數學家祖沖之的故事800字
㈠ 數學家的故事100字
我國歷代都有研究天文的官,並且根據研究天文的結果來制定歷法。到了宋朝的時候,歷法已經有很大進步,但是祖沖之認為還不夠精確。他根據他長期觀察的結果,創制出一部新的歷法,叫做「大明歷」。這種歷法測定的每一回歸年(也就是兩年冬至點之間的時間)的天數,跟現代科學測定的相差只有五十秒;測定月亮環行一周的天數,跟現代科學測定的相差不到一秒,可見它的精確程度了。 公元462年,祖沖之請求宋孝武帝頒布新歷,孝武帝召集大臣商議。那時候,有一個皇帝寵幸的大臣戴法興出來反對,認為祖沖之擅自改變古歷,是離經叛道的行為。 祖沖之當場用他研究的數據回駁了戴法興。戴法興依仗皇帝寵幸他,蠻橫地說:「歷法是古人制定的,後代的人不應該改動。」祖沖之一點也不害怕。他嚴肅地說:「你如果有事實根據,就只管拿出來辯論。不要拿空話嚇唬人嘛。」宋孝武帝想幫助戴法興,找了一些懂得歷法的人跟祖沖之辯論,也一個個被祖沖之駁倒了。但是宋孝武帝還是不肯頒布新歷。直到祖沖之死了十年之後,他創制的大明歷才得到推行。
http://..com/question/18675561.html?si=2
㈡ 數學名人故事讀後感
暑假裡,我讀了一本書,書的名字叫《數學家的故事》,講述了許多數學名人的故事。比如畢專達屬哥拉斯、阿基米德、高斯……其中,我最感興趣的是關於祖沖之的故事。
祖沖之是我國南北朝時期一位偉大的科學家,他對圓周率的計算得出了非常精確的結果。這篇文章講的是祖沖之經過很長時間的編寫,終於寫成了《大明歷》,他上書皇帝,請求頒布實行。皇帝命令主管天文歷法的寵臣戴法興進行審查。但是戴法興思想保守,是個腐朽勢力的衛道士,他極力反對新歷法。面對戴法興的刁難、攻擊,祖沖之寸步不讓,和他唇槍舌劍的辯論。最終,《大明歷》沒有通過,後來在祖沖之去世後10年,《大明歷》才頒布實行。
讀了這個故事,使我對祖沖之堅貞不屈的精神非常敬佩。正因為他有這樣的精神,才能持之以恆地堅持。是啊,任何事情要取得成功,都離不開「堅持」兩個字。不由地,我想到了許多人,有文化名人、愛國將士,和我身邊的同學。
讀《數學家的故事》讓我更加喜歡數學,更讓我懂得了許多道理。
㈢ 求10個數學家的故事
祖沖之
祖沖之(429-500),中國南北朝時代南朝數學家、天文學家、物理學家。祖沖之的祖父名叫祖昌,在宋朝做了一個管理朝廷建築的長官。祖沖之長在這樣的家庭里,從小就讀了不少書,人家都稱贊他是個博學的青年。他特別愛好研究數學,也喜歡研究天文歷法,經常觀測太陽和星球運行的情況,並且做了詳細記錄。
宋孝武帝聽到他的名氣,派他到一個專門研究學術的官署「華林學省」工作。他對做官並沒有興趣,但是在那裡,可以更加專心研究數學、天文了。
我國歷代都有研究天文的官,並且根據研究天文的結果來制定歷法。到了宋朝的時候,歷法已經有很大進步,但是祖沖之認為還不夠精確。他根據他長期觀察的結果,創制出一部新的歷法,叫做「大明歷」(「大明」是宋孝武帝的年號)。這種歷法測定的每一回歸年(也就是兩年冬至點之間的時間)的天數,跟現代科學測定的相差只有五十秒;測定月亮環行一周的天數,跟現代科學測定的相差不到一秒,可見它的精確程度了。
公元462年,祖沖之請求宋孝武帝頒布新歷,孝武帝召集大臣商議。那時候,有一個皇帝寵幸的大臣戴法興出來反對,認為祖沖之擅自改變古歷,是離經叛道的行為。祖沖之當場用他研究的數據回駁了戴法興。戴法興依仗皇帝寵幸他,蠻橫地說:「歷法是古人制定的,後代的人不應該改動。」祖沖之一點也不害怕。他嚴肅地說:「你如果有事實根據,就只管拿出來辯論。不要拿空話嚇唬人嘛。」宋孝武帝想幫助戴法興,找了一些懂得歷法的人跟祖沖之辯論,也一個個被祖沖之駁倒了。但是宋孝武帝還是不肯頒布新歷。直到祖沖之死了十年之後,他創制的大明歷才得到推行。
盡管當時社會十分動亂不安,但是祖沖之還是孜孜不倦地研究科學。他更大的成就是在數學方面。他曾經對古代數學著作《九章算術》作了注釋,又編寫一本《綴術》。他的最傑出貢獻是求得相當精確的圓周率。經過長期的艱苦研究,他計算出圓周率在3.1415926和3.1415927之間,成為世界上最早把圓周率數值推算到七位數字以上的科學家。
㈣ 數學名人的故事50字
數學家的故事——祖沖之
祖沖之(公元429-500年)是我國南北朝時期,河北省淶源縣人.他從小就閱讀了許多天文、數學方面的書籍,勤奮好學,刻苦實踐,終於使他成為我國古代傑出的數學家、天文學家.
