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費下載800字國學故事
① 以「我與國學」為話題的作文,800字以上 要2篇
我與國學
記得讀中學時老師講《孔雀東南飛》一文,文章並不算太長,我們學了一個星期,卻一點不感到累。在這一周里我們被故事的內容深深吸引著,作者的文筆是那樣的流暢、優美,用詞是那樣的精闢,凄美的情節讓我們為之而動容。後來在課外,讀了王勃的《藤王閣序》,更是愛不釋手,其文章情文並茂,奔放自然之勢,讀來攝人心魄,其中名句「落霞與孤鶩齊飛,秋水共長天一色」真是千古絕唱,讓我感山川是那麼的壯美,意境是那樣的深遠,有一種想投身於大自然中,去過閑雲野鶴般生活的沖動。
後來,我成了一名語文老師,把我喜愛的文學知識傳授給我的學生們,讓他們去享受這份美,不斷地陶冶著自己的情操,真好。當我有孩子後,那時社會上掀起了學《論語》的高潮,提出半部《論語》走天下,孩子五歲時,我和她一起聽《論語》的光碟,她雖聽不懂,但多聽幾遍後就能背誦,而且背得抑揚頓挫,有滋有味,我一邊聽她誦讀,一邊看文中注釋,我深感古人是那麼充滿智慧,它把普通百姓的為人之道,君臣之道,帝王之道講得那樣精深、透徹,充滿哲理,我真是佩服得五體投地,這些道理不僅適用於古,也同樣適用於當今,乃至於永遠。
學校我們又開展了「誦國學經典,傳華夏文明的」的誦讀活動。而中華文明是世界古代文明中始終沒有中斷,連續5000多年發展至今的文明,中華民族在漫長歷史發展中形成的獨具特色的文化傳統。深深影響了了古代中國,也深深影響著鼓舞我們不斷前進的精神力量。而我教的學生還小,我給他們推薦的是《三字經》和《弟子規》。早讀時,我和孩子們一起拍手誦讀,班會課上。我們選一些淺顯易懂的典故如:《孔融讓梨》、《昔孟母擇鄰處》等來講或看這一類的故事碟,進一步了解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有些句子深奧,我也不明白其中的意思,就上網查資料,自己消化後再講給孩子們聽,一學期下來,我覺得自己的身心又一次受到了洗禮,讓我不自覺地規范著自己的行為。真是潤物細無聲。
我想只有自己融入進去是不夠的,我也應該讓我的學生通過對國學的誦讀與理解,然後在平時的學習生活中去規范自己的行為,學會知書達禮。謙讓、勤儉、善良等。這是我們中華民族的優秀美德,我們應該學習和具備,只有不斷地學習優秀的東西,不斷地糾正自己,完善自己,我們所培養出的學生才具有華夏的風范,要讓我們的優秀文化和民族精神代代相傳下去,而學校教育是最好的途徑,只有讓國學走進課堂,大家共同學習,共同受到洗禮,才可能使我們的民族精神成為我們的信仰 。好好學習吧,為我們的祖國出一份力!
② 高中作文800字重國學輕科學
國學,你是沙漠中的綠洲,給了我希望;國學,你是黑夜中的明燈,給了我光明;國學,你是陽光雨露,沐浴我茁壯成長。國學,是我的最愛。
現在,我已經跨入了國學的大門,准備去這浩瀚的知識海洋暢游。國學,能讓我讀聖賢書,立君子品,做有德人,與經典通行,與賢為友;國學能讓我了解更多的課外知識,讓我學習做人的道理。讓我們做國學的好夥伴,國學的讀者吧!
