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代愛國人士的名人故事50字
⑴ 愛國名人事跡簡介(50字左右)
李大釗同志是中國共產主義的先驅,偉大的馬克思主義者、傑出的無產階級革命家、中國共產黨的主要創始人之一,他為在我國開創和發展共產主義運動的大無畏的獻身精神。
1927年4月,在反動軍閥的白色恐怖中,李大釗同志在北京被捕入獄。他受盡各種嚴刑拷問,始終堅貞不屈、大義凜然,慘遭反動軍閥殺害,犧牲時年僅38歲。
(1)近代愛國人士的名人故事50字擴展閱讀:
李大釗(1889年10月29日-1927年4月28日),字守常,河北樂亭人。1907年考入天津北洋法政專門學校 ,1913年畢業後東渡日本,入東京早稻田大學政治本科學習。
李大釗同志對中國人民的解放事業,對馬克思主義的信仰和無產階級的革命前途無限忠誠。他為在我國開創和發展共產主義運動的大無畏的獻身精神,永遠是一切革命者的光輝典範。
李大釗同志和其他無數先烈光榮地倒下去了。但是他們的犧牲沒有使中國革命停止,相反,中國革命在犧牲者的血泊中繼續前進,直至獲得偉大的勝利。作為中國人民的優秀兒子和偉大的無產階級革命家,大釗同志的業績將永遠受到中國人民的追懷和崇敬。
⑵ 收集兩個愛國名人的故事,50字到200字以上。(急~~~!!!)
1、詹天佑為國不計名與利:近代科學先驅、著名工程師詹天佑,在國內一無資本、二無技術、三無人才的艱難局面面前,滿懷愛國熱情,受命修建京張鐵路。他以忘我的吃苦精神,走遍了北京至張家口之間的山山嶺嶺。
只用了500萬元、4年時間就修成了外國人計劃需資900萬元、需時7年才能修完的京張鐵路。前來參觀的外國專家無不震驚和贊嘆。當時,美國有所大學為表彰詹天佑的成就,決定授予他工科博士學位,並請他參加儀式。
可是,詹天佑正擔負著另一條鐵路的設計任務,因而毅然謝絕了邀請。他這種為國家不為個人功名的精神,贏得了國內外的稱贊。
2、華羅庚毅然回國:大數學家華羅庚,在「七·七」事變後,從生活待遇優厚的英國回到抗日烽火到處燃燒的祖國,不為金錢和學位,回國後積極參加抗日救國運動。1950年,他已經成為國際知名的第一流數學家,並被美國伊里諾大學聘為終身教授,但他毅然帶領全家回到剛解放的祖國。
3、鄭成功收復台灣:早在1624年,荷蘭殖民主義就派兵侵佔了我國領土台灣,實行了極端野蠻殘酷的統治,台灣人民英勇地同侵略者進行斗爭。1661年,在東南沿海領導抗清斗爭的鄭成功,率領戰船350多艘,將士25000多人,包圍了台灣。
經過9個月的激戰,荷蘭總督被迫簽訂投降書,帶領殘兵敗將,灰溜溜地滾出台灣。台灣又回到祖國懷抱。
4、愛國英雄楊靖宇:楊靖宇21歲參加革命,1940初,他被日軍圍困,身負重傷,啃不動樹皮,只能將棉衣里的棉花和著冰雪吞下去充飢。日軍勸降不成,便放亂槍,年僅35歲的楊靖宇壯烈犧牲。殘忍的日軍剖開他的遺體。
當看到他的胃裡只有野草和棉絮時,這些被楊靖宇帶領的抗日聯軍弄得焦頭爛額的侵略者全呆住了。在冰天雪地的長白山密林中,支撐著楊靖宇與敵人戰斗的力量是對祖國的一腔熱愛之情。
5、愛國將領吉鴻昌 :1895年,在河南省扶溝縣呂潭鎮一家吉姓小茶館的後院,誕生了一名男孩,取名鴻昌。對於鴻昌的父親吉筠亭來說,添人增口是件喜事,可又多了張吃飯的嘴。吉鴻昌好不容易熬到了18歲,恰恰馮玉祥在河南招兵,於是他便報名參軍,從此開始了他一輩子的戎馬生涯。
吉鴻昌自幼即以岳飛、文天祥等為心目中的英雄,所以在行伍中他待人誠懇,吃苦耐勞,恪守軍規,勇敢善戰,以致有「吉大膽」之稱,他率領的部隊則號稱「鐵軍」。到了1930年,也就是吉鴻昌35歲那年,被提拔為國民軍第22路軍的總指揮。
當時正值北伐戰爭之後,日本帝國主義對中國虎視眈眈,可是國民黨借口「攘外必先安內」,拚命剿殺共產黨。這時吉鴻昌奉命攻打鄂豫皖蘇區,他在前線化裝成小爐匠進入蘇區,親眼見到共產黨的真實情況,覺得茅塞頓開,並為自己立定了目標:「投錯了門路,就拔出腿來!」
於是准備率部起義。不料蔣介石得到密報,很快解除了吉鴻昌的兵權,以「考察」的名義將他驅逐到國外。
⑶ 愛國的名人事例50字急用!!!!!!!!!!!!
