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小康的故事讓我知道了什麼
㈠ 杜小康性格特點以及相關的兩三個故事
杜小康在孤獨中走向成熟
——從人物語言角度賞析《孤獨之旅》
各版本的教材編寫者在小說單元的概說中紛紛通過文字向我們傳達著這樣一種理念:小說教學應該以人物為中心,藉助人物形象去了解生活,探尋生活的本質。人物語言,特別是個性化的人物語言,不僅能表明人物的身份,更重要的是能揭示人物性格。因此,在鑒賞小說時,要重視品析人物語言。
在網上學習了如何進行文本細讀,聽了老師的精彩講座後,我決定從人物語言角度賞析《孤獨之旅》,品讀在孤獨中走向成熟的杜小康。
《孤獨之旅》節選自著名作家曹文軒的長篇小說《草房子》。雖是節選,但是情節相對獨立完整。它講述了油麻地富戶少年杜小康因家庭變故被迫輟學跟隨父親遠離故鄉、遠離親人和同學去放鴨子的故事。文章通過描寫杜小康隨父親放鴨所經歷的一系列事件和情感歷程,刻畫了一個少年心理成長的軌跡,揭示了挫折能促進人迅速地成熟這一道理。在文中杜小康一共說了四句話:
第一句出發後:「我不去放鴨了,我要上岸回家……」 此時的杜小康站在船頭眺望,一臉的茫然 。杜小康可以說是油麻地最具有優越感的孩子,他是班長,而且還是班上成績最好的一個學生,他還是油麻地家底最厚實的杜家的獨生子,你看他在一年級的時候就擁有了一條油汪汪的皮帶,而油麻地小學的孩子,即使到了六年級也只能用一根線繩來當褲帶,所以在杜小康去廁所的時候,總有一些孩子呆在邊上羨慕地看,第二,杜小康擁有一輛自行車,而六十年代初的整個油麻地幾乎找不到第二輛自行車了。而現在的杜小康呢?他已不再「小康」了,也做不成班長,他得去當放鴨娃!此時的杜小康是幼稚的、軟弱的、戀家的。
第二句安頓後:「我要回家……」 面對前行中的孤獨,杜小康開始想家,日益迫切,終於哇哇大哭,夢中囈語。離家後,杜小康原有的生活內容和生活節奏被徹底改變了,年僅十三四歲的杜小康感覺到了,茫然和恐懼夾雜著的孤獨 、來自陌生的孤獨 、與世隔絕的孤獨、單調的、情感空虛的孤獨、近乎絕望的孤獨,這一切讓他無法忍受了。但是幼稚軟弱的他,已經受到了生活的磨練,所以此時的杜小康潛意識里希望逃離孤獨,但理智上開始學會面對。
第三句適應後:「還是分頭去找吧。」一場狂風暴雨將鴨欄吹開,卷到天上。面對失散的鴨群,此時的杜小康不再忽然地恐慌,變得有責任心、冷靜。開始學會承擔責任,開始坦然的面對生活的艱難。杜小康從逃離孤獨轉變成了直面孤獨,生活的磨礪,暴風雨的洗禮,讓杜小康長成了小小男子漢。
第四句風雨後:「蛋!爸!鴨蛋!鴨下蛋了!」
鴨子下蛋為什麼能讓杜小康這么驚喜呢?因為這里有父親的承諾:鴨子下蛋了便可以回家了,學費也有著落了,正是對「鴨蛋下蛋」的期待支撐著他面對孤獨。另外這里還有收獲的喜悅:鴨子下蛋了,表明他的這段日子的付出都有了回報了,一個孩子,第一次品嘗到了生活的艱辛,也第一次品嘗到了生活的賜予,他的內心該是多麼的激動啊。此時杜小康的內心充滿了成長的自豪和驕傲。
經歷過「孤獨之旅」的油麻地的少年杜小康,長大成人了。因為那份孤獨,已經撕去了他幼稚的外殼;因為那份孤獨,已經鑄就他堅強的意志;因為那份孤獨,已經雕刻了他的靈魂。杜小康由害怕孤獨到能面對孤獨到勇敢戰勝孤獨,作者用這些細節描寫的語句來刻畫人物性格,表現了主人公人生成長的過程。
我在《草房子》後面讀到了這樣一句話:「他坐在那裡,咀嚼著油麻地的任何一個孩子都不會去咀嚼的由大蘆盪所給予他的美麗而殘酷的題目。」這美麗而殘酷的題目應該就是杜小康放鴨的經歷。是這個過程中所有的孤獨和苦難使杜小康長大了,由此可見,這不只是放鴨之旅或孤獨之旅,這更是——成長之旅。