《論語》教我們做人要政治磊落,要視仁德;《弟子規》教導我們為人處事的規范;《孔記》告訴我們修身做人的准則;而《大學》教導我們要格物致和……
說實在的,我覺得古人挺幸福的:小時候就有這么一套叫你怎沒做人的書,使自己不斷改善。「德」是《弟子規》主要講的內容,他教會你如何尊重長輩,愛護小輩,孝敬父母老師,關心兄弟姐妹。時時刻刻都要以「德」為先,分分秒秒都要以「孝」為重,真正的做到尊師重道、尊老愛幼。
學習《弟子規》之後,我感觸特別深刻,因為自己平日里的一些舉動,使自己對《弟子規》有了更深刻的了解。當我讀到「父母呼應勿緩父母命行勿懶父母教須敬聽父母責須順承」的時候,我想到自己,腦子里浮現出了一幅畫面:在學習的太少太少了!時間抓得不緊;在處事做人上還有很大差距。
記得有一次,我正在聚精會神、津津有味的看著電視,忽然聽到奶奶叫我:「吃飯了彤彤!」而我對著電視機跟奶奶說:「知道了,一會就來。」接著又埋頭看電視,奶奶一而再再而三的催促才來吃飯,這是多麼不應該啊!
國學是我們中華民族豐富的傳統,文化瑰寶,傳承國家有利於提高民族文化素質,使人們共享中華傳統文化的精髓,提升境界,我們一定要抓緊時間學習這經典的國學,去品味其中的真情實感,學會出事,學會做人。
③ 國學演講稿初中生800字數
大家好,我今天演講的題目是《傳承國學經典》
「滾滾長江東逝水,浪花淘盡英雄」歷史的滾滾長河,民族的浩瀚星空,人生的坎坷歷程,無不浸透著中華文化的精神。於是,千百年中國傲立於東方,歷史長河金鯉化龍,浩瀚的廣宇群星燦然,炎黃挺起五嶽的脊樑!「會當凌絕頂,一覽眾山小。」是杜甫吟唱的盛唐清韻;「了卻君王天下事,贏得生前身後名。」是辛稼軒吶喊的兩宋悲歌;「我自橫刀向天笑,去留肝膽兩昆侖。」是譚嗣同面對民族衰微的浩然肝膽
神州大地上,國學文化傳承千年。何為國學?是司馬遷熟悉華夏文明,留下了傳承民族魂魄的《史記》?是李時珍涉足千山萬水,遍嘗百草,用自己的親身體驗造福於後人的《本草綱目》?還是紀曉嵐精通經、史、子、集整理出浩瀚的《四庫全書》?何為國學?不就是經那得起時間洗煉而沉澱下來的,能夠在千百年後還能給人以深刻啟示,讓人從中獲益的精神財富、文化積淀嗎?
《弟子規》是人們的生活規范,依據至聖先師孔子的教誨編寫而成,教導學生為人處世的規范,做到與經典同行為友。《弟子規》是儒家的基礎,人性的基礎。
《弟子規》原名《訓蒙文》,原作者李毓秀(公元1662年至1722年)是清朝康熙年間的秀才。以《論語》「學而篇」弟子入則孝,出則弟,謹而信,泛愛眾,而親仁,行有餘力,則以學文為中心。分為五個部分,具體列述弟子在家、出外、待人、接物與學習上應該恪守的守則規范。後來清朝賈存仁修訂改編《訓蒙文》,並改名《弟子規》,是啟蒙養正,教育子弟敦倫盡份防邪存誠,養成忠厚家風的最佳讀物。 祖宗雖遠,祭祀不可不誠。子孫雖愚,經書不可不讀。廢經廢倫,治安敗壞根由。