【把我的心臟帶回祖國】
蕭邦19歲從音樂學院畢業時已經很有名氣了。後來他出國深造。在送別晚會上,朋友們贈送給他一隻裝滿祖國泥土的銀瓶。這只銀瓶一直伴隨著他19年。1849年秋天,蕭邦病重垂危。他囑咐從華沙趕來的姐姐:「波蘭反動政府不會允許將我的遺體運回華沙,就把我的心臟帶回祖國去。」
【吳玉章維護國家尊嚴】
老革命家吳玉章,年輕時東渡日本留學。1904年元旦,因清朝末年中國貧弱,日本帝國看不起中國,在懸掛的萬國旗中,故意不掛中國國旗。為維護國家和民族的尊嚴,吳玉章挺身而出,代表留日學生向學校當局嚴正提出:必須立即向中國學生道歉並糾正錯誤,否則,就要舉行罷課和絕食以示抗議。
【文天祥寧死不屈】
南宋民族英雄文天祥,兵敗被俘,坐了三年土牢,多次嚴辭拒絕了敵人的勸降。一天,元世祖忽必烈親自來勸降,許以丞相之職,他毫不動搖,反而斬釘截鐵地說:「唯有以死報國,我一無所求。」
【陳天華遙寄血書 】
革命家陳天華,在日本留學時,聽到沙俄軍隊侵佔滿洲,腐敗無能的清政府又要同沙俄私訂喪權辱國條約的消息後,他悲憤欲絕,立即在留學生中召開拒俄大會,組織拒俄義勇軍,准備回國參戰。
回到宿舍後,咬破自己手指,以血指書寫救國血書,在血書里陳述亡國的悲慘 ,當亡國奴的辛酸,鼓舞同胞起來戰斗……他一連寫了幾十張,終因流血過多而暈倒,可嘴裡還在不停地咸:「救國!救國!」
【安徒生跟老友斷交】
丹麥著名童話作家安徒生跟德國的奧古斯登堡原來是要好的老朋友。
1848年普魯士侵入丹麥的國境,這種侵略行為引起安徒生的極大憤怒。四年後,他到德國去旅行。許多德國朋友涌到車站去迎接他。一位朋友說:「奧古斯登堡公爵夫婦在家裡等您,希望您去和他們會見。」「我不願去見他們,奧古斯登堡參加了四年前普魯士侵丹麥的戰爭,我怎麼能去看這家人呢?」安徒生憤怒地說著。從此,兩位老朋友斷交了。
⑷ 近代以來愛國人士的事跡
榮氏兄弟
作者:楊旭
--------------------------------------------------------------------------------
榮宗敬與榮德生,江蘇無錫開源鄉榮巷人,是一母所生的同胞兄弟。榮德生是榮毅仁副主席的父親。榮 氏兄弟十三、四歲到上海當學徒,歷盡艱辛,勇於開拓,數十年後終於成為本世紀二、三十年代中國的「棉 紗大王」和「麵粉大王」,是中國近代傑出的實業家。正如彭真同志所說:「榮氏兄弟對於發展我國民族工 業的貢獻,歷史將會大書特書的。」
著名報告文學作家楊旭對榮氏企業集團進行了多年調查研究,寫成了《榮氏兄弟》一書。這並非傳記, 而是若干篇獨立成篇又互有聯系的報告文學,從人物的思想、性格,創業的艱難、曲折,企業的經營、管理 以及理財、用人等各個方面,作了翔實生動的描述。這一組已屬於歷史的報告,在改革開放的今日中國,其 現實意義是不言而喻的。本篇特選發此書的部分精彩章節,以饗讀者。
林則徐
--------------------------------------------------------------------------------