祖沖之在數學上的傑出成就,是關於圓周率的計算.秦漢以前,人們以「徑一周三「做為圓周率,這就是「古率「.後來發現古率誤差太大,圓周率應是「圓徑一而周三有餘「,不過究竟余多少,意見不一.直到三國時期,劉徽提出了計算圓周率的科學方法--「割圓術「,用圓內接正多邊形的周長來逼近圓周長.劉徽計算到圓內接96邊形, 求得π=3.14,並指出,內接正多邊形的邊數越多,所求得的π值越精確.祖沖之在前人成就的基礎上,經過刻苦鑽研,反復演算,求出π在3.1415926與3.1415927之間.並得出了π分數形式的近似值,取為約率 ,取為密率,其中取六位小數是3.141929,它是分子分母在1000以內最接近π值的分數.祖沖之究竟用什麼方法得出這一結果,現在無從考查.若設想他按劉徽的「割圓術「方法去求的話,就要計算到圓內接16,384邊形,這需要化費多少時間和付出多麼巨大的勞動啊!由此可見他在治學上的頑強毅力和聰敏才智是令人欽佩的.祖沖之計算得出的密率, 外國數學家獲得同樣結果,已是一千多年以後的事了.為了紀念祖沖之的傑出貢獻,有些外國數學史家建議把π=叫做「祖率「.
祖沖之博覽當時的名家經典,堅持實事求是,他從親自測量計算的大量資料中對比分析,發現過去歷法的嚴重誤差,並勇於改進,在他三十三歲時編製成功了《大明歷》,開辟了歷法史的新紀元.
祖沖之還與他的兒子祖暅(也是我國著名的數學家)一起,用巧妙的方法解決了球體體積的計算.他們當時採用的一條原理是:「冪勢既同,則積不容異.「意即,位於兩平行平面之間的兩個立體,被任一平行於這兩平面的平面所截,如果兩個截面的面積恆相等,則這兩個立體的體積相等.這一原理,在西文被稱為卡瓦列利原理, 但這是在祖氏以後一千多年才由卡氏發現的.為了紀念祖氏父子發現這一原理的重大貢獻,大家也稱這原理為「祖暅原理「.
這成么?
關於無理數的發現
古希臘的畢達哥拉斯學派認為,世間任何數都可以用整數或分數表示,並將此作為他們的一條信條.有一天,這個學派中的一個成員希伯斯(Hippasus)突然發現邊長為1的正方形的對角線是個奇怪的數,於是努力研究,終於證明出它不能用整數或分數表示.但這打破了畢達哥拉斯學派的信條,於是畢達哥拉斯命令他不許外傳.但希伯斯卻將這一秘密透露了出去.畢達哥拉斯大怒,要將他處死.希伯斯連忙外逃,然而還是被抓住了,被扔入了大海,為科學的發展獻出了寶貴的生命.希伯斯發現的這類數,被稱為無理數.無理數的發現,導致了第一次數學危機,為數學的發展做出了重大貢獻.
