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人故事關於物理學諾貝爾
⑴ 無私奉獻的名人故事
1,詹天佑為國不計名與利
近代科學先驅、著名工程師詹天佑,在國內一無資本、二無技術、三無人才的艱難局面面前,滿懷愛國熱情,受命修建京張鐵路。他以忘我的吃苦精神,走遍了北京至張家口之間的山山嶺嶺,只用了500萬元、4年時間就修成了外國人計劃需資900萬元、需時7年才能修完的京張鐵路。
前來參觀的外國專家無不震驚和贊嘆。當時,美國有所大學為表彰詹天佑的成就,決定授予他工科博士學位,並請他參加儀式。可是,詹天佑正擔負著另一條鐵路的設計任務,因而毅然謝絕了邀請。他這種為國家不為個人功名的精神,贏得了國內外的稱贊。
2,華羅庚毅然回國
大數學家華羅庚,在「七·七」事變後,從生活待遇優厚的英國回到抗日烽火到處燃燒的祖國,不為金錢和學位,回國後積極參加抗日救國運動。1950年,他已經成為國際知名的第一流數學家,並被美國伊里諾大學聘為終身教授,但他毅然帶領全家回到剛解放的祖國。
3,諾貝爾的永恆奉獻
諾貝爾是安全炸葯和無煙火葯的發明人。他把畢生的精力都用在研製炸葯上。研製成功後,贏得了大量專利權,積累了許多財富。1896年,諾貝爾逝世前決定把3300萬克朗作為基金,用每年的利息,他獎給世界上傑出人物,促進科學文化事業的發展。服在遺囑中說:「這獎金不論國籍、人種和語言,只發給確實對人類有不可磨滅的貢獻的人。」諾貝爾為科學奉獻了一生,諾貝爾獎則永遠地促進科學文化事業的發展。
4,達爾文心系造福事人類
達爾文的後半生體弱多病,仍然堅持實驗和著書。他曾說:「對於科學的熱心使我忘卻,或者趕走了我日常的不適。」1882年4月19日,達爾文病逝。他在自傳中寫過這樣一段話:「我曾不斷地追隨科學,並且把我的一生,獻給了科學,我相信我這樣倚靠是正確的,所以不會感到悔恨,但使我感到遺憾的是:我沒有使人類得到直接的好處。」這些話充分表現了達爾文造福人類的偉大抱負。
5,兩彈元勛——鄧稼先
1850年,26歲的鄧稼先在美國獲得物理學博士學位後回國,祖國張開溫暖的雙臂迎接這位「娃娃博士」,鄧稼先沉浸在青春的歡樂和家族的幸福之中。但是,歷史風雲變幻,祖國面臨核大國的威脅。鄧稼先毅然接受開拓祖國核事業重任,離別妻兒,隱姓埋名,走向大戈壁。
從此,他從物理學界的講台上消失了。20多個春秋過後,頭發里夾著大戈壁沙粒的鄧稼先回來了,「兩彈元勛」的美名才開始傳揚,鄧稼先的名字才重新出現在普通人的中間。此時,他的妻子已年過花甲,而癌魔卻早注入他的肌體,他光輝的生命已燃燒到了盡頭。他臨終前對妻子說的最後一句話是:「我死而無憾!」
⑵ 名人故事讀後感 列寧肖邦 李白 諾貝爾
今年寒假,媽媽給我買了一本課外閱讀書,其中有一篇文章是介紹回諾貝爾的,讀完以後,我感覺答諾貝爾好偉大呀!他是瑞典的化學家,小時候生活困苦,他還好好兒地堅持用功讀書初中作文,經過自己不懈的努力,他發明了現在用的黃色炸葯,這個發明,不僅是一項偉大的貢獻,也讓諾貝爾變得很有錢,為了去世後還能造福人類,諾貝爾捐出財產作為諾貝爾獎的基金,用來獎勵更多對人類有貢獻的新發明。
為了紀念諾貝爾這位偉大的發明家。從1901年開始,每年在他去世的日子裡,即12月10日頒發諾貝爾獎。這就是諾貝爾獎的由來。
現在生活條件比以前好了,我會更加努力學習,培養自己的創造能力,將來也要在社會上做個有用的人,為人類做出貢獻。