貪瞋痴慢,人心墮落原因,欲致天下太平,須從根本著手。圖挽犯罪狂瀾,唯有明倫教孝。誤根本為枝末,認枝末為根本。為求解決問題,反倒製造問題。君子唯有務本,本務邦國自寧。 俗雲:「教兒初孩,教婦初來」,兒童天性未染污前,善言易入;先入為主,及其長而不易變;故人之善心、信心,須在幼小時培養;凡為人父母者,在其子女幼小時,即當教以讀誦經典,以培養其根本智慧及定力;更曉以因果報應之理,敦倫盡分之道;若幼小時不教,待其長大,則習性已成,無能為力矣! 三字經曰:「養不教,父之過;教不嚴,師之惰。」;「教之道,貴以專。」,而非博與雜;故一部經典,宜讀誦百至千遍,蘇東坡雲:「舊書不厭百回讀,熟讀深思子自知」。現在教學,壞在博與雜,且不重因果道德及學生讀經、定力之培養,至有今日之苦果。企盼賢明父母師長,深體斯旨;此乃中華文化之命脈所系,中華子孫能否長享太平之關鍵,有慧眼者,當見於此。 幾百年來,我們中華民族的祖先,一直堅信這樣一個簡單的道理:小孩子在他年少時(0~13歲),記憶力非常好,應該把前輩的人生經驗、生活智慧記憶下來,牢牢地背記,並爛熟於心中。盡管此時他還不理解其深刻含義,但是先記住,好比牛先把草吃下去,有時機再反芻一樣,孩子隨著年齡的增長,理解能力也在成長,到了一定年齡自然醞釀發酵,必然有更深的理解和領悟。如果在孩子在記憶、記憶力強的時候,不給他一些經典的東西儲存到腦子里,沒有「厚積」,怎麼能「薄發」呢?怎麼能融會貫通、觸類旁通呢? 《弟子規》這本書,影響之大,讀誦之廣,僅次於《三字經》。「弟子」是指一切聖賢人的弟子,「規」「夫見」意思是大丈夫的見解。所以是每個人,每一個學習聖賢經典,效仿聖賢的人都應該學的。《弟子規》沒做到,學習別的經典就很難得到真智慧。《弟子規》共360句(1080字),概述簡介,以精練的語言對兒童進行早期啟蒙教育,灌輸儒家文化的精髓。
國學經典是中國的瑰寶,是中華民族生生不息,傳承國脈的精神紐帶,是炎黃子孫奮斗不息,富國強兵的力量源泉!它猶如一束光芒潤澤著一代又一代華夏兒女!
還記得精忠報國的岳飛,力抗金兵,保家衛國,即使皇帝昏庸,奸臣當道,卻依然誦出「三十功名塵與土,八千里路雲和月。「的民族氣概!
還記得一代梟雄曹操,東臨碣石,釃酒臨江,即使歲月染白了他的須發,仍舊高唱「老驥伏櫪,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壯心不已。」的壯懷好歌!
還記得亂世漂泊的李清照,將國家之恨紡成染柳煙濃,吹梅笛怨的哀愁,縱然簾卷西風,瘦比黃花,仍舊吟出「生當做人傑,死亦為鬼雄。至今思項羽,不肯過江東的豪言壯語!
那或鏗鏘或柔美的詞章,濺落在歷史的長河裡,激起遙遠的絕響!
國學的經典,華夏的輝煌,成就了偉人的不朽,締造了民族的昌盛。國學文化,是華夏民族的靈魂,是炎黃子孫的精神脊樑!讓我們一起誦讀國學經典,傳承中華文化,肩起民族復興的偉業,讓中國這條龍騰飛在世界東方!