㈤ 關干中國數學家的故事20字
華羅庚
華羅庚出生在一個擺雜貨店的家庭,從小體弱多病,但他憑借自己一股堅強的毅力和崇高的追求,終於成為一代數學宗師。
少年時期的華羅庚就特別愛好數學,但數學成績並不突出.19歲那年,一篇出色的文章驚動了當時著名的數學家熊慶來.從此在熊慶來先生的引導下,走上了研究數學的道路.晚年為了國家經濟建設,把純粹數學推廣應用到工農業生產中,為祖國建設事業奮斗終生!華爺爺悉心栽培年輕一代,讓青年數學家茁壯成兒使他們脫穎而出,工作之餘還不忘給青多年朋友寫一些科普讀物.下面就是華羅庚爺爺曾經介紹給同學們的一個有趣的數學游戲:有位老師,想辨別他的3個學生誰更聰明.他採用如下的方法:事先准備好3頂白帽子,2頂黑帽子,讓他們看到,然後,叫他們閉上眼睛,分別給戴上帽子,藏起剩下的2頂帽子,最後,叫他們睜開眼,看著別人的帽子,說出自己所戴帽子的顏色。
3個學生互相看了看,都躊躇了一會,並異口同聲地說出自己戴的是白帽。
聰明的小讀者,想想看,他們是怎麼知道帽子顏色的呢?「 為了解決上面的伺題,我們先考慮「2人1頂黑帽,2頂白帽」問題.因為,黑帽只有1頂,我戴了,對方立刻會說自己戴的是白帽.但他躊躇了一會,可見我戴的是白帽.
這樣,「3人2頂黑帽,3頂白帽」的問題也就容易解決了.假設我戴的是黑帽子,則他們2人就變成「2人1頂黑帽,2頂白帽」問題,他們可以立刻回答出來,但他們都躊躇了一會,這就說明,我戴的是白帽子,3人經過同樣的思考,於是,都推出自己戴的是白帽子.看到這里。同學們可能會拍手稱妙吧.後來,華爺爺還將原來的問題復雜化,「n個人,n-1頂黑帽子,若干(不少於n)頂白帽子」的問題怎樣解決呢?運用同樣的方法,便可迎刃而解.他並告誡我們:復雜的問題要善於「退」,足夠地「退」,「退」到最原始而不失去重要性的地方,是學好數學的一個訣竊。
祖沖之
祖沖之(公元429-500年)是我國南北朝時期,河北省淶源縣人.他從小就閱讀了許多天文、數學方面的書籍,勤奮好學,刻苦實踐,終於使他成為我國古代傑出的數學家、天文學家。
祖沖之在數學上的傑出成就,是關於圓周率的計算.秦漢以前,人們以"徑一周三"做為圓周率,這就是"古率".後來發現古率誤差太大,圓周率應是"圓徑一而周三有餘",不過究竟余多少,意見不一.直到三國時期,劉徽提出了計算圓周率的科學方法--"割圓術",用圓內接正多邊形的周長來逼近圓周長.劉徽計算到圓內接96邊形,求得π=3.14,並指出,內接正多邊形的邊數越多,所求得的π值越精確.祖沖之在前人成就的基礎上,經過刻苦鑽研,反復演算,求出π在3.1415926與3.1415927之間。
並得出了π分數形式的近似值,取為約率,取為密率,其中取六位小數是3.141929,它是分子分母在1000以內最接近π值的分數.祖沖之究竟用什麼方法得出這一結果,現在無從考查.若設想他按劉徽的"割圓術"方法去求的話,就要計算到圓內接16,384邊形,這需要化費多少時間和付出多麼巨大的勞動啊!由此可見他在治學上的頑強毅力和聰敏才智是令人欽佩的.祖沖之計算得出的密率,外國數學家獲得同樣結果,已是一千多年以後的事了.為了紀念祖沖之的傑出貢獻,有些外國數學史家建議把π=叫做"祖率"。
祖沖之博覽當時的名家經典,堅持實事求是,他從親自測量計算的大量資料中對比分析,發現過去歷法的嚴重誤差,並勇於改進,在他三十三歲時編製成功了《大明歷》,開辟了歷法史的新紀元。
祖沖之還與他的兒子祖暅(也是我國著名的數學家)一起,用巧妙的方法解決了球體體積的計算.他們當時採用的一條原理是:"冪勢既同,則積不容異."意即,位於兩平行平面之間的兩個立體,被任一平行於這兩平面的平面所截,如果兩個截面的面積恆相等,則這兩個立體的體積相等.這一原理,在西文被稱為卡瓦列利原理,但這是在祖氏以後一千多年才由卡氏發現的.為了紀念祖氏父子發現這一原理的重大貢獻,大家也稱這原理為"祖暅原理"。
