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語小故事沐猴而冠
⑴ 古代成語「沐猴而冠」的意思是
沐猴而冠:比喻外表裝得像人,卻人面獸心.亦比喻虛有其名而無實際本領之輩.
⑵ 沐猴而冠是成語故事
[mù hóu ér guàn]
沐猴而冠
編輯
成語,出自《史記·項羽本紀》、《漢書·伍被傳》。比喻虛有其表,形同傀儡,或是譏嘲為人愚魯無知空有表面。常用來諷刺投靠惡勢力竊據權位的人。原為韓生譏諷項羽。
歷史典故
編輯
項羽據關中後,
韓生獻計於羽曰:「關中地勢險要,有山河為屏障,土地肥沃,可建都立霸業。」羽見宮悉已燒殘,又心欲東歸,曰:「富貴不歸故鄉,如穿錦綉之衣於夜間步行,有誰知之!」生竊曰:「人雲楚人為獼猴戴帽,果然如此。」項羽聞知,便將之烹死。
項羽性格,沽名釣譽,殘忍野蠻,貪婪,目光短淺,由此也可以看出項羽失敗的原因。
⑶ 成語「沐猴而冠」的意思是
形容虛有其表
⑷ 成語「沐猴而冠」是什麼意思
沐猴而冠 [mù hóu ér guàn]
釋義
沐猴:獼猴;冠:戴帽子。 猴子穿衣戴帽,究竟不是真人內。比容喻虛有其表,形同傀儡。常用來諷刺投靠惡勢力竊據權位的人。
貶義
出 處
《史記·項羽本紀》:「人言楚人沐猴而冠耳;果然。」
⑸ 沐猴而冠成語典故
項羽據關中後,韓生獻計於羽曰:「關中地勢險要,有山河為屏障,土地肥沃,可建都立霸業。」羽見秦宮悉已燒殘,又心欲東歸,曰:「富貴不歸故鄉,如穿錦綉之衣於夜間步行,有誰知之!」生竊曰:「人雲楚人為獼猴戴帽,果然如此。」項羽聞知,便將之烹死。
⑹ 找和沐猴而冠詞意相似的成語。
和沐猴而冠詞意相似的成語有(衣冠禽獸、無恥之徒、社鼠城狐、牛鬼蛇神、牛頭馬面、妖魔鬼怪、魑魅魍魎)。
沐猴而冠
mù hóu ér guàn
【解釋】沐猴:獼猴;冠:戴帽子。猴子穿衣戴帽,究竟不是真人。比喻虛有其表,形同傀儡。常用來諷刺投靠惡勢力竊據權位的人。
【出處】《史記·項羽本紀》:「人言楚人沐猴而冠耳,果然。」
【結構】主謂式。
【用法】含貶義。一般作謂語、定語、狀語。
【正音】冠;不能讀作「ɡuān」。
【辨形】沐;不能寫作「體」。
【近義詞】衣冠禽獸
【辨析】~與「衣冠禽獸」有別:~可形容壞人;也可形容好人;「衣冠禽獸」只能形容壞人。
【例句】那些肥頭胖腦的紳士;大肚皮的豪商;~的穿著西洋禮服;其實都是資本家的走狗。
【英譯】
【成語故事】秦朝末年,天下大亂,各路起義軍紛紛起兵反秦。他們在全國各地和秦軍作戰,沒有統一的指揮,於是約定:如果誰能夠先打入咸陽,推翻秦朝的暴政,誰就做關中王。在這些起義軍將領中,劉邦和項羽是最有實力的,劉邦雖然出身卑微,但善於用人,所以他手下有很多本領高強的人。而項羽本人就是一員能征善戰的大將,所以他領導的起義軍的軍事力量是最強的。但是,他這個人有些剛愎自用,不愛聽別人的不同意見,一向獨斷專行。在戰爭發展的過程中,劉邦充分聽取部下的意見,進攻路線安排得十分巧妙,受到的阻力較小,因而得以搶先一步進駐咸陽,俘虜了秦王子嬰,滅了秦朝。但是,劉邦心裡清楚,憑自己的實力一時還無法與項羽對抗,他便以退為進,先將軍隊撤出了咸陽,等待日後有了機會再成就大事。項羽的路線安排不是很好,所以總是和秦軍正面遭遇,費盡千辛萬苦還是晚來一步。所以他對劉邦極為不滿,就以胡作非為來發泄心中的怨憤。項羽率領大隊人馬到處沖撞殺戮,又放火燒了秦宮,大火燒了幾個月,把一座富麗堂皇的宮殿燒成了一片焦土瓦礫。