⑶ 名人追夢故事
1、諾貝爾
諾貝爾在少年時代深受英國詩人雪萊的影響,並因此做過想當詩人的「雪萊夢」。成年之後,盡管由於技術發明與商務發展兩方面的事務極為繁忙,業余時間很少。
但諾貝爾對文學的愛好與他對科學的愛好一樣始終如一。可以說,文學與科學是諾貝爾的兩大精神支柱。諾貝爾不僅喜歡閱讀文學作品,而且也曾嘗試過進行文學創作。
他寫過詩,《一則謎語》就是他的一首自傳體式的長詩。晚年他開始創作小說,1861年寫的《在最明亮的非洲》、1862年寫的《姊妹們》,這兩部作品抒發他對社會改革的觀點。
1895年寫的喜劇《桿菌發明專利權》,則對現實持批評態度,作品充滿了挖苦和譏諷。他唯一的一部正式出版的戲劇作品,是寫於1895年的《復仇的女神》。
這部悲劇在巴黎出版時,諾貝爾已經永辭人世。他的家族成員們認為:「像這么一部可憐的劇作,不能給一位偉人帶來榮譽的紀念。」因此只留下3本保存,其餘的全部銷毀。
這個家族的決定也許是對的,因為,諾貝爾在年輕時表現出來詩人的氣質,已經在漫長的發明家和大企業主的一點兒也不浪漫的歲月中消失了。
諾貝爾也喜歡與文學密切相關的哲學,對於當時著名的歐美哲學家,他比較喜歡英國哲學家斯賓塞的實證主義哲學。在哲學方面,他曾列出過一些准備寫的論文目錄和提綱。
2、馬雲
1999年的阿里巴巴創辦者馬雲,對夢想從不放棄。他曾經想考重點小學,但卻失敗了;考重點中學也失敗了;考大學更是考了三年才考上;想念哈佛大學也沒有成功。
但他有堅持不懈,勇往直前的精神,俗話說:「寶劍鋒從磨礪出,梅花香自苦寒來。」他通過自已的努力,最終成功了。他說:夢想,要腳踏實地,和眼淚是息息相關的。
3、海倫·凱勒
海倫·凱勒雙目失明、兩耳失聰,卻努力的從一個讓人同情默默無聞的小女孩變成讓全世界尊敬的女強人。如果生活真的不公平,那麼,生活對她的不公平可謂到了極致。
她完全可以放棄她的夢想躲在陰暗的角落裡放聲痛哭,沒有人會責怪她,她也完全可以躺在床上或坐在輪椅上,像一個植物人一樣由人服侍。可是這一切,她都沒有做。
她只是吃力的在老師的幫助下學習盲語,觸摸著事物,僅僅憑著她永不言棄的信念和堅持不懈的意志。她把她理想的天空塗上了人生最亮的色彩。
4、達·芬奇
歐洲文藝復興時期的著名畫家達·芬奇,從小愛好繪畫。父親送他到當時義大利的名城佛羅倫薩,拜名畫家佛羅基奧為師。老師要他從畫蛋入手。他畫了一個又一個,足足畫了十多天。
老師見他有些不耐煩了,便對他說:「不要以為畫蛋容易,要知道,1000個蛋中從來沒有兩個是完全相同的;即使是同一個蛋,只要變換一下角度去看形狀也就不同了。
蛋的橢圓形輪廓就會有差異。所以,要在畫紙上把它完美的表現出來,非得下番苦功不可。」從此,達·芬奇用心學習素描,經過長時期勤奮艱苦的藝術實踐,終於創作出許多不朽的名畫。
5、司馬遷
漢武帝天漢二年(前99年),武帝想讓李陵為出酒泉擊匈奴右賢王的貳師將軍李廣利護送輜重。李陵謝絕,並自請步兵五千涉單於庭以寡擊眾,武帝贊賞李陵的勇氣並答應了他。
然而,李陵行至浚稽山時卻遭遇匈奴單於之兵,路博德援兵不到,匈奴之兵卻越聚越多,糧盡矢絕之後,李陵最終降敵。武帝憤怒,群臣皆聲討李陵的罪過。
唯有司馬遷說:「李陵侍奉親人孝敬,與士人有信,一向懷著報國之心。他只領了五千步兵,吸引了匈奴全部的力量,殺敵一萬多,雖然戰敗降敵,其功可以抵過,我看李陵並非真心降敵。