④ 國學在心中,書香伴我行800字的
書香伴我行
共46篇範文
四年級 散文 803字 4人瀏覽
初讀好書,如獲摯友;重讀好書,如緣故知。一本好書不僅蘊含著豐富的知識和人生的哲理,還可以培養一個人的品格和陶冶一個人美好的性情。閱讀一本好書,是我們每一個人高尚的享受,書既豐富了我們的精神生活,又啟迪著我們如何去做人、做事。尤其是我們這些正處在黃金花季的小學生,更應該珍惜自己的錦綉年華,別讓自己的青春如付東流。
我是一個名副其實的書獃子,看起書來雷打不動。談起我與書,心中的思緒便如翩翩的蝴蝶般靈動地飛舞,喚起記憶長河中一滴滴晶瑩的水珠。酷愛看書的我,幾乎每個星期都會到圖書館借書,看書。一看到那高高的書架,擺放整齊的一本本書,一種無法用語言表達的感覺油然而生,溫熱得彷彿春天的早晨,甜潤得彷彿嬰兒的笑顏,感染著靈魂深處的心靈。每到這時,我總會抵不住誘惑,拿起一本書,專心致志地看起來從〈〈格林童話〉〉到〈〈天方夜譚〉〉,從〈〈唐詩三百首〉〉到〈〈上下五千年〉〉,從〈〈西遊記〉〉到〈〈紅樓夢〉〉。書,就是那多情的故事,就是那行影不離的好友。不僅給我帶來許多歡樂,還洗滌了我的心靈,陶冶了我的性情,也讓我收獲了許多。語文課上,精彩發言;作文本上,篇篇佳作;作文比賽上,一舉奪魁……這一點一滴的進步,都是書給我帶來的益處。
讀不同的書,會給作者帶來不同的心情,不同的情懷。在漫畫里,我會捧腹大笑;在悲劇里,我會傷心不已;讀到高興處,我會手舞足蹈;讀到精彩處,我會拍案叫絕;讀到深奧處,我會疑思苦想。就這樣,書成了我人生中最豐富最艷麗的色彩;最美麗最動人的浪花;最璀璨最耀眼的星星。
「書卷多情似故人,晨昏憂樂每相親,眼前直下三千字,胸次全無一點塵。」讀書是一種享受,有書香陪伴則是一種幸福。書,的確是值得我們信任的朋友,是我們最衷心的知音,而我也由衷地愛上了它。書更是我人生路上無聲的老師,在背後給予我不可戰勝的力量,給予我最堅強的後盾。書桌前,書香裊裊,書韻悠悠,就讓那一縷書香,伴我同行吧!
⑤ 以國學經典如花綻放為題的作文800字
我喜歡的國學經典我們知道,國學是一種對我們有利的東西,對我們兒童也更是有利。那麼同學們最喜歡的國學是什麼呢,我呢最喜歡的是《論語》因為論語有孔子的一些講座,還有孔子講的做人的道理。比如第一篇《學而》是論語第一篇的篇名。這一篇主要是述讀書與做人的關系。強調嚴於律己,仁愛他人,以及仁、孝、信等道德范疇。《論語》中的各篇一般都是以每一章的前兩個字作為篇的篇名。孔子提出以學習為樂事,做到人不知而不慢,反映出孔子學而不厭,誨人不倦,注重修養,嚴格要求自己的主張,這比思想主張在》論語《中多多處可見。此外,在做人方面,孔子和儒家注重人的實際行動,特別強調人應當言行一致,千萬不能空談浮言,心中不一。這種踏實態度和質朴的精神長期影響著中國人,成為中華傳統思想的文化中的精華內容。子曰:「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人不知而不慢,不亦君子乎?」這就是論語,讀了論語我非常高興,因為《論語》是我愛的一本書,這本書裡面有一位老師,一位值得世人敬仰的孔聖人和一些平生做人的道理和一些怎麼去學習的道理,讓我從這里看到了許多。