸游喘著粗氣,對兒子們說,「我也明白人死後便什麼都不知道了,但宋朝的軍隊向北方進軍,收復中原的時候,祭祀祖宗,一定要把收復中原,九州統一這件大事告訴我呀!咳咳。」「爹!你別講了!歇一歇!」孩子們淚流滿面,陸游也奄奄一息,指了指桌子上的筆和墨。孩子們馬上會意了,拿了筆和墨。
陸游吟誦著:「死去無知萬事空,但悲不見九州同。王師北定中原日,家祭——無忘——告——乃翁。
當孩兒記好轉身看父親的時侯,宋朝的偉大詩人陸游就伴隨著一流傳千古的詩永遠離開了人世
Ⅲ 由示兒而改編的故事
示兒
陸游
死去元知萬事空,
但悲不見九州同。
王師北定中原日,
家祭無忘告乃翁。
[注釋]
1. 示兒:給兒子們看。
2. 但:只。
3. 九州同:祖國統一。
4. 中原:指淮河以北淪陷在金人手裡的地區。
5. 家祭:對祖先的祭祀。
6. 乃翁:你的父親。
--------------------------------------------------------------------------------
[簡析]
陸游是南宋愛國詩人,畢生從事抗金和收復失地的正義事業。雖然屢遭投降派排擠、打擊,但愛國熱情始終沒有消減。《示兒》詩是詩人臨終寫給兒子的遺囑,表達了詩人至死念念不忘「北定中原」、統一祖國的深摯強烈的愛國激情。
首句「死去元知萬事空」。「元知」,本來就知道;「萬事空」,是說人死後萬事萬物都可無牽無掛了。但接著第二句意思一轉:「但悲不見九州同」,唯獨一件事卻放不下,那就是淪喪的國土尚未收復,沒有親眼看見祖國的統一。這種遺恨從生前留到死後。在生命彌留之際,心情更為沉痛。詩的第三句「王師北定中原日」,表明詩人雖然沉痛,但並未絕望。他堅信總有一天宋朝的軍隊必定能平定中原,光復失地。有了這一句,詩的情調便由悲痛轉化為激昂。結句「家祭無忘告乃翁」,情緒又一轉,無奈自己活著的時候已看不到祖國統一的那一天,只好把希望寄託於後代子孫。於是深情地囑咐兒子,在家祭時千萬別忘記把「北定中原」的喜訊告訴他。
這首詩用筆曲折,情真意切地表達了詩人臨終時復雜的思想情緒,既有對抗金大業未就的無窮遺恨,也有對神聖事業必成的堅定信念。全詩有悲的成分,但基調是激昂的。詩的語言渾然天成,沒有絲毫雕琢,全是真情的自然流露,但比著意雕琢的詩更美,更感人。
參考資料:http://www.pep.com.cn/200406/ca487492.htm
Ⅳ 如何把示兒改寫成500字作文
在一個陰暗的小房間里,我躺在逼仄的床板上,身邊十分寂靜
,只有我的妻子、大狗(我的狗)、二狗(我的兒子)、一叔、二
叔、三叔、四叔、五叔、大姐、二姐、大哥……望著他們那蒼白的
淚流滿面的臉,我真不知道是我死還是他們死。
這時,我把二狗叫到身邊,望著他那秀氣的面孔,我回憶起我
年輕的時候,那時候的我可是風光無限啊!可是如今……想到這里
,我不禁嘆了口氣,我把我的錢全捐了,換來了什麼?究竟換來了
什麼?換來了戰場上的一具具死屍,換來了金國一次次的勝利……
我想到這里,不禁老淚縱橫。咳嗽了一陣後,我對著兒子說:
「二狗啊,如果你以後成了才,幫助宋朝戰勝了金國的時候,你一
定不要忘了在清明給我掃墓時在我的墳頭上把這個好消息告訴我!