他是活下來想找機會回報漢朝的。」然而,隨著公孫敖迎李陵未功,謊報李陵為匈奴練兵以期反擊漢朝之後,武帝族了李陵家,而司馬遷也以「欲沮貳師,為陵游說」被定為誣罔罪名。
誣罔之罪為大不敬之罪,按律當斬。面對大辟之刑,慕義而死,雖名節可保,然書未成,名未立,這一死如九牛亡一毛,與螻蟻之死無異。想到文王拘於囚室而推演《周易》。
仲尼困厄之時著作《春秋》,屈原放逐才賦有《離騷》,左丘失明乃有《國語》,孫臏遭臏腳之刑後修兵法,呂不韋被貶屬地才有《呂氏春秋》傳世,韓非被囚秦國。
作《說難》和《孤憤》,《詩》三百篇,大概都是賢士聖人發泄憤懣而作。終於,在那個「臧獲婢妾猶能引決」的時代,司馬遷毅然選擇了以腐刑贖身死。
至此,司馬遷背負著父親窮盡一生也未能完成的理想,面對極刑而無怯色。在堅忍與屈辱中,完成那個屬於太史公的使命。
⑷ 我國歷史上也有許多像諾貝爾這樣鍥而不舍的名人,請你也寫出一個事例來說明「鍥而不舍,滴水穿石"的道理
王羲之吃復墨
被後人稱制為「書聖」的王羲之,小的時候是一個呆頭呆腦的孩子,每天都帶著自己心愛的小鵝悠悠逛逛。王羲之每天刻苦練字,卻被老師衛夫人稱作是死字,王羲之很是苦惱,在小鵝的啟發下,王羲之在書房寫成了金光燦燦的「之」字,但卻誤將饅頭沾墨汁吃到了嘴裡,留下了王羲之吃墨的故事。
這個例子能說明 持之以恆,滴水穿石
⑸ 獲諾貝爾獎的人 事跡
1、莫言
莫言,原名管謨業,1955年2月17日出生於山東省高密市東北鄉文化發展區大欄平安村,中國作家協會副主席、 2012年諾貝爾文學獎獲得者,亦是第一個獲得諾貝爾文學獎的中國籍作家。
1981年,開始發表作品《春夜雨霏霏》,1984年,因《透明的紅蘿卜》而一舉成名。1986年,在《人民文學》雜志發表中篇小說《紅高粱家族》引起文壇極大轟動。1987年擔任電影《紅高粱》編劇,該片獲得第38屆柏林國際電影節金熊獎。
2、居里夫人
波蘭裔法國女物理學家、化學家居里夫人(Marie Skodowska–Curie ,1867年11月7日— 1934年7月4日)67,榮獲1903年諾貝爾物理學獎和1911年的化學獎。她也是法國巴黎大學(University of Paris)的第一位女教授。
1911年瑪麗·居里獲得諾貝爾化學獎,她發現了放射性元素鐳(Ra)和釙(Po),分離出鐳,同時研究這些標志性元素的化學本質及其化合物。
(5)名人故事關於物理學諾貝爾擴展閱讀:
莫言 經典語錄
1、無論多麼落寂和蒼茫,那些身影總會過目不忘。
2、總在不經意的年生。回首彼岸。縱然發現光景綿長了十六個年頭。
3、我把你們的故事收入我的音筒,放在生活之上,我的記憶之下。
4、提筆伏案之年,窗邊,是心靈奔向青春的黑色河流,突兀的世界。
5、有些人,在不經意間,就忘了;有些人,你想方設法,都忘不了。
6、不管是男人還是女人,都是在愛情中學習愛,在失敗中總結經驗,以更好的姿態重新愛。
⑹ 關於謙虛的名人事例, 急~~~
1、哲學家蘇格拉底
古希臘的著名哲學家蘇格拉底,不但才華橫溢著作等身,而且廣招門生獎掖後進,運用著名的啟發談話啟迪青年智慧。每當人們贊嘆他的學識淵博,智慧超群的時候,他總謙遜地說:「我唯一知道的就是我自己的無知。」
2、牛頓
被人們稱頌為「力學之父」的牛頓發現了萬有引力定律,在熱學上,他確定了冷卻定律。在數學上,他提出了「流數法」,建立了二項定理和萊布尼茲幾乎同時創立了微積分學,開辟了數學上的一個新紀元。他是一位有多方面成就的偉大科學家,然而他非常謙遜。
