傅雷的妻子的故事
⑴ 傅雷妻子是誰
傅雷的妻子叫朱梅馥
⑵ 《傅雷家書》是傅雷及其夫人通過寫信的方式寫給留學海外的對兒子的生活和藝術進行悉心教導,教導兒子要做
傅雷用自己的經歷現身說法,以及自身的人生經驗教導兒子待人要謙虛,做事要嚴謹,禮儀要得體;遇困境不氣餒,獲大獎不驕傲;要有國家和民族的榮辱感,要有藝術、人格的尊嚴,做一個「德藝兼備、人格卓越的藝術家」。
同時,對兒子的生活,傅雷也進行了有益的引導,對日常生活中如何勞逸結合,正確理財,以及如何正確處理戀愛婚姻等問題,都像良師益友一樣提出意見和建議。
⑶ 寫傅雷妻子的同歸子盡,對刻畫傅雷的形象來說,是什麼表現方法
我眼中的傅雷
傅雷是我國著名的翻譯家、文藝評論家,他是一個博學、睿智、正直的學者,母親朱梅馥是一個具有東方文化素養、又經西方文化洗禮,既溫厚善良、又端莊賢淑的東方女性.
也正是因為家中有這樣深厚的文化底蘊,使得傅聰得以健康成長為一個令中國驕傲的音樂家.《傅雷家書》寫的正是傅聰遠赴波蘭留學並定居後,傅雷寫給兒子的家書.
從這本書中,我深深的感受到了父與子之間毫無隔閡、親如舊友的情感.大洋並沒有阻斷他們心與心的溝通,生活上、事業上、藝術上、情感上的話題,他們無所不談,傅雷以自己深厚的學養,為兒子的人生之路點燃了一盞明燈.
傅雷告訴兒子如何看待困難:逗一個又一個的筋斗栽過去,只要爬的起來,一定會逐漸攀上高峰,超脫在小我之上.心酸的眼淚是培養心靈的瓊漿.不經歷尖銳痛苦的的人,不會有博大的同情心.地在成功之路上,必定會有數不清的困難與艱險、辛酸與淚水,面對這些,我們只有逗一個又一個的筋斗栽過去地,才能超脫小我,成就大我!
他告訴兒子何為真正的逗善地:逗人應該為了善,為了榮譽,為了公理而善,而不是為了懼怕永恆的懲罰,也不是為了求取永恆的福祉.地只有這樣的善才可以稱為逗大善地.善應是發自內心的,服務大眾的,而不是僅僅為了滿足內心某種自私的慾望或達到某種個人目的.文章千古事,得失寸心知.有些事,得到並沒有真正得到,失去並沒有真正失去,為大多數人著想,使大多數人幸福才能稱得上是真善.
讀過這本書後,我覺得傅雷不僅在為他自己的兒子指路,他也成為了我們心目中的一盞明燈.這位睿智的長者將他畢生的生活智慧澆注在這二十多篇書信中,需要我們懷抱著一顆純真的心去領悟……
⑷ 傅雷家書是傅雷和夫人朱梅馥寫給誰的家信
《傅雷家書》是我國文學藝術翻譯家傅雷及夫人1954-1966年間寫給孩子傅聰、傅敏的家信摘編,該書是一本優秀的青年思想修養讀物,是素質教育的經典範本,是充滿著父愛的教子名篇。
⑸ 簡介傅雷的家庭,包括傅雷、傅聰、傅敏、還有傅雷的妻子。
傅雷(1908.4.7—1966.9.3),字怒安,號怒庵,漢族,上海市南匯縣(現南匯區)人,翻譯家,文藝評論家。20世紀60年代初,傅雷因在翻譯巴爾扎克作品方面的卓越貢獻,被法國巴爾扎克研究會吸收為會員。他的全部譯作,現經家屬編定,交由安徽人民出版社編成《傅雷譯文集》,從1981年起分15卷出版,現已出齊。 妻子朱梅馥生於1913年2月20日,上海南匯縣城。原名朱梅福,緣於出生之時正是陰歷元月十五,臘梅盛開。 父親朱鴻,清朝秀才,後來教書為業。母親楊秀全,有三兄一姐。 朱梅馥女士初中就讀於上海教會學校稗文女校念,高中進入另一所教會學校晏摩氏女校,曾學過鋼琴。 1932年,她與著名翻譯家傅雷在上海結婚。婚後育有三子,長子夭折,次子傅聰生於1934年,留居英國,鋼琴家;三子傅敏生於1937年,教育家,編輯有《傅雷家書》傳世。 1966年9月3日,她與丈夫在家中從容赴死,享年五十三歲。 1979年4月,朱梅馥與傅雷夫婦的骨灰盒移入上海革命烈士公墓。 朱梅馥女士性格溫柔,文靜隨和,賢淑豁達,被友人親切稱之為「菩薩」。 傅聰 1934年生於上海,8歲半開始學習鋼琴,9歲師從義大利鋼琴家梅百器。1954年赴波蘭留學。1955年3月獲「第五屆肖邦國際鋼琴比賽」第三名和「瑪祖卡」最優獎。1959年起為了藝術背井離鄉,轟動一時,此後浪跡五大洲,隻身馳騁於國際音樂舞台,獲得「鋼琴詩人」之美名。 傅敏,1937年出生於太行山區紅旗渠的故鄉——河南林州 。許多人都知道著名翻譯家傅雷和他的長子、著名鋼琴家傅聰,對這個家族的另一個成員傅敏卻知之甚少。傅敏是一位普通的中學教師,他的坎坷人生和他在苦難中始終沒有泯滅的正直和善良感人至深。北京外交學院畢業生,至今從教。
