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童話故事 » 帶幾的四字成語故事

帶幾的四字成語故事

發布時間: 2020-11-23 05:42:57

『壹』 四字成語故事

成語小故事----疑鄰盜斧
從前有個鄉下人,丟了一把斧子。他以為是鄰居家的兒子偷去了,於是處處注意那人的一言一行,一舉一動,越看越覺得那人像是盜斧的賊。後來,丟斧子的人找到了斧子,原來是前幾天他上山砍柴時,一時疏忽失落在山谷里。找到斧子後,他又碰見了鄰居的兒子,再留心看看他,怎麼也不像賊了。
疑鄰盜斧:不注重事實根據,對人、對事胡亂猜疑。

2.揠苗助長

春秋時期,宋國有一個農夫,他總是嫌田裡的莊稼長得太慢,今天去瞧瞧,明天去看看,覺得禾苗好像總沒有長高。他心想:有什麼辦法能使它們長得高些快些呢?
有一天,他來到田裡,把禾苗一棵一棵地往上拔。一大片禾苗,一棵一棵地拔真費了不少的力氣,等他拔完了禾苗,已經累得筋疲力盡了,可是他心裡卻很高興。回到家裡還誇口說:「今天可把我累壞了,我幫助禾苗長高了好幾寸!」他兒子聽了,趕忙跑到田裡去看,發現田裡的禾苗全都已經枯死了

3.不可救葯
周朝有位卿士叫凡伯。凡伯不但有詩才,而且善於治理國事。後來,他在周厲王身邊輔佐朝政。可是,周厲王飛橫跋扈,枉法斷事。奸臣則百般謅媚討好。凡伯直言相勸,列數朝政弊端,奸臣卻在周厲王耳邊說他的壞話。周厲王對凡伯十分厭煩,從此,奸臣出入宮廷,不把凡伯放在眼裡。凡伯十分憤慨,寫了一首詩,後來收入《詩經》。詩中抨擊奸臣說:「作惡多端,不可救葯!」

「不可救葯」:病重到不能用葯救活。後比喻事物壞到無法挽救的地步。

『貳』 成語故事(四字成語)

杵臼之交意思是交友不嫌貧賤。杵:舂米的木棒;臼:石臼。比喻交朋友不計較貧富和身分。
原文:「時公沙穆來游太學,無資糧,乃變服客佣,為佑賃舂。佑與語大驚,遂共定交於杵臼之間。」
成語故事:
東漢時期,有一個窮苦好學的讀書人,名叫公沙穆。經過一段時間的刻苦讀書,總認為自己所學有限,想進入京城太學繼續深造。

公沙穆家中窮困,沒有那麽多錢作為他入太學學習的費用。於是,公沙穆到一位吳佑的富戶家做舂米工人。吳佑曾任齊相、長史等官職。
有一天,公沙穆正在舂米,吳佑來到他的身邊,吳佑見公沙穆舉止斯文有禮,根本不像做粗工的人,便和他攀談起來。
言談中,吳佑發現公沙穆學識淵博,很有見解。吳佑不顧彼此貧富懸殊,便和他在杵臼前成為朋友。
在封建社會,貧富縣殊,等級森嚴。一個富豪能夠屈尊降貴與一個窮苦讀書人交朋友,是件難得之事,因此被傳為一段佳話。

『叄』 成語故事的四字成語大全

塞翁失馬、老馬識途、馬革裹屍、伯樂相馬、鷸蚌相爭、守株待兔、畫蛇添足、羽扇綸巾、錦囊妙計、舌戰群儒、乾乾凈凈、彎彎曲曲、雪中送炭、一葉障目、指手畫腳、取長補短、嫦娥奔月、四海為家、管中窺豹、拔苗助長、女媧補天、精衛填海、垂頭喪氣、光彩奪目、金碧輝煌、千里迢迢

  • 塞翁失馬的成語故事:

  • 古時候,在我國北方的邊城住著一位老人,大家都喜歡叫他「塞翁」. 塞翁飼養了一匹壯馬.一天,馬走失了,鄰居們都來寬慰他.他笑著說:「怎麼知道這不是福呢?」幾個月後,走失的馬回來了,身後還跟著一匹好馬!鄰居們都來祝賀.塞翁說:「怎麼知道不能成為禍呢?」果然,他的兒子騎馬時跌斷了一條腿.鄰居們又來勸慰他.塞翁說:「怎麼知道這不是福呢?」一年後,打仗了.村裡的青年人都被強征入伍,十個有九個死在戰場上.只有他跛腳的兒子留在了家裡,保住了一條命.

    2.老馬識途的成語故事:

    公元前663年,齊桓公應燕國的要求,出兵攻打入侵燕國的山戎,相國管仲和大夫隰朋隨同前往.齊軍是春天出征的,到凱旋而歸時已是冬天,草木變了樣.大軍在崇山峻嶺的一個山谷里轉來轉去,最後迷了路,再也找不到歸路; 雖然派出多批探子去探路,但仍然弄不清楚該從哪裡走出山谷.時間一長,軍隊的給養發生困難.情況非常危急,再不找到出路,大軍就會困死在這里.管仲思索了好久,有了一個設想:既然狗離家很遠也能尋回家去,那麼軍中的馬尤其是老馬,也會有認識路途的本領.於是他對齊桓公說:「大王,我認為老馬有認路的本領,可以利用它在前面領路,帶引大軍出山谷.」 齊桓公同意試試看.管仲立即挑出幾匹老馬,解開韁繩,讓它們在大軍的最前面自由行走.也真奇怪,這些老馬都毫不猶豫地朝一個方向行進.大軍就緊跟著它們東走西走、最後終於走出山谷,找到了回齊國的大路. 