」
這時,我詩性大發,寫下了一首詩。
示兒
死去元知萬事空,
但悲不見九州同。
王師北定中原日,
家祭無忘告乃翁。
Ⅳ 將《示兒》這首詩改寫成故事
《示兒》改
那是南宋的一天,天灰濛蒙的。有一位老人躺在低矮的茅屋裡奄奄一息,他就是南宋著名的愛國主義詩人——陸游。
起風了,陸游將要走到人生的最後一步,他用盡全身的力氣,欠起身子,用微弱的聲音對他的兒孫說:「我等不到祖國的統一的那一天了,我好遺憾啊!」淚水順著他的眼角淌出來,兒孫們也跟著落淚。他接著又說:「我們現在在金人的管制下痛苦的生活,我在生之年沒有能親眼看到祖國的統一,我死不能瞑目呀!我死後,當中原得以收復的時候一定要告訴我,那我在九泉之下才能安心啊!」「父親,您放心吧,我會記得的告訴您勝利的消息!」他兒子悲切地答道。陸游眼裡流露著無奈和遺憾,咽下了最後一口氣。外面風更加狂了,像怪獸一樣撕咬著這搖搖欲墜的茅屋。
這位偉大的愛國主義詩人就這樣帶著滿腹的遺憾離開了人間。
Ⅵ 故事改寫
雖然我
不會編,但給你材料吧,好編一點:
死去元知萬事空,但悲不見九州同。王師北定中原日,家祭無忘告乃翁!
譯成現代漢語就是:
我本來知道,當我死後,人間的一切就都和我無關了;但唯一使我痛心的,就是我沒能親眼看到祖國的統一。
因此,當大宋軍隊收復了中原失地的那一天到來之時,你們舉行家祭,千萬別忘把這好消息告訴你們的老子!
這首詩是陸游的絕筆。他在彌留之際,還是念念不忘被女真貴族霸佔著的中原領土和人民,熱切地盼望著祖國的重新統一,因此他特地寫這首詩作為遺囑,諄諄告誡自己的兒子。從這里我們可以領會到詩人的愛國激情是何等的執著、深沉、熱烈、真摯!無怪乎自南宋以來,凡是讀過這首詩的人無不為之感動,特別是當外敵入侵或祖國分裂的情況下,更引起了無數人的共鳴。
陸游的資料也順便給你吧:
陸游所處的時代,正是我國歷史上民族矛盾異常尖銳的時代。在十二世紀初,我國東北地區的女真族建立了金國。在陸游出生後的第二年,金國佔領了北宋的都城汴京(今河南開封市);第三年把徽、欽二帝擄去,北宋亡國。而當欽宗之弟趙構逃到南方,在臨安(今浙江杭州市)建立了政權之後,不但不發憤圖強,收復失地,反而任命臭名昭著的漢奸秦檜做宰相,一意向金人屈膝求和。紹興十二年(1142年)和議告成,趙構競無恥到向金國皇帝自稱臣子,並答應每年獻銀二十五萬兩、絹二十五萬匹,跟金人劃淮水為界。從此北方的大好河山淪為金人的領土,北方的廣大人民橫被金人奴役,而南宋小朝廷也只是偏安一隅,在敵人的威脅壓榨下苟延歲月。後來宋孝宗趙眘與金簽訂的「隆興和議」及寧宗趙擴與金簽訂的「開禧和議」,照舊屈辱求和。這種局面,當然是一向反對民族壓迫的廣大漢族人民所不能容忍的。因此在這一歷史時代,不知有多少中華民族的優秀兒女挺身而出,展開了不屈不撓的斗爭,而陸游則是他們在文學戰線上的傑出代表。
