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留下五千言故事概括
㈠ 春秋戰國時期的諸子名家有留下著作嗎
名家:鄧析、惠施、公孫龍和桓團,著作:《公孫龍子》
法家:商鞅、韓非子作品:《韓非子》
道家:老子、莊子,作品:《道德經》、《莊子》
墨家:代表人物:墨子。作品:《墨子》
陰陽家:代表人物:鄒衍
縱橫家:代表人物:蘇秦、張儀
雜家:代表人物:呂不韋 作品:《呂氏春秋》
農家, 小說家
醫家:代表人物:扁鵲
兵家。兵家重點在於指導戰爭,在不得不運用武力達到目的時,怎麼樣去使用武力。創始人是孫武,兵家又分為兵權謀家、兵形勢家、兵陰陽家和兵技巧家四類。
網路上有嘛
http://ke..com/view/6580.htm?fr=ala0_1_1
㈡ 老子為什麼留下道德經
在公元前485年,關令尹喜一大早就來守關。他站在城樓上,手搭涼棚望東方——古人有望氣之學,若看到紫氣,必有貴人至。
不一會兒,果然有紫氣從東邊飄移過來,漸漸地近了、大了。他趕忙吩咐下屬備好酒菜,然後急步走下城樓,虔誠相迎。
來者是一位皓首白須的老者,騎一頭青牛,這便是老子。
尹喜見老子雖然須發皆白,但面色紅潤,精神矍鑠,紫氣頭上飄,朝霞身後照,如此背景畫面中的老子,沉靜如水,清氣撲面,仿若神仙一般。
尹喜大喜!他知道當今世上的智者來了!他要留住老子,讓他教授自己學問。但他到了老子跟前,卻一時說不出話來。那老子,笑眯眯地看著他,自然如風,沉靜如水,他頓覺得自己的這團躁氣,遇到老子這股清氣,懸殊太大,不覺自慚形穢。
老子和青牛都看了他一眼,見他不說話,就又繼續趕路,往關外走去了。尹喜急壞了!是啊,這是清晨啊,又不是黃昏投宿問店的時候,有什麼理由攔住人家求教呢?
正懊惱間,尷尬事發生了:老子要過關,卻沒有帶關牒——好!尹喜靈機一動,有辦法了!
離開洛陽時匆忙,老子忘了帶關牒。沒有關牒,不準過關,這是規矩。這正好給了關令尹喜一個機會。《史記》記載「關令尹喜曰:『子將隱矣,強為我著書。』於是老子乃著書上下篇,言道德之意五千餘言而去,莫知其所終。」
道德經就從此傳下來了 但我們也就不知道老子到底去哪了
㈢ 老子西出函谷關,留下了中國思想史上的巨著五千言《道德經》,之後他的去向如何
首先,我們先要知道「老子出關」的「關」是位於秦豫交界的函谷關。函谷關,位於河南省三門峽市靈寶市函谷關鎮王垛村,該關西據高原,東臨絕澗,南接秦嶺,北塞黃河,也是中國歷史上建置最早的雄關要塞。
臨洮在哪裡呢?甘肅定西市境內,蘭州市以南。老子在臨洮「飛升」後,其子嗣在此繁衍生息。唐太宗李世民所修《氏族志》稱:「李氏凡十三望,以隴西為第一」。後世天下李氏都稱老子為李姓「太上始祖」。
㈣ 莊子試妻的典故
莊子試妻出自元明時期的宗教寶卷。
原文如下:
莊子休跟隨神仙師父修仙未成既回家,在途中遇見觀音菩薩變化的年輕寡婦扇墳。詢之始知為其夫生前曾囑其在墳頭土干後改嫁。莊子休助其扇干。回家後對其妻田氏說知,田氏斥此女急於改嫁醜行。
莊子想試田氏,即詐作死去,卻化作年輕之楚國王孫來吊喪。楚王孫風流調悅,田氏竟欲嫁之。臨合否時,「楚工孫」突然患病,需人腦醫治。田氏劈棺取腦,莊子復活,田氏羞而自隘,莊子被觀音菩薩點化得道。
(4)老子留下五千言故事概括擴展閱讀:
創作背景
莊子是我國先秦時代著名的思想家、哲學家,對中國各領域都有深刻的影響。三教自然都想藉助莊子龐大的影響力傳播思想。
道教由於構建初期並沒有重視莊子所以待到玄學昌盛後每意靠攏莊子既遭到佛教非難,指責道教是用百家之書充門面,為了解決這個問題道教寶卷採用了本體垂跡的方式把學教顛倒,既莊子本是神仙被貶凡間吃喝嫖賭樣樣都干之後被道教神仙點化悟道寫成南華經重返天庭,而不是先老莊再有道教。
此現象既展示出了明朝庄學的極大興盛,同時也呈現出了明朝庄學的興盛使僧界遭受到了《莊子》思想的威脅。而且,從「一時細流及居士輩無斥其非」上看,這亦印襯出了明朝緇流與居士們對《莊子》思想的高度喜愛,並認同「《」南華》義勝《首楞嚴》之論點。
自此莊子形象經歷了嫖客被點化者,試妻被度化者,忍辱負重的間諜儒者,可謂經歷豐富多彩。其中試妻說對民間戲曲影響最大,託孤說對學術思想史影響最大,兩說至今遺留。雖雲寫戲不必拘泥於歷史記載,但不能與史實相去太遠,甚至相反。
莊子簡介
莊子,戰國中期思想家、哲學家和文學家。姓庄,名周,字子休(亦說子沐),宋國蒙人 ,先祖是宋國君主宋戴公 。他創立了華夏重要的哲學學派庄學,是繼老子之後,戰國時期道家學派的代表人物,是道家學派的主要代表人物之一。與老子並稱為老莊。
莊子因崇尚自由而不應楚威王之聘,生平只做過宋國地方的漆園吏。史稱「漆園傲吏」,被譽為地方官吏之楷模。莊子最早提出「內聖外王」思想對儒家影響深遠。
莊子洞悉易理,深刻指出「《易》以道陰陽」;莊子「三籟」思想與《易經》三才之道相合。他的代表作品為《莊子》,其中的名篇有《逍遙游》、《齊物論》等。
㈤ 老子留下洋洋灑灑的五千言是什麼,明天說!