即便這樣,他還覺得不夠解氣,又把秦朝留下的珠寶玉器洗劫一空,然後准備率領眾人回到江東。當時,項羽手下的有識之士勸他說:「咸陽處在關中要地,土地肥沃,物產富饒,而且地勢險要,您不如就在這里建都,這樣有利於您奠定霸業。」項羽本也有些心動,可是一看眼前的咸陽已被自己弄得殘破不堪,哪裡還像個都城的樣子?就更加懷念故鄉,所以一心只想回到故里去。他對那個勸他的人說:「人要是富貴了,就應該回到故鄉去,讓父老鄉親知道你現在是什麼樣子。要是富貴了還不回故鄉,就好像是穿著漂亮的錦綉衣服在黑夜裡行走,你的衣服再好也沒有人看得見,有什麼用呢?所以我還是要回到江東去。」
那人聽了這話,覺得項羽實在算不上頂天立地的大英雄,就私下對別人說:「人家都說楚國人徒有其表,就好像是猴子戴上帽子假充人一樣,我以前還不相信,這次和楚王談話之後,我才知道果真如此啊!」不料,這句話傳到了項羽的耳朵里,他非常生氣,立即把那人抓來,投入鼎鑊里活活烹死了。
衣冠禽獸
yī guān qín shòu
【解釋】穿戴著衣帽的禽獸。指品德極壞,行為象禽獸一樣卑劣的人。
【出處】清·李汝珍《鏡花緣》第四十三回:「既是不孝,所謂衣冠禽獸,要那才女又有何用。」
【結構】偏正式。
【用法】用作貶義。用於形容行為卑劣的人。一般作主語、賓語。
【正音】冠;不能讀作「ɡuàn」。
【近義詞】無恥之徒、社鼠城狐、牛鬼蛇神
【反義詞】正人君子
【辨析】~和「沐猴而冠」都有「貌如人;實似獸」的意思。不同在於:①~偏在內心;指人的心腸兇狠、歹毒;「沐猴而冠」偏重在行為;指人行為卑劣。②「沐猴而冠」可比喻像禽獸一樣的人;~不能。
【例句】他滿口仁義道德;卻虐待他年過八旬的老娘;真是個~。
【英譯】beabeastinhumanform
【成語故事】成語\"衣冠禽獸\"常用來指道德敗壞的人,說他們徒有人的外表,行為卻如同禽獸。其實。這個成語的原意並非如此。「衣冠」作為權力的象徵,歷來受到統治階級的重視,在官服上綉以飛「禽」走「獸」,來顯示文武官員的等級。這種等級制度,從明朝就已經開始了。據明、清兩史的《輿服志》記載,文官綉禽、武官綉獸,而且等級森嚴,不得逾越。「衣冠」上的「禽獸」與文武官員的品級一一對應。文官從一品至九品為:鶴、錦雞、孔雀、雁、白鷳、鷺鷥、鸂鶒(xichi)、鵪鶉、練雀。武官從一品至九品為:麒麟、獅、豹、虎、熊、彪、犀牛、海馬。本來,衣冠禽獸是褒義詞,但是明朝中晚期,官場腐敗,文官愛錢,武將怕死,欺壓百姓,無惡不作。於是,「衣冠禽獸」就演變成為非作歹、如同牲畜的貶義詞。
無恥之徒
wú chǐ zhī tú
【解釋】不知恥辱或不要臉的人
【結構】偏正式成語
【用法】作賓語;用於罵人
【近義詞】無恥之尤
【例句】他們簡直就是無恥之徒
【英譯】a cool beggar/customer
社鼠城狐
shè shǔ chéng hú
【解釋】社:土地廟。城牆上的狐狸,社廟里的老鼠。比喻依仗權勢做惡,一時難以驅除的小人。
【出處】《晏子春秋·內篇問上》:「夫社,束木而塗之,鼠因而托焉,薰之則恐燒其木,灌之則恐敗其塗。此鼠所以不可得殺者,以社故也。」《晉書·謝鯤傳》:「隗誠始禍,然城狐社鼠也。」
【結構】聯合式;作賓語、定語;含貶義
【近義詞】城狐社鼠
【例句】清·洪升《長生殿》:「不堤防柙虎樊熊,任縱橫社鼠城狐。」
牛鬼蛇神
niú guǐ shé shén
【解釋】牛頭的鬼,蛇身的神。原形容虛幻怪誕。後比喻社會上形形色色的壞人。