「孤獨是一種正常並且健康的心態——如果程度得當的話。它標志著一種人格的成熟。它使人少了許多盲目。它使人在嘈雜的生活中有了一份保護身心健康的清靜。」作家曹文軒他借杜小康的故事告訴青少年一個關於成長的「秘密」:不必害怕孤獨,只有經歷了孤獨,戰勝孤獨,才能堅強,才能長大。
㈡ 孤獨之旅的故事開始和結束時杜小康發生了哪些變化
杜小康這一人物形象,是在他的成長過程中豐滿起來的。他本是一個富裕人家的孩子,忽然家庭條件「一落千丈」,只好失學跟父親去放鴨,這對他是怎樣的打擊呀!由此他的「孤獨之旅」開始了。
在他的旅程中,首先是進入「陌生的天空和陌生的水面」,感到恐懼和無助,「還要走多遠? 前方是什麼樣子?」這些問題時刻壓迫著他幼小的心靈。到了蘆盪,「看到蘆葦如綠色的浪潮直涌到天邊時」,「他害怕了」,夜裡「遲遲不能入睡」,大自然使他感到人的渺小與卑微。恐懼過後孤獨又來臨,沒有人交往,生活單調,無比寂寞。即使和父親,也「不知道再說些其他什麼話」,這樣空虛的日子讓他格外 想家,然而家是回不去了。後來他和父親習慣了孤獨,既然不能「迴避」,也只能習慣了,這也是無可奈何的事。
於是他面對浩浩盪盪的蘆葦,也就「不再」感到「恐慌」了。在一個暴風雨的夜裡,他和父親奮力追趕驚散的鴨群,當杜小康像大人一樣地戰勝了風暴,攏住走散的鴨子時,「他哭了起來,但並不是悲哀。他說不明白自己為什麼想哭。」其實他的哭是委屈的哭,是激動的哭。因為這樣艱辛的生活本不應該由他這樣幼小的心靈和身體承擔的;他承受了這樣的「磨難」,「覺得自己突然地長大了,堅強了」,所以激動得哭。當他驚喜地發現鴨子下蛋了,興奮地大叫,叫喊聲中有成長的自豪和驕傲。
㈢ 杜小康在校門前擺攤賣貨是哪個書中的故事
曹文軒《草房子》
㈣ 草房子中杜小康的簡要經歷介紹
杜小康
杜小康家境富裕,又是班長,一直是桑桑的明爭暗鬥的對象,最讓孩子們垂涎的是,他還擁有油麻地唯一的一輛舊自行車。然而,杜小康的遭遇卻是艱辛,讓人心酸的。他是從精神與物質的頂峰,猝然跌落到最底層的不幸少年。
杜家出了事,家道中落,杜父大病一場,杜小康含淚輟學,跟著病弱的父親離開油麻地去放鴨子、擺小攤,在生活的艱辛與貧困成熟起來,但他心裡卻時時刻刻都懷念著油麻地小學的桑桑們。
他希望自己能回到油麻地小學去,父親告訴他只要鴨子生了蛋,賺了錢,他就能上學去。誰知道,好不容易鴨下蛋了,鴨子卻把人家的魚苗吃了,氣急攻心的杜父,就這樣去了。書是沒得讀了,杜小康告訴桑桑,希望桑桑能代他讀書。。。面對著這樣悲慘遭遇的杜小康,桑桑突然覺得杜小康才是他最好的朋友。
《孤獨之旅》節選自曹文軒的長篇小說《草房子》。課文展示了主人公杜小康在牧鴨生活中,戰勝了恐懼和孤獨而成熟、堅強的成長歷程。孤獨,是生活給予人生成長的一道美麗又殘酷的題目,小說命名為「孤獨之旅」,蘊含深刻意味。在體驗欣賞過程中。既能擴展學生視野、豐富情感,又能激發學生比照自己的生活形態,樹立奮進的信念。培養戰勝困難的勇氣。
文中杜小康這一人物形象,是在他的成長過程中豐滿起來的。而小說中出色的自然環境描寫(如鴨群、蘆盪、風雨)又為人物成長提供了廣闊的背景。教讀課文重點在於引導學生體會環境、細節描寫對人物刻畫、主題表達的重要作用。
㈤ 對於杜小康所經歷的生活苦難,你是怎麼想的作文
我是一個無知的人。百味生活,我只囫圇嘗過了十七餘載,幾多凄苦滄桑,我止有幾絲體味。我自以為恬淡灑脫,能夠在大風大浪之中安然渡過…當人海中隨
手撈起的一兩個故事在我的眼前逐漸清晰,我深深地感到震撼,並且證明了自己的無知。什麼是苦難?無論你是誰,無論你經歷過什麼,當你看見它的時候,你會發
現自己很幸福!