陸游一生經歷了北宋的末年和南宋的前半期。由於幼年在敵人入侵下倉皇逃難,以及家庭和親友的愛國言論的啟發教育,陸游對當時的嚴重民族災難有著極其深刻的感受,因而早在青少年時期,就在心靈深處埋下了愛國復仇的種子。此後無論在朝廷和地方做官,到川、陝前線從軍,直至晚年在紹興老家閑居,這顆種子生根、發芽、挺干、開花,雖然不斷遭到風雨的摧殘,卻也不斷地成長壯大,並且終於結滿豐碩的果實。清朝詩人趙翼的《甌北詩話》中有一段話,說得十分概括,他說:
放翁十餘歲時,早已習聞先正之緒言,遂如冰寒火熱之不可改易;且以《春秋》大義而論,亦莫有過於是者,故終身守之不變。入蜀後在宣撫使王炎幕下,經臨南鄭,瞻望鄠、杜,志盛氣銳,真有唾手燕、雲之意,其詩之言恢復者十之五六。出蜀以後,猶十之三四。至七十以後,……是固無復有功名之志矣,然其《感中原舊事》雲:「乞傾東海洗胡沙」,《老馬行》雲:「中原旱蝗胡運衰,王師北伐方傳詔,一聞戰鼓意氣生,猶能為國平燕趙」,則此心猶耿耿不忘也。臨歿猶有「王師北定中原日,家祭無忘告乃翁」之句,則放翁之素志可見矣。
當然,這里所謂「十之五六」,「十之三四」,只是粗略的統計,而且只是從數量上、表面上來看的;然而即此也可見陸游的「素志」是一貫的,是自少至老歷久不渝的。尤其這首《示兒》詩是他生命終點所爆發出的愛國火花,也可看做他一生愛國思想及詩作的總結。
歷代文人,凡是讀過《示兒》詩的無不為之感動。早在南宋當時,劉克庄就有一首絕句說:
不及生前見虜亡,放翁易簀憤堂堂。遙知小陸羞時薦,定告王師入洛陽!
這是1234年金朝被蒙古族滅亡之後,南宋政府從淮西調兵進駐開封城內,並從開封分兵收復了洛陽之後,劉氏在興奮之際,想到陸游的子孫一定會遵從他的遺囑,把這個好消息祭告「乃翁」的。但是好景不長,那個歌舞湖山、奸臣當道的南宋小朝廷連暮氣已深的金兵尚且不能抵抗,更何況這「方張之寇」的蒙古大軍呢?多虧廣大愛國軍民奮起阻擊,才使得這個風雨飄搖的政權又延續了四十多年。這時南宋遺民林景熙寫了一首《讀陸放翁詩卷後》,詞意極為沉痛,其末四句雲:
青山一發愁蒙蒙,干戈況滿天南東。來孫卻見九州同,家祭如何告乃翁!
這是說,陸游臨終時以不見「九州同」為憾事,現在他的孫子們卻看到了種這局面,但是統一中國的不是宋王朝,而是新興的元帝國,這樣的消息在家祭時怎樣告訴他老人家呢?以上所舉兩首詩,前一首洋溢著「漫卷詩書喜欲狂」的激情,後一首抒發了「亡國之音哀以思」的悲痛,一喜一悲,都是由《示兒》詩引發的。他們的愛國熱情與陸游息息相通。
其他評述陸詩而特別提到《示兒》這首的,就我所見,不下三十餘家(請參看我與孔繁禮同志同纂的《陸游研究資料匯編》),或者說它有宗譯「三呼渡河」之意,或者說它與杜甫「一飯不忘」的忠君愛國相同,也有讀後嘆息泣下的,也有作詩同情寄慨的。足見這首詩情真語摯,感人之深!