我還喜歡讀的一本書是《三字經》,里有許多的國學故事,還有一些做人的和讀書的事情比如第一篇「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習相遠。」之篇的故事是晉代有一個叫周處的人,身高體壯,凶強俠氣。因為父親早死,所以沒有人管教,動不動就打人,還欺負老百姓,老百姓都非常怕他,便把水中咬龍、山中老虎和他稱為「三害」這三害中最讓人頭痛的是周處,一個老人想到了一個辦法,讓周處去殺蛟龍,老虎,周處便答應了,周處帶著刀來到了山上,把山上的老虎殺了,又來到了水上去殺蛟龍,他和蛟龍戰了三天三夜,人們還以為可以殺了三害,沒想到三害都殺了。人們紛紛祝賀擺酒,結果周處殺了蛟龍來了,看到人們都還以為他死了而歡呼,於是周處便開如認錯,開始從新做人,他認真學習為老百姓做了很多的事。這就是我最喜歡的兩本書里我還學到了許多知識。點評小作者用心讀書,從《論語》《三字經》這兩本書中讀懂了許多知識,心裡無比快樂。作文內容具體,感情真實
國學經典如花綻放
⑥ 國學經典文字傳情作文800字
先把國學經典內容看一遍
⑦ 一篇關於國學的文章 800字
對於「中庸」這個詞開始有感性的認識,是始於中學時候讀魯迅的文章。那時候看了魯迅對於中庸的大肆批判,而對於「中庸」並無好感,認為凡是魯迅批判的都是這個時代所必須唾棄的。引《論「費厄潑賴」應該緩行》中的一段文字「叭兒狗一名哈巴狗,南方卻稱為西洋狗,但是,聽說倒是中國的特產,……狗和貓不是仇敵么?它卻雖然是狗,又很像貓,折中、公允、調和、平正之狀可掬,悠悠然擺出別個無不偏激,唯獨自己得了『中庸之道』似的臉來。因此也就為闊人、太監、太太、小姐們所鍾愛,種子綿綿不絕。」
而等到成年了再來看《中庸》,卻覺得魯迅的文字未免偏激了點,國學之所以成為國學,一定有它成為國學的道理。先來解釋一下,什麼是中庸。中庸即儒家的一種主張,待人接物採取不偏不倚,調和折中的態度。在《論語》中,孔子把在「中庸」看成是一個最高的道德標准,也是他解決一切問題的最高智慧。其含義大致有三:執中守正,就是恪守中道,堅持原則,不偏不倚,無過無不及。折中致和,就是執兩用中和而不同。因時制宜,就是與時俱進,通權達變,隨機應變。所以綜合起來,中庸,就是恪守中道,堅持原則,不偏不倚,無過無不及。在處理矛盾時善於執兩用中,折中致和,追求中正、中和、穩定、和諧。並且隨時以處中,因時制宜,與時俱進。
但是中庸的真正的內涵在很長時間里都被人誤解了。我曾看到過有人提出過這么一個問題:比如:我在大街上碰到不公平的事,只要不涉及我的利益,我不去管,我保持中庸,我在社會上不去做壞事,我也不去做好人,這樣能行么?但是這種答案是錯誤的。中庸的思想真正的解決辦法是量力而為。重要在「度」。如果在大街上碰到這樣有人搶劫這樣的事,如果我個頭弱小,我會立馬報警,或喊其他強壯的人,或立即團結其他人來幫忙,而不是坐視不理。小人者遛之。有勇無謀者上前制止,不被捅一刀,也被一腳踢飛,不救人反害己。這兩種都不被推崇。中庸者,在度,在於衡量利弊後行事。當然勇者是被大家贊賞,贏得了掌聲,但傷的是自己,這次會被踢一腳,下次說不定就丟了小命。