    3.馬革裹屍成語故事:

    東漢時,有一位能征善戰的將軍叫馬援,扶風茂陵人(今陝西興平東北人),字文淵.有一次,馬援在外作戰凱旋迴京,許多人前來歡迎慰勞.在這些歡迎的人中間,有一個叫孟冀的,也隨同眾人向馬援道賀.馬援說:「我總以為你要和我說什麼大事,怎麼也這樣隨波逐流地一味誇獎我呢?」孟冀笑了笑,沒說什麼.馬援說:武帝時代的伏波將軍路博德,開拓了七郡的地方,不過封了幾百戶的侯爵.我現在倒封了這樣大的地盤,賞過於功,能夠保住長久嗎?現在匈奴、烏桓還不時侵擾北方邊境,我想自告奮勇前去討伐.作一個好男兒,就應當准備把生命犧牲在疆場上,用馬革裹屍而歸,怎能躺在床上死在妻子、兒女的身旁! 孟冀聽了馬援的話,不勝佩服,說:「這不愧是一個大丈夫呀!」後來,馬援擔任了隴西太守一職,率軍擊破先零羌,並一直在軍中征戰,直到六十三歲,病死軍中,實現了他「馬革裹屍」的諾言.

    4.伯樂相馬的成語故事:

    伯樂本來的名字叫孫陽,他是春秋秦穆公時的人,很會辨別馬匹的好壞,是著名的相馬師,所以人們叫他伯樂(天上星宿名稱,傳聞專管天馬).有一次,伯樂經過虞阪,眼睛一亮,看見一匹千里馬;但是這匹馬卻被人當成劣馬,用來拉車.伯樂覺得十分的痛心,不禁淚如雨下.這匹馬彷佛也知道伯樂很同情它,也口吐白沫,連連嘶叫起來.伯樂有一個朋友名叫方九皋,也很會相馬.有一次,他找來了一匹駿馬,告訴秦穆公說這是黃色的雌馬.秦穆公牽來一看,卻是一匹栗色的雄馬,不禁大失所望.事後,穆公對伯樂說:「方九皋連雄馬、雌馬,以及毛色都分不清楚了,怎麼可能看得出馬的好壞呢?」伯樂不以為然,他認為方九皋看重馬的內在精神,而不重外形.穆公聽了,再牽出馬仔細的察看,果然是天下最好的馬. 人們常把具有賞識人才的眼力的人比做伯樂,而把有用的人才比做千里馬,這就是「伯樂相馬」 的故事.

    5.鷸蚌相爭的成語故事:

    戰國時候,秦國最強。它常常仗著它的優勢去侵略別的弱國。弱國之間,也常常互有磨擦。有一次,趙國聲稱要攻打燕國。當時,著名的游說之士蘇秦,有個弟弟叫蘇代,也很善於游說。蘇代受燕王的委託,到趙國去勸阻趙王出兵。到了邯鄲,蘇代見到了趙惠文王。趙惠文王知道蘇代是為燕國當說客來了,但明知故問:喂,蘇代,你從燕國到我們趙國做什麼來了?尊敬的大王,我給你講故事來了。講故事?他要講什麼故事呢?趙惠文王心中不禁一愣。接下來,蘇代講開了他要講的故事。他說這次到趙國來,經過易水的時候,看見一隻蚌,正張開雙殼,在河邊曬太陽。忽然飛來一隻水鳥,伸出長嘴去啄蚌的肉。蚌立刻用力合攏它的殼,把水鳥的嘴夾住了。這時候,水鳥對蚌說:不要緊,只要今天不下雨,明天不下雨,你就會曬死的。等你死了我再吃你的肉。蚌不服氣,它回敬水鳥說:不要緊,只要你的嘴今天拔不出來,明天拔不出來,你也會活不成的。咱誰吃誰的肉,還說不定呢!它倆爭吵不休,誰也不肯相讓。正在它倆爭吵的時候,有一個打漁的人走了過來。那打漁的人毫不費力地伸手把它倆一起提拿去了。蘇代講完了上邊的故事,然後嚴肅地對趙惠文王說:尊敬的大王,聽說貴國要發兵攻打燕國。如果真的發兵,那麼,兩國相爭的結果,恐怕要讓秦國做漁人了。 趙惠文覺得蘇代的話有道理,便放棄了攻打燕國的打算。