對於自己的成功,他謙虛地說:「如果我見的比笛卡爾要遠一點,那是因為我站在巨人的肩上的緣故。」他還對人說:「我只像一個海濱玩耍的小孩子,有時很高興地拾著一顆光滑美麗的石子兒,真理的大海還是沒有發現。」
3、諾貝爾
諾貝爾是19世紀末的瑞典傑出化學家,一生貢獻極大,但十分謙虛。一位瑞典出版商要出一部瑞典名人集,來找諾貝爾。諾貝爾有禮貌地回絕了。
他說:我喜歡訂閱這本有價值、有趣味的書,但請您不要將我收入。我不知道我是否應當得到這種名望,不過我厭惡過分的詞藻。諾貝爾的哥哥想編一部家族史,請他寄一份自傳。
諾貝爾寫道:阿道爾弗雷德·諾貝爾他那可憐的生命,在呱呱墜地時,差點斷送在一位仁慈的醫生手裡。主要的美德:保持指甲的干凈,從不累及別人。
主要的過錯:終生不娶,脾氣不佳,消化力差;僅有的一個希望:不要被人活埋;最大的罪惡:不敬財神;生平重要事:無。
哥哥反復勸說,並提出代為整理。諾貝爾執意不從。他說:我不只是沒有時間,最根本的原因是我不能寫什麼自傳。在宇宙漩渦中,有恆河沙粒那麼多的星球。
而無足輕重的我們,有什麼值得去寫?諾貝爾一生不願意宣揚自己。他驚人的業績與他不平凡的謙虛分不開。
4、法國畫家貝羅尼
19世紀的法國名畫家貝羅尼到瑞士度假,每天仍然背著畫夾到各地去寫生。
有一天,他在日內瓦湖邊用心畫畫兒,來了三位英國女遊客,看了他的畫兒,便在一旁指手畫腳地批評起來,一個說這兒不好,一個說那兒不對,貝羅尼都一一修改過來,末了還跟她們說了聲「謝謝」。
第二天,貝羅尼有事到另一個地方去,恰巧又碰到昨天那三位婦女,她們正交頭接耳不知在討論些什麼。那三個英國婦女看到了他,便朝他走過來,問他:「先生,我們聽說大畫家貝羅尼正在這兒度假,所以特地來拜訪他。請問你知不知道他現在在什麼地方?」
貝羅尼朝她們微微彎腰,回答說:「不敢當,我就是貝羅尼。」三位英國婦女大吃一驚,想起昨天的不禮貌,一個個紅著臉跑掉了。
5、戴震
清雍正年間,江水被推薦到朝廷做官。皇上召見時,他緊張哆嗦,不能對答,於是推薦他的學生戴震。戴震口若懸河,分析問題切中要害,說得清清楚楚。
皇上大為興奮。問戴震說:你和老師比,誰的才能高?戴震回答:我的水平低。皇上又問:那水平高的反而不能回答,為什麼?戴震說:老師年老,耳朵有些背,可他的學問,超過我一萬倍。皇上贊賞他的謙讓精神,賜為翰林。
⑺ 諾貝爾獎的名人事跡4個或以上,要簡短
這些故事在網上都可以查得到的,直接搜索諾貝爾獎名人事跡就能夠找到啦,下面我給你提供5個故事,不過這些故事的內容都有些偏長!
1. 她的名字叫埃莉諾·奧斯特羅姆,現為美國印第安納大學教授。她已是76歲高齡的老人,仍在堅持上班,她每天早上9點准時到達自己的辦公室。
在很多人看來,像她這般年齡,早已到了安享晚年的時候。可這位年近耄耋的老人,絲毫沒有休息的跡象,而是頻繁地參加各種學術活動,堅持寫作和教學,每天工作達十幾個小時。
埋頭耕耘,終有回報。她以卓越的學術貢獻,被授予2009年諾貝爾經濟學獎,成為有史以來第一位獲此獎項的女性。
獲獎第二天,奧斯特羅姆依舊和往常一樣,准時出現在教室里,認真完成了兩個小時的授課,就像什麼都沒有發生。
接著,請求采訪的媒體紛至沓來,但都被她婉言拒絕。她只輕描淡寫地說了一句話:「我從來都沒有想過得諾貝爾獎,我只是想做更多的研究。」
就算諾貝爾獎來臨,也好像什麼都沒有發生。這才是人世間最波瀾壯闊的「心靜如水」!