中庸之道不是「和稀泥」、「老好人」,只有做到「和而不流」才是強者。東方哲學的一個核心是「天人合一」。《中庸》把天人合一講得非常准確和明白。《中庸》說,「天人合一」是「天地位焉,萬物育焉」。天就是天,地就是地,不破壞它,讓它們按照自然規律發展,這樣萬事萬物就能夠得到繁育和發展,這就是「天人合一」。孔子這方面的思想早在《中庸》中就有體現:天地位焉,萬物育焉。要讓天是天,地是地,不能搞破壞,順其性而為之。天地位焉,萬物育焉,萬物就會在這樣的自然環境中自由自在地生活。所以人要跟自然達到和諧的境界。這就是「中」,這就是「和」。
而 「中」是什麼?「中」不是逃避矛盾,不是拒絕表態,不是不偏不倚,不是做好好先生。比如說,一個人在單位里工作,在社會上生活,大家都說他是「好好先生」。碰上兩個人發生沖突了,他不表示意見,既不支持左方,也不支持右方,誰都不得罪。其實,好好先生表面上誰都沒得罪,結果是雙方都得罪了。他犯了一個最大的錯誤,就是採取了一種貌似不偏不倚,實際上是毫無原則的做法。一方是正確的甲方,一方是錯誤的乙方,你好好先生,你既不支持正確,又不支持錯誤。最後,甲方說你不是好人,乙方也說你不是好人。這是「中」嗎?不是,違背了「中道」。 孔子說的「中庸」, 「中」是原則。治理天下要執「中」,抓住這個「中」是最關鍵的,最正確的。比方兩個人發生爭論的時候,甲方是正確的,乙方是錯誤的,你應該堅決支持正確一方,這就是掌握了「中」。是非判明後,正確的人認為你是一個主持公道的人,錯誤的人也會心悅誠服。這樣,你才會得到兩方面的支持,事情才能得到順利的解決。這樣做,才是「中」。而好好先生並不是「中」,他是無原則的。
同時這個「中」的標准隨具體境遇的變化而改變,《中庸》所謂「君子之中庸也,君子而時中」,朱熹所謂「中無定體,隨時而在」,它提倡的「時中」就是希望在不同時空條件下君子能隨時保持中道。歷史上也存在著將中庸這種變化法則固定為維護 「禮」的傾向,這樣中庸便喪失了與時俱進的活力,成為陳腐僵化的教條。封建統治者對「中庸」思想的歪曲,在具體的政治實踐中造成了對人性的嚴重戕害。今天我們應遵循「時中」的法則,找出適合當今社會發展的「中道」,建設理想的和諧社會。
中庸是儒家道德的最高境界,其現實意義絲毫不減,它對我們今天的社會實踐仍具有一定的指導意義,並且乃至整個人類世界都有影響。
今天,我們汲取中庸之道中的積極因素,對於實現社會和諧的理想具有重要意義。 「中庸」其不偏不倚、無過無不及、中正以及中和的思想能使人身心和諧,並能使人處理好人際關系、國際關系及人和自然的關系,以至達到社會的整體和諧,弘揚中庸之道對構建和諧社會具有重用作用。承認不同而謀求「和」,這是世界多元文化實現和平相處必走的一條路。「和而不同」在促進世界各民族和平相處、共同發展方面具有啟迪意義。
⑧ 寫一篇國學經典誦讀事跡800字
以前我是一個很驕傲、很愛炫耀的孩子,從不懂什麼叫謙虛,就拿一個故事來說吧!
一次,我的作文被刊登在校級刊物上,我高興地告訴了父母讓父母分享我的快樂。他們聽了後不住地誇我,但也不住告誡我:「不能驕傲喲!」我哪裡能聽進去,因為我早已被驕傲給「駕馭」了!