陳省身
陳省身1911年10月28日生於浙江嘉興秀水縣,美籍華人,20世紀世界級的幾何學家。
少年時代即顯露數學才華,在其數學生涯中,幾經抉擇,努力攀登,終成輝煌。他在整體微分幾何上的卓越貢獻,影響了整個數學的發展,被楊振寧譽為繼歐幾里德、高斯、黎曼、嘉當之後又一里程碑式的人物。曾先後主持、創辦了三大數學研究所,造就了一批世界知名的數學家。晚年情系故園,每年回天津南開大學數學研究所主持工作,培育新人,只為實現心中的一個夢想:使中國成為21世紀的數學大國。
陳省身9歲考入秀州中學預科一年級。這時他已能做相當復雜的數學題,並且讀完了《封神榜》、《說岳全傳》等書。1922年秋,父親到天津法院任職,陳省身全家遷往天津,住在河北三馬路宙緯路。第二年,他進入離家較近的扶輪中學(今天津鐵路一中)。陳省身在班上年紀雖小,卻充分顯露出他在數學方面的才華。陳省身考入南開大學理科那一年還不滿15歲。他是全校聞名的少年才子,大同學遇到問題都要向他請教,他也非常樂於幫助別人。一年級時有國文課,老師出題做作文,陳省身寫得很快,一個題目往往能寫出好幾篇內容不同的文章。同學找他要,他自己留一篇,其餘的都送人。到發作文時他才發現,給別人的那些得的分數反倒比自己那篇要高。
他不愛運動,喜歡打橋牌,且牌技極佳。圖書館是陳省身最愛去的地方,常常在書庫里一呆就是好幾個小時。他看書的門類很雜,歷史、文學、自然科學方面的書,他都一一涉獵,無所不讀。入學時,陳省身和他父親都認為物理比較切實,所以打算到二年級分系時選物理系。但由於陳省身不喜歡做實驗,既不能讀化學系,也不能讀物理系,只有一條路——進數學系。
數學系主任姜立夫,對陳省身的影響很大。數學系1926級學生只有5名,陳省身和吳大任是全班最優秀的。吳大任是廣東人,畢業於南開中學,被保送到南開大學。他原先進物理系,後來被姜立夫的魅力所吸引,轉到了數學系,和陳省身非常要好,成為終生知己。姜立夫為擁有兩名如此出色的弟子而高興,開了許多門在當時看來是很高深的課,如線性代數、微分幾何、非歐幾何等等。二年級時,姜立夫讓陳省身給自己當助手,任務是幫老師改卷子。起初只改一年級的,後來連二年級的都讓他改,另一位數學教授的卷子也交他改,每月報酬10元。第一次拿到錢時,陳省身不無得意,這是他第一次的勞動報酬啊!
考入南開後,陳省身住進八里台校舍。每逢星期日,他從學校回家都要經過海光寺,那裡是日本軍營。看到荷槍實彈的日本鬼子那副耀武揚威的模樣,他心裡很不是滋味,不禁快步走開。再往前便是南市「三不管」,是個烏煙瘴氣的地方,令他萬分厭惡。從家返回學校時,又要經過南市、海光寺,直到走進八里台校園,他才感到鬆了口氣。
華羅庚
華羅庚先生一直很重視青年數學人才的培養,為了培養更多人才,他在清華園里的數學研究所開辦了數學討論班。
我國著名數學家王元先生那時就曾拿著蘇步青和陳建功教授的推薦信來找華羅庚先生,希望能拜他為師。王元從小喜愛數學,一直非常仰慕華羅庚先生,立志要拜華羅庚先生為師。華羅庚先生看了推薦信後,並沒有表示立即收他為徒,而是把他叫到黑板前給他出了個題目。王元一時發懵,思索半天沒有想出答案。華羅庚先生嚴厲批評了他,並且罰他在黑板前站了兩個小時。當天晚上,王元用心演算,第二天把結果報告給華羅庚先生。華羅庚先生聽了十分高興,後來又出了幾道題。王元都順利做出,華羅庚先生這才答應收下這個學生。