2. 小小年紀的他,不光要承受身體上的痛苦,還要承受心靈上的折磨,未來對於他來說,簡直一片黑暗。每每看到別人蹦蹦跳跳,活躍在運動場上時,他的心就如同被刀絞一樣難受。他覺得自己是這個世上最不幸、最可憐的人,活在世上,除了給父母和社會帶來拖累外,根本沒有絲毫的益處。關心他的人看到他這個樣子,都不免嘆息,心想,這個孩子完了,也許一生都要依靠父母養活。
有一次,他絕望地對母親說:「媽媽,你讓我死了算了,我活著有什麼意義呢?只會給你們帶來麻煩。」
兒子的請求,讓母親的心都快碎了。說實在的,母親的心裡比他還要痛苦,因為孩子的不幸到了母親那裡,常常是要加倍的。母親的淚水在眼眶裡直打轉,但她強忍著沒讓它落出來,因為母親知道,此刻孩子最需要的是鼓舞和溫暖,而不是傷心和眼淚。母親沒有直接回答他,而是鄭重其事地問:「孩子,你聽說過上帝造人嗎?」
他點了點頭。
母親又接著說:「孩子,其實,上帝是很公平的,他造就了你這方面的優點,就一定會造就你那方面的缺點。比如,上帝賜予了你智慧的頭腦,就可能不會再賜予你漂亮的面孔;賜予了你強健的體魄,就可能不會再賜予你細膩的思想;賜予了你動聽的歌喉,就可能不會再賜予你敏捷的身手……因此,這個世界上沒有十全十美的人,也沒有一無是處的人,每個人都有每個人的優點,但每個人也都有每個人的缺陷。大可不必為自己的優點沾沾自喜,也大可不必為自己的缺陷自暴自棄。每個人都有他自身存在的價值,有的人在科學上作出貢獻,有的人在文藝上作出貢獻,有的人在體育上作出貢獻,有的人在建築上作出貢獻……雖然你的雙腿殘疾了,但那隻是上帝跟你開的一個小小的玩笑,相信他一定會在其它方面補償你的。」
聽了母親的訴說,他的靈魂受到了極大的震撼,心裡立刻充滿了陽光,原來上帝沒有拋棄自己,活著是有價值的,是可以為社會作出貢獻的。從那以後,他不再為身體的殘疾自卑、煩惱,而是全身心地投入生活和學習。多年後,他以優秀的成績考入了維也納大學醫學院,致力於耳科神經學的研究,並最終取得了舉世矚目的成就。
他就是1914年諾貝爾生理學和醫學獎的獲得者羅伯特·巴雷尼。巴雷尼的故事告訴我們,不要隨便輕視自己,也不要向命運妥協,更不要輕言放棄,即使你是一個不完整的人。世上之事,沒有絕對的可能,但也沒有絕對的不可能,奮斗可以改變一切,可以彌補身體上的缺陷。
3.