就在我興奮的同時,我的性格也有了極大的變化——變得更加驕傲、暴躁了。一有在比誰的作文寫得好時,我就在他們比面前炫耀,若不順心便「發揮」出我暴躁的脾氣;和同學們聊天時也會炫耀我的「光輝」史……我就和同學們比了下去,最後到了一個朋友都沒有了,我心裡卻想:不就是妒忌我作文寫的好嗎?我還不想和你們在一起呢!從此我驕傲成了癮,暴躁成了性,一發不可收拾。直到有一天,我徹底改變了。那次測驗,我原本以為只要一動筆,就能寫出一篇文章,可是我錯了,上午兩節課,我居然才寫出了一個題目幾句話,結果可想而知,我不僅受到了老師的批評,還受到了父母的教育。其實,他們都語重心長地對我說:「孩子呀!記住一句話『滿招損,謙受益』千萬不能驕傲啊!」我就不名其中的含義。
自從我校掀起了「誦讀《國學經典誦讀》」的活動,我也積極地參加活動並被《國學經典誦讀》里的一樁樁,一件件動人的故事所陶醉感染。特別是馮異的謙遜把我給震撼住了。他被大家稱為「大樹將軍」,他自幼好學,率領的軍隊有規矩,為人謙遜。特別是每次將軍們圍坐爭功領賞時,只有他從不居功自傲,總是隻身一人坐在大樹下思考戰斗的經驗和教訓,正是因為他與眾不同的作風,才有了「大樹將軍」的美名。而劉秀發現他的行為習慣與作風之後,就更器重他了。我從這個故事中明白了許多道理,如:「滿招損,謙受益,時乃天道也。」「上善若水,水善利萬物而不爭。」「天下興亡,匹夫有責。」這些道理不但使我學會了戒驕戒躁,而且還讓我學會了要厚物載德,更要有一顆赤子之心。
這本書不僅使我從一個「游手好閑的小皇帝」,變成了一個勤勞的「忠僕」,還讓我明白了中國的一句古語「百善孝為先」的含義:只有「孝」才能推進社會的和諧發展,做一個讓人尊敬的人。現在我已學會了為勞累了一天的爸媽端上一杯清香的茶,為奶奶端上一碗熱騰騰的米飯,並且學會了做飯,洗衣等家務活,為父母減輕了一半的負擔。
《國學經典誦讀》這本書使我與驕傲絕交,與暴躁斷絕,最後又讓我走上了正直、謙虛、誠實與愛國的人生征途,大家都來從這本書里感悟真諦吧!
希望你根據此文做些改動,
⑨ 七年級作文《誦國學經典,做有道德少年》800字
讀國學經典,做有道德少年
國學經典的書有《三字經》.《弟子規》……我就講講我明天必背的《論語》。《論語》可以教給我們如何在現代生活中獲取心靈快樂,適應日常生活,找到個人坐標。
「君子坦盪盪,小人長戚戚」告訴我們「別在一些小事上斤斤計較,別將一些事悶在心裡,也別對他人帶給自己的傷害耿耿於懷;這樣,我們才會真正快樂起來」。想到這,我想到了我的一個故事:
當時我在幼兒園和一個女孩子玩游戲,對面一群人跑過來,其中一個男孩把我新買的彩色筆給弄壞了。我像母老虎一樣對他說:「竟然把我心愛的彩色筆弄壞,明天,假如你不還我一支一模一樣的彩色筆,我就告老師!」那一天,我上課老師講什麼內容我都不知道,放學回家,往鏡子一看(我是一個愛美的小女生,回家總要瞟瞟鏡子),我的臉紅得像一個蘋果。晚上睡覺了,我在床上翻過來滾過去,就是睡不著;心裡又悶又熱有難過,我使勁讓自己回想起以前快樂的事情,可是徒勞無功。第二天,我忍不住跑到他哪兒說:「必不用還了,我們成為好朋友吧!」他還沒反應過來,我只好又說了一遍,他笑了。我心裡的大石頭「撲通」一聲,掉到了大海里。這使我真正體會到了「得饒人處且饒人」的含義。
今後,我要多加學習,讓「國學經典」中的智慧之光引悟自己走出迷茫,使自己的人生輕松而灑脫。作為中國人,我們應該以此為傲,也希望大家能繼承並發揚中國傳統國學文化,使其歷史的舞台上熠熠生輝.用不衰竭。
⑩ 給我篇800字左右的國學心得我,謝謝,急用哦
通過讀《國學》,使我們的心靈有所啟迪,有所受益,也是就說要對照一下我們是如何做人的,如何交友的,我們的心地是不是夠善良,我們有哪些是君子行為,又有哪些是小人之舉,我們對待學習的態度怎樣……我們要用心去讀,認真品味,才能夠盪滌內心深處的污垢,凈化我們的心靈,提升我們的道德水準,做一個實實在在的好人。