華羅庚先生對學生們嚴格要求,他每天黎明即起,然後去敲學生們宿舍的門,接著是和學生們討論問題或授課,一干就是一天。有時睡到半夜,他忽然爬起來,穿上衣服又去逐個敲學生們的房門:「別睡了,別睡了,白天的題目還得再講一講!??」就這樣,華羅庚先生忘我地工作,他對學生們說:「如果自己的腦子里沒有問題了,就不是數學家了!」在老師的嚴格教導下,這些20多歲的小夥子,兢兢業業,勤奮不息,即使假日也不休息。
華羅庚先生選擇學生時從不以貌取人,他在給廣州中山大學作學術報告時,在聽講的學生中,有一位拄著雙拐的殘疾青年名叫陸啟鏗,他聽了華羅庚先生的報告後,便產生了一個大膽的念頭:畢業後能分配到北京,在華羅庚先生的指導下搞研究。這個想法在旁人看來簡直有點異想天開,當時華羅庚先生是萬人仰慕的大數學家,不知有多少四肢健全的人以作華羅庚先生的學生為榮,他怎會收下像陸啟鏗這樣的殘疾青年呢?陸啟鏗反復思考之後,終於鼓足勇氣給華羅庚先生寫了一封信。他很快收到回信。在華羅庚的悉心指導下,陸啟鏗後來成為頗有造詣的數學家。
拓展資料
'數學家是指一些對數學有深入了解的人士,將其所學知識運用於其工作上(特別是解決數學問題)。數學家專注於數、數據、集合、結構、空間、變化。
專注於解決純數學領域以外的問題的數學家稱為應用數學家,他們運用他們的特殊知識與專業的方法解決許多在科學領域的顯著問題。因為專注於廣泛領域的問題、理論系統、定點結構。應用數學家經常研究與制定數學模型。
近代現代中國世界著名數學家:
胡明復、馮祖荀、姜立夫、陳建功、熊慶來、蘇步青、江澤涵、許寶騄、華羅庚、陳省身、林家翹、吳文俊、陳景潤、丘成桐、馮康、周偉良、蕭蔭堂、鍾開萊、項武忠、項武義、龔升、王湘浩、伍鴻熙、嚴志達、陸家羲、蘇家駒、王菊珍、谷超豪、王元、潘承洞、魏寶社、高揚芝、徐瑞雲、王見定、呂晗。
古代中國著名數學家:
劉徽(約公元225年—295年)、趙爽(東漢末至三國時代吳國人)、祖沖之(公元429年生)、祖暅(祖沖之之子)、沈括(公元1031~1095年)、張丘建(北魏人)、秦九韶(1208年生)、郭守敬(1231年生)、朱世傑(1249年生)、賈憲(北宋人)、楊輝(南宋時期)、王恂(1235年生)、徐光啟(1562年生)、梅文鼎(1633-1721)、薛鳳柞、阮元(1764年生)、李善蘭(1811年生)、王貞儀(1768-1797)。
㈥ 數學家的名人故事
祖沖之(429-500)的祖父名叫祖昌,在宋朝做了一個管理朝廷建築的長官。祖沖之長在這樣的家庭里,從小就讀了不少書,人家都稱贊他是個博學的青年。他特別愛好研究數學,也喜歡研究天文歷法,經常觀測太陽和星球運行的情況,並且做了詳細記錄。
宋孝武帝聽到他的名氣,派他到一個專門研究學術的官署「華林學省」工作。他對做官並沒有興趣,但是在那裡,可以更加專心研究數學、天文了。
我國歷代都有研究天文的官,並且根據研究天文的結果來制定歷法。到了宋朝的時候,歷法已經有很大進步,但是祖沖之認為還不夠精確。他根據他長期觀察的結果,創制出一部新的歷法,叫做「大明歷」(「大明」是宋孝武帝的年號)。這種歷法測定的每一回歸年(也就是兩年冬至點之間的時間)的天數,跟現代科學測定的相差只有五十秒;測定月亮環行一周的天數,跟現代科學測定的相差不到一秒,可見它的精確程度了。
公元462年,祖沖之請求宋孝武帝頒布新歷,孝武帝召集大臣商議。那時候,有一個皇帝寵幸的大臣戴法興出來反對,認為祖沖之擅自改變古歷,是離經叛道的行為。 祖沖之當場用他研究的數據回駁了戴法興。戴法興依仗皇帝寵幸他,蠻橫地說:「歷法是古人制定的,後代的人不應該改動。」祖沖之一點也不害怕。他嚴肅地說:「你如果有事實根據,就只管拿出來辯論。不要拿空話嚇唬人嘛。」宋孝武帝想幫助戴法興,找了一些懂得歷法的人跟祖沖之辯論,也一個個被祖沖之駁倒了。但是宋孝武帝還是不肯頒布新歷。直到祖沖之死了十年之後,他創制的大明歷才得到推行。