『肆』 四字成語故事的概括

柳公權(778年-865年),字誠懸,漢族,京兆華原(今陝西銅川市耀州區)人。兵部尚書柳公綽之弟,唐代書法家、詩人。歷仕憲、穆、敬、文、武、宣、懿七朝,官至太子少師,封河東郡公,以太子太保致仕,故世稱「柳少師」。咸通六年(865年)卒,享年八十八歲,贈太子太師。柳公權書法以楷書著稱,與顏真卿齊名,人稱「顏柳」,又與歐陽詢、顏真卿、趙孟頫並稱「楷書四大家」。他的書法初學王羲之,後來遍觀唐代名家書法,認為顏真卿,歐陽詢的字最好,便吸取了顏,歐之長,在晉人勁媚和顏書雍容雄渾之間,自創「柳體」,以骨力勁健見長,後世有「顏筋柳骨」的美譽。柳公權亦工詩,《全唐詩》存其詩五首,《全唐詩外編》存詩一首。

『伍』 10個四字成語故事.並說出主人公

背水一戰(韓信)
完壁歸趙(藺相如)
負荊請罪(廉頗)
望梅止渴(曹操)
四面楚歌(項羽)
破釜沉舟(項羽)
卧薪嘗膽(勾踐)
紙上談兵(趙括)
指鹿為馬(趙高)
三顧茅廬(劉備)
東窗事發(秦檜)

感謝您對派派小說論壇的支持,滿意請採納為最佳答案。

『陸』 有關三國演義的四字成語故事幾人物角色

三顧茅廬,初出茅廬,舌戰群雄,錦囊妙計,羽扇綸巾, 鼎足三分, 過五關斬六將、烏合之眾、緩兵之計、死心塌地、虛張聲勢、步步為營, 桃 園 三 結 義
三 顧 茅 廬

官 渡 大 戰 後, 曹 操 打 敗 了 劉 備。 劉 備 只 得 投 靠 劉 表。
曹 操 為 得 到 劉 備 的 謀 士 徐 庶, 就 慌 稱 徐 庶 的 母 親 病 了, 讓 徐 庶 立 刻 去 許 都。 徐 庶 臨 走 時 告 訴 劉 備, 隆 中 有 個 奇 才 叫 諸 葛 亮, 如 果 能 得 到 他 的 幫 助, 就 可 以 得 到 天 下 了。

第 二 天, 劉 備 就 和 關 羽、 張 飛 帶 著 禮 物, 到 隆 中 去 拜 訪 諸 葛 亮。 誰 知 諸 葛 亮 剛 好 出 游 去 了, 書 童 也 說 不 准 什 么 時 候 回 來。 劉 備 只 好 回 去 了。

過 了 幾 天, 劉 備 和 關 羽。 張 飛 冒 著 大 雪 又 來 到 諸 葛 亮 的 家。 劉 備 看 見 一 個 青 年 正 在 讀 書, 急 忙 過 去 行 禮。 可 那 個 青 年 是 諸 葛 亮 的 弟 弟。 他 告 訴 劉 備, 哥 哥 被 朋 友 邀 走 了。 劉 備 非 常 失 望, 只 好 留 下 一 封 信, 說 渴 望 得 到 諸 葛 亮 的 幫 助, 平 定 天 下。

轉 眼 過 了 新 年, 劉 備 選 了 個 好 日 子, 有 一 次 來 到 隆 中。 這 次, 諸 葛 亮 正 好 在 睡 覺。 劉 備 讓 關 羽、 張 飛 在 門 外 等 候, 自 己 在 台 階 下 靜 靜 地 站 著。 過 了 很 長 時 間, 諸 葛 亮 才 醒 來, 劉 備 向 他 請 教 平 定 天 下 的 辦 法。

諸 葛 亮 給 劉 備 分 析 了 天 下 的 形 勢, 說:「 北 讓 曹 操 占 天 時, 南 讓 孫 權 占 地 利, 將 軍 可 占 人 和, 拿 下 西 川 成 大 業, 和 曹、 孫 成 三 足 鼎 立 之 勢。」 劉 備 一 聽, 非 常 佩 服, 請 求 他 相 助。 諸 葛 亮 答 應 了。 那 年 諸 葛 亮 才 27 歲。

草 船 借 箭
周 瑜 非 常 嫉 恨 諸 葛 亮, 總 想 找 個 理 由 殺 掉 諸 葛 亮。
一 天, 周 瑜 讓 諸 葛 亮 造 10 萬 枝 箭, 並 說 10 天 內 就 要。 諸 葛 亮 痛 快 地 答 應 了, 說:「 我 3 天 之 內 就 送 10 萬 枝 箭 過 來。」 周 瑜 很 吃 驚。

諸 葛 亮 向 魯 肅 借 了 20 只 快 船,600 名 士 兵, 把 每 條 船 用 布 蒙 上, 兩 邊 堆 滿 一 捆 捆 的 干 草。 周 瑜 得 知 這 一 情 況 後, 心 里 非 常 懷 疑, 不 知 諸 葛 亮 又 在 玩 什 么 花 樣。

到 第 三 天, 天 還 沒 亮, 諸 葛 亮 便 派 人 將 魯 肅 請 來, 說:「 請 您 和 我 一 同 去 取 箭。」 然 後, 把 20 條 快 船 用 長 繩 連 起 來, 一 直 往 江 北 駛 去。 當 時, 長 江 上 霧 雲 很 大, 對 面 看 不 見 人。 魯 肅 心 里 不 明 白, 問 諸 葛 亮 怎 么 回 事。 諸 葛 亮 只 是 笑, 並 不 回 答。