那次聽說鳴鳳姐的手受傷了,我正好給自己放假,便乘車去了趟神灣看望她。鳴鳳姐身材微胖,個子適中,壯實的身軀上長著一雙男人手,她用它不停地舞弄
著男人幹得了和做不來的事情。她彷彿永遠都充滿著力量,彷彿從來也不會倒下,鳴鳳姐是一個朴實而堅強的人。那段時間鳴鳳姐由於受傷沒有上工,才有時間坐下
來和我閑聊。而我則第一次和鳴鳳姐面對面交流,不料這樣的一次對話讓我受益匪淺。
鳴鳳姐的過去就是一個深淵,鳴鳳姐則以她特有的方式掙扎著向上攀爬,由於淵壁上滿是荊棘,她受了不少傷以至於心靈中滿是創痛。可正是這樣的苦難鑄就
了她堅實的性格。我無法去體味鳴鳳姐在重男輕女的家族中倍受忽視的苦楚;也無法親身去感受挑著滿桶的水被父親狠狠毆打的悲哀;我更無從知曉被老人抄著菜刀
逼婚,一個花季女孩偷出葯瓶想要自盡的那一種絕望…可生活向來如此,它從來不會同情弱者,當你還不足夠堅強的時候,你就得時刻准備著去接受下一次磨難。
所謂「禍不單行」,鳴鳳姐的苦難並沒有結束。在包辦婚姻的陰影下,鳴鳳姐嫁給了一個腦子不怎麼好使的人。然而傻子的父母卻不傻,他們懂得用各種各樣
的法子去折磨剛進門的新媳婦。而鳴鳳姐是一個孝道的人,這竟成了導致她婚後悲慘生活的致命弱點。這也讓我懂得:善良也是有限度的。必要的時候,我們不妨以
一個惡人的姿態去對待惡人。
今天的鳴鳳姐,靠著辛勤的打拚和義無反顧的勁頭,有了一棟自己的房子和兩個乖巧的女兒。生活有所改善。但這並不代表苦難在她幾十載的光陰里陰魂不散後會就此打住。因為,讓生活放出光彩的不是上帝,而是我們自己的堅強內心!
㈥ 孤獨之旅故事情節100字左右
開端:寫杜小康因家庭經濟困難而不得不輟學跟著父親去放鴨。
發展:寫杜小康與父親撐船趕鴨去蘆葦盪的經過和感受。
高潮:寫杜小康與父親在蘆葦盪中遇到暴風雨的情景。
結局:寫鴨子長大了,杜小康也「長大」了。
這一篇文章主要描寫了杜家生意失敗後,杜氏父子買小鴨到外鄉蘆盪里放鴨的遭遇。在初到蘆盪時,他們對當地並不了解而遭遇波折。有一次的暴風雨中,剛到此地的鴨群被暴風雨驚嚇而走散。因為這鴨群是杜雍和重振家業的希望,是杜小康上學的希望。所以他們不惜一切地尋找鴨群
㈦ 草房子 紅門1.2主要內容
1、《紅門1》
這是油麻地最厚實的一家人的故事。杜小康家是油麻地最富有的一家人,他們家開了一個雜貨鋪,因此杜小康的生活是與眾不同的——從小他就有一年四季的衣服,別人也就有一兩件,後來他又有了油麻地唯一的一輛單車。
他還用家裡雜貨鋪的東西到學校演戲,給學校做出了貢獻。但後來有一個叫朱一世的人說他家的醬油、醋和酒都饞了水,杜小康的爸爸船運又虧了,家裡頓時就成了空殼,隨後他爸爸中風,不久杜小康的自行車也被賣掉,而且家裡還欠了一筆還不起的債。
2、《紅門2》
杜小康家因為醬油的事而變窮了,杜小康跟隨父親去放鴨,第一次回來時只帶回了5個雙黃鴨蛋,並全部給了桑桑,第二次回來時就連一點收獲也沒有了,鴨子被扣留了下來,但杜小康回來時,他卻長大了許多。杜小康開始自己在學校擺起了小攤幫家裡補貼家用。
到最後,債主找上門來,杜小康的父親將兩扇曾為獨家幾代人帶過光彩與自足的大紅門被永遠的拆走了.....