但是以上諸人,大都是受了此詩的感染而引起共鳴,卻未暇對它的內容作細致的分析。值得參考和向讀者推薦的,要數當代朱自清先生的《愛國詩》一文。在這篇文章里,他把我國古典詩歌中的愛國詩分為三個項目:一是忠於一朝,也就是忠於一姓;其次是歌詠那勇敢殺敵的將士;再其次是對異族的同仇。並指出第三項以民族為立場,范圍更為廣大。他認為陸游「雖做過官,他的愛國熱誠卻不僅為了趙家一姓。他曾在西北從軍,加強了他的敵愾。為了民族,為了社稷,他永懷著恢復中原的壯志。」因此在歷代愛國詩中,他特別推崇這首《示兒》詩,並對它做了具體的分析:
《示兒》詩是臨終之作,不說到別的,只說「北定中原」,正是他的專一處。這種詩只是對兒子說話,不是什麼遺疏遺表的,用不著裝腔作勢,他盡可以說些別的體己的話;可是他只說這個,他正以為這是最體己的話。詩里說「元知萬事空」,萬事都擱得下;「但悲不見九州同」,只這一件擱不下。他雖說「死去」,雖然「不見九州同」,可是相信「王師」終有「北定中原日」,所以叮囑他兒子「家祭無忘告乃翁」!教兒子「無忘」,正見自已的念念不「忘」。這是他的愛國熱誠的理想化;這理想便是我們現在說的「國家至上」的信念的雛形。……過去的詩人里,也許只有他才配稱為愛國詩人。(見《朱自清選集》,1952年開明書店版)
朱自清本人也是一個深情的愛國者,新、舊詩都作得很好,所以他對陸游其人其詩的分析是深具慧心的。他從《示兒》詩中看到陸游「愛國熱誠的理想化」,換言之,也就是陸游愛國思想的進步性和它所達到的高度。關於這一點,我們還可以進一步略加說明和補充:第一,陸游熱愛祖國是和他熱愛人民的思想感情緊密結合的,既包括對「忍死望恢復」的中原「遺民」的深切懷念,也包括對「歲輦金幣輸胡羌」的南宋老百姓的同情與哀憫。其次是他對祖國不可分割的北方大好河山的繫念,如「三萬里之黃河」和「五千仞之太華」,以及「兩京宮闕」等等。再則是他對民族語言和整個民族文化的愛護,惟恐在異族的長期統治下遭到破壞與同化,以致「東都兒童作胡語」,甚至整個第二代都「羊裘左其衽」,改變了漢族的生活習慣,忘記了自己祖先的傳統(有關例證,詳見拙著《陸游傳論》下編第四章)。這些才是他「但悲不見九州同」和熱盼「北定中原日」的主要原因,也是他愛國思想的根本內容。列寧說:「愛國主義就是千百年來鞏固起來的對自己的祖國的一種最深厚的感情。」其中包括對家鄉、對祖國和對自己的人民、對優秀傳統的愛。陸游詩里所表現的思想感情正是這些。因此朱文聲稱:「過去的詩人里,也許只有他才配稱為愛國詩人」,這個評價雖顯得過於強調,有抹殺他人之嫌,但為了指出特色,我們應該承認這是十分中肯而且公允的。
《示兒詩》是中華民族寶貴的文化遺產。如今,距陸游寫出他的《示兒詩》雖已過去七、八百年,但詩中所表現的愛國熱誠,仍然催人淚下,發人深省。「鳥之將死,其鳴也哀;人之將死,其言也善。」這首詩里「但悲不見九州同」的哀音,對祖國統一,認同回歸,仍然是一個有力的呼喚!
Ⅶ 示兒改編故事
示兒
:給兒子寫的東西
死去元知萬事空,但悲不見九州同。
王師北定中原日,家祭無忘告乃翁!
譯成現代漢語就是:我本來知道,當我死後,人間的一切就都和我無關了;但唯一使我痛心的,就是我沒能親眼看到祖國的統一。因此,當大宋軍隊收復了中原失地的那一天到來之時,你們舉行家祭,千萬別忘把這好消息告訴你們的老子!