不 久, 船 靠 近 曹 操 的 水 寨。 諸 葛 亮 命 令 將 船 頭 朝 東 船 尾 向 西, 一 字 擺 開。 又 叫 士 兵 一 起 敲 鼓 吶 喊。 曹 操 聽 了 報 告, 說:「 霧 天 作 戰, 恐 怕 有 埋 伏。 先 讓 水 陸 軍 的 弓 箭 手 向 他 們 射 箭, 霧 散 後 再 進 軍。」 於 是, 箭 像 雨 點 一 樣 射 向 那 20 條 船。

箭 頭 准 確 地 落 在 草 捆 上, 排 得 密 密 麻 麻。 過 了 一 會 兒, 諸 葛 亮 命 令 船 頭 掉 過 來, 再 由 西 向 東 排 開, 於 是, 另 一 面 又 被 射 滿 了 箭。 等 到 太 陽 要 升 起 來 時, 霧 也 快 散 了。 諸 葛 亮 命 令 軍 士 開 船, 並 一 起 大 喊:「 謝 謝 丞 相 的 箭!」

船 到 了 南 岸, 周 瑜 已 經 派 了 500 名 軍 士 在 江 邊 等 著 搬 箭, 卸 完 後 共 有 十 二 三 萬 枝 箭。 魯 肅 見 了 周 瑜, 把 諸 葛 亮 借 箭 的 事 說 了 一 遍。 周 瑜 嘆 氣 說:「 諸 葛 亮 真 是 神 機 妙 算, 我 實 在 不 如 他 啊!」

赤 壁 大 戰

周 瑜 與 諸 葛 亮 商 量 好 進 攻 曹 操 的 時 間, 然 後, 把 人 馬 分 成 6 隊, 只 等 東 南 風 一 刮 起 來, 就 開 始 行 動。
東 南 風 刮 起 來 後, 黃 蓋 帶 了 20 只 裝 滿 蘆 葦、 硫 磺 等 物 的 火 船, 向 對 岸 開 去。 快 到 曹 操 軍 營 時, 船 一 齊 起 火, 順 著 風 勢, 將 曹 軍 船 只 燒 著。 由 於 曹 操 聽 信 龐 統 的 話, 將 所 有 的 船 用 鐵 環 鎖 在 一 起, 根 本 沒 法 逃 走。

這 時, 曹 軍 水 寨 全 都 燒 著, 一 片 火 光。 許 多 兵 士 被 燒 死 了。 曹 操 知 道 中 了 計, 一 邊 叫 罵, 一 邊 尋 找 船 只。 這 時, 張 遼 駕 著 一 只 小 船 過 來, 曹 操 才 脫 離 火 海。

曹 操 被 救 上 岸 時, 東 吳 兵 馬 已 殺 了 過 來。 他 在 張 遼 等 人 的 保 護 下, 終 於 甩 掉 了 東 吳 的 追 兵。 他 們 來 到 一 個 山 勢 很 險 的 地 方。 這 時, 曹 操 哈 哈 大 笑 起 來, 將 士 們 都 嚇 了 一 跳, 問 他 笑 什 么, 曹 操 說:「 我 笑 諸 葛 亮、 周 瑜 不 懂 計 謀, 如 果 他 們 在 這 里 埋 伏 下 一 支 兵 馬, 那 就 厲 害 了!」 話 沒 說 完, 殺 出 了 一 支 人 馬, 原 來 是 早 已 埋 伏 在 這 里 的 趙 雲。 曹 操 連 忙 突 圍, 死 傷 了 許 多 兵 士, 好 不 容 易 才 逃 出 來。

這 時, 天 已 經 亮 了, 正 下 著 大 雨。 曹 操 以 為 沒 有 危 險 了, 就 下 令 休 息 吃 飯。 他 坐 在 樹 林 中, 不 禁 又 哈 哈 大 笑 起 來。 旁 邊 人 問:「 丞 相 您 損 失 了 那 么 多 人 馬, 笑 什 么 呢?」 曹 操 說:「 我 笑 諸 葛 亮、 周 瑜 還 是 缺 少 計 謀, 如 果 他 們 在 這 里 埋 伏 下 一 支 人 馬, 我 們 還 能 逃 得 了?」

話 音 沒 落, 突 然 一 陣 喊 聲, 張 飛 率 領 兵 馬 沖 了 過 來。 曹 操 大 吃 一 驚, 甲 衣 也 沒 穿 就 上 了 馬。 他 手 下 的 將 士 一 邊 跑 一 邊 迎 敵, 許 多 人 都 受 了 傷。

這 次, 曹 操 開 始 走 小 路。 他 們 來 到 了 華 容 道。 曹 操 見 遠 處 還 有 煙 霧, 像 有 伏 兵。 曹 操 說:「 這 是 諸 葛 亮 叫 人 放 的 煙, 讓 我 不 敢 走 這 條 路。」 於 是, 曹 操 等 人 走 上 了 華 容 道, 這 條 路 本 來 不 平, 加 上 剛 下 過 雨, 特 別 難 走。 曹 操 下 令 砍 樹 搬 草, 墊 平 路 面。 不 少 士 兵 累 得 昏 倒 在 地 上。