⑹ 傅雷認為與妻子多交流有什麼用
傅雷認為與妻子的交流可以促進感情溝通,也能讓兩個人更堅定。
⑺ 傅聰的妻子是誰,傅雷夫婦送了什麼給他們作為新婚紀念品---傅雷家書
第一任:梅紐因的女兒彌拉(傅雷家書)(傅凌霄)第二任:南朝鮮駐摩洛哥大使的女兒 第三任:港島鋼琴家卓一龍(傅凌雲)。傅聰一共有3個妻子。
⑻ 傅雷夫人的介紹
傅雷夫人朱梅馥介紹如下:
朱梅馥(1913年—1966年),女,1913年出生於上海。她是近代中國文學家傅雷之妻。楊絳稱其集溫柔的妻子、慈愛的母親、沙龍里的漂亮夫人、能乾的主婦於一身。朱梅馥,生於1913年2月20日,上海南匯縣城。原名朱梅福,緣於出生之時正是陰歷元月十五,臘梅盛開。
父親朱鴻,清朝秀才,後來教書為業。母親楊秀全,有三兄一姐。朱梅馥女士初中就讀於上海教會學校稗文女校念,高中進入另一所教會學校晏摩氏女校,曾學過鋼琴。在四歲時,傅雷的父親蒙冤入獄,他的母親為其父洗刷冤屈,無暇照顧自己幼小的女兒,致使他的兩個弟弟與一個妹妹死去。
她14歲時與傅雷定下婚約。1932年,她與著名翻譯家傅雷在上海結婚。婚後育有三子,長子夭折,次子傅聰生於1934年,留居英國,鋼琴家;三子傅敏生於1937年,教育家,編輯有《傅雷家書》傳世。1966年9月3日,文革爆發,時局混亂。
不堪中,她與丈夫傅雷選擇了一死,她為傅雷准備好溫水服毒葯,為保持尊嚴將他擺正在沙發上,後撕下床單上吊自盡。時年五十三。1979年4月,朱梅馥與傅雷夫婦二人的骨灰盒移入上海革命烈士公墓。朱梅馥女士性格溫柔,文靜隨和,賢淑豁達,被友人親切稱之為「菩薩」。
(8)傅雷的妻子的故事擴展閱讀:
傅雷與夫人朱梅馥的感情生活介紹:
傅雷和朱梅馥是表兄妹。朱梅馥比傅雷小5歲。1913年2月20日,她出生在上海南匯縣城。兩人從小便喜歡在一塊兒玩耍,傅雷總是以小男子漢的身份保護著表妹,表妹手裡有塊糖和餅干什麼的也總是給他留著,兩人好得勝似親兄妹。
女大十八變,當朱梅馥一路從上海教會女校念過初中又升至高中時,本就天生麗質的她,愈發端莊秀麗起來,任誰看了都想多看一眼。傅雷不知道自己是哪一天對朱梅馥產生異樣的感覺的,她溫柔甜美的笑臉是他喜歡的,她的冰雪聰明也是自己喜歡的……總之,他覺得心裡除了她,放不下任何人了。
美貌只是一時的,才能才是一個女人立足的根本,朱梅馥這位小表妹的特別之處,是纖纖十指能夠把貝多芬的《命運交響曲》彈奏得行雲流水,所以傅雷對她愈發傾心不已。而朱梅馥對傅雷這位自幼聰明好學的表哥也是早就存有一份深深的依戀和崇拜。
1932年,傅雷在上海一家飯店與朱梅馥舉行了隆重的婚禮,四目交匯的那一刻,彼此知道今生任誰也不能再把他們分開了。1958年4月30日下午,傅雷在第N次遭「批判」之後,被宣布戴上「右派分子」帽子。這頂帽子直接壓垮了他的精神和意志。
當晚他很晚才回家,見到妻子朱梅馥,脫口而出的第一句話居然是:「如果不是因為阿敏還太小,還在念書,今天我就……」朱梅馥堵住了丈夫即將脫口而出的那幾個字。知夫莫若妻,她怎麼能不懂他的心呢?此時,朱梅馥知道她不能倒下,如果傅雷是一棵大樹,那她就必須是藤,作為樹的形象和他纏繞在一起。
「士可殺而不可辱」,時間定格於1966年9月2日夜。在紅衛兵兩天三夜不間斷的抄家和凌辱後,翻譯家傅雷「就像一個寂寞的先知、一頭孤獨的獅子,憤慨、高傲、遺世獨立,絕不與庸俗妥協,絕不向權勢低頭(傅聰語)」,就在那一夜,他與朱梅馥攜手同肩,於上海江蘇路的家中雙雙服毒自縊身亡。
朱梅馥曾經對傅雷說過:「為了不使你孤單,你走的時候,我也一定要跟去。」此刻,她實現了自己的諾言。為防踢倒凳子的聲音吵醒鄰居,他們還事先在地上鋪了一床棉被……悄悄地他們走了,因為「含冤不白,無法洗刷的日子比坐牢還要難過」,所以不如生死相依。
⑼ 傅聰的妻子是誰,傅雷夫婦送了什麼給他們作為新婚紀念品傅雷家書
第一任妻子:彌拉
第二任妻子:南朝鮮駐摩洛哥大使的女兒
第三任妻子(最後一任):卓一龍
《敦煌壁畫選》,是傅雷給傅聰夫婦的新婚紀念品。
⑽ 傅雷認為妻子平日在上海比自己能走路,一出門卻不知自己的原因有兩個
子平日在上海比自己能走路,一出門卻不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