盡管當時社會十分動亂不安,但是祖沖之還是孜孜不倦地研究科學。他更大的成就是在數學方面。他曾經對古代數學著作《九章算術》作了注釋,又編寫一本《綴術》。他的最傑出貢獻是求得相當精確的圓周率。經過長期的艱苦研究,他計算出圓周率在3.1415926和3.1415927之間,成為世界上最早把圓周率數值推算到七位數字以上的科學家。
祖沖之在科學發明上是個多面手,他造過一種指南車,隨便車子怎樣轉彎,車上的銅人總是指著南方;他又造過「千里船」,在新亭江(在今南京市西南)上試航過,一天可以航行一百多里。他還利用水力轉動石磨,舂米碾穀子,叫做「水碓磨」。
㈦ 祖沖之的故事。(50字)
祖沖之的故事
祖沖之是我國南北朝時期的人,他在數學上的傑出成就,是關於圓周率的計算。
秦朝和漢朝以前,人們以古率「徑一周三」作為為圓周率,也就是說圓的周長是直徑的3倍。後來發現古率誤差太大,應該是3倍多一點,不過究竟多多少,誰也說不清。直到三國時期,一個叫劉徽的人提出了計算圓周率的科學方法——「割圓術」,他用圓內接正多邊形的周長來逼近圓周長,計算到圓內接96邊形時,才求得π約等於3.14,並指出,內接正多邊形的邊數越多,所求得的π值越精確。祖沖之就在前人的基礎上,刻苦鑽研,終於精確求出π在3.1415926與3.1415927之間,按照當時的社會狀況,π的精確程度已經達到小數點後7位,可以說已經基本滿足當時的科學技術要求了。
外國數學家獲得同樣結果,已是一千多年以後的事了。為了紀念祖沖之的傑出貢獻,世界歷史學家建議把π=叫做「祖率」。
在上海浦東的張江高科技園區里,為了紀念這位著名的中國古代數學家,有一條東西向的大馬路,路名就叫——祖沖之路。
㈧ 數學家、天文學家祖沖之,他有哪些廣為流傳的故事
1、故事
圓周率
秦朝和漢朝以前,人們以古率「徑一周三」作為為圓周率,也就是說圓的周長是直徑的3倍。後來發現古率誤差太大,應該是3倍多一點,不過究竟多多少,誰也說不清。直到三國時期,一個叫劉徽的人提出了計算圓周率的科學方法——「割圓術」,他用圓內接正多邊形的周長來逼近圓周長,計算到圓內接96邊形時,才求得π約等於3.14,並指出,內接正多邊形的邊數越多,所求得的π值越精確。祖沖之就在前人的基礎上,刻苦鑽研,終於精確求出π在3.1415926與3.1415927之間,按照當時的社會狀況,π的精確程度已經達到小數點後7位,可以說已經基本滿足當時的科學技術要求了。
2、人物簡介
祖沖之,(公元429年4月20日-公元500年)漢族人,字文遠。祖籍河北范陽遒縣(今河北淶水縣),是我國南北朝時期傑出的數學家、科學家。生於劉宋文帝元嘉六年,卒於蕭齊昏侯永元二年。祖父祖昌曾任劉宋的「大匠卿」,掌管土木工程;
祖沖之的父親也在朝中做官。祖沖之從小接受家庭環境的熏陶,學習家傳的科學知識。青年時進入華林學省,從事學術活動。一生先後任過南徐州(今鎮江市)從事史、公府參軍、婁縣(今崑山市東北)令、謁者僕射、長水校尉等官職。其主要貢獻在數學、圓周率,天文歷法和機械四方面。為中國乃至世界文明的進步作出了卓越的貢獻。
3、人物評價
數學家祖沖之在天文、歷法、數學以及機械製造等方面的輝煌成就,充分表現了我國古代科學的高度發展水平,體現了中國古代文明的先進。
祖沖之,之所以能夠取得這樣輝煌的成就,並不是偶然的。首先,當時社會生產正在逐步發展,需要有一定的科學成就來配合前進,因而就推動了科學的進步,祖沖之就在這時候取得了天文、數學和器械製造等方面的成績。其次,從上古到這時候,在千百年的長時期中,已積累了不少科學成果,祖沖之就在前人創造的基礎上做出了他的成績。至於祖沖之個人的認真學習,刻苦鑽研,不迷信古人,不畏懼守舊勢力,不怕斗爭,不避艱難,自然也都是取得傑出成就的重要原因。