好 不 容 易 到 了 平 坦 一 點 的 路 面, 曹 操 又 哈 哈 大 笑 起 來:「 如 果 是 我 指 揮 打 仗, 肯 定 在 這 里 埋 伏 一 支 軍 馬, 諸 葛 亮、 周 瑜 到 底 是 不 行 啊!」 話 沒 說 完, 有 是 一 聲 炮 響, 關 羽 帶 人 截 住 了 去 路。

曹 操 嚇 了 一 跳。 等 他 定 下 神 來, 看 清 是 關 羽 時, 臉 上 頓 時 有 了 笑 容:「 雲 長。 以 前 我 對 你 不 錯, 請 你 看 在 過 去 的 情 義 上, 放 我 一 條 生 路 吧。」 關 羽 是 個 講 義 氣 的 人, 他 回 想 起 曹 操 對 他 的 種 種 好 處, 又 看 那 些 士 兵 的 可 憐 樣 子, 就 讓 開 了 道 路。

諸 葛 亮 聽 說 關 羽 放 走 了 曹 操, 非 常 生 氣, 說:「 關 羽 因 為 私 人 情 義 耽 誤 了 公 事, 拉 出 去 殺 了!」 劉 備 一 聽, 急 忙 過 來 求 情:「 我 和 關 羽 像 親 兄 弟 一 樣, 本 來 准 備 一 齊 死 的, 先 生 殺 了 他, 我 也 沒 法 活 了, 就 原 諒 他 一 次 吧。」 諸 葛 亮 這 才 不 說 什 么 了。

火 燒 連 營
孫 權 殺 了 關 羽, 搶 回 荊 州, 這 兩 件 事 惹 得 劉 備 心 里 冒 火。 他 不 顧 文 武 大 臣 們 的 勸 阻, 親 自 率 領 75 萬 人 馬 殺 向 東 吳。
張 飛 命 令 3 天 之 內 作 好 白 旗 白 甲, 全 軍 將 士 帶 孝 出 征, 並 叫 范 疆、 張 達 快 去 辦 理, 誤 了 期 限 就 殺 人。 范 疆、 張 達 看 不 能 完 成 任 務, 就 刺 死 張 飛, 投 奔 了 孫 權。