【出處】唐·李賀《李賀集序》:「鯨吸鰲擲,牛鬼蛇神,不足為其虛荒誕幻也。」
【結構】聯合式。
【用法】用作貶義。比喻有所指的壞人。常跟「妖魔鬼怪」通用。一般作謂語、賓語、定語。
【近義詞】牛頭馬面、妖魔鬼怪
【辨析】~和「妖魔鬼怪」;都比喻形形色色的壞人;「妖魔鬼怪」所指多較籠統;有時可指傳說中的妖精、魔鬼;但~僅用比喻確定的壞人。
【例句】在四人幫時期;許多知識分子被打成右派和~。
【英譯】forcesofevil
【成語故事】唐朝時期,多才而短命的詩人李賀留下不少著名的詩篇,例如「雄雞一唱天下白」、「黑雲壓城城欲摧」等名句,至今被人傳誦,詩人杜牧還專門給他寫《李賀詩序》,評價他的詩為:「鯨呿鰲擲,牛鬼蛇神,不足為其虛荒誕幻也。」
牛頭馬面
niú tóu mǎ miàn
【解釋】迷信傳說中的兩個鬼卒,一個頭象牛,一個頭象馬。比喻各種丑惡的人。
【出處】宋·釋道原《景德傳燈錄》卷十一:「釋迦是牛頭獄卒,祖師是馬面阿婆。」
【結構】聯合式。
【用法】含貶義。一般用作主語、賓語、定語。
【近義詞】牛鬼蛇神、妖魔鬼怪
【例句】老人們經常說閻王手下有~兩個鬼。
【英譯】devilsinanimalforms
妖魔鬼怪
yāo mó guǐ guài
【解釋】妖怪和魔鬼。比喻各種危害人民利益的邪惡勢力。
【出處】元·李好古《張生煮海》第一折:「我家東人好傻也,安知他不是個妖魔鬼怪,便信著他跟將去了。」
【結構】聯合式。
【用法】用貶義。多比喻各式各樣的壞人。一般作謂語、定語。
【正音】魔;不能讀作「mé」。
【辨形】鬼;不能寫作「詭」。
【近義詞】牛鬼蛇神、魑魅魍魎
【反義詞】救世觀音
【例句】《西遊記》里的孫悟空同許多~和各種困難障礙展開了英勇頑強的斗爭。
【英譯】forces of evil as ghosts and goblins
魑魅魍魎
chī mèi wǎng liǎng
【解釋】原為古代傳說中的鬼怪。指各種各樣的壞人。
【出處】《左傳·宣公三年》:「魑魅魍魎,莫能逢之。」
【結構】聯合式。
【用法】含貶義。多用於書面語里。一般作主語、賓語、定語。
【正音】魑;不能讀作「lí」。
【辨形】這四個字的左邊都是「鬼」;不能寫作「湯」。
【近義詞】牛鬼蛇神、為鬼為蜮
【反義詞】志士仁人
【辨析】~和「牛鬼蛇神」;都比喻形形色色的壞人。但~僅用於書面語;比喻的壞人很少有所指;「牛鬼蛇神」常用於口語;比喻的壞人是有所指的。
【例句】要想識別一切~;必須真正掌握馬列主義、毛澤東思想的精神實質。
【英譯】ghostsandmonsters
【成語故事】春秋五霸之一的楚莊王率軍征討小國陸渾,路過洛陽城旁的洛水時,公然在周王室境內陳兵示威,周定王派大夫王孫滿去慰勞楚莊王。楚莊王無禮地問周王室的鼎有多重,王孫滿解釋說鼎是國家的象徵,國家強大任何魑魅魍魎都不敢接近。
⑺ 沐猴而冠的故事還 衍生了什麼成語
衣冠禽獸
yī guān qín shòu
【解釋】穿戴著衣帽的禽獸。指品德極壞,行為象禽獸一樣卑劣的人。
【出處】清·李汝珍《鏡花緣》第四十三回:「既是不孝,所謂衣冠禽獸,要那才女又有何用。」
【結構】偏正式。
【用法】用作貶義。用於形容行為卑劣的人。一般作主語、賓語。
【正音】冠;不能讀作「ɡuàn」。
【近義詞】無恥之徒、社鼠城狐、牛鬼蛇神
【反義詞】正人君子
【辨析】~和「沐猴而冠」都有「貌如人;實似獸」的意思。不同在於:①~偏在內心;指人的心腸兇狠、歹毒;「沐猴而冠」偏重在行為;指人行為卑劣。②「沐猴而冠」可比喻像禽獸一樣的人;~不能。