老子西出函谷關,被關尹子所求,留下了洋洋灑灑五千言,傳於今世,即為《老子》或《道德經》。
㈥ 老子留下五千言的主要內容是什麼
《道德經》為韻文哲理詩體。《莊子天下篇》括其旨曰:「以本為精,以物為粗,以有積為不足,澹然獨居神明居。……建之以常無有,主之以太一,以濡弱謙下為表,以空虛不毀萬物為實。」其說大體從天人合一之立場出發,窮究作為天地萬物本源及宇宙最高理則之「道」,以之為宗極,而發明修身治政等人道。所謂「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人道當取法於地,究源及道所本之自然。道之理則,分無、有二面。道常無,無名無形,先於天地鬼神,而為天地萬物之始,道常有,生天地萬物,具無窮之用。道之理則貫穿於萬有,表現為萬有皆相對而存,極則必反,終必歸,根本之規律。而有之用,常以無為本,「有生於無」。聖人體道之無,法道之自然無為,以之修身,當無欲而靜,無心而虛,不自見自是,自伐自矜,為而不持,功成而不居,懷慈尚儉,處實去華,以之治天下,當「處無為之事,行不言之教」,還刀兵,離爭斗,不尚賢,不貴難得之貨,不見可欲,使民虛心實腹,無知無欲,則無為而治。「反者道之動,弱者道之用」,故知道者守雌抱朴,退讓謙下,挫銳解紛,和光同塵,以柔弱勝剛強。道教知道之論與政治觀、倫理觀,大體不出老氏體系。至若經言「致虛極,守靜篤」「專氣致柔」、「滌除玄鑒」,抱一處和等修養之道,更為道教守一、心齊、坐忘、服氣、內丹等多種煉養術之所本。而「長生」「死而不亡者專」等說法,道教引為仙學長生說之宗源。「歸根」「復命」之說,內丹學則發揮為內煉成真、與道合一之哲學依據。
《道德經》這部被譽為「萬經之王」的神奇寶典,對中國古老的哲學、科學、政治、宗教等,產生了深刻的影響,它無論對中華民族的性格的鑄成,還是對政治的統一與穩定,都起著不可估量的作用。它的世界意義也日漸顯著,越來越多的西方學者不遺餘力地探求其中的科學奧秘,尋求人類文明的源頭,深究古代智慧的底蘊。
㈦ 老子無為,為何留下五千言哲學
呵呵
因為老子他想讓世人知道應該無為,但是除了講話寫字之外,他再無其他方式讓世人知道【無為乃道】,也就只好破戒留書五千言。所以道德經開篇就雲:【道,可道,非常道】。
如同佛陀講法49年,但是佛陀涅槃的時候,卻說49年來他啥也沒說。
㈧ 老子留下的五千言是在什麼情況下誕生的
老子經過函谷關時,守關的官員尹喜認出了他,熱情地把他請到關上。尹喜親自打開城樓上的大廳,請老子坐下,端茶倒水,忙個不停。
老子不卑不亢地坐下,朝窗外一望,只見黃土平原延伸到天際,蒼蒼茫茫,沒有盡頭。函谷關地勢險要,關外左右都是土坡,夾著中間一條路。路上人來車往,一目瞭然。
尹喜恭敬地對老子說:「學生仰慕您的道德學問,想拜您老為師。」
老子道:「我已老了,肚子里的那些貨色也很有限,而且說話又七顛八倒的,怎麼好意思開口教人呢?」
尹喜見他推脫,便半開玩笑半正經地說:「您滿腹經綸,如果不留下些東西來,恐怕很難走出這個函谷關的。」
老子知道無法推脫,便接過尹喜遞上的筆,一口氣在竹簡上洋洋灑灑寫下了五千個字,這就是後世稱為《老子》的一部書。因為這書上篇開卷談「道」,下篇首章談「德」,所以又稱《道德經》。
尹喜拿起老子剛寫好的書稿,認真地拜讀起來。老子連忙提醒道:「時候已經不早,請您放我出關。」
尹喜再三挽留老子多住幾天,見他不答應,只得馬上放行;可心裡有些遺憾,因為自己還沒有讀懂老子的這部書稿,正想慢慢請教呢!
老子終於出了函谷關,騎著青牛揚長而去,誰也不知道他去了哪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