三國成語
一手包辦
【出處】三國志魏志典韋傳:「韋一手建之」
一舉兩得
【出處】三國志魏志臧洪傳:「將以安社稷,一舉兩得.」
一臂之力
【出處】三國演義第二十回:「願助兄一臂之力,共誅國賊.」
一親芳澤
【出處】曹植洛神賦:「芳澤無加,鉛華無御.」
七步成詩
【出處】世說新語文學:「文帝嘗令東阿王七步中作詩,不成者行大法.應聲便為詩:『煮豆燃豆萁,豆在釜中泣,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帝深有慚色.
三顧茅廬
【出處】諸葛亮前出師表:「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顧臣於草廬之中.」
下筆成章
【出處】三國志魏志文帝紀:「文帝天資文藻,下筆成章.」
不出所料
【出處】三國演義第三十一回:「豐在遇中聞主公兵敗,撫掌大笑曰:『固不出吾之所料.』」
不由分說
【出處】三國演義第十三回:「李傕隨後掩殺,郭汜兵退,車駕冒險出城,不由分說,竟擁到李傕營中.」
不知所雲
【出處】諸葛亮前出師表:「臨表涕泣,不知所雲.」
不容偏廢
【出處】三國志蜀志魏延傳:「不忍有所偏廢.」
乘虛而入
【出處】魏志袁紹傳:「將軍簡其精銳,分為奇兵,乘虛迭出,以擾河南.」
五內如焚
【出處】蔡琰悲憤詩:「奈何不顧思,見此崩五內.」
人生如寄
【出處】魏文帝善哉行:「人生如寄,多憂何為?」曹植仙人篇:「俯觀五嶽間,人生如寄居.」
仰人鼻息
【出處】後漢書袁紹傳:「孤客窮軍,仰我鼻息,譬如嬰兒在鼓掌之上,絕其哺乳,立可餓殺.」
伯仲之間
【出處】曹丕典論:「傅說之於班固,伯仲之間耳.」
位極人臣
【出處】吳志孫綝傳:「因緣肺腑,位極人臣.」
作姦犯科
【出處】諸葛亮前出師表:「若有作姦犯科,及為忠善者,宜付有司,論其刑賞.」
偃旗息鼓
【出處】三國志蜀志趙雲傳註:「偃旗息鼓,曹軍疑有伏兵,引去.
出言不遜
【出處】三國演義第二十三回:「此人出言不遜,何不殺之.」
分久必合,合久必分
【出處】三國演義第一回:「話說天下大勢,分久必合,合久必分.」
初出茅廬
【出處】據三國演義所載,諸葛亮初出茅廬,佐劉備用兵,觀與張飛不服,行事諸多困難.
刮目相待
【出處】三國志吳志呂蒙傳注引江表傳:「肅附蒙背曰:『吾謂大弟但非有武略耳,至於今者,學識英博,非復吳下阿蒙.』蒙曰:『士別三日,即更刮目相待.』」
危在旦夕
【出處】三國演義第二回:「天下危在旦夕,陛下尚自與閹宦共飲耶?」
危急存亡之秋
【出處】諸葛亮前出師表:「今天下三分,益州疲弊,此誠危急存亡之秋也.」
司馬昭之心,路人皆知
【出處】司馬昭在曹髦在位時,為大將軍,專管國政,自封為相國,不久封為晉公,昭還假裝不接受.髦很生氣地說:「司馬昭之心,路人皆知.」
名不虛傳
【出處】三國演義第四十五回:「兵精糧足,名不虛傳.」
同符合契
【出處】三國志吳志孫傳註:「一與君同符合契,有永固之分.」
吳下阿蒙
【出處】三國志吳志呂蒙傳注引江表傳:「肅附蒙背曰:『吾謂大弟但非有武略耳,至於今者,學識英博,非復吳下阿蒙.』蒙曰:『士別三日,即更刮目相待.』」
敝帚千金
【出處】曹丕?典論論文:「里語曰:『家有敝帚,享之千金.』斯不見自見之患也.」
廊廟之器
【出處】三國志蜀志許靖傳:「雖行事舉動,未悉允當,蔣濟以為大較有廊廟之器也.」
才高八斗
【出處】南史謝靈運傳:「天下才共一石,曹子建獨得八斗,我得一斗,自古及今共享一斗.」
手不釋卷
【出處】曹丕自敘:「上雅好詩書文籍,雖在軍旅,手不釋卷.」
指日可待
【出處】諸葛亮出師表:「漢室之隆,可計日而待也.」
探囊取物
【出處】三國演義第四十三回:「我向曾文雲長言,翼德於百萬軍中,取上將之首,如探囊取物.」
文思泉湧
【出處】文選曹植王仲宣誄:「文若春華,思若湧泉.」
旦夕之危
【出處】三國志蜀志孟光傳:「旦夕之危,倒懸之急.」
明眸善睞
【出處】文選曹植洛神賦:「明眸善睞,靨輔承權.」
月明星稀
【出處】文選魏武帝短歌行:「月明星稀,烏鵲南飛,繞樹三匝,何枝可依?」
土崩魚爛
【出處】陳琳?與魏文帝書:「焉肯土崩魚爛哉!」
如入無人之境
【出處】三國演義第七回:「左沖右突,如入無人之境.」
如魚得水
【出處】三國志諸葛亮傳:「先主與亮情好日密,關羽張飛等不悅.先主曰:『孤之有孔明,猶魚之有水也.』」
妄自菲薄
【出處】諸葛亮?出師表:「不宜妄自菲薄,引喻失意,以塞忠諫之路也.」
孑然一生
【出處】三國志吳志陸瑁傳:「孑然無所憑賴.」
對酒當歌
【出處】曹操?短歌行:「對酒當歌,人生幾何?」
屈指可數
【出處】三國志魏志張合傳:「屈指計亮糧,不至十日.」
周郎顧曲
【出處】三國志吳志周瑜傳:「瑜少精意於音樂,雖三爵之後,其有闕誤,瑜必知之,知之必顧.顧時人謠曰:『曲有誤,周郎顧.』」
呼風喚雨
【出處】三國演義第一回:「角得此書,曉夜攻習,能呼風喚雨.」
品頭論足
【出處】三國志魏志何晏傳註:「晏方用事,自以為一時才俊,常為名士品目.」
回腸盪氣
【出處】魏文帝大牆上蒿行:「感心動耳,盪氣回腸.」

『柒』 成語故事大全 四字成語

成語】亡羊補牢
【拼音】wáng yáng bǔ láo
【釋義】表達處理事情發生錯誤以後,如果趕緊去挽救,還不為遲的意思。
【典故】
戰國時期,楚國的楚襄王即位後,重用奸臣,政治腐敗,國家一天天衰亡下去。楚國有一個大臣,名叫庄辛,看到這樣情況非常著急,總想好好勸勸他,但是楚襄王只顧享樂,根本聽不進別人說的話。有一天,庄辛實在忍不住了。對楚襄王說:「你在宮里和一些人奢侈淫樂,不管國家大事,國家遲早有一天會滅亡啊!」 楚襄王聽了大怒,罵道:「你老糊塗了吧,竟敢這樣詛咒楚國,說這些險惡的話惑亂人心嗎?」庄辛不慌不忙的回答說:「我實在感覺事情一定要到這個地步的,不敢故意說楚國有什麼不幸。如果你一直寵信這個人,楚國一定要滅亡的。你既然不信我的話,請允許我到趙國躲一躲,看事情究竟會怎樣。」就這樣,庄辛見楚襄王不納忠言,只好躲到了趙國。 庄辛到趙國才住了五個月,秦國果然派兵攻打楚國,楚國幾乎沒有什麼抵擋就讓秦國攻陷了楚國的都城郢城。楚襄王惶惶如喪家之犬,逃到城陽城(今河南信陽市一帶)。到這時,他想到庄辛的忠告,才覺得庄辛的話不錯,於是,又悔又恨,便派人把庄辛迎請回來,說:「過去因為我沒聽你的話,所以才會弄到這種地步,現在,你看還有辦法挽救嗎?」 庄辛說:「主公果真有悔改之意嗎?」 楚襄王說:「我現在太後悔了,不知道現在還遲不遲?」 庄辛說:「那我給你講一個故事吧」於是,庄辛就講道:從前,有人養了一圈羊。一天早晨,他發現少了一隻羊,仔細一查,原來羊圈破了個窟窿,夜間狼鑽進來,把羊叼走了一隻。鄰居勸他說:「趕快把羊圈修一修,堵上窟窿吧!」那個人不肯接受勸告,回答說:「羊已經丟了,還修羊圈干什麼?」第二天早上,他發現羊又少了一隻。原來,狼又從窟窿中鑽進來,叼走了一隻羊。他很後悔自己沒有聽從鄰居的勸告,便趕快堵上窟窿,修好了羊圈。從此,狼再也不能鑽進羊圈叼羊了。 楚襄王一聽到這個故事就明白了庄辛的意思,於是他接著對庄辛說:「庄愛卿,那麼我們該怎麼辦呢?」 於是,庄辛給楚襄王分析了當時的形勢,認為楚國都城雖被攻陷,但只要振作起來,改正過錯,秦國是滅不了楚國的。楚襄王聽了,便遵照庄辛的話去做,果真度過了危機,振興了楚國。 「亡羊補牢」這句成語,便是根據上面約兩句話而來的,表達處理事情發生錯誤以後,如果趕緊去挽救,還不為遲的意思。