1928年,英國細菌學家亞歷山大?弗萊明發現青黴菌能分泌一種物質殺死細菌,他將這種物質命名為「青黴素」,但他未能將其提純用於臨床.1929年,弗萊明發表了他的研究成果,遺憾的是,這篇論文發表後一直沒有受到科學界的重視。
10年後,德國化學家恩斯特?錢恩在舊書堆里看到了弗萊明的那篇論文,於是開始做提純實驗。1940年冬,錢恩提煉出了一點點青黴素,這雖然是一個重大突破,但離臨床應用還差得很遠。
1941年,青黴素提純的接力棒傳到了澳大利亞病理學家瓦爾特?弗洛里的手中。在美國軍方的協助下,弗洛里在飛行員外出執行任務時從各國機場帶回來的泥土中分離出菌種,使青黴素的產量從每立方厘米2單位提高到了40單位。
雖然這離生產青黴素還差得很遠,但弗洛里還是非常高興。一天,弗洛里下班後在實驗室大門外的街上散步,見路邊水果店裡擺滿了西瓜,「這段時間工作進展不錯,買幾只西瓜慰勞一下同事們吧!」想著,他走進了水果店。
這家店裡的西瓜看樣子都很好,弗洛里彎下腰,伸出食指敲敲這只,敲敲那隻,然後隨手抱起幾只,交了錢後剛要走,忽然瞥見櫃台上放著一隻被擠破了的西瓜。這只西瓜雖然比別的西瓜要大一些,但有幾處瓜皮已經潰爛了,上面長了一層綠色的霉斑。
弗洛里盯著這只爛瓜看了好久,又皺著眉頭想了一會,忽然對老闆說:「我要這一隻。」
「先生,那是我們剛選出的壞瓜,正准備扔掉呢?吃了要壞肚子的。」老闆提醒道。
「我就要這一隻。」說著,弗洛里已放下懷里的西瓜,捧著那隻爛瓜走出了水果店。
「先生,您把那幾只好瓜也抱走吧,這只爛瓜算我送你的。」老闆跟在後面喊。
「可我抱不了那麼多的瓜啊,再說,要是把這只打爛了怎麼辦?」
「那、那我把剛才的瓜錢退給您吧!」老闆舉著錢追了幾步,但弗洛里己走遠了。老闆搖了搖頭,有些不解地望著這個奇怪的顧客遠去的背影。
弗洛里捧著這只爛西瓜回到實驗室後,立即從瓜上取下一點綠霉,開始培養菌種。不久,實驗結果出來了,讓弗洛里興奮的是,從爛西瓜里得到的青黴素,竟從每立方厘米40單位一下子猛增到200單位。
1943年10月,弗洛里和美國軍方簽訂了首批青黴素生產合同。青黴素在二戰末期橫空出世,迅速扭轉了盟國的戰局。戰後,青黴素更得到了廣泛應用,拯救了數以千萬人的生命。因這項偉大發明,弗洛里和弗萊明、錢恩分享了1945年的諾貝爾生物及醫學獎。
當機會像一隻「爛西瓜」一樣被人扔在一邊,你若能發現它,並如獲至寶,那麼,恭喜你,你將獲得成功。
4.
1941年2月12日,倫敦一家大醫院收治了一個43歲的警察——一個已處於休克狀態的垂危病人。專家們經過會診後,認為他的敗血症已經非常嚴重,不可能挽救了。於是,正在研究青黴素的佛羅理醫生,決定「死馬當作活馬醫」,把這個警察作為用青黴素治病的臨床試驗的第一個病人。
一針青黴素打進去了,往後是每隔3個小時再打一針。奇跡出現了:24小時後,病情有了明顯好轉;第3天,警察的意識已經清楚;第5天,病人想吃東西了。可是到了第6天,佛羅理培養的青黴素已經用完,整個倫敦也再找不到這種有效的葯物了。佛羅理眼睜睜地看著警察的病情再度惡化,最後死去了。
這次治療是成功還是失敗了?可能有人認為是失敗了,因為病人最終還是死了。可佛羅理醫生卻認為是成功的,他從警察病情的變化中看到了青黴素的威力。他敏感地意識到,弗萊明醫生發現的這種物質將成為本世紀最偉大的發現之一,將有可能去挽救千百萬人的生命。
弗萊明發現青黴素,是一個很有意思的故事。
1928年,弗萊明在倫敦梅利醫院當醫生。這個47歲的中年人正在起勁地研究對付葡萄球菌的辦法。人們受傷後傷口化膿,原因之一便是葡萄球菌在搗蛋。弗萊明在一隻只培養皿里培養出葡萄球菌,然後再試驗用各種葯劑去消滅它們。這個工作已花費了他幾年的時間,至今仍一無所獲——這個葡萄球菌實在是個難對付的傢伙!