一個英雄,也有普通人一樣的喜、怒、哀、樂,七情六慾。不同之處在於,英雄的眼界與胸襟較之常人寬闊,縱然身處逆境中,也不自暴自棄,自輕自賤,而是為其所能為者,憂國憂民常系於心,終不令其光陰虛度。
林則徐遣戊伊犁後的所作所為,所思所想,為文為詩,為人為臣,皆閃爍著這位抗英民族英雄的思想光輝,也流露出人之常情。
遣戍之途,迢迢千里。遠離京域,遺別故土,飽含讒言誹謗之冤,更懷國破家亡之憂,親人淚,故友情,紛紜繚繞;禁鴉片之熊熊烈焰,抗英賦之隆隆炮聲,恍似昨日之事。馬嘶車頓,戈壁蒼黃,夕陽西下,漠風悲涼。正當五十壯年,卻以帶罪之身發配流放伊犁。林則徐是懷著如此矛盾的心情來到伊犁的。
他一路上關心著時局的變化,一路上思念著家鄉的親人,攜帶二子,告別西路一座座城池,告別一個個迎送的新朋故舊,從1842年(清道光二十二年)七月初六離開西安,十一月初九才抵達伊犁惠遠。行程四個月。
初冬的惠遠,彤雲密布,朔風呼號。曾與他並肩抗英,先期發配至此的前兩廣總督鄧廷楨,趕到城外數里迎接。昔日硝煙烽火,今日邊關蕭索,兩位老友在此時此刻重逢,心中多少感慨,盡在無言中……。
對林則徐這位愛國壯士,惠遠是多情多義的,雖是罪臣,從頭台到綏定,都有人前來迎接。
伊犁將軍布彥泰,字於謙,頗有風度,對林則徐敬仰而寬厚。在林則徐到來之前,即囑人在南街鼓樓前東邊寬巷內為其安排好新寓。第二天,又饋之以「米、面、羊、豕,雞、鴨等物」。
然而,畢竟是發配之臣.畢竟是身處逆境,畢竟是獨居天涯,那心境,那思念,那憂憤,那焦灼,亦當在情理之中。他盼家信,家信偏被拆封;他盼友書,友書姍姍婿來遲;他想家事,鄭夫人為寬其心不吐真相;他念國難,傳來的卻盡是不幸。
林則徐的思想感情豐富而又復雜。既有英雄的情操,也有常人的情懷;既有愛國的精神,也有忠君的思想。
在謫居惠遠的日子裡,他也賞花,他也讀書,他也觀園林,也以詩會友。但他畢竟不是長久閑居之人,一旦冰化雪消,春暖花開,他便外出踏勘。禁煙固是他的偉績,治水亦是他的專長。他在江南任職期間,治水業績名揚朝內外。在他被革去官職,發配伊犁後,還奉旨協助大學士王鼎治理過黃河。
布將軍對此自是悉知,也盼得其協助,治伊犁之水,以供屯田之需。林則徐在踏勘中,發現伊犁之水湃豐富,卻未曾好好利用。回民雖挖渠縱橫,卻各自成段,互不相連,且沼滔伊犁水白白流掉,僅靠山上積雪,總有雪消水竭之時,終不是長久之計。
林則徐向布彥泰獻策,修惶渠龍口的導源疏淤工程。布彥泰大喜。1844年,林公解囊捐資,親率錫伯營兵丁和民工數百人前往阿勒卜斯龍口工地,歷時四個月,用工十萬有零。當龍口竣工時,渠水奔騰,水流阡陌,兵民皆手舞足蹈。第二年,即開墾荒地20萬畝。如今湟渠(現改名為人民渠),從伊寧縣經伊寧市流至霍城、惠遠一帶綿綿數百里,沿途田野綠油一片。伊犁人民怎能忘記當年林公的膽識與作為。
布彥泰對林則徐此舉十分贊賞。他向朝廷呈上保奏林則徐的奏摺:「……臣見其賦性聰明而不浮。學問淵博而不泥,誠實明爽,歷練老成……臣平生所見之人,實無出其右者。」
後來,朝廷同意布彥泰之薦,下旨林則徐會同辦事大臣全慶經辦新疆開墾事宜。他先後到過庫車、阿克蘇、烏什、喀什噶爾、葉爾羌、和田、庫爾勒、托克遜等地,負責開墾屯田,挖渠引水,並傳授種棉紡織技藝,在南疆各族人民中間撒下中原文化的種子。