【例句】他滿口仁義道德;卻虐待他年過八旬的老娘;真是個~。
【英譯】beabeastinhumanform
【成語故事】成語\"衣冠禽獸\"常用來指道德敗壞的人,說他們徒有人的外表,行為卻如同禽獸。其實。這個成語的原意並非如此。「衣冠」作為權力的象徵,歷來受到統治階級的重視,在官服上綉以飛「禽」走「獸」,來顯示文武官員的等級。這種等級制度,從明朝就已經開始了。據明、清兩史的《輿服志》記載,文官綉禽、武官綉獸,而且等級森嚴,不得逾越。「衣冠」上的「禽獸」與文武官員的品級一一對應。文官從一品至九品為:鶴、錦雞、孔雀、雁、白鷳、鷺鷥、鸂鶒(xichi)、鵪鶉、練雀。武官從一品至九品為:麒麟、獅、豹、虎、熊、彪、犀牛、海馬。本來,衣冠禽獸是褒義詞,但是明朝中晚期,官場腐敗,文官愛錢,武將怕死,欺壓百姓,無惡不作。於是,「衣冠禽獸」就演變成為非作歹、如同牲畜的貶義詞。
無恥之徒
wú chǐ zhī tú
【解釋】不知恥辱或不要臉的人
【結構】偏正式成語
【用法】作賓語;用於罵人
【近義詞】無恥之尤
【例句】他們簡直就是無恥
⑻ 沐猴而冠 成語故事
沐猴而冠 [mù hóu é抄r guàn]
生詞本
基本襲釋義
沐猴:獼猴;冠:戴帽子。猴子穿衣戴帽,究竟不是真人。比喻虛有其表,形同傀儡。常用來諷刺投靠惡勢力竊據權位的人。
貶義
出 處
《史記·項羽本紀》:「人言楚人沐猴而冠耳;果然。」
例 句
那些肥頭胖腦的紳士,大肚皮的豪商,~的穿著西洋禮服,其實都是資本家的走狗。
⑼ 成語「沐猴而冠」有什麼典故
「沐猴而冠」比喻虛有其表,形同傀儡。常用來諷刺投靠惡勢力竊據權位的人。沐猴:獼猴;冠:戴帽子。猴子穿衣戴帽,究竟不是真人。出自《史記·項羽本紀》:「人言楚人沐猴而冠耳,果然。」
項羽總是和秦軍正面遭遇,受到的阻礙較大,所以落後於劉邦攻佔咸陽。所以他對劉邦極為不滿,放火一把燒了咸陽秦宮,大火燒了三個月,把一座富麗堂皇的宮殿燒成了一片焦土瓦礫。即便這樣,他還覺得不夠解氣,又把秦朝留下的珠寶玉器洗劫一空,然後准備率領眾人回到江東。
當時,項羽手下的有識之士勸他說:「咸陽處在關中要地,土地肥沃,物產富饒,而且地勢險要,您不如就在咸陽建都,這樣有利於您奠定霸業,一統天下。」項羽本也有些稱帝的野心,可是他還是比較懷念故鄉,所以一心只想回到故里去。他對那個勸他的人說:「人要是富貴了,就應該回到故鄉去,讓父老鄉親知道你現在是什麼樣子。要是富貴了還不回故鄉,就好像是穿著漂亮的錦綉衣服在黑夜裡行走,你的衣服再好也沒有人看得見,有什麼用呢?所以我還是要回到江東去。」
那人聽了這話,覺得項羽實在算不上頂天立地的大英雄,就私下對別人說:「人家都說楚國人徒有其表,就好像是猴子戴上帽子冒充一樣,我以前還不相信,這次和項羽談話之後,我才知道果真如此啊!」
不料,這句話傳到了項羽的耳朵里,他非常生氣,立即把那人抓來,投入大鍋里活活烹死了。
所以人貴在獨立,獨立的人格與物質的獨立,都可以即使在困境中仍有走出來,重新來過的希望。最重要的是這種精神,堅持自己往往是一件需要不斷學習、體驗的過程。
⑽ 成語,沐猴而冠
沐猴而冠_成語解釋
【拼音】:mù hóu ér guàn
【釋義】:沐猴:獼猴;冠:戴帽子。猴子穿衣戴帽,究竟不是真人。比喻虛有其表,形同傀儡。常用來諷刺投靠惡勢力竊據權位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