9月的一天早晨,弗萊明發現其中一隻培養皿里竟長出了一團青綠色的霉毛。顯然,這是某種天然黴菌落進去造成的。這使他感到懊喪,因為這只培養皿里的培養物沒有用了。弗萊明正想把這發了霉的培養物倒掉,突然產生了一個念頭:把它拿到顯微鏡下去看看。
「啊!」弗萊明一看顯微鏡,情緒馬上激動起來了:在霉斑附近,葡萄球菌死了!這是不是他夢寐以求,已追尋了好幾年的葡萄球菌的剋星呢?弗萊明立即動手大量培養這種青綠色的黴菌,將培養液過濾,滴到葡萄球菌中去。結果,葡萄球菌在幾小時之內全部死亡。將濾液沖稀800倍,再滴到葡萄球菌中去,它居然仍能殺死葡萄球菌!
弗萊明把這種培養液叫做青黴素。接下來,他又做了病理試驗,把青黴素注入小白鼠體內,結果什麼影響也沒有,證明青黴素對動物無毒害。他又在家兔的眼睛裡滴入這種液體,也沒有發現異常現象。
1929年6月,弗萊明把自己的發現寫成論文,發表在英國的《實驗病理學》季刊上。可是,你可能想像不到,這篇論文竟未能引起醫學界廣泛的重視。有人認為青黴素的性質很不穩定,不值得深入研究。弗萊明本人也由於種種原因,未能再繼續研究下去。剛剛出世的青黴素被打入了冷宮。
1938年,英國醫生佛羅理和錢恩在研究溶菌酶的時候,從文獻中發現了弗萊明的文章。這引起了他們的高度注意,立即著手繼續弗萊明當年的研究。這在科學史上被認為是青黴素的第二次發現。
佛羅理和錢恩將弗萊明發現的液狀黴素,經過過濾、濃縮、提純、乾燥,終於得到了一種黃色粉末。經過許多次實驗,他們證實了青黴素的葯效極高,把它稀釋50萬倍仍能有效地殺滅細菌,這是一種極有臨床價值的新型抗菌葯。他們並在1941年進行了第一次青黴素治病的臨床試驗,這次試驗我們在前面剛提到過。
但是,當時提取青黴素的方法很不理想。從100公斤的青黴菌培養液中所提取到的青黴素,只能剛剛夠一個病人的一天治療用量。靠這種方法來生產,需要大量的財力和物力。那時正值第二次世界大戰,英國沒有力量進行這種昂貴的生產研究,而戰爭又急需大量的高效抗菌葯。
在英國的請求下,美國承擔了這一任務。結果發現,生長在爛甜瓜表面的菌種最好;用玉米粉調配的培養液最利於繁殖;在24℃的溫度下最利於大量生產。這3個條件都不難辦到,青黴素終於大批量生產起來,成為一種價格便宜的特效葯物了。
1945年,青黴素先後二次發現的有功之臣——弗萊明、佛羅理、錢恩,一同榮獲了本年度的諾貝爾生理或醫學獎。
有人在評論青黴素的發現時說:「弗萊明發現青黴素可以說是既偶然又幸運。這個發現是由3個因素偶然地同時出現所造成的。」這里指的因素之一是落到弗萊明的培養皿中的黴菌,恰好是分泌青黴素的;因素之二是培養皿中的細菌,恰好是能被青黴素殺滅的;因素之三是恰好弗萊明本人在做實驗,若是旁人,幾乎可以肯定會按常規扔掉這只混有「雜菌」的培養皿的。
這種說法不能說一點道理都沒有。然而仔細想想就會知道,這是與弗萊明幾年來的苦心尋覓分不開的,與他歷來的認真、細致的工作態度分不開的。正如法國著名微生物學家巴斯德所說:「在觀察的領域中,機遇只偏愛那種有準備的頭腦。」
5.