「格登山色伊江水,回首依依勒馬看」。當林則徐1844年年底告別伊犁前往南疆時,他寫下了這樣的詩句。他對伊犁、惠遠充滿了眷念之情。在伊犁兩年多的日子使他不能忘懷,他也永遠留在了伊犁人民的心間。
⑸ 一個愛國人士的故事(50字左右)
成為第3位粉絲
1、詹天佑為國不計名與利:近代科學先驅、著名工程師詹天佑,在國內一無資本、二無技術、三無人才的艱難局面面前,滿懷愛國熱情,受命修建京張鐵路。他以忘我的吃苦精神,走遍了北京至張家口之間的山山嶺嶺,只用了500萬元、4年時間就修成了外國人計劃需資900萬元、需時7年才能修完的京張鐵路。前來參觀的外國專家無不震驚和贊嘆。當時,美國有所大學為表彰詹天佑的成就,決定授予他工科博士學位,並請他參加儀式。可是,詹天佑正擔負著另一條鐵路的設計任務,因而毅然謝絕了邀請。他這種為國家不為個人功名的精神,贏得了國內外的稱贊。
2、華羅庚毅然回國:大數學家華羅庚,在「七·七」事變後,從生活待遇優厚的英國回到抗日烽火到處燃燒的祖國,不為金錢和學位,回國後積極參加抗日救國運動。1950年,他已經成為國際知名的第一流數學家,並被美國伊里諾大學聘為終身教授,但他毅然帶領全家回到剛解放的祖國。
3、鄭成功收復台灣:早在1624年,荷蘭殖民主義就派兵侵佔了我國領土台灣,實行了極端野蠻殘酷的統治,台灣人民英勇地同侵略者進行斗爭。1661年,在東南沿海領導抗清斗爭的鄭成功,率領戰船350多艘,將士25000多人,包圍了台灣,經過9個月的激戰,荷蘭總督被迫簽訂投降書,帶領殘兵敗將,灰溜溜地滾出台灣。台灣又回到祖國懷抱。
4、愛國英雄楊靖宇:楊靖宇21歲參加革命,1940初,他被日軍圍困,身負重傷,啃不動樹皮,只能將棉衣里的棉花和著冰雪吞下去充飢。日軍勸降不成,便放亂槍,年僅35歲的楊靖宇壯烈犧牲。殘忍的日軍剖開他的遺體,當看到他的胃裡只有野草和棉絮時,這些被楊靖宇帶領的抗日聯軍弄得焦頭爛額的侵略者全呆住了。在冰天雪地的長白山密林中,支撐著楊靖宇與敵人戰斗的力量是對祖國的一腔熱愛之情。
5、華羅庚回國:1950年,數學家華羅庚放棄在美國的終身教授職務,奔向祖國。歸途中,他寫了一封致留美學生的公開信,其中說:「為了抉擇真理,我們應當回去;為了國家民族,我們應當回去;為了為人民服務,我們應當回去;就是為了個人出路,也應當早日回去,建立我們工作的基礎,為我們偉大祖國的建設和發展而奮斗。」回國後,華羅庚進行應用數學的研究,足跡遍布全國23個省、市、自治區,用數學解決了大量生產中的實際問題,被稱為「人民的數學家」。
6.愛國英雄楊靖宇:楊靖宇21歲參加革命,1940初,他被日軍圍困,身負重傷,啃不動樹皮,只能將棉衣里的棉花和著冰雪吞下去充飢。日軍勸降不成,便放亂槍,年僅35歲的楊靖宇壯烈犧牲。殘忍的日軍剖開他的遺體,當看到他的胃裡只有野草和棉絮時,這些被楊靖宇帶領的抗日聯軍弄得焦頭爛額的侵略者全呆住了。在冰天雪地的長白山密林中,支撐著楊靖宇與敵人戰斗的力量是對祖國的一腔熱愛之情.