人的一生是從學習開始的。子曰:「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開篇即提出了以學習為樂事,反映出孔子一生學而不厭,誨人不倦,注重修養,嚴格要求自己的主張。在一個人的生命歷程中,有很多不可知部分,但是知識可以增長才幹,智慧可以改變命運,因此,經常學習新知識,溫習老知識是一件讓我們感覺愉快的事情,我們要養成時時學習、終身學習的理念。「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這句偉大的話真是放之四海而皆準。學問從學習中來,能力從實踐中來。人生困頓,皆因不學無術,其實學習和實踐就構成了人生的兩大主題。孔子的一生是學習的一生,修煉的一生,境界越高越注意學習修煉。子曰:「吾十有五而志於學,三十而立,四十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耳順,七十從心所欲不逾矩。」,意思是說孔子十五歲立志於學習,三十歲能夠自立,四十歲不被外界的事物所迷惑,五十歲懂得了天命,六十歲能正確對待各種言論,七十歲隨心所欲不越規矩」。孔子自述了一生學習和修煉品性的過程,從求學、立身、明德和思想境界的不斷提升,不難看出孔子也非天生的聖人,自己的知識和修養在學習中提高,良好道德的養成更不是一朝一夕的事,從自我約束到隨心所欲不逾矩,思想和言行的高度統一,已經達到了道德修養的最高境界,此所謂「慎獨」,就是一個人獨處時候也能做到只做好事,不做壞事。這也使我們懂得了偉大來自於平凡的道理。
孔子一生致力於研究學問,修煉自身,傳道授業,他自己被尊稱為聖人,其思想學說影響了無數人,但仍然十分謙和並注意學習,其曰:「三人行,必有我師焉,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今天我們正處在一個知識快速更新的時代,更應該加強學習,要多讀書,讀好書,讀自己感興趣的書,要在廣泛涉獵各種知識的基礎上,重點學好相關知識,如管理理論、經濟理論等,同時還要學習文學、歷史、政治、哲學等知識,通過學習提升自己的素質,增強自己的能力,在面對紛亂復雜的世界有一種清醒的認識。通常一個人做錯了事有兩種:一種是明知故犯,如盜竊、搶劫、貪污等行為,一種是無知違犯,他自己說錯了,做錯了卻不知道,正如我們經常大聲念錯別字一樣,他不以為自己在錯。怎樣減少出錯,那就是學習學習再學習,在實踐中學習,從書本中學習,知識可以改變命運。柳永說過:學則庶人之子為公卿,不學則公卿之子為庶人。不是生而知之,而是學而知之。事物的發展都是有規律的,如自然規律、經濟規律、法律法規等等,這些規律已經被無數實踐所證明,被人們廣泛認可,我們按規律辦事就會被大家認可,就會成功,我們不學習就不了解規律,做事就不能按規律、甚至違反規律,就不會被大家認可,也必將受到規律的懲罰.
現在有許多人,把國學作為一門學科來學習,象學化學物理一般,似乎能背下來,了解意義就說學懂了。所以他們喜歡尋文字中的奧義,談玄論道,但不喜歡去實踐,認為這些太簡單了。更有一些人喜歡研究玄妙之學,以為是腦子靈光,但究其實其基礎很薄弱。他們這種做學問的態度是不正確的,沒有領悟到國學的深理。千里之足,始於足下。百層的高樓都是一磚一瓦添加上去的。人們在學問之初不要好高騖遠,應從實際里地簡單做起,使自己確實感到有體會,確實感到「樂在其中」。國學很簡單,就象邁開自己的腿一樣方便,但一步一步就可以行千里。學問雖簡單,確貴在堅持,要有信心,確信一定會有所成就的。
我國歷史悠久,留下了很多優秀的作品、傳世名篇,國學是我們中國人特有的國粹,它承載著中華五千多年的文化內涵。今後,我們要多加學習,讓「國學經典」中的智慧之光,引悟自己走出迷茫,使自己的人生輕松而灑脫。作為中國人,我們應該以此為傲,也希望大家能繼承並發揚中國傳統國學文化,使其在歷史的舞台上熠熠生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