房間里空空的,一本新書也沒有。他才知道是做了一個好夢。他想:總有一天,我會有夢里那麼多書的。
上學路上,他又經過那個麵包坊。一陣陣的奶油麵包香味直撲鼻孔,他使勁地咽著口水。
麵包坊的老師看見他走過來,親切地招呼他:「小伯爾,今天想吃什麼麵包?我這里有奶油麵包、火腿麵包,還有新來的葡萄夾心麵包。」
小伯爾真想吃一個香噴噴的麵包,但他喜愛的新書在向他招手呢。他慌忙撒個謊:「謝謝您,我已經吃過了。」說完,他拔腳跑了起來。他想趕快離開這兒,逃離那陣陣香味帶來的巨大誘惑。
老師在講台上講著數學題,可小伯爾的肚子在唱「空城計」了。早上沒吃麵包,現在肚子里空空的。小伯爾在心裡說:「肚子,你別叫了,我要買一本新書呢。等我把新書買回來,一定把你喂得飽飽的。」
就這樣堅持了三天,他終於存夠了買一本新書的錢。他把鐵罐里的錢倒出來,仔細地數了一遍又一遍。「足夠買一本新書了。」他自言自語道。他把錢又放回鐵罐中,抱著小鐵罐朝書店走去。
來到書店,他大聲地對書店裡的店員說:「阿姨,我要買一本新書。」
店員奇怪地看著他,說:「孩子,你有那麼多錢嗎?」
「我有,阿姨你看。」說著,他把小鐵罐高高地舉了起來,搖了搖,鐵罐里的硬幣發出清脆的響聲。
「你哪來那麼多錢呢?」店員不相信似的問他。
「我省下來的麵包錢呢。」
店員嘆了口氣,說:「可憐的孩子。」說著,她便去書架上拿了小伯爾最喜愛的《格林童話》。
買了新書,小伯爾別提有多高興了。他把新書緊緊地抱在胸前,生怕它逃走了似的,一路蹦蹦跳跳地回到家。
回到家裡,他找了一張牛皮紙,小心地把書的封皮包起來。他把新書放在鼻子底下,久久地聞著書頁中散發的油墨芳香。「這本書是我的啦,我有了一本新書了。」他有點不敢相信似地喃喃自語著。晚上他把新書放在枕頭底下,美美地睡著了。
長大以後,愛書的小海因里希·伯爾終於成了一個寫書的人,還獲得了諾貝爾文學獎金。
⑻ 名人實現理想的故事
1、林清玄
一個農村的男孩,從小跟父親在田間幹活,這個男孩為了圓夢,努力學習,大學畢業後寫得一手好文章,很快成名,有了錢,去埃及看金字塔的願望也實現了。這時他想起當年和父親的對話,站在金字塔前給父親打電話:「父親呀,如今我的夢想成真了!」此人就是連續十年被評為台灣十大暢銷書作家的林清玄。
2、安徒生
一個窮孩子,父親是鞋匠。父親去世之後,母親為了生活不得不帶著他另嫁。有一天,他有機會去晉見王子,他滿懷希望,在王子面前唱詩歌。朗誦劇本。表演完畢後,王子嘲諷他天真的理想。這時候,他才14歲,但他相信,只要自己願意努力,安徒生這個名字一定會流傳千古。
他發表的童話故事吸引了兒童的目光,開啟了屬於安徒生的新頁,他的童話故事被譯成多種文字,除了《聖經》之處,沒有任何一本書比得上。這時,距離他離開家已經16年了。
3、巴爾扎克
巴爾扎克是法國現實主義作家的代表。巴爾扎克一生共完成了九十本長篇小說,平均每天工作十二小時以上。每天深夜十二點時,僕人就會叫醒他,他穿上白色修道服,立刻奮筆疾書。一般他會連續寫五六個鍾頭,直到累到極點才會離桌休息。
4、愛因斯
上個世紀初,一位少年夢想成為帕格尼尼那樣的小提琴演奏家,他一有空閑就練琴,練得心醉神痴,走火入魔,卻進步甚微,連父母都覺得這可憐的孩子拉得實在太蹩腳了,完全沒有音樂天賦,但又怕講出真話會傷害少年的自尊心。
少年聽了琴師的話,深受觸動,他終於明白過來,快樂是世間成本最低、風險也最低的成功,卻能給人真實的受用。倘若舍此而別求,就很可能會陷入失望、悵惘和郁悶的沼澤。少年心頭的那團狂熱之火從此冷靜下來,他仍然常拉小提琴,但不再受困於帕格尼尼的夢想。
5、海倫·凱勒
海倫·凱勒雙目失明、兩耳失聰,卻努力的從一個讓人同情默默無聞的小女孩變成讓全世界尊敬的女強人。如果生活真的不公平,那麼,生活對她的不公平可謂到了極致。但她在老師的幫助下學習盲語,觸摸著事物,僅僅憑著她永不言棄的信念和堅持不懈的意志。她把她理想的天空塗上了人生最亮的色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