『捌』 成語故事的四字詞語有哪些

望梅止渴,愚公移山,守株待兔,負荊請罪,
大禹治水,覆水難收 · 赴湯蹈火 · 分庭抗禮 ·
防微杜漸 負隅頑抗 · 負重致遠 · 管鮑之交 ·
· 感恩圖報 · 過河拆橋 · 刮目相看 · 瓜田李下
· 高枕無憂 · 各自為政 · 華而不實 · 好好先生
· 狐假虎威 · 汗流浹背 · 後來居上 · 合浦珠還
· 後起之秀 · 後生可畏 · 火樹銀花 · 堅壁清野
· 間不容發 · 井底之蛙 · 雞口牛後 · 江郎才盡
· 見獵心喜 · 雞鳴狗盜 · 九牛一毛 · 膠漆相投
· 舉一反三 · 開誠布公 · 空洞無物 · 沆瀣—氣
· 克己奉公 · 開卷有益 · 侃侃而談 · 口蜜腹劍
· 開門揖盜 · 空前絕後 · 克勤克儉 · 曠日持久

『玖』 末尾帶食字的四字成語故事

簞食瓢飲是出自《論語·雍也》中的一個成語,多用於形容讀書人安於貧窮的清高生活。「食」有兩音:1.sì 意思是喂養,提供食物;2.shí 意思是動詞吃,食用,或名詞食物。故此處「食」讀為sì,詞性與「飲」相對。
孔子是大教育家,有學生三千,其中最出名的有七十二人,而顏回又是他最喜愛的,顏回的一舉一動在孔子看來都是好的,所以孔子常把顏回的所作所為來教育其他弟子。一次,孔子抓住顏回的飲食起居問題,發揮一通,認為顏回太高尚,別人都不可能做到的事,他能做到,值得學習。他說:「一簞食,一瓢飲,在陋巷,人不堪其憂,回也不改其樂。賢哉,回也!」意思是說,顏回用竹器盛飯吃,用木瓢舀水喝,住在簡陋的小巷,這是別人忍受不了的困苦生活,但顏回依舊快樂,真高尚啊,顏回!
人們將「一簞食,一瓢飲」簡化成「簞食瓢飲」,形容極為清貧的生活。
《論語·雍也》:「一簞食,一瓢飲,在陋巷,人不堪其憂, 回也不改其樂。賢哉回也!」後用為生活簡朴,安貧樂道的典故。

布衣蔬食 布衣糲食 粗袍糲食 粗衣惡食
近義詞: 粗茶淡飯、布被瓦器 反義詞: 錦衣玉食
用法: 聯合式;作主語、定語、賓語;形容生活清苦
解釋: 蔬食:蔬菜和谷類食物。穿布衣,吃粗糧。形容生活儉朴
出處: 晉·陳壽《三國志·魏志·毛玠傳》:「玠居顯位,常布衣蔬食,撫育孤兄子甚篤,賞賜以振施貧族,家無所余。」
例子: 家君在此數年,~,不過仍舊是儒生行徑。(清·吳敬梓《儒林外史》第八回)

敝衣糲食
解釋: 破衣粗食。形容生活困頓。
出處: 宋·曾鞏《徐復傳》:「窮閻漏屋,敝衣糲食,或至於不能自給,未嘗動其意也。」

褐衣蔬食
拼音: hè yī shū shí
解釋: 褐衣:粗布衣服;蔬食:粗糙的飯食。穿的是粗布衣服,吃的是粗茶淡飯。形容生活困苦。

『拾』 四字成語故事50字深

1.塞翁失馬的成語故事:

    古時候,在我國北方的邊城住著一位老人,大家都喜歡叫他「塞翁」. 塞翁飼養了一匹壯馬.一天,馬走失了,鄰居們都來寬慰他.他笑著說:「怎麼知道這不是福呢?」幾個月後,走失的馬回來了,身後還跟著一匹好馬!鄰居們都來祝賀.塞翁說:「怎麼知道不能成為禍呢?」果然,他的兒子騎馬時跌斷了一條腿.鄰居們又來勸慰他.塞翁說:「怎麼知道這不是福呢?」一年後,打仗了.村裡的青年人都被強征入伍,十個有九個死在戰場上.只有他跛腳的兒子留在了家裡,保住了一條命.