⑹ 愛國人物故事會50字
詹天佑為國不計名與利:近代科學先驅、著名工程師詹天佑,在國內一無資本、二無技術、三無人才的艱難局面面前,滿懷愛國熱情,受命修建京張鐵路。他以忘我的吃苦精神,走遍了北京至張家口之間的山山嶺嶺,只用了500萬元、4年時間就修成了外國人計劃需資900萬元、需時7年才能修完的京張鐵路。
前來參觀的外國專家無不震驚和贊嘆。當時,美國有所大學為表彰詹天佑的成就,決定授予他工科博士學位,並請他參加儀式。可是,詹天佑正擔負著另一條鐵路的設計任務,因而毅然謝絕了邀請。他這種為國家不為個人功名的精神,贏得了國內外的稱贊。
⑺ 近代愛國人物故事 快
【慷copy慨赴國難 誓死表忠心】
1894年9月17日,在中日黃海海戰中,鄧世昌指揮「致遠」艦一直沖殺在前。後在日艦圍攻下,「致遠」艦多處受傷,船身傾斜。鄧世昌對全艦官兵道:「吾輩從軍衛國,早置生死於度外,今日之事,有死而已!」「然雖死,而海軍聲威弗替,是即所以報國也!」他毅然駕艦全速撞向日第一游擊艦隊旗艦「吉野」號,決意與敵同歸於盡。倭艦官兵見狀大驚失色,拚命逃竄,並向「致遠」艦連連發射魚雷,「致遠」艦躲過一條泡沫飛濺的魚雷後,不幸被另一枚魚雷所擊中而沉沒。鄧世昌墜落海中後,其隨從以救生圈相救,被他拒絕,並說:「我立志殺敵報國,今死於海,義也,何求生為!」他養的愛犬「太陽」亦游至其旁,口銜其臂以救,鄧世昌誓與軍艦共存亡,毅然沉沒於波濤之中,與全艦官兵250餘人一同壯烈殉國。
⑻ 關於愛國名人的故事(50字左右)
大數學家華羅庚,在「七·七」事變後,從生活待遇優厚的英國回到抗日烽火到處燃燒的祖國,不為金錢和學位,回國後積極參加抗日救國運動。1950年,他已經成為國際知名的第一流數學家,並被美國伊里諾大學聘為終身教授,但他毅然帶領全家回到剛解放的祖國。
愛國名人故事篇二
1910年春天,12歲的周恩來進銀岡書院讀書,一次,校長在課堂上問大家為什麼讀書時,周恩來慷慨答道:"為了中華之崛起!"這一誓言,此後貫徹在他的一生中,他為中華民族解放做出了巨大的貢獻.
愛國名人故事篇三
1955年初冬,剛剛沖破美國當局阻撓回到祖國的錢學森,來到哈爾濱軍事工程學院參觀。院長陳賡大將問他:「中國人能不能搞導彈?」錢學森說:「外國人能乾的,中國人為什麼不能幹?難道中國人比外國人矮一截?!」
就這一句話,決定了錢學森從事火箭、導彈和航天事業的生涯。40多年過去了,如今錢學森已90高齡。他以其對中國火箭導彈技術、航天技術乃至整個國防高科技事業的奠基性貢獻,為我軍武器裝備現代化建設寫下了精彩絢麗的篇章。
愛國名人故事篇四
楊靖宇21歲參加革命,1940初,他被日軍圍困,身負重傷,啃不動樹皮,只能將棉衣里的棉花和著冰雪吞下去充飢。日軍勸降不成,便放亂槍,年僅35歲的楊靖宇壯烈犧牲。
殘忍的日軍剖開他的遺體,當看到他的胃裡只有野草和棉絮時,這些被楊靖宇帶領的抗日聯軍弄得焦頭爛額的侵略者全呆住了。
在冰天雪地的長白山密林中,支撐著楊靖宇與敵人戰斗的力量是對祖國的一腔熱愛之情.
愛國名人故事篇五
在我國老一輩科學家中,有許多人都是留學國外又回國服務的。著名橋梁專家茅以升在1916年20歲時,到美國留學,成為康奈爾大學橋梁專業的研究生,很快以優異的成績獲得碩士學位。為了獲得實踐的機會,他晚上上課,攻讀博士學位,白天到一家橋梁公司實習,親手繪圖、切削鋼件、打鉚釘、油漆,終於成了一個既懂理論又有技術的人才。美國人很佩服他,一份份聘書從各地寄來,請他擔任工程師。
但是,茅以升沒有接受聘請,而是決定回國了。美國有些人勸他:「科學是沒有祖國的,是超越國界的。科學家的貢獻是屬於全人類的。中國條件差,你留在美國貢獻會更大。」茅以升回答:「科學雖然沒有祖國,但是科學家是有祖國的。我是一個中國人,我的祖國更需要我。我要回去為祖國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