這首詩是陸游的絕筆。他在彌留之際,還是念念不忘被女真貴族霸佔著的中原領土和人民,熱切地盼望著祖國的重新統一,因此他特地寫這首詩作為遺囑,諄諄告誡自己的兒子。從這里我們可以領會到詩人的愛國激情是何等的執著、深沉、熱烈、真摯!無怪乎自南宋以來,凡是讀過這首詩的人無不為之感動,特別是當外敵入侵或祖國分裂的情況下,更引起了無數人的共鳴。
陸游所處的時代,正是我國歷史上民族矛盾異常尖銳的時代。在十二世紀初,我國東北地區的女真族建立了金國。在陸游出生後的第二年,金國佔領了北宋的都城汴京(今河南開封市);第三年把徽、欽二帝擄去,北宋亡國。而當欽宗之弟趙構逃到南方,在臨安(今浙江杭州市)建立了政權之後,不但不發憤圖強,收復失地,反而任命臭名昭著的漢奸秦檜做宰相,一意向金人屈膝求和。紹興十二年(1142年)和議告成,趙構競無恥到向金國皇帝自稱臣子,並答應每年獻銀二十五萬兩、絹二十五萬匹,跟金人劃淮水為界。從此北方的大好河山淪為金人的領土,北方的廣大人民橫被金人奴役,而南宋小朝廷也只是偏安一隅,在敵人的威脅壓榨下苟延歲月。後來宋孝宗趙眘與金簽訂的「隆興和議」及寧宗趙擴與金簽訂的「開禧和議」,照舊屈辱求和。這種局面,當然是一向反對民族壓迫的廣大漢族人民所不能容忍的。因此在這一歷史時代,不知有多少中華民族的優秀兒女挺身而出,展開了不屈不撓的斗爭,而陸游則是他們在文學戰線上的傑出代表。
陸游一生經歷了北宋的末年和南宋的前半期。由於幼年在敵人入侵下倉皇逃難,以及家庭和親友的愛國言論的啟發教育,陸游對當時的嚴重民族災難有著極其深刻的感受,因而早在青少年時期,就在心靈深處埋下了愛國復仇的種子。此後無論在朝廷和地方做官,到川、陝前線從軍,直至晚年在紹興老家閑居,這顆種子生根、發芽、挺干、開花,雖然不斷遭到風雨的摧殘,卻也不斷地成長壯大,並且終於結滿豐碩的果實。清朝詩人趙翼的《甌北詩話》中有一段話,說得十分概括,他說:
放翁十餘歲時,早已習聞先正之緒言,遂如冰寒火熱之不可改易;且以《春秋》大義而論,亦莫有過於是者,故終身守之不變。入蜀後在宣撫使王炎幕下,經臨南鄭,瞻望鄠、杜,志盛氣銳,真有唾手燕、雲之意,其詩之言恢復者十之五六。出蜀以後,猶十之三四。至七十以後,……是固無復有功名之志矣,然其《感中原舊事》雲:「乞傾東海洗胡沙」,《老馬行》雲:「中原旱蝗胡運衰,王師北伐方傳詔,一聞戰鼓意氣生,猶能為國平燕趙」,則此心猶耿耿不忘也。臨歿猶有「王師北定中原日,家祭無忘告乃翁」之句,則放翁之素志可見矣。
當然,這里所謂「十之五六」,「十之三四」,只是粗略的統計,而且只是從數量上、表面上來看的;然而即此也可見陸游的「素志」是一貫的,是自少至老歷久不渝的。尤其這首《示兒》詩是他生命終點所爆發出的愛國火花,也可看做他一生愛國思想及詩作的總結.