    2.老馬識途的成語故事:

    公元前663年,齊桓公應燕國的要求,出兵攻打入侵燕國的山戎,相國管仲和大夫隰朋隨同前往.齊軍是春天出征的,到凱旋而歸時已是冬天,草木變了樣.大軍在崇山峻嶺的一個山谷里轉來轉去,最後迷了路,再也找不到歸路; 雖然派出多批探子去探路,但仍然弄不清楚該從哪裡走出山谷.時間一長,軍隊的給養發生困難.情況非常危急,再不找到出路,大軍就會困死在這里.管仲思索了好久,有了一個設想:既然狗離家很遠也能尋回家去,那麼軍中的馬尤其是老馬,也會有認識路途的本領.於是他對齊桓公說:「大王,我認為老馬有認路的本領,可以利用它在前面領路,帶引大軍出山谷.」 齊桓公同意試試看.管仲立即挑出幾匹老馬,解開韁繩,讓它們在大軍的最前面自由行走.也真奇怪,這些老馬都毫不猶豫地朝一個方向行進.大軍就緊跟著它們東走西走、最後終於走出山谷,找到了回齊國的大路. 

    3.馬革裹屍成語故事:

    東漢時,有一位能征善戰的將軍叫馬援,扶風茂陵人(今陝西興平東北人),字文淵.有一次,馬援在外作戰凱旋迴京,許多人前來歡迎慰勞.在這些歡迎的人中間,有一個叫孟冀的,也隨同眾人向馬援道賀.馬援說:「我總以為你要和我說什麼大事,怎麼也這樣隨波逐流地一味誇獎我呢?」孟冀笑了笑,沒說什麼.馬援說:武帝時代的伏波將軍路博德,開拓了七郡的地方,不過封了幾百戶的侯爵.我現在倒封了這樣大的地盤,賞過於功,能夠保住長久嗎?現在匈奴、烏桓還不時侵擾北方邊境,我想自告奮勇前去討伐.作一個好男兒,就應當准備把生命犧牲在疆場上,用馬革裹屍而歸,怎能躺在床上死在妻子、兒女的身旁! 孟冀聽了馬援的話,不勝佩服,說:「這不愧是一個大丈夫呀!」後來,馬援擔任了隴西太守一職,率軍擊破先零羌,並一直在軍中征戰,直到六十三歲,病死軍中,實現了他「馬革裹屍」的諾言.

    4.伯樂相馬的成語故事:

    伯樂本來的名字叫孫陽,他是春秋秦穆公時的人,很會辨別馬匹的好壞,是著名的相馬師,所以人們叫他伯樂(天上星宿名稱,傳聞專管天馬).有一次,伯樂經過虞阪,眼睛一亮,看見一匹千里馬;但是這匹馬卻被人當成劣馬,用來拉車.伯樂覺得十分的痛心,不禁淚如雨下.這匹馬彷佛也知道伯樂很同情它,也口吐白沫,連連嘶叫起來.伯樂有一個朋友名叫方九皋,也很會相馬.有一次,他找來了一匹駿馬,告訴秦穆公說這是黃色的雌馬.秦穆公牽來一看,卻是一匹栗色的雄馬,不禁大失所望.事後,穆公對伯樂說:「方九皋連雄馬、雌馬,以及毛色都分不清楚了,怎麼可能看得出馬的好壞呢?」伯樂不以為然,他認為方九皋看重馬的內在精神,而不重外形.穆公聽了,再牽出馬仔細的察看,果然是天下最好的馬. 人們常把具有賞識人才的眼力的人比做伯樂,而把有用的人才比做千里馬,這就是「伯樂相馬」 的故事.

熱點內容
幼師專業怎麼樣 發布:2021-03-16 21:42:13 瀏覽:24
音樂小毛驢故事 發布:2021-03-16 21:40:57 瀏覽:196
昂立中學生教育閘北 發布:2021-03-16 21:40:47 瀏覽:568
建築業一建報考條件 發布:2021-03-16 21:39:53 瀏覽:666
2017年教師資格注冊結果 發布:2021-03-16 21:39:49 瀏覽:642
中國教師資格證查分 發布:2021-03-16 21:39:41 瀏覽:133
踵什麼成語有哪些 發布:2021-03-16 21:38:20 瀏覽:962
東營幼師專業學校 發布:2021-03-16 21:35:26 瀏覽:467
機械電子研究生課程 發布:2021-03-16 21:33:36 瀏覽:875
杭州朝日教育培訓中心怎麼樣 發布:2021-03-16 21:33:28 瀏覽:2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