(7)杜小康的故事讓我知道了什麼擴展閱讀
主題思想
《草房子》是一個美好的所在,它讓我們想起浪漫、溫馨、遙遠,想起浪漫的童話。當我們走近曹文軒為我們搭的《草房子》時,我們確實被這樣一種氣息所彌漫。
作者以優美的文筆,描寫出已經離我們遠去的小學生活,這種看似平常實則並不簡單的生活,我們的時代未必經歷過,但無疑我們都能體悟得到,那種發生在還未長大卻嚮往長大的少男少女之間的純真故事,有許多茫動,卻也是必然。
男孩桑桑刻骨銘心的經歷,不幸少年與厄運抗爭的悲愴,殘疾少年對尊嚴的堅守,等等,在這所其實並不大的草房子里撲朔迷離地上演,給人以感人心魄之感,有時更會催人淚下。
《草房子》中,花了大量的筆墨來描寫蔣一輪與白雀的美好戀情。他們之間的愛情是以浪漫與溫馨為開端的。蔣一輪是油麻地小學的老師,長得好,笛子吹得好,籃球打得好,語文課講得好……在桑桑眼裡是一個完美無缺的人。
白雀是被蔣一輪悠長的笛聲打動的。白雀是油麻地的美人。白雀在田野上走總會把很多目光吸引過去。
㈧ 草房子。桑桑,陸鶴,紙月,蔣一輪,溫幼菊這五個人各四個故事 秦大奶奶,桑喬,白雀,杜小康,細馬 兩
杜小康從油麻地首富之家的「天之驕子」,突然之間經歷了家境的敗落專,在被迫輟學屬後,隨父親遠走蘆盪養鴨,放鴨失敗後,他把五隻很大的、顏色青青的雙黃鴨蛋全部送給了桑桑。而桑桑為了杜小康也把自己心愛的鴿子賣掉了,將錢統統給了杜小康幫助他渡過難關。杜小康在杜家山窮水盡遭到滅頂之災時,勇敢地站了起來,繼承父業,在學校門口擺起了小攤,到最後成長為一個堅強的為家庭生計拼搏的男子漢。
「禿鶴」是一個禿頂的孩子,他感覺到了自己的禿頂是學生「戲弄」的對象,自尊心受到了傷害,禿鶴為此做出了反常之舉,而這些使自己陷入更「糟糕的境地」,禿鶴用他特有的方式,報復了他人對他的輕慢與侮辱。但「禿頭」陸鶴堅守著人格的尊嚴,他在學校的文藝演出中活靈活現的出演角色得到了大家的尊重。
㈨ 草房子的人物:杜小康的故事、性格特點,結合書中的事,寫出喜歡的原因。(600字)
杜小康在孤獨中走向成熟
——從人物語言角度賞析《孤獨之旅》
各版本的教材編寫者在小說單元的概說中紛紛通過文字向我們傳達著這樣一種理念:小說教學應該以人物為中心,藉助人物形象去了解生活,探尋生活的本質。人物語言,特別是個性化的人物語言,不僅能表明人物的身份,更重要的是能揭示人物性格。因此,在鑒賞小說時,要重視品析人物語言。
在網上學習了如何進行文本細讀,聽了老師的精彩講座後,我決定從人物語言角度賞析《孤獨之旅》,品讀在孤獨中走向成熟的杜小康。
《孤獨之旅》節選自著名作家曹文軒的長篇小說《草房子》。雖是節選,但是情節相對獨立完整。它講述了油麻地富戶少年杜小康因家庭變故被迫輟學跟隨父親遠離故鄉、遠離親人和同學去放鴨子的故事。文章通過描寫杜小康隨父親放鴨所經歷的一系列事件和情感歷程,刻畫了一個少年心理成長的軌跡,揭示了挫折能促進人迅速地成熟這一道理。在文中杜小康一共說了四句話:
第一句出發後:「我不去放鴨了,我要上岸回家……」 此時的杜小康站在船頭眺望,一臉的茫然 。杜小康可以說是油麻地最具有優越感的孩子,他是班長,而且還是班上成績最好的一個學生,他還是油麻地家底最厚實的杜家的獨生子,你看他在一年級的時候就擁有了一條油汪汪的皮帶,而油麻地小學的孩子,即使到了六年級也只能用一根線繩來當褲帶,所以在杜小康去廁所的時候,總有一些孩子呆在邊上羨慕地看,第二,杜小康擁有一輛自行車,而六十年代初的整個油麻地幾乎找不到第二輛自行車了。而現在的杜小康呢?他已不再「小康」了,也做不成班長,他得去當放鴨娃!此時的杜小康是幼稚的、軟弱的、戀家的。
第二句安頓後:「我要回家……」 面對前行中的孤獨,杜小康開始想家,日益迫切,終於哇哇大哭,夢中囈語。離家後,杜小康原有的生活內容和生活節奏被徹底改變了,年僅十三四歲的杜小康感覺到了,茫然和恐懼夾雜著的孤獨 、來自陌生的孤獨 、與世隔絕的孤獨、單調的、情感空虛的孤獨、近乎絕望的孤獨,這一切讓他無法忍受了。但是幼稚軟弱的他,已經受到了生活的磨練,所以此時的杜小康潛意識里希望逃離孤獨,但理智上開始學會面對。
第三句適應後:「還是分頭去找吧。」一場狂風暴雨將鴨欄吹開,卷到天上。面對失散的鴨群,此時的杜小康不再忽然地恐慌,變得有責任心、冷靜。開始學會承擔責任,開始坦然的面對生活的艱難。杜小康從逃離孤獨轉變成了直面孤獨,生活的磨礪,暴風雨的洗禮,讓杜小康長成了小小男子漢。
第四句風雨後:「蛋!爸!鴨蛋!鴨下蛋了!」
鴨子下蛋為什麼能讓杜小康這么驚喜呢?因為這里有父親的承諾:鴨子下蛋了便可以回家了,學費也有著落了,正是對「鴨蛋下蛋」的期待支撐著他面對孤獨。另外這里還有收獲的喜悅:鴨子下蛋了,表明他的這段日子的付出都有了回報了,一個孩子,第一次品嘗到了生活的艱辛,也第一次品嘗到了生活的賜予,他的內心該是多麼的激動啊。此時杜小康的內心充滿了成長的自豪和驕傲。
經歷過「孤獨之旅」的油麻地的少年杜小康,長大成人了。因為那份孤獨,已經撕去了他幼稚的外殼;因為那份孤獨,已經鑄就他堅強的意志;因為那份孤獨,已經雕刻了他的靈魂。杜小康由害怕孤獨到能面對孤獨到勇敢戰勝孤獨,作者用這些細節描寫的語句來刻畫人物性格,表現了主人公人生成長的過程。
我在《草房子》後面讀到了這樣一句話:「他坐在那裡,咀嚼著油麻地的任何一個孩子都不會去咀嚼的由大蘆盪所給予他的美麗而殘酷的題目。」這美麗而殘酷的題目應該就是杜小康放鴨的經歷。是這個過程中所有的孤獨和苦難使杜小康長大了,由此可見,這不只是放鴨之旅或孤獨之旅,這更是——成長之旅。
「孤獨是一種正常並且健康的心態——如果程度得當的話。它標志著一種人格的成熟。它使人少了許多盲目。它使人在嘈雜的生活中有了一份保護身心健康的清靜。」作家曹文軒他借杜小康的故事告訴青少年一個關於成長的「秘密」:不必害怕孤獨,只有經歷了孤獨,戰勝孤獨,才能堅強,才能長大。
㈩ 草房子中寫杜小康敢於擔當的事例
1、杜小康家從油麻地最富有的一家變得一貧如洗,但杜小康並沒有氣餒,而是勇敢地承擔起了家庭的責任,他堅信一切會變好的,他去做每一件可能會讓他家變好的事情。
2、杜小康挎著一隻大柳籃,在老師和同學們的目光下,在學校門口賣起了零食和小玩具……
3、杜小康停學,他幫助爸爸劃著小船,離開家鄉到五百里以外的蘆葦盪里去放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