Ⅷ 把《示兒》一事改寫成一篇記敘文
天灰濛蒙的,在一所房子中,許多人面對床上的人低頭不語。年幼的孫兒,年邁的老者,每一個人臉上的表情都於外面的天氣一樣——又灰又冷、暗淡無光。
這是為什麼呢?床上躺著的人又是誰呢?床簾里傳出一陣陣咳嗽,一位面部皺紋的慈祥老者慢慢地從床上坐起來,一隻手顫抖著從床簾里伸出來:「吾……咳咳……」那位老者欲言又止,,這既是因為疾病的困繞,又是因為年邁的身體,「爹爹,保重身體啊!」一位愁容滿面的壯漢勸到,全家人忍不住都哭了出來。「我陸游……一生什麼都沒留下……只有幾首……發自肺腑的詩……咳咳」老者的咳嗽聲越來越厲害了,只聽「哇」的一聲,鮮紅的血從老者的嘴中噴了出來,地上、簾上、床上,又多又紅,幼小的孫子見狀,立刻地哭喊了起來,全家也急呼:「老爺子,別說了,我們都知道!」「不……咳咳……你們不知道」老者倔強地說道,不過一切話語都顯得那麼有氣無力,「我……陸游……咳咳……一生有兩個目的……一是咳咳……希望國家富強……統一安定……咳咳二是……希望百姓安居樂業……我,一生……作詩亦是為此……咳咳……」他面色蒼白,用奄奄一息的聲音繼續說下去,「而今,我……已知己命……咳咳馬上要離開人世……」「不,您不會的!」小孫子拚命地喊著。「乖,咳……我的遺產就這幾首詩……你們……要好好珍惜……在此,咳……我仍有願望沒有實現,祖國尚未統一,我亦留詩一首,既……做遺產,又……作遺囑,既……托我願,又……勉眾志……」這幾句話,老者並沒有喘多少氣,誰都感到奇怪,誰也想問個究竟,可這個屋中的人,都不說話,都在傾聽老人的指示,老者開口了:「吾兒聽著:死去元知萬事空,但悲不見九州同。王師北定中原日,家祭無忘告乃翁!「爺爺!」「爹爹 !」「啊,您別走啊!」
從此,宋朝的偉大詩人陸游就伴隨著一首流芳千古的詩永遠離開了人世。現如今,〈〈示兒〉〉這首詩已成傳世佳作,是因為他絕妙的文筆,也是因為他的愛國之心,而我面對科學技術飛速發展的今天,真想對九泉之下的陸游爺爺說一聲:「陸游爺爺,現在的中國已是國富民強,祖國統一也指日可待,您的〈〈示兒〉〉將會與全中國十二億人民的心同在,讓我們一起來迎接中國的真正統一,迎接中國美好的明天!」
Ⅸ 把示兒寫成一篇短文100字
改寫《示兒》
起風了,陸游將要走到人生的最後一步。……
Ⅹ 把<<示兒>>改寫
1.《示兒》改寫
那是南宋的一天,天灰濛蒙的。有一位老人躺在低矮的茅屋裡奄奄一息,他就是南宋著名的愛國主義詩人——陸游。
起風了,陸游將要走到人生的最後一步,他用盡全身的力氣,欠起身子,用微弱的聲音對他的兒孫說:「我等不到祖國的統一的那一天了,我好遺憾啊!」淚水順著他的眼角淌出來,兒孫們也跟著落淚。他接著又說:「我們現在在金人的管制下痛苦的生活,我在生之年沒有能親眼看到祖國的統一,我死不能瞑目呀!我死後,當中原得以收復的時候一定要告訴我,那我在九泉之下才能安心啊!」「父親,您放心吧,我會記得的告訴您勝利的消息!」他兒子悲切地答道。陸游眼裡流露著無奈和遺憾,咽下了最後一口氣。外面風更加狂了,像怪獸一樣撕咬著這搖搖欲墜的茅屋。
這位偉大的愛國主義詩人就這樣帶著滿腹的遺憾離開了人間。
2.《示兒》改寫
很久以前,一位寫詩大作家陸游在那一天生命終止的那一天寫下了最後一首詩《示兒》。
那天,天陰沉沉的,好像是老天爺也為人間這不幸的事而欲落淚。身染重病的陸游躺在床上,兒女圍在身邊都淚流滿面,陸游鄭重的說:「孩子們別哭,人死了萬事虛空,沒什麼好留戀的了,就是放心不下你們,留在世上要學會自己生存,做人要有基本道德,這些道理你們都懂。我唯一遺憾的就是未能看到祖國統一,祖國大好河山四分五裂,百姓沒一天安定的日子,讓我擔憂啊!等王師安定了北方的那一天,可別忘了告訴你們泉下有知的父親祖國統一這個喜訊呀!兒女們激動地點點頭。
陸大作家滿懷熱愛祖國之情離開人世。天真的下起了大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